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建筑防火设计规范50016-2014

01.建筑防火设计规范50016-2014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7.7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06544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01.建筑防火设计规范50016-2014

12.3通风和排烟系统

根据对隧道的火灾事故分析,由一氧化碳导致的人员死 广和因直接烧伤、爆炸及其他有毒气体引起的人员死广约各 占一半。通常,采用通风、防排烟措施控制烟气产物及烟气 运动可以改善火灾环境,并降低火场温度以及热烟气和热分 解产物的浓度,改善视线。但是,机械通风会通过不同途径 对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火灾产生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反而会加 剧火势发展和蔓延。实验表明:在低速通风时,对小轿车的 火灾影响不大;可以降低小型油池(约10m)火的热释放速 率,但会加强通风控制型的大型油池(约100m²)火的热释放 速率;在纵向机械通风条件下,载重货车火的热释放速率可 以达到自然通风条件下的数倍。因此,隧道内的通风排烟系 统设计,要针对不同隧道环境确定合适的通风排烟方式和排 烟量。 12.3.1本条为强制性条文。隧道的空间特性,导致其一旦 发生火灾,热烟排除非常困难,往往会因高温而使结构发生 破坏,烟气积聚而导致灭火、蔬散困难且火灾延续时间很长 因此,隧道内发生火灾时的排烟是隧道防火设计的重要内 容。本条规定了需设置排烟设施的隧道,四类隧道因长度较 短、发生火灾的概率较低或火灾危险性较小,可不设置排烟 设施

12.3.2~12.3.5隧道排烟方式分为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 自然排烟,是利用短隧道的洞口或在隧道沿途顶部开设的通风 口(例如,隧道敷设在路中绿化带下的情形)以及烟气自身浮力 进行排烟的方式。采用自然排烟时,应注意错位布置上、下行 隧道开设的自然排烟口或上、下行隧道的洞口,防止非着火隧 道汽车行驶形成的活塞风将邻近隧道排出的烟气“倒吸”人非 着火隧道,造成烟气蔓延。 (1)隧道的机械排烟模式分为纵向排烟和横向排烟方 式以及由这两种基本排烟模式派生的各种组合排烟模式。 排烟模式应根据隧道种类、疏散方式,并结合隧道正常工况 的通风方式确定,并将烟气控制在较小范围之内,以保证 人员疏散路径满足逃生环境要求,同时为灭火救援创造条 件。 (2)火灾时,迫使隧道内的烟气沿隧道纵深方向流动的排 烟形式为纵向排烟模式,是适用于单向交通隧道的一种最常用 烟气控制方式。该模式可通过悬挂在隧道内的射流风机或其 他射流装置、风并送排风设施等及其组合方式实现。纵向通风 排烟,且气流方向与车行方向一致时,以火源点为界,火源点下 游为烟气区、上游为非烟气区,人员往气流上游方向蔬散。由 于高温烟气沿坡度向上扩散速度很快,当在坡道上发生火灾, 并采用纵向排烟控制烟流,排烟气流逆坡向时,必须使纵向气 流的流速高于临界风速。试验证明,纵向排烟控制烟气的效果 较好。国际道路协会(PIARC)的相关报告以及美国纪念隧道 试验(1993年~1995年)均表明,对于火灾功率低于100MW 的火灾、隧道坡度不高于4%时,3m/s的气流速度可以控制烟 气回流。 近年来,大于3km的长天城市隧道越来越多,若整个隧道 长度不进行分段通风,会造成火灾及烟气在隧道中的影响范围

长春市“两横三纵”快速路智能交通系统工程表23国际道路协会推荐的排烟量

(4)流经风机的烟气温度与隧道的火灾规模和风机距火源 点的距离有关,火源小、距离远,隧道结构的冷却作用大,烟气 温度也相应较低。通常位于排风道末端的排烟风机,排出的气 体为位于火源附近的高温烟气与周围冷空气的混合气体,该气

体在沿隧道和土建风道流动过程得到了进一步冷却。澳大 利亚某隧道、美国纪念隧道以及我国在工海进行的隧道试验均 表明:即使火源距排烟风机较近,由于隧道的冷却作用,在排烟 风机位置的烟气温度仍然低于250℃。因此规定排烟风机要 能耐受250℃的高温基本可以满足隧道排烟的要求。当设计 火灾规模很大、风机离火源点很近时.排烟风机的耐高温设计 要求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本条的相关温度规定值为最 低要求。 (5)排烟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是保证隧道内人员逃生和 灭火救援环境的基本时间。人员撤离时间与隧道内的实际 人数、逃生路径及环境有关。门前,已经有多种计算机模拟 软件可以对建筑物中的人员疏散时间进行预测,设备的耐 高温时间可在此基础确定。本规范规定的排烟风机的耐 高温时间还参考了欧洲有关隧道的设计要求和试验研究成 果。 (6)第12.3.5条避难场所内有关防烟的要求,参照 了建筑内防烟楼梯间和避难走道的有关规定。 12.3.6隧道内用于通风和排烟的射流风机悬挂于隧道车行 道的上部,火灾时可能直接暴露于高温下。此外,隧道内的排 烟风机设置是要根据其有效作用范围来确定,风机间有一定的 间隔。采用射流风机进行排烟的隧道,设计需考虑到正好在火 源附近的射流风机由于温度过高而导致失效的情况,保证有 定的金配置

