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11202.5-2018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设备检测规范 第5部分:时间同步系统

QGDW 11202.5-2018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设备检测规范 第5部分:时间同步系统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2.7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09043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QGDW 11202.5-2018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设备检测规范 第5部分:时间同步系统

广播/组播数据压力下的性能检测要求和方法如下: a)检测要求:具有网口的时间同步设备,在网络中有正常非对时的业务数据流共存时,设备工作 的可靠性应不受影响; 检测方法:按图8构建检测环境,用网络测试仪向被测网口分别施加端口速率60%的与对时和 在线监测业务无关的广播,组播流量,测试顿长64字节~1518字节,每组持续60s,施加压 力期间被测设备不应死机或复位,功能性能应正常。

7.5时间同步系统整组检测

7.5.1双主钟组网检测

双主钟式组网检测要求和检测方法如下

GB-T34620 第一类溴化锂机组试验图8广播/组播数据压力下的性能检测

1)组网的时钟装置输出信号性能指标应符合7.3.2规定的要求; 2)时间同步系统整组动作逻辑和输出时间质量信息的关系应满足表2要求

主式时间同步系统整组动作逻辑和时间质量信点

7.5.2主从式组网检测

图9双主钟式时间同步系统整组检测示意图

主从式组网检测要求和方法如下: 检测要求: 1) 各厂商输出接口及输入接口应具有兼容性,不同厂商之间在进行双主式和主从式组网时名 时钟装置应能正常工作; 2)主时钟和从时钟输出信号性能指标应符合7.3.2的要求。 检测方法: 1) 按图10构建测试拓扑,将各厂商主时钟和从时钟进行连接(以3个厂商连接为例,分另 标记为A、B和C); 2) 利用卫星模拟器为A主时钟、B主时钟和C主时钟进行对时,对时完成后,检查各主时销 工作状态:

主从式组网检测要求和方法如下: a)检测要求: 1)各厂商输出接口及输入接口应具有兼容性,不同厂商之间在进行双主式和主从式组网时各 时钟装置应能正常工作; 2)主时钟和从时钟输出信号性能指标应符合7.3.2的要求。 b)检测方法: 1) 按图10构建测试拓扑,将各厂商主时钟和从时钟进行连接(以3个厂商连接为例,分别 标记为A、B和C); 2) 利用卫星模拟器为A主时钟、B主时钟和C主时钟进行对时,对时完成后,检查各主时钟 工作状态:

Q/GDW 11202.52018

3 利用时间同步系统测试仪检测各个时钟时间同步输出信号的同步状态及时间质量; 依次保留A主时钟、B主时钟和C主时钟卫星信号,断开其他主时钟卫星输入信号,重复 步骤3),检测各时钟工作是否正常

7.6.1身份认证检测

图10主从式组网检测示意图

7.6.2端口信息隔离性检测

端口信息隔离性检测要求和方法如下: a 检测要求:时间同步装置各个网口(包括状态NTP授时网口、NTP监测网口、规约通信等网口 物理上根据配置可独立也可复用)之间的信息应该相互隔离; b 检测方法:利用网络测试仪向被测时间同步设备的各个网口发送不同数据流(广播报文、组播 报文、MMS报文等),时间持续60秒,查看各网口数据的接收情况

7.6.3数据有效性验证检测

数据有效性检测要求和方法如下: a)检测要求:时间同步装置应能对通过菜单界面或调试端口输入的数据进行有效性判断,防止因 为非法输入导致装置参数丢失,且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发生: b)检测方法:通过菜单界面或调试端口将装置相关参数或配置信息修改为错误的参数,检测被测 装置能否正常工作,功能性能是否无影响,

Q/GDW 11202. 52018

抗攻击检测要求和方法如下: a) 检测要求:装置应具备抵御常见网络攻击的能力,在网络攻击时应运行正常,不应误发报文或 发生死机重启等异常; 检测方法: 1)通过网络测试仪向被测设备发起FLOOD攻击,如SYNF1ood、ICMPFLOOD、UDPFLOOD、 IPFLOOD等,在被测装置受到攻击时测量其授时性能和监测性能有无影响,检测被测装置 有无死机重启等现象; 2) 通过网络测试仪向被测设备发起异常报文攻击,如PingofDeath、TearDrop、TCP异常 报文、Smurf、异常业务报文等,在被测装置受到攻击时测量其授时性能和监测性能有无 影响,检测被测装置有无死机重启等现象。

