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6453.5-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风沙治理技术.pdf

GBT16453.5-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风沙治理技术.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4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345084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16453.5-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风沙治理技术.pdf

ICS13.080 B 11

GB/116453.6 本部分代替GB/T16453.5一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风沙治理技术》。 本部分与GB/T16453.5一1996相比,作如下修改: a)复核了风沙治理部分中的林带宽度等有关数据; b)将原标准的5.2.1.1删除,改为沿海、沿湖造林应选择耐盐碱、耐水没树种。 本部分由水利部提出。 本部分由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 局、黄河水利委员会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松辽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珠 江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海河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淮河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北京林业大学水 土保持学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段巧甫、刘万铨、范起敬、宁堆虎、佟伟力、鲁胜力、郭索彦、张长印、赵永军、 陈法扬、余新晓、丛佩娟、常丹东、冯伟、李琦。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风沙治理技术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营销项目消耗量预算标准 第四册 检修试验项目(2018年版)(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2018年7月)GB/T16453的本部分规定了风蚀地区风沙治理各项措施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技术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我国风蚀地区。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16453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 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 部分。 GB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T16453.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 LY1000容器育苗技术

3.1北方沙化地区南沿,应以防风固沙为主,采取保护农田、道路、城镇等的沙障固沙,营造防风固沙林 带、固沙草带,引水拉沙造田以及防止风蚀的耕作技术等综合措施。 3.2黄泛区古河道沙地,应先治理风口,堵住风源,采取翻淤压沙、造林固沙等措施,将沙地改造成果园 或农田。 3.3沿海风沙危害区,应带、网、片相结合,建设以海岸防风林带为主的综合防护体系。

4.1沙障的设置方法与采用的重点地区

4.1.1沙障是用柴草、活性沙生植物的枝茎或其他材料平铺或直立于风蚀沙丘地面,以增加地面糙度 削弱近地层速,固定地面沙粒,减缓和制止沙丘流动。 4.1.2采取沙障的重点地区,对流动沙丘和半流动沙丘,应首先采用沙障固沙,阻止沙丘流动,再营造 防风固沙林带和农田防护林网。

4.2.1.1带状沙障。沙障在地面呈带状分布,带的走向垂直于主风向。 4.2.1.2方格状(或网状)沙障。沙障在地面呈方格状(或网状)分布,主要用于风向不稳定,除主风向 外,还有较强侧向风的地方采用,

4.2.2根据沙障的不同材料划分

4.2.2.1柴草沙障。大部由柴草或作物秸秆作成,是铺设沙障的主要材料。 4.2.2.2粘土沙障。少数地方沙层较浅或沙丘附近有碱滩地,用粘土压沙,堆成土,作为沙障。 4.2.2.3采用射石或其他材料(如活性沙生植物枝茎)作成沙障。

4.2.3根据铺设沙障的柴草与地面的角度划分

4.2.3.2直立式沙障。将作沙障的柴草直立,一部分埋压沙中,一部分露出地面。 4 3 沙障的设计和施 工

4.2.3.2直立式沙障。将作沙障的柴草直立,一部分埋压沙中,一部分露出地面

4.3沙障的设计和施工

带的走向垂直于主风方向。带宽0.6m1.0m,带间距4m5m,将毅盖材料平铺在沙丘上,月 ~5cm。覆盖材料有柴草、秸秆、枝条或粘土、卵石等。覆盖物为柴草和枝条时,上面应用枝条格 用小木桩固定,或在草带中线上铺压湿沙,柴草的梢端应迎风向。 1.2全面平铺式适用于小而孤立的沙丘和受流沙埋压或威胁的道路两侧与农田、村镇四周。将器

