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线北段小河桥道路桥梁工程基坑围护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三环线北段小河桥道路桥梁工程基坑围护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1.54M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三环线北段小河桥道路桥梁工程基坑围护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绘制沉降—时间变化曲线图,据此分析围护结构的安全性。

监测施工期间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分析施工对地下水位的影响,为施工提供参数。

电测水位计、PVC塑料管、电缆线。

园林古建工程装饰工程及古建部分施工方案测孔的安装应确保测出施工期间水位的降低。

根据水位变化值绘制水位-时间的变化曲线,以及水位随施工的变化曲线图。分析施工对地下水位的影响及止水帷幕的效果,为控制因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地表沉降提供信息。

10.5施工监测信息反馈

10.5.1信息反馈方法

在施工过程中及时进行监测数据的实时分析和阶段分析,及时反馈给施工与设计。

实时分析:每天根据监测数据与影响周围地层的施工参数进行实时分析,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反馈;

阶段分析:经过一段时间后,根据大量的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总结施工对周围地层影响的一般规律和围护结构的安全性,指导下一阶段施工。

根据现场量测所得的数据(包括量测日期、时刻、温度等)及时绘制位移——时间曲线图(或散点图)。图中纵坐标表示变形量,横坐标表示时间。分析不同埋深、地质条件、支护参数等条件下,各施工工序、时间、空间效应与量测数据间的关系。

回归分析是目前最常用的统计分析的方法。经过多年实践,我单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地下工程引起周围环境变形的一般规律、不同施工方法对地下工程结构稳定性影响、回归函数的选择等。

在取得监测数据后,要及时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

把原始数据通过一定的方法,如大小顺序,用频率分布的形式把一组数据分布情况显示出来,进行数据的数字特征计算以及离群数据的取舍。

10.5.2信息反馈程序

10.6监测管理与质量保证措施

10.6.1监测管理基准

在信息化施工中,监测后应对各种数据进行及时整理分析,判断其发展变化规律,并及时反馈到施工中,以此来指导施工。

Un/3≤U0≤Un2/3

加强监测并采取相应工程措施

其中Un是监测控制标准,根据设计文件、有关规范和类似工程经验确定。根据上述监测管理基准,适时调整监测频率:

⑴一般在Ⅲ级管理阶段监测频率可适当放大一些;

⑵在Ⅱ级管理阶段则应注意加密监测次数;

⑴煤气管道:连续三天变形超过2mm/d;水管:连续三天变形超过5mm/d;

⑵支护结构水平位移:连续三天变形超过5mm/d;

⑶立柱桩差异隆沉:每天发展超过2mm;

⑷基坑外水位:每天发展超过500mm。

当监测变形数据接近报报警值时,按Ⅰ级管理实施监测,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监测结果。

10.6.2监测管理体系

10.6.3质量保证措施

监测负责人由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监测经验及有结构受力计算、分析能力的技术人员担任,在监测负责人指导下进行日常监测工作及资料整理工作。为高效完成监测工作,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以下措施:

⑴成立监测管理小组,由有经验的专业监测人员组成,制定实施性计划使监测工作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⑵制定切实可行的监测实施方案和相应的测点埋设保护措施,并将其纳入工程的施工进度控制计划之中。

⑶监测项目人员建立质量责任制,确保施工监测质量,保证数据资料的连续性。

⑷各监测项目在监测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实施细则。

⑸监测数据均要经现场检查、室内校核两级复核后方可上报;且量测数据的存储、计算、管理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

⑹开展相应的QC小组活动,及时分析、反馈信息。

11应急预案及应急措施

按设计做好房屋保护,管线改移或架空

11.2应急救援组织机构与职责

11.2.1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针对三环线北段的施工,项目部成立应急救援小组,项目经理任组长,项目部副经理、技术负责人、安全员、副组长,项目部参建全体为组员。项目部应急救援小组办公室设在安保部,由安全员负责。

⑴项目部应急救援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副组长:周小斌、郑杰雄、吴斌

组员:项目部全体参建人员

许涛:13871103279周小斌:13018058200

郑杰雄:13294151856吴斌:13995548597

当地火警:119、110

11.2.2项目部应急救援小组职责

⑴负责项目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和上报。

⑵督促、检查本项目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事故(或险情)应急抢险救援预案的管理和落实工作。

⑶组织训练本项目的事故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对职工进行应急抢险救援知识培训,配备必要的防护、救援物资、设备、器材,并指定专人管理,定期对其进行检查和维护保养,确保性能完好。

⑸配合上级事故调查小组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⑹抢险组负责按照应急预案和救援方案进行作业范围内的人员营救和抢险工作实施。

⑺救护组负责伤员的救助。负责向“120”急救、“119”急救中心求助。

⑻设备物资组负责定期对抢险物资设备进行检查;抢险期间负责抢险物资设备的调度和供应。

⑼善后处理组负责居民、行人的紧急疏散和安置,险情过后负责对受损单位和个人的赔付和善后事宜。

⑽后勤保障组负责抢险期间项目部员工及紧急疏散撤离人员饮水、就餐等后勤保障工作以及家属的接待、安置工作。

11.3应急响应及报告制度

⑵负责人立即向项目部应急救援小组报告,并赶赴现场指挥抢险。同时项目部应急救援小组向上级管理机构报告;

