TB/T 10183-2021 铁路工程信息模型统一标准.pdf

TB/T 10183-2021 铁路工程信息模型统一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1.9 M
标准类别:铁路运输标准
资源ID:312516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B/T 10183-2021 铁路工程信息模型统一标准.pdf

说明图5.2.11DEM生产流程示意

说明图5.2.1—4 DLG生产流程示意

资源需求:基于信息模型的铁路选线通常在CIS系统或能支 特大范围三维场景的软件中完成冲击碾压施工方案,或采用传统二维线路平、纵设计 软件与三维场景展示软件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最终将线路设计成 果以及桥梁、隧道、车站等模型集成到GIS软件,进行方案协调性 检。

模型创建:选线设计前,般需要创建地理信息模型、城市规 划模型,必要时还需要创建工程地质模型,要能够辨识既有道路、 铁路、河流、建筑物、高压线、规划红线、自然环境或文物保护区、水 源保护区、军事禁区、不良地质区域等信息。 信息传递:目前仅有少数BIM软件具有铁路选线设计功能 大部分BIM软件由于设计功能、设计效率所限,需要在其他选线 软件中完成选线设计后,再将选线设计成果导人BIM软件以支持 其他专业工点设计,或导人GIS软件集成。随着线路IFC (IfcAlignment)标准的发布,部分BIM软件已支持读入线路IFC成 果文件,自动生成线路平面、纵断面、空间曲线模型。 注意事项:基于信息模型的铁路选线成果,要注意不同施工坐 标系的影响。不同施工坐标系间的线位模型要保持线性连续。 应用案例:某项目包含正线、联络线、动车走行线等多条线位 存在单线双线并行、局部绕行等多种情况,且方案优化过程中线位 平纵断面变化频繁。使用铁路线路选线设计软件完成该项目线路 设计,基于《铁路工程信息模型数据存储标准》,将线路设计成果导 入铁路工程BIM协同设计平台,支持下序专业依托线位开展信息 模型工点设计。如说明图5.2.1一7和说明图5.2 8所

说明图5.2.1一7用于信息交换的铁路线路IFC文件

说明图5.2.1一8铁路工程BIM协同设计平台中的线位模型

5.2.1一9基于信息模型的车站选址流

填挖方统计、拆迁统计、用地统计、规划符合性分析等功能。实施 基于信息模型的车站选址一般需要数字高程模型、正射影像图、线 划地形图、城市规划图、线位数据等数据资源。 模型创建:一般需要创建地理信息模型、规划模型、车站场地 模型等。必要时还需要创建工程地质模型(如地下车站选址或存 在不良地质区域。 信息传递:当单一软件不能完全满足选址需要时,可能会涉及 不同软件间的信息传递。车站选址应用的交付物包括车站选址模 型、选址方案比选报告等。 应用案例:在某车站站址选择工作中,设计单位应用自主研发 的铁路工程BIM和GIS综合应用与管理平台,将地理信息模型、车 站场地模型、城市规划模型进行整合,确定了两个初步选址方案。 依据初步选址方案,对站址以及周边影响关键区域建立倾斜摄影 模型,并进行进一步的规划符合性分析、征地拆迁等控制因素分 析、用地与填挖数量等工程经济性分析等。经过对比分析,并与地 方以及相关主管部门沟通协商,最终确定车站站址方案。如说明 图5.2.110所示。

