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2142-2020 间接空冷系统性能试验规程.pdf

DLT 2142-2020 间接空冷系统性能试验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9.3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355274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LT 2142-2020 间接空冷系统性能试验规程.pdf

DL/T 21422020

7.8.2散热器出口空气温度应采用网格法测量,即将空冷散热器空气出口面划分为面积相等的分区, 在每个分区上同时测量出口空气温度。 7.8.3将空气出口面划分为不少于六个测量分区,应至少每个扇区作为一个分区,每个分区的高度应 为5m~10m。测点应布置在每个测量分区的中部高度处,每个分区应至少布置2个测点,2个测点左 右居中。 7.8.4测量时,温度传感器应避免受到日光、热交换器及其他热辐射的影响。

津滨政发[2021]11号: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滨海新区民用建筑规划设计管理创新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2021年4月23日).pdf7.9各扇区空冷散热器进口空气压力和流速

各扇区空冷散热器进口空 与空冷散热器进口空气温度相同。 计算空气的动压和流速

7.10各扇区空冷散热器出口空气压力和流速

7.10.1各扇区空冷散热器出口空气压力和流速的测点布置位置和数量与空冷散热器出口空气温度 相同。 7.10.2应采用皮托管和微压计测量空气静压和总压,计算空气的动压和流速。

大气压力应在间冷塔附近测量,并通过玻尔兹曼(Boltzmann)气压公式换算到空冷散热器 口面中间高度处的大气压力。大气压力宜布置一个测点。

式中: Pw 换算位置大气压力,hPa; PM 测量位置大气压力,hPa Hw 换算位置高度,m; Hy 测量位置高度,m。

式中: 换算位置大气压力,hPa; PM 测量位置大气压力,hPa; 换算位置高度,m; Hu 一测量位置高度,m。

7.12环境空气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

不境空气干、湿球温度应在间冷塔附近位置测量,测点不应布置在有热辐射的位置,应采取通 防止阳光照射,测量位置应距地面高度1.8m以上,

7.13环境风速和风向

环境风速(WA)为间冷塔基础平面以上10m高度处(HA)未被扰动的风速;测量环境风速不应 受其他因素影响,如风机作用的空气质量流量、建筑物等。如果不可避免扰动或测量困难,环境风 速(vA)应在至少距地面10m以上(HM),且在不受干扰的位置测量。建议在锅炉房顶测量,同时测 量风向。 应用公式(11)计算出10m高度处(HA)的环境风速:

指数1/n取决于地面状况,如周围建筑物、树等对竖直方向温层的影响。n的取值范围为2~7,间 冷塔通常取n=5。

7.14机组发电功率(监视参数)

机组发电功率为监视参数,是发电机的有功功率,记录运行表计的数据即可。 7.15凝汽器压力(监视参数)

7.15凝汽器压力(监视参数)

如果为机械通风间接空冷系统,试验应测量

7.17风机电机端功率

DL/T21422020

机械通风间接空冷系统的风机电机端功率指电机终端的耗功,在电机控制中心测量,而且从控制 柜到电机终端的电缆损失必须从测得的功率中扣除。当保证值的规定不同时,例如所给出的保证功率 是风机轴功率,就需要额外考虑电机效率和齿轮箱效率。

7.18机械通风塔噪声

如果对机械通风塔噪声指标有要求,试验需要测量机械通风塔噪声。 根据间接空冷系统供货技术协议中间冷塔噪声的相关规定,在规定的位置,用便携式噪声测量仪 进行测量,测量位置不少于5个,5个位置点均匀分布,每个点至少测量3次,计算平均噪声值。 测量时环境噪声应尽量小,必要时在环境噪声小的夜间进行测量。 测量时应关闭锅炉和汽轮机侧噪声较大的排汽、排污门(如锅炉连排、除氧器排氧门等),风机 100%转速运行。 如果噪声达到保证值,则不再进行测量;如果噪声超出保证值,而不能有效隔离环境噪声,则降 低所有风机转速到50%额定转速以下,测量噪声值作为环境噪声,再调节风机为100%额定转速,测量 噪声值。计算机械通风塔噪声时,应扣除环境噪声影响。 噪声测量应符合GB12348规定

