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404-2018 3.6~40.5kV 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DL/T 404-2018 3.6~40.5kV 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13923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L/T 404-2018 3.6~40.5kV 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应对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进行三相试验或单相试验(适用时)。 在给定电压、电流和持续时间下进行的试验通常对所有较低的电压、电流或持续时间值有效。 注:较小的电流可能会影响压力释放装置的动作和烧穿特性,对于比试验电流小的短路电流,描述试验结果时应 加以注意。

DL/T4042018

图A.7B类可触及性的模拟房和指示器位置(后面板可触及 高度在1900mm及以上的功能单元)

GB/T 42253-2022 海岛植被覆盖和开发利用情况监测技术规程A.4.3.1交流分量

式验电流应调整为额定电弧故障电流(IA或IAe),偏差应为土5%。如果施加额定电压,该偏差

DL/T404—2018 仅适合于预期电流

DL/T404—2018 仅适合于预期电流

注:为了便于试验,见A.2.

了便于试验,见A.2.2c

架空连接的柱上安装的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自

电流应维持恒定。如试验站的能力做不到这样,则应延长试验,直到电流交流分量积分值等于 ,其允许偏差为+10%。在这种情况下,至少在开始三个半波内电流应等于规定值,而在试验约 电流不应小于规定值的50%。 :中性点接地类型和单相对地电弧故障电流之间的关系在8.104.6中给出

A.4.3.2峰值电流

选择合闸瞬间应使得流过一个边相电流的预期峰值(允许偏差为+5%)等于A.4.3.1规定的交流分 量的有效值的2.5倍,并使得电流的大半波出现在另一个边相。如果试验电压低于额定电压,试验时通 过被试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的短路电流峰值不应低于额定峰值电流的90%。 注:对其他较高的电网直流时间常数,额定值为交流分量有效值的2.7倍。 在引燃两相电弧的情况下,选择的合闸瞬间应能产生最大可能的直流分量。

DL/T4042018

当额定频率为50Hz时,试验开始时的频率应在48Hz52Hz之间。当在其他额定频率时,偏 直不应超过土10%。 装置的额定频率的十10%范围内进行

A.5.1.1三相试验

A.5.1.2单相试验

用直径大约为0.5mm的金属线在所有的极间引燃电弧。对于单相极对地电弧故障,在一极和地之 间引燃。 引燃点应位于受试隔室内电流路径下游距离电源最远的位置。如果受试隔室的主回路包括限流装 置(如熔断器),引燃点应选择在限流装置的上游位置。 被试的极数、连接布置以及如果影响到其他极时所采取的措施,应按照受试隔室的构造,符合 表A.1。 如果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规定了IAe的数值,至少一个隔室应进行单相对地试验。如果该数值超过 IAe的87%,任意两极间的试验应采用IAc作为试验电流。 在单相极对地引燃的情况下,电弧应在中极和最近的接地点之间引燃

DL/T4042018

DL/T4042018

表A.1根据隔室构造的内部故障试验参数

[5.2.2具有固体绝缘的

在带电部件采用固体绝缘包覆的隔室中,电弧应在相邻的两极间引燃,电流值为额定值的87% 付于分极绝缘的导体,在一极和地之间的下述位置引燃 a)在绝缘包覆部件的绝缘之间的间隙或连接表面。 b)如果没有采用预装的绝缘件,通过在现场制造的绝缘连接上打孔。 c)如果a)和b)都不适用,可通过打孔或者移开导体上的局部固体绝缘。

A.5.2.3连接隔室

带有插入式固体绝缘连接

对于外锥形插入式连接,引燃极应安装非绝缘接线端子。 对于内锥形插入式连接,通过打孔或者去除引燃极的电缆插头下面局部绝缘来引燃 其他极应安装正常运行时所使用的插入式连接器,并带电。 注:经验表明故障一般不会发展到三相故障,因此其他相装配选择并非关键要素。

1.5.2.3.2采用现场制作的固体绝缘连接的隔室

引燃极应安装非绝缘接线端子。

1.5.2.3.3非插入式或非现场制作的固体绝缘连

试验时不应安装电缆,应进行三极引燃 电缆终端应和运行时一样安装。

.2.4无接地金属部件的

应建立通过绝缘件到最近的接地金属部件的起引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局部放电测量

局部放电测量是适合检测被试设备某些缺陷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对绝缘试验的有效补充。经验 表明,在某些特定结构中,局部放电可以导致绝缘的介质强度逐渐下降,固体绝缘和充流体隔室尤其 如此。 另一方面,由于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中所使用的绝缘系统的复杂性,尚不可能在局部放 电测量结果和设备的预期寿命间建立一种可靠的关系,