4.应用信息模型协同设计

4应用信息模型协问设计 应用信息模型协同设计指应用BIM和GIS技术,在集成应用 环境中,多专业间协作完成铁路工程设计的一种设计方法和设计 过程。 应用信息模型协同设计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各专业在三维集成应用环境下完成设计过程。 (2)多专业通过网络在统一集成应用环境下完成设计协作。 (3)专业间数据传递的形式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提供下序 资料变为对外发布共享信息模型。 应用信息模型协同设计流程如说明图5.2.1一11所示。 应用案例:某项目初步设计应用三维协同设计技术,在三维多 视图环境下,多专业协作完成了:线路选线设计,段、所选址和房屋 布置,路基、桥梁、隧道工点设计等工作;如说明图5.2.1一12所示。 5.三维综合管线设计 现代化铁路站房等建筑物内部包含暖通空调系统、给排水消 防系统、电力系统、信息系统、智能建筑系统、通信系统等,设备、管 线众多。传统二维设计手段完成的设计成果经常出现管线布局凌 乱、交叉重叠、衔接不当、空间不足、与土建结构冲突等问题,造成 工程浪费,更为设施运维带来困难和隐患。基于信息模型的三维

说明图5.2.111应用信息模型协同设计流程示意

综合管线设计是解决管线设计问题的有效手段,可使建筑空间合 理利用、管线整齐有序,施工安装、运营维护便利。 三维综合管线设计流程如说明图5.2.1一13所示。 资源需求:需要根据综合管线设计涉及的专业选择建筑、结构 机电、土木工程等专业BIM设计软件和模型集成与冲突检测软件。 模型创建:一般需要创建建筑模型、结构模型、机电模型、精装 模型等。 应用案例:某车站通过三维综合管线设计,解决机电管线与主 体结构及内装修冲突、机电管线间交叉碰撞,以及管线安装、检修 空间不足等问题300余处,通过反复的综合管线设计调整,消除了 各类冲突问题,提升了管线设计整体质量,大幅减少了设计单位后 期施工配合工作量。施工单位依据三维综合管线模型及图纸完成 管线安装,预留孔洞清晰,吊顶中管线排布有序,节省了施工工期 与返工费用,如说明图5.2.1一14所示。

6.冲突检测 冲突检测是以信息模型为检测对象,利用冲突检测软件对信 息模型间的冲突进行自动检测与报告,并依据检测结果调整优化 设计的工作方法。采用BIM技术进行冲突检测有着明显的优势 及意义:此过程可发现大量隐蔽设计错误,这些设计错误在传统二 维设计和单专业校审过程中很难被发现。 基于信息模型的冲突检测流程如说明图5.2.1一15所示。

明图5.2.1一15:冲突检测应用流程示意

基于信息模型的结构计算分析流程如说明图5 所示。

资源需求:一般需要BIM建模软件、结构计算软件配合完成 基于信息模型的结构计算分析。软件涵盖的主要功能包括:三维 建模、单元划分材料信息添加、结构约束信息和作用荷载信息添 加、有限元计算分析等功能。不同的软件组合方案中上述功能可 能分属于不同的软件。 模型创建:一般创建的信息模型需要具备三维几何信息和材 料、结构约束、作用荷载等非儿何信息 信息传递:一般需要将信息模型的几何材料等信息导人到有 限元分析软件。 应用案例:信息模型与有限元分析软件结合,对简支梁进行结 构力学分析。 使用建模软件创建简支梁及其预应力钢束模型。从简支梁信 息模型中提取有限元分析软件所需数据,包括结构单元信息、节点 言息、截面几何尺寸、预应力钢束信息四部分。再完善计算模型 中必须包含的施工节段、支座信息、温度收缩等信息后交有限元 分析软件进行结构计算。采用多次交互式调整结构尺寸,直至 结构满足规范要求。如说明图5.2.1一19和说明图5.2.120 所示。

