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50509-2009 灌区规划规范.pdf

GBT50509-2009 灌区规划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GBT50509-200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2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16398
下载资源

GBT50509-2009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50509-2009 灌区规划规范.pdf

式中:Q" 有地下水托影响的渠道损失流量(m3/s); 自由渗流情况下渠道输水损失流量(m/s)。

表9地下水顶托修正系数

3防渗渠道渗漏损失可按公式(21)或(22)计算: 不考虑顶托影响时:

式中:Q".采取防渗措施后的渠道损失流量(m"/s) β一采取防渗措施后的渠道渗漏损失折减系数GB/T 42235-2022 蛋液质量通则,可按表 10选取。

表10防渗渠道输水损失修正系数

.4.7续灌渠道在一次灌水时间内连续输水,渠道流量小,相应

的渠道断面和建筑物尺寸也小,可减少工程量,节省占地和投资, 但灌水时间长,输水损失较大。轮灌渠道灌溉时,同时工作的渠道 少,灌水集中,流量大,输水时间短,所需渠道断面大,工程量及投 资较大,因此,千、支渠应按续灌方式设计,斗、农渠应按轮灌方式 设计。只有在水面比降小、水流泥沙含量高、容易产生淤积,有必 要增加输水流量或缩短灌水周期时,支渠才按轮灌方式设计,但必 须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轮灌组的数目太多,需要的劳动力多,因此一般轮灌组数以 2~~3组为宜。 7.4.8续灌渠道按设计流量计算正常工作条件下的水力要素,确 定渠道断面;按加大流量校核过水能力,确定渠顶高度和超高,验 证不冲流速:按最小流量确定渠道最低控制水位和节制闸位置,验 算不淤流速,这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采用的设计方法, 经实践验证合理有效,也是现行国家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 范》GB50288规定采用的计算方法,因此本规范仍推荐采用。 7.4.12续灌渠道的最小流量以修正后的灌水率图的最小灌水率 作为计算依据,时满足不低于渠道设计流量的40%,相应的最 小水深不低于设计水深的70%。实际运用中,当计算最小流量不 满足上述条件时,可以通过集中供水,缩短供水时间,增大最小流 量,或按设计灌水率的40%计算渠道的最小流量。 7.4.17渠道按横断面形状可分为梯形道、矩形渠道和U形 道等。按挖填方状况可分为挖方渠道、填方渠道和半挖半填渠道。 一般情况下,土质渠道多采用梯形渠道,混凝土或砖石砌筑的多为 矩形或U形渠道。平原灌区干、支渠多采用梯形渠道,斗、农渠当 流量小于1.0m²/s时多采用矩形或U形渠道。山区、丘陵区灌区 干、支渠多采用梯形或矩形渠道,斗、农渠多采用矩形或U形渠道。

的渠道断面和建筑物尺寸也小,可减少工程量,节省占地和投资, 但灌水时间长,输水损失较大。轮灌渠道灌溉时,同时工作的渠道 少,灌水集中,流量大,输水时间短,所需渠道断面大,工程量及投 资较大,因此,干、支渠应按续灌方式设计,斗、农渠应按轮灌方式 设计。只有在水面比降小、水流泥沙含量高、容易产生淤积,有必 要增加输水流量或缩短灌水周期时,支渠才按轮灌方式设计,但必 须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轮灌组的数目太多,需要的劳动力多,因此一般轮灌组数以 2~3组为宜。

作为计算依据,同时满足不低于渠道设计流量的40%,相应的 小水深不低于设计水深的70%。实际运用中,当计算最小流量不 满足上述条件时,可以通过集中供水,缩短供水时间,增大最小 量,或按设计灌水率的40%计算渠道的最小流量

道等。按挖填方状况可分为挖方渠道、填方渠道和半挖半填渠道 一般情况下,土质渠道多采用梯形渠道,混凝土或砖石砌筑的多 矩形或U形渠道。平原灌区干、支渠多采用梯形渠道,斗、农渠 流量小于1.0m/s时多采用矩形或U形渠道。山区、丘陵区灌 、支渠多采用梯形或矩形渠道,斗、农渠多采用矩形或U形渠道