局部放电测量适用于使用有机绝缘材料的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并推荐用于充流体 隔室。 由于设计的多样化,不可能对试品提出通用的技术要求。一般,试品应包括在设备的总装配中具 有相同的电场强度的组件和部件。 注1:优先选择完整装配的试品。对于完整的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的设计,特别是各种带电部件和连接件嵌入固定 绝缘内时,试验必须在装配完整的试品上进行。 注2:由常规元件组合的设计中(例如互感器、套管),可根据其有关的标准对这些元件单独试验,而本附录局部 放电的目的是检验这些元件在装配中的布置。 由于技术和经济上的原因,建议在同一组件或部件上的局部放电试验与必须的绝缘试验一起 进行。 注3:此试验可在一些总装或部件上进行。必须注意测量不要受到外部局部放电的影响。 出厂试验也可以在元件上进行。 判定局部放电试验的必要性的判据是: a)实际运行经验,包括整个生产期间的试验结果; b)固体绝缘最高电场区域的电场强度值; C)设备中主绝缘部分的绝缘材料类型

B.3试验回路和测量仪器

按照GB/T7354的规定进行试验。 三相设备的试验既可在单相试验回路中进行,也可在三相试验回路中进行(见表B.1)。 a)单相试验回路: 1)程序A,是一种通用方法,适用于中性点接地或不接地系统中运行的设备 测量局部放电量时,依次将每相极到试验电源上,其余两极和所有工作时接地的部件都接地。 2)程序B,仅适用中性点接地系统中运行的设备。 测量局部放电量时,应采用两个试验步骤: 首先,应在1.1U,(U是额定电压)试验电压下进行测量。依次将每极接到试验电源上,其余两权 。测量时必须将在正常运行中接地的所有金属部件与地脱开或绝缘起来。 再将试验电压降至1.1U//3下进行附加测量。在测量过程中,运行中接地的部件都接地,且将

DL/T4042018

极并联接到试验电压源上。 b)三相试验回路: 当有合适的试验设备时,局部放电试验也可在三相电路上进行。 在此情况下,推荐使用三个耦合电容器如图B.1所示连接。可用一个局部放电检测仪依次接到三 个测量阻抗上。

图B.1局部放电试验回路(三相布置)

为了给检测仪在三相电路中某一个测量位置上定标,可将已知电量的短时电流脉冲一方面依 次注入每一极和地之间,另一方面注入另外两极和地之间。则定标给出的最小偏转刻度可用来确定放 电量。 当设计的设备用于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系统时,应进行附加试验(仅作为型式试验)。试验时,试验 样品的每一极和电源的对应相应依次接地(见图B.2)。

如果作为型式试验,局部放电试验应在按照6.2.6规定的雷电冲击和工频电压试验后进行。 如果作为出厂试验,局部放电试验应在按照7.1规定的工频电压试验后进行。 按照试验回路(见表B.1),外施工频电压至少升高至1.3U.或1.3U/V3,且在此值下至少保持 10S。可不考虑此过程中的局部放电。 注:作为替代,局部放电试验可以在工频电压试验后的降压阶段进行。 然后,根据试验回路,连续地将电压降到1.1U或1.1U/V3,且在此电压下测量局部放电量(见 表B.1)。

DL/T404—2018

B.5最大允许的局部放电量

推荐局部放电参量为视在电荷,一般用皮库(pC)表示。

DL/T 404=2018

表B.1试验回路和程序

DL/T4042018

用于严酷气候条件下的3.6kV~40.5kV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的附加要文

本附录适用于按照本标准的规定并在凝露和污移方面比正常使用条件更严酷的使用条件中使用的 户内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但气体绝缘的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除外。 本附录涵盖了绝缘暴露在户内气候条件下的设备。 本附录规定的试验主要是研究电气绝缘性能,而不是研究设备的腐蚀,但可记录机械元件(如机 构、联锁和外壳)的性能。 本附录提出了凝露和污移两方面严酷使用条件的两个等级的定义,还提出了评估金属封闭开关 设备和控制设备在规定条件下性能的试验程序,以便得出它们在这些严酷使用条件下能否适应的 结论。 注:本附录中描述的试验程序也可能适用于户外设备的内绝缘

