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369-2016《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pdf

JGJ369-2016《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8.3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47488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369-2016《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pdf

注:为考虑孔道每米长度局部偏差的摩擦系数,为预应力筋与孔道之间的摩擦

9.1.5体外预应力束的预应力筋力学性能应符合本规范第

1.5体外预力束的预应力筋力性能应符合本规范第3. 节规定。体外预应力束的选用应根据结构受力特点、环境条件和 施工方法等确定,体外预应力束的预应力筋可采用预应力钢绞 线、预应力螺纹钢筋,且宜采用涂层预应力筋或二次加工预应 力筋。 9.1.6体外预应力筋宜选用外包裹高密度聚乙烯护套的钢绞线 或钢丝束,护套层厚度宜为1.8mm~2.4mm,护套料的物理性 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塑料护套半平行钢丝拉索》CI3058中 的规定,体外预应力筋转向弯折处应衬垫聚乙烯板片,板片厚度 工

节规定。体外预应力束的选用应根据结构受力特点、环境条件和 施工方法等确定,体外预应力束的预应力筋可采用预应力钢绞 线、预应力螺纹钢筋,且宜采用涂层预应力筋或二次加工预应 力筋。

或钢丝束,护套层厚度宜为1.8mm~2.4mm,护套料的物理性 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塑料护套半平行钢丝拉索》CJ3058中 的规定,体外预应力筋转向弯折处应衬垫聚乙烯板片DB11/T 1627-2019标准下载,板片厚度 不应小于2mm。

9.2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9.2.1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次内力可采用约束次内力法计 算,常见线型布置及次内力计算公式可按本规范附录B执行 9.2.2体外预应力筋张拉控制应力值6con应根据预应力筋品种 和设计条件等取用,当采用钢绞线时ccon不应超过0.6fptk;且不 宜小于0.4ptk;当要求部分抵消由于应力松弛、摩擦、分批张 拉等因素产生的预应力损失时,张拉控制应力限值可以提 高0.05fptk 。

9.2.3体外预应力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可按

9.2.3体外预应力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可按

本规范第5.2节无粘结预应力构件的方法,其中体外预应力束的 应力设计值。宜按下列公式计算: 对简支受弯构件:

对连续与悬臂受弯构件: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时

此时,应力设计值尚应符合下列条件: pu

Opu=Ope+100

Opu = One + 50

Opu = Ope 50

9.3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9.3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9.3.1体外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短 期刚度B,可按本规范第6.2.3条的规定计算,此时纵向受拉钢 筋配筋率应按下式计算:

As+0.20Ap bho

9.3.2对于跨高比较大(L/h>12)的受弯构件,应考虑体外 顶应力二次效应的作用,体外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短期刚度可 用下列公式计算:

(E.As+EpA,)h B 6αep 1+3.5% e = Ms/Npo + ep E.I.

式中: Es、Ep 分别为受拉钢筋、体外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 (MPa) ; As、Ap 分别为受拉钢筋、体外预应力筋的面积

(mm²); ho 截面有效高度(mm); 纵向受拉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 QE 钢筋弹性模量与混凝土弹性模量之比; 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可按本规范公式9.3.1 计算; 受拉区翼缘加强系数: △对应截面处预应力筋的相对位移(mm); M一梁的跨中弯矩(N·mm); L一梁的跨度(mm); E 混凝土弹性模量(MPa); Ie 梁截面的等效惯性矩(mm); ep 体外预应力筋在梁端的偏心距(mm); k1、k2 和荷载形式、支承条件有关的荷载效应系数: 可按表9.3.2的值确定。

表 9. 3. 2系数 ki、kl

9.3.3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和受弯构件中,按荷载效应

9.3.3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和受弯构件中,按荷载效应 的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的最大裂缝宽度可按本规范第 5.3.4条的规定计算,其中ote和sk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9.3.4体外预应力结构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及最大裂缝宽度限