7.5.1~7.5.3排水标准包括排涝标准和排溃标准两方

排涝标准可用三种方式表达,第一种是以治理区发生定重 现期的暴雨,作物不受涝为标准,第二种是以治理区作物不受涝的 保证率为标准;第三种是以某一定量暴雨或涝灾严重的典型年作 为排涝标准。目前,我国三种表达方式都有应用,但以第一种方式 最为普遍。排涝标准是确定排涝流量及排涝沟道、滞涝设施(湖、 河)、排水闸站等排涝工程规模的重要依据。排涝标准是否合理 直接关系到工程的经济效益及其可行性。排涝标准过高,工程规 模过大,占地多、投资大,工程利用率不高,造成浪费;排涝标准过 低,工程规模过小,虽然占地少、投资小,但达不到预期的排涝要 求,排效益小,因此,排涝标准需要通过经济论证后合理确定。 我国各地自前采用的排涝标准可以参考现行国家标准《灌溉与排 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确定。 农作物受涝损失天小与作物种类、生育阶段、耐淹水深和耐淹 时间等有关。不同作物在不同的生育阶段充许的灌水时间不同: 棉花、小麦等作物耐淹能力较差,在地面积水深10cm的情况下, 受1d就会减产,受6d~7d以上就会死亡粮食作物当积水深 10cm~~15cm时,充许的淹水时间不超过2d~~3d。同种作物在 不同的生育阶段,其耐淹能力也不相同,一般作物幼苗的耐淹能力 较弱。作物的允许淹水时间还与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有关,黏性 土壤和气温较高时,作物耐灌时间较短;砂性土壤和气温较低时, 作物耐淹时间较长。表11给出了几种主要作物的耐淹水深和耐 历时,缺乏资料时可参考

表11几种主要作物的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

排渍标准一般用农作物的设计排溃深度表示,即控制农作物 不受渍害的农由地下水临界深度。农作物的耐渍深度是指农作物 在不同生育阶段要求保持的地下水适宜的理藏深度,即上壤中水 分和空气状况适宣于农作物根系生长(有利于农作物增产)的地下 水埋深。农作物的耐渍深度和耐渍时间因农作物种类、生育阶段、 土壤性质、气候条件以及采取的农业技术措施等不同前变化,是 个动态指标。因此,在灌区规划时,可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作物 种类和耕作种植技术等,经调查或试验后分析确定。小麦在播种 及幼苗期要求土壤湿润,一般控制地下水埋深在0.5m左右,以利 于毛细管水上升:促使种子发芽和壮苗;在返青至拨节期,根系生 长旺盛,一般控制地下水埋深在0.8m~1.0m。棉花根系相对小

麦粗壮,主根深,且在开花结铃期对水分的供应最为敏感,水分供 应的多少对根系的发育和植株生长、棉花产量和抗倒伏性能都有 较大影响。因此,在棉花播种和幼苗期地下水理深一般控制在 0.6m~0.8m;在董期以后控制在1.0m~~1.2m或更深。 水稻虽然是喜温好湿性作物,但稻田积水过深、时间过久或地 下水位长期过高,均会造成土壤通气不良,水稻根部缺氧,好气性 细菌活动受限,肥料难于分解,有害物质增加,使水稻扎根浅,易倒 伏,易产生黑根、烂根等病变,造成水稻减产。因此,要采取适当的 排水措施,降低地下水位,适时落干晒田,以协调稻田水、热、气、肥 的矛盾,提高水稻产量。

来越高,在农田灌溉排水设计与管理中,需要考虑农由土壤含水率 对农业机械生产效率的影响。不同质地的土壤、不同的农业机械, 对最低含水率的要求不同。根据黑龙江省查哈阳农场在盐溃化黑 钙土上的试验资料,在采用重型拖拉机带动联合收割机时,充许的 最大土壤含水率为干土重的30%~35%,要求的最小地下水埋深 为0.9m~1.0m。根据国外资料,一般满足履带式拖拉机下田要 求的最小地下水理深为0.4m~0.5m,满足轮式拖拉机机耕要求 的地下水最小埋深为0.5m~0.6m。本规范规定的排渍深度是根 据我国自前大部分地区的农业机械化作业情况和土壤质地做出的 一般性规定,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当地的土壤和农业生产实际: 确定适宜的排渍深度。 7.5.5水是土壤中盐分的主要载体,水分的运动必然导致土壤中 盐分的运动。土壤盐渍化是指在强蒸发条件下,土壤的毛细管水 上升运动强烈,地下水及土中的易溶性盐分向地表迁移并在地表 附近士积聚的现象和过程。不合理的灌觀等人类活动是弓起非 盐渍化土地发生次生盐溃渍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土壤次生盐渍化

7.5.5水是土壤中盐分的主要载体,水分的运动必然导致

盐分的运动。土壤盐渍化是指在强蒸发条件下,土壤的毛细管水 上升运动强烈,地下水及土中的易溶性盐分向地表迁移并在地表 附近士积聚的现象和过程。不合理的灌觀等人类活动是弓起非 盐溃化土地发生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土壤次生盐溃化 的进程中,起重要影响作用的因素:一是气候十旱,蒸发强烈二是 地下水位高,水的矿化度大;三是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四是成土母

质与盐地植物。土地次生盐渍化和盐碱地改良是目前世界农业生 产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土壤的脱盐和积盐均与地下水的理藏深 度有密切关系。通过水利措施,控制地下水的适宜理深,排除土壤 中积聚的盐分,建立良好的水盐平衡,从而改良土壤,防止土壤次 生盐渍化。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农业技术措施条件下,为了保证 土镶不产生盐碱化和作物不受盐害所要求保持的地下水最小理藏 深度,称地下水临界深度,其大小与土壤质地、地下水矿化度、气象 条件、灌溉排水条件和农业技术措施(耕作、施肥等)有关。因此, 不同地区或司一地区不同季节的地下水临界深度不同,即使同一 地区、同一季节,水文年份不同,地下水临界深度也不相同,需要根 据实地调查和观测试验资料确定。