C.2凝露和污移运行条件下的严酷程度

C.3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的分类

定义了0、1、2三个设计等级。实质上它们对应于C.3所述的使用条件严酷度的三个等级。按 设计等级,设备使用的典型实例如下。

设备用于温度可控制的地点, 可以周期生 冷。 建筑物或房屋提供的防护能使设备免 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采取预防措施,使沉积物减到最小。

DL/T4042018

存在两种可能性: a)设备用于没有温度控制的地点。建筑物或房屋提供的防护能使设备免受户外气候条件变化的影 响,但不能排除凝露。采取预防措施,使沉积物减到最少。 b)设备装于温度可控制的地点,装设地点无专门预防措施使沉积物减到最少,或设备处在极接近 于尘源的地方。

存在三种可能性: a)设备用于没有温度控制的地点。建筑物或房屋提供的防护能使设备免受户外气候条件变化的影 响,但不能排除凝露。装设地点无专门预防措施使沉积物减到最少,或设备处在非常接近于尘 源的地方。 b)设备用于没有温度控制的地点。建筑物或房屋使设备免受户外气候变化影响的防护很少,以致 凝露可能频繁出现。采取预防措施使沉积物减到最少。 c)设备用于没有温度控制的地点。建筑物或房屋使设备免受户外气候变化影响的防护很少,以致 凝露可能频繁出现。装设地点无专门的预防措施使沉积物减到最少,或设备处在非常接近尘源 的地方。 注1:通过选择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合适的防护等级可使设备外壳内沉积物的数量减到最少,或对金属封 闭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采取加热、通风等措施,使凝露不易产生,也可选用1类设计或2类设计的金属封闭 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来满足特殊使用环境条件的要求。 注2:对于在严酷气候条件下,需要选用按1类设计或2类设计的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也可通过改变装 设地点的气候条件,例如装设空调、去湿设备和加强建筑物的防尘等措施,使得0类设计的产品可以适用,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更为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对于按本标准规定的正常使用条件,不要求做附加试验,符合本标准的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和控制 设备应认为属于0类设计。 应通过试验来验证设备满足1类设计或2类设计的严酷使用条件下的性能。 如果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按照C.7.1的规定承受了1级老化试验并满足C.8描述的诊断程 序中的评估判据,则其属于1类设计。 如果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按照C.7.2的规定承受了2级老化试验并满足C.8描述的诊断程 序中的评估判据,则其属于2类设计。 1级和2级的老化试验要求重复采用同一气候周期并继之进行C.8中规定的诊断程序。除了2级老 化试验采用多个气候周期外,2级老化试验等同于1级老化试验。 分类程序流程图如图C.1所示。

C.5试验设备及有关要求

气候试验室要求有足够的容积以便容纳被试设备。设备装于气候试验室中,离地面高度 0.5m(以便空气流通)。气候试验室的容积应是被试设备体积的(5~15)倍。被试设备外壳及 试验室墙壁及天花板的距离不应小于1.0m。应采取措施保证试验室的墙壁和天花板上凝露的

DL/T404—2018

图C.2气候试验室的解释性布置图

试验期间,温度应在30℃~50℃范围内周期性变化。控制温度的偏差小于士3℃。温度变化速度应 至少为0.5℃/min。在整个试验室内温度分布的偏差应相同。 对湿度也需要从低于80%到高于95%的相对湿度范围内进行控制

要求提供一个三相高压电源以便在试验时能对被试设备施加电压,为此,电源应能在气候周期性变化

DL/T404—2018

程中保持额定电压的偏差为一5%~0%。为检查可能的破坏性放电,在整个试验期间应连续记录试验电压。 施加诊断试验电压的电源电压应至少达到被试设备的额定工频干试耐受电压。这个电源应有保护 装置,在闪络或击穿放电的情况下,其动作时间小于0.1S。 电源应符合GB/T16927.1。 如果适用的话,还要采取措施测量被试单元的每相的泄漏电流的有功分量(R)的有效值。金属封 闭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的主回路应连接到电压等于额定电压且一相接地的三相电源上,或者最好是连 接到电压等于额定电压的单相电源上,主回路的带电部分相互联结在一起(见C.12的规定)。

