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资料) 一、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专业考试要点理解.pdf

(内部资料) 一、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专业考试要点理解.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6.9 M
标准类别:结构工程师
资源属性:
VIP资源

(内部资料) 一、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专业考试要点理解.pdf下载简介:

(内部资料) 一、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专业考试要点理解.pdf

三、《高层规范》条文索引

3.1.1高层建筑结构的楼面活荷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有关规定采用。 3.1.2施工中采用附墙塔爬塔等对结构受力有影响的起重机械或其他施工设备时应… 3.1.3旋转餐厅轨道和驱动设备的自重应按确定。 3.1.4擦窗机等清洗设备应按·确定其自重的大小和作用位置。 3.1.5直升机平台的活荷载应采用下列两款中能使平台产生最大内力的荷载: 1直升机总重量引起的局部荷载,按确定。对具有液压轮胎起落架的直升机,动力系 数可取1.4;当没有机型技术资料时,局部荷载标准值及其作用面积可根据直升机类型 按表3.1.5取用; 2等效均布活荷裁

3.1.1高层建筑结构的楼面活荷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有关规定采用。 3.1.2施工中采用附墙塔爬塔等对结构受力有影响的起重机械或其他施工设备时应 3.1.3旋转餐厅轨道和驱动设备的自重应按确定。 3.1.4擦窗机等清洗设备应按·确定其自重的大小和作用位置。 3.1.5直升机平台的活荷载应采用下列两款中能使平台产生最大内力的荷载: 1直升机总重量引起的局部荷载徐工70~500吨汽车吊参数表,按确定。对具有液压轮胎起落架的直升机,动力 数可取1.4;当没有机型技术资料时,局部荷载标准值及其作用面积可根据直升机类型 按表3.1.5取用; 2等效均布活益热.…

高层建筑,应按采用。 3.2.9檐口、雨篷、遮阳板、阳台等水平构件,计算局部上浮风荷载时,风荷载体型系 数μs不宜小于。 3.2.10设计建筑幕墙时,风荷载应按采用。 3.3地震作用 3.3.1各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建筑地震作用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甲类建筑:应按计算,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 2乙、丙类建筑:应按计算。 3.3.2高层建筑结构应按下列原则考虑地震作用:

1一般情况下,应允许在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考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有斜交抗侧力 构件的结构,当时,应; 2质量与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应计算:(注意:不必考虑偶然偏心的 影响);其他情况,应计算;(见下条3.3.3) 38度、9度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中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应考虑; 49度抗震设计时应计算作用。 3.3.3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影响。每层质心沿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偏移值· 3.3.4高层建筑结构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下列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高层建筑结构宜采用法。对质量和刚度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以及高度超过·的高 层建筑结构应采用考虑扭转耦联振动影响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2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高层建筑结构 可采用; 3?度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情况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 (即甲乙丙类+复杂+竖向不规则,其中乙丙类为超高者) 3.3.5按本规程第3.3.4条规定进行动力时程分析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按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用·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其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 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且弹性时程分 析时,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结 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 2地震波的持续时间不宜小于,也不宜S,地震波的时间间距可取S; 3输入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值,可按表3.3.5采用; 4结构地震作用效应可取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 果的值。 3.3.6计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应 按下列规定采用: 1雪荷载取; 2楼面活荷载按实际情况计算时取;按等效均布活荷载计算时,藏书库、档案库、库 房取,一般民用建筑取·

1一般情况下,应充许在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考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有斜交抗侧力 构件的结构,当时,应; 2质量与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应计算:(注意:不必考虑偶然偏心的 影响);其他情况,应计算;(见下条3.3.3) 38度、9度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中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应考虑; 49度抗震设计时应计算作用。 3.3.3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影响。每层质心沿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偏移值 3.3.4高层建筑结构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下列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1高层建筑结构宜采用·法。对质量和刚度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以及高度超过的高 层建筑结构应采用考虑扭转耦联振动影响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2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高层建筑结构 可采用; 3?度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情况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 (即甲乙丙类+复杂+竖向不规则,其中乙丙类为超高者) 3.3.5按本规程第3.3.4条规定进行动力时程分析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按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用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其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 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且弹性时程分 析时,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结 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 2地震波的持续时间不宜小于,也不宜S,地震波的时间间距可取S; 3输入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值,可按表3.3.5采用; 4结构地震作用效应可取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 果的值。 3.3.6计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应 按下列规定采用: 1雪荷载取; 2楼面活荷载按实际情况计算时取;按等效均布活荷载计算时,藏书库、档案库、库 房取,一般民用建筑取。

4.2房屋适用高度和高宽比

4.3.5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 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不应大于.";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 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不应大于。结构 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级高度,B级高 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 4.3.6当楼板平面比较狭长、有较大的凹入和开洞而使楼板有较大削弱时,应在设计中 考虑楼板削弱产生的不利影响。楼面凹入或开洞尺寸不宜大于;楼板开洞总面积不 宜;在扣除凹入或开洞后,楼板在任一方向的最小净宽度,且开洞后每一边的楼板 净宽度·。

4.3.10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4.4.2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 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 4.4.3A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 载力的,不应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B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 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