月图5.2.1—19铁路混凝土简支梁信息

说明图5.2.1一20铁路混凝土简支梁有限元分析模型

8.绿色建筑分析 绿色建筑指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包 活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 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物。基于信息 模型的绿色建筑分析是指通过创建建筑物及其周边环境信息模 型,采用模拟分析手段,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健康舒适、自然和 谐等方面对建筑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进一步优化建筑物设计,使 其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工作方法和过程。 绿色建筑分析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宏观气象分析:通过朝向分析、风向玫瑰数据分析调整规划方 案建筑布局。 建筑阴影分析:对模型进行不同时间段的阴影叠加分析,以分 析出各地块不适宜夏季室外活动区域,从而添加遮阳降温设施设 计。同时可分析易被阴影遮挡部位,分析是否影响建筑空间功能 使用,从而指导调整优化设计方案。 室内自然采光模拟分析:对全阴天模式下,公共空间、主要功 能房间自然采光状况进行模拟分析,并依据模拟分析结果优化室 内采光。 建筑物外遮阳分析:建立真实外窗套、外立面造型等构筑物三 维模型,分析不同算例的采光、夏季立面太阳辐射得热、冬至眩光 问题。

室内通风模拟:在三维模型中通过调整通风口位置、尺寸、建 筑布局等改善室内流场分布情况,引导室内气流组织,从而实现高 效的通风换气,改善室内环境舒适度。 声学分析:建立三维模型后,通过材质的变化,房间内部装修 的变化,来预测建筑的声学质量,以及对建筑声学改造方案进行预 测优化。 应用案例:某项目创建了站房信息模型,站房模型经中间格式 转换后导入光照分析软件进行全年日照模拟,分析室内各区域日 照情况,进而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某候车大厅日照、自然采光分 析如说明图5.2.1—21和说明图5.2.1—22所示

9.车站旅客疏散仿真模扣

说明图5.2.1—21候车大厅日照分析效果图

9.车站旅客蔬散仿真模拟 应用案例:某站房针对高峰人流密集的特点,将信息模型轻量 化后导入相关人流疏散分析软件进行模拟,计算人员疏散时间、最 尤路径、拥堵点等。仿真模拟结果用于优化车站流线设计等;某车 站旅客疏散仿真模拟如说明图5.2.123所示。

说明图5.2.122候车大厅自然采光分析

明图5.2.123车站旅客疏散仿真模

10.工程量计算 传统工程量计算一般基于二维设计图,受二维设计图信息深 度和精度的限制,受图纸版本频繁变化等影响,工作效率低、计算 精度差。随着BIM技术日趋成熟,快速、准确计算工程量成为信 息模型的一个突出应用点。 基于信息模型的工程量计算流程如说明图5.2.1一24所示。

124基于铁路模型的工程量计算流不

资源需求:基于信息模型的工程量计算需要相应的软件具备 信息模型导入、信息提取、信息附加、计算规则附加、工程量计算 T程量汇总等功能。 模型创建:工程量计算模型一般基于设计模型、施工模型创 建。根据工程量计算需要,对上述模型进行一定的拆分或组合,将 算量所需的材料、工艺、工法、施工环境等信息添加、关联到信息模 型,形成工程量计算模型。 信息传递:工程量计算过程中,信息模型一般会在建模软件 工程量计算软件、造价计算软件间传递。 应用案例:某隧道工程从施工图模型中提取信息,计算工程数 量。计算结果满足施工图精度要求;某隧道基于施工图模型的工 程量计算如说明图5.2.1一25所示。

11.应用信息模型制图 以信息模型为最终交付物是BIM技术的发展方向,但受到目 前BIM技术发展水平限制,及外部环境、配套法律法规限制,代替 传统二维设计图纸,以信息模型作为法定交付物仍不现实。交付 信息模型和交付二维图纸有着本质的区别:交付信息模型以信息 模型为核心,信息模型是可视化的、可计算的、机器可读的;二维图 纸的核心是图纸,主要面向“人”可识别。 应用信息模型制图指通过对信息模型进行投影、剖切或信息 提取操作,进而生成二维剖面图或设计图的过程。应用信息模型 制图通常遵循以下原则: (1)不过分追求设计图成果完全符合现有制图标准。以目前 的技术,从信息模型自动投影、剖切或提取完全符合现有制图标准 的设计(竣工)图非常困难,且工作量巨大。 (2)以“人”读图不产生歧义为原则,对现有制图标准进行修 订、简化。推荐以“二维图+三维视图”结合的方式准确表达设计 意图。 (3)一般需要针对特定制图要求进行软件定制开发。 应用案例:某铁路项目开发了铁路桥梁钢筋图制图软件,以 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施工图模型为基础,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进行 剖切,得到相应的钢筋布置图,并可以进行钢筋标记、尺寸标注 等,如说明图5.2.1一26所示。 12.三维可视化应用 三维可视化应用指综合应用BIM、GIS技术构建三维场景,使 用视频、动画、虚拟现实等手段可视化三维场景,并应用于多方协 作、意见征集、审查、施工交底、信息公开等沟通交流场景,提高沟 通效率的工作方法和过程。 三维可视化应用一般需要BIM可视化工具软件支持。软件 般具备模型导入、模型轻量化、场景漫游、交互、渣染、视频录制 等功能。

