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T 51336-2018]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T 51336-2018]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6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14193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T 51336-2018]

注: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甲类盾构隧道结构的抗震等级应进行专门研究论证

9.1.3盾构隧道的抗震设计除满足本标准外,尚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和《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 设计规范》GB50909的规定,

9.2.1盾构隧道的抗震计算应包括横向和纵向抗震计算。盾构 遂道与横通道、工作井、通风并等连接部位及地质条件剧烈变化 段需精细化设计时,宜进行三维抗震计算。 9.2.2应根据本标准第3章中抗震设防类别、设防自标及性能 要求:并结合工程环境、地质条件等因素选择合理的抗震计算方 去: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土质地层中的盾构隧道横向抗震计算宜采用本标准中的 反应位移法I或Ⅱ:纵向抗震计算宜采用本标准中的反应位移法

应分析液化对结构安全及稳定性的不利影响并采取相应抗震、派

震措施;消除结构液化沉陷或上浮措施可按本标准第4.2.8条执 行DB35/T 1036-2019 10kV及以下电力用户业扩工程技术规范,可采用在盾构隧道环缝面设置凹凸槽、隧道局部或全长进 行二次衬砌等结构构造措施

10.1.1矿山法隧道位置应选择在稳定的地层中,不应穿越断层 破碎带段、软硬地层变化段、软弱围岩段等不良地质段。隧道洞 口应遵循早进晚出的原则,宜避开可能会发生崩塌、滑坡、泥石 流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地段。

表10.1.2矿山法隧道结构的抗震等级

注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甲类矿山法隧道结构的抗震等级应进行专门研究 论证。

10.1.3矿山法隧道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 现行标准《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和《公路工程抗 震规范》JTGB02的有关规定。

10.2.1应根据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目标、性能要求以及工程环 境,地质条件等因素选择合理的抗震计算方法,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土质地层中的矿山法隧道横向抗震计算宜采用本标准中 的反应位移法I、反应位移法Ⅱ或整体式反应位移法,岩质地层

中横向抗震计算也可按现行国家标准《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50111的规定进行;地质条件或结构形式复杂时,矿山法隧 首横向抗震计算宜采用时程分析法: 2矿山法隧道洞口段、纵向穿越软硬突变等非均匀地层时 7 宜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纵尚抗震计算: 3矿山法隧道洞门、洞口段、主洞与辅助通道连接处等部 位可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三维抗震计算。,? 10.2.2矿山法隧道抗震计算模型的选取应符合下列规定: 1矿山法隧道断面计算模型中可将衬砌结构视为弹性地基 上的拱形结构:可采用梁单元模拟隧道衬砌: 2矿山法隧道抗震计算采用时程分析法且地质条件及结构 3洞门、洞口段、主洞与辅助通道连接处等部位的抗震计 算应采用三维计算模型。 10.2.3矿山法法隧道地震反应计算中,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 规定: ? 1一般情况可仅考虑沿结构断面的水平地震作用; 2洞门和邻接洞口的衬砌结构,纵向穿越软硬突变等非均 匀地层的衬砌结构宜考虑沿结构纵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3/地形起伏较大的浅埋傍山隧道,或沿线地质条件变化较 大的局部区段,尚宜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10.2.4矿山法隧道的抗震验算除应符合本标准第6.8节~第 6.10节的要求外,应重点对隧道洞门和明洞、洞口、浅理、偏 压、下穿或近接建筑物、断层破碎带、软硬地层变化、软弱围 岩、结构形式变化、主洞与辅助通道连接段的衬砌结构进行 绘管

10.2.4矿山法隧道的抗震验算除应符合本标准第6.

