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制冷空调 (2018).pdf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制冷空调 (2018).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6.4 M
标准类别:城镇建设标准
资源ID:296539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制冷空调 (2018).pdf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

操作、监管、诊断、服务等,推出专家数据库、网络服务平合、全冷链监控平台、 云服务制冷空调系统管理平台等。 4.压缩机新技术 (1)适应新型制冷剂的压缩机制造技术。制冷剂替代进程推进了压缩机替 代制冷剂技术的研究。适用新型制冷剂的压缩机的开发必须适应不同流量和压力 的要求;驱须解决替代制冷剂如R32,CO,和碳氢化合物等给压缩机带来的承压性、 材料相容性、安全性等技术难题。 (2)压缩机节能技术。各类制冷空调产品能效标准的制(修)订对压缩机 的能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压缩机的节能技术主要包括零部件设计加工技术、电 动机的能效提升技术、变容量调节技术、压缩机无油技术等。 (3)压缩机可靠性技术。基于故障失效模式分析,实现可靠性理论在制冷 空调产品上的新应用,研发可靠性测试数据管理分析系统;结合高效化设计路线 在部品材料性能提升、机械加工精度、装配工艺优化等方面取得突破,实现制冷 空调用压缩机的可靠性与节能性综合优化。 (4)运行范围拓展技术。压缩机运行范围的拓展为压缩机的应用市场开辟 了新的通道。采用补气、喷液、双级/多级压缩等技术,拓宽压缩机的运行范围 提升压缩机在极端工况下的运行可靠性。基于压缩机压比的拓展,开发针对热泵 冷冻冷藏特殊应用范围的压缩机。 (5)压缩机降噪技术。压缩机的噪声源涉及压缩机结构、轴承、气流脉动、 电动机电磁力、壳体刚性等诸多方面,传递路径复杂。研究开发以上各方面的综 合优化方案,降低压缩机的噪声。 (6)压缩机轻量化技术。基于成本控制或应对运输制冷设备等轻量化的要求, 在保证产品能效及可靠性的前提下,设计兼顾轻量化已成为压缩机的重要发展方 向。特别是对于全封闭式制冷压缩机,通过电动机芯体优化及新型材料应用(如 稀土磁铁)、泵体与整机结构紧凑化节材设计等要素研究,实现压缩机尺寸减小、 轻量化和总成本降低的目的。 5.高效传热技术 提高冷凝器和蒸发器的传热性能,是达到制冷空调系统节能和降低原材料消 毛的重要途径,在行业近些年所做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挖潜。 (1)小管径及微通道高效换热技术。小管径及微通道换热技术不仅可以 减少材料的消耗和制冷剂充注量,而且由于其水力直径小,换热机制与传统机

制明显不同,研究探索各种强化传热方式,有效增强换热器的传热、减小占地 面积、提高其应用与节能水平。通过研发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提高小管径及微 通道换热器的可靠性。研发热泵、冷冻冷藏等各种产品适用的小管径及微通道 换热器。 (2)降膜蒸发技术。降膜蒸发技术近几年来得到快速的发展,凭借其独特 的优势,市场应用前景广阔。降膜式蒸发器以其高效液膜蒸发换热、高蒸发温度、 低静压头等优势造就的高换热性能,以及低制冷剂充注量、紧凑结构等优点,被 产泛应用于食品、化工、水处理等工业过程的各个领域。未来应继续对这项技术 深耕细作,扩大其应用范围。 (3)适应新型制冷剂的换热器。开发适应新型制冷剂,特别是对R32类微 可燃制冷剂、R290类可燃制冷剂等有充注量限制的换热器和CO类高压制冷剂 的换热器。 6.阀件集成、流量控制技术 从控制系统来看,流量控制阀件集成化控制技术与传统控制有明显的区别, 它将先导级和主级区分开来,不仅便于在先导级中引入各种新的控制方式,而且 十分容易以最低的成本在先导级中将这些不同机能的控制加以复合,获得功能干 变方化的多种方向控制、压力控制、流量控制的回路,具有结构紧凑、拆装简单、 维修方便、加工工艺好、便于组织集中生产、成本低廉等优点,是未来控制阀件 发展的重点方向。 (1)节能型制冷配件的开发。低功耗电磁阀和四通换向阀,包括双稳态电 磁铁技术和超低功耗电磁铁技术:全新结构四通换向阀,包括电动四通换向阀和 低流阻四通换向阀;高精度热力膨胀阀,可更精确和更稳定地控制系统过热度; 喷射器将逐渐应用于热泵、空调、冷冻冷藏等系统,从节流元件单元入手挖掘和 提升系统能效。 (2)环保型制冷配件的开发。适用于CO2/R290/R32/R1234yf等制冷剂的 配件将不断被推出和成熟应用,其中适用于CO,制冷剂的制冷配件需要加快国产 化进程;降低制冷配件原材料黄铜棒中铅含量,满足相关环境指令的要求, (3)其他关键核心元器件。加大国内研发力度,实现替代进口。 7.空气净化技术 雾霾治理技术及可以直接为用户提供健康空气的空气净化装置与空调器一体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

