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540001-2018 西藏自治区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DBJ540001-2018 西藏自治区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8.4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10854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540001-2018 西藏自治区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儿童活动的舒适性,场地应保证有充足的日照和通风;为减少儿童玩要给周边住 宅带来的噪声,游乐场地要与居民住宅外窗保持一定距离;为保证儿童玩耍时安 全性,游乐场地要与主要道路保持一定距离,且场地内设施要做到安全和尺度合 适。 5.6.4景观小品设计选择本地材料有利于降低经济成本,使用可循环利用材料、 环保材料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亭榭、雕塑、艺术装置等景观小品的设计既要考 虑其美观性,也要考虑其可能带来的功能性,例如亭榭的避雨和遮风作用,雕塑 与艺术装置的遮风和屏蔽噪声的作用等。 5.6.6种植设计应满足安全距离的要求。如,植物种植位置与建筑物、构筑物、 道路和地下管线、高压线等设施的距离应符合相关要求。 5.6.7种植设计中选择植物时,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场地种植条件、易维护、 耐旱的乡土植物,不宜选择易产生飞察、有异味、有毒、有刺等对人体健康不利 的植物,并应避免引入外来有害物地种。本地植物通常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种 植本地植物有利于确保植物的存活,降低养护费用。本地植物指数概念及数值要 求可参考《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同时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 的要求一致。植物配置应注重体现西藏自治区的植物资源和具有地域特色的植 物景观等。在进行种植设计时应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并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如 温度、湿度、降雨量等,以及场地的种植条件,如原土场地条件、地下工程上方 的覆土场地厚度、种植方式、种植位置等进行配置 5.6.8本条依据《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第7.0.2条和《城市夜景 照明技术规范》DB11/T388.3第5,2节的有关规定。有条件时,景观照明设 计可采用计算机模拟设计场地照明模型,使之在满足景观效果的前提下,采取有 效措施以避免景观照明对住宅、公寓、医院病房、夜空、行人的光污染,并应满 足下列要求: 1景观照明的照明光线应严格控制在场地内,超出场地的溢散光不应超过 15%; 2应严格控制夜景照明设施对住宅、公寓、医院病房等建筑产生干扰光, 并应满足《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第7.0.2条的要求和《城市夜 景照明技术规范》DB11/T388.3第5.2节的要求;

3应合理设置夜景照明运行时段,及时关团部分或全部景观照明内透光照 明; 4玻璃幕墙和表面材料反射比低于0.2的建筑立面照明宜采用内透光照明 与轮廓照明相结合的方式,不应采用泛光照明方式; 5初始灯光通量超过1000lm的光源宜采取遮光角措施。 建筑物立面、广告牌、街景、园林绿地、喷泉水景、雕塑小品等景观照明的 规划,应根据道路功能、所在位置、环境条件等确定景观照明的亮度水平,同 条道路上的景观照明的亮度水平宜一致;重点建筑照明的亮度水平及其色彩与园 林绿地、喷泉水景、雕塑小品等景观照明亮度及之间的过渡空间亮度水平应协调。 本条从节能的角度提出景观照明控制的一些要求,具体要求如下:公共建筑 的景观照明按平日、一般节日、重大节日分组控制,以便于满足节日的特殊气氛 要求,又能达到平日节能的要求。当有科普教育、展示等需求时,或布线比较 困难时,通过经济、技术两方面比较,景观照明可考虑采用小型太阳能路灯和风 光互补路灯等可再生能源设施

6.1.1绿色建筑的建筑设计非常重要。设计时应根据场地条件和当地的气候条件, 在满足建筑功能和美观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建筑外形和内部空间布局以及优 先采用被动式的构造措施,为提高室内舒适度并降低建筑能耗提供前提条件。如 何优化建筑外形和内部空间布局以及采用被动式的天然采光、自然通风、保温、 隔热、遮阳等构造措施,可以通过定性分析的手段来判断,更科学的则是采用计 算机模拟的定量分析手段。条件许可时,可进行全年动态负荷变化的模拟,优化 建筑外形和内部空间布局设计。采用计算机的全年动态负荷模拟的方法目前已经 基本成熟,但还有待完善。应该鼓励绿色建筑,尤其是规模较大、目标级别较高 的绿色建筑在建筑设计阶段就引入计算机全年动态负荷模拟,一方面有利于绿色 建筑节能指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全年动态负荷模拟方法的不断完善。 6.1.2建筑朝向的选择,涉及当地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建筑用地情况等,必须 全面考虑。选择的总原则是:在节约用地的前提下,冬季争取较多的日照,夏季 避免过多的日照,并有利于形成自然通风。建筑朝向应结合各种设计条件,因地 制宜地确定合理的范围MH5008-2017民用运输机场供油工程设计规范.pdf,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6.1.3建筑形体与日照、自然通风与噪声等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在设计中仅仅 孤立地考虑形体因素是不够的,需要与其他因素综合考虑,才能处理好节能、节 地、节材等要求之间的关系。建筑形体的设计应充分利用场地的自然条件,综合 考虑建筑的朝向、间距、开窗位置和比例等因素,使建筑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 采光和视野。可采用下列措施: 1利用计算机日照模拟分析等方法,以建筑周边场地以及既有建筑为边界 条件,确定满足建筑物日照标准的形体,并结合建筑节能和经济成本权衡分析: 2建筑单体设计时,在场地风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建筑长宽高比 例,使建筑迎风面压力合理分布,避免背风面形成涡旋区,并可适度采用凹凸面 设计,降低下沉风速; 3建筑造型宜与隔声降噪有机结合,可利用建筑裙房或底层凸出设计等遮 挡沿路交通噪声,且面向交通主于道的建筑面宽不宜过宽,

6.1.4有些建筑由于体形过于追求形式新异,造成结构不合理、空间浪费或构造 过于复杂等情况,引起建造材料大量增加或运营费用过高。这些做法为片面追求 美观而以巨大的资源消耗为代价,不符合绿色建筑的原则,应该在建筑设计中避 免。在设计中应控制造型要素中没有功能作用的装饰构件的应用,有功能作用的 室外构件和室外设备应在设计时就与建筑进行一体化设计,避免后补造成的防水 荷载、稳固、材料浪费等问题。 6.1.5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抗震概念设 计将建筑形体的规则性分为:规则、不规则、特别不规则、严重不规则。建筑形 体的规则性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进 行划分。为实现相同的抗震设防目标,形体不规则的建筑,要比形体规则的建筑 耗费更多的结构材料。不规则程度越高,对结构材料的消耗量越多,性能要求越 高,不利于节材

6.2.1建筑中休息空间、交往空间、会议设施、健身设施等的共享,可以有效提 高空间的利用效率,节约用地、节约建设成本及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应通过精心 设计,避免过多的大厅、走廊等交通辅助空间,避免因设计不当形成一些很难使 用或使用效率低的空间。建筑设计中追求过于高大的大厅、过高的建筑层高、过 大的房间面积等做法,会增加建筑能耗、浪费土地和空间资源,宜尽量避免。 6.2.2为适应预期的功能变化,设计时应选择适宜的开间和层高,并应尽可能采 用轻质内隔墙。公共建筑宜考虑使用功能、使用人数和使用方式的未来变化。居 住建筑宜考虑如下预期使用变化: 1家庭人口的预期变化,包括人数及构成的变化 2考虑住户的不同需求,使室内空间可以进行灵活分隔。 6.2.3各功能空间要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例如充分利用直射或漫射的阳光 发挥其采光、采暖和杀菌的作用;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降低能耗,提高舒适性。窗 户除了有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的功能外,还具有在从视觉上起到沟通内外的作用 良好的视野有助于使用者心情愉悦,可适当加大拥有良好景观视野朝向的开窗面

