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715-2020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测量技术规范

DB11/T 1715-2020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测量技术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35.7K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09142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1/T 1715-2020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测量技术规范

DB11/T 1715202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3/T 1072-2019 泡沫玻璃外墙外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pdfDB11/T 17152020

DB11/T 17152020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申天路通工程勘测有限公司、中兵 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建筑大学、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北京城市快轨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海志、李丞鹏、李响、董品贵、宋超、赵力、羊远新、陈大勇、陈俊海、汤 发树、刘免遐、王思错、刘兵、马全明、张蕴明、杨微波、王尚、韩志晟、张伟、杜明义、邱东伟、王 宁、张振营、张跃龙、付超、王罡、李强、刘通、陈艳红、刘君伟、庞雷、姚陪军、孙愿平、张立伟、 王珍、任小强、孟勇飞。

DB11/T 17152020

几道交通安全保护区测量技术规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测量的控制测量、结构边线、用地范围测量、界标测设、成 果资料整理与质量检验等。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测量工作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4356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GB/T50308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CJJ/T8城市测量规范 CJJ/T73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 CH/T1001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 DB11/T110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规划核验测量规程 3术语与定义 3.1 X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urbanrailtransitsafetyprotectionarea 为了确保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划定的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3.2 城市轨道交通边线特征点 urban rail transitedge characteristic points 反映结构边线或保护区边线轮廓特征的点,包括角点、拐点、间隔一定距离的边线点等。 3.3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界标boundarymarkofurbanrailtransitsafetyprotectionzone 标示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边界的标志。 3.4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警示公告牌warningboardofurbanrailtransitprotectionzone 设置在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周边,起警示作用的公告牌或告示牌

DB11/T 1715202(

面坐标系统应为北京地方坐标系,采用的高程系统应 为北京地方高程系。当采用其他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时,应与北京地方坐标系和高程系建立联系。 5.1.2控制测量分为地面控制测量和地下控制测量。 5.1.3地面控制网应在北京市等级控制网的基础上,沿轨道交通线路走向布设;地下控制网应以“车 站区间车站”为单元分段布设。 5.1.4宜对现有的城市控制点和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控制点、地下控制点的标石充分利用。 5.1.5控制点点位选定后应现场做标记、绘制略图。

5.2 地面平面控制测量

5.2.1地面平面控制网宜采用GNSSRTK或导线测量的方法布设。 5.2.2控制点应选设在交通便利、坚固稳定的地点,应便于埋石和观测,有利于联测和扩展,且便于 保存,相邻点间应通视, 5.2.3采用GNSSRTK测量方法进行地面平面控制测量时,GNSSRTK控制测量等级不应低于三级,并 应符合CJJ/T73要求。平面控制测量应符合以下技术要求: a)GNSSRTK平面测量精度各等级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GNSSRTK平面测量技术要求

b)利用RTK测量方法布设控制点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大于15°; 2)网络RTK测量可不受起算点等级、流动站到单基准站间距离的限制; 3)困难地区相邻点间距离可缩短至2/3,边长较差不应大于20mm。 C RTK测量时,开始作业或重新设置基准站后,应至少在一个已知点上进行检核,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在控制点上检核,平面位置较差不应大于50mm; 2)在碎部点上检核,平面位置较差不应大于图上0.5mm。 5.2.4采用导线测量方法进行地面平面控制测量时,应布设成附合导线或导线网,等级不应低于三级, 困难地区可以同级附合一次。技术要求见表2:

