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 5026-2022 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DB61/T 5026-2022 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61/T 5026-2022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2.9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53690
下载资源

DB61/T 5026-2022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61/T 5026-2022 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附录B桥梁工程构件分类编码

附录 C涵洞工程构件分类编码

牛街庄社区道路管网及配套设施改造项目施工组织设计附录D管道工程构件分类编码

附录E轨道交通工程构件分类编码

附录F综合管廊工程构件分类编码

附录G水厂工程构件分类编码

1概述 为成功在本项目中应用市政工程信息模型技术,项目组制定 此策划,定义了将在本项目中开展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如深 化设计、成本估算和专业协调等)的详细过程。项目信息 工程名称:XX 建设地点:XX 主要技术标准:XX 主要工程数量:本工程总长XXkm,宽XXm。桥梁XX座,涵 洞XX条。 工程总造价:XX 项目采用市政工程信息模型技术的原因:XX 2编制依据 根据建设单位要求和项目管理需要,编制此实施方案。 参考的标准包括: (说明编制采用的相关规范及其他参考文章) 3应用目标 项目应用目标(经济效益目标) 创优夺杯目标(社会效益目标) 4进度计划 5应用范围及(内容)深度 本项目主要的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点包括:多方案比选 全生命期分析、施工计划、成本估算、深化设计建模、施工过程模 拟 根据项目特点及规模。描述项目应用所能达到的深度,结合

应用点描述。 6人员组织及职责

表1项目主要人员信息表

软硬件配置 设备情况:

模型创建原则 模型创建进度计划 模型创建的范围及要求 模型创建流程 9应用流程 10协同工作 (详细描述项目团队的协作规程,主要包括:模型的管理规 程,例如。命名规则、模型分层规则、模型结构、坐标系统、建模标 准,以及文件结构和操作权限等,以及关键的协作会议日程和议 程计划) 11模型质量控制 (详细描述为确保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需要达到的质量要 求,以及对项目参与者的操作、监控要求, 12模型交付要求 根据项目各阶段进度规划策划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的进 度。描述对最终项且模型交付的需求

J.1.1道路工程模型儿何信息细度等级要求可按表J.1.1的规定确定

附录J模型信息表达细度等级

表J.1.1道路工程模型几何信息细度等级要求

续表J.1.1 道路工程模型几何信息细度等级要求

续表J.1.1 道路工程模型几何信息细度等级要求

表J.1.2道路工程模型非几何信息细度等级要求

续表J.1.2道路工程模型非几何信息细度等级要求

表J.2.1桥梁工程模型几何信息细度等级要求

续表J.2.1 桥梁工程模型几何信息细度等级要求

续表J.2.1 桥梁工程模型几何信息细度等级要求

表J.2.2桥梁工程模型非几何信息细度等级要求

续表J.2.2桥梁工程模型非几何信息细度等级要求

续表J.2.2桥梁工程模型非几何信息细度等级要求

续表J.2.2桥梁工程模型非几何信息细度等级要求

J.3.1涵洞工程模型何信息细度等级要求可按表J.3.1的规定确定。

表J.3.1涵洞工程模型几何信息细度等级要求

续表J.3.1 涵洞工程模型几何信息细度等级要求

表1.3.2涵洞工程模型非几何信息细度等级要求

表J.4.1管道工程模型几何信息细度等级要求

表J.4.2管道工程模型非几何信息细度等级要求

续表J.5.1 轨道交通工程模型几何信息细度等级要求

表J.5.2轨道交通工程模型非几何信息细度等级要求

续表J.5.2轨道交通工程模型非几何信息细度等级要

续表J.6.1 综合管廊工程模型几何信息细度等级要

J.6.2 综合管廊工程模型非几何信息细度等级要求可按表J.6.2的规定确 表J.6.2综合管廊工程模型非几何信息细度等级要求

表J.6.2综合管廊工程模型非几何信息细度等级要求

续表J.6.2综合管廊工程模型非几何信息细度等级要

续表J.7.1 水厂工程模型几何信息细度等级要求

表J.7.2水厂工程模型非几何信息细度等级要求

注:在附录J中,符号“/”表示对应的构件在该阶段下可不作数据等级要求。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标准