值可按本规范第6.3.1条及6.3.2条的规定执行。

9.4.1体外预应力束的外套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保护套管应能抵抗运输、安装和使用过程中的各种作用 力,不得损坏。 2采用水泥基灌浆料时,套管应能承受1.oN/mm的内压 孔道的内径宜比预应力束外径大6mm~15mm,且孔道的截面积 宜为穿入预应力筋截面积的3倍~4倍。 3采用专用防腐油脂等防腐化合物填充管道时,除应符合 有关规定的温度和内压外,在管道和防腐化合物之间,因温度变 化发生的效应不得对钢绞线产生腐蚀作用。 4镀锌钢管的壁厚不宜小于管径的1/40,且不应小于 2mm;高密度聚乙烯管的壁厚宜为2mm~5mm,且应具有抗紫 外线功能和耐老化性能,并应充许在必要时进行更换。 5普通钢套管应具有可靠的防腐蚀措施,在使用一定时期 后应重新涂刷防腐蚀涂层。 9.4.2体外预应力束的防腐蚀防护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泥基灌浆料、专用防腐油脂应能填满外套管和连续包 裹预应力筋的全长,并应避免产生气泡。 2体外束采用工厂预制时,其防腐蚀材料在加工、运输 安装及张拉过程中,应能保证具有稳定性、柔性和不产生裂缝 并应在所要求的温度范围内不流。 3防腐蚀材料的耐久性能应与体外束所属的环境类别和设 计使用年限的要求相一致。 9.4.3体外预应力束的锚固体系应按使用环境类别和结构部位 等设计要求进行选用。对于有整体调束要求的钢绞线夹片锚固体 系,可采用外螺母支撑承力方式调束;对处于低应力状态下的体 外束,对锚具夹片应设防松装置;对可更换的体外束,应采用体

等设计要求进行选用。对于有整体调束要求的钢绞线夹片锚固体 系,可采用外螺母支撑承力方式调束;对处于低应力状态下的体 外束,对锚具夹片应设防松装置;对可更换的体外束,应采用体

外束专用锚固体系,且应在锚具外预留钢丝束的张拉工作长度。

9.4.4体外束锚固区和转向块的构造宜符合下列规定:

1体外束的锚固区宜设置在梁端混凝土端部、牛腿处或设 置在承力钢件部位,应保证传力可靠且变形符合设计要求。 2在混凝土矩形、工字形或箱形梁中,转向块可设在结构 体外或箱形梁的箱体内。转向块的钢套管鞍座应预先弯曲成型 理入混凝土中。外体束的弯折也可采用通过隔梁、肋梁等形式。 3当锚固区采用钢托件锚固预应力筋时,其与钢筋混凝士 梁之间应采用套箍、螺栓固定等可靠的连接构造措施 4对可更换的体外束,在锚固端和转向块处,与结构相连 接的鞍座套管应与体外束的外套管分离,以方便更换体外束。 5体外束在每个转向块处的弯曲角度不应大于15°,转向 块鞍座处最小曲率半径宜按表9.4.4取用。用于制作体外束的钢 绞线,应按偏斜拉伸试验方法确定其力学性能

表9.4.4体外束最小曲率半径(m

注:钢绞线根数为列表数值的中间时,可按线性内插法确定。

9.4.5体外预应力结构采用钢制转向块、锚固块时,除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对转向块、铺固块 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外,尚应对转向 块、锚固块与混凝土结构的连接进行验算。 9.4.6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钢制转向块、锚固块及连接时

应力等效荷载标准值应按预应力筋极限强度标准值计算得出 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钢制转向块、锚固块及连接时,预应力 等效荷载标准值应按预应力筋最大容许张拉力计算得出

9.4.7与转向块、锚固块连接处的结构混凝土应依据现行国家 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进行受冲切承载力和局 部受压承载力计算。在预应力张拉阶段验算中,局部压力设计值 应取1.2倍张拉控制力进行计算;在正常使用阶段验算中,局部 压力设计值应取预应力筋极限强度标准值进行计算。 9.4.8体外预应力结构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结构整体的耐火 等级。用于受弯构件、桁架的体外预应力体系耐火极限应符合表 9.4.8的规定。当低于规定要求时,应采取外包覆不燃烧体或其 他防火隔热的措施

表9.4.8体外预应力体系耐火极限(h)