127高辨识度设计模型和高质量视

(2)动车运用所三维可视化设计交底及施工配合 某项目动车运用所参与专业众多,传统设计交底和现场施工 配合主要采取设计方和施工方就存疑问题进行现场技术沟通和方 案讲解的单一方式,效率较低。遇到检查库、存车场等多专业交叉 的复杂工点,各方往往需要反复确认方案,理解设计意图,耗时费 力。在某动车所工程中,设计方采用三维模型、动画演示等方式开 展设计交底及施工配合,使施工方更直观、生动的了解动车所设计 为容和设计意图,减少了施工变更,缩短了施工工期,某动车运用 所BIM技术施工配合见说明图5.2.128。

5.2.2施工阶段信息模型应用包括施工深化设计、施

字化加工、数学化施工、基于信息模型的监控量测等。

施工深化设计目的是确保设计的正确性和可实施性,是 个理解设计意图发现设计问题、细化设计细节的过程。施工深 化设计成果将用于细化工程量清单、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指导施 工等。 施工深化设计阶段完成的信息模型称为施工深化设计模型。 施工深化设计模型的创建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1)施工深化设计模型一般在施工图模型基础上,通过增加 或细化模型等方式创建

(2)施工深化设计模型创建要与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施工单 位选择的具体施工工艺、工法相结合。 (3)施工深化设计模型创建要与具体的模型应用自标相结 合。一般需要对施工图模型进行细化、拆分。 2.应用信息模型的施工管理 应用信息模型的施工管理是指将施工模型应用于施工阶段进 度、质量、成本、安全等施工管理过程。 信息模型与施工资源关联,可用于调整、优化资源配置;信息 模型关联实际施工作业进度信息,可实现施工进度可视化管控与 展示,通过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对比,生成进度预警,提出整改 猎施。 信息模型与分部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信息关联可实现质量精 细化管理:信息模型与施工作业人员信息关联可保证工作秩序和 提高工作效率;信息模型与施工机械信息关联,可用于机械进场验 收、安装调试、使用维护乃至设备磨损、保养、维修等方面的管理; 信息模型与施工材料信息关联,可实现与物联网技术结合的物料 跟踪与统计。 信息模型与专项施工方案、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等信息关联,可 用于安全技术交底和安全教育培训;信息模型与各种安全监测数 据关联,可用于安全预警分析。 基于信息模型的进度、质量、安全管理应用流程如说明图5.2.2一一1 所示。 资源需求:基于信息模型的进度管理软件般需具备WBS分 解、计划编制、资源配置、施工计划审批、实时进度上报、施工进度 可视化展示、施工进度预警等功能;基于信息模型的质量管理软件 一般需具备分部分项工程检验批管理、人员、机械、物资材料和场 也环境管理等功能;基于信息模型的安全管理软件一般需具备安 全技术交底及培训、安全预警分析等功能