道的上部,火灾时可能直接暴露于高温下。此外,隧道内的排 烟风机设置是要根据其有效作用范围来确定,风机间有一定的 间隔。采用射流风机进行排烟的隧道,设计需考虑到正好在火 源附近的射流风机由于温度过高而导致失效的情况,保证有 定的穴余配置

12.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2.4.1隧道内发生火灾时,隧道外行驶的车辆往往还按正 常速度驶人隧道,对隧道内的情况多处于不知情的状态,故规 定本条要求,以警示并阻止后续车辆进人隧道

12. 4. 1 隧道内发生火灾时,隧道外行驶的车辆往

12.4.3隧道内的主要设备用房和电缆通道,因平时无人值

12.4.4隧道内一般均具有一定的电磁屏蔽效应,可能导致

通信中断或无法进行无线联络。为保障灭火救援的通信联络 畅通,在可能出现屏蔽的隧道内需采取措施使无线通信信号, 持别是要保证城市公安消防机构的无线通信网络信号能进入 隧道。

5.1本条为强制性条文。消防用电的可靠性是保证消防

设施可靠运行的基本保证。本条根据不同隧道火灾的扑救难 度和发生火灾后可能的危害与损失、消防设施的用电情况,确 定了隧道中消防用电的供电负荷要求

12. 5. 2,12. 5. 3

隧道火灾的延续时间一般较长,火场环境条

件恶劣、温度高,对消防用电设备、电源、供电、配电及其配电线 路等的设计,要求较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高。本条所规定的消 防应急照明的延续供电时间,较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要求 长,设计要采取有效的防火保护措施,确保消防配电线路不受 高温作用而中断供电。 一、二类隧道和三类隧道内消防应急照明灯具和疏散 指示标志的连续供电时间GB55006-2021:钢结构通用规范.pdf,由原来的3.0h和1.5h分别调 整为1.5h和1.0h。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根 据隧道建设和运营经验,火灾时隧道内司乘人员的疏散时 间多为15min~60min,如应急照明灯具和疏散指示标志的 时间过长,会造成UPS电源设备数量庞大、维护成本高;另 一方面,欧洲一些国家对隧道防火的研究时间长,经验丰 富,这些国家的隧道规范和地铁隧道技术文件对应急照明 时间的相关要求多数在1.0h之内。因此,本次修订缩短了 隧道内消防应急照明灯具和疏散指示标志的连续供电时 间。 12.5.4本条为强制性条文。本条规定目的在于控制隧道 内的宝源隆低小安危险 宣压继树

内的灾害源,降低火灾危险,防止隧道着火时因高压线路、燃 气管线等加剧火势的发展而影响安全疏散与抢险救援等行 动。考虑到城市空间资源紧张,少数情况下不可避免存在高 压电缆敷设需搭载隧道穿越江、河、湖泊等的情况,要求采取 一定防火措施后充许借道敷设,以保障输电线路和隧道的安 全。

道内所设置的相关消防设施要能耐受隧道内的恶劣环境影响, 防止发生霉变、腐蚀、短路、变质等情况,确保设施有效。此外, 也要在消防设施上或旁边设置可发光的标志,便于人员在火灾 条件下快速识别和寻找

附录各类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

附录各类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

各类非木结构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

注:1入为钢管混凝王构件长细比,对于圆钢管混凝土,入=4L/D;对于方、矩形钢 管混凝土,入=2V3L/B;L为构件的计算长度。 2 对于矩形钢管混凝土柱,B为截面短边边长。 3 钢管混凝土柱的耐火极限为根据福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提供的理论 计算值,未经逐个试验验证。 4 确定墙的耐火极限不考虑墙上有无洞孔。 5墙的总厚度包括抹灰粉刷层。 6中间尺寸的构件,其耐火极限建议经试验确定,亦可按插人法计算。 7 计算保护层时,应包括抹灰粉刷层在内。 现浇的无梁楼板按简支板的数据采用。 9无防火保护层的钢梁、钢柱、钢楼板和钢屋架GB Z42023.2-2022工业自动化设备和系统可靠性 第2部分:系统可靠性.pdf,其耐火极限可按0.25h确 定。 10人孔盖板的耐火极限可参照防火门确定。 11防火门和防火窗中的“木质”均为经阻燃处理

/;刘对手方、短形 管混凝土,入=2/3L/B;L为构件的计算长度。 2 对于矩形钢管混凝土柱,B为截面短边边长。 3 钢管混凝土柱的耐火极限为根据福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提供的理论 计算值,未经逐个试验验证。 4 确定墙的耐火极限不考虑墙上有无洞孔。 5墙的总厚度包括抹灰粉刷层。 6中间尺寸的构件,其耐火极限建议经试验确定,亦可按插法计算。 7 计算保护层时,应包括抹灰粉刷层在内。 现浇的无梁楼板按简支板的数据采用。 无防火保护层的钢梁、钢柱、钢楼板和钢屋架,其耐火极限可按0.25h确 定。 10人孔盖板的耐火极限可参照防火门确定。 防火门和防火窗中的“木质”均为经阻燃处理

附表2各类木结构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