4.3.2.4.1高立式沙障施工设过好的沙障条带位置上,人工挖淘深0.2m~0.3m,将柴草均匀直

4.3.2.5粘土沙障的设计和施工

5.1固沙造林的规划设计

设计内容包括林带走向、宽度、间距、结构、混交类型。

5. 1. 1. 1 林带走向

GB/T16453.52008

5.1:1.1.1防风阻沙、固沙基干林带,应设在农田林网外围的沙丘前沿地带及流沙边缘与农田绿洲交 界处,林带走向应垂直于沙丘流动方向。 5.1.1.1.2农田防护林网(包括护牧林网),有主风害地区应采取长方形网格,无主风害地区可采取正 方形网格。主林带走向应垂直于主风方向或不大于45°的偏角。副林带和主林带应垂直;如因地形地 物限制,主副林带可以有一定偏角。低洼地区可“林随水走”;平坦地区可“林随路走”;风蚀山丘地区,主 林带可沿等高线布设,副林带可和上下坡的路边造林、河边沟岸造林互相连接,形成林网。! 5.1.1.1.3沿海岸线防风林带应垂直于主风害方向设置,也可按沙滩沿海岸线的自然分布走向设置。

5. 1.1.1.3沿海岸线

5. 1. 1. 2 林带宽度

.1.2.1防风阻沙、固沙基干林带,可分别来用单带或双带式;在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可采用多带 宽一般为50m100m,大面积流沙入侵前沿地区带宽可为200m~1000m,绿洲与沙丘接壤地区 带宽30m~50m

.1.2.2农田防护林网,主带宽应为8m~12m(3行~4行树),副带宽可为4m~ 6m(1 ,地少人多地区,可采取主带宽5m~6m,副带宽3m~4m。 .1.2.3沿海岸线防风林带,应根据海风强劲程度和海滩情况确定,般宽20m~100m,最大可 m~200m

5.1.1.3林带间距

5.1.1.3.1防风阻沙、固沙基干林带,可采用单带、双带或多带式,间距应为50m~100m。 5.1.1.3.2农田防护林网,林带的间距应按乔木主要树种壮龄时期平均高度的15倍~20倍计算。主 林带和副林带交叉处只在一侧留出.20m宽便于交通的缺口。林网的网格面积一般15hm²~20hm², 最大不应超过30hm²,严重风沙区应控制在15hm²以下。 5.1.1.3.3沿海岸线防风林带,依沙滩分布的宽度,可设近海前沿一道主干防风林带,或者在第一道近 海防风主干林带之后,每隔100m~300m,再设第二、第三道防风林带。

5.1.1.4林带结构(见图1)

5.1.1.4.1疏透型。林带间距10倍~15倍树高,适用于重度风蚀区农田防护林网、海岸防护林。 5.1.1.4.2紧密型。林带间距8倍~10倍树高,适用于风口造林和防风阻沙、固沙基干林带,以及铁 路、公路干线两侧林带。 5.1.1.4.3通风型。林带间距15倍~20倍树高,适用于中、轻度风蚀区农田防护林网和沿海岸线防 风林带。

5. 1. 1.5 林带混交类型

5.1.1.5.1乔灌混交林带:乔木、灌未树种按比例组成,构成紧密型结构或疏透型结构杯带:适 与风害严重的地区。 5.1.1.5.2乔木混交林带:由两层乔木组成,上层为喜光树种,下层为耐荫的伴生树种,也可用两种喜 光树种,分别配置于林带两侧,组成通风型结构林带,适于农耕地或沿海沙带。 5.1.1.5.3灌木混交林带:林带全由灌木组成,用作生物沙障。 5.1.1.5.4综合型混交林带:乔灌混交和喜光、耐荫性、伴生树种混交的综合性林带,适于防风固沙基 千林带和风口造林。

GB/T16453.5—2008

5.1.2风口造林设讯

设置与主害风向相垂直的带状沙障,其宽度1m~2m,间距20m~30m。在沙障内可营造紧密型 混交林,株距0.5m,行距1.0m,交错排列;株间或行间混交或呈块状混交,乔灌比例1:1,迎风面 木,背面裁乔木。

5.1.3片状造林设计

5.2固沙造林的树种选择

在其上再挖穴裁树,按设计的株行距呈“品”字形排列。有条件时可采用机械开沟作带。 5.3.1.2.2在地形破碎、坡度较陡的沙荒地上造林,可采用鱼鳞坑整地,坑径1.0m~1.5m,坑深 0.6m~0.8m,坑距3m~5m,呈“品”字形排列。 5.3.1.2.3营造灌木林可采用穴状整地,按设计的株行距,定点挖穴,穴径不小于0.6m,坑深0.3m 0.6m.视苗木根系面定

