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796.1-2021 高速公路绿化技术规范 第1部分:设计.pdf

DB36T 796.1-2021 高速公路绿化技术规范 第1部分:设计.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2021 - 12 - 14 发布
资源大小:0.8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350936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6T 796.1-2021 高速公路绿化技术规范 第1部分:设计.pdf

ICS93.080.01 CCS R 18

DB36/T796.1—2021 代替DB36/T796—2014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xpressway greening Part 1 : Desig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forexpresswaygreening

GB/T 25486-2010标准下载DB36/T 796.12021

引言 III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设计原则 调查及资料收集 种植土及竖向设计 绿化设计 附录A(资料性)江西省植物资源库及植物选择表

引言 III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设计原则 调查及资料收集 种植土及竖向设计 绿化设计 附录A(资料性)江西省植物资源库及植物选择表 10

DB36/T 796. 12021

DB36/T 796.1—2021引言《高速公路绿化技术规范》规范了高速公路绿化设计、施工、养护及质量验收评定技术,为高速公路绿化提供技术保障,可有效保护高速公路的生态环境,减少经济投入,产生一定的环境效益,同时增加江西省高速公路绿化的碳汇功能。《高速公路绿化技术规范》共分为四部分。一第1部分:设计。目的在于提出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互通立交区、附属设施、边坡、路侧(碎落台、护坡道)、隧道洞口等地段的绿化设计规定。一第2部分:施工。目的在于提出高速公路绿化施工准备、施工要求、种植材料要求、施工技术要求、护坡施工要求、改扩建绿化要求等具体技术。一第3部分:养护。目的在于提出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互通立交区、附属设施、边坡、路侧(碎落台、护坡道)、隧道洞口等地段的绿化养护管理技术方法。一第4部分:质量验收评定。目的在于提出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互通立交区、附属设施、边坡、路侧(碎落台、护坡道)、隧道洞口等地段的绿化质量的检验验收评定,本次修订能改善目前高速公路绿化设计模式干篇一律、稳定性差、养护管理难、生态效益低下及二次裸露现象频发等缺点,规范了绿化设计技术,更利于对高速公路设计技术的指导,促进高速公路绿化设计的统一进行。同时,标准的实施,可有效规范高速公路绿化设计的竖向排水设计,完善各区所绿化设计,本标准可在前期为公路绿化的设计提供技术保障,有效保护高速公路的生态环境,减少经济投入,产生一定的环境效益。III

公路绿化设计技术规范第1部

本文件提出了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互通立交区、附属设施、边坡、路侧(碎落台、护坡道)、随 道洞口等地段的绿化设计的规定。 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高速公路路域绿化设计,其他道路绿化设计可参照执行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JT/T647公路绿化设计制图 JTGB04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JT/T647公路绿化设计制图 JTGBO4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绿化工程 landscapeengineering 在公路用地范围内,为保护生态环境、改善行车条件并满足交通安全要求等目的而采取的植物种植 工程。 3.2 主体工程 mainworks 指高速公路申的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涵工程、隧道工程、互通立交工程等 3.3 中央分隔带 medial strip 在道路路线设置的分隔对向交通的带状设施。 3.4 路 cutting 低于原地面的挖方路基。

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

4.1.1应充分考虑各项目及其分部工程的特点,并以保护环境、恢复生态、保持水土、美化公路、改 善行车环境为主要目标,遵循安全、便捷、生态、美观、经济等基本原则,沿线环境设计应符合JTGB04 的相关规定。 4.1.2应与沿线环境和景观相协调,因地制宜,充分体现地域特色,统筹考虑与城镇、风景区、自然 保护区等之间的对接。 4.1.3应与公路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 4.1.4应坚持动态设计原则,切实做到最小破坏,最大保护,充分保护利用原有适宜种植的表土。 4.1.5植物选择应遵循“乡土、适地、适树”的原则,并充分考虑高速公路管理养护的特点,选择适 应场地立地条件、耐薄、抗性强、不易诱发病虫害、适应粗放管养、苗源充足的非入侵性植物,优先 选择高固碳植物。 4.1.6植物配置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考虑空间层次、色彩搭配、季相变化、生态习性等因素,合理 配置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 4.1.7改扩建项目应保留原有生长良好、健康的树木和乡土树种资源,保留和利用道路两侧的自然植 被。

