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3041-2021 绿色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pdf

DB23/T 3041-2021 绿色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8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32726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23/T 3041-2021 绿色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pdf

和穿钉处密封性,不得渗水。

7.3.3本条要求在施工过程中保证屋面隔汽层位置、完

性应符合规范要求,主要是通过观察检查和核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井行验证。隔汽层应沿墙面向上铺设,并与屋面的防水层相连接全可控涡-节能离心压缩机项目一期施工组织设计书, 杉成全封闭的整体。为防止室内水蒸气通过屋面板渗透到保温层内, 隔汽层材料要隔绝蒸气的渗透,故规定隔汽层应采用气密性、水密 性好的材料。

7.3.5安装牢固是要保证采光屋面的可靠性、安全性,

固可靠的安装,在风荷载非常大屋面受到负压时会使屋面脱落。封 闭要严密,嵌缝处要填充严密,不得渗漏,一方面是减少空气渗透, 减少能耗,另一方面是避免雨水渗漏,确保使用功能,

8.1.1非传统水源供水系统是绿色建筑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然 而,在实际工程中,该系统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后补的情况,导致该 系统与建筑结构以及其他功能系统不协调,故本条规定非传统水源 供水系统应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8. 1.2 太阳能热水系统是绿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的目的,必须将太阳能热水系统纳入 到建筑设计中,统一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如果 太阳能装置没有和建筑设计有机结合,不但太阳能集热器安装变得 杂乱无章,甚至还会破坏建筑效果,产生新的建筑视觉污染,并在 定程度上影响城市景观,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建筑的安全性。鉴于 比,本条规定太阳能热水系统应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步验收。 一光去八挥讲欲油述

8.1.3为充分发挥建筑调试在建筑投入运行使用后的价值,设定 本条文。应参照《建筑给水排水及供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2等相关标准的规定进行调试和试运行。

8.2.1本条规定绿色建筑给水排水材料,标识齐全便于核查,用 水器具符合国家标准《节水型卫生洁具》GB/T31436规定。 8.2.2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物,对生活饮用水水质、以及水池、 水箱等储水设施定期清洗做了相应要求;便器自带水封装置的重要 生;要求非传统水源的管道和设备设置明显、清晰的永久标识,最 大限度的避免在施工、日常维护和维修时发生误接、误饮、误用的 情况,为用户提供健康用水保障。

8.2.3给水排水系统设置应合理、完善、安全,故本条规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施工验收时,需确保雨污水收集、处理和 施符合绿色设计要求。

8.2.3给水排水系统设置应合理、完善、安全,故本条规定绿色

8.2. 4非传统水源的利用是重要

当,不仅无法节水,还带来重大安全隐患,设计及施工时必须给予 高度重视。本条要求给水排水工程施工验收时,对使用非传统水源 的项目,必须要求采取安全防护措施,既要防止中水的误接、误饮、 吴用,也要确保中水水质和中水备用水源,最终确保中水的使用安 全。

8.2.5本条强调景观用水水源宜采用非传统水源。本条主要依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的强制性条文规定。 2.6本条进一步强调计量不仅要保证建筑物内主要系统的用 量,也要做到绿化、空调等其他室外用水多的系统也要计量。

8.2.7供暖系统的制式是经过节能专项考虑而设置的,未

图审部门的认可是不得任意更改的,应严格按图施工。设备、 和仪表安装到位与否,直接影响其系统的节能效果。分区、分 量是重要的节能手段,也是节能的要求所在。

8.2.8本条规定散热器及供热系统保温材料的性能必须符合节能

.2.9本条强调各单位工程必须安装能够分栋计量的热计量装 相关部件。

8.2.9本条强调各单位工程必须安装能够分栋计量的热计

8.2.10热水系统中设置的循环泵是向用户输送热媒的主要设备,

是设备用房中耗电量较大的用电设备,实际工程中,循环水泵 较大的现象较为普遍,本条强调耗电输热比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8.2.11锅炉的额定热效率、氮氧化物排