水文地质、排水沟网密度、农作物耐渍能力等。从降雨(或灌溉) 始至地下水降至设计排渍深度,地下水的排水流量存在着高峰值, 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排渍模数是雨后(或灌水后)地下水位从 高水位降至排渍深度的单位面积上的平均排渍流量。般在降雨 持续时间长、土壤透水性强和排水沟系密度较大的地区,排渍模数较 大。根据部分地区资料,由于降雨产生的排渍模数:轻沙壤土地区为 0.03m/s·km²~~0.04m/s*km²,中壤土地区为0.02m/s*km²~ 0.03m/s·km²,重壤,黏土地区为0.0lm/s*km²~0.02m/s·km²。 盐碱地改良地区,由于冲洗产生的设计排渍模数往往较大,山东省打 渔张灌区在洗盐的情况下,实测排渍模数约为0.02m3/s·km²~ 0.1m3/s·km²。防止次生盐碱化地区,在强烈返盐季节,地下水 控制在临界深度时的排渍模数一般较小,例如河南省引黄人民 胜利渠灌区,排渍模数在0.002m3/s·km²~0.005m/s?km 以下。 根据史海滨等主编的《灌溉排水工程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 社2006年),设计排渍模数可按公式(23)、(24)或(25)计算确定 缺乏实测资料时可以参考使用

且E 由于隆丽引起渍害,排渍模数为:

10°μH 86.4T

式中:μ—土壤给水度(释放水量与土壤体积的比值)。 现行国家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规定 缺乏实测资料时,排渍模数采用公式(25)进行计算,但未指出是 于灌水引起渍害的限定条件。

式中:μ土壤给水度(释放水量与土壤体积的比值)。 现行国家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规定,当 缺乏实测资料时,排渍模数采用公式(25)进行计算,但未指出是由 于灌水引起渍害的限定条件。 7.5.8流域防洪除涝规划一般确定了流域内骨干防洪除涝工程 布局和规模,是流域内这域防洪除涝规划和灌区排水规划的重要 依据。 根据灌溉渠系的布置,排水沟系一般分为干、支、斗、农四级固 定沟道本沟以下可设置沟沟等临时性沟道,并与农沟组成

7.5.8流域防洪除涝规划一般确定了流域内骨干防洪除涝工

根据灌溉渠系的布置,排水沟系一般分为干、支、斗、农四级 定沟道,农沟以下可设置毛沟、摘沟等临时性沟道,并与农沟组 田间集水沟网。排水工程规划主要是进行排水方式、承泄区和 水出口的选择,以及干、支、斗沟(管)、农沟(管)和排水建筑物 叉建筑物的布置。我国部分地区排水沟规格见表12。

表12农田排水沟深与间距

7.5.9排水方式分为自流排水与提水排水、水平排水与垂直排 水、地面截流与地下截流等,灌区规划时,可根据上级沟道或承泄 区的水位、涝(渍)灾害的成因,选择适宜的排水方式。 由于地下深层承压水补给潜水导致的渍涝,可考滤采用竖井 排水;旱、涝、碱兼治地区,当地下水质和含水层出水条件较好时, 宜采用水平排水与垂直排水相结合的排水方案。 明沟排水存在开挖工程量大、易塌、易淤积、易生杂草、占地 多、不利于机械化耕作、维护管理工作量大等缺点,但工程造价低 投资省,因此在我国北方地区应用较多。 暗管排水虽造价较高、一次性投资大,但节地省工、利于耕作 易管理,对解决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实现农业集药化经营和机械 化耕作,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建议经济发达地区采用暗管排水方 式,其他地区在条件充许时,亦可考虑采用暗管排水方式。 不同地区,地形、地质、土壤、水文、气象、涝、渍、碱现状及成 因、排水工程现状等各不相同,排水工程规划时,可通过调查、搜集 分析资料,制订规划原则,拟定不同的排水系统布置方案,经技术 经济论证后,选择适宜的排水方案。 7.5.11排水沟设计流量是确定排水沟断面和沟道上各种建筑物 规模的依据,包括排涝设计流量、排溃设计流量和目常排水设计流 量等。 排涝设计流量是排水沟为满足排涝标准要求所能通过的流 量,通常为设计暴雨形成的最大流量,主要是用以确定排水沟断面

7.5.11排水沟设计流量是确定排水沟断面和沟道上各种建筑

排涝设计流量是排水沟为满足排涝标准要求所能通过的 量,通常为设计暴雨形成的最大流量,主要是用以确定排水沟断

尺寸。 排渍设计流量是为作物免受渍害而需要的排水流量,主要 以校核排水沟的最小流速。 日常排水设计流量是指地下水位达到设计控制要求时的地 水排水流量,用来确定有控制地下水位要求的排水沟沟底高程 沟底宽度。