■间接空冷系统性能验收

间接空冷系统性能验收试验目的是验证空冷系统的实际性能是否达到供货技术协议 能。因此,测量结果应与性能保证值进行比较

8.2.1.1供货合同或技术协议中,对验收试验有规定,应按照规定执行;如果没有规定,应按照本文件 要求执行。 8.2.1.2如果不满足试验条件,要求进行试验,必须经过试验各方协商同意,并认可试验结果。 8.2.1.3试验各方确认整套装置运行正常。

8.2.2验收试验时间

验收试验应在空冷系统投运后12个月内进行。

DL/T21422020

8.2.3试验工况参数要求

验收试验工况,运行参数应接近设计保证点。允许的偏差为: a)进口空气温度与设计值允许偏差:土10℃; b)循环水流量与设计值允许偏差:土10%; c)机组负荷与设计值允许偏差:土10%。 各参数试验测量结果为试验工况有效时间内的算术平均值。 在特殊情况下,如果偏差超过上述范围,试验各方必须对运行条件偏离产生的影响达成一致 重见。

8.2.4空冷系统辅助设备

空冷系统的辅助设备,如循环水泵等,必须正常运行,所有散热器全部投入运行,所有百叶窗 开状态,并且符合性能规范的要求。

是不能测量其流量的进出试验 试验中必须有效隔离此流量。在流量既不能 试验各方必须达成一致意见。

8.2.6空冷散热器清洁

空冷散热器外表面应清洁。试验前,应将散热器外表面清洗干净,试验各方对散热器清洁程度 人

8.2.7.1如果供货技术协议中规定了环境风速,则试验时,环境风速应满足规定。 8.2.7.2供货技术协议中没有规定环境风速时,试验有效时间段内,离地面10m高度处,平均环境风 速不应大于4m/s,且1h内大于8m/s的风速不应超过20次,否则试验结果无效。

8.2.8.1验收试验应在无雪、无雨、无雾的干燥天气下进行。 8.2.8.2在有大气温度逆变的情况下,不应进行验收试验。

8.2.8.2在有大气温度逆变的情况下

验收试验应在设备处于完好状态下进行。如果在试验过程中出现故障,试验应立即停止,并进行 故障消除。 根据供货技术协议中规定,确定设备运行方式。

每一试验工况在稳定运行状态下,应有至少连续2h的试验时间,试验计算取1h的有效 效时间内的试验数据波动不应超过允许的偏差,

8.3.2数据采集频率

8.3.2.1环境风速1min记录一次,记录风速、风向。

3.3.2.1环境风速1min记录一次,记录风速、风向。

8.3.2.2使用电子数据记录仪的测量数据记录间隔应为20s。

8.3.2.2使用电子数据记录仪的测量数据记录间隔应为20s。 8.3.2.3所有在试验工况内的测量数据,记录间隔不应超过5min

8.3.3边界条件波动

DL/T21422020

8.3.3.1每一工况试验过程中,边界条件必须保持不变。有效时间内的试验数据允许波动范围 a)循环水流量:土3%; b)进口空气温度:土1.0℃; c)机组负荷:土3%。 8.3.3.2试验期间,应满足下列条件: a)机组负荷指令控制值不改变,机组负荷和参数稳定; b)循环水泵不启或停: c)间接空冷系统的阀门、 百叶窗和风机等装置不动作

8.4.1通过试验测量,确定试验工况的有效时间段,得到一定数量的有效测量数据。 8.4.2 根据有效试验时间段,计算每个参数测量点的平均值。 8.4.3 进口空气温度t1,应取所有分区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8.4.4 按照试验工况参数要求,对试验工况测得的各参数的平均值进行评价。 8.4.5 对有效测量数据的波动进行评价。 8.4.6如果试验条件和测量数据不满足试验要求,应重新进行试验

根据间接空冷系统供货技术协议,如果空冷散热器的冷却表面是清洁的,那么当满足协议规定的 运行条件时,就可以达到规定的冷却性能。 由于验收试验的试验条件可能偏离设计点或性能保证点,因此,应将供货技术协议规定的保证性 能值换算到试验条件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从而评价间接空冷系统是否达到保证的冷却性能。