9.4.9体外预应力体系的防火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要求的耐火极限内应能够有效保护体外预应力筋、转 向块、锚固块及锚具等受力部分: 2防火材料应易与体外预应力体系结合,并不应产生对体 外预应力体系的有害影响; 3当钢构件受火产生充许变形时,防火保护材料不应发生 结构性破坏,应仍能保持原有的保护作用直至规定的耐火时间; 4当防火措施达不到耐火极限要求时,体外预应力筋应按 可更换设计,并应验算体外预应力筋失效后结构不会塌落; 5防火保护材料不应对人体有毒害; 6应选用施工方便、易于保障施工质量的防火措施, 9.4.10当体外预应力体系采用防火涂料防火时,耐火极限天于 1.5h应选用非膨胀型钢结构防火涂料;耐火极限不大于1.5h可 选用膨胀型钢结构防火涂料。防火涂料保护层厚度应依据现行国 家标准《钢结构防火涂料》GB14907确定。

9.4.11 体外束的锚具应设置全密封防护罩(图9.4.11),对不

要求更换的体外束,可在防护罩内灌注环氧砂浆或其他防腐蚀材料;对可更换的体外束,应保留满足张拉要求的预应力筋长度,在防护罩内灌注专用防腐油脂或其他可清洗的防腐材料。(a)不要求更换(b)要求更换图9.4.11锚具防护罩1一体外预应力筋;2一承压板;3一锚具;4一锚具防护罩;5一防腐蚀材料;6一锚具外预应力筋9.4.12钢制转向块和钢制锚固块应采取防锈措施,并应按防腐蚀年限进行定期维护。钢材的防锈和防腐蚀采用的涂料、钢材表面的除锈等级以及防腐蚀对钢材的构造要求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设计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及《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GB/T8923的规定。在设计文件中应注明所要求的钢材除锈等级和所要用的涂料或镀层厚度。107

10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

10.1.1本章适用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混凝土梁、板受 弯构件;不适用于以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作为支座负筋的 多跨连续受弯构件及需要进行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的受弯构件。 10.1.2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应采用后张法施工工艺,其 张拉控制应力限值应符合表10.1.2的规定

表10.1.2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限值

10.1.3应由可靠依据确定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混凝土构 件长期使用的环境温度,且该温度不应高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 基体树脂的热变形温度。 10.1.4对需进行疲劳验算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混凝土 构件,应进行专项设计。

10.2.1预应力的损失0,012,615,6m可按照本规范4.3节的 现定计算,但对相应计算公式应进行下列修止: 1应采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值E: 2应根据实测数据确定张拉端锚具变形和纤维增强复合材 料预应力筋内缩值a; 3应根据实测数据确定考虑孔道每米长度局部偏差的摩擦

系数k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与孔道壁之间的摩擦系 数; 4计算受拉区预应力钢筋和非预应力钢筋的配筋率时, 应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截面面积乘以折算系数E/E.以 替换原公式中的相应值。 10.2.2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的应力松弛损失614可按下 列公式计管。

10.2.2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的应力松弛损失6l4可按下 列公式计算:

014 p = [a +blog(t)]/100

式中:β一应力松弛损失率; a,b一系数;无实测数据时,对于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筋,可取a=0.231,6=0.345;对于芳纶纤维增强 复合材料筋,可取a=3.38,b=2.88; t一时间(d)。 10.2.3因季节温差造成的预应力变化0/8应按下式计算

(10. 2. 3)

式中:△T 年平均最高(或最低)温度与预应力筋张拉锚固 时的温差(℃); αf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的轴向温度膨胀系数 (1/℃); 混凝土的温度线膨胀系数(1/℃)。

10.3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

10.3.1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受 弯承载力应按本规范第5.1.2条的规定和下列基本假定进行 计算: 1不考虑纤维增强复合塑料筋的抗压强度; 2纵向受拉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的应力等于纤维增强复合 材料筋应变与其弹性模量的乘积,且不应大于按本规范第3.2.4 条规定计算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10.3.2纵向非预应力受拉钢筋屈服与受压区混凝土破坏同时发 生时的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应按下式计算:

10.3.2 纵向非预应力受拉钢筋屈服与受压区混凝土破环同时发

BiEcu 5b Ceu + f/E.