8.工业余(废)热回收利用、可再生能源及多种能源的综合利用技术 我国工业余(废)热资源丰富,对其回收利用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利用 高温废水、蒸汽等余(废)热实现制冷或供热,节省能源的同时减少排放,实现 节能环保的双重效益。 热泵系统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结合、与蓄能系统相结合是今后的重要研究领域 之一,也是提高热泵系统综合效率、扩展热泵系统适用领域的重要课题 9.冷链物流中关键设备的技术升级 我国冷链物流起步相对较晚,配套基础设施和运输设备的开发力度不足, 未来开发与冷链物流相配套的设备、设施将是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冷 链全过程监控、冷链系统的完善必将是发展的重点。要做好食品的预冷及预 处理,解决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冷环境流通问题。冷链物流各环节对冷冻 冷藏设备的需求增多,同时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行业企业要加大相关设 备的技术升级,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冷链设备系统的自动控制和管理水平, 减少人为危害,减少能源浪费,淘汰或升级老旧的冷链系统,提高冷链系统 的综合利用率。 10.产品研发、生产工艺等技术 加强产品研发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一是制冷剂替代要分析新型制冷剂的基本物性参数,特别是低GWP值的纯 工质和混合工质,对润滑油和新型制冷剂的匹配特性进行全面评价,开展新型制 冷剂的传热特性和强化传热技术研究。 二是加强制冷系统建模和仿真技术的研究,不断完善制冷系统及其主要部件 的模型和快速算法,发展制冷系统智能仿真技术,指导产品的研发全过程,提高 仿真软件的实际使用效果,推进仿真技术的实用化进程。 三是针对工商制冷空调设备制冷量大、制冷剂充注量多的特点,从环保角 度出发,开展制冷剂减量充注技术研究GB/T 37898-2019标准下载,确保产品的低充注高效运行。研究制 冷空调产品全生命周期内制冷剂的检漏和防漏技术,包括非制冷剂检漏、制冷 剂无泄漏充注、换热器防泄漏措施、平面密封防泄漏等关键技术,改善环保制 造工艺和安全制造工艺;针对制冷空调产品加工、试验和维修过程中制冷剂回 收率低、净化处理手段缺之、再利用率低等问题,研究高压缓冲回收等制冷剂 回收再利用技术。 四是加大整个生产制造流程的自动化程度,包括自动化检测、自动化焊接等,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

