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T 78-2018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 地震极灾区范围

DB/T 78-2018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 地震极灾区范围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T 78-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64.41K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199216
下载资源

DB/T 78-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T 78-2018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 地震极灾区范围

DB/T 78—2018

Earthquake disaster assessment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Extremeearthquakedisasterarea

DB1409T 3.1-2020 忻州月嫂 基本要求DB/T 782018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基本规定 目标区范围估计 数据收集与处理 地震灾害信息提取 地震极灾区范围评估 成果表述 附录A(规范性附录) 地震灾害信息解译评估结果表 参者文献

DB/T 782018

本标准是《地震灾害遥感评估》系列标准中的一项。该系列标准结构及名称预计如下: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 地震地质灾害;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 建筑物破坏;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 公路震害;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 铁路系统震害;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 重点目标破坏;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 地震极灾区范围;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 地震烈度;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 地震直接经济损失; 一地震灾害遥感评估 产品产出技术要求;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天津市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安立强、邱虎、王晓青、张景发、窦爱霞

本标准是《地震灾害遥感评估》系列标准中的一项。该系列标准结构及名称预计如下: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 地震地质灾害;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 建筑物破坏;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 公路震害;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 铁路系统震害;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 重点目标破坏;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 地震极灾区范围;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 地震烈度;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 地震直接经济损失; 一地震灾害遥感评估 产品产出技术要求; 本标准接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天津市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安立强、邱虎、王晓青、张景发、窦爱霞

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快速准确地判定地震灾害类型、受灾程度和范围是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与行 动的重要基础。遥感技术具有全天时、全天候、不受地震灾区地震破坏影响的特点,因此,在震后地震应 急救援中能够全面宏观地快速获取地震灾区灾情信息。地震灾害种类多、分布广,不同类型灾害信息提 取、评估的对象、方法有明显差别,难以采用单一标准进行规定。为协调、有序、高效和准确地提取与评 古主要类型的地震灾害,需要对遥感评估的方法、指标、步骤与成果形式等进行统一规范,特制定《地震 灾害遥感评估》系列标准。 本标准是在总结国内外多次地震灾害遥感评估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参照GB/T30352一2013《地 震灾情应急评估》中有关地震极灾区评估的规定与技术要求而制定的。本标准评估地震灾害的方法和 指标已在DB/T74一2018《地震灾害遥感评估地震地质灾害》、DB/T75一2018《地震灾害遥感评估 建筑物破坏》、DB/T76一2018《地震灾害遥感评估公路震害》中作了详细规定。本标准是对建筑物破 坏公路需害评估结果的进一步应用

震灾害遥感评估地震极灾区范

本标准规定了基于遥感的地震极灾区范围评估内容、方法及成果表述。 本标准适用于利用遥感开展地震极灾区范围评估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牛。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7740地震震级的规定 GB/T17742中国地震烈度表 GB/T30352—2013地震灾情应急评估 DB/T58地震名称确定规则 DB/T74一2018地震灾害遥感评估 地震地质灾害 DB/T75—2018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 建筑物破坏 DB/T76—2018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 公路震害 DB/T 802018 山金宝宝涵威评 产口产山持西戒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震极灾区extremeearthquakedisasterarea 一次地震中遭受地震灾害直接损失最严重的区域,不包括对社会经济无直接影响的地震地质灾害 地区。 注:改写GB/T30352—2013,定义3.4。 3.2 地震地质灾害 earthquake induced geological disaster 在地震作用下,地质体变形或破坏所引起的灾害。 [GB/T18207.2—2005,定义6.1.7] 3.3 公路震害earthquake caused highwaydamage 地震造成的公路破坏。 『DB/T762018.定义3.1]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震极灾区extremeearthquakedisasterarea 一次地震中遭受地震灾害直接损失最严重的区域,不包 地区。 注:改写GB/T30352—2013,定义3.4。 3.2 地震地质灾害 earthquake induced geological disaster 在地震作用下,地质体变形或破坏所引起的灾害。 [GB/T18207.2—2005,定义6.1.7] 3.3 公路震害earthquake caused highwaydamage 地震造成的公路破坏。 『DB/T76—2018,定义3.1]