4.4.6结构顶层取消部分墙、柱形成空旷房间时,应计算并。

4.5.5房屋的顶层、结构转换层、平面复杂或开洞过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 的地下室楼层应采用。一般楼层现浇楼板厚度不应小于,当板内预理暗管时不宜小 于;顶层楼板厚度不宜小于,宜双层双向配筋;转换层楼板应符合本规程第10章 的有关规定;普通地下室顶板厚度不宜小于;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的 顶楼盖应采用梁板结构,楼板厚度不宜小于,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应采用双 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 4.5.6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楼板厚度可按跨度的采用,且不宜小于…。 4.5.7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板设计中应采取措施防止或减少主体结构对楼板施加预应力 的作用。 4.6水平位移限值和舒适度要求 4.6.3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u/h宜符合以下规定: 1高度不大于.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u/h(位移角)不宜大于的限值; 2高度等于或大于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u/h(位移角)不宜大于1/500; 3高度在150~250m之间的高层建筑。 注:楼层层间最大位移△u以楼层最大的水平位移差计算,不扣除整体弯曲变形。抗震 设计时,本条规定的楼层位移计算不考虑的影响。(注意区分计算双向地震作用位移 比时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见3.3.3条) 4.6.4高层建筑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下列结构应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1)度时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小于的框架结构: 2)类建筑和度抗震设防的类建筑结构; 3)米用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的建筑结构。 2下列结构宜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1)本规程表3.3.4所列高度范围且不满足条规定的高层建筑结构; 2)·度类场地和度抗震设防的·类建筑结构 3)结构。

2下列结构宜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注:楼层屈服强度系数为。

楼层屈服强度系数为·

4.6水平位移限值和舒适度要求

4.6.5结构薄弱层(部位)层间弹塑性位移应符合下式要求:·(注意层间弹塑性位 角限值的取值)

4.6.6高度超过m的高层建筑结构应具有良好的使用条件,满足舒适度要求,按现行 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规定的年一遇的风荷载取值计算的顺风向与 横风向结构顶点最大加速度αmax不应超过表4.6.6的限值。必要时,可通过专门风洞 试验结果计算确定顺风向与横风向结构顶点最大加速度amax,且不应超过表4.6.6的 限值。

4.7构件承载力设计表达式

4.7.2抗震设计时,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按表4.7.2采用;型钢混 凝土构件和钢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采用。当仅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组合时,各 类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4.8抗震等级

甲类、乙类建筑:当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度时,应符合·的要求;当本地区的 设防烈度为·度时,应符合比·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当建筑场地为I类时,应允 许;

2丙类建筑:应符合。当建筑场地为类时,除6度外,应允许。 4.8.2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根据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 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A级高度类建筑钢筋 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4.8.2确定。当本地区的设防烈度为度时,A级高度乙 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采用,甲类建筑应。 4.8.3抗震设计时,B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4.8.3确定。 4.8.4建筑场地为II、IV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宜… 4.8.5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当地下室顶层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一层的抗震 等级应按采用,地下一层以下结构的抗震等级,地下室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 积…,不应;地下室中超出上部主楼范围且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其抗震等级可根据具 体情况采用。9度抗震设计时,地下室结构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 4.8.6抗震设计时,与主楼连为整体的裙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部上、下 各一层应。

4.9.2高层建筑结构中,抗震等级为特一级的钢筋混凝土构件,除应符合一级抗震等级 的基本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框架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宜采用柱;2)柱端弯矩增大系数Ⅱc、柱端剪力增大系数nVc应; 3)钢筋混凝土柱柱端加密区最小配箍特征值入V应采用;全部纵向钢筋最小构造配 筋百分率。 2框架梁应符合下列要求: 1)梁端剪力增大系数Ⅱvb应增大;2)梁端加密区箍筋构造最小配箍率应增大。 3框支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宜采用·柱;2)底层柱下端及与转换层相连的柱上端的弯矩,其余层柱端弯矩增 大系数·";柱端剪力增大系数";地震作用产生的柱轴力增大系数取,但计算柱轴压 比时可不计该项增大; 3)钢筋混凝土柱柱端加密区最小配箍特征值入V应按本规程表6.4.7的数值增大采 用,且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全部纵向钢筋最小构造配筋百分率取。 4筒体、剪力墙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弯矩设计值应按墙底截面组合弯矩计算值的·倍采用, 其他部位可按墙肢组合矩计算值的倍采用: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设计值,应按考虑 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计算值的·倍采用,其他部位的剪力设计值,应按考虑地震作用组 合的剪力计算值的倍采用; 2)一般部位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应取为,底部加强部位的水平和竖向 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应取为; 3)约束边缘构件纵向钢筋最小构造配筋率应取为,配箍特征值宜增大;构造边缘 构件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 4)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边缘构件宜配置,宜向上、下各延 伸一层。 5剪力墙和筒体的连梁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跨高比不大于2时,宜配置; 2)当跨高比不大于1时,应配置; 3)的计算和构造宜符合本规程第9.3.8条的规定。 4.9.3高层建筑结构应采取以下措施减少非荷载作用影响:

5.1.2混合结构高层建筑的计算分析,除满足本章要求外,尚应符合的有关规定。 5.1.3高层建筑结构的内力与位移可按弹性方法计算。等构件可考虑局部塑性变形 起的内力重分布。 5.1.5进行高层建筑内力与位移计算时,可假定楼板为,设计时; 当楼板时,计算时应考虑楼板进行适当调整。 5.1.8高层建筑结构内力计算中,当楼面活荷载时,应考虑的增大。 5.1.9高层建筑进行重力荷载作用效应分析时,柱、墙轴向变形宜考虑·的影响 5.1.10高层正反两个方向的风荷载;体型复杂的高层建筑,应考虑·的影响, 5.1.12体型复杂、结构布置复杂应采用的结构分析软件进行整体计算。 5.1.13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和本规程第10章规定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应符合 列要求:

1应采用至少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三维空间分析软件进行整体内力位移计算; 2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耦联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应小于,对多塔楼结 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数的倍,且计算振型参与质量; 3应采用进行补充计算; 4宜采用弹塑性静力或动力分析方法验算。 5.1.14对竖向不规则的高层建筑结构,其薄弱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地震剪力 应;结构的计算分析应符合本规程第5.1.13条的规定,并应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 抗震构造措施。

5.1.14对竖向不规则的高层建筑结构,其薄弱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地震剪力 应;结构的计算分析应符合本规程第5.1.13条的规定,并应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 抗震构造措施。