积以获得景观资源,但必须对可能出现的围扩结构热工性能、声环境质量下降采 取补偿措施。城市中建筑间距一般较小,住宅卧室、医院病房、旅馆客房等空间 布置应避免视线干扰。 6.2.4将需求相同或相近的空间集中布置,有利于统筹布置设备管线,减少能源 损耗,减少管道材料的使用。根据房间声环境要求的不同,对各类房间进行布局 和划分,可以达到区域噪声控制的良好效果。 6.2.5有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空气污染的水泵房、空调机房、发电机房、变 配电房等设备机房和停车库,宣远离住宅、宿舍、办公室、旅馆客房、医院病房、 学校教室等人员长期居住或工作的房间或场所。当受条件限制无法避开时,应采 取隔声降噪、减振、电磁屏蔽、通风等措施。条件许可时,宜将噪声源设置在地 下,宜避免将水泵房布置在住宅的正下方,空调机房门宜避免直接开向办公空间, 6.2.6设备机房布置在负荷中心以利于减少管线敷设量及管路耗损。设备和管道 的维修、改造和更换应在机房和管道井的设计时就加以充分考虑,留好检修门、 检修通道、扩容空间、更换通道等,以免使用时空间不足,或造成拆除墙体、空 间浪费等现象。 6.2.7考虑到西藏自治区海拨较高,环境特殊,为了提高生活便利性,宜在3层以 上的建筑设置电梯。 6.2.8设置便捷、舒适的日常使用楼梯,可以鼓励人们减少电梯的使用,在健身 的同时节约电梯能耗。日常使用楼梯的设置应尽量结合消防蔬散楼梯,并提高其 舒适度,使其便于人们使用。 6.2.9出入口的设置要充分考虑班车、出租车停靠、等候和下车后步行到建筑入 口的流线。 5.2.10有条件的建筑开放一些空间给社会公众使用,增加公众的活动与交流空间 使建筑服务于更多的人群,提高建筑的利用效率,节约社会资源,节约土地,为 人们提供更多的沟通和休闲的机会。 6.2.11建筑的坡屋顶空间可以用作储存空间,还可以作为自然通风间层,在夏季 遮挡阳光直射并引导通风降温,冬季作为温室加强屋顶保温。地下空间宜充分利 用,可以作为车库、机房、公共设施、超市、储藏等空间;人防空间应尽量做好 平战结合设计。为地下空间引人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将使地下空间更加舒适

建康,并节约通风和照明能,有利于地下空间的充分利用

6.3.1在节约用地的前提下,应该使建筑单体和场地内主要公共活动区在冬李争 取更多的日照。应利用计算机模拟分析,确定满足建筑日照标准的建筑布局、形 体与高度。 6.3.2天然光是人们长期习惯和喜爱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建筑自然采光的意义不 仅在于照明节能,而且可以为室内提供舒适健康的光环境,因此在设计时应该尽 可能的争取使室内更多的面积满足天然采光的要求。但使用天然采光时应注意避 免眩光的产生,可采取的措施可参考《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中5.0.2条 的规定。 6.3.3在建筑室内采光不足和有地下空间时,可以采用采光井、采光天窗、下沉 广场、设置反光板等设计手法对室内的天然采光进行改善,也可以使用导光管等 技术成熟、容易维护的设施,将自然光进入室内进深处或地下室内,改善其光环 境质量和自然光效果。 6.3.4公共建筑采用反射比较大的玻璃幕墙,当直射阳光和天空光照射其上时 会产生反射光及眩光,造成光的混乱和干扰,对居民住宅、行人、车辆行驶都有 害,应加以避免。 6.3.5天然采光是保障室内环境质量,实现照明节能的重要手段。西藏地区的天 然光资源丰富,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应采取合理的设计方 案,实现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的一体化设计,包括在控制手段上实现采光照明以 及遮阳的联动控制,以充分利用天然光。 6.3.6充分合理利用天然采光,不仅有利于提高视觉质量,还有利于照明节能 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宜能通过外窗看到室外景观,无明显视线遮挡。而建筑的地下 空间和大进深的地上室内空间,容易出现天然采光不足的情况。通过使用导光管 采光系统、反光板、棱镜玻璃等技术,可以有效改善这些空间的天然采光效果 并实现照明节能。其中反光板可将直射日光反射到室内进深较大的空间,但同时 会对侧窗造成一定的遮挡,只有在窗户高度较大时才可作为一项改善室内采光的 措施,因此对于层高超过3m的非北向房间可采用反光板改善室内大进深区域的

采光。当采用上述措施时,应至少保证一个功能区的采光得到改善。 6.3.7根据IEC62788《IEC62471方法应用于评价光源和灯具的蓝光危害》文件 中指出单位光通的蓝光危害效应与光源相关色温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光源相关 色温越高其危害的可能性越大,这与光源种类无关。同时过高色温的光源的光环 境舒适度相对较低,特别是教室、阅览室、病房楼、办公室应用LED时,其光源 相关色温不应大于4000K。本条主要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第4.4.4条及现行行业标准《体育场馆照明设计及检测标准》JGJ153第5.1.6 条的规定制定。 相同光源间存在较大色差势必影响视觉环境的质量。在室内照明应用中应控 制光源间的颜色偏差,以达到最佳照明效果。根据国内已经完成的发光二极管灯 照明项目的使用情况,7SDCM的产品仍然可以被轻易觉察出颜色偏差,同时为 了统一与传统光源一致性的评价标准,在本标准中规定不应大于5SDCM。 如果光谱中红色部分较为缺乏,会导致光源复现的色域大大减小,也会导致 照明场景呆板、枯燥,从而影响照明环境质量,如果不加限制势必会影响室内光 环境质量。因此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长期工作或 停留的房间或场所用LED灯具在一般显色指数不低于80的同时,其特殊显色指数 R9大于零。 6.3.8西藏地区的日照条件较好,天然光资源也较为丰富。但采光设计中应避免 窗口过亮造成不舒适的窗眩光。窗的不舒适眩光指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的规定。可采取以下控制眩光的措施:作业区应减少 或避免直射阳光,工作人员的视觉背景避开窗口,可采用室内外遮挡设施,窗结 构的内表面或窗周围的内墙面,采用浅色饰面等。 6.3.9目前照明设计标准中主要以工作面的水平照度作为标准值,但当墙面和顶 棚照度(亮度)过低时,室内空间的亮度分布不合理,已造成视觉的不舒适,也 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为此,这里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 的规定,给出了墙面和顶棚的照度限值。 过低或过高的反射比可能会造成室内亮度分布不合理,造成视觉不舒适,因 此在改造过程中,应合理处理室内各表面,使其反射比符合表6.3.9要求。 6.3.10当电光源光通量波动的频率,与运动(旋转)物体的速度(转速)成整倍