环保性能的重要指标,锅炉能耗的高低对供暖系统节能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采购时应尽可能选择额定热效率高、氮氧 化物排放量满足环保要求的锅炉,且不应低于设计要求。

冷热水管道保温等提出相关措施,并满足设计要求。

8.3.1本条对散热器温阀的规格、数量、安装位置及方式作了规 定。

8.3.2本条规定供热系统的保温绝热施工,应对辅助设备及

用的材料应具有耐腐蚀性,且中水系统与给水系统所用材料 后,表面应有明显标识区别

8.3.7本条仅针对设有景双

8.3.7本条仅针对设有景观水体的项目。给水排水验收

保景观水体的补水水源不得采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井水;为避免外 部雨水破坏景观水体的水质,故对进入水体的雨水需采取面源污染 的控制措施,如增设卵石沟、植物缓冲带、植被浅沟等措施。此外, 有景观水体的项目,应核对水体净化措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部分器具用水效率制定了标准。

部分器具用水效率制定了标

部分器具用水效率制定了标准。

器具用水效率制定了标准。

9.1.2在工程竣工验收前,由建设单位组织、施工单位负责、监 理单位监督、设计单位参与和配合组成调试小组进行机电系统的综 合调试和联合运转,这对于检验建筑机电系统的设计是否止确、 施工安装是否可靠,性能及运行是否达到设计目标,从而保证绿色 建筑的运行效果至关重要。 9.1.3本条对应用于通风与空调工程使用的仪器、仪表性能和精度 要求做了规定。

9.1.3本条对应用于通风与空调工程使用的仪器、仪表性能 要求做了规定。

9.2.1本条强调涉及通风及空调系统工程的材料及设备、部件其性 能及节能指标除满足设计要求,尚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 9.2.2目前,许多空调外机的设置采用钢支架螺栓锚固,存在一定 的安全隐患和破坏建筑保温层的现象,采用空调平台与建筑一体化 没计施工能减少上述问题的存在,另外,空调平台位置设置要考虑 安装、检修方便,位置设置不当会带来安装困难和造成安全事故。

9.2.3在空调工况下的气流组织应满足功能要求,避免冬季热风无

法下降,气流短路、直接吹人或制冷效果不佳,确保主要房间的环 境参数(温度、湿度分布、风速,辐射温度等)达标。送回风口是 否可调节,以避免直接吹向人员座位区域或气流短路等情况。卫生 可、餐厅、地下车库等有污染物排放的区域,应通过有效的气流组 织,避免污染物串通到其他房间或室外活动场所,

的第7.2.5条,结合本省情况编制本条款。

9.2.5空调末端的可调性及个性化调节措施部分,可满足用户改善 个人热舒适的差异化需求,也是空调系统节能的重要措施。对于来 用空调系统的公共建筑,应根据房间、区域的功能和所采取的系统 形式,合理设置可调未端装置,并保证空调系统末端设备控制装置 的设计符合标准要求。

GB/T50378均对冷量计量提出了要求。

本条强调地下停车库联动启动排风机的重要性。地下车库空气流通 不好一氧化碳浓度超过一定量值时即报警并启动排风系统。

9.3.1采用合理的自然通风与复合通风结合方式,通过自然通风 借施改善室内热舒适环境,减少机械通风的运行时间,节约电耗。 核香自然通风可开启外窗面积和机械通风设置情况,制定自然和复 合通风系统运行控制策略。

9.3.2采用合理的空调设计和控制方式,适当降低过渡区的温度 标准,进一步提高建筑的空调能耗。检查区域内室内温度设定与控 制措施。

比例,无其是对于有稳定热需求的公共建筑。用自备锅炉房满足建 筑蒸汽或生活热水,不仅可能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而且其能源转 换和利用也不符合“高质高用”的原则。因此,鼓励采用热泵、空 调余热、其他废热等供应生活热水。在靠近热电厂、高能耗工厂等 余热、废热丰富的地域,如果设计方案中很好地实现了回收排水中 的热量,以及利用如空调冷凝热或其他余热废热作为预热,可降低