5.2.3在荷载作用下,可考虑框架梁端调幅,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可取为0.7~0.8;·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可取为 0.80.9: 3应先对荷载作用下框架梁的弯矩进行调幅,再与进行组合 4截面设计时,框架梁跨中截面正弯矩设计值不应小于。 5.2.4高层建筑结构楼面梁受扭计算中应考虑楼盖对梁的约束作用。当计算中未考患楼 盖对梁扭转的约束作用时,可

5.2.3在荷载作用下,可考虑框架梁端调幅,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可取为0.7~0.8;·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可取为 0.8~0.9; 3应先对荷载作用下框架梁的弯矩进行调幅,再与·进行组合; 4截面设计时,框架梁跨中截面正弯矩设计值不应小于。 5.2.4高层建筑结构楼面梁受扭计算中应考虑楼盖对梁的约束作用。当计算中未考居 盖对梁扭转的约束作用时,可。

5.3.7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结构的楼 层侧向刚度。

5.4重力二阶效应及结构稳定

5.4.1在水平力作用下,当高层建筑结构满足下列规定时,可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不 利影响。 5.4.2高层建筑结构如果不满足本规程第5.4.1条的规定时,应考虑重力二阶效应对水 平力作用下结构内力和位移的不利影响。 5.4.3高层建筑结构重力二阶效应,可采用方法进行计算,也可采用·方法近似考虑。 5.5薄弱层弹塑性变形计算

5.5.1度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在作用下薄弱层(部位)弹塑性变形计算可采 用下列方法: 1不超过层且层侧向刚度无突变的框架结构可采用本规程第5.5.3条的简化计算法: 2除第1款以外的建筑结构可采用方法; 3对满足本规程第5.4.4条规定但不满足本规程第5.4.1条规定的结构,计算弹塑性变 形时应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不利影响;或对未考虑重力二阶效应计算的弹塑性变形乘以 增大系数1.2。

5.5.1度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在作用下薄弱层(部位)弹塑性变形计算可采 用下列方法: 1不超过层且层侧向刚度无突变的框架结构可采用本规程第5.5.3条的简化计算法: 2除第1款以外的建筑结构可采用方法: 3对满足本规程第5.4.4条规定但不满足本规程第5.4.1条规定的结构,计算弹塑性变 形时应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不利影响;或对未考虑重力二阶效应计算的弹塑性变形乘以 增大系数1.2。

5.5.2采用弹塑性动力分析方法进行薄弱层验算时,宜符合以下要求 应按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用·的加速度时程曲线:

3输入地震波的最大加速度,可按表5.5.2采用。 5.6荷载效应和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 5.6.1无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 5.6.2无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荷载分项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承载力计算时: 1)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YG: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对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 取1.2,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35;当其效应对结构有利时,应取1.0: 2)楼面活荷载的分项系数YQ:一般情况下应取1.4; 3)风荷载的分项系数YW应取1.4。 2位移计算时,本规程公式(5.6.1)中各分项系数取。 5.6.3有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荷载效应和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应按下式确 定:· 5.6.4有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荷载效应和地震作用效应的分项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 用: 1承载力计算时,分项系数应按表5.6.4采用。当重力荷载效应对结构承载力有利时 表5.6.4中YG不应; 2位移计算时,本规程公式(5.6.3)中各分项系数均应取。 5.6.5非抗震设计时,应按本规程第5.6.1条的规定进行荷载效应的组合。抗震设计时 应按·的规定进行荷载效应和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除抗震等级的结构构件外,按 规程第5.6.3条计算的组合内力设计值,尚应按本规程的有关规定进行调整

6.1.1架结构应设计成抗侧力体系。主体结构铰接。 6.1.2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单跨框架。 6.1.3框架梁、柱中心线布置宜,应考虑对·偏心影响。 梁、柱中心线之间的偏心距规定…·1,梁的水平加腋厚度、水平尺寸宜满足 2梁采用水平加腋时,框架节点有效宽度bj·

6.1.4框架结构的填充墙及隔墙宜选用布置要求· 6.1.5抗震设计时,砌体填充墙及隔墙应具有自身稳定性,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砌体的砂浆强度等级,墙顶; 2砌体填充墙拉筋·, 3墙长大于5m时,.墙长大于层高的2倍时,.·墙高超过4m时; 6.1.6框架结构按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形式。框架结构中的楼、电梯间及局部出屋 顶的电梯机房、楼梯间、水箱间等,应采用承重, 6.1.7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中,当仅布置少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时,结构分析计算应…· 如楼、电梯间位置较偏而产生较大的刚度偏心时,宜采取等措施, 6.1.8现浇框架梁、柱、节点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6.1.9现浇框架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大于.;框架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

5.2.1抗震设计时,四级框架柱的柱端弯矩设计值;一 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 处,除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外,柱端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设计值 6.2.2抗震设计时,一、二、三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底截面的弯矩设计值… 6.2.3抗震设计的框架柱、框支柱端部截面的剪力设计值…

6.2.4抗震设计时,框架角柱应按?受力构件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设计。一、二、三 架:弯矩、剪力设计值· 6.2.5抗震设计时,框架梁端部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 6.2.6框架梁、柱,其受剪截面要求 6.2.7抗震设计时,节点核心区的抗震验算要求 6.2.8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框架柱,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公式… 6.2.9当矩形截面框架柱出现拉力时,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6.2.10框架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可按进行计算。 6.2.11无地震作用组合时,在?荷载作用下双向受剪的框架柱,可按计算。

6.2.4抗震设计时,框架角柱应按?受力构件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设计。一、二、三级 架:弯矩、剪力设计值· 6.2.5抗震设计时,框架梁端部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 6.2.6框架梁、柱,其受剪截面要求 6.2.7抗震设计时,节点核心区的抗震验算要求 6.2.8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框架柱,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公式… 6.2.9当矩形截面框架柱出现拉力时,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6.2.10框架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可按进行计算。 6.2.11无地震作用组合时,在?荷载作用下双向受剪的框架柱,可按计算。