8.5.2通过设计性能曲线换算

2.1间接空冷系统设计性能曲线应含有以下基本

8.5.2.1间接空冷系统设计性能曲线应含有以下基本可变参数: a)进口空气温度t1; b)大气压力PL1; c)循环水流量mw; d)间冷塔进水温度tw1。

a)进口空气温度t1; b)大气压力pL1; c)循环水流量mw; d)间冷塔进水温度twi。

8.5.2.2性能关系式和性能曲线:

空冷散热器散热量0可表示为

空气流量i由空冷散热器的结构和附属设备决定。 对于机械通风冷却塔,风机的功耗为保证值。风机功耗直接与冷却空气流量相关,功耗随空气密

DL/T21422020

对于自然通风冷却塔,冷却空气流量m,由散热量和空气密度决定。

因此,公式(13)可以简化为:

公式(16)中,影响散热量Q的主要参数为循环水流量mw和初始温差s。 公式(16)中的进口空气温度tI、大气压力pLI保持不变,其值取设计值,则:

3.1进口空气温度修正

= f(O,tu,Pu) :

Q=f(mw,0)"

、大气压力pLi偏离设计点的影响,通过修正曲

如果进口空气温度tL1偏离设计值tLIN,由设计性能曲线(见图4)确定的散热量Q,应根据设计 修正曲线(见图5)予以修正。散热量9随进口空气温度tL1的变化量△αa是循环水流量mw和初始温 差的函数,见公式(18)。

8.5.3.2大气压力修正

接空冷系统设计性能曲线

口果大气压力PLI偏离设计值PLIN,应根据设计修正曲线(见图6)予以修正。散热量Q随大气) 的变化量A0是循环水流量m和初始温差的函数,见公式(19)。

= f(mw,0gs) Apu

8.5.3.3风机功耗修正

DL/T 21422020

图5进口空气温度设计修正曲线示例

图6大气压力修正曲线示例

对于机械通风冷却塔,除空气密度外,假设空气的所有物质特性均为常数,且适用理想气体公 式。由风机特性变化和静压增加引起空气质量流量的变化可忽略不计,可不考虑对间接空冷系统设计 性能的影响。 空气密度对风机出力的影响直接成比例,考虑空气密度变化后的风机功耗测量值与设计值的偏差 不应超过±3%。

8.5.4散热量比较值0计算

根据设计性能曲线和修正曲线计算散热量比较值

如果试验在规定的边界条件下进行,则函数f(rmw,)和f(mw,)可近似用常数A和B替仆

DL/T2142—2020

8.6.1冷却性能比较

验测量的参数,可计算出间接空冷系统试验工况

Odes=Q+A·t+B·ApLi

如果有全面的设计性能曲线,即间冷塔出水温度tw2与进口空气温度tL1、大气压力PL1、循环水 、间冷塔进水温度tw1之间的性能关系曲线,则由试验测量参数(tL1、PL1、mw、tw1),在性

如果有基本设计性能曲线[公式(17)]和进口空气温度tL1、大气压力PLI的修正曲线,则根据试 验测量参数,通过基本设计性能曲线和修正曲线确定散热量9、修正系数A和B,然后根据公式 (21)计算试验工况下设计散热量Qdes,进而计算试验工况下的设计冷却性能(Q/0)s。 将试验工况的实际冷却性能与设计冷却性能比较,如公式(24)成立,则间接空冷系统性能达 到保证值。

(Q / 0gs)act S (0/ 0) ds

此时不必进一步考虑和计算试验误差。试验算例见附录A。 如果3<0,则需要考虑试验误差Vges,当公式(25)成立时,间接空冷系统性能达到保证值 接空冷系统性能未达到保证值。试验算例见附录B。

3.6.2.1根据试验测量的间冷塔进水压力和出水压力计算间冷塔水阻,计算时应将进水压力和出水压力 换算到同样标高。 8.6.2.2根据试验测量循环水流量,计算间冷塔循环水阻力系数。 3.6.2.3根据计算阻力系数,将试验测量水阻修正到设计循环水流量下,与设计保证值比较;如果大于 设计保证值,则间冷塔水阻未达到设计保证性能,否则达到了设计保证性能

