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3951-2021 地铁基坑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规程.pdf

DB34/T 3951-2021 地铁基坑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34/T 3951-2021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9.9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11805
下载资源

DB34/T 3951-2021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4/T 3951-2021 地铁基坑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规程.pdf

壁塌进行了规定施工工序应连贯执行,槽段开挖、钢筋笼入 槽、导管连接、混凝土灌注等工序均应连贯执行,减少槽段内空 置时间过长导致槽壁塌等。

7.3.9由于超挖、漏浆或施工操作不慎,造成槽内泥浆液面

DB32/T 3692-2019标准下载,超过了安全范围,或下雨使地下水位急剧上升,或者地下水 立过高,泥浆液面标高不够,或孔内出现水压力,降低了静水压 力等等,均会引起槽壁珊塌。槽段开挖严禁超挖,槽深应满足 没计要求,槽段开挖过程中,应根据地下水及岩土层性质及时 补充泥浆,如无特别说明,槽内泥浆液面应高于地下水位1.0m 以上。 7.3.10本条针对特殊地层槽段施工进行了要求和说明

7.3.10本条针对特殊地层槽段施工进行了要求和说

7.4.1本条针对槽段接头部位刷壁施工进行了规定。 7.4.2挖槽结束后,悬浮在泥浆中的土颗粒将逐渐沉淀到槽 ,此外,在挖槽过程中未被排出而残留在槽内的生碴,以及吊 放钢筋笼时从槽壁上刮落的泥皮等都堆积在槽底。在挖槽结 束后清除以沉渣为代表的槽底沉淀物的工作称为清底。清底 是地下连续墙施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刷壁后必须进行清底, 可采用沉淀抓除法、泥浆循环除砂法或泥浆置换法,

7.4.3本条针对采用套铣成槽开挖槽段清底时置换槽内 进行了规定。

7.4.3本条针对采用套铣成槽开挖槽段清底时置换槽内泥浆

7.4.4本条针对清底过程记录及二次清底工作要求进行了规

7.4.5本条针对清底后槽底沉渣和泥浆控制指标进行规定。

7.5.1本条针对成槽质量控制检测记录及检测项自等内容进

7.5.1本条针对成槽质量控制检测记录及检测项自等内容进 行了规定,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成槽施工后,应自检成槽质 量,并按要求做好记录。检测项目有:槽位、槽宽、槽深、槽厚、

7.5.2本条针对槽内泥浆检测取样点位置及质控指标等内容 进行了规定,槽内泥浆泥浆检测取样点距离槽底宜为0.5m~ 1.0m,泥浆指标应符合本规程表7.4.5一2的规定。 7.5.3本条针对成槽质量控制指标进行了规定,钢筋混凝土 地下连续墙槽段成槽质量控制应符合表7.5.3的规定。 7.5.4成槽施工过程及质量检测应形成完整记录,采用附录 A《地下连续墙成槽验收记录表》

7.5.2本条针对槽内泥浆检测取样点位置及质控指

进行了规定,槽内泥浆泥浆检测取样点距离槽底宜为0.5m~ 1.0m,泥浆指标应符合本规程表7.4.5一2的规定

7.5.3本条针对成槽质量控制指标进行了规定,钢

7.6.1~7.6.3对成槽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与环保提出了要求, 应按照本条标准执行,如涉及其他安全环保事宜,尚应符合现 行国家、行业和安徽省地方有关安全与环保标准的规定。

8.1.1地下连续墙整体性差的主要原因是单元槽划分过短, 单元槽段越长,接头越少,可以提高墙体的连续性及防水防渗 能力。然而由于各种因素,单元槽段的长度受到一定限制。决 定单元槽段长度的因素包括设计条件(使用目的、形状,墙厚与 墙高)和施工条件。因而,应尽量减少接头数量,严禁将施工接 头设置在地下连续墙的转角,特殊槽段,应基于场地条件、设备 情况等因素设置接头位置

情况等因素设置接头位置。 8.1.2本条弓自现行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当 地下连续墙与地铁基坑主体结构连接时,地下连续墙墙段之间 接头构造应满足传力和防水要求,其锚固长度应符合构造规定。