6.2.12无地震作用组合时,梁、柱扭曲截面承载力,按规定进行计算。 6.2.13框架梁、框架柱和框支柱的正截面承载力可按规定计算;考虑地震作用组合 时,其承载力。

6.3框架梁构造要求 6.3.1框架结构的主梁截面高度梁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梁的截面宽度不宜,梁截 面的高宽比不宜。 6.3.2框架梁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抗震设计时,x/ho... 2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pmin(%). 3抗震设计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 4抗震设计时,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 5抗震设计时,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的要求(见表);当梁 端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 6.3.3梁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应,一、二级抗震时钢筋直径,且分别不应小于梁两端顶面 和底面纵筋中较大面积的;三、四级抗震和非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 2一、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的直径…。 6.3.4抗震设计时,架梁的箍筋要求: 1框架梁沿梁全长箍筋的面积配筋率; 2第一个箍筋应设置在; 3在箍筋加密区范围内的箍筋肢距; 4箍筋应有.°弯钩,弯钩端头直段长度; 5在纵向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 6框架梁非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 6.3.5非抗震设计时,框架梁箍筋配筋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6.3.1框架结构的主梁截面高度梁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梁的截面宽度不宜,梁截 面的高宽比不宜。 6.3.2框架梁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抗震设计时,x/ho... 2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pmin(%). 3抗震设计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 4抗震设计时,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 5抗震设计时,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的要求(见表);当梁 端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 6.3.3梁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应,一、二级抗震时钢筋直径,且分别不应小于梁两端顶面 和底面纵筋中较大面积的;三、四级抗震和非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 2一、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的直径…。 6.3.4抗震设计时,框架梁的箍筋要求: 框架梁沿梁全长箍筋的面积配筋率; 2第一个箍筋应设置在; 3在箍筋加密区范围内的箍筋肢距; 4箍筋应有.°弯钩,弯钩端头直段长度; 5在纵向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 6框架梁非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 6.3.5非抗震设计时,框架梁箍筋配筋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6.4.4柱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1抗震设计时,宜采用对称配筋: 2抗震设计时,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其纵向钢筋间距";非抗震设计 钢筋间距;柱纵向钢筋净距; 3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 4一级且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其单侧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 5边柱、角柱及剪力墙端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能 应。 6.4.5柱的纵筋不应与箍筋、拉筋及预理件等焊接 6.4.6抗震设计时,柱箍筋加密区的范围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底层柱的上端和其他各层柱的两端,; 2底层柱; 3底层柱柱根以上·的范围; 4剪跨比·的柱和因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截面高度之比的柱; 5一级及二级框架角柱的; 6需要提高变形能力的柱。 6.4.7柱加密区范围内箍筋的体积配箍率的规定 1柱箍筋加密区箍筋的体积配箍率,应符合的要求…. 2对一、二、三、四级框架柱,其箍筋加密区范围内箍筋的体积配箍率尚耳 于; 3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宜采用箍,其体积配箍率;设防烈度为9度时 4计算各种复合箍筋的体积配箍率时,应注意的调整。 6.4.8抗震设计时,柱箍筋设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箍筋应为封闭式,其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

2箍筋加密区的箍筋肢距。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约束;采用拉筋组 合箍时,拉筋宜紧靠纵向钢筋并勾住封闭箍。 3柱非加密区的箍筋,其体积配箍率;其箍筋间距。 6.4.9非抗震设计时,柱中箍筋应符合以下规定: 1周边箍筋应为封闭式;2箍筋间距;3箍筋直径; 4当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超过3%时,箍筋直径.,箍筋间距··且弯钩末端平 直段长度; 5当柱每边纵筋多于3根时,应设置箍筋(可采用拉筋); 6柱内纵向钢筋采用搭接做法时,搭接长度范围内箍筋直径;在纵向受拉钢筋的搭接 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在纵向受压钢筋的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当受压钢 筋直径大于时,尚应。 6.4.10框架节点核心区应设置水平箍筋,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非抗震设计时,箍筋配置应符合本规程第6.4.9条的有关规定,但箍筋间距。对四 边有梁与之相连的节点; 2抗震设计时,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宜符合本规程第6.4.3条有关柱箍筋的规定。 、二、三级框架节点核心区配箍特征值分别,且箍筋体积配箍率.…。柱剪跨比不大 于2的框架节点核心区的配箍特征值。

6.5钢筋的连接和锚固

6.5.1受力钢筋的连接接头宜设置在构件受力较小部位;抗震设计时,宜避开梁端、柱 端箍筋加密区范围。钢筋连接可采用机械连接、绑扎搭接或焊接。 6.5.2非抗震设计时,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应取1a。受拉钢筋绑扎搭接的搭接长度 应根据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搭接钢筋截面面积的百分率按下式计算,且不应小于... 6.5.3抗震设计时,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和连接 5.5.4非抗震设计时,椎架梁、柱的纵向钢筋在框架节点区的锚固和搭接: 5.5.5抗震设计时,框架梁、柱的纵向钢筋在框架节点区的锚固和搭接 7剪力墙结构设计 7.1一般规定