7. 6. 5日志检测

7.6. 6 代码安全

代码安全检测要求和方法如下: a)检测要求: 1)装置软件代码应无常见代码漏洞,如缓冲区溢出、内存泄露、资源注入等: 2) 装置软件代码应符合安全编码规则,应无逻辑缺陷、忽略返回值等; 3)装置软件代码不应存在后门; 检测方法: 1)通过代码检测工具检测装置代码有无常见漏洞,编码是否符合安全编码规贝 2 通过对源代码进行静态分析,检测被测装置软件中是否留有超级用户等后门

高温检测要求和方法如下!

Q/GDW 11202.52018

检测要求:应符合Q/GDW11539一2016中6.3的要求; 检测方法: 1) 受试设备放入高低温湿热箱内,设备在箱内以不超过1℃/min变化率升温至+45℃,通电 保持2h,装置应不误发信号,检测输出信号的性能及监测性能是否符合检测要求; 2) 待上述测试完成后,断开装置外部授时信号馈线,使装置进入守时状态,并在上述温度继 续保持至少2h,检测守时准确度是否符合检测要求,

7.7.3温度贮存检测

湿热检测要求和方法如下: a)检测要求:应符合Q/GDW11539一2016中6.3的要求; b 检测方法:在湿热条件下,测量被测装置各外引带电回路部分对外露非带电金属部分及外壳之 间、以及电气上无联系的各回路之间的绝缘电阻值是否大于>1.5MQ

7.8.1冲击电压检测

冲击电压检测要求和方法如下: a)检测要求:应符合Q/GDW11539一2016中6.3的要求; b)检测方法: 1)在正常检测大气条件下,对被测设备的天线(带防雷器)、电源输入回路、信号输出触点 各回路对地、以及回路之间施加1.2/50μs的标准雷电波的短时冲击电压: 2) 若额定绝缘电压大于60V时,设置开路检测电压为5kV;小于60V时,设置开路检测电压 为1kV; 3) 对被试回路进行三个正脉冲、三个负脉冲检测,脉冲间隔时间不小于5s; 4) 设备在检测中应无闪烁,冲击检测后,无器件损坏;在冲击试验后,检测被测设备输出信 号性能及监测性能是否无影响。

7.8.2绝缘电阻检测

绝缘电阻检测要求和方法如下: 检测要求:应符合Q/GDW11539—2016中6.3的要求; 检测方法: 1)根据额定绝缘电压选取规定的兆欧表进行绝缘电阻的测量; 2)施加电压时间不小于5s; 3)检测绝缘电阻值是否不低于20MQ

7.8.3介质强度检测

介质强度检测要求和方法如下: a)检测要求:应符合Q/GDW11539—2016中6.3的要求; b)检测方法:

1 检测电压从零值起,在5s内逐渐开到规定值并保持1min,随后迅速平滑地降到零值,检 测被测设备是否发生击穿和闪烁现象,检测漏电流大小是否符合检测要求; 2 测试完毕断电后用接地线对被试品进行安全放电。

7.9电源电压波动影响检测

电源电压波动影响检测要求和方法如下: a)检测要求:应符合Q/GDW11539一2016中6.3的要求; b) 检测方法:将电源电压升高到额定电压的115%,或降低到额定电压的80%,检测电压在上述区 间缓慢变化期间,装置是否有误发信号,各种输出信号的性能指标是否符合检测要求,

7.10抗电磁于扰检测

7.10.1静电放电抗扰度检测

放电抗扰度检测应按以下检测要求和检测方法进行: 检测要求:在静电放电的情况下,装置应工作正常,要求装置的性能满足表3的要求; 检测方法: 1)按GB/T17626.2的规定和方法进行静电放电检测: 2)试验等级:IV级; 3)测试点人体可碰触到的机箱位置,包括机箱的前面板、按键、开关、把手、显示屏和指示 灯、后面板等; 4)在静电于扰过程中,检测被测装置性能指标是否符合检测要求,