8.1.2本条引自现行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5

地下连续墙与地铁基坑主体结构连接时,地下连续墙墙段之间 接头构造应满足传力和防水要求,其锚固长度应符合构造规定。

地下送实墙 接头构造应满足传力和防水要求,其锚固长度应符合构造规定。 8.1.3本条引自现行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接 头与地连墙钢筋笼的整体刚度、接头刚度应能抵抗混凝土浇筑 时的侧向压力产生的变形

8.1.3本条引自现行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5

头与地连墙钢筋笼的整体刚度、接头刚度应能抵抗混凝土浇筑 时的侧向压力产生的变形

8.1.4钢筋笼主要作用与混凝土柱的纵向钢筋受力属性

样,主要起抗拉作用。混凝土抗压强度高但抗拉强度是很低, 钢筋笼对桩身混凝土起到约束作用,使其能承受一定水平力, 设计中已经经过严格计算分析,因而钢筋笼应按施工设计图进 行制作与吊装,严禁随意变更主筋及配筋的尺寸、种类、级别、 直径、间距、根数、安装位置等

8.1.5应严格控制接头混凝土绕流,建立防绕流措施以保证

为完整连续墙体,因此,要求连接部位既要防渗止水,文要承受 奇载,同时便于施工,一般而言,可分为刚性接头或非刚性接 头。宜按照地下连续墙结构形式、受力性状、槽段设置和抗渗 要求选择刚性接头或非刚性接头,应保证接头易制作和安装

8.2.2本条针对刚性接头形式进行了划分。

8.2.4随着地下连续墙的工程技术的日新月异,接头施工方 式方法也越来越多,无论采用哪种接头,均要求连接部位既要 防渗止水,文要承受荷载,同时便于施工。如采用新型接头形 式时,应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设计要求。

8.2.5~8.2.9

8.2.5~8.2.9针对多种接头施工工艺提出了规定,厂

规程8.2.5~8.2.9条执行,尚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和安徽省地 方有关标准的规定。

本节针对钢筋笼制作提出了规定,应按照本规程8.3.1~8 条执行,尚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和安徽省地方有关标准的规 8.3.1本条针对原材料进场提出了明确规定

8.3.2本条针对钢筋加工及加工台提出了规定

8.3.3钢筋笼、预埋件和接驳器应按施工设计图进行制作成

型,并预留上下贯通混凝土浇筑导管位置,制作钢筋笼时应采 取措施。确保导管上下贯通、固定牢固严禁随意变更钢筋型 号、尺寸、种类、直径、间距、根数、安装位置等,如因单元槽段长 度、深度、接头型式及现场起重能力确需调整,应经业主、设计、 监理单位确认后实施,并形成报告记录。

8.3.4钢筋笼应整体制作,如因槽段尺寸、槽孔深度、起吊高

度、起吊重量、槽口连接、出厂钢筋长度等条件等确需分节,宜 尤选机械连接方式,且接头位置纵向钢筋预留搭接长度应符合 设计及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18、《钢筋机械 连接技术规程》JGJ107的规定。

8.3.5钢筋笼纵向主筋接头可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但直径

8.3.5钢筋笼纵向主筋接头可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但直径 小于16mm的主筋应采用焊接连接,HRB400级钢筋及直径 25mm以上的HRB335级钢筋应采用机械连接,连接验收标准 应满足设计及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钢 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的规定。

接头与水平钢筋连接点,主筋与分布筋连接点,均应采用满焊; 主筋与架、吊装受力位置连接点等应满焊焊接,焊接长度不 应小于10倍钢筋直径,与搁置板焊接时焊缝高度应大于钢板 厚度的70%;主筋与主筋交点应50%且均布分布点焊。同类 型钢筋笼成型制作中焊接焊条应选用同型号、同等级、同批次 产品。

为保证主筋保护层厚度设置符合设计要求,宜采用4mm~6mm 钢板制作保护层垫板,纵向垫板间距宜为3m~5m,横向设置不 应少于2块,且应与主筋焊接固定

8.3.8玻璃纤维钢筋主筋、加强筋与普通钢筋宜采用专用卡

具连接牢固。玻璃纤维钢筋之间的搭接长度、以及玻璃纤维钢 筋与普通钢筋的搭接长度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及安徽省相关 标准的要求