(10. 3. 2)

式中:S6 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 混凝土受压区高度折算系数,按本规范第5.1.7条 的规定计算; Ecu 正截面混凝土极限压应变,按本规范第5.1.2条的 规定计算; E 纵向受拉钢筋的弹性模量(MPa); f一纵向受拉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MPa)。 10.3.3纵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达到设计强度与受压区 混凝士破环同时发生的相对平衡受压区高度应按下式计算,

10.3.3纵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达到设计强度与受压区 昆凝土破坏同时发生的相对平衡受压区高度应按下式计算,

混凝土破坏同时发生的相对平衡受压区高度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Sp,b 相对平衡受压区高度; Ofpo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合力点处混凝土法向 应力等于零时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的应 力(MPa),按本规范第10.3.6条规定进行计算; ffpd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MPa),按本规范第3.2.4条的规定计算,其中 f取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的抗拉强度标 准值

10.3.4同时配有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和普通钢筋的混凝 土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应符合下列公式规定:

10.3.4同时配有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和普通钢筋的

当≤<0.0033时:

βy 460 Ec 660 2ec E9 1 β1 3ea E0

一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在相应阶段的预应力 损失值(MPa); Op一 由预加力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合力点处 产生的混凝土法向应力(MPa)。 3.7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斜截面受 承载力计算应根据本规范第5.5节条文规定的计算原则进行。 当采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作为箍筋时,其考虑弯曲影响的 拉强度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且不应大于0.004Ep。

6l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在相应阶段的预应力 损失值(MPa); Ppe 由预加力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合力点处 产生的混凝土法向应力(MPa)。

f tb = Obend f fnd

式中:ftb一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箍筋考虑弯曲影响的抗拉强度 设计值(MPa); (Pbend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箍筋考虑弯曲影响的强度折减 系数;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箍筋转角处的弯曲半径(mm);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箍筋的直径(mm)

10.4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10.4.1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的 拉应力应符合下式规定:

Ofp,s < f fpd

(10. 4. 1)

式中:fp,s 按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计算的纤维增强复合材 料筋拉应力(MPa); ffpc一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的持久强度设计值(MPa) 应按本规范第3.2.5条的规定计算。 10.4.2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挠度限值 和裂缝控制要求应分别符合本规范表6.2.6、表6.3.2的规定。 10.4.3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混凝 土受弯构件的裂缝宽度和变形验算可根据本规范第6章的有关规 定进行,但对相应计算公式应进行下列修正:

1对于裂缝控制验算,应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的截面面 积折算为AE/E。,其中,A.为受拉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的截 面面积;并应根据实测数据确定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的相对粘结 特性系数Ui; 2对于挠度验算,应采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的弹性模量 值E。

10.5.1曲线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的曲率半径应大于5m: 且大于100倍的孔道直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的净间距 应大于其孔道直径。 10.5.2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混凝土构件中的纵向受拉非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其间距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士 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关于纵向受力钢筋的有关规定执行。 2其锚固长度应通过试验确定。当锚固长度不足时,应采 用可靠的机械锚固措施。 3其搭接连接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关于纵向受力钢筋的相关规定执行。 10.5.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箍筋应有锚固段。锚固可采用90°的 弯钩,其弯折半径r与复合材料筋直径db的比值不应小于3,目 应保证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小于12d

11构造规定11.1一般规定11.1.1主要承重构件和有抗震要求的构件宜采用有粘结预应力,板类构件宜采用无粘结预应力。大偏心受压的框架顶层边柱可采用有粘结预应力11.1.2预应力柱应符合下列规定:1柱的预应力筋宜采用直线或局部曲线过渡的折线布置(图11.1.2)。(a)直线形(b)局部曲线过渡的折线形图11.1.2柱预应力筋束形2预应力束长度不宜小于顶层层高,并宜延伸至下层柱柱中,延伸长度范围为h1/3~h1/2。3柱受拉边采用普通钢筋和预应力筋混合配筋,受压边只配普通钢筋,柱箍筋宜全高加密。4折线配筋的构件,预应力筋弯折处的曲率半径r不宜小于4m。柱顶预应力筋矢高e1、柱底预应力筋束距柱同侧边缘的116

11.2.1先张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宜采用有肋纹的预应力

11.2.1先张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宜采用有肋纹的预应力筋,以保 证钢筋与混凝土之间有可靠的粘结力。当采用光面钢丝作预应力 筋时,应保证钢丝在混凝土中可靠地锚固,防止钢丝与混凝土粘 结力不足而造成钢丝滑动。 受拉预应力筋的基本锚固长度应按下式计算