[41 142 144 144 144 145 147 147 148 150 150 150 151 151 153 154

下,2020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颁布了建筑业发展的指 导性文件《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 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在重点任务中提到,加快推动新 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工业化技术协同发展,在建造全过程加大建 筑信息模型(BIM)、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 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应用;通过融合遥感信 息、城市多维地理信息、建筑及地上地下设施的BIM、城市感知信 息等多源信息,探索建立表达和管理城市三维空间全要素的城市 言息模型(CIM)基础平台。 本标准的编制是为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规范和引导 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提升陕西省市政工程信息化水平,提高 信息应用效率和效益

3.0.1在项目开展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之前首先要明确应用 的目标及范围,需要综合考虑项目的工程特点(包括工程的性质 类别、规模以及工程建设的范围、周期、周边环境、制约条件等) 莫型应用签署合约的应用要求以及工程的各项成本与综合效益 此外还应考量工程项目相关方的技术应用水平以及项目的信息 模型应用环境与应用条件。

3.0.2市政工程信息模型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工程全生命期白

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从而提升项目的效率和效益,但可根据工 程实际应用需求将其应用于项目的若干阶段或环节,以求最大阳 度的发挥信息模型技术的价值

3.0.3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的管理制度及体系包括信息模

应用的总体实施战略规划、组织架构与职责、参与各方协同工 规定等,宜由项目的建设单位或由咨询单位辅助建设单位编制 发布与监督实施。项目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的管理制度与亿 系应与项目整体的管理制度与体系协调一致

3.0.4工程信息管理平台是项目数据交

本,宜由项目的建设单位或由咨询单位辅助建设单位搭建与管 理。平台应可以实现项目设计、施工、运维三阶段模型数据及模 型应用数据的集成与整合,可以实现工程项目相关方的协同工 作、数据交互与信息共享,满足设计、施工、运维三阶段项目市政 工程模型应用的要求。 平台宜易与本地建立的多规合一平台进行数据对接,在信息 莫型应用的基础上将模型数据及模型应用数据与“多规合一”平

台进行对接并满足其相关应用,可以实现项目的全生命期管理 更大程度上发挥市政工程信息模型的应用价值。

4.1.1数据互用是解决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的 基本条件和具体工作。为满足数据互用要求,模型数据必须考虑 项目相关方需求。符合有关标准要求的建设工程各相关方之间 模型数据互用协议,是保证顺利实现数据互用的基础。考虑到目 前国内市政工程相关BIM数据互用标准尚未完善,可参照国际标 准,当没有相关标准时,可由各相关参与方商定数据互用协议

4.1.1数据互用是解决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

用的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标准尚未完善。这些标准需要更有 针对性地提出本阶段、本任务、本应用及相互间数据互用的内容 与格式要求,应用中宜采用满足市政工程特定需求的软件进行建 模及应用,同时考虑接收方的需求,以确保用于交换的数据是准 确无误。

4.1.3市政工程全生命期各个阶段、各项任务、各项应用在信具

数据模型互用前应进行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内容需根据信息数据 互用需求由各相关方来确定

4.2.12模型、子模型应具有正确性、协调性、一致性和完整 性,这样才能保证数据交付、交换后能被数据接收方正确、高效地 使用。项目BIM实施策划书中应规定项目相关方接收及交付的 144

有可能导致数据错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选择使用相同 数据格式的软件。建议采用工业基础类格式,选择的模型软件及 应用软件支持工业基础类格式的输入和输出。当必须进行不同 格式之间的数据交换时,要采取措施保证交换以后数据的正确性 和完整性。

4.2.4各相关方完成的模型数据成果应及时存储和归档,建议

4.2.4各相关方完成的模型数据成果应及时存储和归档

选用国际通用格式IFC标准进行存储,同时,考虑IFC标准或其 也的通用数据格式未全面包括市政工程专业的所有信息,在不同 软件之间的数据存储可同时采用约定的数据格式,但应保证数据 的完整性。

信息模蜜直安生成的纸 文档可以保证模型构件信息和图纸文档信息的准确对应,能得到 更真实和详细的数据,有利于向下游传递应用,其中图纸包含纸 质版图纸和电子版图纸,文档包含专业计算书、实施计划书、模型 工程量清单、市政工程指标表等由市政信息模型直接生成的文档 文件。