本节针对钢筋笼吊装提出了规定,应按照本规程8.4.1~ 3.4.10条执行,尚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和安徽省地方有关标 准的规定。

8.4.1为保证钢筋笼在起吊、安装中具有足够刚度,应根据起

吊、安装中的刚度和整体稳定性要求进行计算复核,钢筋笼必 须满足起吊、安装中的强度、刚度和整体稳定性的要求,刚度和 整体稳定性计算复核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设置主次桁架及剪 刀撑等加强整体刚度的构造措施,加固措施宜采用如图8.4.1

8.4.3钢筋笼吊装前,应编制钢筋笼吊装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经评审通过后方可进行钢筋笼吊装,并留存报告记录。应根据 吊装工艺、导墙标高、钢筋笼设计标高等因素确定吊筋长度和 钢筋笼吊点布置;应进行钢筋笼起吊稳定性、刚度、强度复核 后,吊点应焊接牢固

以及工作半径等进行吊车选型。吊车起重臂最小杆长应根据 跨越场地障碍物的高度或长度和吊车起吊时的操作要求确定; 吊车主副吊应根据计算确定,并应对主副吊扁担、主副吊钢丝 绳、吊具索具、吊点进行验算

段钢筋笼起吊前应对转角处进行加强处理,并应随人槽过程逐 新割除加强构件。含玻璃纤维筋的钢筋笼在人槽过程中应解 除桁架与钢筋笼的连接,钢筋笼就位后应拆除桁架。

8.5.1~8.5.4 对钢筋笼制作与安装质量控制要求标准作出 了规定。

8.6.1~8.6.6针对钢筋笼制作与安装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环 呆提出了要求,应按照本条标准执行,如涉及其他安全环保事 宜,尚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和安徽省地方有关安全与环保标 准的规定。

9.1.1本条对墙体混凝土提出了规定。墙体混凝土应采用预 拌混凝土。可保证混凝土的质量,由于分散于工地搅拌的混凝 土受技术设备的限制,混凝土质量不够均匀,而混凝土搅拌站 人原材料到产品生产过程都有严格的控制管理、计量准确、检 验手段完备,使混凝土质量得到保证

拌混凝土。可保证混凝土的质量,由于分散于工地搅拌的混凝 土受技术设备的限制,混凝土质量不够均匀,而混凝土搅拌站 从原材料到产品生产过程都有严格的控制管理、计量准确、检 验手段完备,使混凝土质量得到保证。 9.1.2本条对钢筋笼上浮提出了规定。地下连续墙的钢筋笼 上浮,影响其截水防渗能力,应采取措施防止钢筋笼上浮。通 过控制混凝土流动性和上翻速度,控制好导管底口和钢筋笼底 端的相互位置及导管与钢筋笼在混凝土中的公共理深,控制好 泥浆比重,将钢筋笼固定等,能解决混凝土灌注过程中钢筋笼 上浮问题

上浮,影响其截水防渗能力,应采取措施防止钢筋笼上浮。通 过控制混凝土流动性和上翻速度,控制好导管底口和钢筋笼底 端的相互位置及导管与钢筋笼在混凝土中的公共理深,控制好 泥浆比重,将钢筋笼固定等,能解决混凝土灌注过程中钢筋笼 上浮问题

土保护层厚度应根据结构类别、环境条件和耐久性要求等确 定,按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的要求进行耐久性设计。一般环 境作用下混凝土结构构件钢筋净保护层最小厚度应符合国家 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表11.7.4的规定。宜按现行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的有关规 定执行。

混凝土原材料和配比、最低强度等级、最大水胶比和单方混凝 土的胶凝材料最小用量等,应符合耐久性要求,满足抗压、抗 裂、抗渗、抗冻和抗侵蚀的性能

9.1.5本条对混凝土的绿色施工提出规定,混凝土振捣应采

境或钢筋密集时,宜采用自密实混凝土。 9.2混凝土配制

境或钢筋密集时,宜采用自密实混凝土。

钢筋密集时,宜采用自密实混凝

9.2.1本条对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提出了规定。混凝土配合比 设计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即初步配合比计算、基准配合比 的确定,实验配合比确定和施工配合比的确定。通过这一系列 的工作,从而选择混凝土各组分的最佳配合比例。混凝土的配 合比应依据设计要求通过试验室试验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 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 的规定,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 控制标准》GB50164的要求;纤维混凝土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 标准《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21的规定;其他各项 性能或特种混凝土应满足设计要求