7.1.2高层建筑结构不应采用全部为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短肢剪力墙较多时,应 布置筒体(或一般剪力墙),形成短肢剪力墙与筒体(或一般剪力墙)共同抵抗水平力 的剪力墙结构,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其最大适用高度: 2抗震设计时,简体和一般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 3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的抗震等级 4抗震设计时,各层短肢剪力墙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产生的轴力设计值的轴压比· 5抗震设计时,除底部加强部位应按本规程第7.2.10条调整剪力设计值外,其他各层 短肢剪力墙的剪力设计值 6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截面的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 7短肢剪力墙截面厚度 87度和8度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宜设置翼缘。一字形短肢剪力墙平面外与之单 侧相交的楼面梁。注:短肢剪力墙是指 7.1.3B级高度高层建筑和9度抗震设计的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采用本规程第7.1.2 条规定的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 7.1.4剪力墙的门窗洞口宜· 7.1.5较长的剪力墙宜开设洞口,将其分成长度较为均匀的若干墙段,墙段之间宜采用 弱连梁连接,每个独立墙段的总高度与其截面高度之比墙肢截面高度· 7.1.7应控制剪力墙平面外的弯矩 7.1.8剪力墙开洞形成的跨高比小于5的连梁,应按…· 7.1.9抗震设计时,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取 7.1.10楼面王梁连梁的支撑关系? 7.2截面设计及构造 7.2.1剪力墙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 7.2.2剪力墙的截面尺寸应满足要求

7.2.1剪力墙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

7.2.2剪力墙的截面尺寸应满足…·要求

5剪力墙井筒中,分隔电梯井或管道井的墙肢截面厚度可适当减小,但不宜小于.. 6剪力墙的受剪截面应符合下列要求 7.2.3高层建筑剪力墙中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布置要求· 7.2.5矩形截面独立墙肢的截面高度hw.··轴压比·底部加强部位纵向钢筋的配筋率…. 插筋宜 7.2.6一级抗震等级设计的剪力墙各截面弯矩设计值,应符合 7.2.7抗震设计的双肢剪力墙中,墙肢不宜出现小偏心受拉·弯矩设计值及剪力设计 值调整 7.2.8矩形、T形、I形偏心受压剪力墙(图7.2.8)的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可按现行国家 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计算 7.2.9矩形截面偏心受拉剪力墙的正截面承载力可按下列近似公式计算.· 7.2.10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肢截面的剪力设计值?...调整。 7.2.11偏心受压剪力墙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7.2.12偏心受拉剪力墙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7.2.13按一级抗震等级设计的剪力墙,其水平施工缝处的抗滑移能力 7.2.14抗震设计时,一、二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其重力荷载代表值作 用下墙肢的轴压比 7.2.15设置约束边缘构件,构造边缘构件的情形是? 7.2.16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图7.2.16)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7.2.17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的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 7.2.18剪力墙分布钢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7.2.19剪力墙竖向、水平分布钢筋的直径不宜大于墙肢截面厚度的1/10。 7.2.20房屋顶层剪力墙以及长矩形平面房屋的楼梯间和电梯间剪力墙、端开间的纵向 剪力墙、端山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钢筋间距

5剪力墙并简中,分隔电梯井或管道井的墙肢截面厚度可适当减小,但不宜小于· 6剪力墙的受剪截面应符合下列要求·· 7.2.3高层建筑剪力墙中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布置要求· 7.2.5矩形截面独立墙肢的截面高度hw轴压比··底部加强部位纵向钢筋的配筋率.…. 插筋宜 7.2.6一级抗震等级设计的剪力墙各截面弯矩设计值,应符合 7.2.7抗震设计的双肢剪力墙中,墙肢不宜出现小偏心受拉·弯矩设计值及剪力设计 值调整 7.2.8矩形、T形、I形偏心受压剪力墙(图7.2.8)的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可按现行国家 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计算.… 7.2.9矩形截面偏心受拉剪力墙的正截面承载力可按下列近似公式计算 7.2.10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肢截面的剪力设计值?...调整。 7.2.11偏心受压剪力墙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7.2.12偏心受拉剪力墙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7.2.13按一级抗震等级设计的剪力墙,其水平施工缝处的抗滑移能力 7.2.14抗震设计时,一、二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其重力荷载代表值作 用下墙肢的轴压比 7.2.15设置约束边缘构件,构造边缘构件的情形是? 7.2.16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图7.2.16)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7.2.17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的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 7.2.18剪力墙分布钢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7.2.19剪力墙竖向、水平分布钢筋的直径不宜大于墙肢截面厚度的1/10。 7.2.20房屋顶层剪力墙以及长矩形平面房屋的楼梯间和电梯间剪力墙、端开间的纵向 剪力墙、端山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钢筋间距·

7.2.7抗震设计的双肢剪力墙中,墙肢不宜出现小偏心受拉弯矩设计值及! 值调整

7.2.22连梁的剪力设计值Vb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7.2.23剪力墙连梁的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 7.2.24连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7.2.25当剪力墙的连梁不满足本规程第7.2.23条的要求时,可作如下处理…. 7.2.26连梁配筋(图7.2.26)应满足下列要求 1连梁顶面、底面纵向受力钢筋伸入墙内的锚固长度: 2抗震设计时,沿连梁全长箍筋的构造 3顶层连梁纵向钢筋 4墙体水平分布钢筋应作为连梁的腰筋在连梁范围内拉通连续配置;当连梁截面高度 于700mm时,其两侧面沿梁高范围设置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间距 对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梁两侧的纵向构造钢筋 (腰筋)的面积配筋率·:

8.2截面设计及构造

9.1.2筒中筒结构的高度不宜低于,高宽比不应小于.。 9.1.3筒体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9.1.4当相邻层的柱不贯通时,应设置转换梁等构件。转换梁的高度不宜小于跨度的…· 9.1.5筒体结构的楼盖外角钢筋,配筋率不宜小于,钢筋的直径,间距不应大于. 配筋范围; 9.1.6核心筒或内筒的外墙与外框柱间的中距,非抗震设计大于抗震设计大于时 宜采取等措施。

9.1.2筒中筒结构的高度不宜低于.,高宽比不应小于..。 9.1.3筒体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9.1.4当相邻层的柱不贯通时,应设置转换梁等构件。转换梁的高度不宜小于跨度的… 9.1.5筒体结构的楼盖外角钢筋,配筋率不宜小于,钢筋的直径,间距不应大于. 配筋范围; 9.1.6核心筒或内筒的外墙与外框柱间的中距,非抗震设计大于抗震设计大于时, 宜采取等措施。