能源的消耗。同样,也能够提高生活热水系统的用能效率。 9.3.4为降低冷(热)损耗,保证空调系统管道、设备保温措施的 连续性。

9.3.5 空调系统的部

的。而建筑在绝大部分时间内是处于部分负荷状况的,或者同一 时间仅有一部分空间处于使用状态。系统设计中应考虑合理的系 统分区、水泵变频、变风量、变水量等节能措施,保证在建筑物 处于部分冷热负荷时和仅部分建筑使用时,能根据实际需要提供 合当的能源供给,同时不降低能源转换效率,并能够通过控制系 统在实际运行中实现节能高效运行,本条对部分负荷、部分空间 使用情况下的空调系统节售 验证要求

9.3.7独立送新风系统,在过渡季节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能 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有效保证空调区域的空调效果并显著提 开空调区域的空气品质;新风自然冷却可减少制冷主机运行时间: 延长机组和相关设备寿命,降低机组维修保养费用,提高经济性 通过自控系统,在过渡季节,制冷主机不开启情况下,调节风阀 控制新风量,控制加湿量使用户得到舒适的环境,降低过渡季节 空调系统运行费用。 9.3.8对于设置集中通风空调系统的公共建筑,新风量并非是随着 室内人数的变化而进行调节的。对于室内人员密度较高、门后闭次 数不多、人员来去流量比较集中的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可能会瞬 时较高。由于二氧化碳检测技术比较成熟且使用方便,在人员密度 较高且随时间变化的区域,设计和安装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采

9.3.7独立送新风系统,在过渡季节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能

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有效保证空调区域的空调效果并显著提 升空调区域的空气品质;新风自然冷却可减少制冷主机运行时间, 延长机组和相关设备寿命,降低机组维修保养费用,提高经济性 通过自控系统,在过渡季节,制冷主机不开启情况下,调节风阀, 控制新风量,控制加湿量使用户得到舒适的环境,降低过渡季节 空调系统运行费用。

9.3.8对于设置集中通风空调系统的公共建筑,新风量并非

室内人数的变化而进行调节的。对于室内人员密度较高、门后闭次 数不多、人员来去流量比较集中的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可能会瞬 时较高。由于二氧化碳检测技术比较成熟且使用方便,在人员密度 较高且随时间变化的区域,设计和安装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采 用二氧化碳浓度作为控制指标,实时监测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并与通 风系统联动,既可以保证室内的新风量需求和室内空气质量,文可 实现建筑节能。对于保证长期居住或停留,人体健康不受危害的室 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限值标准,国家标准《室内空气中二氧化 碳卫生标准》GB/T17094中规定,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值

为不大于0.10%(2000mg/m3)。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监测到二氧化 碳浓度超过设定量值(如1800mg/m3)时,进行报警,同时自动启 动送排风系统。

碳浓度超过设定量值(如1800mg/m3)时,进行报警,同时自动启 动送排风系统。 9.3.9钻孔和水平埋管的位置与深度、钻孔数量、地埋管的材质、 管径、厚度及长度,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土壤回填是换热器施工过 程中的重要环节,回填材料介于换热器的埋管与钻井壁之间,是土 囊与U形管之间交换热量的桥梁,用来增强埋管和周围土壤的换热

10.1.1本条给出了绿色建筑电气工程验收检验批的划分原则和方 法,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特点,按系统或按楼层划分检 验批进行验收。