数关系时,运动(旋转)物体的运动(旋转)状态,在人的视觉中就会产生静止、 到转、运动(旋转)速度缓慢,以及上述三种状态周期性重复的错误视觉,可能 会导致视觉疲劳、偏头痛和工作效率的降低。光通量波动的频闪比越大,负效应 越大,危害越严重。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选用合格的产品,尽量避免频闪的不 利影响。

1)确保可开启窗户的面积达到居室面积的1/10以上; 2)确保可开启窗户的面积达到居室面积的1/8以上。 3)确保可开启窗户的面积达到居室面积的1/6以上。 为了取得较好的自然通风效果,提高工作与学习效率,宜采用1/6的数值。 6.4.4中庭的热压通风,是利用空气相对密度差加强通风,中庭上部空气被太阳 加热,密度较小,而下部空气从外墙进入后温度相对较低,密度较大,这种由于 气温不同产生的压力差会使室内热空气升起,通过中庭上部的开口逸散到室外 形成自然通风过程的烟窗效应,烟窗效应的抽吸作用会强化自然对流换热,以达 到室内通风降温的自的。中庭上部可开启窗的设置,应注意避免中庭热空气在高 处倒灌进入功能房间的情况,以免影响高层房间的热环境。在冬季中庭宜封闭 以便白天充分利用温室效应提高室温。拨风井、通风器等的设置应考虑在自然 环境不利时可控制、可关闭的措施。 6.4.5地下空间(如地下车库、超市)的自然通风,可提高地下空间品质,节省机 械通风能耗。设置下沉式庭院不仅促进了天然采光通风,还可以丰富景观空间 地下停车库的下沉庭院要注意避免汽车尾气对建筑使用空间的影响。 6.4.7夏李暴雨时、冬季采暖季节等室外环境不利时,多数用户会关闭外窗,造 成室内通风不畅、新风不足,影响室内空气品质。设计时可以采用自然通风器等 在室外环境不利时仍能保证自然通风的措施。对于毗邻交通干道、长期处于门窗 密闭状态下的住宅,在夜间休息时段,室内空气质量显著降低,因此宜通过安装 有消声降噪功能的通风器来满足新风的需求

6.5.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达到国家和地方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是保证建筑 节能的关键,在绿色建筑中更应该严格执行。我国由于地域气候差异较大,经济 发展水平也很不平衡,在符合国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基础上,各地也制定了相 应的地方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此外,不同建筑类型如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在节 能特点上也有差别,因此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外窗气 密性、屋顶透明部分面积比的规定限值应符合相应建筑类型的要求。体形系数控 制建筑的表面面积,有利于减少热损失。窗户是建筑外围护结构的薄弱环节,控

制窗墙面积比,是提高整个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有效途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通常包括屋顶、外墙、外窗等部位的传热系数、遮阳系数、热惰性指标等参数 室顶透明部分的夏李阳光辐射热量对制冷负荷影响很大,对建筑的保温性能也影 向较大,因此建筑应控制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比。建筑中庭常设的透明屋顶天窗 应适当设置可开启扇,在适宜季节利用烟窗效应引导热压通风;使热空气从中庭 顶部排出。鼓励绿色建筑的围护结构节能率高于国家和地方的节能标准,在设计 时可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分析的方法计算其节能率,以定量地判断其节能效果 6.5.2西藏自治区建筑主要以保温为主,墙体宜优选重质围护结构,并对其进行 保温设计,提高建筑围护结构性能。 6.5.4西向日照对夏季空调负荷影响最大,西向主要使用空间的外窗应做遮阳。 可采取固定或活动外遮阳措施,也可借助建筑阳台等措施进行遮阳,

6.6降噪、隔声与吸声

6.6.1随着城市建筑、交通运输的发展,机械设施的增多,以及人口密度的增长, 噪声问题日益严重,甚至成为污染环境的一大公害。人们每天生活在噪声环境中 对身心造成诸多危害:损害听力、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引发多种疾病,控制室内噪 声水平已经成为室内环境设计的重要工作之一。尽管建筑的隔声在技术上基本都 可以解决,而且实施难度也不是特别大,但现实设计中却往往不被重视,绿色建 筑倡导营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因此设计人员应依据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 隔声设计规范》GB/T50118中的要求,对各类功能的建筑进行室内环境的隔声 降噪设计。建筑空间的围护结构一般包括内墙、外墙、楼(地)面、顶板(屋面板) 门窗,这些都是噪声的传入途径,传入整个空间的总噪声级与各面的隔声性能 吸声性能、传声性能以及噪声源密切相关。所以室内隔声设计应综合考虑各种因 素,对各部位进行构造设计,才能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T50118 中的要求。2008年我国颁布实施《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为防治环境噪声 污染、保护和改善工作生活环境、保障人身健康,规定了环境噪声的最高允许数 值。建筑受到环境噪声与室内噪声的影响,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与噪声地图等创 新技术对项目的环境噪声现状进行模拟分析,同时对不同的降噪措施进行综合评

估与选型,从而寻求一个科学的解决方案。 6.6.2城市交通干道是建筑常见的噪声源,设计时应对外窗、外门等提出整体隔 声性能要求,对外墙的材料和构造应进行隔声设计。除选用隔声性能较好的产品 和材料外,还可使用声屏障、阳台板、广告牌等设施来阻隔交通噪声。 6.6.3人员密集场所及设备用房的噪声多来自使用者和设备,噪声源来自房间内 部,针对这种情况降噪措施应以吸声为主同时兼顾隔声。顶棚的降噪措施多采用 吸声吊顶,根据质量定律,厚重的吊顶比轻薄的吊顶隔声性能更好,因此宜选用 面密度大的板材。吊顶板材的种类很多,选择时不但要考虑其隔声性能,还要符 合防火的要求。另外,在满足房间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吊顶与楼板之间的空气层越趣 享隔声越好;吊顶与楼板之间应采用弹性连接,这样可以减少噪声的传递。墙体 的隔声及吸声构造类型比较多、技术也相对成熟,在不同性质的房间及不同部位 选用时,要结合噪声源的种类,针对不同噪声频率特性选用适合的构造,同时还 要兼顾装饰效果及防火的要求。 5.6.4民用建筑的楼板大多为普通钢筋混凝土楼板,具有较好的隔绝空气声性能 据测定,120mm厚的钢筋混凝土楼板的空气声隔声量为48dB~50dB,但其计权 标准化撞击声压级却在80dB以上,所以在工程设计中应着重解决楼板撞击声隔 声问题。以前多采用弹性面层来解决这个问题,即在混凝土楼板上铺设地毯或木 地板,经测定其撞击声压级可达到小于或等于65dB的标准。在楼板下设隔声吊 顶也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但为减弱楼板向室内传递空气声,吊顶要离开楼板一定 的距离,对层高不大的房间净高影响较大。目前各种各样的浮筑隔声楼板被越来 越广泛地采用,其做法是在混凝土楼板上铺设隔声减振垫层,在垫层之上做不小 于40mm厚细石混凝土,然后根据设计要求铺装各种面层。经测定这种构造的楼 板可达到隔绝撞击声小于或等于65dB的标准。铺设隔声减振垫层时要防止混凝 土水泥浆渗入垫层下,四周与墙交界处要用隔声垫将上层的细石混凝土与混凝土 楼板隔开,否则会影响隔声效果。目前市场上各种隔声减振垫层的种类比较紧多 可根据不同上程要求进行选择, 6.6.5近年来轻型屋盖在各种大型建筑(车站、机场航站楼、体育馆、商业中心等) 中被广泛采用,在隔绝空气声和撞击声两方面轻型屋盖本身都很难达到要求,在 轻型屋面铺设阻尼材料、吸声材料或设置吊顶能够达到降低噪声尤其是雨噪声的