9.1.11楼盖主梁不宜搁置在

9.3.1筒中筒结构的平面外形宜选用圆形、正多边形、椭圆形或矩形等,内筒宜居中

9.3.2矩形平面的长宽比不宜大于。 9.3.3内筒的边长可为高度的,如有另外的角筒或剪力墙时,内筒平面尺寸还可适当 减小。内筒宜贯通建筑物全高,竖向刚度宜均匀变化。 9.3.4三角形平面宜切角,外筒的切角长度不宜小于相应边长的,其角部可设置刚度 较大的角柱或角筒;内简的切角长度不宜小于相应边长的,切角处的筒壁宜适当加厚。 9.3.5外框筒应符合下列规定: 1柱距不宜大于m,框筒柱的截面长边应沿筒壁方向布置,必要时可采用T形截面; 2洞口面积不宜大于墙面面积的%,洞口高宽比宜与·相近 3外框筒梁的截面高度可取柱净距的; 4角柱截面面积可取中柱的·倍。 9.3.6外框筒梁和内筒连梁的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 9.3.7外框筒梁和内筒连梁的构造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非抗震设计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mm;抗震设计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mm 2非抗震设计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mm;抗震设计时,箍筋间距沿梁长不变,且不应 大于mm,当梁内设置交叉暗撑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mm 3框筒梁上、下纵向钢筋的直径均不应小于mm,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mm,腰筋间距 不应大于mm。 9.3.8跨高比不大于2的框筒梁和内筒连梁宜采用;跨高比不大于1的框筒梁和内筒 连梁应采用,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梁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mm; 2全部剪力应由暗撑承担。每根暗撑应由4根纵向钢筋组成,纵筋直径不应小于mm 其总面积As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3两个方向斜撑的纵向钢筋均应采用矩形箍筋或螺旋箍筋绑成一体,箍筋直径不应小 于mm,箍筋间距不应大于mm及梁截面宽度的";端部加密区的箍筋间距不应大 于mm,加密区长度不应小于mm及梁截面宽度的·倍; 4纵筋伸入竖向构件的长度不应小于,非抗震设计时.·可取1a;抗震设计时·宜取 1.151a; 5梁内普通箍筋的配置应符合·的构造要求。

9.3.2矩形平面的长宽比不宜大于…。 9.3.3内筒的边长可为高度的,如有另外的角筒或剪力墙时,内筒平面尺寸还可适当 减小。内筒宜贯通建筑物全高,竖向刚度宜均匀变化。 9.3.4三角形平面宜切角,外筒的切角长度不宜小于相应边长的",其角部可设置刚度 较大的角柱或角筒;内简的切角长度不宜小于相应边长的,切角处的筒壁宜适当加厚。 9.3.5外框筒应符合下列规定: 1柱距不宜大于m,框筒柱的截面长边应沿筒壁方向布置,必要时可采用T形截面; 2洞口面积不宜大于墙面面积的%,洞口高宽比宜与·相近 3外框筒梁的截面高度可取柱净距的; 4角柱截面面积可取中柱的·倍。 9.3.6外框筒梁和内筒连梁的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 9.3.7外框筒梁和内筒连梁的构造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非抗震设计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mm;抗震设计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mm 2非抗震设计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mm;抗震设计时,箍筋间距沿梁长不变,且不应 大于mm,当梁内设置交叉暗撑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mm 3框筒梁上、下纵向钢筋的直径均不应小于mm,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mm,腰筋间距 不应大于mm。 9.3.8跨高比不大于2的框筒梁和内筒连梁宜采用;跨高比不大于1的框筒梁和内筒 连梁应采用,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梁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mm; 2全部剪力应由暗撑承担。每根暗撑应由4根纵向钢筋组成,纵筋直径不应小于mm 其总面积As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3两个方向斜撑的纵向钢筋均应采用矩形箍筋或螺旋箍筋绑成一体,箍筋直径不应小 于.mm,箍筋间距不应大于mm及梁截面宽度的";端部加密区的箍筋间距不应大 于mm,加密区长度不应小于mm及梁截面宽度的·倍; 4纵筋伸入竖向构件的长度不应小于,非抗震设计时·可取1a;抗震设计时宜取 1.151a; 5經内普通筛筋的配暨应符合的构造要求

10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10.1.1本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包括带转换层的结构、带加强层的结构、错层结 构、连体结构、多塔楼结构等。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分析尚应符合本规程第5章的 有关规定。

10.1.29度抗震设计时可否采用带转换层的结构、带加强层的结构、错层结构和连体结 构

10.1.47度和8度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不宜同时采用超过种本节第10.1.1条所 复杂结构。

10.1.5复杂高层建筑结构中的受力复杂部位,宜进行应力分析,并按应力进 计校核。

0.1.6转换层楼面应采用现浇楼板,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框支梁、框支柱、 箱形转换结构以及转换厚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不应低于C…。