4.2.1公路绿化设计图表绘制应符合JT/T647的相关规定。 4.2.2公路绿化设计包括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应与土建工程设计相适应。 4.2.3初步设计应进行总体绿化方案比选,编制设计说明书、植物配置一览表、绿化工程数量表、绿 化工程概算,绘制绿化标准横断面图及路侧、分隔带、桥梁、隧道洞口、路线交义、沿线设施、取土场、 弃土场等典型公路工程绿化设计图,以及相应的效果图。 4.2.4施工图设计应编制设计说明书、植物配置一览表、绿化工程数量表、绿化工程预算。对标准的 路侧、分隔带、取土场、弃土场等路段,应绘制标准绿化详图;对非标准的分隔带、各桥梁、各隧道洞 口、各路线交叉、各沿线设施等应单独出图,绘制相应的平面布置图、立面图、剖面图、分区图、放线 图等。微地形设计应绘制平面图、竖向设计图及排水设计图。 4.2.5施工图设计说明中应提出松土除草、苗木补植、灌溉施肥、防护管理等养护管理要求

5.1.1应针对不同阶段设计要求,开展相应的调查与资料收集工作 5.1.2改扩建公路应调查公路路域内原有植物及其生长情况。 5.1.3施工过程中应补充调查地质变化、场地变更等情况

2.1应收集相关规划文件、土建设计文件、政策及法律法规等资料。 2.2高速公路沿线基本情况调查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地质地貌、土壤条件、气候与水文名 植物情况、主体工程条件、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相关案例,见表1。

DB36/T 796. 12021

3.1应收集土建施工图设计文件(含相关设计批复文件)等资料。 3.2应在初步设计阶段调查与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加强现场调查,必要时可开展相关的监测。 3.3收集5.2.2条所需资料,形成可供施工图设计采用的文件

6.1.1表土利用应以疏松湿润、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肥沃冲积土或壤土,pH值在5.0~7.0作为最 佳用土,否则应根据土质情况进行土壤改良。 6.1.2竖向设计的重点是微地形设计。

6.2种植土及地形设计要求

6.2.1竖向设计应在总体规划时进行综合考虑,可利用原有地形展开,避免先“一平三通”,再进行 微地形设计的做法。 6.2.2中央分隔带地形应做成“龟背”形,中间高,两边低。 6.2.3互通地形设计应考虑内部土方平衡,避免大填大挖,在保护的前提下对地形进行合理整理,挖 水堆山,丰富互通景观。 6.2.4排水系统应结合微地形进行设计。当区域面积大,地形平坦时,应通过微地形营造,加大局部 地形坡度(可将坡度增加到3%10%),在低洼处结合雨水花园形式设置雨水收集池。边沟设计应连通 集水池,集水池大小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种植区大小合理确定。 6.2.5条件允许的地方可营建人工湿地、水塘等水体,以利于干旱时灌溉,不宜营造水体的,可打井 修建雨水收集系统等方法解决养护用水。 6.2.6沿线附属设施景观地形应将建筑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与绿地景观设计相结合,布置雨水花园、 人工湿地等水处理再利用系统,尽量节能减排

7.1.1.1中央分隔带包括整体式路基中央分隔带、分离式路基申间带,绿化设计应满足行车安全要求。 7.1.1.2中央分隔带绿化设计应具备遮光防眩、诱导视线、减轻视觉疲劳、提升路域景观的作用。 7.1.1.3防眩植物可间隔变换种植品种和形式,丰富视觉景观,种植单元长度可根据设计速度和公路 等级合理确定。 7.1.1.4分离式路基中间带或隧道洞口联络线的可绿化区域,应根据所处地形、地貌及环境特点,灵 活确定绿化种植形式。分离式路基中间带宽度较小时,不宜种植浅根性的高大落叶乔木,以免对行车安 全造成影响。 7.1.1.5绿化种植应考虑与地下通讯管线等设施的布置相协调。

7.1.2.1中央分隔带绿化可5km~10km变换植物品种或种植形式,亦可每隔一定距离配置适当长度的观 贯花灌木绿化带,具体应根据设计速度和公路等级以及桥梁、隧道、互通式立交等节点的位置合理确定 标准段长度,但变化不宜频繁。 7.1.2.2中央分隔带可采用新泽西墙+防眩板设计,防眩板及防撞护栏颜色应与高速公路整体景观相协 周,在不影响防眩功能的前提下,可适当对防眩板进行美化处理。靠近城市、景区附近可采用观赏类花 灌木绿化。 7.1.2.3一般情况下,主要防眩植物种植修剪后地面以上高度不得低于1.6m,凹形竖曲线路段的防眩 灌木应根据凹曲线半径适当增高。防眩植物单行株距应根据防眩角度和路线平、纵线形特点合理计算确 定,单排种植时不宜大于冠幅的5倍。 7.1.2.4防眩植物的冠幅不宜小于0.6m。 7.1.2.5中央分隔带树种栽植方式应根据宽度选择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等配置模式。植物配置模