10.2.1本条提出了在绿色建筑电气工程中应用的材料,设备和部 牛必须是经过绿色认证或能效评价合格的产品,确保选用低损耗、 氏噪声、国家认证机构确认的节能产品。不符合绿色、低耗高效的 立品不得用于绿色建筑工程中。 10.2.2为避免工程中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非标电缆(电线)用于绿 色建筑工程,降低不必要的电气线路损耗,加强对进场电缆(电线 的质量控制。工程中使用的电线电缆必须按照进场批次进行见证取 样送检,确保应用于绿色建筑工程中的电线电缆符合《电缆的导体》 GB/T3956中的规定。 下列表格是建筑电气工程中常用的单股导线标称截面积、20℃ 时导体最大电阻(2/km)的要求值,仅供参考。具体型号和规格的 产品应按照国家有关电缆检测标准执行。

建议:抽检数量中规定的2个规格以进场数量和实际用量最多的2个规格为宜。

10.2.4通过多方调研各类照明、设备的用电计量均未落实到位, 为体现节能的要求,做到分项计量,发现能耗不合理之处至关重要, 特此强调。

制指标之一,通过抽检,保证电源电压偏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用标准仪器仪表对电流、电压、有功功率、功率因数、有功电能 谐波含量等参数进行测试,满足节能要求。

10.3.1应重点对公共建筑和建筑的公共部分的照明进行检查。考 怎到住宅项目(部分)中住户的个性使用情况偏差较大,一般不建 议对住宅内的测试结果作为判断的依据。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 标准》GB50034规定了各类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分为“现

行值”和“目标值”。“现行值”是绿色建筑必须满足的最低要求。 随着简灯、发光二极管灯在室内的大量应用,室内光源的光对人 员在室内的舒适性有较大影响。《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也 对各类建筑的常用房间或场所照明眩光有明确要求。因此,对于装 修一体化设计、施工,且有眩光设计要求的常用房间或场所的不舒 适眩光进行控制。常用房间或场所参照GB50034的规定。公共建筑 来用统一光值(UGR)评价,体育场馆应采用眩光值(GR)评价。 现行国家标准《灯和灯系统的光生物安全性》GB/T20145规定了照 明产品不同危险级别的光生物安全指标及相关测试方法,为保障室 内人员健康,人员长期停留场所的照明应选择安全组别为无危险类 的产品。 10.3.2本条对应于黑龙江省地方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第 5.2.9条第1款的验收。变压器的能效等级以及变压器的空载损耗、 负载损耗等数据应符合《电力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0052规定。 10.3.3水泵、风机等电气设备应符合《小功率电动机能效限定值

5.2.9条第1款的验收。变压器的能效等级以及变压器的空奉 负载损耗等数据应符合《电力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 20052规定。

0.3.3水泵、风机等电气设备应符合《小功率电动机能效限定 能效等级》GB25958、《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 等级》GB18613和《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9761 的2级及以上能能效水平的要求。

10.3.6光污染会造成人体的不舒适感,同时可能带来道路

11.1.1对于不具备试运行条件的项目,应在审核调试记录的基础 上进行模拟检测和试验,以保证设计要求的功能能够实现。综合调 式应参照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智能 津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以及现行地方标准《黑龙江省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23/T1642等相关标准的规定进行。 11.1.3本条给出了智能建筑工程验收检验批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可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特点,按系统或按楼层划分检验 批进行验收

11.1.3本条给出了智能建筑工程验收检验批的划分原则和 可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特点,按系统或按楼层划 批进行验收

11.2.1本条强调用于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备、材料的能效评价和 标识应符合设计要求。重点用能单位的设备选用应符合现行地方标 准《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通用技术要求》DB23/T2567 的要求,其他的功能(参数)应符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 等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

准《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通用技术要求》DB23/T2567 的要求,其他的功能(参数)应符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 等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 11.2.2本条验收内容关于能耗分类、分项的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民用建筑能耗分类及表示方法》GB/T34913以及现行行业标 准《建筑能耗数据分类及表示方法》JG/T358的有关规定。验收时, 应对照能耗计量设计要求及能耗监测系统功能说明文件,检查各能 耗计量节点计量装置的类型、安装及功能。

