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17740-2017 地震震级的规定

GB 17740-2017 地震震级的规定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GB 17740-2017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986.15 kb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00262
下载资源

GB 17740-2017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 17740-2017 地震震级的规定

General ruler for earthquake magnitude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GB 177402017

引言 范围 术语和定义 测定方法 使用规定 附录A(规范性附录) 地方性震级量规函数表 附录B(规范性附录) 地震仪器参数与传递函数 附录C(规范性附录) 不同震中距选用地震面波周期值 附录D(规范性附录) Q(△DB35/T 1834-2019 水利风景区标识建设技术指南,h)值表 参考文献…

GB 177402017

本标准的第2章和4.2.2中的c)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17740一1999《地震震级的规定》 本标准与GB17740—1999相比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 增加了16条术语和定义:“地震”“震源”“震中”“震中位置”“震源深度”“浅源地震”“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地震体波”“地震矩”“地方性震级”“面波震级”“体波震级”“矩震级”“质点运动位 移”和“地震速报”; 修改了3条术语的定义:“质点运动”“质点运动速度”和“量规函数”; 删除了1条术语的定义:“地动位移”; 增加了地方性震级ML、短周期体波震级mb、宽频带体波震级mB(BB)、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 和矩震级Mw的测定方法; 修改了地震震级的使用规定。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瑞丰、陈运泰、许绍燮、任枭、徐志国、薛峰、冯义钧、郑秀芬、杨辉、王丽艳、 晓欣、邹立哗、陈宏峰、张立文、任克新、孙丽、韩雪君、和锐。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17740—1999

GB17740一1999自实施以来,规范了地震震级的测定方法和使用规定,对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 、应急救援等防震减灾相关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科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修订GB17740—1999的主要原因是: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地震观测系统实现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历史性突破,到2007年底 我国正式运行的所有地震台站都是数字化的台站,仪器特性、数据传输方式、数据分析处理方 式、震级测定的时效性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GB17740一1999实施以来,我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地震观测资料,在地震震级测定方面有了 新的认识; 国际上在震级测定方法和发布规则

GB17740一1999自实施以来,规范了地震震级的测定方法和使用规定,对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 、应急救援等防震减灾相关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科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修订GB17740—1999的主要原因是: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地震观测系统实现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历史性突破,到2007年底 我国正式运行的所有地震台站都是数字化的台站,仪器特性、数据传输方式、数据分析处理方 式、震级测定的时效性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GB17740一1999实施以来,我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地震观测资料,在地震震级测定方面有了 新的认识 国际上在震级测定方法和发布规! 要进展,并逐步得到应用

兔兔wwbzfxw.co

GB 177402017

本标准规定了地震震级的测定方法和使用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地震监测、地震应急、信息发布、科学普及、新闻报道等与地震震级有关的工作 本标准不适用于科学研究所使用其他类型的震级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地震 earthquake 大地震动。包括天然地震(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矿山采掘活动、水库蓄水等 引发的地震)和人工地震(爆破、核爆炸、物体坠落等产生的地震)。一般指天然地震中的构造地震。 注:改写GB/T18207.12008,定义3.1 2.2 震源 earthquake source;seismic source 产生地震的源。 [GB/T18207.1—2008,定义3.2] 2.3 震中 epicentre 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GB/T18207.1—2008,定义3.7] 2.4 震中距 epicentral distance 地震震中至某一指定地点的地面距离。 注:在测定地方性震级M时,震中距的单位为千米(km);在测定面波震级Ms、宽频带面波震级Ms()、短周期体 波震级m和宽频带体波震级mB(B)时,震中距的单位为度(°)。1~111.2km。 2.5 震中位置 epicentrelocation 震中的地理经度和地理纬度。 [GB/T18207.2—2005,定义3.1.9.2] 2.6 震源深度 focaldepth 震源与震中的距离。 [GB/T18207.2—2005,定义3.1.9.3] 2.7 浅源地」震 shallowearthquake 震源深度小于60km的地震

GB 177402017

注:改写GB/T18207.2—2005,定义3.1.9.5。 2.19 面波震级surfacewavemagnitude 用地震面波记录测定的震级,通常用水平向面波记录测定,用M。表示;用垂直向宽频带面波记录 测定的面波震级称为宽频带面波震级,用Ms(BB)表示。 注:改写GB/T18207.2—2005,定义3.1.9.6。 2.20 矩震级 moment magnitude 用地震矩换算的震级,用Mw表示。 [GB/T18207.2—2005,定义3.1.9.7] 2.21 量规函数calibrationfunction 在不同的观测点上测定震级时,因地震波随震中距或震源深度衰减所需要加的校正值。 2.22 地震速报 rapid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 对已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等的快速测报。 [GB/T18207.1—2008,定义4.15]

测定浅源地震的面波震级Ms,应将原始宽频带记录仿真成基式(SK)中长周期地震仪记录,使月 向面波质点运动位移的最大值及其周期,按照式(2计算:

Ms = lg()+ 1.66lg(△) + 3.5 (2°<△<130°,3 s

式中: A一水平向面波最大质点运动位移,取两水平向质点运动位移矢量和的模,单位为微米(um 震中距,单位为度():

GB17740—2017

DB11T825-2015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pdfGB 177402017

在测量最大质点运动位移的两水平向分量时,应取同一时刻或周期相差在1/8周期之内。若两分 量周期不一致时,则取加权和,T按照式(3)计算

TNAN +TEAE AN+AE

....................3

AN一北南向面波质点运动位移,单位为微米(um); AE一一东西向面波质点运动位移,单位为微米(um); Tn一一A对应的周期,单位为秒(s); TE一Ae对应的周期,单位为秒(s)。 测定面波震级Ms时,使用面波的周期T宜在附录C给出的范围;基式(SK)中长周期地震仪的仪 器参数和传递函数见B.2

(2元 式中: Vmax 垂直向面波质点运动速度的最大值,单位为微米每秒(um/s); T Vmax对应的周期,单位为秒(s); 震中距GB 50414-2018 钢铁冶金企业设计防火标准(正版、清晰无水印),单位为度()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