困难地区可以同级附合一次。技术要求见表

表2导线测量主要技术指标

DB11/T1715—2020表2导线测量主要技术指标(续)闭合环或附合导平均边长测距中误差测角中误差导线全长相对闭等级线长度(km)(m)(mm)(")合差二级≤2.4200≤15≤8≤1/10000三级≤1.5120≤15≤12≤1/60005.2.5导线宜布设成直伸等边形状,导线网中结点与高级点间或结点与结点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附合导线规定长度的0.7倍,导线相邻边长之比不宜大于1:3。当附合导线的边数大于12条时,其测角精度应提高一个等级。5.2.6当附合导线长度短于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的全长闭合差应在土0.13m之内,导线的总长和平均边长可放宽至规定长度的1.5倍,但其全长闭合差应在土0.26m之内。5.2.7直接利用已有控制点时,应校核控制点的边长夹角等相对关系,确定正确后才能使用。5.3地下平面控制测量5.3.1地下平面控制网应采用导线测量的方法布设。5.3.2地下平面控制测量宜利用已有的地下施工控制点和铺轨基标等作为起算点,当缺少起算控制点时,应通过联系测量的方法将地面控制点引测到地下。5.3.3地下平面控制网一般条件下应布设成附合导线形式,困难条件下可布设成支导线形式,但测站数不应超过3站。支导线总长不宜超过450m,边数不宜超过4条,最大边长不宜超过160m,水平角应左、右角各观测一测回,圆周角闭合差应在土60”之内;第一站应观测不同的起始方向,推算方位角应取中数。5.3.4地下平面控制测量的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根据区间长度选择相应的等级。5.4高程控制测量5.4.1高程控制测量宜采用水准测量、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也可采用卫星定位高程测量方法。5.4.2高程控制测量采用水准测量时应布设附合水准路线,水准测量的等级不应低于图根水准,水准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CJJ/T8中关于图根水准的要求:a)图根水准测量可布设为附合路线、闭合环或结点网;b)附合路线或闭合环线长度不应大于8km,结点间路线长度不应大于6km,支线长度不应大于4km;C)应使用不低于DS10级的水准仪,并应按中丝读数法单程观测,支线应往返测,路线闭合差应在±40mm之内。5.4.3高程控制测量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时,三角高程的路线长度不应大于4km,测距边长不应大于500m,技术要求应符合CJJ/T8中三角高程测量的要求。技术要求见表3:表3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主要技术指标对向观测测回数垂直角较差对向观测附合路线垂直角观测测距仪器、与指标差较差高差较差闭合差仪器类型三丝法中丝法方法与测回数(")(mm)(mm)DJ212≤10II级、单程、1±60/D±30 V/L5.4.4高程控制测量采用卫星定位高程测量方法时,应按照CJJ/T73中图根等级的相关技术要求进行作业。6结构边线、用地范围测量3

6.1.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应进行地面线、高架线、地下线的结构边线特征点测量T/CSCS030-2022 钢结构菱镁水泥防火装饰一体化板.pdf,车辆基地应进行 用地范围测量。 6.1.2特征点间距不应大于100m。 6.1.3结构边线、用地范围特征点坐标相对于 立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应在土50mm之内

6.2.1特征点测量可采用极坐标法、GNSSRTK法、三维激光扫描、钢尺量距或手持测距仪测距等方法。 6.2.2特征点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a)采用极坐标法、GNSSRTK方法时,应满足CJJ/T8中碎部点测量的相关规定,

6.2.1特征点测量可采用极坐标法、GNSSRTK法、三维激光扫描、钢尺量距或手持测距仪测距等方法。

2.1特征点测量可采用极坐标法、GNSSRTK法、三维激光扫描、钢尺量距或手持测距仪测距等方法。 2.2特征点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采用极坐标法、GNSSRTK方法时,应满足CJJ/T8中碎部点测量的相关规定。 6) 使用钢尺量距或手持测距仪测距时,应采用单程双次测量的方法,两次量距较差应在土20mm 之内,成果取用平均值。 C) 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方法时,所获得扫描点云的特征点间距中误差应不大于15mm、点位相对于 临近控制点中误差应不大于30mm、最大点间距应不大于10mm。

6.3.1地面运营线结构边线现状测量包括:车站、附属设施及区间路基外部轮廓线的测量。 6.3.2应对地面车站、地面附属设施结构外部轮廓线的特征点进行测量。 6.3.3应对地面区间路基边线的特征点进行测量,应对车辆基地用地范围的特征点进行测量

6.4.1高架运营线结构边线测量包括车站、 附属设施及区间结构外部轮廓线的测量。 5.4.2应对高架车站、附属设施结构外部轮廓线在地面投影的特征点进行测量 6.4.3应对高架区间桥梁边线的特征点进行测量

6.5.1地下运营线结构边线测量包括:车站、区间及附属设施内部轮廓线的测量及结构边线的推算。 6.5.2应对地下车站×地下附属设施结构内部轮廓线的特征点进行测量。 6.5.3应对地下区间隧道结构内部轮廓线的特征点进行测量。 5.5.4地下运营线结构边线根据内轮廓测量成果和结构厚度推算得出,结构厚度宜根据设计、竣工等 资料确定。

7.1.1安全保护区边界线由结构外边线与安全保护区范围推算得出。 7.1.2相邻不同部位安全保护区边线出现交叉、重叠时,取最大范围边线作为安全保护区边线。 7.1.3界标测量平面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100mm,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100mm;警示公告牌测量平面点 立中误差不应大于200mm。 7.1.4界标点应做到醒目、易于辨识。

TB 10414-2018 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DB11/T 17152020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