(11. 2. 1)

d一锚固钢筋的直径(mm); 11.2.2先张预应力筋的净间距应根据浇筑混凝土、施加预应力 及钢筋锚固等要求确定。预应力筋之间的净间距不应小于其公称 直径的2.50倍和混凝土粗骨料的1.25倍,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热处理钢筋及钢丝,不应小于15mm; 2三股钢绞线,不应小于20mm; 3七股钢绞线,不应小于25mm; 4当混凝土振揭密实性具有可靠保证时,净间距可放宽为 最大粗骨料粒径的1.0倍。 11.2.3先张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端部宜采用下列加强措施: 1单根配置的预应力筋,其端部宜设置长度不小于150mm 且不小于4圈的螺旋筋;当有可靠经验时,也可利用支座垫板上 的插筋代替螺旋筋,插筋数量不应小于4根,其长度不宜小 于120mm。 2分散布置的多根预应力筋,在构件端部10d,且不小于 100mm范围内应设置(3~5)片与预应力筋垂直的钢筋网

11.2.2先张预应力筋的净间距

11.2.3先张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端部宜采用下列加强措施:

1单根配置的预应力筋,其端部宜设置长度不小于150mn 且不小于4圈的螺旋筋;当有可靠经验时,也可利用支座垫板上 的插筋代替螺旋筋,插筋数量不应小于4根,其长度不宜小 于120mm。 2分散布置的多根预应力筋,在构件端部10d,且不小于 100mm范围内应设置(3~5)片与预应力筋垂直的钢筋网

3采用预应力钢丝配筋的薄板,在板端100mm范围内适 当加密横向钢筋网。 4槽形板类构件,应在构件端部100mm范围内沿构件板 面设置附加横向钢筋,其数量不应少于2根。 11.2.4预制肋形板,宜设置加强其整体性和横向刚度的横肋 瑞横肋的受力钢筋应弯入纵肋内。当采用先张长线法生产有端横 历的预应力混凝土肋形板时,应在设计和制作上采取防止放张预 应力时端横肋产生裂缝的有效措施。 11.2.5对预应力筋在构件端部全部弯起的受弯构件或直线配筋

11.2.4预制肋形板,宜设置加强其整体性和横向刚度的横肋 需横肋的受力钢筋应弯入纵肋内。当采用先张长线法生产有端横 历的预应力混凝土肋形板时,应在设计和制作上采取防正放张预 应力时端横肋产生裂缝的有效措施,

肋的预应力混凝土肋形板时,应在设计和制作上采取防止放张预 应力时端横肋产生裂缝的有效措施。 11.2.5对预应力筋在构件端部全部弯起的受弯构件或直线配筋 的先张构件,当构件端部与下部支承结构焊接时,应考虑混凝士 收缩、徐变及温度变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宜在构件端部可能产 生裂缝的部位设置足够的非预应力纵向构造钢筋

11.2.5对预应力筋在构件端部全部弯起的受弯构件或直线配筋

11.2.5对预应力筋在构件端部全部弯起的受弯构件或

的先张构件,当构件端部与下部支承结构焊接时,应考虑混凝土 收缩、徐变及温度变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宜在构件端部可能产 生裂缝的部位设置足够的非预应力纵向构造钢筋

11.3.11形或1形截面的受弯构件,上下腋脚之间的腹板高 度,当腹板内有竖向预应力筋时,不宜大于腹板厚度20倍;当 无竖向预应力筋时,不宜大于腹板厚度的15倍;腹板厚度不应 小于140mm。

11.3.2预应力钢丝束、钢绞线束的预留孔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制构件中孔道之间的水平净距不宜小于1倍孔道直径: 粗骨料粒径的1.25倍,和50mm中的较大值,一排孔道难以布 下全部预应力筋时可布置多排孔道:孔道至构件边缘的净间距不 宜小于30mm,且不宜小于孔道直径的50%。 2现浇混凝土梁中预留孔道在竖直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 孔道外径,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1.5倍孔道外径,且不应 小于粗骨料粒径的1.25倍;使用插入式震动器捣实混凝土时, 水平净距不宜小于80mm。 3裂缝控制等级为一、二级的梁,从孔道外壁至构件边缘 的净间距,梁底不宜小于50mm,梁侧不宜小于40mm;裂缝控 制等级为三级的梁,梁底、梁侧分别不宜小于60mm和50mm。