八 排渍设计流量是为作物免受渍害而需要的排水流量,主要用 以校核排水沟的最小流速。 日常排水设计流量是指地下水位达到设计控制要求时的地下 水排水流量,用来确定有控制地下水位要求的排水沟沟底高程和 沟底宽度。 7.5.12农田耕作条件和地下水的控制要求是影响末级排水沟间 距和沟深的两个主要因素,沟深与沟距二者相互影响。在同样条 件下,沟距越天,则沟深越大;沟距越小,则沟深越小。沟的深度和 距离不同,占地和开挖土方也不同,排水沟的建设费用与效益也不 同。因此,在满足耕作与排水要求前提下,需要对排水沟的深度和 距离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优化组合方案。 7.5:15承泄区是指位于排水区以外,承纳排水系统排出水量的 河流、湖泊或海洋等。承泄区一般应具有足够的输水能力或蓄水 容积,能够及时排除或容蓄排出的水量具有适宜的水位,使排水 顺畅;具有较好的地质或工程条件,确保工程安全。根据灌区的实 际情况,可选择一个承泄区,也可选择多处承泄区;可有一个出水 口,也可有多处出水口。当排水区设计暴雨与承泄区洪水位遭遇 几率较大时,承泄区的设计水位可采用与排水区设计暴雨同频率 的洪水位或实际年洪水位,并考感排水可能引起的水位雍高;遭遇 几率不大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同频率洪水位、实际年洪水位或 排水历时内的多年平均高水位值。

7.5.12农田耕作条件和地下水的控制要求是影响末级排水泄

和沟深的两个主要因素,沟深与沟距二者相互影响。在同样条 下,沟距越天,则沟深越大;沟距越小,则沟深越小。沟的深度和 离不同,占地和开挖土方也不同,排水沟的建设费用与效益也不 因此,在满足耕作与排水要求前提下,需要对排水沟的深度和 离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优化组合方案。

7.6.1、7.6.2灌区规划时,科学分析灌区洪水发生的概率与特 性,合理拟定防洪标准,是选择防洪工程措施、确保灌区防洪安全、 控制工程投资、充分发挥灌溉效益的重要内容。 排洪沟、撤洪沟是保障灌区渠道防洪安全的工程措施。根据 国内一些灌区排洪沟、撇洪沟工程实践,其防洪标准一般按重现期

7.7.1灌排建筑物是为灌区引水、输水、配水、运行管理、节约用 水及保证工程安全的工程设施,主要包括:引水建筑物(如引水闸、 兰河坝、泵站等),配水建筑物(如分水闸、节制闻等),交叉建筑物 (如隧洞、涵洞、倒虹吸、渡槽、桥梁等),衔接建筑物(如跌水、陡坡 等),泄水建筑物(如泄水闸、退水闻、溢流堰等)和量水建筑物(如 量水堰、量水槽等)等。

7.7.2本条是对灌区建筑物布置的原则性规定,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形多样、资源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 家,在灌区建筑物布置、选型和确定设计指标时,需要结合灌区实 际情况,依据灌区需要和地区经济状况、投资能力等科学选择、合 理布置,以满足需要为原则,合理确定规模,控制投资,处理好需要 与可能的关系。灌区建筑物的布置与选型,应确保建筑物自身、渠 系及灌区用水的安全。灌区工程设施的数量、位置应结合灌区群 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确定。完善的工程配套和良好的工程管 理,是保证灌区正常运行和充分发挥灌溉效益的基础,灌区工程的 布置和选型应有利于管理和维护。 我国农田灌溉历史悠久,但由于多种因素制约,灌水技术落 后,灌水方式和灌溉管理粗放,一方面农业灌溉用水浪费严重,另 一方面水资源不足的矛盾益突出。因此,灌区规划时,要科学分 析灌区水资源状况,重视灌区节水工作,灌区渠系及建筑物的布 置选型和设计等应满足安全、节水、节能的要求。

7.7.3渠首工程引水采用水库(枢纽)调节时,需要提出库区

积、库容、正常蓄水位、死水位、引水口高程等参数;采用有坝或无 坝引水枢纽时,需要提出引水水位、引水流量、引水口尺寸等参数; 采用泵站提水时,需要提出设计扬程、设计流量及装机容量等参 数,

根据渠道水位推算成果和渠道断面要素,需要提出渠系建筑 物的设计流量、控制水位、闸孔净宽、渡槽和倒虹吸长度、跌水或陡 坡落差等,初步确定建筑物级别。 排水建筑物需要根据其排水流量、水深、水位等初步确定其级 别及有关参数。

定“典型设计总面积不应小手灌区总面积的5%”,但在实际运用 过程中,设计单位普遍反映工作量太大,对于平原地区,由于各种 条件比较相似,典型区面积大小与其示范作用关系不大,对投资估 算精度的影响有限,因此本规范在不与国家现行标准矛盾的前提 下,按灌区规模规定定的浮动范围。对山丘区或其他条件差异 较大的灌区,应适当增加典型区数量和面积。 7.8.3平整土地是保证灌水质量、节约用水、提高劳动效率的一 项重要措施。平整土地应满足灌水技术要求,并便于耕作与管理。 其测量与计算方法有自估试平法和方格网法。乎整土地的方法有 倒槽法、抽槽法和全铲法等,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激光平整土地。 7.8.6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斗、农渠及斗、农沟的布置有很 大差异,应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布置。平原和圩区, 一般有两种布置形式:一种是灌排相邻布置,适用于地形坡向单 一,灌排方尚一致的地区,一般斗、农渠只能单向分水,斗、农沟只