7.1.2.4防眩植物的冠幅不宜小于0.6m。 7.1.2.5中央分隔带树种栽植方式应根据宽度选择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等配置模式。植物配置模 式宜符合表2的规定。 7.1.2.6中央分隔带的地表宜种植草坪和地被植物,以有效覆盖地表,防止土层污染路面,并达到保 湿效果。

7.1.3植被选择原则

7.2路侧(碎落台、护坡道)

7. 2. 1一般规定

7.2.1.1应满足固土护坡、诱导行车视线等

1应满足固土护坡、诱导行车视线等功能。

DB36/T 796. 12021

7.2.1.2应充分结合沿线地形、地貌特点,形成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景观带。 7.2.1.3不应影响路基防护工程的稳定、行车安全性。靠近路肩区域不应栽植浅根性树种、速生树和 和果树。

7.2. 2 植物配置

7.2.2.1在石质陡坡下,碎落台可以种植攀爬的藤本植物。 7.2.2.2宽度小于2m的碎落台,可选择小乔木或灌木单排种植,根据路段特点变换品种,以丰富立面 效果,并按照边坡坡度陡缓程度采用不同的配置模式。宽度大于2m的碎落台可进一步丰富植物类型,营 造景观节点。 7.2.2.3石质碎落台采用种植池(槽)绿化,种植土厚度应满足所选植物的要求,同时种植池(槽 的设计应满足排水要求 7.2.2.4护坡道绿化配置形式以单排乔木+草坪为主。依据适地适树原则,选择水土保持功能强的植物, 以浅根性乔木及灌草类为主,防止大乔木根系对路基的破坏。隔离栅附近可配置藤本植物。

7.2.3植被选择原则

选择易成活、生长快、耐干旱、耐薄的多年生植物。 7.3边坡

7.3.1.1边坡包括路堤边坡和路垫边坡,绿化应起到保护路基、稳定边坡、恢复生态、保持水土和提升 路域景观的作用。 7.3.1.2应结合工程防护、立地条件、坡面环境及路段特点,选择适宜的植被恢复方式和施工工艺, 7.3.1.3应选用抗逆性和固土能力强的水土保持植物,兼顾绿化植物的多样性。

7.3.2.1遵循适地适树、乔灌草结合、恢复自然的原则,实现高速公路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7.3.2.2一般土质路堑边坡可采用普通喷播、铺设植生毯、打穴栽植的方式进行绿化。其设计要点如

7.3.2.1遵循适地适树、乔灌草结合、恢复自然的原则,实现高速公路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1)气候较湿润地区的缓边坡,可普通喷播绿化,设计中应对喷播的施工方法提出明确要求;也可 铺设植生毯绿化,设植生毯的坡面应作疏松处理,坡面表土或回填土的厚度应不小于10cm; 2)打穴栽植的植物配置应以乔木、灌木为主,结合适生草种,乔木应避免选用根系浅、易倒伏的 树种。

1)坡面为强风化岩质的边坡,宜采用客土喷播工艺; 2)坡面为弱风化岩质的边坡,宜采用厚层基材喷播工艺; 3)对于采用锚杆框架梁加固的岩质边坡,框架内宜用客上喷播绿化或植生袋绿化。同时可在坡脚 及坡顶设置种植槽,种植槽内培土栽植常绿小乔木或攀爬植物进行辅助绿化; 4)设计中应对喷播的施工方法提出明确要求; 5)坡度过陡的岩质边坡,不宜进行喷播绿化,应根据坡面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工程防护措施。 7.3.2.4边坡绿化可以采用乔、灌、草混播的形式,严格界定各类种子播种量,确定种子配比,并明 确基材客土配方、施工工艺流程、机械设备选型等

7.3.3植被选择原则

7. 4. 1一般规定

7.4.1.1应满足水土保持和交通诱导功能,兼顾环境美化, 7.4.1.2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充分体现地域特色。 7.4.1.3应注重对视线的引导,特别注意透视“三角区”安全视距。

7.4.2.1宜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植物品种不宜过多;采用丛植、片植等绿化方式,不宜过于精细 琐碎。 7.4.2.2立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视线可达区域可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群落设计模式。 7.4.2.3有特殊景观要求的互通,绿化宜注重景观性,可采用大树孤植、疏林草地、乔木丛植等植物 造景方式。 7.4.2.4处于乡村地区的互通,景观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市区和城郊附近的互通景观要求高,植物 品种应丰富,可适当种植大苗。 7.4.2.5桥头锥坡选用耐荫植物进行绿化。桥体可采用垂直绿化形式进行绿化,也可采用高大乔木密 植形成丛林景观,遮挡锥坡。 7.4.2.6互通内保留有古树名木的,在地形整理和植物配置上,应确保改善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并 突出景观效果和生态科普价值

