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T 19-2020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基准站.pdf

DB/T 19-2020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基准站.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2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22227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T 19-2020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基准站.pdf

ICS91.120.25 CCS P 15

DB/T19—2020 代替DB/T19—2006

DB/T19—2020目次前言引言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4站址勘选观测墩6观测室和工作室设备配置8资料归档附录A(规范性)观测墩设计与施工附录B(规范性)基准站点之记和委托保管书20附录C(规范性)基准站设备安装记录23参考文献26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DB/T192020

GB/T 40721-2021 橡胶 摩擦性能的测定.pdf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

范》系列标准中的一项。该系列标准结构及名称如下: 力台站(DB/T7—2003) 形变台站第1部分:洞室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DB/T8.1一200 形变台站第2部分:钻孔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DB/T8.2一200 形变台站第3部分:断层形变台站(DB/T8.3一2003) 磁台站(DB/T9—2004) 震台站(DB/T16—2006) 震动台站(DB/T17—2018) 电观测台站第1部分:地电阻率台站(DB/T18.1一2006) 电观测台站第2部分:地电场台站(DB/T18.2一2006) 球导航卫星系统基准站(DB/T19一2020) 下流体台站第1部分:水位和水温台站(DB/T20.1一2006) 下流体台站第2部分:气氢和气汞台站(DB/T20.2一2006) 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站(DB/T60一2015)

DB/T19一2006《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全球定位系统连续观测台站》实施以来,在我国地壳运动观 则基准站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促进了GNSS基准站建设与运行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同 时也为其他行业GNSS基准站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 DB/T19一2006发布实施已十多年,这期间,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快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北斗卫星导 航系统已完成全球组网,俄罗斯格洛纳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逐步完善,欧盟伽利略卫星系统即将完成全 面运行能力部署,目前GNSS基准站观测均能接收已运行的全球导航卫星信号;随着基准站建设数量 的增加,对勘选、建设、设备配置的规定,不断有新的需求与建议,确有必要修订DB/T19,以适应GNSS 现测技术发展和地震台站现代化的新要求 本次对DB/T19的修订,重点考虑了如何避免影响基准站观测数据质量的关键规范性要素,明确 了站址勘选设计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清晰地规定了观测墩与观测室建设、设备配置和资料归档的要求, 同时也考虑了对DB/T19一2006的继承与衔接

DB/T192020

本文件规定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基准站建设的站址勘选、观测墩、观测室和工作室建设, 设备配置和资料归档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地壳运动观测GNSS基准站的建设。其他GNSS基准站的建设和改造可参考使用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 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107一2000使用串行二进制数据交换的数据终端设备和数据电路终接设备之间的接口 GB50007—201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DB/T62—2015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基准站运行监控 DB/T68—2017 地震台站综合防雷 DA/T 312017 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GNSS 采用全球导航卫星无线电技术确定时间和目标空间位置的卫星系统。 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目前主要包括北斗导航卫星系统(BDS),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全球导航卫 星系统(GLONASS)、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 务平 [来源:GB/T35769—2017,3.1] 3.1.2 GNSS基准站GNSS fiducial station 对卫星导航信号进行长期连续观测,并通过通信设施将观测数据实时或者定时传送至数据中心的 地面固定观测站。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2017修订),第十三条]

观测墩observationpier

置GNSS接收机天线或其他测量仪器开展测量工

观测室observationroom 安装观测仪器设备开展观测的工作间。 注:当有2个或以上工作间时,其他工作间可称之为工作室。 3.1.5 GNSS接收机 GNSSreceiver 接收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卫星信号提供伪距、载波相位等原始观测数据,用于高精度定位的GNSS 终端设备。 [来源:BD110001—2015,4.5.3,有修改] 3.1.6 多路径误差multipatherror 由非直达导航信号引人的测距误差。 [来源:BD110001—2015,4.3.23

观测室observationroom 安装观测仪器设备开展观测的工作间。 注:当有2个或以上工作间时,其他工作间可称之为工作室, 3.1.5 GNSS接收机GNSSreceiver 接收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卫星信号提供伪距、载波相位等原始观测数据,用于高精度定位的GNSS 终端设备。 [来源:BD110001—2015,4.5.3,有修改] 3.1.6 多路径误差multipatherror 由非直达导航信号引人的测距误差。 ±源.BD1100012015.4.3.23

GNSS接收机在一个有效的连续观测时段内,卫星截至高度角10°以上实际观测历元数据 历元数据量的比率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BDS:北斗导航卫星系统(BeiDou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 GALILEO: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satellitenavigationsystem)。 GLONASS:格洛纳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nayaNAvigatsionnayaSputnikovayaSistema),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 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 MP:多路径误差(multipatherror)。 UPS:不间断电源系统(uninterruptiblepowersystem)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BDS:北斗导航卫星系统(BeiDou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 GALILEO: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satellitenavigationsystem)。 GLONASS:格洛纳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nayaNAvigatsionnayaSputnikovayaSistema)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 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 MP:多路径误差(multipatherror)。 UPS:不间断电源系统(uninterruptiblepowersystem)

4.1.1基准站应选择在利于观测墩长期保存和观测的地点建设,可建在已有的地震台、气象站、验潮站 和地球物理观测站。 4.1.2观测墩宜建在稳固的基岩上,拟选站址无基岩,宜扩大在项目容许调整范围内勘选合适的基岩 站址;无基岩的地区,观测墩可建在稳定的非基岩地层上。 S 4.1.3站址应避开下列地点: 断层破碎带内; 易发生沉陷、隆起等地面局部变形强烈的地点,如采矿区、油气开采区、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 面沉降漏斗区、回填土区、沼泽地等; C) 易受滑坡、泥石流、水淹影响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点; d) 距铁路200m,距主干公路50m以内; e) 短期内将因建设而可能毁坏观测墩或阻碍观测的地点;

