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标】12YN8 地源热泵系统设计与安装

【河南地标】12YN8 地源热泵系统设计与安装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7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11270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河南地标】12YN8 地源热泵系统设计与安装

12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设计管理办公室 主编

地源热泵系统设计与安装

埋管三工况地源热泵系统原理图(一)35埋管换热器检查井大样图(二)54埋管三工况地源热泵系统控制原理图(一)36土壤源热泵系统干管、水平集管平面图55埋管三工况地源热泵系统原理图(二)37土壤源热泵系统面图、节点详图56埋管三工况地源热泵系统控制原理图(二)38地温监测井构造做法57热回收地源热泵系统原理图(一)39地温监测信号采集与传输系统示意图(一)58热回收地源热泵系统控制原理图(一)40地温监测信号采集与传输系统示意图(二) 59 热回收地源热泵系统原理图(二)41水源井成井工艺说明60热回收地源热泵系统控制原理图(二)42 Ⅱ组水源井构造做法61太阳能光热耦合地源热泵系统原理图43 IV组水源井构造做法 62 太阳能光热耦合地源热泵系统控制原理图44水源井井口安装大样63地热水梯级利用地源热泵系统原理图45水源井电气控制示意图(一)64地热水梯级利用地源热泵系统控制原理图46 水源井电气控制示意图(二)65原生污水换热器外形及性能参数(一)47 地表水取水口构造大样66原生污水换热器外形及性能参数(二)48污水方涵取水口构造大样67原生污水换热器外形及性能参数(三)49原生污水防阻机结构图(一)50原生污水防阻机结构图(二)51原生污水热泵系统污水取、回水原理图52埋管换热器检查井大样图(一)53 图集号12N8目录页次02

JJG(交通) 133-2017 落锤式弯沉仪热泵机组的正常工作温度范围

1.5可直接进入水源热泵机组的水质应符合下表要求,当水源的水质 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有效的过滤、沉淀、灭、阻、除垢和防 腐等措施。经水处理后仍达不到规定时,应在地源水与热泵机组之间 加设中间换热器。若水源不允许直接或间接利用,可考虑设置封闭换 热器,

热泵机组对水质的一般要求 有害物 含砂量 ph值 Cao 矿化度 允许值 <1/200000 6. 5 ~ 8. 5 <200mg/L <3g/L 有害物 CL' SOF Fe' B,S 允许值 <100mg/L <200mg/L <1ng/L <0. 5mg/L

1.6地源热泵系统在具备为建筑空调系统供热、供冷功能的同时, 还可以提供(或预热)生活热水,称为组合式系统,采用地源热泵系 统提供生活热水时,应采用换热设备间接供给。 1.7同时存在空调冷/热负荷与生活热水供热负荷时,宜优先选用具 有热回收功能的热泵机组。 1.8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最大释热量和最大吸热量相差较大时,宜 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通过增设辅助热源(如太阳能加热器,锅炉等) 或冷却塔等辅助散热的措施加以解决;也可以通过热泵机组的间款运 行来调节或采用热回收机组,以降低供冷季节的释热量,增大供暖季 节的吸热量, 1.9热泵机组台数的选择应能适应空气调节负荷全年变化规律,满 足季节及部分负荷要求,一般不宜少于2合。并联运行的机组中至少 宜选择一台自动化程度较高、调节性能较好、保证部分负荷下能高效 运行的机组,但机组种类不宜趣过2种。 1.10本图集仅为地源热泵系统各种形式的原理和一般依据,设计人 应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深化优化

4.2设计原则 4.2.1地表水换热系统的换热量应根据设计工况系统的取热量和释热量 计算确定,并同时满足两者的需求量要求。 4.2.2建筑同时存在空调冷负荷与空调热负荷或生活热水供热负荷时, 宜选用有热回收功能的水源热泵机组, 4.2.3应根据地表水换热系统对地表水体的温度影响限值,对地表水 热系统的最大换热能力进行校核计算。 4.2.4地表水换热系统不应采用软化、投药等化学方式进行水处理, 4.2.5确定地表水换热系统的源侧取水口与回水(退水)口位置前,必 须获得地表水水位的年变化规律与历史板端情况的一手资料。 4.2.6地表水换热系统的源例取水口与回水(退水)口位置和距离应根 据避免“热短路”的原则确定。取水口应选择水质较好的位置,且为于 回水口的上游。取水口(或取水口附近一定范围)应设置污物初步阻拦过 滤装置,取水口水流速度不宜大于1m/s。 4.3设计要点 4.3.1地表水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根据利用地表水方式的不同,分开式系 统与闭式系统,前者直接从水体抽水和向水体排水,后者通过沉于水体 的换热器(地表水换热器)向水体排热或从水体取热。 4.3.2换热量较大、地表水水质较好并经环境评估符合要求时,宜来用 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地表水水体环境保护要求较高、换热量较小、地 表水水质较差且水体深度、温度适宜时宜采用闭式地表水换热系统。 4.3.3地表水换热系统水泵额定设计工况的输送能效比(ER)不宜大于 0.0362,并应采用变频控制,系统应变水量运行。 4.3.4闭式地表水换热器的换热特性与规格应通过计算或试验确定。