(2)ORC系统(有机朗肯循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重点调研ORC系统 的应用领域,分析ORC系统经济技术性,开发ORC系统及其关键设备,开发无 油螺杆式膨胀机等。 4.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关键设备研究 目前,我国冷链物流尚未形成全程冷链物流服务体系。随着全社会对食品安 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易腐生鲜食品与农产品需要一个全程可控可调的冷 链物流服务体系方能保证其品质及安全。为了有效提升全民食品质量安全意识, 推进冷链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冷链物流技术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应积极组 织参与冷链物流与易腐食品或冷冻生鲜食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 工作,提高行业整体水平,为易腐生鲜食品与农产品的预处理、加工、贮存、运 输和销售等各个环节做好服务。加强冷链物流全过程的监控,保证整个流通过程 不断链。同时,要加大冷链各环节关键设备的研究,满足冷链运输的需求。应推 动加强食品安全方面的国家立法和规范工作,可参考相应的国际标准,特别是危 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zardAnalysisCristicalPoint,HACCP)体系,帮助鉴别、 评价和控制食品安全。 5.信息化全价值链应用技术 未来智能化的系统设计、制造与管理的统一平台建设是行业物联网发展的趋 势,倡导行业结合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从提供单一产品的模式向 为客户提供产品系统服务模式转变,从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 式向以产品系统服务全生命周期运营的新型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转变。整合各方 资源,建设从用户来,到用户去的全方位技术管理平台,实现智能设计、智能制 造、智能管理。 五、相关政策建议 1.政府应针对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企业进行扶持 技术、产品的创新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但企业在创新方面所需要的 人才、技术、资金不足,这给企业的升级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因此,需要国 家给予相应的扶持。特别是新产品、新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例如产品及系统 性能测试时消耗大量的能源,国家应在这些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2.规范行业市场,建立公平竞争环境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促进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应用:提 高行业产品准入门槛,高能耗产品生产企业要坚决取缔,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

&D OF CHINA'S STRATEGIC NEW INDUSTRIES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

应将《议定书》第1条第4款以下案文: “附件C或附件E” 替换为: “附件C、附件E或附件F” 第2条第5款 应将《议定书》第2条第5款以下案文: “和第2H条” 替换为: “第2H和2J条” 第2条第8(a)、第9(a)和第11款 应将《议定书》第2条第8(a)和第11款以下案文: “第2A至2I条” 替换为: “第2A至2J条” 应在《议定书》第2条第8款(a)项末尾增列如下措辞: “可扩大任何此类协议的范围,使其包括第2J条下消费或生产的相关义 ,但相关缔约方的消费或生产计算数量合计不得超过第2J条规定的水平。” 《议定书》第2条第9款(a)(一)项中,应在以下词句第二次出现后: “应如何调整;” 删除: “及” 《议定书》第2条第9款(a)(二)项应重新编号为(a)(三)项。 应在《议定书》第2条第9款(a)(一)项之后加入以下内容作为(a) (二)项:

Q《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

“附件A第一类、附件C和附件F中物质所规定的全球升温潜能值应予调整, 如是,应如何调整;及” 第2J条 应在《议定书》第2I条之后插入如下条款: “第2J条:氢氟碳化合物 1.每一缔约方应确保,在2019年1月1日起的十二个月期间,以及其后每 十二个月期间,其消费附件F所列受控物质的计算数量(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 不超过其2011年、2012年和2013年消费附件F所列受控物质的年均计算数量 与下文(a)至(e)项为相关年度范围所具体规定百分比的乘积,加上第2F条 第1款所列的其消费附件C第一类受控物质的计算数量的百分之十五的总和(以 二氧化碳当量表示): (a)2019至2023年:90% (b)2024至2028年:60% (c)2029至2033年:30% (d)2034至2035年:20% (e)2036年及以后:15% 2.尽管本条第1款如此规定,但缔约方可以决定某缔约方应确保,在2020 年1月1日起的十二个月期间,以及其后每十二个月期间,其消费附件F所列受 控物质的计算数量(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不超过其2011年、2012年和2013 年消费附件F所列受控物质的年均计算数量与下文(a)至(e)项为相关年度范 围所具体规定百分比的乘积,加上第2F条第1款所列的其消费附件C第一类受 控物质的计算数量的百分之二十五的总和(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 (a)2020至2024年:95% (b)2025至2028年:65% (c)2029至2033年:30% (d)2034至2035年:20% (e)2036及以后:15% 3.生产附件F中受控物质的每一缔约方应确保,在2019年1月1日起的 十二个月期间,以及其后每十二个月期间,其生产附件F所列受控物质的计算数 量(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不超过其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生产附件F 所列受控物质的年均计算数量与下文(a)至(e)项为相关年度范围所具体规定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