C.6试验设备的选择和布置

试验应该在一个完全装配好的配有其全部元件并与运行状态 致的典型功能单元上进行。被试功 能单元及其元件应是新的和干净的。 注:对于各相分装的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允许进行单相单元试验

被试设备应装在C.5.1中所述的气候试验室中,并使其处于正常位置。功能单元的试验布置不应比 正常运行布置有利,特别是外部连接应是如此。 设备的连接应使得功能单元能以三相电源对其施加额定电压

C.7.11级老化试验

设备装于气候试验室,在3个为期7天的完全相同的试验周期中按下列规定多次反复承受2h湿热 盾环试验(1级老化试验如图C.3所示)。 气候试验室的相对湿度保持在95%以上,其温度在40min内由30℃上升到50℃,维持20min。 然后温度在40min内下降到30℃,此时不规定湿度值。随后温度在30℃保持20min,在这整个期间 的相对湿度保持在80%以上。 时间为7天的试验周期,按照以下规定分配时间: 在起初5天,对被试设备施加其额定电压,承受60个湿热循环试验。5天试验后,停止试验2 天,施加额定电压是指相间为U.和相对地间为U/V3。经过这5天试验后,在最后一个湿热循环结束 时(温度为30℃)停止试验。为检查绝缘表面的放电痕迹,应尽可能不拆开设备进行外观检查。 后2天设备应保持在接近GB/T16927.1规定的周围大气条件。 完成3个7天的试验周期后,应按照C.8.2规定的诊断程序对被试设备的性能进行评定,

C.7.22 级老化试验

试验共由7个周期为7关的相同的试验循环组成, 接看进行C.8.2规定的诊断程序。 注:对于已成功地通过1级老化试验的设备,允许继续进行4个周期为7天的相同的试验循环。

C.8老化试验后的诊断程序

化试验结束后且达到周围环境温度,设备应在不进行任何特殊处理(如清洁、额外的干燥等

的情况下按C.8.2规定进行绝缘试验。试验时电压互感器应断开。

C.8.2电气诊断程序

图C.31级老化试验

被试品首先承受1min额定工频干耐受电压试验。 然后,气候试验室的温度升高到30℃,湿度至少到95%。在试品不施加电压的条件下经3h后, 进行以下绝缘试验(老化试验后高湿度条件下的工频耐受电压试验图C.4所示)。 对一相施加U/V3的电压,其他两相接地并且连接到设备的保护导体上。1h后,电压升到V3U 并保持30s(电压上升率按GB/T16927.1的规定),应连续依次在其他两相上重复此试验DB34/T 3379-2019 水利信息系统软件开发集成规范,试验间隔应 尽可能短。如果结构允许,A相和C相可以一起加压。如果三相都是屏蔽的(通过接地隔板完全隔 离),可以一起加压。 试验报告中应记录起痕的程度。

图C.4老化试验后高湿度条件下的工频耐受电压试验

DL/T 4042018

C.8.3机械诊断程序(可选)

该诊断程序不是用来验证机械和腐蚀性能的。然而,试验结果可以给出有用的信息。特定的程序 见GB/T2423系列标准。 应该对开关装置和功能单元的门进行机械操作。 如果适用,可以采用下述机械诊断:动作时间、力矩、触头速度、联锁操作等。应记录试验结果。 试验报告中应记录腐蚀程度(如果有)。

诊断程序不是用来验证机械和腐蚀性能的。然而,试验结果可以给出有用的信息。特定的程 T2423系列标准。 该对开关装置和功能单元的门进行机械操作。 果适用,可以采用下述机械诊断:动作时间、力矩、触头速度、联锁操作等。应记录试验结果。 式验报告中应记录腐蚀程度(如果有)

如果满足下列条件,则试品符合1类设计或2类设计 a)气候试验循环中未出现电击穿或闪络; b)在诊断程序中未出现电击穿或闪络; c)如果选择了C.8.3,设备的机械特性应在制造厂给出的允许偏差内。

DL/T404—2018

T/CBDA 14-2018 建筑装饰装修施工测量放线技术规程附录D (规范性附录) 根据短时持续电流的热效应计算裸导体横截面积的方法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