目的。 5.6.6有安静要求的房间如住宅居住空间、宿舍、办公室、旅馆客房、医院病房、 学校教室等。基础隔振主要是消除设备沿建筑构件的固体传声,是通过切断设备 与设备基础的刚性连接来实现的。目前国内的减振装置主要包括弹簧和隔振垫两 类产品。基础隔振装置宜选用定型的专用产品,并按其技术资料计算各项参数 对非定型产品,应通过相应的实验和测试来确定其各项参数。管道减振主要是通 过管道与相关构件之间的软连接来实现的,与基础减振不同,管道内介质振动的 再生贯穿整个传递过程,所以管道减振措施也一直延伸到管道的末端。管道与楼 板或墙体之间采用弹性构件连接,可以减少噪声的传递。暖通空调系统可通过下 列方式降低噪声: 1选用低噪声的暖通空调设备系统: 2同一隔断或轻质墙体两侧的空调系统控制装置应错位安装,不可贯通; 3根据相邻房间的安静要求对机房采取合理的吸声和隔声、隔振措施; 4管道系统的隔声、消声和隔振措施应根据实际要求进行合理设计。 空调系统、通风系统的管道宣设置消声器,靠近机房的固定管道应做隔振处 理,管道与楼板或墙体之间采用弹性构件连接。管道穿过墙体或楼板时应设减振 套管或套框,套管或套框内径大于管道外径至少50mm,管道与套管或套框之间 的应采用隔声材料填充密实。 给水排水系统可通过下列方式降低噪声: 1合理确定给水管管径,管道内水流速度符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的规定; 2选用内螺旋排水管、芯层发泡管等有隔声效果的塑料排水管; 3优先选用虹吸式冲水方式的坐便器; 4降低水泵房噪声:选择低转速(不大于1450r/min)水泵、屏蔽泵等低噪声 水泵;水泵基础设减振、隔振措施;水泵进出管上装设柔性接头;水泵出水管上 采用缓闭式止回阀;与水泵连接的管道吊架采用弹性吊架等。 另外,应选用低噪声的变配电设备,发电机房采取可靠的消声、隔声降噪 措施。 6.6.7有安静要求的房间如住宅居住空间、宿舍、办公室、旅馆客房、医院病房

学校教室等,电梯噪声对相邻房间的影响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缓解,并道与相 邻房间可设置隔声墙或在井道内做吸声构造隔绝井道内的噪声,机房和井道之间 订设置隔声层来隔离机房设备通过井道向下部相邻房间传递噪声。

5.7.1根据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的测试数据,目前室内环境空气中以化学性污染最 为严重,在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中,TVOC、甲醛气体污染严重,同时部分人员 密集区域由于新风量不足而造成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超标。通过调查,造成 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的主要有毒有害气体(氨气污染除外)主要是通过装饰装修工 程中使用的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家具等释放出的。其中,机拼细木工板(大芯 板)、三合板、复合木地板、密度板等板材类,内墙涂料、油漆等涂料类,各种 粘合剂均释放出甲醛气体、非甲烷类挥发性有机气体,是造成室内环境空气污染 的主要污染源。室内装修设计时应少用人造板材、胶粘剂、壁纸、化纤地毯等 禁止使用无合格报告的人造板材、劣质胶水等不合格产品;尽量不使用添加甲醛 树脂的木质和家用纤维产品。为避免过度装修导致的空气污染物浓度超标,在进 行室内装修设计时,宜进行室内环境质量预评价,设计时根据室内装修设计方案 和空间承载量、材料的使用量、室内新风量等因素,对最大限度能够使用的各种 材料的数量做出预算。根据设计方案的内容,分析、预测建成后存在的危害室内 环境质量因素的种类和危害程度,提出科学、合理和可行的技术对策措施,作为 该工程项目改善设计方案和项目建筑材料供应的主要依据。完善后的装修设计应 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空气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放射性参数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等标准的 要求。室外环境空气质量较差的地区,室内新风系统宜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以提 高室内空气品质。 6.7.2因使用的室内装修材料、施工辅助材料以及施工工艺不合规范,造成建筑 建成后室内环境长期污染难以消除,也对施工人员健康产生危害,是目前较为普 遍的问题。为杜绝此类问题,必须严格按照《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 范》GB50325和现行国家标准关于室内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的相关 规定,选用装修材料及辅助材料。鼓励选用比国家标准更健康环保的材料,鼓励

改进施工工艺。目前主要采用的有关建筑材料放射性和有害物质的国家标准有: 1《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 2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GB18580 3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溶剂木器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1 4《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内墙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1 5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3 6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木家具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4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壁纸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5 8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聚氯乙烯卷材地板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6 9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地毯、地毯衬垫及地毯用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释放限 量》GB18587 10《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混凝土外加剂释放氨的限量》GB18588 11《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 5.7.3产生异味或空气污染物的房间与其他房间分开设置,可避免其影响其他空 间的室内空气品质,便于设置独立机械排风系统。 .7.4在人流较大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在地面采用至少2m长的固定门道系统,阻 隔带入的灰尘、小颗粒等,使其无法进入该建筑。固定门道系统包括格栅、格网、 地垫等。地垫宜每周保洁清理。 5.7.5目前较为成熟的这类功能材料包括化学分解法的除醛涂料、产生负离子功 能材料、稀士激活抗菌材料、温度调节材料等

改进施工工艺。目前主要采用的有关建筑材料放射性和有害物质的国家标准有: 1《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 2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GB18580 3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溶剂木器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1 4《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内墙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1 5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3 6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木家具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4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壁纸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5 8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聚氯乙烯卷材地板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6 9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地毯、地毯衬垫及地毯用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释放限 量》GB18587 10《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混凝土外加剂释放氨的限量》GB18588 11《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 5.7.3产生异味或空气污染物的房间与其他房间分开设置,可避免其影响其他空 间的室内空气品质,便于设置独立机械排风系统。 5.7.4在人流较大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在地面采用至少2m长的固定门道系统,阻 隔带入的灰尘、小颗粒等,使其无法进入该建筑。固定门道系统包括格栅、格网、 地垫等。地垫宜每周保洁清理。 5.7.5目前较为成熟的这类功能材料包括化学分解法的除醛涂料、产生负离子功 能材料、稀士激活抗菌材料、温度调节材料等

7建筑材料与装配式建筑

7.3.1首先,建筑中可再循环材料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使用的材料本身就是可 再循环材料:二是建筑拆除时能够被再循环利用的材料。钢材、铜材等金属材料 属于可再循环材料,除此之外还包括:铝合金型材、玻璃、石膏制品、木材等。 再利用材料指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 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再利用材料的使用可延长还具有使用价值的建 筑材料的使用周期,降低材料生产的资源消耗,同时可减少材料运输对环境造成 的影响。再利用材料包括从旧建筑拆除的材料以及从其他场所回收的旧建筑材料 再利用材料包括砌块、砖石、管道、板材、木地板、木制品(门窗)、钢材、钢筋、 部分装饰材料等。充分使用可再循环材料及再利用材料,可以减少新材料的使用 及生产加工新材料带来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其次,用于生产制造再生材料的废弃物主要包括建筑废弃物、工业废弃物和