白分比的乘积,加上第2F条第2款所列的其消费附件C第一类受控物质的计算 数量的百分之十五的总和(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 (a)2019至2023年:90% (b)2024至2028年:60% (c)2029至2033年:30% (d)2034至2035年:20% (e)2036年及以后:15% 4.尽管本条第3款如此规定,但缔约方可以决定生产附件F中受控物质的某 缔约方应确保,在2020年1月1日起的十二个月期间,以及其后每十二个月期 间,其生产附件F所列受控物质的计算数量(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不超过其 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生产附件F所列受控物质的年均计算数量与下文(a) 至(e)项为相关年度范围所具体规定百分比的乘积,加上第2F条第2款所列的 其生产附件C第一类受控物质的计算数量的百分之二十五的总和(以二氧化碳当 量表示): (a)2020至2024年:95% (b)2025至2028年:65% (c)2034至2035年:20% (d)2036年及以后:15% 5.本条第1款至第4款应予实施,但缔约方决定为满足它们议定认为是豁免 用途而充许的生产量或消费量除外。 6.生产附件C第一类物质或附件F物质的每一缔约方应确保于自2020年1 月1日起的十二个月期间,及其后每十二个月期间,其生产附件C第一类物质或 附件F物质的每处生产设施产生的附件F第二类物质的排放应使用各缔约方在相 关十二个月期间核准的技术尽量销毁。 7.每一缔约方应确保,对生产附件C第一类物质或附件F物质的所产生的 附件F第二类物质的任何销毁,只应采用各缔约方核准的技术。” 第3条 《议定书》第3条的序言应替换为下列内容: “1.为第2条、第2A至2J条和第5条的目的,每一缔约方应确定附件A、 附件B、附件C、附件E或附件F中每一类物质的下列计算数量:” 应将《议定书》第3条(a)(一)项末尾的分号替换为:

“,除非第2款另有规定; 应当在《议定书》第3条的末尾增加如下案文: “;及 (d)生产附件C第一类物质或附件F物质的每处生产设施产生的附件F第 二类物质的排放量,计入设备泄漏、工艺通风及销毁装置等引起的排放量,但不 计入捕集以供使用、销毁或储存的数量。 2.为第2J条、第2条第5款之二以及第3条第1(d)款之目的计算附件F 物质和附件C第一类物质的生产、消费、进口、出口和排放数量时(以二氧化碳 当量表示),每一缔约方应使用附件A第一类、附件C和附件F中物质所规定 此类物质的全球升温潜能值。” 第4条第1款之七 应在《议定书》第4条第1款之六之后插入如下一款: “1之七自本款生效之日起,每一缔约方均应禁止从任何非本议定书缔约 方的国家进口附件F受控物质。” 第4条第2款之七 应在《议定书》第4条第2款之六之后插入如下一款: “2之七自本款生效之日起,每一缔约方均应禁止向任何非本议定书缔约 方的国家出口附件F受控物质。” 第4条第5、6和7款 应将《议定书》第4条第5、6和7款中如下词句: “附件A、B、C和E” 替换为: “附件A、B、C、E和F” 第4条第8款 应将《议定书》第4条第8款中如下词句: “第2A至2I条” 替换为: “第2A至2J条” 第4B条 应在《议定书》第4B条第2款之后插入如下一款: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

月之内,以其中较迟者为限,针对新的、已使用的、循环再用的及回收的附件 受控物质制定和实施进出口许可证制度。任何按第5条第1款行事的缔约方如 定无法于2019年1月1日之前制定和实施该制度,则可将采取行动时间推迟 2021年1月1日。” 第5条 应将《议定书》第5条第4款中如下词句: “2I” 替换为: “2J” 应将《议定书》第5条第5款和第6款中如下词句: “第2I条” 替换为: “第2I和2J条” 应在《议定书》第5条第5款的如下词句之前: “任何控制措施” 插入: “遵守” 应在《议定书》第5条第8款之三后插入下款: “8之四 (a)按本条第1款行事的每一缔约方须遵守依据第2条第9款对第2J条中 控制措施作出的任何调整,但有权推迟遵守第2J条第1款(a)至(e)项以 第2J条第3款(a)至(e)项所列的控制措施,将控制措施修改如下: (一)2024至2028年:100% (二)2029至2034年:90% (三)2035至2039年:70%: (四)2040至2044年:50% (五)2045年及以后:20% (b)尽管上文(a)项如此规定,缔约方可以决定按本条第1款行事的某缔 方须遵守依据第2条第9款对第2J条中的控制措施作出的任何调整,但有权 迟遵守第2J条第1款(a)至(e)项以及第2J条第3款(a)至(e)项所列 控制措施,将控制措施修改如下:

