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6165-2021 高效空气过滤器性能试验方法效率和阻力.pdf

GB/T 6165-2021 高效空气过滤器性能试验方法效率和阻力.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1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62487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6165-2021 高效空气过滤器性能试验方法效率和阻力.pdf

喷雾箱的材料 繁窗和液面指示标尺,在构造上 气流方向不应超过两排。其下部应有一定容积的液 槽,并有补液孔及排液孔,上部应有便于拆 ,以便拆洗喷雾器

A.3.1风道系统要求

风道系统应满足5.1.2的相关要求,其相对尺寸见图3YB/T 4445-2014标准下载,排风口处不应有障碍物,且混合干燥段应满 足下列条件: a)长度不小于10倍管径的直管段; b)气溶胶在本管段流动时间不小于2s; c) 风速不宜大于 5 m/s 。

A.3.2温度、湿度控制

一般股应采用管状加热器,其容量 可按温升为15℃~20℃计算,夏季特别潮 湿的地区(如青岛)可按温升为23℃计算。电加热器开关与 风机开关应连锁:系统启动时先开风机,再开电加热器:停机时先关加热器,再关风机

可采用测量范围为0℃~50℃、分度值为1℃的普通温度计。

一般应采用电阻式湿度计或十湿球温度计。 一股情况下可只设一个湿度计,测点应位于缓冲箱人 口处,特殊情况(实验室所处气候区常年湿度较大时)可设2个

A.4气溶胶取样和检测装置

A.4.1气溶胶取样系统

A.4.1.1取样系统的组成及设计原则

取样系统由取样管、本底过滤器、流量计、三通切换阀及连接管组成。取样系统应尽量靠近取样点, 市置应紧凑,各部件之间的连接管应尽量短,连接管拐弯处应圆滑。连接管与各部件的连接处应严格密 封。取样系统投人使用前,应在风机全压下对各部件及其连接处进行检漏。连接管应选用不易老化的 象皮管,内壁应光滑,使用前应将内壁洗净吹干

取样管所用材料应耐腐蚀,一般采用紫铜管或不锈钢管。其内壁应光滑,拐弯处应圆滑无凹陷

应便取样管口处流速相当于风道流速的

A.4.1.3本底过滤器

滤料应选用高效滤纸(钠焰法效率应) 不少于3层;滤料过滤面积应不小 于0.035m(滤速应小于0.01m/s) 股采用聚氯乙烯塑料焊接,结构应严密

一般采用直通式转子流量计测量气溶胶的原始流量、本底流量、过滤后流量及稀释空气流量,转子 材料应能耐腐蚀

A.4.1.5三通切换阀

三通切换阀应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阀体与阀心接触面以及阀体与连接管嘴的连接处应严密。

A.4.2气溶胶检测装置

气溶胶浓度测量应采用专用的钠焰光度计,主要包括燃烧器、光电转换器、光电测量仪三部分(构造 示意图见图B.3),并应配备H,供给系统

燃烧器应采用旁通式结构,燃烧器垂直管内壁应有良好的反光性且不易生锈

A.4.2.3光电转换器

光电转换器中的聚光镜应有较好的消光差性能和合适的焦距(一般为70mm),直径应与光电倍增 管光阴极直径大小相同或稍大。Na干涉滤光片的波长峰值应为589nm~592nm,半波长宽度应为 nm~10nm。中性滤光片装在滤光转盘上,转盘上有4个位置:一为全通(无滤光片),二、三分别为光 密度值为1(减光10倍)和2(减光100倍)的中性滤光片,四为全闭(不透光)。光电倍增管应具有灵敏 度高、暗电流小、光谱性能较合适的性能,也应考虑其体积、质量、安装方便等因素

A.4.2.4光电测量仪

光电测量仪应具有良好线性、零点漂移小、

A.4.2.5 H, 供给系统

H2供给系统应使用纯度为99.99%以上的H2源,其流量与压力均应稳定。流量调节阀应具有 为微调性能。

A.5钠焰法试验装置的维护

A.5.1补液时间和补液浓度

1溶液。配置一次溶液最多可累积使用8h,随后应全部更换新液。若将溶液浓度偏差控制 1%,可延长溶液使用时间,但最长应不超过3d(按每天运行8h计)