4.3.2为了直观快速地表达市政项目在各个阶段所对应的应月

模型交付细度要求,本条对其做了相关规定,方便相关接收方 对交付物中市政信息模型细度要求进行对照界定,保证交付质 量。

4.3.3为了避免人为模型审核产生的遗漏和错误情

件对模型进行碰撞检查,包含硬碰撞和软碰撞,并对检查出的问 题点出具位置和情况说明排除所有不合理的模型碰撞问题

4.3.41存储信息包括模型几何信息、模型属性信息、模

用信息及物联网设备所产生的流式数据

2本地存储时应采用性能可靠、不易损坏的介质。 3存储服务器,按照数据计算要求,宜采用适合连续长时间 运作的处理器。 4存储服务器,宜具备一定的可扩展空间和亢余件。 5存储服务器,宜具备关键恢复功能、操作系统备份以及经 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支持。

意义的名称、备份信息的时间和日期、信息的内容、信息创建者的 信息以及其他说明等。 2备份的信息宜定期进行测试,以保证备份信息完好,具备 信息恢复能力。 3市政工程项目相关方宜结合项目实际要求选择信息容灾 系统级别。 4.3.61市政工程项目相关方可通过对服务器安装和部署防 火墙、杀毒软件,关闭服务器多余端口等方法避免服务器受到恶 意攻击。

4.3.61市政工程项目相关方可通过对服务器安装和部署限

火墙、杀毒软件,关闭服务器多余端口等方法避免服务器受到恶 意攻击。 2市政工程项自相关方宜对服务器进行系统运行日志监 控,包括最近登录时间、使用的账号、进行的活动等,定期生成报 主分析玄统县不左左是现

火墙、杀毒软件,关闭服务器多余端口等方法避免服务器受到恶 意攻击。

2市政工程项目相关方宜对服务器进行系统运行日志监 控,包括最近登录时间、使用的账号、进行的活动等,定期生成我 表,分析系统是否存在异常现象。

5.1.1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分类编码与之相协调的标准还有:《方

5.1.2市政工程涵盖的类目较多,本标准主要对新建、改建、

5.1.3对市政工程构件的空间、系统、分类属性的编码定义,是

模型设计和应用时的基础编码,基本满足一般数据传递和应用 要求,依据《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GB/T2027的 定,基于此编码的市政工程模型构件可被计算机快速识别,便于 形成结构化的数据,使基于模型的数据进行快速统计、信息检案 和数据分析。

5.1.4市政工程根据各自工程类别,对构件的分类编码参考引

用《建筑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GB/T51269),本标准中对 未定义的分类编码条目,可在现有分类表的基础上扩展,编码的 内容包括各类市政工程中的资源、过程及成果

物或概念)按所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逐次地分成相应的若干 个层级的类目,并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渐展开的分类体系。在 这个分类体系中.被划分的类且称为上位类,划分出的类且称下

.2.11科字性: 家上 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和依据。 2系统性:将选定的事物、概念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排列顺 予以系统化,并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分类体系。 3可扩延性:通常要设置收容类目,以保证增加新的事物或 既念时,不打乱已建立的分类体系,同时,还应为下级信息管理系 统在本分类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延拓细化创造条件。 4兼容性:应与相关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协调一致。 5综合实用性:分类要从系统工程角度出发,把局部问题放 在系统整体中处理,达到系统最优。即在满足系统总任务、总要 求的前提下,尽量满足系统内各相关单位的实际需要。 5.2.2信息编码应遵循唯一性、合理性、可扩充性、简明性、实用 性、规范性的基本原则 1唯一性:在一个分类编码标准中,每一个编码对象仅应有 个代码,一个代码只唯一表示一个编码对象。 2合理性:代码结构应与分类体系相适应。 3可扩充性:代码应留有适当的后备容量,以便适应不断 充的需要。

4简明性:代码结构应尽量简单,长度尽量短,以便节省机 器存储空间和减少代码的差错率。 5实用性:代码结构应尽可能反应编码对象的特点,使用于 不同的相关应用领域,支持系统集成。 6规范性:在一个信息分类编码标准中,代码的类型,代码 的结构以及代码的编写格式应当统一。

5.2.3本标准中规定的编码原则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信息分益

和编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GB/T7027的规定,基于编码的构件 可被计算机快速识别,便于形成结构化的数据,使基于模型的娄 据进行快速统计、信息检索和数据分析,

5.2.4市政道路桥梁等构件编码作为构件的基本属性信息,

作为一个字段存储,也可以按照专业系统编码、构件编码的形 分段的方式进行定义和存储

6.1.1模型BIM应用作为工程任务的一部分,也应该遵循PD CA(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行动Action)过程控制和管理 方法,因此制定BIM应用策划应该是BIM应用的的第一步,并通 过后期BIM应用过程管理逐步完善和提升。