图集号12YN8 设计说明(五) 页次

4.4监测与控制的特殊要求 4.4.1监测取水与回水(退水)的流量与温度。 4.4.2监测各类水过滤器的进出口压差。 4.4.3监测不包括用户侧水系统输配能耗的系统供热/制冷能效比。 5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海水) 5.1一般规定 5.1.1采用海水源热泵系统时,应通过现场勘查、调研或测试获得工 程所在地至少近10年海水温度的变化规律与海水水质数据。 5.1.2海水的取水与回水、退水方式应根据海岸场地与地质条件确 定,并应符合航道、海事、环保等管理部门的要求。 5.1.3海水的利用方式应根据海水温度变化规律、水质条件以及热泵 机组产品性能结合投资、系统预期寿命等因素确定. 5.1.4由于初投资较高,海水源热泵系统经济性分析必须综合考虑资 金成本、投资回收年限、运行费用等因素。 5.1.5海水源热泵系统的热泵机组站房宜靠近海水源侧设置。 5.1.6海水源热泵机组的选择应满足:在设计最低进水温度下能正带 运行,对应设计最低进水温度的热泵机组供热工况COP应大于等于 3. 0. 5.2设计原则 5.2.1海水设计温度应根据近30年取水点区域的统计资料选取。 5.2.2海水温度适宜的地区,应过渡季利用海水直接供冷;过渡季和 冬季对建筑内区,利用海水直接供冷。 5.2.3热泵系统运行状态下CECS 183:2015 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技术规程,海水的进水温度不宜低于5℃,不应低 于3℃. 5.2.4海水换热系统不应采用软化、投药等化学方式进行水处理。

6.4.2监测各类水过薄器的进出口压差。 6.4.3监测污水换热系统各换热器污水侧进出口压差。 6.4.4监测不包括用户侧水系统输配能耗的系统供热/制冷能效比, 7.地热尾水水源热泵 7.1一般规定 7.1.1应通过水源热泵装置实现地热尾水的热利用且地热尾水回灌温度 不应高于10C,以提高地热水热利用强度,节约地热资源。 7.1.2确定采用地热尾水水源热泵系统前,应通过现场勘查、调研或测 试获得地热尾水或地热水的温度与水质数据。 7.1.3地热尾水地源热泵系统应与地热直接换热供热系统统一设计,其 设计参数应根据全系统热效率较高的原则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 7.1.4应依据评估报告确定地热资源的利用规模与利用方式并应按不低 于地热利用许可规定的回灌率将回水回灌至同一含水层。 7.2设计原则 7.2.1在技术经济分析合理的前提下,应通过合理的系统形式尽量增大 地热尾水利用温差,减少对地热资源的需求, 7.2.2地热尾水换热系统应采用闭式系统。 7.2.3地热尾水换热系统不应采用软化、投药等化学方式进行水处理。 7.2.4地热水采、回灌管上应设置远传型流量计量装置。 7.3设计要点 7.3.1地热及尾水利用系统宜采用变流量设计,但无论单口井是否变流 量运行,并系均应采用变频调速泵

2)下管前应对成套PE管进行外观检查,按一定间隔(4m~5m)安装 管卡,进行下管前水压试验,试验合格后封堵管口,满水下管直至 设计深度, 3)换热管外壁应有长度标识,便于检查。 2.2.3钻孔回填 1)回填材料由设计根据地质与其它条件综合确定,回填材料导热系 数不应低于钻孔前土壤平均导热系数。 2)采用原浆掺砂回填时,砂的比例应>20% 3)一次填满后,如混合浆在孔内流淀,应待沉淀密实后再次回填, 直至孔内密实面到达孔口方可, 2.3水平集管施工: 2.3.1管沟开挖 1)挖沟时为防止地基不均匀下况,应保持原土地基, 2)土质条件不理想时,应在管道周围30cm范围内换土夯实,并保证 各段硬度相同, 3)清除各种尖硬杂物,保证沟底平整后按设计要求铺砂。 2.3.2水平集管连接 1)水平集管采用热熔方式连接,热熔操作时的环境空气温度应高于 o℃. 2)应保证热熔连接工具和管道加热面清洁,管材必须检查完好后 方可进行连接, 3)热熔连接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热熔压力和保压、冷却时间必须 符合相关施工验收规范以及管材、管件生产厂家的规定, 4)在保压、冷却期间不得移动连接件或在连接件上施加任何外力。