DB/T 782018

4.2利用遥感评估地震极灾区范围应按照GB/ 17742的规定使用地震烈度。 4.3地震名称应符合DB/T58的规定 4.4M<7.0级的地震,应在获得影像后2h内完成地震极灾区范围遥感评估;M≥7.0级的地震,应在 获得影像后6h内完成地震极灾区范围遥感评估。 4.5基于遥感的地震极灾区范围评估应采用下列工作步骤:

获得影像后6h内完成地震极灾区范围遥感评估,

英得影像后6h内完成地震极灾区范围遥感评估 .5基于遥感的地震极灾区范围评估应采用下列工作步骤: a) 目标区范围估计; b) 数据收集与处理; c) 地震灾害信息提取: 1)建筑物破坏; 2)公路震害; 3) 地震地质灾害造成的建筑物破坏及公路震害。 d) 地震极灾区范围评估; 成果产出。

a)目标区范围估计; b) 数据收集与处理; c) 地震灾害信息提取: 1) 建筑物破坏; 2) 公路震害: 3)地震地质灾害造成的建筑物破坏及公路震害 地震极灾区范围评估; e)成果产出。

5.1应利用震中所在区域历史地震等震线拟合的平均烈度衰减关系、历史地震极震区烈度资料,按 GB/T30352一2013中5.4的规定,对地震极灾区长短轴进行计算,并结合仪器烈度、发震构造、余震分 布、震源机制解等资料,对地震极灾区范围进行初步估计。 5.2结合居民地分布对5.1初步估计的范围进行调整,将调整后的结果作为目标区范围

6.1.1应按照DB/T74—2018中5.1的规定、DB/T75—2018中5.1、5.2的规定及DB/T76—2018中 6.2的规定,收集目标区范围内满足地震灾害信息提取要求的遥感影像。 6.1.2应优先收集空间分辨率2m~10m的光学遥感影像。预判大型及以上地震地质灾害发生概率 校高时,遥感影像分辨率可适当降低

6.2.1应收集目标区范围内的行政区划、居民地、人口、建筑物和公路分布等数据。 6.2.2应收集目标区范围内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和地质灾害风险分布数据。 6.2.3宜收集覆盖且标区范围的分辨率优于2m的震前光学遥感影像数据

1应对收集的遥感影像进行儿何校正,儿何校正处理应满足DB/T74一2018中5.2、DB/T75 8中5.3及DB/T76—2018中6.3的要求。 2对多时相影像进行配准时,应以获取时间距发震时刻最近的震前影像为基准,对其他时相影 亍配准。

7.1.1应根据DB/T74—2018中4.2、DB/T75—2018中4.4及DB/T76—2018中4.2的规定GB/T 38446-2020 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 带状薄膜抗拉性能的试验方法,划分地 震灾害的规模和程度

地震灾害信息的提取应包

建筑物密集倒塌区; 毁坏公路震害点; c 地震地质灾害分布区; d)地震地质灾害造成的建筑物严重损毁区 e)地震地质灾害造成的公路严重损毁段

a) 建筑物密集倒塌区; b) 毁坏公路震害点; c) 地震地质灾害分布区; d)地震地质灾害造成的建筑物严重损毁区; e)地震地质灾害造成的公路严重损毁段

7.2建筑物密集倒塌区提取

7.2.1应按照DB/T75一2018中6.2和7.2规定的解译标志和评估方法提取出建筑物密集倒塌区的倒 塌率及空间位置、轮廓。 7.2.2采用点状要素标示各建筑物密集倒塌区中心点位置,以面状要素标示倒塌区范围,以矢量地理 空间数据形式存储提取结果。提取结果接照表A.1填写,以倒塌率(%)及倒塌区面积(m)作为灾害描 述内容。

7.3毁坏公路震害点提取

3.1应按照DB/T76一2018中6.4的规定,结合目标区范围的公路数据,对毁坏的公路震害的点 行提取。 3.2采用点状要素标示公路毁坏点位置,以矢量地理空间数据形式存储提取结果。提取结果按用 1填写。

GB/T 26237.10-2022 信息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 第10部分:手形轮廓数据7.4地震地质灾害分布区提取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