GB/T 6165—2021表A.2自吸收修正系数?的试验测定表格原始浓度:mg/m试验日期:试验人员(签名):级稀释混合二级稀释混合三级稀释混合光电流值含尘空气量稀释空气量含尘空气量稀释空气量含尘空气量稀释空气量相对浓度μAL/minL/minL/minA.5.5.3自吸收修正系数Φ值的确定在纵坐标为相对浓度、横坐标为对应的光电流值的双对数坐标纸上,将所测得的数据点连成一条曲线,用实线表示“实际曲线”;假设没有自吸收现象的浓度与光电流值之间的关系线(始终是正比关系)为“理想线”,用虚线表示。“理想线”为45°角的直线,在低浓度时与“实际曲线”的直线部分重合。对应于同一相对浓度下的理想的光电流值与实际测得的光电流值之比即为自吸收修正系数值。A.5.5.4测定周期对某一类型的定型装置,值只需做一次试验即可求得,此后不必再做,但对不同类型装置,有不同的?值,尤其反映在气溶胶原始浓度有较大变化时,应重新做试验求得新的值。A.5.6过滤部件的更换周期进风过滤器、压缩空气过滤器内的填料应根据使用情况,分别定期更换,一般可1年~2年更换一次。A.5.7机电设备的维护通风机、空气压缩机、电加热器等机电设备,均应按其说明书进行维护和检修32

过滤器性能检测试验装置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油雾法过滤器试验装置的构造与维护

油雾法过滤器性能检测试验装置主要由油雾气溶胶发生装置、风道系统、气溶胶取样与检测装置组 成。试验装置见图4

C.2油雾气溶胶发生装置

C.2.2主要设备和材料

油雾法气溶胶发生装置的主要设备及材料包括: a) 汽化一冷凝式油雾发生炉,见附录E; b) 空气压缩机(可独立或集中供气); c 缓冲分离器,见附录E; d) 贮油器; e) 分油罐,见附录E; f) 进油流量计; g) 油压计:可选用量程为0kPa~100kPa的液压表; h) 气体流量计; i) 压力计:可选用量程为0kPa250kPa的气压表; j) 空气除油器; k) 空气过滤器; 1) 压差表; m)液体流量计; n) 流量调节阀; 0) 温度自动控制器; 发雾剂:可采用黏度等级为32或46的涡轮机油,应满足GB11120的相关要求

标准油雾是指在试验浓度下具有质量平均直径为0.28um~0.34m的油雾气溶胶。油雾浓度可 根据受试过滤器的要求选用225mg/m²~275mg/m或900mg/m~1100mg/m。通过调节油雾发 生炉的炉温、发雾剂的加入量和稀释空气量3项参数控制所需要的油雾浓度和油雾粒子的平均直径。 当3项发雾参数控制适当并稳定时,油雾浓度和油雾气溶胶的大小分布基本不变。各试验风量下发雾 参数的参考值见附录E。

C.3.1风道系统示意图

风道系统构成示意图见图4,且应满足5.1.2的相关要求。

系统构成示意图见图4.且应满足5.1.2的相关要习

C.3.2混合装置和整流格栅

风道中设有混合装置(搅拌用的风扇或混合挡板)和整流格栅,整流格栅的尺寸应符合GB/T1236 的相关规定,

在风机进口(或出口)管段处和旁通管上各设置1个风量调节阀。在主风道和旁风道的进口段各设 置1个电动阀,2个电动阀的启闭应连锁控制

在主风道和旁风道的连接管上应设跨越管,跨越管上应设置1个风量调节阀。

C.4气溶胶取样与检测装置

C.4.1气溶胶取样系统

油雾法过滤试验装置的气溶胶取样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 a)取样系统由取样管和真空泵组成。 b 受试过滤器前的取样口位置应设在距离整流格栅5倍风道直径、且距离受试过滤器1/2倍风 道直径处。受试过滤器后取样的位置应设在距离受试过滤器5倍风道直径处。 C 取样管应位于风道中心,与气流保持平行,管口应迎着气流方向。 d)取样管内径一般为8mm~12mm,弯曲部分的曲率半径应大于采样管直径的2倍。从取样口 到弯曲管的距离应为取样管外径的10倍。取样管应尽量短,管部件应尽量少,油雾气溶胶在 取样管内的流速应与试验风道内流速相等 取样管应采用耐油、耐腐蚀的金属管或玻璃管,管壁厚度应小于2mm。取样管可用橡胶管 连接。 1 如用1台真空泵,可选用的泵容量应为60L/min;如用2台真空泵,可选用的泵容量为 30L/min,直空泵的抽力应大于4kPa