7.8,3平整土地是保证灌水质量、节约用水、提高劳动效率的 项重要措施。平整土地应满足灌水技术要求,并便于耕作与管 其测量与计算方法有自估试平法和方格网法。乎整土地的方汽 倒槽法、抽槽法和全铲法等,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激光整土地

大差异,应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布置。平原和圩 一般有两种布置形式:一种是灌排相邻布置,适用于地形坡向 一,灌排方向一致的地区,一般斗、农渠只能单向分水,斗、农汽 能单向排水,这种布置的优点是可以挖沟就近筑渠,降低运距

一种是灌排相间布置,适用于地形平坦或有一定起伏不平的地形、 土壤透水性较强的地区,斗、农渠可以双向分水,斗、农沟也可以承 泄两侧的排水,这种布置的优点是灌排效果好,在地下水埋深小 要控制地下水位及防止壤次生盐溃化的地区,宜采用这种布 置形式。干旱平干阜地区,地下水理深较天,排水任务较小,经过 论证可以采用灌排结合布置,以节约士地

7.8.7我国目前农田灌溉中由于田间工程不配套、田间

不够健全、土地平整差等,普遍存在着灌水量大、灌水次数多的现 象,跑、冒、漏、渗及蒸发损失严重,造成大量田间灌溉水量损失浪 费,不仅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减产,还会恶化土壤与水环境质量、造 成水土流失、降低土壤肥力、影响效益发挥、减少工程使用年限。 因此,对湿润、半湿润地区,在经济条件充许时可对田间渠道进行 防渗处理。西北内陆干罩地区,由于田间防风林带及防沙章障生 态用水的需要,因而田间渠道不宜进行防渗处理。 田间工程建设要求渠、沟、路配套,建筑物齐全,基本达到引水 有口门、分水有闻、量水有堰、过路有桥,能有效调节和控制地下水 位,防止土壤沼泽化和盐碱化,改变大水漫灌和串灌、串排现象,利 于灌区管理和群众生产。

块,文称为方田或耕作区,是进行机械耕作、布设由间沟渠的基本 单元,也是作物种植、灌溉与管理以及平整土地的基本单位。影响 条田规格的因素很多,如土壤质地、地下水位、灌溉与排水条件、耕 作要求等,应根据各地其体情况确定。我国阜作区的条由规格可 参考表13,平原区宜取大值,井灌区、山区、丘陵区宜取小值。 条田地面坡度对灌水效率和灌水质量有一定影响,田面坡度 过陡,易受冲刷,灌水不均匀,田面坡度过缓,往往导致灌水量超过 灌水定额,产生渗漏,浪费水资源,增加灌水成本。适宜的田面坡 度(纵向坡度)与土类型和灌水方法有关,一般应通过试验确定。 缺乏试验资料时,可参考表14和表15所列数值确定。

表13星作区条田规格

表14睡灌条田适宜田面坡度

表15沟灌条田适宜田面坡度

西省关中、陕北地区和河南省引黄灌区的灌溉试验数据,可供参考

7.8.10长哇分段灌是我国北方地区解决小鞋灌水田间沟渠多、 分水控水设施多、哇占地多等缺点而采用的一种灌水技术。采 用长睦分段灌,可以实现灌水30m3/亩左右的低定额灌水,灌水均 匀度、田间灌水贮存率和田间灌水有效利用率均大于80%~ 85%,且随睦长的增加而增大;与睦田长度相同常规睦灌方法相 比,可节水40%~60%,田间灌水有效利用率可提高1倍甚至更 多。而且田间渠沟少,灌溉设施少,占地少,对田面坡度的适应性 强,便于机械耕作。采用长睦分段灌缺乏资料时,可通过试验或按 公式(26)、(27)计算灌水睦要素,也可参考表19选取。 1对干有坡睦(块)灌

2对水平(无坡块)灌

40g 1.5m a 1+B Ko

40g Lo 1.5m m K.

