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4949.11-2021 锰矿石 碳含量的测定 重量法和红外线吸收法.pdf

GB/T 14949.11-2021 锰矿石 碳含量的测定 重量法和红外线吸收法.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 M
标准类别:地质矿产标准
资源ID:313918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14949.11-2021 锰矿石 碳含量的测定 重量法和红外线吸收法.pdf

GB/T14949.11—2021 代替GB/T14949.11—1994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14949.112021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GB/T14949的第11部分。GB/T14949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锰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铬量的测定; 锰矿石镍含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锰矿石化学分析方法氧化钡量的测定; 锰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钒量的测定; 锰矿石钛含量的测定二安替啉甲烷分光光度法; 锰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铜、铅和锌量的测定; 锰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钠和钾量的测定; 锰矿石湿存水量的测定重量法; 锰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硫量的测定; 锰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钻量的测定; 锰矿石碳含量的测定重量法和红外线吸收法: 锰矿石化合水含量的测定重量法。 本文件代替GB/T14949.11一1994《锰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二氧化碳量的测定》,与GB/T14949.11 1994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 更改了测量范围(见第1章,1994年版的第1章); b 将重量法测定碳含量的方法修改为方法一(见第4章); 增加了试样烘干处理内容(见4.4); d) 删除了湿存水的测定(见4.5.1,1994年版的6.1); 增加了分析结果的确定和表示(见4.6.2,1994年版的第7章); 修改了精密度数值(见4.7,1994年版的第8章); g)增加了方法二红外线吸收法(见第5章); h)增加了试验结果验收流程图(见附录A)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生铁及铁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18)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东省冶*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市**矿冶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博正 检验技术有限公司、河北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吉铁铁合*有限责任公司、冶*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倪守生、刘伟、王向阳、高洪吉、支浩、吴丽娟、徐文高、蒋洪娇、殷占虎、杨繁、 马宁、**东、崔玉文、郑海东、韩雪松、范玉。 本文件于1994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JLZJ-Y-GL-001-2020标准下载GB/T14949.112021

本文件规定了重量法和红外线吸收法测定锰矿石中碳含量的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锰矿石中碳含量的测定。测定范围(质量分数):方法一0.02%~5.00%;方法二 0.02%~9.00%,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2011散装锰矿石取样、制样方法 GB/T6379.1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第1部分:总则与定义 GB/T6379.2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第2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重复 性与再现性的基本方法 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用磷酸分解试料,氧气为载气,以碱石棉吸收二氧化碳,重

GB/T14949.112021

重量法的分析装置图见图1。

按照GB/T2011的规定进行取制样,试样粒度不大于0.100mm。 将过筛后的试样置于105℃~110℃的烘箱中烘干2h,取出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干基试 在干燥器中备用

称取试料量,精确至0.0001g,置于烘干的锥形瓶

随同试料做空白试验,

4.5.3.1按图1接好装置。接通冷却水(图1D),通人氧气检查整个系统的密封性,确信不漏气时,调 节氧气流速使系统出口端干燥管(图1L)中的气泡可数。 每隔10min,断开并称量吸收管(图1J和图1K)直至恒重。停止通氧。取下无试料的锥形瓶 图1B),将恒重的吸收管接入系统中。 4.5.3.2将盛试料的锥形瓶(图1B)加入1mL~2mL水后接入系统中,旋开气路活塞,立即从加酸 瓶漏斗(图1C)中加人15mL磷酸(4.2.7)于锥形瓶(图1B)中,加酸的速度控制二氧化碳以每秒3~ 4个气泡速度通过干燥管(图1E)。当试料中含二氧化碳量小于5%时可在2min~3min内一次加完 磷酸(4.2.7),大于5%时可在5min左右分次加完磷酸(4.2.7)。加磷酸时,应防止二氧化碳从加酸滴瓶 漏斗(图1C)中逸出。 加完磷酸(4.2.7),通人氧气,放置2min~3min,低温加热锥形瓶(图1B)至溶液微沸,并保持10min 然后移开电热板(图1A)。在此过程中保持气流量速度以每秒3~4个气泡流过干燥管(图1L),而后继续 保持10min以驱赶残留的二氧化碳。 关闭吸收管活塞,将吸收管(图1J和图1K)取下,置于在天平室内的无干燥剂的干燥器内,放置 30min使温度均衡。打开吸收管(图1J和图1K)活塞,并立即关闭,使内部压力与大气压力平衡 称量。

1.6结果的计算和表示

遂渝铁路增建二线2标施工组织设计4.6.1分析结果的计算

按式(1)计算碳的质量分数wc

1 式中: c 碳的质量分数; m 试料的质量,单位为克(g); mo 空白试验中所测得的二氧化碳质量,单位为克(g); m1 吸收前吸收管(图1J和图1K)的质量,单位为克(g); m2 吸收后吸收管(图1J和图1K)的质量,单位为克(g); K 0.2727.二氧化碳转换为碳的换算系数。

GB/T14949.112021

4.6.2分析结果的确定和表示

果两次独立分析结果差值的绝对值大于重复性限r供热外管网施工方案,则按照附录A的规定追加测量次数并确定分析 结果。 分析结果按GB/T8170规定修约

本文件按照GB/T6379.1和GB/T6379.2的统计方法计算精密度,该方法精密度见表2。原始数 据参见附录B中表B.1

5方法二:红外线吸收法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