0.2带转换层高层建筑

5框支剪力墙转换梁上一层墙体内不宜设边门洞,不宜在中柱上方设门洞 6长矩形平面建筑中落地剪力墙的间距1宜符合以下规定: 非抗震设计:1≤3B且1≤36m: 抗震设计: 底部为1~2层框支层时:且1≤2B且1≤24m 底部为3层及3层以上框支层时:1≤1.5B且1≤20m 其中B一楼盖宽度。 7落地剪力墙与相邻框支柱的距离,1~2层框支层时不宜大于."m,3层及3层以上框 支层时不宜大于m。 10.2.4底部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二者的较 大值。 10.2.5底部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等级应符合本规程第4.8节的规定。对部 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当转换层的位置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其框支柱、剪力墙底部 加强部位的抗震等级尚宜按采用,特一级时…。 10.2.6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其薄弱层的地震剪力应。特一、一、二级转换构 件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内力应;8度抗震设计时转换构件尚应。 10.2.7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框支柱承受的地震剪力标准值应按·采用: 1 ;2。 框支柱剪力调整后,框支柱的弯矩及柱端梁(不包括转换梁)的剪力、弯矩·,框支柱 轴力。 10.2.8框支梁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梁上、下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分别不应小于0.30%;抗震设计时 特一、一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 2偏心受拉的框支梁,其支座上部纵向钢筋至少应有·%沿梁全长贯通,下部纵向钢筋 应;沿梁高应配置间距不大于mm、直径不小于mm的腰筋; 3框支梁支座处(离柱边范围内)箍筋应加密,加密区箍筋直径不应小于mm,间距 不应大于mm。加密区箍筋最小面积含箍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9ft/fyv;抗震 设计时,特一、一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

2框支梁截面宽度框支柱相应方向的截面宽度,其上墙体截面厚度的2倍,且mm; 当梁上托柱时,尚。梁截面高度,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计算跨度的,非抗震设计时 不应小于计算跨度的;框支梁可采用加腋梁: 3框支梁截面组合的最大剪力设计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4当框支梁上部的墙体开有门洞或梁上托柱时,该部位框支梁的箍筋应,箍筋直径、 间距及配箍率不应低于本规程第10.2.8条第3款的规定;当洞口靠近框支梁端部且梁 的受剪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采取框支梁加腋或增大框支墙洞口连梁刚度等措施; 5梁纵向钢筋接头宜·连接,同一截面内接头钢筋截面面积,接头位置应避开上部墙 体开洞部位、梁上托柱部位及受力较大部位; 6梁上、下纵向钢筋和腰筋的锚固宜符合图10.2.9的要求;当梁上部配置多排纵向钢 筋时,其内排钢筋锚入柱内的长度可适当减小,但; 7框支梁开洞。开洞时,洞口位置宜远离框支柱边,上、下弦杆应加强抗剪配筋 开洞部位应配置加强钢筋,或用型钢加强,被洞口削弱的截面应进行承载力计算。 10.2.10转换层上部的竖向抗侧力构件(墙、柱)宜直接落在转换层的主结构上。当结 构竖向布置复杂,框支主梁承托剪力墙并承托转换次梁及其上剪力墙时,应进行应力分 析,按应力校核配筋,并加强配筋构造措施。B级高度框支剪力墙高层建筑的结构转换 层,不宜采用框支主、次梁方案。 10.2.11框支柱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柱内全部纵向钢筋配筋率应符合本规程第6.4.3条的规定: 2抗震设计时,框支柱箍筋应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箍筋直径不应小于mm 箍筋间距不应大于.mm和倍纵向钢筋直径的较小值,并应沿柱全高加密; 3抗震设计时,一、二级柱加密区的配箍特征值应,且柱箍筋体积配箍率。 10.2.12框支柱设计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框支柱截面的组合最大剪力设计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2柱截面宽度,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mm,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mm;柱截面高度, 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框支梁跨度的,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框支梁跨度的; 3一、二级与转换构件相连的柱上端和底层的柱下端截面的弯矩组合值应,其他层相 支柱柱端弯矩设计值应符合本规程第6.2.1条的规定; 4一、二级柱端截面的剪力设计值应符合本规程第6.2.3条的规定; 5框支角柱的弯矩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应:

一、二级框支柱由地震作用产生的轴力应,计算柱轴压比时; 7纵向钢筋间距,抗震设计时不宜大于.mm;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大于mm,且均不应 小于mm。抗震设计时柱内全部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 8框支柱在上部墙体范围内的纵向钢筋应伸入上部墙体内不少于.,其余柱筋应锚入梁 内或板内。锚入梁内的钢筋长度,从柱边算起不应小于…; 9非抗震设计时,框支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并字复合箍,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 箍筋直径不宜小于mm,箍筋间距不宜大于mm。 10.2.13框支梁上部墙体的构造应满足下列要求: 1当框支梁上部的墙体开有边门洞时,洞边墙体宜,并应按本规程第7.2.16条约束 边缘构件的要求进行配筋设计; 2框支梁上墙体竖向钢筋在转换梁内的锚固长度,抗震设计时,非抗震设计时; 3框支梁上一层墙体的配筋宜按下列公式计算: 4转换梁与其上部墙体的水平施工缝处宜按的规定验算。 10.2.14特一、一、二级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弯矩设计值应按采用;其剪力设 计值应按…,特一级的…。落地剪力墙墙肢不宜出现…。 10.2.15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体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最小配 筋率,抗震设计时,非抗震设计时";抗震设计时钢筋间距mm,钢筋直径。 10.2.16框支剪力墙结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体两端宜,抗震设计时尚应。 10.2.17落地剪力墙基础应有良好的整体性和抗转动的能力。 10.2.18抗震设计的矩形平面建筑框支层楼板,其截面剪力设计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10.2.19抗震设计的矩形平面建筑框支层楼板,当平面较长或不规则以及各剪力墙内力 相差较大时,可采用简化方法验算楼板平面内的受弯承载力。 10.2.20转换层楼板厚度mm,应配筋,且每层每方向的配筋率.,楼板中钢筋应锚 固在边梁或墙体内;落地剪力墙和筒体外周围的楼板不宜开洞。楼板边缘和较大洞口周 边应设置边梁,其宽度,纵向钢筋配筋率,钢筋接头宜采用。与转换层相邻楼层 的楼板也应适当加强。 10.2.21箱形转换结构上、下楼板厚度。板配筋时除应考患弯矩计算外,尚应。