中:L。 分段进水口间距(m); q一 人(块)单宽流量(L/s·m); 灌水定额(m/亩); β一—地面水流消退历时与水流推进历时的比值,可取 β。=0. 8~1. 2; K。一 第一个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入渗速度(mm/min),可 根据土壤质地从表18中选取; & 一 土壤入渗递减指数,一般α一0.3~0.8,轻质土壤取 小值,重质土壤取大值

表18几种不同质地土壤的稳定入渗速度(mm/h

表19长鞋分段灌灌水技术要索

7.8.11沟灌适用于棉花、玉米、薯类等宽行作物,某些宽行距

蔬菜也可采用沟灌,沟灌的适宣坡度为0.005~0.020之简。灌水 沟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有顺坡沟和横坡沟、深沟和浅沟、封闭沟 和流通沟等。灌水沟的主要技术要素有间距、长度和断面结构等, 与土壤的透水性、地面坡度、农业耕作和栽培要求等有关,一般沟 长可采用30m~80m,纵坡在1/50~1/200之间。沟上口宽0.3m ~0.4m,深0.1m~0.2m,底宽0.2m~~0.3m,规划时应根据地区 情况经试验或计算分析确定。表20为河南省引黄灌区灌水沟技 术要素,可供参考。

表20河南省引黄灌区灌水沟要素

7.8.13~7.8.15渠、沟、路、林、电和村镇是农田基本建设的重要 组成部分,关系到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群众生活、农村生态与环境 等,规划时需要注意渠、沟、路、林及田块地界的协调,要有利于环 境保护,控制水土流失,能够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的交通需要,保证 田间道路与骨干路网的连通,减少占地与交文建筑物数量,降低投 资。渠、沟、路的布置形式有:“渠、路、沟”,“渠、沟、路”,“沟、渠、 路”等,这些布置形式各有其优缺点,实际布置时,可根据具体情况 具体分析,可采用一种布置形式,也可多种布置形式相结合。 灌区绿化,植树种草,可以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

风护苗,增加收入,是我国干旱平干旱地区生态与环境保护的重要 借施。般可在斗、农渠(沟)的两岸植树1~2行,植树位置应在 堤顶以外0.5m,排水沟在沟口外缘0.5m,道路两侧可裁种1行。 东西向的渠、沟、路以栽种低矮、遮阴小的树种和灌木为宜,株距 2m左右,以免遮阳,影响作物生长;南北向的渠、沟、路可种植大 冠树种,株距3m~5m。防风作用的林带应垂直主风向布置。 由间输电线路和通信线路般布置在渠道或道路的一侧,沿 条田地界布置,以便管理、维护和耕作,电杆或线路与渠、路外侧要 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高压线15m~18m,低压线不小于10m。

7.9.3农业用水输配水过程中损失的水量约占灌区损失水量的

80%以上,因此提高灌区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减少输水损失是灌区 节水工程的主要内容。灌区支渠及其以上渠道输水流量大、输水 时间长,渗漏损失所占比重大,因此灌区支渠及其以上渠道进行防 渗处理是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的重点。 提水灌区一般地势较高,当地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差,对提水灌 区和小流量渠道发展渠道防渗和管道输配水技术,是降低灌溉成 本、提高用水效益、减少能源消耗的有效措施。

7.9.4输水渠道横断面形式、结构和尺寸影响水的流态和输配

效率,对工程的运行、维护、造价及使用寿命也有影响。因此,4 及以上渠道采用坡脚或底面为弧形的非标准断面、5级渠道采月 U形断面是比较经济合理的。衬砌材料尽可能选择当地材料 另外,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是提高衬砌效率、降低工程造售 的有效措施。

8工程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

8.0.1本条规定了灌区工程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应包括的主要

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为此带来了天量征地移民问题,工程建设征地补偿投资占工程投 资的比例越来越大。移民问题是工程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 题,它不仅关系到工程建设能否顺利进行,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因 此需要特别重视。 灌区规划中,需要把工程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问题作为一 项重要内容进行考虑,了解征地移民中可能存在的制约因素, 并作为规划方案比选的一个重要方面,为规划方案优化提供依 据。 8.0.2土地资源是十分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工程建设必须贯彻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灌区规 划阶段需要确定永久征地范围,并估算永久征地面积。永久征地

实际工作中,土地面积一般可在1/10000(或1/5000)地形图 上量算,地类组成上应将耕地、园地、林地等主要地类划分出来;移 民人数、房屋等可根据抽样调查并参考当地统计资料估算;对涉 及的公路、输电线路等专项设施可根据地形图并结合统计年鉴 等资料估算;重要的企业、矿藏、文物等可先通过县志、统计年 鉴等进行了解,再确定是否需要单独调查。无论采取什么方 法,成果精度应能满足灌区规划方案比选和估算本部分投资的 要求。