7.3.5功能性建材是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利于坏境保护或有益于人体健康功能的: 对地球环境负荷相对较小的建筑材料。它的主要特征是:①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净 化、治理、修复环境的功能;②在其使用过程中不形成二次污染;③其本身易于 回收或再生。此类产品具有多种功能,如防腐、防蛀、防霉、除臭、隔热、调湿、 抗菌、防射线、抗静电等,甚至具有调节人体机能的作用。例如:抗菌材料、空 气净化材料、保健功能材料、电磁波防护材料等。 1随着人们对室内环境的热舒适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能耗也相应随之增大: 造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为达到舒适和节能的双赢,人们正进行着积极的探索。 如:在建筑围护结构中加入相变储能构件,提供了一种改善室内热舒适性、降低 能耗和缓解对大气环境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 2建筑物的地下室和不设地下室的首层地面因直接与地基相连,故在春天 或雨季时常常“回潮”,若不采取有效的防潮措施,建筑材料很容易霉变,在通 风不畅的情况下易产生霉菌,影响室内人员的身体健康,同时建筑材料的耐久性 受到较大的影响。根据不同的需要,防潮材料的种类有很多,如:防潮石膏墙体 材料、聚乙烯薄膜、烧结灰砂砖等。 3鼓励采用具有自洁功能的建筑材料。近年来各种新型表面自洁材料相继 世,应用较多的有表面自洁玻璃、表面自洁陶瓷洁具、表面自洁型涂料等,它 们的使用可提高表面抗污能力,减少清洁建材表面污染带来的浪费,达到节能和 环保的目的。 4室内空气中甲醛、苯、甲苯、有机挥发物、人造矿物纤维是危害人体健 康的主要污染物。为积极提供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环境,鼓励选用具有改善居室生 态环境和保健功能的建筑材料。现在国内开发了很多有利于改善室内环境及人体 键康的材料,如:防腐、防蛀、防霉、除臭、隔热、调湿、抗菌、防射线、抗静 电等功能的多功能材料。这些新材料的研究开发为营造良好室内环境提供了新的 途径。 7.3.6绿色建筑提倡采用耐久性好的建筑材料,可保证建筑材料维持较长的使用 功能,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减少建筑的维修次数,从而减少社会对材料的需求量 也减少废旧拆除物的数量,采用耐久性好的建筑材料是最大的节约措施之一

7.4装配式建筑及产品应用

7.5.1建筑建成之后在使用过程中因为各种条件的变化,会出现建筑设备更新、 平面布置变化的情况。在设计阶段考虑为这些情况预留变更、改善的可能,是符 合全寿命期原则的。具体措施有:选择适宜的开间和层高,室内分隔采用轻质隔 墙、隔断,设备布置便于灵活分区,空间设计上考虑方便设备、管道的更新等等。 7.5.2建筑的各种五金配件、管道阀门、开关龙头等应考虑选用长寿命的优质产 品,构造上易于更换。幕墙的结构胶、密封胶等也应选用长寿命的优质产品。同 时设计还应考虑为维护、更换操作提供方便条件。 7.5.3在选择外墙装饰材料时(特别是高层建筑时),宜选择耐久性较好的材料: 以延长外立面维护、维修的时间间隔。我国建筑因为造价低廉,外墙装饰材料选 用涂料、面砖的比较多。涂料每隔5年左右需要重新粉刷,维护费用较高,高层 建筑尤为突出。面砖则因为施工质量的原因经常脱落,应用在高层建筑上容易形 成安全隐患,所以在仅使用化学胶黏剂固定面砖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脱落。 此外室外露出的钢制部件宜使用不锈钢、热镀锌等进行表面处理或采用铝合金等

防腐性能较好的产品替代。空调室外机应采取可靠措施固定于钢筋混凝土板上。 为便于外立面的维护,高层建筑宜设置擦窗机,低层建筑可考虑在屋顶女儿墙处 设置不锈钢制圆环(应保证强度),便于固定维护人员使用的安全带。此外,窗的 开启方式便于擦窗,设置维护用阳台或走道等也是较好的方式。 7.5.4建筑寿命周期越长,单位时间内对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越小, 绿色性能越好。而我国建筑的平均使用寿命与国外相比普遍偏短,因此提倡适当 延长建筑寿命周期。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 根据建筑的重要性对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作了相应规定。这个规定是最低标准,结 构设计不能低于此标准。但为延长建筑寿命,业主可以适当提高结构设计使用年 限,此时结构构件的抗力及耐久性设计应符合相应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 7.5.5国家规范规定的结构可靠度是最低要求,可以根据业主要求,在国家规范 的基础上适当提高结构的荷载富余度、抗风抗震设防水准等,这也是提高结构的 适应性、延长建筑寿命的一个方面。但对绿色建筑设计,实现上述目标,宜依靠 先进技术而不是增加建筑材料消耗,如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提高结构抵御地 震作用的能力等。 7.5.6对改扩建工程,应尽可能保留原建筑结构构件,应进行结构技术检测鉴定 根据鉴定结果,进行必要的维修加固,满足结构可靠度及耐久性要求后仍可继续 使用。经鉴定确实需要拆除时,方可实施拆除作业。避免对结构构件大拆大改

8.1.1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中,方案设计阶段制定水资源规划 方案的要求是作为控制项提出的。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前,应充分了解项目所在 区域的市政给排水条件、水资源状况、气候特点等客观情况,综合分析研究各种 水资源利用的可能性和潜力,制定水资源规划方案,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减 少市政供水量和雨、污水排放量。制定水资源规划方案是绿色建筑给排水设计的 必要环节,是设计者确定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论证过程。水资源规划方 案,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1当地政府规定的节水要求、地区水资源状况、气象资料、地质条件及市 政设施情况等的说明; 2用水定额的确定、用水量估算(含用水量计算表)及水量平衡表的编制: 3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说明; 4采用节水器具、设备和系统的方案: 5污水处理设计说明; 6雨水及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利用方案的论证、确定和设计计算与说明。 8.1.2绿色建筑设计中应优先采用废热回收及可再生能源作为热源以达到节能减 排的目的。当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时,应综合考虑场地环境、用水量及水电配备 条件等情况,合理配置其辅助加热系统使其确实达到节能效果;根据建筑物的使 用需求及集热器与储水箱的相对安装位置等因素确定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运行方 式,并符合《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安装及工程验收技术规范》GB/T18713和《民 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中有关系统设计的规定。除太 阳能资源贫芝区(IV类区)外,均可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 8.1.3本条款摘自《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强调本条款的目的为增 强设计人员的排水及水污染防治方面的意识,特别是强调不同类型的含油水、含 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水及生活排水的分类收集,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及建设相应的 配套设施,大力倡导污染物就地消纳或集中处理。