9间接空冷系统运行性能诊断试验

评价间接空冷系统运行性能状态,诊断设备及运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9.2.1空冷散热器外表面必须清洁。试验前,应将散热器外表面清洗干净。 9.2.2间接空冷系统及各设备正常运行,并且符合性能规范的要求。 9.2.3不能测量其流量的进出试验系统的其他管道,试验中应有效隔离此流量,

DL/T2142=2020

9.2.4.试验有效时间段内,离地面10m高度处,平均环境风速不应大于4m/s,且1h内大于8m/s的 风速不应超过20次。 9.2.5试验应在无雪、无雨、无雾的干燥天气下进行。 9.2.6试验工况运行参数应接近设计工况,允许的偏差为: a)进口空气温度与设计工况允许偏差:土10℃; b)循环水流量与设计工况允许偏差:土10%; c)机组负荷与设计工况允许偏差:土10%。 各参数试验测量结果为试验工况有效时间内的算术平均值。

2.4.试验有效时间段内,离地面10m高度处,平均环境风速不应大于4m/s,且1h内大于8m 速不应超过20次。

a)进口空气温度与设计工况允许偏差:土10℃; b)循环水流量与设计工况允许偏差:土10%; c)机组负荷与设计工况允许偏差:土10%。 各参数试验测量结果为试验工况有效时间内的算术平均值。

验过程满足8.3的要求。

验过程满足8.3的要求。

4.1按照8.4的规定处理试验数据。 4.2各扇区空冷散热器进口空气压力、进口空气流速,以及出口空气温度、出口空气压力、出 流速,应取各扇区所有分区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按照8.4的规定处理试

9.5.1按照8.5的方法进行冷却性能试验计算。 9.5.2根据各扇区试验测量的循环水温度、流量,计算各扇区散热量。 9.5.3根据各扇区计算散热量,以及进、出口空气温度,计算各扇区的空气质量流量。 9.5.4由试验测量数据,计算每个扇区空气阻力。

9.6.1冷却性能比较

按照8.6.1的方法计算试验工况实际冷却性能和设计冷却性能。 根据公式(24)计算系数8,如果8≥0,则间接空冷系统运行达到设计性能,否则间接空冷系统运 行性能未达到设计值。 性能诊断试验可不进行试验误差分析。

水阻比较按照8.6.2的方法。

10.1参数测量值误差

10.1.1进口空气温度

进口空气温度t的测量误差由公式(26)计算

DL/T2142=2020

DL/T2142=2020

Viu =+v? +Vvet +Vevet

V。测量仪器误差; V。由整个测量装置的各仪表精度确定。如果采用高精度的测量仪表,可以达到测量精度为0.2℃。

Viven=±V+V2+

Vwean =++va +Vi +..

N一测量分区的数量。 由于不能计算出单个分区的测量误差VL1、VtL2、,可按照该分区的温度与其相邻分区 值的一半作为该分区的测量误差,

tL11、tL12 各分区的进口空气温度测量值; 量误差影响较小,由于无法准确计算,可预估相对偏差为50%。

10.1.2循环水流量、温度和大气压力

采用直接测量法测量循环水流量mw、间冷塔进水温度tw1、间冷塔出水温度tw2和大气压力PL1, 其测量误差由仪表精度等级确定。

用于与保证值比较时的总体误差为:

试验报告应包含下列内容: a)任务来源。 b)试验范围。 c)试验目的。

试验报告应包含下列内容: a)任务来源。 b)试验范围。 c)试验目的。

DL/T 21422020

d)试验内容及试验工况。 e)试验标准。 间接空冷系统设计性能参数、保证性能、投运日期。 g)试验参加单位和试验人员及试验时间。 h)试验、计算及性能评价方法。包括试验测点的布置、采用的仪表、仪表精度、仪表校验证书 等,以及试验条件、试验要求、设备状态、试验计算方法、性能评价参数及评价方法。如果试 验不满足规程规定,注明试验各方协商一致的最终结果,以及达成的试验协议、约定事项。 i) 试验过程。 j)试验数据及计算结果。 k)试验验收结论。 试验分析。对试验中发现的设备问题、运行问题进行分析:如果验收试验结果没有达到性能保 证值,分析原因及存在问题。如果是运行性能诊断试验,报告中要论述清楚间接空冷系统运行 性能状态,与设计性能差距,并进行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诊断存在问题及原因:从设备、 运行、检修维护等方面提出改进可行性及改进方案。