8.0.4灌区开发项目一般直接搬迁移民较少,但征地面

0.4灌区开发项目一般直接搬迁移民较少,但征地面积较大,

因此需要进行初步的环境容量分析,尽可能避免因征地产生“占地 不占房”的移民搬迁。

9.0.2水土流失是重要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在于旱半十阜地区和 山区、丘陵地区等生态与环境脆弱地区更加突出。灌区规划应把 防治水土流失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并作为规划方案合理性分析的 一项重要因素。 水土流失防治范围不仅包括工程建设防治责任区,还应包括 种植区域。 灌区规划实施可能产生的新增水土流失防治应与现状水土流 失防治相结合,自的是通过灌区规划利用有效的工程措施、植物措 施、耕作措施以及必要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措施,对灌区内的 水土流失问题进行系统防治、综合治理,因此本规范将“水土流失 防治责任范围”改为“水土流失防治范围”。 9.0.3水土流失分析既要分析灌区工程建设期由于扰动原地表、 植被等产生的水土流失,还应根据种植结构和种植方式等,分析灌 区种植结构和种植方式的合理性,进而分析运行期间水士流失规 律和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 9.0.4灌区规划阶段的水土保持主要是预防规划实施后和工程 建设中的水土流失,是从宏观上分析水土流失影响,因此只要求初 步提出水土保持措施的总体布高,并根据水土流失影响分析,从工 程布置和灌区种植方式、种植结构方面为规刻方案提出水土保持 要求或建议。 水土保持措施的选择与配置,既要有预防水土流失、涵养水源 的基本功能,又要注重其经济效益、生态与环境效益,并将水土保 持体系建设与灌区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经济发展相结合,以 促进灌区经济社会、生态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0.0.1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维护和改善灌区环境 状况,促进灌区良性发展,是灌区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目标。同 时,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灌区规划方案中应 编制环境影响评价,预测和评价规划方案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环境 影响,制订预防和不利影响减量化的对策措施,提出环境影响综合 评价结论,从环境角度为规划方案提供调整、优化依据。 10.0.2评价范围的确定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前提条件,确定评价 范围时应注意所涉及的影响范围,根据灌区规划的环境影响特点 确定,一般涉及供水水源区、退(排)水承泄区、输水沿线区、取水工 程下游河道、移民安置区、工程布置区等,具体应根据环境要素的 环境特点和影响程度合理确定。 10.0.3环境保护自标包括环境与生态功能自标和环境敏感自 标,如水功能、生态系统功能等属于环境与生态功能自标,应根据 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划,结合水功能区划、区域生态功 能区划合理确定,需特殊保护区、生态敏感与脆弱区等的保护目标 为环境敏感目标。 评价指标是根据一定评判标准反映环境保护自标实现程度的 特征值,可定量或定性描述。 10.0,4灌区规划阶段的环境现状调查以收集现有资料为主,一 般不要求现场测试,当资料达不到要求时,可进行必要的现场调查 与测试。 自然环境资料包括地形、地貌、土壤岩性、水环境、土壤环境、 水文、气象、河流泥沙等;生态包括陆生生物、水生生物,珍稀、危 动植物等:社会经济环境包括人口、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

0.3环境保护自标包活环境与生态功能自标和环境敏感目 示,如水功能、生态系统功能等属于环境与生态功能目标,应根据 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划,结合水功能区划、区域生态功 能区划合理确定,需特殊保护区、生态敏感与脆弱区等的保护目标 为环境敏感目标。 评价指标是根据一定评判标准反映环境保护目标实现程度的 特征值,可定量或定性描述

10.0.4灌区规划阶段的环境现状调查以收集现有资料为主

自然环境资料包括地形、地貌、土壤岩性、水环境、土壤环境、 水文、气象、河流泥沙等;生态包括陆生生物、水生生物,珍稀、濒危 力植物等;社会经济环境包括人口、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

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人群健康、生活质量、景观、文物、民族与宗教 等;环境敏感区包括需特殊保护地区、生态敏感与脆弱区,地下水 超采区等。 10.0.5规划方案分析是对提出的灌区规划方案与国家政策、法 规等的协调性进行分析,分析提出的规划方案是否符合国家相关 的法律、法规,是否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生态功能 区划、水功能区划等相协调。分析的自的是从宏观角度初步判断 规划方案的可行性,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等工作是针对初步判定环 境可行的规划方案进行。 10.0.6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是在初步判定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 基础上,预测与评价规划方案实施后对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对 环境要素的短期、长期和累积影响。 10.0.7灌区规划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从宏观上控制总体规划方 案对环境的影响,选择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是对环境的最大保护。 10.0.9综合评价结论要简明要,从有利与不利因素两方面论 述规划实施对经济社会环境影响和自然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明确 规划方案实施是否可行,并对下阶段的工作提出建议

11.0.1本条主要明确了灌区运行管理规划应主要包括的内容。 11.0.2大、中型灌区是我国粮、棉、油重要生产基地,是国家粮食 供应安全的重要保障。为充分发挥灌区工程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灌区的高效、经济运行,灌区规划 阶段,应认真研究灌区管理机构设置方案、岗位设置和人贯编制。 灌区管理机构岗位设置和人员编制参照《灌区、泵站岗位设置 及定员标准(试行)》进行编制。 已建灌区,应研究灌区管理改革方案,按照精简高效、减少管 理费开支的原则,尽量减少机构层次和科室数量,并为灌区管理现 代化留有余地。 11.0.3灌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提高灌区的工作效率、工 程效益与用水效率,促进灌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合理的开 发利用,保证灌区工程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灌区规划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应规范的规定,结合灌区实 际,提出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方案。 灌区管理可吸收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实行专管与群管相结 合的管理模式。 11.0.4科学合理的确定灌区管理范围和工程保护范围,是搞好 灌区管理、保证灌区高效经济和安全运行的前提,也是灌区建设和 管理运用的依据。 工程管理范围是指灌区全部工程和设施的建筑场地和管理用 地。