(一)2028至2031年:100% (二)2032至2036年:90% (三)2037至2041年:80% (四)2042至2046年:70% (五)2047年及以后:15% (c)按本条第1款行事的每一缔约方,为计算第2J条规定的消费基准,有 权使用2020年、2021年和2022年消费附件F受控物质的计算数量均值,加上 本条第8款之三所列附件C第一类受控物质基准消费量的百分之六十五的总和。 (d)尽管上文(c)项如此规定,缔约方可以决定按本条第1款行事的某缔 约方,为计算第2J条规定的消费基准,有权使用2024年、2025年和2026年消 费附件F受控物质的计算数量均值,加上本条第8款之三所列附件C第一类受 控物质基准消费量的百分之六十五的总和。 (e)按本条第1款行事且生产附件F中受控物质的每一缔约方,为计算第 2条规定的生产基准,有权使用2020年、2021年和2022年生产附件F受控物质 的计算数量均值,加上本条第8款之三所列附件C第一类受控物质基准生产量的 百分之六十五的总和。 (f)尽管上文(e)项如此规定,缔约方可以决定按本条第1款行事且生产 附件F中受控物质的某缔约方,为计算第2I条规定的生产基准,有权使用2024年、 2025年和2026年生产附件F受控物质的计算数量均值,加上本条第8款之三所 列附件C第一类受控物质基准生产量的百分之六十五的总和。 (g)本款(a)至(f)项将适用于生产和消费计算水平,但根据缔约方决 定的标准可适用高环境温度豁免的情况除外。” 第6条 应将《议定书》第6条中如下词句: “第2A至2I条” 替换为: “第2A至2J条” 第7条第2款、第3款和第3款之三 应在《议定书》第7条第2款中“一1991年,附件E”之后插入如下一句: “一2011至2013年,附件F,除了按第5条第1款行事的缔约方应提供 2020年至2022年的此类数据,但适用第5条第8款之四(d)项和(f)项的按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

5条第1款行事的缔约方应提供2024年至2026年的此类数据; 应将《议定书》第7条第2款和第3款中如下词句:

应将《议定书》第7条第2款和第3款中如下词句: “C和E” 替换为: “C、E和F” 应在《议定书》第7条第3款之二后插入下款: “3之三每一缔约方应按照《议定书》第3条第1(d)款向秘书处提供其 每处设施的附件F第二类受控物质年度排放统计数据。” 第7条第4款 在第7条第4款中,在以下词句前: “进口和出口的统计数据”和“进出口数据” 加入: “生产、” 第10条第1款 应将《议定书》第10条第1款中如下词句: “和第2I条” 替换为: “、第2I条和第2J条” 应在《议定书》第10条第1款末尾插入如下内容: “如果按第5条第1款行事的缔约方选择利用任何其它财务机制为其提供资 金,可能得以承担其议定的增量成本的任何部分,则该部分不应由本《议定书》 第10条下的财务机制承担。” 第17条 应将《议定书》第17条中如下词句: “第2A至21条” 替换为: “第2A至2J条” 附件A

人下表替换《议定书》附件A第一类物

替换《议定书》附件C第一类物质列表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

出的消耗臭氧潜能值是根据实验室的测量计算得出的。作为区间列出的潜能值是根据估算得出的, 校不确定。区间值涉及一个同质异构群的潜能值,其最高值是具有最大消耗臭氧潜能值的异构体的 肖耗臭氧潜能值估计数,最低值是具有最少消耗臭氧潜能值的异构体的潜能值估计数 **指明最大规模生产的物质,并为议定书的目的列出其消耗臭氧潜能值 ***对于未指明全球升温潜能值的物质,适用的默认值为0,直到通过第2条第9(a)(二) 欧设想的程序加入全球升温潜能值。