2.21 基于信息模型的进度、质量、安

将信息模型与既有地质资料及采用地质调查法、物探法、地质 超前钻探法等预报方法获取的预报数据关联,对隧道开挖工作面 前方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及不良地质体的性质、位置、产 状、规模等进行探测、分析判释及预报,并提出技术措施建议。满 足了用户在不良地质预警、地层岩性超前预报、地质构造超前预 报、地质信息档案等方面的管理需求;某隧道基于信息模型的安全 管理应用如说明图5.2.2一4所示。 3.钢筋数字化加工 数字化加工是指从施工模型或施工图模型中获取数据,用于 驱动数字化加工设备工作的方法和过程。 基于信息模型的钢筋数字化加工应用一般流程如说明 图5.2.25所示。 资源需求:实施基于信息模型的钢筋数字化加工一般需要钢 筋建模软件、钢筋数字化加工设备等。钢筋建模软件需具有钢筋 几何建模能力和钢筋属性信息附加能力。钢筋建模软件生成的 用于保存钢筋信息模型的文件格式应是公开的、第三方可读的。 钢筋建模软件宜优先选择支持钢筋数字化加工设备格式导出的软 件。但目前BIM软件市场与数字化加工设备市场的衔接并不完 善。当现有的钢筋建模软件与钢筋数字化加工设备间不能直接进 行信息传递时,需要开发钢筋数字化加工信息提取和格式转换 软件。钢筋数字化加工信息提取软件需要具备将钢筋数字化 加工信息模型转化为钢筋数字化加工设备可识别数据格式的 能力。 模型创建:设计单位交付的钢筋设计信息模型一般在精度 上不能完全满足钢筋数字化加工的需要。在实施基于信息模 型的钢筋数字化加工时,需要首先创建钢筋数字化加工信息 模型。

说明图5.2.2一5基于信息模型的钢筋数字化加工流程示意

钢筋数学化加工信息模型通常在钢筋设计信息模型的基础 上,通过提高精度、增加钢筋数字化加工所需信息的方式创建。钢 筋数字化加工信息模型一般包括“钢筋编号、等级、直径、弯折规 则、弯钩情况、必要说明”等信息。对钢筋数字化加工信息模型精 度的提高不等同于“更逼真”的可视化模型,主要应保证信息模型 所携带的用于数字化加工的信息准确可靠,便于传递。 信息传递:在钢筋设计信息模型的基础上增加数字化加工信 息,形成钢筋数字化加工信息模型。钢筋数字化加工信息模型经 导出(提取)转换为钢筋数字化加工设备可识别的数据格式。钢 筋数字化加工信息模型导入钢筋数字化加工设备,驱动设备自动 完成钢筋加工。 注意事项:数据错误可能导致大量废品,从而造成较大的经济 损失。因此在实施基于信息模型的钢筋数字化加工时,宜采取必 要的数据检查和增加试加工环节等措施。 应用案例:某项自桥梁钢筋数字化加工工作中,自主开发了钢 筋加工数据格式和钢筋数字化加工信息导出软件。使用该软件从 钢筋设计信息模型中提取并导出用于钢筋加工的信息,导出的模

型信息包括“钢筋编号、数量、等级、直径、起端弯钩、末端弯钩、钢 筋弯曲规则”等。导出的包含钢筋数字化加工信息的模型文件 使用权)被交付给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将加工信息传递到加工设 备,驱动设备完成钢筋的自动化加工;如说明图5.2.2—6和说明 图5.2.2—7所示。