8.3.1小区管网漏失水量包括:室内卫生器具漏水量、屋顶水箱漏水量和管网漏 水量。住宅区漏损率应小于自身最高日用水量的5%,公共建筑其漏损率应小于 自身最高日用水量的2%。可采用水平衡测试法检测建筑或建筑群管道漏损量。 司时适当地设置检修阀门也可以减少检修时的排水量。

8.3.2本看“节流为先”的原则,根据用水场合的不同,合理选用节水水龙头、 节水便器、节水淋浴装置等。节水器具可作如下选择: 1公共卫生间洗手盆应采用感应式水嘴或延时自闭式水嘴; 2式大便器、小便器宜采用延时自闭冲洗阀、感应式冲洗阀; 3住宅建筑中坐式大便器宜采用设有大、小便分档的冲洗水箱;不得使用 次冲洗水量大于6L的坐式大便器; 4水嘴、淋浴喷头宜设置限流配件。 8.3.3绿化灌溉鼓励采用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鼓励采用湿度传感器或根 据气候变化调节的控制器。喷灌是充分利用市政给水、中水的压力通过管道输送 将水通过喷头进行喷酒灌溉,或采用雨水以水泵加压供应喷灌用水。微灌包括滴 灌、微喷灌、涌流灌和地下渗灌等。微灌是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它可以缓慢而 均匀的直接向植物的根部输送计量精确的水量,从而避免了水的浪费。喷灌比地 面漫灌省水约30%~50%,安装雨天关闭系统,可再节水15%~20%。微灌除具 有喷灌的主要优点外,比喷灌更节水(约15%)、节能(50%~70%)。 8.3.4按使用性质设水表是供水管理部门的要求。绿色建筑设计中应将水表适当 分区集中设置或设置远传水表;当建筑项目内设建筑自动化管理系统时,建议将 所有水表计量数据统一输入该系统,以达到漏水探查监控的目的。公共建筑应对 不同用途和不同付费单位的供水设置水表,如餐饮、洗浴、中水补水、空调补水 等。 8.3.5游泳池、游乐池、水上乐园等补水水源常为城市市政给水,在其循环处理 过程中,排除大量废水,而这些废水水质较好,所以应充分利用。

8.2.1设置分质供水系统是建筑节水的重要措施之一。参考联合国系统制定的一 标准,我国提出的缺水标准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1700m3~3000m3为轻度缺 水;1000m3~1700m为中度缺水;500m3~1000m为重度缺水;低于500m的为 极度缺水;300m为维持适当人口生存的最低标准。采用非传统水源时,应根据 其使用性质采用不同的水质标准: 1采用雨水或中水用于冲厕、绿化灌溉、洗车、道路浇洒,其水质应满足

设计中统一考虑;同时《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也于2006 年发布,因此在绿色建筑设计中雨水利用作为一项有效的节水措施被推荐采用 在雨水的综合利用中一定要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制定合理、适用的方案。建议采 用以渗透为主的间接雨水利用方式。在征得当地水务部门的同意下,可利用自然 水体作为雨水的调节设施。

9.1.1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采取保温、隔热、遮阳、自然通风等被动 借施减少暖通空调的能耗需求。建筑物室内采暖空调系统的形式、技术措施应根 据建筑功能、空间特点、使用要求,并结合建筑所采取的被动措施综合考虑确定。 采用计算机能耗模拟技术能优化建筑节能设计,便于在设计过程中的各阶段对设 计进行节能评估。利用建筑物能耗分析和动态负荷模拟等计算机软件,可估算建 筑物整个使用期能耗费用,提供建筑能耗计算及优化设计、建筑设计方案分析及 能耗评估分析,使得设计可以从传统的单点设计拓展到全工况设计。当建筑有高 于现行节能标准的要求时,宜通过计算机模拟手段分析建筑物能耗,改进和完善 空调系统设计。

9.1.1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采取保温、隔热、遮阳、自然通风等被动 借施减少暖通空调的能耗需求。建筑物室内采暖空调系统的形式、技术措施应根 据建筑功能、空间特点、使用要求,并结合建筑所采取的被动措施综合考虑确定 采用计算机能耗模拟技术能优化建筑节能设计,便于在设计过程中的各阶段对设 计进行节能评估。利用建筑物能耗分析和动态负荷模拟等计算机软件,可估算建 筑物整个使用期能耗费用,提供建筑能耗计算及优化设计、建筑设计方案分析及 能耗评估分析,使得设计可以从传统的单点设计拓展到全工况设计。当建筑有高 于现行节能标准的要求时,宜通过计算机模拟手段分析建筑物能耗,改进和完善 空调系统设计。 9.1.2冷热源形式的确定,影响能源的使用效率;而各地区的能源种类、能源结 构和能源政策也不尽相同。任何冷热源形式的确定都不应该脱离工程所在地的具 体条件。同时对整个建筑物的用能效率应进行整体分析,而不只是片面地强调某 一个机电系统的效率。如利用热泵系统在提供空调冷冻水的同时提供生活热水, 回收建筑排水中的余热作为建筑的辅助热源(污废水热泵系统)等。绿色建筑倡导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也受到工程所在地的地理条件、气候条 件和工程性质的影响。 9.1.3室内环境参数标准涉及舒适性和能源消耗,科学合理地确定室内环境参数 不仅是满足室内人员舒适的要求,也是为了避免片面追求过高的室内环境参数标 准而造成能耗的浪费。鼓励通过合理、适宜的送风方式、气流组织和正确的压力 梯度,提高室内的舒适度和空气品质。 9.1.5强调设备容量的选择应以计算为依据。全年大多时间,空调系统并非在100 空调设计负荷下工作。部分负荷工作时,空调设备、系统的运行效率同100%负 荷下工作的空调设备和系统有很大差别。确定空调冷热源设备和空调系统形式时 要求充分考虑和兼顾部分负荷时空调设备和系统的运行效率,应力求全年综合效 率最高。 9.1.6为了满足部分负荷运行的需要,能量输送系统,无论是水系统还是风系统

9.2供暖、空调冷热源

9.2.1余热利用是节能手段之一。城市供热网多由电厂余热或大型燃煤供热中心 提供,其一次能源利用效率较高,污染物治理可集中实现。优先使用此类热源, 有利于大气环境的保护和节能 9.2.2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建筑物全年空调负荷的计算、各种冷热源和系统形式 能耗的模拟分析提供了可能,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负荷、冷热源 和设备系统形式。 9.2.3当室外环境温度降低时,风冷热泵的制热性能系数随之降低。虽然热泵机 组能够在很低的环境温度下启动或工作,但当制热运行性能系数低至1.8时,已 经不及一次能源的燃烧发热和效率。所以在冬季室外空调计算温度下,如果空气 源热泵的冬季制热运行性能系数小于1.8,其一次能源的综合利用率不如直接燃 烧化石能源。 9.2.4没有热电联产、工业余热和废热可资利用的严寒、寒冷地区,应建设以集 中锅炉房为热源的供热系统。为满足严寒和寒冷地区冬季内区供冷要求,应优先 考虑利用室外空气消除建筑物内区的余热,或采用自然冷却水系统消除室内余热 9.2.5采用多联机空调系统的建筑,当不同时间存在供冷和供热需求时,采用热