4.1.1基准站应选择在利于观测墩长期保存和观测的地点建设,可建在已有的地震台、气象站、验潮站 和地球物理观测站, 4.1.2观测墩宜建在稳固的基岩上,拟选站址无基岩,宜扩大在项目容许调整范围内勘选合适的基岩 站址;无基岩的地区,观测墩可建在稳定的非基岩地层上。 4.1.3站址应避开下列地点:

DB/T192020

构筑物等),环视高度角可放宽至25°,但遮挡水平视角范围累计应不超过60°,观测墩距离环视高度角 超过15°的永久建筑物的距离应大于50m。高山峡谷等特殊地貌地区,环视高度角可放宽至40°,但环 现高度角大于25°小于40°的遮挡水平视角范围累计应不超过45° 4.1.5新选站址宜取当地乡(镇)以上的国家标准地名为站名

4h。应在现场进行GNSS观测数据质量检查,卫星系统主要载波频率信号多路径误差MP应小于 0.5m,平原地区观测数据有效率应不少于90%,多山地区观测数据有效率应不少于80%, 4.2.2实地测试观测数据质量不符合4.2.1的要求时,在检查确认接收机和天线均正常后,应再进行不 少于48h的连续观测。数据质量仍不符合4.2.1的要求时,应放弃该站址,另选新址。 4.2.3非基岩站址,宜按GB50021一2001规定的岩土工程勘察一级工程的要求开展站址岩土工程勘 察,查明站址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4.2.4实地勘选确定基准站站址后,勘选人员应与土地权属单位或个人协商一致,并到当地土地管理 部门办理土地使用手续。 4.2.5勘选人员应现场进行基准站建设场地规划,主要内容应包括, a 观测墩的具体位置,观测墩类型和建造方式。对于基岩观测墩,应确定基岩表面覆盖层的 厚度。 b 新建观测室和工作室的位置,站址范围,在地面作出标记, 场地平整的土石方量估算,围墙长度估算。 d) 道路修建或改造工程量估算。 e 供电与通信线路最近接人地点,接人路线长度和费用估算。 f 建筑材料运输里程,是否需要二次搬运

GB/T 30370-2022 火力发电机组一次调频试验及性能验收导则.pdf5.1.1观测墩结构要求如下

GNSS观测墩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强度等级应不低于GB50010一2010规定的C25等 级,应现场整体浇筑; 观测墩墩基应与地基牢固结合,观测墩的整体重心应位于地面以下: 观测墩地面以上部分宜采用直圆柱体结构,高度以2m~3.5m为宜,应不大于5m;按直径尺 寸分为中心线重合的上下两部分,下部分直径应不小于500mm,高度应不小于观测墩总高度 的2/3,上部分直径为380mm; d 观测墩垂直度偏差应小于0.5%; 基岩观测墩设计与施工应符合附录A中的A.1的要求; 非基岩观测墩,若按4.2.3的要求开展了岩土工程勘察或已有前期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应根据 站址岩土工程勘察结果,按照GB50007一2011规定的地基基础设计甲级等级设计观测墩基 础,地面及以上部分应按A,2的要求设计与施工;未开展站址岩土工程勘察的土层观测墩,观 测墩基底深度应大于20m,设计与施工应符合A.2的要求。

DB/T192020

总高度2.5m~3.5m为宜。建在室外的钢筋混凝土观测墩地面以上总高度2m~3m为宜,出露地面 部分应设保温层,保温系数应符合当地民用建筑规范要求, 5.1.3GNSS观测墩地面四周应有宽度为40mm~60mm的隔振槽,隔振槽深度应穿透地面的混凝土 浇灌层,内填粗沙。 5.1.4位于室内的GNSS观测墩顶面应高于观测室顶面350mm以上,观测墩与观测室屋顶应有 50mm~60mm的空隙,空隙应有防雨防尘密封措施,不应采用硬连接。观测墩与观测室顶面的位置 关系和观测墩空隙防雨罩设计加工及安装应符合A.3的要求。 5.1.5GNSS观测墩应有强制归心盘,材质与结构尺寸应符合A.4的要求。强制归心盘应在观测墩浇 筑至顶部时安置于顶部中央,与观测墩整体固结,安置时应使用水准器辅助置平;强制归心盘中心与观 则墩面几何中心的偏差应小于10mm;强制归心盘顶面与观测墩面保持同一水平面为宜,应不低于观 测墩面,高出观测墩面应小于1mm;强制归心盘的水平倾斜度应小于8°;应用地质罗盘或满足定向精 度要求的其他仪器,确定正北方向,定向误差不超过土5°,并在观测墩顶面北侧刻注指北线。应在点之 记备注栏中注明归心孔的深度、孔径。 5.1.6当站址为完整的出露基岩时,室外观测墩可采用锚标观测墩。锚标观测墩的结构设计与埋设应 符合A.8的要求,

JGJ/T 403-2017 建筑基桩自平衡静载试验技术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5.2水准点和重力观测墩建设要求

5.2.1基准站应理设联测用水准点和重力观测墩, 5.2.2钢筋混凝土GNSS观测墩浇筑时应在墩体地面部分均匀分布埋设四个水准标志,宜分别位于 东、西、南、北方向。水准点的埋设应符合A.6的要求。 5.2.3重力观测墩应满足绝对重力与相对重力的观测要求。重力观测墩的规格与建设应符合A.7的 要求。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