6.10节的要求外,应重点对隧道洞门和明洞、洞口、浅理、偏 压、下穿或近接建筑物、断层破碎带、软硬地层变化、软弱围 岩、结构形式变化、主洞与辅助通道连接段的衬砌结构进行 验算。

10.3.1城市浅埋矿山法隧道应采用防水型钢筋混凝土结构且隧 道全部设置仰拱

10.3.1城市浅埋矿山法隧道应采用防水型钢筋混凝土结构且隧 道全部设置仰拱。

10.3.2隧道洞口段、浅理偏压段、深理软弱围岩段和断层破碎 带等地段的结构,其抗震加强长度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确定 加强段两端应向围岩质量较好的地段延伸,延伸长度最小值宜按 表 10. 3. 2 的规定采用。

10.3.3抗震设防段的隧道衬砌应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材

10.3.3抗震设防段的隧道衬砌应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材 料: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表10.3.3的规定。

√表10.3.3隧道衬砌材料种类及强度等级

注:1浅埋隧道均应采用钢筋混凝土:

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40g的地区隧道跨度B≥12m的隧道衬砌混凝土宜 添加纤维材料,以提高抗震性能

10.3.4抗震设防地段衬砌结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软弱围岩段的隧道衬砌应采用带仰拱的曲墙式衬砌人 2明暗洞交界处、软硬岩交界处及断层破碎带的抗震设防 地段衬砌结构应设置抗震缝,且宜结合沉降缝、伸缩缝综合设 置。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的地区应至少设 置1道抗震缝,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或 .15g的地区应至少设置2道抗震缝,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 加速度为0.20g及以上的地区应至少设置3道抗震缝; 3通道交叉口部及未经注浆加固处理的断层破碎带区段采 用复合式支护结构时:二衬结构应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 4穿越活动断层的隧道衬砌断面宜根据断层最大错位量评 估值进行隧道断面尺寸的扩挖设计:无断层最大错位量评估值 时,隧道断面尺寸可放大400mm~600mm。断层设防段衬砌结 构端部应增加最大错位评估值厚度:且应设置抗震缝,抗震缝宜 在断层位置设置缝宽宜40mm~60mm,并保证抗震缝填充密 实,做好隧道结构的防水;在抗震缝两侧各1m范围内,初衬和 衬结构之间宜构筑100mm~150mm厚的沥青混凝土衬砌,沥 青混凝土衬砌可采用预制块体熔化沥青砌筑的方法施工; 穿越黄土地裂缝的隧道,地裂缝设防区段衬砌结构应设 置抗震变形缝。二衬结构端部厚度宜增大500mm以上:增厚长 度宜在2m以上,且应满足竖向最大错位量的要求。在变形缝两 则各1m范围内:初衬和二衬结构之间宜构筑100mm~200mm 享的沥青混凝土衬砌。 10.3.5矿山法隧道不应穿越可能发生液化的地层。当绕避不开 时应分析液化对结构安全及稳定性的不利影响并采取相应构造措

3.6洞门口抗震措施应符合下死

1隧道洞口位置的选择应结合洞口段的地形和地质条件确 定,并应采取措施控制洞口仰坡和边坡的开挖高度,防止发生崩 塌和滑坡等震害。当洞口地下较陡时,宜采取接长明洞或其他防

正落石撞击的措施。 2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及以上的地区 宜采用明洞式洞门:洞门不宜斜交设置 3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30g以上的地区 洞口边坡、仰坡坡率降一档设置,边坡,仰坡防护应根据设防地 震动峰值加速度值的提高,依次选用锚网喷、框架长锚杆、锚 系、框架锚索等措施。 10.3.7在满足隧道功能和结构受力良好的前提下,可加大隧道 断面尺寸。 10.3.8隧道内设辅助通道时,应提高主洞与辅助通道连接处的 抗震性能

11.1.1明挖隧道应建在密实、均匀、稳定的地基上,选址时宜 避开地层突变、软弱土、液化土及断层破碎带等不利地段;当无 法避开时应采取可靠的抗震措施。回填部分的材料、密实度效应 指标不应小于原位原状土。

表11.1.2明挖隧道结构的抗震等级

1.1.2明挖隧道结构的抗震等级

设防烈度 抗震设防类别 6度 7度 8度 9度 甲类 四级 四级 K 兰级 专门研究 乙类 四级 四级 兰级 二级 丙类 四级 四级人 四级 三级

注: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甲类明挖隧道结构的抗震等级应进行专门研究论证。

11.2.1明挖隧道结构的抗震计算方法应根据本标准第3.4.1条 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隧道纵向地层条件变化较大时,明挖隧道除应进行横向 抗震计算外,尚应进行纵向抗震计算,可采用反应位移法N或时 程分析法; 2隧道断面形状变化较大或与相邻建(构)筑物构成整体 时,宜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三维抗震计算; 3明挖隧道的地震作用可适当考虑挡土墙叠加效果。挡王 墙与结构主体密切接触且受力钢筋互相连接时,可将挡土墙纳入