4预留孔道的内径应比预应力束外径及需穿过孔道的连接 器外径大10mm~20mm,且孔道的截面积宜为穿入预应力束截 面积的(3.0~4.0)倍。 5当有可靠经验并能保证混凝士浇筑质量时,预留孔道可 水平并列贴紧布置,但并排的数量不应超过2束。 6梁端预应力筋孔道的间距应根据锚具尺寸,千斤顶尺寸 预应力筋布置及局部承压等因素确定。锚具下的承压垫板净距应 不小于20mm;锚具下承压钢板边缘至构件边缘距离应不小 于40mm。 7在现浇楼板中采用扁形锚具体系时,穿过每个预留孔道 的预应力筋数量宜为3~5根;在常用荷载情况下,孔道在水平 方向的净间距不应超过8倍板厚及1.5m中的较天值。 8凡制作时需要预先起拱的构件,预留孔道宜随构件同时 起拱。 11.3.3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中,曲线预应力束的曲率半径 p宜按下式确定,但孔道外径为50mm~70mm时不宜小于4m, 孔道外径为75mm~95mm时不宜小于5m。曲线预应力筋的端 头,应有与之相切的直线段,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300mm。

P 0. 35f.d.

LY/T 2388-2014标准下载(11. 3. 3)

当曲率半径r,不满足公式11.3.3时,可在预应

内侧设置钢筋网片或螺旋筋加强。对于折线配筋的构件,预应力 束弯折处的曲率半径r,可适当减小,并宜采用圆弧过渡 11.3.4后张有粘结预应力筋孔道两端应设排气孔。单跨梁的灌 浆孔宜设置在跨中处,也可设置在梁端,多跨连续梁宜在中支座 处增设。灌浆孔间距对抽拨管不宜大于12m,对波纹管不宜大于 30m。曲线孔道高差大于0.5m时,应在孔道的每个峰顶处设置 泌水管,泌水管伸出梁面高度不宜小于0.5m。泌水管可兼作灌 浆管使用。

11.3.5连续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梁在选用预应力体系和布置

力筋时,可采用下列措施减小摩擦损失: 1在整根梁上布置通长曲线形预应力筋时,可结合梁的受 力情况变化梁高,使预应力筋尽量平缓; 2可在预应力筋反弯段处设置较长的钢筋重叠段,避免 根预应力筋形成多个S形曲线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GBT36494-2018 玻璃纤维无捻粗纱静电性的测定,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小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 “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 《工业设计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 《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50448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 《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GB/18923 10 《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其和连接器》GB/T14370 11 《单丝涂覆环氧涂层预应力钢绞线》GB/T25823 《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 35 13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 14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138 15 《预应力混凝士结构抗震设计规程》JGI14C 16 《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JG161 17 《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JG/T369 18 《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专用粘合剂》JG/T37C 19 《环氧涂层预应力钢绞线》JG/T387 20 《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波纹管》JG/T3013 21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用塑料波纹管》J1/1529 22 《塑料护套半平行钢丝拉索》CJ3058 23 《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热镀锌钢绞线》YB/T152 24 《钢结构防火涂料》GB14907

《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 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5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 6 《工业设计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 7 《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50448 8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 9 《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GB/18923 10 《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其和连接器》GB/T14370 11 《单丝涂覆环氧涂层预应力钢绞线》GB/T25823 12 《预应力筋用铺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 GJ 85 13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结构技术规程》JGI92 14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138 15 《预应力混凝士结构抗震设计规程》JGI14C 16 《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JG161 17 《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JG/T369 18 《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专用粘合剂》JG/T37C 19 《环氧涂层预应力钢绞线》JG/T387 20 《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波纹管》JG/T3013 21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用塑料波纹管》J1/1529 22 《塑料护套半平行钢丝拉索》CJ3058 23 《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热镀锌钢绞线》YB/T152 24 《钢结构防火涂料》GB14907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