泵型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空调系统比分别设置冷热源节省设备材料投入、节能 效果明显。如果部分时间同时有供冷和供热需求,在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分析合理 时,应优先采用热回收型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空调系统。 9.2.6在冬季建筑物外区需要供热的地区,大型公共建筑的内区在冬季仍然需要 供冷。消耗少量电能采用水环热泵空调,将内区多余热量转移至建筑物外区,分 别同时满足外区供热和内区供冷的空调需要比同时运行空调热源和冷源两套系 统更节能。但需要注意冷热负荷的匹配,当水环热泵系统的供冷和供热能力不能 元配建筑物的冷热负荷时,应设置其他冷热源给予补充。 9.2.7通常锅炉的烟气温度可达到180℃以上,在烟道上安装烟气冷凝器或省煤器 可以用烟气的余热加热或预热锅炉的补水。供水温度不高于80℃的低温热水锅炉 可采用冷凝锅炉,以降低排烟温度,提高锅炉的热效率。 9.2.8蓄能空调系统虽然对建筑物本身不是节能措施,但是可以为用户节省空调 系统的运行费用,同时对电网起到移峰填谷作用,提高电厂和电网的综合效率, 也是社会节能环保的重要手段之一。 9.2.9在夏季炎热、空气干燥的地区,湿球温度较低。采用循环水蒸发冷却空气, 当送风温度低于室内设计温度时,可采用此方式,减少一次设备投资并节省制冷 机耗电。

9.3 供暖、空调水系统

9.3.1引自《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和《公共建筑节能 设计标准》GB50189。 9.3.2散热器暗装,特别是安装方式不恰当时会影响散热器的散热效果,既浪费 材料,也不利于节能,与绿色建筑所倡导的节材和节能相,故应限制这种散热 器暗装的方式,鼓励采用外形美观、散热效果好的明装散热器。 9.3.3要实现室温调节和控制,必须在末端设备前设置调节和控制的装置,这是 室内环境的要求,也是“供热体制改革的必要措施,双管系统可以设置室温调控 装置。如果采用顺流式垂直单管系统,必须设置跨越管,采用顺流式水平单管系 统时,散热器采用低阻力两通或三通调节阀,以便调控室温。 9.3.4建筑物空调冷冻水的供水温度如果高于7℃,对空调设备末端的选型不利,

同时也不利于夏季除湿。供回水温差小于5℃,将增大水流量,冷冻水管径增大, 消耗更多的水泵输送能耗,于节材和节能都不利。由于空调冷热水系统管道夏季 输送冷水,冬季输送热水,管径多依据冷水流量确定,所以本条没有规定空调冷 热水系统的热水供回水温差。但当采用四管制空调水系统时,热水管道的管径依 据热水流量确定,所以规定四管制时的空调热水温度及温差。 9.3.5开式空调水系统已经较少使用,原因是其水质保证困难、增加系统排气的 困难、增加循环水泵电耗。保证水系统的水质和管路系统的清洁可以提高换热效 率、减少流动阻力、避免细菌和病毒滋生,故提出对水质处理的要求。 9.3.7蒸汽锅炉的补水通常经过软化和除氧,成本较高,其凝结水温度高于生活 热水所需要的温度,所以无论从节能,还是从节水的角度来讲,蒸汽凝结水都应 回收利用。 9.3.8旅馆、餐饮、医院、洗浴等建筑全年生活热水耗量大,生活热水的能耗巨 大。利用空调系统的排热对生活热水在空调季节进行加热,可以节省大量能耗, 现有空调设备技术也支持这一系统形式。或设置单独的换热系统,利用37℃的空 调冷却水至少可将生活热水的补水加热至30℃。但在西藏地区,由于没有冬季空 调冷负荷或负荷很小,其排热在冬季往往不能满足生活热水加热的要求,冬季通 常需要配备其他形式的热源。由此可见,空调系统全年运行时间越长,生活热水 采用此类预热系统效益越显著。 9.3.5利用冬季室外新风消除室内余热虽然直接、简单、成本低,但由于风系统 在分区域或分室调节、控制方面的困难,不能满足个性化控制调节的要求。采用 冷却制冷提供“免费”冷冻水,可以适用于各分区域的空调末端,利用其原有的 控制方法实现个性化调节目的

在分区域或分室调节、控制方面的困难,不能满足个性化控制调节的要求。采用 冷却制冷提供“免费”冷冻水,可以适用于各分区域的空调末端,利用其原有的 控制方法实现个性化调节目的

9.4.1一般说来,建筑通风设计包括主动式通风和被动式通风。主动式通风指的 是利用机械设备动力组织室内通风的方法,它一般要与空调、机械通风系统进行 合。被动式通风(自然通风)指的是采用“天然”的风压、热压作为驱动对房间 降温。在西藏地区,建筑进行自然通风是解决能耗和改善室内热舒适的有效手段, 在过渡季室外气温低于26℃高于18℃时,由于住宅室内发热量小,这段时间完

和室内负荷适当改变新风送风量,实现在过渡季节或冬季利用室外新风消除室内 热湿负荷,同时由于提高了新风量而改善了室内空气品质。 9.4.7不同的通风系统,利用同一套通风管道,通过阀门的切换、设备的切换, 风口的启闭等措施实现不同的功能,既可以节省通风系统的管道材料,又可以节 省风管所占据的室内空间,是满足绿色建筑节材、节地要求的有效措施。 9.4.8相同截面积、长宽比不同的风管,其比摩阻可能相差几倍以上。为减少风 管高度而单纯的改变长宽比,忽略了比摩阻的差别而造成风压不足,或者由于系 统阻力过大使得单位风量的风机耗功率不满足节能标准要求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所以在此强调风管的长宽比和风系统的规模不应过大。高层建筑空调通风系统坚 向所负担的楼层数,通过计算仍然经济合理时,可不受10层的限制。 9.4.9本条强调这些特殊房间排风的重要性,因为个别房间的异味如果不能及时 有效地迅速排除,可能影响整个建筑的室内空气品质。吸烟室必须设置无回风的 排气装置,使含烟草烟雾(ETS)的空气不循环到非吸烟区。在吸烟室门关闭,启 动排风系统时,使吸烟室相对于相邻空间应至少有平均5Pa的空气负压,最低负 压也应大于1Pa 9.4.10游泳池的室内空气湿度控制需要依赖全空气系统,地板采暖仅可用于冬季 供暖的一部分并增加冬季地面舒适性。冬季除湿的游泳池如果不采用热回收机组 除湿的制冷耗电和加热新风的能耗都非常巨大。由于冬季游泳池室内温度较高, 所以新风能耗巨大;如果再加上对除湿冷空气的再热,则使得游泳池的冬季能耗 数倍于其他功能的建筑。采用除湿热回收机组,可将湿空气的冷凝热和电机能耗 用于加热送风,节能效果显著。

9.5供暖、通风与空调自动控制系统

9.5.1建筑物暖通空调能耗的计量和统计是反映建筑物实际能耗和判别是否节能 的客观手段,也是检验节能设计合理、适用与否的标准;通过对各类能耗的计量、 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问题、发掘节能的潜力,同时也是节能改造和引导人们行为 节能的手段。 9.5.2如果建筑的冷热源中心缺乏必要的调节手段,则不能随时根据室外气候的 恋业一宝出的佳用西求进必和专然的国一热必注代无必西的能活消典