说明图5.2.2—7钢筋数字化加工

4.路基数字化施工 数字化施工是指依托数字化施工信息模型、工地现场数据采 集系统、工地现场机械控制系统等基础信息和平台,结合双向通信 技术整合工地信息资源,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对单台施工机械 甚至整个工地,实现实时管理、精准控制的施工模式。 国外的路基工程施工早已引人数字化施工方式,如柏林至慕 尼黑ICE高铁支线项目。通过应用定位技术和传感器、数字通信、 三维模型、数据分析管理等先进的信息技术,使传统的路基施工机 械长了眼晴,有了感观,使路基施工中的平整度、压实度、坡度等 这些难以控制的指标,得以精确实现,大大简化了施工程序。 特别是减少了测量频率,提高了效益,控制了质量。近年来,国 内也逐步在某些项目上尝试应用数字化施工技术,如哈大铁路 大连段路基、西成线江油北站路基工程等,均取得了良好的 效果。 路基数字化施工首先需要在场地范围内建立一个无线网络平 台。在传统路基施工机械(推土机、平地机、压路机和挖掘机等) 上面加装特别控制箱、GNSS智能接收机以及高精度的传感器等 将设计参数转化为施工控制数据,并生成现场施工指令,传输到控 制箱。现场机手简单操作,即按该指令在现场进行摊铺、推平、碾 玉、收坡等路基施工作业。 路基数字化施工基本流程如说明图5.2.28所示。 资源需求:路基数字化施工需要现场布设数据传输定位控制 无线网络、现场数据采集系统、工地现场机械控制系统、施工机械 等设施设备。 模型创建:需要创建施工段落线位信息模型和路基信息模型, 其中路基信息模型应包括路基各分层填筑体模型。应用于数字 化施工的信息模型宜在施工图模型或施工深化设计模型的基 出上,通过添加里程信息、填料种类和填料厚度等信息的方式 创建。

应用案例:某车站路基工程开展路基数字化施工应用试点,试 点范围全长约1.8km。施工范围主要为站场范围内填方路基,施 工段落内包括路基主体及涵洞、旅客通道等附属构筑物。经试验 对比,与传统机械施工相比,路基数字化施工在运行成本上节约约 12%,在材料成本上节约约10.6%。其数字工地构成及施工现场如 说明图5.2.29和说明图5.2.210所示。 5.基于信息模型的监控量测 基于信息模型的监控量测是指应用BIM、物联网、大数据等技 术,对连续梁线形、路基沉降、隧道围岩变形等数据进行实时采集、 分析、反馈、预警的工作方法和过程。 基于信息模型的监控量测应用流程如说明图5.2.2一11 所示。 资源需求:基于信息模型的监控量测系统一般包括监测数据 采集、变形量预警、变形速率预警及报警处置过程记录等功能。实 施基于信息模型的监控量测需要具备施工深化设计模型、监控点 布控信息、监控设备采集信息和相关地理环境信息等数据资源。

说明图5.2.2—10路基施工现场

说明图5.2.2一11基于信息模型的监控量测流程示意

模型创建:施工深化设计模型一般不能直接满足监控量测信 息模型创建的需求。在此基础上需要增加相关布控点信息,在监 控量测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监控设备信息、施工现场信息、施工人 员信息。 信息传递:监控量测信息模型从建模软件导出(提取)转化为 监控量测应用软件可识别的数据格式。在应用过程中附加监控设 备信息和施工作业信息,不断完善模型并为预警报警处置提供支 撑。监控量测的交付成果应包括监控量测信息模型和监控数据分 析报告等。

应用案例:某隧道围岩监控量测。隧道围岩量测系统基于信 息模型针对断面信息、测点信息、测量数据和预警信息进行可视化 管理。利用回归分析对围岩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分类统计地表沉 降、拱顶下沉、周边收敛三类观测项报警信息,进行报警处置、关闭 等风险闭环管理操作,极大提高了隧道施工安全的管控能力;某 隧道基于信息模型的围岩监控量测应用如说明图5.2.2一12 所示。 5.3.1铁路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组织一般分为建设单位主导、设计 或施工单位主导等模式。新建铁路工程项目采用建设单位主导模 式更有利于工作整体目标的实现。 5.3.6交付的产品模型一般包含设备制造单位、生产日期、设备 规格参数、安装使用说明、养护维修等信息。产品模型由施工单位 集成后,以竣工模型的方式统一交付运营单位。 7.0.1铁路工程信息模型交付前进行审核并签署,有利于保证信 息模型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交付的信息模型一般包括创建者、创 建时间、创建软件及版本、最终修改者、最终修改时间、版本号、状 态码等信息。 7.0.2保证交付成果具有可追溯性的技术有MD5消息摘要算法 等,当交接双方对交付信息模型的内容存在议时,用于判断双方 持有的信息模型的有效性。 7.0.4:按我国现行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规定:除智力成果的 精神权利外,对于智力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一般遵循“有约定从约 定,无约定从法定”的合同优先原则。按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如果 当事人之间没有合同或合同中没有约定,一般其所有权归受托方 所有,委托方在一定范围内拥有使用权。 在铁路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从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到运营阶段 铁路工程信息模型应用过程中,信息模型被不断的使用和修改,信 息不断累积,不断产生知识产权变更问题,导致信息模型的知识产 权界定相对复杂。