C.4.2.1主要检测设备

油雾法过滤试验装置的主要检测设备包括: a)光电测油雾仪; b)微压差计,精度应不低于2Pa

C.4.2.2流量控制

检测装置流量控制应满足以下要求: a)进人光电雾室的清洁空气流量范围应为5L/min~7L/min或按仪器说明书要求确定: b)进人光电雾室的油雾取样流量范围应为3L/min~5L/min或按仪器说明书要求确定: )油雾流从雾嘴喷出,应在雾室中始终成圆柱状,且雾室中应没有混浊或残留油雾的现象

C.5油雾法试验装置的维护

油雾法过滤器试验装置的维护应满足以下要求: a)应经常检查各连接部分的气密性,以及橡皮管是否有破损; b 试验装置中使用的玻璃孔板流量计和液体转子流量计应按有关规定期限进行标定; 当试验装置中过滤空气用的过滤器阻力达到初始阻力2倍时,应及时更换或拆洗; d) 随时检查并清除缓冲分离器和管路中的积油; e 油雾仪雾室应先通人洁净空气,然后再通入油雾,以保证雾室和透镜的清洁

油雾法过滤器试验装置的维护应满足以下要求: a)应经常检查各连接部分的气密性,以及橡皮管是否有破损; 试验装置中使用的玻璃孔板流量计和液体转子流量计应按有关规定期限进行标定; 当试验装置中过滤空气用的过滤器阻力达到初始阻力2倍时,应及时更换或拆洗; 1 随时检查并清除缓冲分离器和管路中的积油; 油雾仪雾室应先通人洁净空气,然后再通入油雾,以保证雾室和透镜的清洁

流量计的标定应符合5.1.7要求!

D.2.1油雾质量浓度的标定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油雾法滤料试验装置的校对、标定与维护

2.1.1将高效玻璃纤维滤料置于滤料夹具中,首先通洁净空气10min,使滤料在与试验空气相同 度条件下恒重,然后取下,用精度为万分之一的天平称量,并记下数字。再将其放回夹具中,通油雾 流10min.再取下称其质量,并记下数字。质量浓度c应按式(D.1)进行计算

= 8281 Q:t

.+......++.+..( D.+

式中: 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 81 通油雾空气流前滤料的质量,单位为毫克(mg); 82 通油雾空气流后滤料的质量,单位为毫克(mg); 油雾空气流通过滤料的时间,单位为秒(s); Q 一 试验空气体积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D.2.1.2 重复试验3次,当其中任意2次测定结果的差别不大于10%时,取其平均值作为油雾质量 浓度。 D.2.1.3此方法可标定浊度法所测得的油雾质量浓度。为确保油雾透过率试验准确,每月应标定 一次。

D.2.2油雾粒子质量平均粒径的标定

油雾粒子质量平均粒径应按式(D.2)进行计算

式中: d 一一质量平均粒径,单位为微米(um); 按D.2.1测得的油雾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²); 油雾粒子密度,0.87g/mL; 采用连续超显微镜、凝结核粒子计数器或静电气溶胶分析器等设备所测定的油雾气溶胶计 数浓度,单位为粒每毫升(粒/mL)

0.2.3透过率测定值的格

D.3油雾法滤料试验装置的维护

D.3.1应经常检查各连接部件的气密性,以及橡皮管是否有破损。 D.3.2试验装置中使用的玻璃孔板或毛细管流量计应按有关规定期限进行标定。 D.3.3 当试验装置中过滤空气用的过滤器阻力达到初始阻力的2倍时,应及时更换。 D.3.4随时检查并清除管路、缓冲器、螺旋分离器中的积油, D.3.5油雾仪雾室应先通入洁净空气,然后再通人油雾,以保证雾室和透镜的清洁。 D.3.6检测过程中不得改变油雾分散度。从油雾气流出口到油雾气流进入滤料夹具的路程应尽量短 D.3.7为避免受试滤料通油雾时间太长,应在保持浊度计内浓度不变所必要的时间内完成试验,一般 不超过20S。 D.3.8应保持系统良好的通风排气。油雾发生情况若有变化,应检查发雾剂质量、发生炉喷嘴是否通 畅、喷嘴系统是否严密无漏,并应对发生炉内部件进行定期清洗。 D.3.9为保证试验结果的一致性,发雾剂应有一定储量。