地下连续墙混凝土应具有良好的和易性、缓凝性,初凝时间宜 为6h~8h,混凝土落度宜为180mm~220mm,宜掺入外加剂 和矿物掺合料提升混凝土性能。混凝土外加剂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的规定,宜与生产工艺相适应, 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E 50119的规定。选用掺合料与生产工艺相适应,若选用粉煤灰 应不低于II级技术要求,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粉煤灰混凝 七应用技术规范》GB/T50146和《用干水泥和混凝十中的粉煤 灰》GB/T1596的规定;若选用粒化高炉矿渣粉不低于S95级 技术要求,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 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的规定;若选用其他掺合料须 严格论证。钢纤维或合成纤维均应进行纤维混凝土耐久性试 验,且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纤维混凝土》JG/T472或国家标 准《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合成纤维》GB/T21120的规定。

出了规定。水下浇筑混凝土其强度一般略低于地面浇筑的混 凝土强度,且混凝土强度离散性较大,因此水下混凝土的设计 强度应有所提高。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混凝土强度等级不 宜低于C30,水下混凝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主》 GB/T14902的规定,两种混凝土配制设计强度等级应符合表 9. 2. 6 的对照标准,

9.3.1地下连续墙墙体混凝土应采用导管法浇筑。将混凝土 拌合料通过导管下口,进人到初期浇筑的混凝土(作为隔水层) 底部,新浇筑的混凝土顶托着初期浇筑的混凝土上升和向周边 扩展的水下混凝土浇筑方法

9.3.2混凝土供应速度应能保证混凝土连续浇筑,避免过量

9.3.2混凝土供应速度应能保证混凝土连续浇筑,避免过量 积压造成混凝土落度不符合要求,也要避免由于量不足造成 的混凝土初凝后分层效应

9.3.3本条对用于混凝土浇筑的导管提出了规定。

9.3.4本条对混凝土导管法浇筑提出了规定,

与按单元墙段计算的理论方量之比。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成槽 扁差、墙段裂缝、孔洞及塌孔或地层渗漏等原因,导致实际灌入 量大于理论计算量。导管法浇筑混凝土充盈系数范围应符合 规定。

9.4.1本条对混凝土落度检测次数提出了规定。混凝土 落度每单元槽段检验次数不应少于3次。 9.4.2本条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渗压力提出了规定。混凝 土抗压强度和抗渗压力应符合设计要求,试件留置数量应满足 下列要求: 1混凝土抗压强度试件留置数量每单元槽段或每100m 不少于3件; 2混凝土抗渗强度试件留置数量每5单元槽段或每 500m3 不少于 6 件

1混凝土抗压强度试件留置数量每单元槽段或每10 不少于3件; 2混凝土抗渗强度试件留置数量每5单元槽段可 500m不少于6件。

9.4.3本条对地下连续墙墙面表观缺陷提出了规定。地下连

续墙墙面混凝土应均匀完整平整、密实,无混浆、夹泥、裂缝、渗 漏、孔洞、露筋和蜂窝等表观质量缺陷

9.4.4本条对地下连续墙质量检测提出了建议方法。

宜采用声波透射法进行永久结构地连墙墙身质量检测。 混凝土和其它各向同性的均匀介质不同,是由多种材料组成的 多相非匀质体。当混凝土无缺陷时,混凝土是连续体,声波在 其中传播的速度是有一定范围的;当传播路径遇到混凝土有缺 陷时,如断裂、裂缝、空洞、夹泥和离析等,混凝土连续性中断, 缺陷区与混凝土成为界面,声波在这界面上发生反射、散射与 绕射。声波将发生衰减,造成传播时间延长,使声速增大。计 算声速降低,波幅减少,波形畸变,利用超声波在混凝土中传播 的这些声学参数的变化,来分析判定墙身缺陷的程度并确定其 位置(林风兰声波透射法在地下连续墙完整性检测中的应用:

《隧道建设》,2009)。 宜采用声波透射法进行永久结构地连墙墙身质量检测,并 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下连续墙混凝土应达到100%强度后进行检测; 2同工艺浇筑墙段数总抽样比例为20%,且不少于3槽段; 3单元槽段内应设置不少于4根声测管,布置在墙身断 面四边中心呈菱形分布; 4声波透射法检测不合格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 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的规定进行钻孔抽芯检测。 9.4.5本条对地下连续墙防渗要求控制提出规定。作为车站 基坑围护结构的地下连续墙,其防渗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的相关规定。 9.4.6本条对地下连续墙质量控制提出规定。地下连续墙允 许偏差应符合表9.4.6的规定

9.5.1~9.5.5针对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与环保提 出了要求,应按照本条标准执行,如涉及其他安全环保事宜,尚 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和安徽省地方有关安全环保标准的规 定。

10.1.110.1.3条弓1自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 术规程》JGJ1。 10.1.1预制装配式结构施工前应制定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方 案。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 组织设计规范》GB/T50502的规定;专项方案的内容应包括构 件安装及节点施工方案、构件安装的质量管理及安全措施等。 10.1.2在装配式结构的施工全过程中,应采取防止预制构件 及预制构件上的建筑附件、预理件、预理吊件等损伤或污染的 呆护措施。 10.1.3本条引自现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地下连 续墙施工规程》T/CECS。预制地下连续墙单元槽段长度和幅 宽应根据开挖深度、基坑平面尺寸、起重机能力和构件长细比 合理确定,单元槽段预制幅宽宜为3m~4m。 10.1.4本条对预制地下连续混凝土的浇筑提出要求。应采用 水平、对称、分层连续浇筑,强度等级应符合规定。 10.1.5本条规定了预制地下连续墙的、吊装施工及构造。导 墙施工标准应符合本规程第5章的关规定;预制地下连续墙 的技术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吊装前应检算吊装墙身内力; 2预制墙段墙缝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接头; 3预制墙比成槽槽段长与宽尺寸小20mm,施工后其缝隙 应注浆填充。

10.2.1本条对预制地下连续墙墙段成品叠放层数提出了规

大于3层,且上下层应采取隔离措施 10.2.2本条对预制地下连续墙墙段成品叠放程序提出了规 定。下层墙段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30%后,方可进行 制作上层墙段

10.2.3本条引自现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地下连 续墙施工规程》T/CECS。预制墙体墙段的制作模具应符合规 定。

10.2.3本条引自现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地

10.2.5本条对预制地下连续墙墙面表观缺陷提出了规定。预 制墙段墙面混凝土应均匀完整平整、密实,无混浆、夹泥、裂缝、 渗漏、孔洞、露筋和蜂窝等表观质量缺陷

标明吊点位置,如果墙段起吊或堆放时受力状况与设计不符 就可能使混凝土墙段产生开裂,甚至在吊装中断裂而造成工程 事故,施工中务必高度重视。预制墙段的就位吊点应按照设计 要求标识,如无设计规定,应经过计算检定后作出标识

10.3.110.3.8对预制地下连续墙墙段堆放、运输、起吊、安装 提出了规定,实际执行中应严格遵守相关要求与规定。

10.4.1预制墙段间、墙段与槽壁间存在的缝隙处理是预制地 下连续墙的施工关键,故本条规定钢预制墙段间、墙段与槽壁 存在的接头与缝隙必须进行处理。

的工艺要求。预制墙段采用现浇混凝土接头,施工应符合规定。 10.4.3墙段与槽壁间存在的缝隙需要填充,摩阻力需要提升, 玉密注浆可以起到上述作用。预制墙段与槽壁间的缝隙宜采 用压密注浆法填充,应符合规定。 10.4.4本条规定了拆卸或拆除安放或设置在各单元预制墙段 间的临时搁置物、支挡结构等要求。安放或设置在各单元预制 墙段间的临时搁置物、支挡结构等,应在接头混凝土和缝隙填 充注浆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后,再进行拆卸或拆除。 10.4.5应做好地下连续墙缝隙注浆施工记录。

10.6.1~10.6.6根据现行国家标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 准》GB/T51231相关内容制订,对预制地下连续墙生产预预 制、吊放安装等提出了安全环保规定,涉及此项内容应按照本 现程执行,如本规程尚未规定的生产预预制、吊放安装等工艺 中的安全环保内容,尚应按照现行国家及行业标准的规定执行。