应用案例:某隧道围岩监控量测。隧道围岩量测系统基于信 息模型针对断面信息、测点信息、测量数据和预警信息进行可视化 管理。利用回归分析对围岩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分类统计地表沉 降、拱顶下沉、周边收敛三类观测项报警信息,进行报警处置、关闭 等风险闭环管理操作,极大提高了隧道施工安全的管控能力;某 隧道基于信息模型的围岩监控量测应用如说明图5.2.2一12 所示。

5.3.1铁路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组织一般分为建设单位主,

或施工单位主导等模式。新建铁路工程项目采用建设单位

或施工单位主导等模式。新建铁路工程项目采用建设单位主导模 式更有利于工作整体目标的实现。

5.3.6交付的产品模型一般包含设备制造单位、生产日期、设备

7.0.1铁路工程信息模型交付前进行审核并签署,有利于

息模型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交付的信息模型一般包括创建者、创 建时间、创建软件及版本、最终修改者、最终修改时间、版本号、状 态码等信息。

等,当交接双方对交付信息模型的内容存在异议时,用于判断双方 持有的信息模型的有效性

JB/T 11511-2013标准下载,当交接双方对交付信息模型的内容存在异议时,用于判断双

7.0.4:按我国现行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规定:除智力成果的 精神权利外,对于智力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一般遵循“有约定从约 定,无约定从法定”的合同优先原则。按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如果 当事人之间没有合同或合同中没有约定,一般其所有权归受托方 所有,委托方在一定范围内拥有使用权。 在铁路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从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到运营阶段 铁路工程信息模型应用过程中,信息模型被不断的使用和修改,信 息不断累积,不断产生知识产权变更问题,导致信息模型的知识产 权界定相对复杂。

说明表7.0.5—1 几何表达精度等级

《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T51301一2018中,将信息 深度分为N1、N2、N3、N4四个等级。各等级信息深度要求见说明 表 7. 0. 5一2 。

7.0.6为保证信息模型在异构软件系统间的有效传递,扩天信息 模型应用范围,便于多领域信息模型集成应用,要求交付的数据格 式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目前,相关国家标准一般指即将发布的 《建筑信息模型存储标准》等;相关行业标准一般指铁路BIM联盟 发布的《铁路工程信息模型数据存储标准》等;开放数据格式一般 指IFC等。 目前主流BIM建模软件导出的开放标准格式信息模型一般 不支持对几何信息的再编辑。因此,在具体应用中,相关方通常根 据交付信息模型的后续应用需求选择适宜的交付格式。当信息模 型应用各方使用不同的BIM软件时,一般选择双方均兼容的开放 数据格式。,选用开放数据格式时,需要根据后续应用需求JCT2178-2013 耐火砖自动液压机,对导出 开放数据格式后可能产生的信息模型几何信息精度降低进行 评估。 7.0.8交付的铁路工程信息模型电子文件一般按“项目-段落 专业一工点”分层组织,便于后续集成应用。 7.0.9电子文件及文件夹的命名一般需遵循相关标准,无命名标

专业一工点”分层组织,便于后续集成应用。

7.0.9电子文件及文件夹的命名一般需遵循相关标准,无命名标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