5.3.1.3特殊的整地方法

1.3.1翻淤压沙整地。黄泛区古河道沙地,沙层较浅(0.5m~0.6m),下为淤土。造林前,可分 工或机械将下层淤土翻起,压在沙上,厚0.3m~0.4m,然后在淤土上造林。 1.3.2客土整地。东南沿海岸滩,夏季地温高,应先按株行距挖坑,然后用低温客土种树

5. 3. 2. 1选好苗术

GB/T16453.5—2008

GB/T16453.5—2008

5.3.2.1.1裸根苗应执行GB6000的规定,容器苗应执行LY1000的规定。 5.3.2.1.2阔叶树种应选择一至二年生,株高1.5m以上,主根长30cm,地径2.0cm以上,乔木主根 系长度25cm~30cm以上,生长健壮的苗木;针叶树种应选择二至三年生容器苗或植生苗,有完整的顶 芽。灌木苗应选择一至二年生苗木。 5.3.2.1.3应把好起苗质量关。起苗时应不伤根,不损苗,保持较完整的毛细根;针叶树苗起苗后,做 到随起随裁。外地运苗,应做到当日起苗,当日运到造林地,最多不得超过2d。对不能及时裁植的苗

5. 3. 2. 2裁植技术

5.3.4.3播前的准备工作

5.3.4.3.1飞播固沙植物的选择。在流沙地区飞播应选择抗风蚀、耐沙埋、生长迅速、自然繁殖力强、 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植物,如:沙蒿、踏、花棒等。每公顷播量:踏郎12kg~18kg,花棒15kg~ 23kg,沙蒿7.5kg~15kg。 5.3.4.3.2种子大粒化处理:为解决小粒种子和易飘移种子的位移,应在种子外面裹上黄土,制成比种 子重2倍~3倍的大粒化种子丸,保证飞播种子分布均匀,提高飞播保苗的面积率。 5.3.4.3.3种子防害处理。播前应采用对人畜无害的药液浸种,防治鼠、兔、虫三害。 5.3.4.3.4应根据规划设计飞播的范围与幅宽,在地面设置明显的标志。

5.3.4.4飞播后,播区应设专人管护,禁止人畜进入播区放牧,以及割章、挖树根等破坏幼苗 和树不的 活动。

固沙造林后应加强幼林抚育管理,及时进行幼林补植、除草、中耕管理和幼林管护。各项管理工作 应按GB/T16453.2水士保持造林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6.1固沙种草规划设计

6.1固沙种草规划设计

1.1固沙种草方式的选

6.1.1.1在风蚀和流沙移动的地方,应种植防风固沙草带。 6.1.1.2·在林带与沙障已基本控制风蚀和流沙移动的沙地上,应及时进行大面积人工种草,进 造并利用沙地

GB/T 1971-2021 旋转电机 线端标志与旋转方向.pdf6.1.2:防风固沙草带议

6.1.2.1草带走向应与主害风向垂直。 6.1.2.2地面坡度6°~8°,草带宽可采用6m~8m,间距可采用30m~40m,地面坡度10°~20 宽可采用8m~12m,间距可采用20m~30m。

6.2.1.1整地方式:宜采用带状整地,整地位置和带宽与6.1.2设计要求一致。 6.2.1.2在有中度以上风蚀和流沙移动地方,严禁全面耕翻整地。 6.2.1.3整地深度应与耕作层深度一致,可为15cm20cm。 6.2.1.4整地时间宜在春季或秋季,干旱地区可在雨前进行。

6. 2. 2 播种和管理

规定执行。 6.2.2.2飞播种草的播种和管理技术,可按5.3.4中有关规定执行。

7.1.2应根据水源的总水量和日供水量,确定引水拉沙造地的规模与进度

7.1.2应根据水源的总水量和日供水量,确定引水拉沙造地的规模与进度, 7.2工程布局 721L水温

从水源引水至计划进行拉沙造地的沙丘附近

修在围埋的最低处污水连接管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用以排除围中沉沙淤地后的清水。 引水拉沙工程布局见图2。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