6.1.2市政工程信息模型的应用基本价值是基于模型的信息

享和跨阶段信息传递应用。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在创建时,应考虎 各阶段(设计、施工、运维各阶段)的数据统计、工程量分析、模扣 建造、组织管理等应用对信息的需求,以实现市政工程信息模型 及数据后续阶段或环节的利用,更好的发挥市政工程信息模型白 价值。

6.1.3在且前二维图纸仍占主导地位条件下,市政工程信息

应用型仍有规则上的缺失。应通过事先约定的方式,在合作前期 明确信息交换和共享涉及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搭建协同工 作平台,着重约定各方在项目BIM应用中的协同工作、共享模型 数据的方式。

程信息模型应用策划应基于项目的实际需要,与项目各个阶段的计 划要求的进度及需求相一致。涉及决策、设计、施工、监理、运维木 150

关多方协同工作的内容,由涉及相关方组织集中编制实施

是否达到预期自标的重要环节,前期的BIM实施策划实施方案是 其验收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应有对应专业的BIM标准作为依据。

的数据标准,保证模型之间协调一致和信息共享。这里的创建 方式主要是指集成方式和分散方式。集成方式是指各专业和任 务基于同一个模型完成工作。分散方式是指不同专业和任务基 于各自创建的不同模型完成工作

分为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图深化 设计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以及运维阶段。根据不同阶 段的特点对模型数据细度要求作了相应的等级规定

同工作、信息共享,最大限度的发挥模型技术的作用。 2协同设计应用的时间越早,其在市政工程信息模型中发 挥的价值越大。通过协同设计,可有效改善设计与施工相互各类 的状态,加强施工图设计模型与施工深化设计模型之间的联系。 3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均应基于模型,在设计阶段的设 计应用也应基于模型。模型是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的基础,各 应用所需数据应源于模型,再针对具体应用添加和删除信息,在

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得出结果后将数据反馈到模型中,以丰富 并完善模型。 5设计模型信息宜包括面积、体积、交通流量、管线类型等 以及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在可视化分析应用中会遇到额外增加模型以外的信息,这些信息 不应与模型信息表达产生冲突,且在可视化应用结束后,不应沟 加至设计模型当中。

6.4.33性能仿真分析基于不同的专业分析软件开展,宜一次

建模多次使用,保持设计模型的一致性。 5交付的性能分析模型宜包括:模型创建方式、参数的选择 和设定、专业分析软件的环境部署等内容

5交付的性能分析模型宜包括:模型创建方式、参数的选择 和设定、专业分析软件的环境部署等内容。 6.4.61设计基础数据为设计所依据的初始资料及数据,包括 地质勘查报告、工程水文资料、项目规划文件、物探管网信息、地 形地貌数据、项目临近建筑设计数据、原始地形点云数据、GIS数 据等。 6.4.82设计成果应以信息模型与图纸作为主要交付文件,其 他成果为辅助交付文件。 3二维制图标准应符合《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制图标准 IGJT448中相关规定,对于已编制企业制图标准的设计单位,应 根据国家标准进行企业标准的深化与细化

地质勘查报告、工程水文资料、项目规划文件、物探管网信息、地 形地貌数据、项目临近建筑设计数据、原始地形点云数据、GIS类 据等。

6.4.82设计成果应L

他成果为辅助交付文件。 3二维制图标准应符合《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制图标准》 JGJT448中相关规定,对于已编制企业制图标准的设计单位,应 根据国家标准进行企业标准的深化与细化 4二维制图标准应符合《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制图标准》 GJT448中相关规定GB51120-2015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验收规范,对于已编制企业制图标准的设计单位,应 根据国家标准进行企业标准的深化与细化

6.5.34施工放样现场应用流程图

6.5.65进度管理模型是指与实际进度关联,且包括计划进 度、实际完成进度、资源配置信息、进度和资源报警点及进度管理 过程中其他信息的市政工程信息模型

度、实际完成进度、资源配置信息、进度和资源报警点及进度管理 过程中其他信息的市政工程信息模型。 5.5.73三算对比是指施工过程中定期将预算成本、目标成本 计划成本)、实际成本进行计算和对比。 4市政工程信息模型成本管理典型应用示意图:

YB/T 4917-2021 转炉炼钢一次烟气颗粒物测定技术规范.pdf 市政工程信息模型成本管理典型应用示

成本管理信息及模型元素表:

表6.5.7.5成本管理信息及模型元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