本节对墙底注浆施工工艺做了基本规定。钢筋混凝土地 下连续墙,作为截水、防渗、承重、挡水结构,如果发生不均匀沉 降,则上述作用大为降低。采用墙底注浆法,是以一定压力将 适当水灰比的水泥浆液注入注浆管,水泥浆液向周围土体渗透 扩散,与墙底及墙底四周土体发生化学反应固结,形成密实的 水泥土,从而达到提高地连墙墙底承载力的效果,能有效防止 地连墙的不均匀沉降。 11.1.1为规避地铁基坑永久性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不均匀 沉降,应按设计要求采取墙底注浆施工。 11.1.2采用超声波透射法检测时的声测管,如性能参数及安 装工艺符合要求可兼作注浆管。 11.1.3注浆管应高出地面一定高度便于注浆机就位对接,日 应有临时封口。 11.1.4注浆过程控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实时监测,宜加强对 注浆压力注浆量和注浆速度黛参数的有效监测与管控

11.1.4注浆过程控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实时监测,宜

11.2注浆管制作与安装

本节对墙底注浆注浆管制作与安装施工工艺做了基本规 定,墙底注浆质量控制的关键之一就是注浆管的制作与安装, 在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本省成熟做法的基础上,形成本 规程的相关技术要求规定 11.2.1注浆管宜采用钢管,其儿何参数、性能参数、设置根数 及位黑垒尚链合设注要我

11.2.1注浆管宜采用钢管,其几何参数、性能参数、设置根数

11.2.1注浆管宜采用钢管,其几何参数、性能参数、设置根数 及位置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如设计未明确上述参数,宜采用管 径不小于25mm、壁厚不小于3mm钢管,单幅槽段注浆管应不

少于3根,注浆管进人槽底深度应不低于100mm~500mm。 11.2.2花管压浆喷头、管身应采用梅花形排列布置出浆孔,孔 径直径大于4mm,间距宜50mm。 11.2.3注浆器应采用具有逆止功能的单向阀,具有可靠的密 封性,应能承受大于1MPa的静水压力。 11.2.4注浆管应无裂缝、孔洞、内壁毛糙等缺陷,管内应无异 物堵塞。 11.2.5注浆管应采用接头丝扣或焊接连接,连接应牢固、严密 且密封不漏浆。 11.2.6注浆管应与钢筋笼主筋绑扎或焊接牢固,安装于钢筋 内侧,其数量、间距和排列方式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11.2.7钢筋笼安装过程中,注浆管应做好固定措施,严禁强力 下放及转动,避免造成注浆管断裂、弯曲变形等

下放及转动,避免造成注浆管断裂、弯曲、变形等

本节对墙底注浆注浆材料与过程控制施工工艺做广基本 规定,墙底注浆质量控制的关键之一就是注浆材料与过程控 制,在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本省成熟做法的基础上,形成 本规程的相关技术要求规定。 11.3.1墙底注浆应采用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浆液水灰 比宜为0.5~0.6;浆液应过滤,滤网网眼应小于40μm。 11.3.2应根据施工现场条件、地质条件、环境保护及设计要 求,选择有代表性的墙段进行现场注浆试验,分析论证后确定 浆液配比和注浆参数等,形成注浆施工工艺流程及方案。 11.3.3注浆过程遵循先深后浅、分次进行的原则,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初始注浆施工宜在连续墙成墙2d~3d后进行,并严格 控制注浆压力、注浆量和注浆速度等参数; 2二次注浆在初始注浆完成3h后进行,注浆流量及最 注浆流量等参数均应较初始注浆参数下调,下调幅度值应根据

墙底岩土层特性确定; 3终止注浆采用注浆量和注浆压力双控原则,即注浆总 量和注浆压力均达到设计值,注浆量达到设计值的80%且注浆 压力超过设计最大值

本章主要对地铁基坑地下连续墙施工质量验收作了规定 应遵照执行。

12.1.1地铁基坑地下连续墙施工质量验收分为工序质量验收 和工质量验收。 12.1.2质量验收报告,应真实完整,全面反映地下连续墙实际 质量及性能 12.1.3从事质量验收的机构和人员,应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 条件要求。 12.1.4地铁基坑地下连续墙施工质量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中的相关规定