GB/T6165—2021空气压力作用下经过分油罐均匀地向发生炉连续供油(见图E.1)。E.1.5缓冲分离器是一个直径为650mm的圆筒(见图E.3),底部制成锥形,下设放油阀,总高为1m。桶内水平和垂直方向各装一挡板,挡板用开孔率约为43%的多孔板制成。从油雾发生炉喷嘴喷出的油雾气溶胶从缓冲分离器的下侧进入,经过竖直挡板到缓冲器桶内,再经水平挡板由上部孔口被风机吸人风道。单位为毫米图E.2分油罐构造示意图单位为毫米出口Φ650150入口图E.3缓冲分离器构造示意图E.2发雾原理当电炉丝通电后,加热炉膛使油管内的发雾剂加热、蒸发、汽化。压缩空气经喷嘴喷出,与油蒸汽在混合室混合、冷凝,形成浓度很高的油雾气溶剂。在缓冲分离器中,因流速骤然减小,并经与挡板的碰42

童,使大颗粒的油雾粒子沉淀而被分离,其余被风机吸人风道后,与大流量的冷空气均匀混合、充分冷凝 成具有一定大小分布的油雾气溶剂

E.3.1标准油雾是指在试验浓度下具有一定大小分布、质量平均直径范围为0.28um~0.34um的油 雾气溶胶,其可靠发生可依靠油雾发生炉的定型化和固定发雾参数来实现。本标准中,依靠下列措施发 生标准油雾: a)发生油雾气溶胶的压缩空气经过空气除油器和空气过滤器净化。吸人风道内的空气经中效或 亚高效过滤器过滤。 b) 用热电偶作为温度敏感元件,通过温度自动调节器控制炉膛温度。用气体流量计和液体流量 计分别控制稀释空气量和给油量。 E.3.2表E.1为受试过滤器风量分别为500m²/h、1000m/h、1500m/h的发生标准油雾发雾参数 的参考值。

E.4其他试验风量风况

E.4.1当试验风量不等于表E.1中3种风量时,应从主风道和旁风道连结段上的跨越管把多余的风量 通过旁通风道由风机排走。

自试验风量不等于表E.1中3种风量时,应从主风道和旁风道连结段上的跨越管把多余的风量 风道由风机排走。 百试验风量大于1500m/h时,可用2台油雾发生炉并联。此时,试验装置中的其他设备,如风 孔板等,应与试验风量配套,风道管径应放大。

附录G (规范性附录) 钠焰法滤料试验装置的构造与维护

钠焰法滤料性能检测试验装置主要由NaCI气溶胶发生装置、采样部分和检测装置组成。试验装 置见图7。

1.1NaCI气溶胶发生

NaC1气溶胶发生装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a)压缩空气供给系统应包括压缩空气源、气水分离器、除油器、流量计、高效空气过滤器、压力表 等,各部件应考虑耐压 b 压缩空气源应有足够容量并能保持喷雾器所需的稳定压力。 压缩空气应使用满足GB/T13554相关要求的高效空气过滤器进行净化处理。用于喷雾的高 效空气过滤器的过滤面积应为100cm。 流量计可采用转子流量计或其他耐压空气流量计,精度应不低于2.5级。 e) 压力表的刻度最小分度值应为0.01MPa,精度应不低于2.5级。 喷雾器的构造示意图见图B.2,由喷头、进气管、套筒和橡胶挡板等组成。 g 喷头和进气管宜用耐高速气流和耐盐水腐蚀的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制造。 h) 套简采用有机玻璃等耐腐蚀材料制造 1 挡板可选用厚度为5mm的橡胶板等耐腐蚀材料制造。 J 喷雾箱的构造示意图见图B.2,由锁紧盖、箱体、加液口和放液管等组成。 k 应设有观察窗和液位指示标志。 1 应便于喷雾器的拆装清洗。 m) 应设置排液口和加液口。 液面面积不小于100cm,溶液容积不小于1L

应采用耐盐水腐蚀的材料制造 ·般为有机玻璃或塑料。蒸发管长度应不小于其管径的10倍 VaCl小液滴在蒸发管内流动蒸

采用耐盐水腐强的材关 溶胶宜由下口进人,由上口流出。 充低压部分工作耐压值确定。

测量过滤前气溶胶流量应采用直 也的可采用带调节阀的转子流量 子流量计的转子应采用耐腐蚀材料制造 转子流量计的精度应不低于2.5级

G.1.2.4连接管道

各设备、仪器之间的连接管道,内径尺寸应尽量统 。高压管道应采用耐压橡胶管,低压管道宜采 用优质橡胶管或优质塑料管。管道上应尽可能少用管接头,安装前管道内壁应清洗干净,各设备、仪器 与管道接口应有良好的气密性。管道应布置合理,管道长度应尽可能短,并应保证气流通畅