110.4科学合理的确定灌区管理范围和工程保护范围,是搞妇

工程管理范围是指灌区全部工程和设施的建筑场地和管理月 地。 工程保护范围是指为保护灌区工程和设施的安全,禁止或队 制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在灌溉渠系及建筑物和其他设施附近一定

范围内的区域从事打井、勘探、爆破、矿藏开采或构筑其他地下工 程等有危害工程和设施安全的活动。 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一般包括:灌区的蓄水工程,十、支渠 系,引水、输水、挡水、配水、泄水建筑物,提水设施、水电站、排灌 站,穿渠建筑物、观测、通信、交通、测量、试验等设施和管理区、生 活区。 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应根据灌溉渠系及建筑物的流量、工程 级别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并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土地开 发利用状况等进行确定。 11.0.5灌区信息种类多、信息量大,而且具有随时间变化频次高 的特点,其存储、处理工作量大。信息现代化建设包括:信息的采 集监测系统、管理与存储系统、处理与决策支持系统、传输与通讯 网络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等。信息系统建设规划通常符合下列 要求: 1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 2先进实用,高效可靠。 3以需求为导向,以近期为重点,近远期结合,分期实施。 4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建立灌区网络系统,并通过互联网实 现信息资源共享。 计量供水是加强灌区水资源管理、实现灌区水资源科学调度 促进节药用水,足额征收水费、分析渠道的输水能力和输水损失的 重要措施。灌区规划对测水量水站网的布置、设施的选择等进行 初步规划,为投资决策、灌区开发等提供参考。 通信调度设施是灌区与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灌区内部进 行白常联络、水资源管理与调度、事故报警和处理等的基础设施 是灌区安全、经济、科学运行的重要保障。根据灌区实际情况,按 照反应快速、运行可靠、安全便捷的原则,提出灌区通讯方案和设 施管理的初步意见,是灌区规划的重要内容。 11 0 7滋溉试验站(场)息灌区实现科学灌溉 节约用水 加强水

量调配、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人的基础性设施。大、中型 灌区在区域经济发展、稳定粮油市场、促进区域社会稳定和谐中具 有重要作用,因此应根据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生产情况,建立 相对独立的灌溉试验站(场),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和技术人员,确 定观测试验项目JLZJ-Y-GL-001-2020 北京市普通公路日常养护预算编制办法(路基、路面、桥梁、泵站、运行保障)(试行),为科学指导灌区灌溉和灌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 论依据。

12投资估算与经济评价

12.1.1、12.1.2投资估算应按编制年的价格水平进行编制。 投资估算的项目划分、费用构成、费率标准一般按水利部发布 的《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水总【2002]116号)的规定 执行,项目划分可根据灌区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定额应采用部颁或地方颁布的水利工程估算定额,没有估算 定额时,可采用概算定额并按规定调整后执行。

12.2.3工程投资费用是在工程投资估算的基础上用影于价格调

整工程投资估算中的各项费用,并扣除属手国民经济内部转移支 付部分后的费用。 灌区国民经济评价主要根据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及 经济效益费用比等指标及评价准则进行。 由于灌溉工程效益的发挥受灌区内部和水源地水文、气象条 件的影响较大,在进行效益分析计算时,除应分析多年平均效益 外,还应估算设计年、特大星年的风险效益,供决策参考。 根据《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发改投资 (2006]1325号)规定:建设项目社会折现率为8%;对于受益期长、 兼有公益性质的灌区建设项目,社会折现率可取6%。 12.2.5根据我国大型灌区的管理现状,管理单位一般只管理到 支渠,支渠以下由用水户协会或用水户自己管理,因此本条规定的 供水成本核算一般需要到斗渠进水口。同时,为反映用水卢实际

12.2.5根据我国大型灌区的管理现状,管理单位一般只管理至

支渠,支渠以下由用水户协会或用水户自点管理,因此本条规定的 共水成本核算一般需要到斗藻进水口。同时,为反映用水户实 承受的灌溉水费,客观评价用水户的承受能力,也需要估算支渠以

下的供水成本。 水价承受能力分析是评价与优化灌区开发建设方案的一项重 要参考条件,也是灌区运行管理需要考虑的问题。根据有关资料, 亚洲一些国家和世界银行资助的灌溉工程农业水费占灌溉增产效 益的比重为9%~~17%DB11/T 1591-2018 城市道路日常养护作业规程,考虑我国灌区的灌溉增产情况和各种农 业生产支出等,一般农业灌溉水费占灌溉增产效益的比例不宜超 过15% 。

13.0.1、13.0.2灌区建设涉及面户、工程项自多、资金投人大、建 设周期长,灌区开发建设时,应根据地区经济实力,综合考多方 面的因素,分期实施,分期受益,逐步达到设计灌溉规模。 灌区分期应进行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近期安排实施的工 程,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能与远期项目有机结合,近期工程完 成后,可以独立发挥效益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