本节主要对地铁基坑地下连续墙分项工程的施工质量验 收作了规定,应遵照执行。 12.2.1工序质量验收应包括导墙、泥浆制备、成槽施工、接头 及钢筋笼施工、混凝土灌注、墙底注浆、预制地下连续墙等工序 质量验收,满足各工序质量控制要求后,提请建设单位、监理单 立进行质量验收,形成工序质量验收报告。 12.2.2应进行槽位、槽宽、槽深、槽壁稳定曲线、垂直度、泥浆 生能、沉渣厚度、施工接头冲刷清洗质量等项目技术参数检测, 应采用超声波透射法检测槽壁垂直度,每幅槽壁垂直度不少于 2个断面检测。

位进行质量验收,形成工序质量验收报告。 12.2.2应进行槽位、槽宽、槽深、槽壁稳定曲线、垂直度、泥浆 生能、沉渣厚度、施工接头冲刷清洗质量等项目技术参数检测 应采用超声波透射法检测槽壁垂直度,每幅槽壁垂直度不少于 2个断面检测。

12.2.3接头施工质量验收包括接头管(箱)的平面位置、垂直

时,接头处垂直度不宜大于1/500,其他方式时不宜大于1/300

12.2.4混凝土灌注、墙底注浆质量验收包括导管间距

度及导管埋深、终灌高程、混凝土质量、墙底注浆质量、墙底注 浆速度和压力参数等项目

12.2.5工序质量验收报告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工

程概况;施工总平面布置图;施工时间节点;施工进度;主要工 程量;施工统计表;主要设备投入情况;施工工艺过程;各工序 施工质量验收检测报表;形成工序验收记录等。

12.3 工程质量验收

本节主要对地铁基坑地下连续墙工质量验收作了规 应遵照执行。

等单位共同参与,宜在基坑开挖到设计深度后进行,质量验收 内容应包括墙体完整性、墙体厚度、墙体深度、混凝土质量、墙 底沉渣厚度、渗漏情况等,形成完整竣工质量验收记录报告。

12.3.2地下连续墙裸露墙面应平整、无渗漏、无夹泥,

洞、蜂窝面积不应超过单元槽段裸露面积的5%,其他应符合设 计要求和国家、行业相关技术标准

12.3.3应对墙身混凝土预留混凝土试件进行强度等级检验,

且应采用声波透射法、钻孔取芯法等进行现场检测。如采用声 波透射法,检测数量不少于墙身幅数的20%且不少于3幅,检 测点数每幅不少于4个;如采用钻孔取芯法,则钻芯深度应小 于墙深1m。

12.3.4本条引自现行《地下铁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

12.3.4本条弓自现行《地下铁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 T50299。地下连续墙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和检测方法应符合 表 12. 3. 4 的规定

12.3.5永久结构的地下连续墙天津塘沽文化艺术中心工程外贴式橡胶止水带施工方案.doc,依据现行国家、行业及地

关技术标准进行检验,尚应根据当地抗浮设防水位要求进行竣 工质量验收,

12.3.6地下连续墙作为车站主体结构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70mm,当地下连续墙与内衬 组成叠合墙时,其内侧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可采用50mm; 2必须采用工字型钢接头或十字钢板接头作为墙幅接 头; 3胶凝材料用量应大于400kg/m,水胶比应小于0.55, 落度应大于180mm; 4墙体预埋件、接驳器布设施工处置应避免影响墙体防 渗性能; 5墙体与地下室顶板和底板的连接处,应采取设置刚性 止水片、遇水膨胀止水条和预理注浆管等措施,应满足防渗性 能验收标准要求。

12.3.7质量验收报告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工程设

计及变更、补充文件;专项方案评审验收记录;原材料查验、检 验记录;工程测量记录;槽段施工质量检验记录;钢筋连接试验 报告;混凝土试验报告;墙体检验报告;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开 竣工报告及竣工图;专项试验报告;墙底注浆施工资料;施工日 志等某小区电气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方案)

12.3.8检验结束后,形成《地下连续墙工程质量验收记录表》 见附录D

12.3.8检验结束后,形成《地下连续墙工程质量验收记录表》,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