2.与1999年修正之间的关系 任何国家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只有此前已经或于本次同时交存对1999 年12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缔约方第十一次会议所通过的修正的有关文书,才能 交存对本修正的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文书。 3.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之间的关系 本修正无意产生使氢氟碳化物被排除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4条 和第12条或《京都议定书》第2、5、7和10条所载承诺范围之外的效果, 4.生效 除下文第2款指出的情况外,本修正应于2019年1月1日生效,但前提是 届时须有身为《议定书》缔约方的国家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交存至少二十份批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

准、接受或核准本修正的文书。如果届时这一条件未能满足,则本修正应于满足 条件之日以后的第九十天生效。 本修正第一条对《议定书》第4条“对与非缔约方贸易的控制”所做的更改 应于2033年1月1日生效,但届时必须有《议定书》的国家或区域经济一体化 组织缔约方交存至少七十份批准、接受或核准本修正的文书。如果届时这一条件 未能满足,则本修正应于满足条件之日以后的第九十天生效。 为第1款和第2款之目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交存的任何此类文书,均不 应视作此类组织的成员国所交存文书之外另加的文书。 本修正依照第1款和第2款的规定生效之后,将于《议定书》的其他任何缔 约方交存其批准、接受或核准文书之日后的第九十天对之生效。 5.临时实施 任何缔约方可在本修正对其生效前的任何时间声明,其将临时实施第2J条 载列的控制措施以及第7条中的相应报告义务,直至本修正生效。

附录C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

格力S01离心式水冷冷水机组有如下特点: 1)机组采用逆向单流程独立双系统设计,双压缩机联合运行,均衡压缩机 负荷,“大压比”双级离心压缩机,采用自由曲面三元闭式叶轮、低稠度叶片 广压器、串列叶片回流器,提升压缩机的压比与效率,满足核电工况要求, 2)采用双级压缩中间补气技术,中间回流器360°环形补气的结构方案, 满足高压比需求。 3)蒸发器冷凝器水路串联逆流设计,采用管板胀焊设计及中间胀接,提升 玉力容器的可靠性。 4)使用环保制冷剂R134a(ODP=0),对臭氧层无破环,为止压制冷剂: 运行时没有不凝性气体。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

格力MS02核电风冷螺杆式冷水机组有以下特点: 1)高效双螺杆压缩机设计。机组采用高压比、高冷凝温度的核电专用压缩机: 螺杆采用非对称型线、高压比设计,压缩机采用低压损螺旋进气及强制冷却结构 电动机冷却流道位置增加了法向引导,引导制冷剂气体对压缩机电动机绕组温度 较高的位置进行强制换热冷却,压缩机采用双层壁壳体结构,降低压缩机的运行 噪声。 2)抗震及抗风载结构设计。抗震加速度满足0.336g要求,抗风载满足基本 风速233km/h、台风风速322km/h要求。 3)换热器管板采用钢铜复合板胀焊以及中隔板采用中间胀接工艺,冬季自 限温伴带防冻技术。

NB/T 42016-2013标准下载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

特灵空调系统采用小流量大温差、低温送风方案可减少相对湿度、降低噪声 和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特灵离心式机组带有抽气净化装置,可节省制冷剂用量和 少回收制冷剂时间,排除机组中不凝性气体 2.大冷工业用冷水机组 大冷工业用冷水机组有以下特点: 1)机组内容积比可调,确保机组常年处于节能状态。 2)采用高效卧式油分离器,分离效果更加突出 3)机组采用无油泵设计,压差供油,进一步提高了机组运行的可靠性 4)冷凝器、蒸发器采用高效换热管,可靠性高;同时,换热器体积小、重量轻、 换热效果更好。

YD/T 2696-2014标准下载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