DL/T2142=2020

A.1某机组间接空冷系统设计性能

机组间接空冷系统设计性

A.1.1设计性能参数

某660MW超临界机组间接空冷系统设计性能参数见表A.1。

表A.1间接空冷系统设计性能参数

A.1.2.1性能保证工况

A.1.2.2性能保证指标

在汽轮机组及汽动给水泵夏季(TRL)工况下,环境温度29.5℃、大气压力898.5hPa,冷却塔零 米以上10m处环境风速不大于4m/s时,循环水流量70668m/h、进塔水温62.101℃,间冷塔总散热 量为813.7MW,间冷塔出水温度小于或等于52.2℃。

A.1.3设计性能曲线

该间接空冷系统的设计性能曲线见图A.1。

空气温度修正曲线见图A.2、大气压力修正曲线!

试验测量数据见表A.2。

DL/T21422020

图A.1间接空冷系统设计性能曲线

图A.2进口空气温度修正曲线

图A.3大气压力修正曲线

DL/T2142—2020

表A.2试验测量数据

A.3.2试验工况设计冷却性能计算

A.3.3冷却性能判定

B.1某机组间接空冷系统设计性能

B.1.1设计性能参数

00MW超临界机组间接空冷系统设计性能参数

DL/T 21422020

表B.1间接空冷系统设计性能参数

B.1.2.1性能保证工况

B.1.2.2性能保证指标

在夏季(TRL)工况下,环境空气温度为30.0℃,大气压力854.7hPa,10m高度处平均环境风速 4m/s,循环水流量69710m/h,进塔水温64.0℃时,间冷塔出水温度不大于51.6℃。

B.1.3设计性能曲线

该间接空冷系统的设计性能曲线见图B.1。

试验测量数据见表B.2。

DL/T 2142=2020

DL/T 21422020

图B.1间接空冷系统设计性能曲线

图B.2进口空气温度修正曲线

图B.3大气压力修正曲线

DL/T21422020

表 B.2 试验测量数据

B.3.1试验工况实际冷却性能计算

B.3.2试验工况设计冷却性能计算

B.3.3冷却性能判定

DL/T21422020

B.3.4试验误差计算

B.3.4.1参数测量值误差

B.3.4.1.1进口空气温度

a)测量仪器误差VG。 由于试验测量采用四线A级铂电阻温度计(Pt100),且在校验有效期内,故取值Vc=土0.2℃。 b)进口空气温度与每个分区测量温度差别产生的测量误差Vivert。 进口空气温度测点沿高度布置两层,沿圆周方向每个扇区布置一个测点,测量值见表B.3

表B.3进口空气温度分区测量值

各分区的测量误差ViLI、ViL2、,按照该分区的温度与其相邻分区温差最大 见表B.4。

表B.4进口空气温度各分区测量误差

.3.4.1.2循环水流量、循环水温度和大气压力测

DL/T21422020

循环水流量采用超声波流量计测量,相对误差mW=土1%; 循环水入口温度采用四线A级铂电阻温度计(Pt100)测量,测量误差Vrwi=士0.2℃; 循环水出口温度采用四线A级铂电阻温度计(Pt100)测量,测量误差Vtw2=士0.2℃ 大气压力采用0.075级绝压变送器测量,相对误差aL1=土0.075%。

DB15/T 353.14-2020标准下载B.3.4.2试验误差

DL/T2142—2020

DL/T2142=2020

量68398.33m²/h(18777.2kg/s)下,则初始温差为38.5℃;根据设计性能曲线,设计散热量为 867.5MW新技康复器材新建厂房水电施工组织设计,则循环水设计冷却幅度11.05℃,循环水出口温度为52.95℃。 otw1=1(59.749.2)℃×(49.252.95)℃C+(59.764)℃×0.2℃=0.016 61 otw2=1(59.749.2)℃×0.2℃=0.019 05 则试验总体误差为: Ves=±(0.007452+0.00022+0.023472+0.016612+0.019 052)0.5±0.035 29

B.3.5冷却性能重新判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 电力行业标准 间接空冷系统性能试验规程 DL/T21422020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