7.10.2辐射电磁场抗扰度检测

辐射电磁场抗扰度检测应按以下检测要求和检测方法进行: a)检测要求:在规定的频率范围内进行频率点周期扫频并施加辐射电磁场干扰,装置应能正常工 作,要求装置输出时间信号的性能指标满足表3的要求; b)检测方法: 1)按GB/T17626.3的规定和方法进行辐射电磁场抗扰度检测 2)试验等级:IⅢI级或以上; 3)在辐射电磁场干扰过程中,检测被测装置性能指标是否符合检测要求。

7.10.3快速瞬变抗扰度

快速瞬变抗扰度检测应按以下检测要求和检测方法进行: a)检测要求:在施加快速瞬变的干扰电压的情况下,装置应工作正常,要求装置的性能满足表3 的要求; b)检测方法: 1)按GB/T17626.4的规定和方法进行快速瞬变干扰检测: 2) 试验等级:IV级; 3) 检测回路为:装置的电源及输出信号回路; 4)在快速瞬变于扰过程中,检测被测装置性能指标是否符合检测要求

7.10.4浪涌(冲击)抗扰度检测

浪涌(冲击)抗扰度检测应按以下检测要求和检测方法进行: a)检测要求:在电源施加浪涌干扰的情况下,装置应工作正常,要求装置的性能满足表3的 b)检测方法: 1)按GB/T17626.5的规定和方法进行浪涌(冲击)抗扰度检测:

Q/GDW 11202.52018

2)试验等级:IV级; 3) 检测回路为:装置的电源; 4)在浪涌于扰过程中,检测被测装置性能指标是否符合检测要求

7.10.5工频磁场抗扰度检测

工频磁场抗扰度检测应按以下检测要求和检测方法进行: a)检测要求:在施加工频磁场干扰的情况下,装置应工作正常,要求装置的性能满足表3的要 检测方法: 1)按GB/T17626.8的规定和方法进行工频磁场抗扰度检测: 2) 试验等级:IV级; 3)在工频磁场于扰过程中,检测被测装置性能指标是否符合检测要求,

工频磁场抗扰度检测应按以下检测要求和检测方法进行: a)检测要求:在施加工频磁场干扰的情况下,装置应工作正常,要求装置的性能满足表3的要求。; b)检测方法: 1)按GB/T17626.8的规定和方法进行工频磁场抗扰度检测: 2)试验等级:IV级; 3)在工频磁场于扰过程中,检测被测装置性能指标是否符合检测要求

7.10.6脉冲磁场抗扰度检测

工频磁场抗扰度检测应按以下检测要求和检测方法进行: a)检测要求:在施加脉冲磁场干扰的情况下,装置应工作正常,要求装置的性能满足表3的要求: b)检测方法: 1)按GB/T17626.9的规定和方法进行脉冲磁场抗扰度检测: 2)试验等级:IV级; 3)在脉冲磁场于扰过程中,检测被测装置性能指标是否符合检测要求

工频磁场抗扰度检测应按以下检测要求和检测方法进行: a)检测要求:在施加脉冲磁场干扰的情况下,装置应工作正常,要求装置的性能满足表3的 b) 检测方法: 1)按GB/T17626.9的规定和方法进行脉冲磁场抗扰度检测: 2)试验等级:IV级; 3)在脉冲磁场于扰过程中,检测被测装置性能指标是否符合检测要求

7.10.7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检测

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检测应按以下检测要求和检测方法进行: a)检测要求:在施加阻尼震荡磁场干扰的情况下,装置应工作正常,要求装置的性能满足表3的 要求; b) 检测方法: 1)按GB/T17626.10的规定和方法进行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检测; 2)试验等级:IV级; 3)在阻尼震荡磁场于扰过程中,检测被测装置性能指标是否符合检测要求

a)检测要求:在施加阻尼震荡磁场干扰的情况下,装置应工作正常,要求装置的性能满足表3的 要求; b) 检测方法: 1)按GB/T17626.10的规定和方法进行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检测; 2)试验等级:IV级; 3)在阻尼震荡磁场于扰过程中,检测被测装置性能指标是否符合检测要求