G.1.2.5 本底过滤器

宜用3层以上且效率不低于99.999%的高效滤料,使用滤速应低于1cm/s。过滤器框体应

G.1.2.6 三通切换阀

三通切换阀内外应有良好的气密性。三通切换阀的各通道之间应有良好的气密性,应尽量减少 阀内的突然转向,以减少粒子沉降聚集的影响

G.1.2.7H,供给系统

H2纯度不宜低于99.99%。H2流量调节阀应微量调节性能好,一般可采用微调针阀。H2流量 用量程为40mL/min~400mL/min的转子流量计,精度应不低于2.5级,

G.2钠焰法滤料性能检测试验装置的维护

G.2.1空气压缩机应按照使用和维修说明书进行维护。 G.2.2所有仪表应按其说明书规定条件使用和维护,并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校正。 G.2.3喷雾器在停运期间应从喷雾箱中取出浸泡在清水中或清洗后干燥存放。喷雾箱内的溶液应加 盖存放,若停运期较长,应将溶液倒掉,清洗喷雾箱后干燥加盖存放。 G.2.4各种高效过滤器应根据具体情况不定期地更换滤料(由管道内剩余压力及流量是否能够满足运 行要求和本底光电流值有无变化等确定)。 G.2.5光学部件和光电元件应注意防潮湿,停运期较长时,应十燥存放。 G.2.6检测装置的管路和阀门应注意保洁和清洗

G.2.2所有仪表应按其说明书规定条件使用和维护DB64/T 1692-2020标准下载,并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校正。

钠焰法自吸收修正系数的测点方法应符合A.5.5的规定

汽化一凝聚式油雾发生器各部件材料以及相应规格应满足以下要求: a)内瓷管内径为(1.5士0.05)mm、外径为(3.5±0.17)mm、长为200mm~300mm; b)外瓷管内径为14mm、外径为30mm、长为440mm; c)喷嘴材料用铜或不锈钢,孔径为1.2mm; d)镍铬电阻丝直径为0.5mm、长为11.5m; e)石棉绳; )水玻璃(工业用)

H.4.3炉芯的绕制步骤

1.4.3.1挑选平直、光滑的外瓷管,在离端头5mm处锉一个小槽。 1.4.3.2将电阻丝一端拉直约600mm~700mm,固定在小槽上。以1mm~2mm的间隔均匀地绕 在外瓷管上,将另一端拉直150mm~200mm固定。 1.4.3.3将电阻丝间隙用石棉绳填满、缠紧。 H.4.3.4将两端拉直的电阻丝套上瓷管,顺外瓷管引出,用石棉绳紧密、均匀地缠绕至与炉子壳体长度 相近为止。在缠好石棉绳的表面涂一层水玻璃。 H.4.3.5在外瓷管的下端紧紧地嵌入金属喷嘴,为使喷嘴严密,在喷嘴上涂一层水玻璃,喷嘴孔内插入 一木塞,以防止喷嘴被水玻璃堵塞。 1.4.3.6将缠好的炉芯接通电源,慢慢升高电压,烘干炉芯(也可放人烘箱内烘干)。烘干后取出喷嘴 礼中的木寒

H.4.3.1挑选平直、光滑的外瓷管,在离端头5mm处锉一个小槽。 H.4.3.2将电阻丝一端拉直约600mm~700mm,固定在小槽上。以1mm~2mm的间隔均匀地绕 在外瓷管上,将另一端拉直150mm~200mm固定。 1.4.3.3将电阻丝间隙用石棉绳填满、缠紧。 H.4.3.4将两端拉直的电阻丝套上瓷管,顺外瓷管引出,用石棉绳紧密、均匀地缠绕至与炉子壳体长度 相近为止。在缠好石棉绳的表面涂一层水玻璃。 H.4.3.5在外瓷管的下端紧紧地嵌入金属喷嘴,为使喷嘴严密,在喷嘴上涂一层水玻璃,喷嘴孔内插入 一木塞,以防止喷嘴被水玻璃堵塞。 H.4.3.6将缠好的炉芯接通电源,慢慢升高电压,烘干炉芯(也可放人烘箱内烘干)。烘干后取出喷嘴 孔中的木塞

H.4.4发生炉炉芯的装配

4.4.1烘干的炉芯插人钢外壳内正中并固定 炉芯的电阻丝接在炉子外壳的接线柱上(应绝统 4.4.2用石棉纤维和涡轮机油混合均匀的填料填平缝隙,盖好盖子,拧紧螺丝。 4.4.3插人内瓷管,用填料压紧、压实,以保证不漏油JJG 1165-2019 三相组合互感器检定规程,最后加以固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