7.4.3植物选择原则

7. 5. 1一般规定

7.5.1.1隧道洞口包括隧道洞顶、洞口仰坡、广场中间带及两侧。 7.5.1.2应考虑与洞口周围山体植被、自然环境的协调,在洞口两端光线明暗变化段,宜种植高大乔 木进行过渡,必要时可弱化人工构筑物痕迹。 7.5.1.3洞口仰坡坡面绿化应结合排水系统布置,重点考虑对坡体的稳固和原有植被的恢复。 7.5.1.4绿化种植应保障行车视距要求,保证横向净距,不得遮挡交通标志和信号灯, 7.5.1.5隧道广场以石质填方为主,种植条件较差,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改善土壤的措施,并做好微 地形设计。 7.5.1.6隧道广场可根据要求设置雕塑、景观石等标志性景观

5.2.1隧道进出口应结合隧道照明系统和周边环境,采取渐变式高大常绿乔木或植物组团等配 缓解隧道内外光线的急剧变化。

DB36/T 796. 12021

DB36/T 796. 12021

7.5.2.2端墙式隧道洞门明洞处,可种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其它形式明洞处,宜种植草灌和攀爬植 物。 7.5.2.3隧道广场宜采用乔、灌、草、花相结合的绿化形式。

7.5.3植被选择原则

某热电厂脱硫岛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选择以耐于旱、耐瘩薄、易于管护的乔灌木为主。

7. 6. 1一般规定

7.6.1.1包括服务区、停车区、管理中心、养护中心等附属设施的绿化设计。 7.6.1.2应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场区功能与规模,结合场地条件、建筑风格、行车安全、 景观要求和当地文化地域特色进行综合设计。 7.6.1.3应结合建筑朝向、区内道路、地下构筑物、场地竖向布置、地下管线、交通流线、标志牌分 布、司乘人员视线等进行综合设计。 7.6.2.4高速公路与附属设施之间的隔离带宜采用绿墙种植,多层密植抗风、阻尘的乔灌,出口处植 物不应遮挡司乘人员视线 7.6.1.5宜在适当的位置设置提示牌、雕塑、景观石、景观灯柱等标志性景观来体现地方文化特色 7.6.1.6宜结合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水资源循环利用设计,确保绿色环保。

7. 6. 2 植物配置

7.6.2.1应结合场地功能和视觉要求,确定大中型乔木、小乔木、灌木及地被植物的整体空间布局。 7.6.2.2服务区绿化以栽植枝冠发达、树荫大的乔木为主,少种模纹色块。沿主线一侧应考虑视距安 全,其绿化以种植观赏性较高的常绿乔灌木为主。 7.6.2.3办公住宿区宜采用庭园式绿化,树种以观花观果植物为主,有条件可规划“一种三养”区域; 不宜过多种植常绿乔木,应保持足够的采光和通风;周边绿化可选用香花和驱蚊植物。 7.6.2.4停车场绿化应保证视线通透,植物裁植株距应满足大、中型客货车通行与停车要求。植物宜 以庭荫乔木为主,以满足遮阴功能并保证空旷的林下空间。乔木枝下高度应满足停车位净空高度规定。 7.6.2.5出入口绿化应具有引导性和提示性,宜列植树形挺拔、特点鲜明的乡土乔木,诱导行车视线。 7.6.2.6加油站区域绿化不应遮挡消防通道内行车视线,加油站与消防通道之间不宜种植绿篱或灌丛, 加油站、加气站罐组防火堤内不得种植树木。 7.6.2.7汽车维修、辅助设备用房等环境不良的区域宜采用遮蔽绿化,起到隔离的作用。 7.6.2.8建筑周边绿化应考虑植物与建筑门窗的关系,保证建筑通风、采光的要求,乔木种植点与建 筑有窗立面的距离宜不小于5m,宿舍南向区域的乔木应以落叶树种为主。 7. 6. 2. 9行道树不宜选用果树

7.6.3植被选择原则

7.6.3.1宜选择遮荫效果好的乡土树种,体现地方特色。为增加景观的季相性、趣味性,可选用观花、 观叶、观果、香花植物。 7.6.3.2停车区分隔带以大乔木为主,花灌木点缀,草本选择耐干旱草种。 7.6.3.3加油站附近绿化应选用防火植物。

海晨国际落地式脚手架施工方案7. 7. 1 一般规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