结构共同计算;挡土墙与结构主体没有密切连接或连接薄弱时, 可将挡土墙与主体结构分开建模,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二者之间 的约束条件 人X

11.2.2明挖隧道的地震作用应符

1结构形状复杂、纵向穿越软硬突变等非均匀地层的衬砌 结构宜考虑沿结构纵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2地形起伏较大的浅埋隧道,或沿线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的 高部区段:或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及其以 上地区的明挖隧道尚宜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3不符合本条第1款、第2款的情况可仅考虑沿结构断面 的水平地震作用

1宜采用现浇结构。设置装配构件时,应与周围构件可靠 连接。 2墙或中柱的纵向钢筋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0.5%。中 柱或墙与梁或顶板、底板的连接处应满足柱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 求,箍筋加密区范围与抗震等级相同的地表结构柱构件相同。 3/地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构件的最小尺寸,应不低于同 类地表结构构件的规定。

11.3.2明挖隧道顶板和底板应符合下列规定:

11.3.3明挖隧道结构穿过地震时岸坡可能滑动的古河道,或 能发生明显不均匀沉陷的地层时,应采取换土或设置桩基础等 措施。 11.3.4明挖隧道不应穿越可能发生液化的地层。当绕避不开 时;应分析液化对结构安全及稳定性的不利影响,并可采取下列 措施: 1对液化土层应采取注浆加固和换土措施: 2对液化土层未采取措施时,应分析其上浮的可能性并采 取抗浮措施; 3明挖隧道结构与薄层液化土夹层相交,或施工中采用深 度大于20m的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的明挖隧道结构遇到液化土 层时,可仅对下卧层进行处理。 V

12.1.1下沉重力式挡土结构和下沉U型挡土结构 进行抗震设计。

12.1.2下沉式挡土结构可采用拟静力法进行抗震计算。

12.1.3下沉式挡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12.1.3确定。

表12.1.3下沉式挡土结构的抗震等

注: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甲类下沉式挡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进行专门研究 伦证

12.1.挡王墙高度超过15m且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的下沉式 挡土结构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

12.2.1,下沉式挡土结构可采用中性状态时的地震土压力,其合 力和合力作用点的高度可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H(2—cos0) 7

式中:E 中性状态时的地震士压力合力(kN/m) 中性状态时的地震土压力系数; 0—挡土墙的地震角(°),可按表12.2.1取值; 地震土压力合力作用点距墙距的高度(m); H 挡土墙后填土高度(m); Y 一墙后填土的重度(kN/m) 墙后填土的有效内摩擦角() 中性状态时的墙背摩擦角(,可取实际墙背摩擦 角的1/2,或取墙后填土有效内摩擦角值的1/6; 墙后填土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β墙背面与铅锤方向的夹角()。

12.2.2下沉重力式挡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滑移稳定性和抗 倾覆稳定性应进行验算,其抗滑移稳定性的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1.1,抗倾覆稳定性的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2。 12.2.3下沉重力式挡土结构的整体滑动稳定性验算可采用圆弧 滑动面法。 12.2.4下沉式挡土结构的地基承载力验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的有关规定

12.2.4下沉式挡土结构的地基承载力验算应符合现行

12.3.1下沉式挡土结构的后填土应采用排水措施,可采用点排 水,线排水或面排水方案

12.3.2抗震设防烈度8度和9度时,下沉重力式挡土结构不得

12.3.2抗震设防然烈度8度和9度时, 下机重刀式挡土结构不得 采用干砌片石砌筑。抗震设防烈度7度时,采用干砌片石砌筑的 下沉重力式挡土结构墙高不应大于3m。 12.3.3下沉重力式浆砌片石或浆砌块石挡十结构墙高:抗震设 防烈度8度时不宜超过12m,抗震设防烈度9度时不宜超过 10m;超过10m时,宜采用混凝土整体浇筑。 12.3.4下沉重力式混凝士挡土结构的施工缝应设置头或采用 短钢筋连接,样头的面积不应小于总截面面积的20% 12.3.5同类地层上建造的下沉重力式或U型挡士结构:伸缩 缝间距不宜大于15m。在地基土质或墙高变化较大处应设置沉 降缝。