2)下管前应对成套PE管进行外观检查,按一定间隔(4m~5m)安装 管卡,进行下管前水压试验,试验合格后封堵管口,满水下管直至 设计深度, 3)换热管外壁应有长度标识,便于检查。 2.2.3钻孔回填 1)回填材料由设计根据地质与其它条件综合确定,回填材料导热系 数不应低于钻孔前土壤平均导热系数。 2)采用原浆掺砂回填时,砂的比例应>20% 3)一次填满后,如混合浆在孔内沉淀,应待沉淀密实后再次回填, 直至孔内密实面到达孔口方可, 2.3水平集管施工: 2.3.1管沟开挖 1)挖沟时为防止地基不均匀下况,应保持原土地基, 2)土质条件不理想时,应在管道周围30cm范围内换土夯实,并保证 各段硬度相同, 3)清除各种尖硬杂物,保证沟底平整后按设计要求铺砂。 2.3.2水平集管连接 1)水平集管采用热熔方式连接,热熔操作时的环境空气温度应高于 o℃. 2)应保证热熔连接工具和管道加热面清洁,管材必须检查完好后 方可进行连接, 3)热熔连接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热熔压力和保压、冷却时间必须 符合相关施工验收规范以及管材、管件生产厂家的规定, 4)在保压、冷却期间不得移动连接件或在连接件上施加任何外力。

图集号 12YN8 施工说明(二) 页次 11

2.5管道冲洗 2.5.1末级分、集水器并后的理管换热器系统的管道(垂直理管 与水平集管)应保证内壁清洁安装。 2.5.2末级分、集水器并前的管道系统(系统支干管与干管)安 装后应对管道进行冲洗,冲洗过程应与理管换热器系统隔绝,冲 洗用水应清洁,冲洗流速应大于1m/s,直到冲洗水的排放水与进 水浊度一致为止, 2.6供回水干管 2.6.1末级分集水器井室前的供回水干管宜采用主管材质钢管, 保温层为聚氨酯,外包高密度聚乙烯保护壳的成品直埋保温管。 2.6.2供、回水干管系统应在高点设置放气装置,低点设置泄水 装置, 2.6.3其余未说明部分按设计文件要求及相关施工与验收规范执 行. 3.地下水水源热泵 3.1采、灌井成井工艺 3.1.1凿井施工应执行《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参熙执行 《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凿井操作规程》CJJ13 3.1.2凿井工艺与设备应根据地质情况确定,黏性土地质应采用 自然造浆钻进,砂性土地质宜采用另外造泵钻进, 3.1.3钻并时应进行岩扇录井和钻时录并。 3.1.4应进行的测井项目:0.4mm和2.5m梯变电阻率、自然点位自 然伽码、温度测井。

3.2井管安装 3.2.1并管安装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1)根据井管结构设计,进行配管: 2)检查井管质量,并应符合要求; 3)下管前,应进行探井: 4)下管前用破壁钻头破除含水层泥皮,适当稀释泥,并清除井底 的泥浆。 3.2.2宜采用提吊下管法下管并保证: 1)下置并管时DB37T 5177-2020 建设工程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标准.pdf,并管必须直立于并口中心,上端口应保持水平,沉 淀管应封底; 2)当松散层下部已钻进而不使用时,井管应坐落牢固,防止下沉; 3)基岩采灌井的井管应坐落在稳定岩层的变径井台上; 4)过滤器安装深度的偏差不应超过土30mm,采用填砾过滤器的采灌 井应设置找中器。 3.3填砾与管外封闭 3.3.1下置填砾过滤器的采灌井井管安装后,应及时进行填砾, 3.3.2填前,并内泥浆应稀释,并按设计要求准备滤料 3.3.3滤料的质量宜符合下列要求: 1)滤料应取样筛分,不符合规格的数量不得超过设计数量的15%; 2)颗粒的磨圆度较好,严禁使用棱角碎石; 3)不应含土和杂物; 4)滤料宜用硅质圆砾石,

3.5.2采水(回灌水)管试验压力为0.6MPa,缓慢升压10分钟,稳压 1小时,压力降不超过0.05MPa;然后在1.15倍工作压力下,稳压2小 时,压力降不超过0.03MPa为合格, 3.5.3压力排水管试验压力为0.4MPa,稳压20分钟,压力降不大于 0.05MPa为合格, 3.5.4采水(回灌水)管试压合格后应进行管道冲洗,水冲洗速度大 于等于1m/s.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