7.10.8振荡波抗扰度检测

振荡波抗扰度检测应按以下检测要求和检测方法进行: a)检测要求:在施加干扰的情况下,装置应工作正常,要求装置的性能满足表3的要求。 b)检测方法: 1)按GB/T17626.12的规定和方法进行1MHz和100kHz的脉冲群干扰检测; 2)试验等级:IⅢI级或以上; 3)在震荡波干扰过程中,检测被测装置性能指标是否符合检测要求,

振荡波抗扰度检测应按以下检测要求和检测方法进行: a)检测要求:在施加干扰的情况下,装置应工作正常,要求装置的性能满足表3的要求。 b)检测方法: 1)按GB/T17626.12的规定和方法进行1MHz和100kHz的脉冲群干扰检测; 2)试验等级:IⅢI级或以上; 3)在震荡波干扰过程中,检测被测装置性能指标是否符合检测要求,

Q/GDW 11202.52018

A.1版本信息文件格式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版本信息文件格式

表A.1版本信息文件元素定义列表

表A.2元素属性定义列表

Q/GDW 11202. 52018

图A.1版本信息文件示例

Q/GDW 11202.52018

1对于二次设备监测信息,定义在LD1下属逻辑节点TMSM中添加二次设备监测信息DO,见表B. 化逻辑节点TMSM时,站控层被监测装置前缀名为“S1”,过程层为“G1”。站控层被监测装置逻 实例化个数不少于32个,过程层被监测装置逻辑节点实例化个数不少于32个

表B.1监测信息模型定义表

型中钟差逻辑节点增加被监测的二次设备信息EEName,包含二次设备的名称(IEDName)、装置 DDesc)、站控层IP或过程层设备AppID(DevIPOrAppId),EEName的DA定义见表B.2。

表B.2EEName定义表

B.3为了避免因时钟监测软件异常导致无监测信息上送的情况发生,定义对时监测工作状态和所有被 监测装置时间偏差状态总告警,放入自检逻辑节点LCSM中,具体见表B.3。对时监测工作状态表示装置 监测功能是否启用,启用(即:监测功能被使能)置0,未启用置1;所有被监测装置时间偏差状态总 告警即监测的任意一个对象偏差超过告警阅值,则该状态置1,否则置0,所有被监测装置时间偏差状态 总告警应支持周期上送。

表B.3监测工作状态及总告警定义表

4时间同步装置主时钟应具备位置信息解析功能,信息定义见表B.4所示。

Q/GDW 11202. 52018

表B.4位置信息定义表

Q/GDW 11202.52018

告警信息格式定义如下: 告警点号<空格>告警级别>空格>告警时间<空格>设备名称<空格>告警内容<空格>告警原因

表示主站端与子站端约定好的告警直传信息的点号

表 C.1告警级别列表

告警内容是告警的具体内容,用字符串描述,长度不超过16个字符,不能包含空格,如包含空格 需用单引号将整体告警内容与其他信息区分开: a)信号状态、天线状态、模块状态、对时测量服务状态、对时监测工作状态表述为:异常/正常:

Q/GDW 11202. 52018

b)时间跳变侦测状态、所有被监测装置时间偏差状态总告警状态表述为:动作/复归 c)对时偏差越限状态表述为:越限/复归

告警原因是对告警具体内 串描述,长度不超过32个字符

Q/GDW 11202.52018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设备检测规范

Q/GDW11202.5—2018目次1编制背景.2编制主要原则...323与其它标准文件的关系主要工作过程..5标准结构和内容...326条文说明....3331