11.2.2本条验收内容关于能耗分类、分项的方法应符合现

标准《民用建筑能耗分类及表示方法》GB/T34913以及现行行业标 准《建筑能耗数据分类及表示方法》JG/T358的有关规定。验收时, 应对照能耗计量设计要求及能耗监测系统功能说明文件,检查各能 耗计量节点计量装置的类型、安装及功能。

11.2.3本条通过完善和落实建筑设备管理系统自动监控管

11.2.4绿色建筑能源管理系统是保证绿色建筑设备优化运行、维

11.2.5在试运行中,对各监控回路分别检查系统投入情况、监控 功能、故障报警连锁控制以及数据采集等工作,确保各系统运行能 够符合设计要求。 11.2.6本条为强制性条文。空调系统因李节原因无法进行不间断 运行,特做此规定。 11.2.7各系统数据上传是绿色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的主要环节,也 是监测和调整相关系统运行严格控制在设计要求的状态下必须具备 的功能。

11.3.1工程中经常忽视各类计量仪表或装置精度,易

11.3.1工程中经常忽视各类计量仪表或装置精度,易出现测量精 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或系统上下游计量(检测)仪表精度不协调的情 况,造成测量误差超过设计要求,为此对测量精度做出严格要求。

12.2.1在绿色建筑工程中,采用绿色建材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 是绿色建筑工程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应尽量选用带有绿色建 材评价标识的绿色建材,绿色建材的应用比例计算方式应按照现行 地方标准《黑龙江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23/T1642中的规定进行。

12.3.1根据设计要求节能率优于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规定并达到绿建标准得分项要求的项目,需通过建筑能效测评核实 建筑是否达到高能效建筑标准。 12.3.2我省集中供暖周期长,近年来由于夏季炎热,空调制冷使 用率有所提高,故强调对项目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的冷热源、输 配系统等进行详细测评。建筑能效测评报告中集中供暖系统循环水 泵耗电输热部分,以及空调系统的耗电供冷部分的节能率应不低于 项目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优化分析报告中的能耗降低幅度。

13. 1 一般规定

13.1.1《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10是对电梯安装工 程质量的最低要求,所规定的项目都必须达到合格。绿色建筑电梯 工程验收在《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10的基础上进行。

13.2.1建筑的规划设计、单体建筑内的平面布置可以有效解决民 用建筑内的噪声干扰问题。合理安排建筑平面和空间功能,并在设 备系统设计时就考虑其噪声与振动控制措施。变配电房、水泵房、 大规模数据机房电源室等设备用房的位置应远离住宅或重要房间的 正下方或正上方。

13.3.1本条中乘客电梯指垂直电梯,对应于我省地方标准《黑龙 工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23/T1642中第7.1.6条关于垂直电梯的 验收要求,

3.3.4本条验收内容对应于我省地方标准《黑龙江省绿色建筑

介标准》DB23/T1642中第7.1.6条关于自动扶梯的验收要求

4.1.1绿色建筑室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项目包括室外水、气、声 、固体废物环境,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室外验收。

文件;小于10hm²的项目可不做雨、雪水专项设计,但也应根据场地 条件合理采用雨、雪水控制利用措施,编制场地雨、雪水综合控制 利用方案

14.2.3当拟建噪声敏感建筑不能避开临近交通于线,或不能远离

14.2.3当拟建噪声敏感建筑不

冷却塔等固定的设备噪声源时,应采取措施来降低噪声干扰。绿色 建筑设计前需要对场地周边的噪声状况进行检测,并对规划实施后 的环境噪声进行测试,使之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中对不同声环境功能区噪声标准的规定

14.2.4建筑物光污染包括建筑反射光(眩光)、夜间的室外夜景 照明以及广告照明等造成的光污染。光污染产生的眩光会让人感到 不舒服,还会使人降低对灯光信号等重要信息的辨识力.甚至带来道 路安全隐惠。 光污染控制对策包括降低建筑物表面(玻璃和其他材料、涂料) 的可见光反射比,合理选配照明器具.采取防止溢光措施等。现行国