12.3.6下沉式挡土结构不应直接设在液化土或软弱地

可避免时,可采用换土、加大基底面积或采用砂桩、碎石桩等地 基加固措施。当采用桩基时,桩尖应伸入稳定地层

附录A结构体系简化计算原则

A.0.4腋角的简化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图A.0.4染腋断面有效高度

附录B非饱和结构性粉土、砂黄土及 砂质粉黄土场地的震陷变形计算1

附录B 非饱和结构性粉土、砂黄土及X

B.0.1当遭受7度,8度和9度地震时,可按等效动剪应力的 方法确定地震荷载的动剪应力幅值,其对应的振动次数宜分别为 10次、20次和30次。地震作用的等效动剪应力可按下列公式 计算:

B.0.2可采用等效黏弹性本构模型描述土的动应力

动剪应力幅值与动剪应变幅值之间的骨十曲线应服从双曲线关 系。土的骨干曲线和动剪切模量可由下列公式计算:

Yd td 1+Y G Ty G=K·Pu: Ov

B.0.3·的动剪应变可依据地震作用的动剪应力及土的动剪切 模量随动剪应变幅值的变化关系,按下列方法计算: 1可按下式选代计算动剪应变:

式中:Gai 第n次迭代计算的动剪切模量(kPa); i一—第 n 次迭代计算的动剪应变幅值。 2当第n次迭代计算的动剪切模量与前一次计算确定的动 剪切模量满足下式时,可判断送代计算完成:

由动剪切作用下动剪应变及其等效循环次数,土的含水率和上覆 压缩应力确定。砂质粉黄土的震陷系数可按下式计算:7

=a+(a+b)awln( (B. 0. 4)

式中: 2 土的含水率(%) Ya 土的动剪应变; N 等效循环次数; 部信 α,a,b 土的震陷系数参数

B.0.5当震陷系数不小于0.Q15时,可判断为震陷性王。非 饱和结构性粉土、砂黄土及砂质粉黄土场地的震陷变形可按下式 计算:

式中:os一计算点处的竖向自重应力(kPa); 一第i层土的重度(kN/m):地下水位以上用天然 重度,地下水位以下用浮重度; H一第i层土的厚度(m); K。一考虑结构壁与竖直方向夹角的静止状态下的土压力 系数; 90 地表堆载(kPa):

一计算点所在土层的有效应力强度指标(°); %一一结构壁与土的摩擦角(°); β一结构壁与竖直方向夹角(°)。 C.0.3对于采用时程分析法或结构壁为曲边的抗震设计GB50265-2022 泵站设计标准(书签+OCR).pdf,应采 用数值分析方法计算起始静应力状态

附录D均地层中圆形盾构隧道 地震内力简化计算公式

地震内力简化计算公式 V D.0.1均匀地层中圆形盾构隧道横断面地震内力(图D.0.1) 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D.0.1均匀地层中圆形盾构隧道横断面地震内力(图D.0.1) 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H 地表至隧道中心的距离(m); R一隧道横断面衬砌中轴线半径(m); E 衬砌弹性模量(Pa); 衬砌环断面惯性矩(m); VD一 地层的泊松比; GD 地层动剪切模量(Pa)。 息公开 D.0.2均匀地层中圆形盾构隧道纵向地震内力可按下列公式 计算: 1地震波的传播方向与隧道轴线夹角为45°时,隧道所受 轴力最大,最大轴向拉力及相关系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DB31T 329.8-2019 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 第8部分:旅馆、商务办公楼.pdfMrmax = αM 4元*Uhe (EI) 入2

7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 “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2 《混凝王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信息 4《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 5《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 6《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CB50191 7 《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 8《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50909 9《厚度方向性能钢板》GB/T5313 10《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 1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 12《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Q2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