10.3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

10.4.1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宜避免错层。当房屋不同部位因功能不同而使楼层错层 时,宜采用防震缝划分为独立的结构单元。 10.4.2错层两侧宜采用结构布置和侧向刚度相近的结构体系。 0.4.3错层结构中,错开的楼层应各自参加结构整体计算,不应归并为一层计算。 10.4.4错层处框架柱的截面高度,混凝土强度等级,抗震等级,箍筋…。 0.4.5错层处平面外受力的剪力墙,其截面厚度,并均应设置";抗震等级。错 层处剪力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

10.5.1连体结构各独立部分宜有相同或相近的体型、平面和刚度。宜采用双轴对称的 平面形式。7度、8度抗震设计时,层数和刚度相差悬殊的建筑不宜采用连体结构, 10.5.28度抗震设计时,连体结构的连接体应考虑·的影响。 10.5.3连接体结构与主体结构宜采用连接,必要时连接体结构可·。 连接体结构与主体结构非刚性连接时,应能满足要求。 10.5.4连接体结构应加强构造措施,连接体结构的边梁,楼板厚度,宜采用钢筋 网,每层每方向钢筋网的配筋率。 连接体结构可设置钢梁、钢桁架和型钢混凝土梁,型钢应。 当连接体结构包含多个楼层时,应特别加强其的设计和构造。 10.5.5抗震设计时,连接体及与连接体相邻的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 10.6多塔楼结构 10.6.1多塔楼建筑结构各塔楼的层数、平面和刚度宜接近;塔楼对底盘宜对称布置。 塔楼结构与底盘结构质心的距离。 10.6.2抗震设计时,转换层不宜设置在;否则DB35/T 715-2018 防雷装置检测规范,应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 10.6.3底盘屋面楼板厚度,并应加强配筋构造;底盘屋面上、下层结构的楼板也应

10.6.1多塔楼建筑结构各塔楼的层数、平面和刚度宜接近;塔楼对底盘宜对称布置。 塔楼结构与底盘结构质心的距离。 0.6.2抗震设计时,转换层不宜设置在;否则,应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 10.6.3底盘屋面楼板厚度,并应加强配筋构造;底盘屋面上、下层结构的楼板也应 加强构造措施。当底盘屋面为结构转换层时,应符合本规程第10.2.20条的规定。

10.6.4抗震设计时,多塔楼之间裙房连接体的屋面梁应加强;塔楼中与裙房连接体相 连的外围柱、剪力墙,从固定端至裙房屋面上一层的高度范围内,柱纵向钢筋的最小配 筋率,柱箍筋,剪力墙宜按设置。

11.2结构布置和结构设计

11.2.1混合结构房屋的结构布置除应符合本章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本规程第4.3节及 4.4节的有关规定。 11.2.2建筑平面的外形宜简单规则,宜采用方形、矩形等规则对称的平面,并尽量使 结构的抗侧力中心与水平合力中心重合。建筑的开间、进深宜统一。 11.2.3混合结构的竖向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1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沿竖向宜均匀变化,构件截面宜由下至上逐渐减小,无突变 2当框架柱的上部与下部的类型和材料不同时,应设置层 3对于刚度突变的楼层,如转换层、加强层、空旷的顶层、顶部突出部分、型钢混凝土 框架与钢框架的交接层及邻近楼层,应采取可靠的过渡加强措施; 4钢框架部分采用支撑时,支撑,支撑宜连续布置,且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均宜布 置,并互相交接;支撑框架在地下部分,宜延伸至基础。 11.2.4混合结构体系的高层建筑,7度抗震设防且房屋高度不大于130m时,宜在楼面 钢梁或型钢混凝土梁与钢筋混凝土筒体交接处及筒体四角设置;7度抗震设防且房屋 高度大于130m及8、9度抗震设防时,应在.?交接处及筒体四角设置?

4柱型钢含钢率,当轴压比大于0.4时,当轴压比小于0.4时; 5柱箍筋宜采用HRB335和HRB400级热轧钢筋,箍筋应做成135°的弯钩,非抗震设计 时弯钩直段长度不应小于5倍箍筋直径,抗震设计时弯钩直段长度不宜小于10倍箍筋 直径; 6位于底部加强部位、房屋顶层以及型钢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交接层的型钢混凝土柱宜 设置,型钢截面为箱形的柱子也宜设置,间距; 7型钢混凝土柱的长细比???。 11.3.6型钢混凝土柱箍筋的直径和间距。抗震设计时,柱端箍筋 11.3.7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应满足下列的构造要求: 1箍筋间距不宜大于; 2梁中钢筋穿过梁柱节点时,宜避免穿过;如穿过柱翼缘时";如穿过柱腹板时,柱 腹板截面损失率...。 11.3.8钢梁或型钢混凝土梁与钢筋混凝土筒体应可靠连接,应能传递竖向剪力及水平 力;当钢梁通过理件与钢筋混凝土筒体连接时,预理件应·。连接做法可按图11.3.8 采用。 11.3.9抗震设计时,混合结构中的钢柱应采用式柱脚;型钢混凝土柱宜采用式柱 脚。埋入深度。 11.3.10采用埋入式柱脚时,在柱脚部位和柱脚向上延伸一层的范围内宜设置栓钉,栓 钉的直径间距,当有可靠依据时,可通过计算确定栓钉数量。 11.3.11抗震设计时,混合结构中的钢筋混凝土筒体墙的构造设计应符合本规程第 9.1.8条的规定。

11.3.9抗震设计时,混合结构中的钢柱应采用式柱脚;型钢混凝土柱宜采用式

11.3.10采用埋入式柱脚时,在柱脚部位和柱脚向上延伸一层的范围内宜设置栓钉CBDA 20-2018-T 医疗洁净装饰装修工程技术规程,栓 钉的直径·间距",当有可靠依据时,可通过计算确定栓钉数量。 11.3.11抗震设计时,混合结构中的钢筋混凝土筒体墙的构造设计应符合本规程第 9.1.8条的规定。

四、历年常见考点分析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