条的出发点在于,提倡在设计上提供必要的调控手段,为采用不同的运行模式提 供手段。 9.5.3在人员密度相对较大,且变化较大的房间,为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并减少不 必要的新风能耗,宜采用新风量需求控制。即在不利于新风作冷源的季节,应根 据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监测值增加或减少新风量,在二氧化碳浓度符合卫生标准的 前提下减少新风冷热负荷。 9.5.4空调冷源系统的节能,可结合使用和运行的实际情况,采用模糊调节、预 测调节等智能型控制方案。同时由于机电系统运行维护单位的技术水平、管理经 验不一,不应一味强调自动控制运行。应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气候条件和 特点、设备系统的形式采取因地制宜的控制策略,不断总结和完善运行措施,逐 步取得节能效果。 9.5.5汽车库不同时间使用频率有很大差别,室内空气质量随使用频率变化较大。 为了避免片面强调节能和节省运行费用而置室内空气品质于不顾,长时间不运转 通风系统,在条件许可时宜设置一氧化碳浓度探测传感装置,控制机械车库通风 系统的运行,或采用分级风量通风的措施兼顾节能与车库内空气品质的保证。

10.1.1建筑电气设计如未进行全面统筹设计,将会造成配置不合理、资金和能源 浪费等问题。因此,应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情况下,确定合理的技术方案。 10.1.2选用高效的照明光源、镇流器和配电变压器能在较大程度上减少能源的消 耗,现行国家标准中对这些产品的能效等级进行了划分,应选用符合节能高效要 求的产品。 10.1.3公共建筑设置能耗分项计量系统,可定量分析建筑的用电情况,提高节能 意识和节能的积极性,并有利于加强管理和节能运行。 10.1.4西藏地区的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在条件许可时,应合理采用太阳能、 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优先自用并可接入电网

10.2.1变压器的李节负载变化较天,变压器的配置和选型时,应对用电负荷和使 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后确定,使变压器在经济区间运行。 10.2.5谐波不仅影响系统的稳定性,也不利于节能。供配电系统设计和用电设备 选型时,应注意控制谐波。当达不到要求时,应根据谐波的分布特点,在变压器 低压总配电柜处或较严重的谐波源处设置有源滤波控制装置,抑制和减少谐波 车接点包括向建筑整体供电的电网公共连接点及向建筑室内或室外重要配电区 域供电的电源连接点。

10.3.1照明功率密度(LPD)是评价照明节能的重要指标,GB50034中给出了 LPD的现行值和目标值要求。大部分建筑的LPD现行值是强制性要求,必须满足, 考虑到绿色建筑的高要求,目前的照明产品能效文有进一步的提高,建议采用目 标值作为控制指标。 10.3.2《LED室内照明应用技术要求》GB/T31831、《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 等相关标准中规定了各类LED照明产品效能的限值。

10.3.3照明设计应考虑充分利用天然采光,灯具分组控制平行与窗,有采光的区 域可独立控制,或采用根据天然采光状况自动调光的控制措施。 10.3.4为充分利用天然光,可采取天然光一体化照明控制的措施,当天然采光充 足时,减少人工照明,实现节能额目的。对于人员长期停留的场所,可采用自动 或手动调光的措施,根据天然光的情况和视觉作业的需要,调整人工照明的输出 买现节能的自的。为实现节能的自的,应对无人员长期停留的场所采取节能控制 的措施。如采用定时控制,根据使用需求合理确定开关调光的时段,采用感应控 制,合理设置延时和调光水平等。在夜间无人或少人使用时GB/T51379-2019 岩棉工厂设计标准及条文说明,合理选择降低照度 或降低至完全关闭。

10.5计量与智能化

10.5.3公共建筑设置计量装置与设备能源管理系统,可有效管理设备系统,开定 量分析用电情况,提高节能意识和节能的积极性,并有利于加强管理和节能运行 10.5.4通过智能化技术与其他方面技术的有机结合,可有效提升建筑综合性能 绿色公共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应满足《智能建筑设计标》GB/T50314的基础配置 要求,主要涉及内容为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信息通信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 统、安(消)防监控中心等。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以系统 合成配置的综合技术功效对智能化系统工程标准等级予以了界定。

[11. 1 一般规定

系统技术条件》GB/T19141。太阳能热水系统设备的生产供应单位应保证所 提供设备的质量,并提高售后服务水平。向用户承诺的设备保修期不应少于3年, 使用年限不应少于15年,提供终身上门维修服务。保修年限内非用户责任、非不 可抗力造成的设备损坏应当由设备供应单位免费维修或更换。 11.2.6研究表明,在倾斜角在0~50°下,灰尘的影响可能高达5%。由于集热器 的不清洁,集热器性能下降约1%,建议用一个因子(1一d)来修正吸收的辐射,d 般取0.02,用以考虑灰尘的影响。 11.2.7太阳能辅助加热能源的选择应优先考虑节能和环保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 后确定,宜重视废热、余热的利用。设置太阳能集中储热系统时,不应采用集中 电辅热方式。 11.2.8为实现精细化管理,掌握太阳能实际供热量,以及太阳能热水系统用水量: 设立本条。 11.2.9太阳能热水系统应通过自控系统的设计,提高太阳能的使用率,降低电、 然气等常规能源的使用,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太阳能热水系统中辅助热源的控 制应在保证充分利用太阳能集热量的条件下,根据不同的热水供水方式采用手动 控制、全日自动控制或定时自动控制。 11.2.10《民用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应用技术规范》JGJ203适用于新建、改建和 扩建的民用建筑光伏系统工程,以及在既有民用建筑上安装或改造已安装的光伏 系统工程的设计、安装、验收和运行维护,因此设立本条。 11.2.11并网光伏系统除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光伏系统并网技术要求》GB/T 19939的相关规定外,还应经供电局的批准。光伏系统并网后,一旦公共电网或 光伏系统本身出现异常或处于检修状态时,两系统之间如果没有可靠的脱离,可 能对电力系统或人身安全带来影响或危害。并网保护功能和装置同样也是为了保 障人员和设备安全。 11.2.12为提升管理水平,在技术经济条件合理前提下建议考虑远程数据采集与 控制系统。

11.3其它可再生能源应用

1.3.1地源热泵成败的关键在于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条件不利的情况下盲目采 用地源热泵,会导致实际使用中大量消耗驱动能源的情况出现。本条明确地源热

泵使用的前提条件。 11.3.2本条针对污水源热泵明确使用前提条件。 11.3.3本条明确热泵系统设计的环保要求。其中如果供热负荷与供冷负荷不匹配 造成土壤温度场明显变化,除不满足环保要求外,在运行一定年限后,还会明显 影响热泵系统运行效率。 11.3.4为实现精细化管理,掌握可再生能源与驱动能源的实际使用量,设立本条。 对于空气源热泵,驱动能源指热泵机组本身的动力消耗:对于地源热泵与污水源 热泵,驱动能源包括热泵机组自身及其低位热源侧的全部水泵的动力消耗。 11.3.5为实现精细化管理,掌握热泵供热量和驱动能耗,设立本条。 11.3.6西藏地区太阳能富集,有生活热水需求的建筑,宜优先采用太阳能、地热 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热源,当可再生能源不能满足需求时CECS 246:2008 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还要合理配置辅助能 源。没有条件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可优先采用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