Q/GDW 11202.52018

本部分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关于下达2017年度公司第一批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家电网 科(2017)72号文)的要求编写。 本部分编制背景是Q/GDW11202.5一2014所规定的部分技术要求及性能指标已不能满足现阶段电力 系统时间同步技术要求,且原规范无时间同步监测技术要求JTG/T 3610-2019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因此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家电力调控中 心提出对《智能变电站自动化设备检测规范第5部分:时间同步系统》进行修订。 本部分编制主要目的是规范了电力系统时间同步装置的外观配置要求以及时间同步技术要求和时 间同步监测技术要求

本部分根据以下原则编制: a)先进性原则。充分考虑并吸收了电力系统时间同步监测前沿技术和相关检测工作的经验; b)全面性原则。涵盖了电力系统时间同步技术和时间监测技术; c)适用性原则。本部分从公司生产运行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了时间同步技术和时间监 测技术的实际应用。

3与其它标准文件的关系

本部分与相关技术领域的国家现行法律、 法规和政策保持一致 本部分不涉及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使用问题

2017年6月,根据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技术标准编制计划要求,召开了标准启动会,并组建了标准缩 写组。 2017年7月至9月,编写组收集各生产厂家的产品技术资料,并对时间同步技术和时间同步监测技术 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同时吸取了有关专家的意见,编写组完成了标准大纲的编写。 2017年10月,编写组在北京召开了标准大纲讨论会,对大纲章节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确定了标准大 纲,并依据大纲开展了对标准初稿的编写工作。2017年11月至12月编写组完成对初稿的编写工作。 2018年1月,编写组在北京召开初稿讨论会,经过与会专家的讨论,对标准的章节结构进行了精简 对章节内容进行了合并,对部分术语进行了补充,并增加了闰秒处理的相关内容。 2018年2月,编写组在北京召开标准讨论会,按照专家意见对修改后的标准内容进行了充分讨论 完善了检测要求和检测方法描述。 2018年4月,编写组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的编写,并将标准征求意见稿发给各网省公司广泛征求意 元 2018年6月,编写组对返回的征求意见进行了讨论,并根据返回意见对标准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改 形成标准送审稿。 2018年6月14日,公司运行与控制技术标准工作组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标准审查会,审查结论为:同 意经过修改后报批。编写组按审查专家意见对标准送审稿进行修改,形成标准报批稿

JC/T 2455-2018 建筑用电加温玻璃能变电站自动化设备检测规范》标准分为9个部分

第1部分:检测规范总论; 第2部分:多功能测控装置; 第3部分:保护测控集成装置; 第4部分:工业以太网交换机; 第5部分:时间同步系统; 第6部分:同步相量测量装置; 第7部分:智能辅助综合监控系统; 第8部分:电能量采集终端; 第9部分:数据通信网关机。 第1部分是对《智能变电站自动化设备检测规范》的综述,自第2部分至第9部分分别规定了不同智 能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的检测方法及技术指标等内容。 本部分为《智能变电站自动化设备检测规范》的第5部分。 本部分代替Q/GDW11202.5一2014,与Q/GDW11202.5一2014相比,本次修订做了如下重大调整: 一一增加装置面板布局、LED指示灯、液晶界面和按键、铭牌标识的检测要求和检测方法 一增加菜单配置、前面板常态界面信息的检测要求和检测方法: 一一增加时间同步监测功能及性能的检测要求和检测方法; 一增加装置安全性检测要求和检测方法; 一一修改时间源选择功能检测要求和检测方法: 一一修改并完善模型及自检功能的检测要求和检测方法: 一一提高电磁兼容检测技术指标。 本部分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管理办法》(国家电网企管(2018)222号)的要求编写。 本部分的主要结构和内容如下: 本部分主题章分为3章,第5章定义了送检设备的要求。第6章对检测环境及检测设备要求做了规定, 第7章为标准的核心章节,规定了检测的总体架构图,并对外观及配置检查、功能检测、性能检测、时 间同步系统整组检测、安全性检测、环境检测等检测项目做了检测要求和检测方法的规定。 原标准起草单位包括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成都可为 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原标准起草人包括杨威、刘洋、李劲松、许智、陈心灿、王永福、陶洪铸、张金虎、 李睿宜、赵蔚娟、下宝银、李秀彩、杨孟娟、张海燕。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