家标准《玻璃幕墙光热性能》GB/T18091将玻璃幕墙的光污染定义 为有害光反射,对玻璃幕墙的可见光反射比作了规定。本条要求玻 璃幕墙的可见光反射比及反射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符合《玻璃幕墙 光热性能》GB/T18091的规定, 室外夜景照明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照明干扰光限制 规范》GB/T35626和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63中关于光污染控制的相关要求,并在室外照明设计图纸中体现。

14.2.6本条适用于具有合成材料运动场地的中小学校(含幺

建筑的峻工验收。在运动场地面层工程施工完毕后,必须在监理单 立、建设单位、使用单位见证下,由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按 现行国家标准《中小学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GB36246及其他检 则标准对场地物理性能、有害物质含量进行检测,检测不合格的不 得通过验收

14.3.1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 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 政管理等人八类设施。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是满足居民基本的物质 与精神生活所需的设施,也是保证居民居住生活品质不可缺少的重 要组成部分。居民步行5~10min可以到达,将大大减少机动车出行 需求,有利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章碍设施衔接情况,便捷人行通道需重点核查其是否能有效降低与 公共交通站点间步行距离。

声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有关规定的要 求。

15绿色建筑质量专项验收

对施工图的技术内容进行实质性审查和审批。依据此规定不需要进 行施工图审查的项目,验收依据为该项目现行有效用于指导施工的 设计文件。

15.0.3在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前和预验

及各市建设行业主管部门相关规定组织对绿色建筑工程质量进行专 查验,因绿色建筑工程内容涉及专业面广、专业性强长螺旋后压浆钻孔桩施工工艺,可根据行 业主管部门要求进行组织或邀请专家参加查验:建设单位、施工单 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应参加验收并签字确认。室外工程满足本 标准相关章节要求。绿色建筑工程专项质量应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 功能要求。

15.0.4在对绿色建筑工程各项内容进行验收时,主要核查

1针对绿色技术或措施实施情况等定性化内容,应重点通过现 场观察检查的形式核查设计要求的实施情况; 2针对绿色技术或措施实施的数量或质量等定量化内容,应重 点核查施工过程中形成的记录文件、建筑材料或设备的购销合同、 设备或装置的产品质量证明文件等内容: 3针对绿色技术或措施的实施效果的验收,除核查绿色技术或 措施的实施情况外,还应重点核查针对绿色技术或措施的第三方检 测报告。

1针对绿色技术或措施实施情况等定性化内容,应重点通过现 场观察检查的形式核查设计要求的实施情况; 2针对绿色技术或措施实施的数量或质量等定量化内容,应重 点核查施工过程中形成的记录文件、建筑材料或设备的购销合同、 设备或装置的产品质量证明文件等内容: 3针对绿色技术或措施的实施效果的验收,除核查绿色技术或 措施的实施情况外,还应重点核查针对绿色技术或措施的第三方检 测报告。 15.0.5本条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的 规定,结合绿色建筑标准的规定,提出了绿色建筑工程验收的原则 性条件:第一,分部工程已在施工单位自评检查评定合格。第二, 已通过围护结构现场实体检测、系统节能性能检测以及系统功能检 测、无生产负荷联合试运转调试、非传统水源回用水水质检测等, 以确认绿色建筑工程专项质量达到可以进行验收的条件。在具体进 行单位工程的绿色建筑工程专项质量验收时应符合本标准15.0.1的 相关规定。

北京城市轻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15.0.5本条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

规定,结合绿色建筑标准的规定,提出了绿色建筑工程验收的原则 生条件:第一,分部工程已在施工单位自评检查评定合格。第二, 已通过围护结构现场实体检测、系统节能性能检测以及系统功能检 则、无生产负荷联合试运转调试、非传统水源回用水水质检测等, 以确认绿色建筑工程专项质量达到可以进行验收的条件。在具体进 行单位工程的绿色建筑工程专项质量验收时应符合本标准15.0.1的 相关规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