⑶项目部应急救援小组迅速到达事故现场,根据现场情况确定启动应急救援响应程序,并组织有关人员、设备、物资及器材,根据分工立即开展各项应急救援工作;

⑷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时,认真保护事故现场,疏散人群,疏导交通,撤离易燃易爆危险品,并尽量对事故现场和抢救过程进行及时记录。

⑸若发生重大突发事故,本单位无能力施救或无法及时控制险情时,立即向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应急救援机构报告,以得到及时的外援救助,防止事态的恶化。

11.4应急预案的培训与演练

应急救援的培训:预案制订后,项目部组织救援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具备应急救援的知识和技能。

应急救援的演练:项目部应提前组织培训和演练,通过演练,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及时发现预案的不足和缺陷,及时纠正和改进。

11.5应急抢险资源配置

⑴配备应急照明,如可充电工作灯、电筒、油灯等。

⑵配置安全带、安全绳等。

⑶备足有效的消防灭火器材,以防机电事故诱发火灾。

⑷劳动力配备:全部参建职工、民工,共174人。

200m3/h,扬程30m

100m3/h,扬程30m

⑺应急抢险物资准备就位后,安排专人保管,不得挪作它用。

根据工程特点发生以下情况时进行应急救援预案的启动:

⑴基坑变形过大危及基坑安全;

⑵基坑开挖基底出现涌水涌砂和管涌险情;

⑶周边建(构)筑物损坏、地下管线破坏;

⑷围护结构渗漏严重影响周边环境;

⑸基坑雨季施工受暴雨或菲正常涌水威胁;

⑹发生触电事故造成人身伤害;

⑺起吊作业、负高空作业发生设备倾翻、人员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造成人身伤害。

11.6.1基坑变形过大险情救援预案

⑴基坑变形过大时,首先加强基坑变形测点、围护结构受力、支撑轴力、基坑周边地表和建筑物沉降的监测频率;并24小时进行跟踪观察;

⑵对变形过大处加强支护,增加钢支撑密度,同时在比较薄弱的环节增加钢支撑,控制围护结构变形;

⑶当围护结构变形过大且无法控制时,立即向基坑内回灌水并回填砂,必要情况下基坑角部回填砼,避免基坑失稳;在采取可靠的基坑加固措施,使基坑稳定后方可继续进行后续施工。

⑷清理基坑两侧的施工通道,保持畅通,保证救援物资、设备的及时到位。

⑸当由于基坑变形导致建筑物、地下管线破坏时按照相应程序进行应急抢险。

11.6.2基坑底出现涌水涌砂和“管涌”险情救援预案

⑴当基坑底出现涌水,且压力不大,没有涌砂时,直接打注浆花管进行压密注浆,花管深度3~5m,注浆材料采用双液浆;

⑵当基坑底出现涌水涌砂,且压力较大时,对管涌部位铺设两层细目尼龙网和棉被,减少出砂量,然后利用施工现场储备的砂滤料及编织袋,当时迅速用编织袋装砂回填反压,而后在基坑开挖面以下采用压密注浆(双液注浆)封堵等处理措施,处理妥当后再开挖。

⑶若基坑底出现严重的管涌现象,无法短时间消除,可向坑内回灌水,同时向管涌部位回填砂,直到砂回填和水回灌高度基本能够平衡管涌压力,控制管涌;然后在回填砂平台上钻孔大面积注浆进行封堵,处理妥当后再行开挖。

⑷管涌发生后,在采取上述处理措施的同时,立即开启管涌区域附近的备用降水井,进一步加大降深,降低水头,控制管涌险情的发展,同时为处理施工和后续恢复施工创造条件。

11.6.3周边建(构)筑物损坏、地下管线破坏险情救援预案

基坑变形大甚至失稳都会造成地表大的沉降从而导致地表建(构)筑物损坏甚至破坏,根据不同结构的损坏制订不同的救援预案如下:

①当建筑物出现不均匀沉降时,根据建筑物结构类型进行跟踪注浆加固等处理措施,控制建筑物变形增大;

②当建筑物发生一般情况损坏,不危急结构安全时,加强监测和观测频率,并派员24小时跟踪观察;

③当建筑物损害已危急结构安全时,善后处理组立即在相关部门和单位的配合下动员住户紧急撤离并安置,抢险组负责将建筑物周边设安全警戒线并请“110”协助;

④基坑施工完毕且建筑物沉降稳定后,对受损建筑物结构进行全面检查、鉴定,对于建筑物损坏部分采取结构加固修缮,并经鉴定确认结构安全后方可入住;

①当地下管线特别是煤气管和供水管破坏后,巡查人员立即通知管线管理单位关闭管路并立即组织抢修;

②动力电缆、煤气管破损,抢险组立即将人员疏散,并拦起警戒线。同时采取措施限制明火并稀释煤气浓度;

③基坑施工将排水管损坏后可先将管道采用沙袋堵塞,防止基坑内灌水,影响基坑稳定;

④管线修复完毕后仍需继续进行管线的监测。

11.6.4围护结构渗漏水的应急预案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若发现围护墙以及其接缝处有渗漏水现象,要及时进行封堵,具体方法可根据渗漏情况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处理:

⑴如渗水量较小,不影响施工也不影响周边环境,则采用坑底设沟排水的方法。

坑底排水沟沿围护桩布置,排水沟尺寸为40×50㎝,纵向坡度1%。排水沟纵向每隔50m设一集水坑,集水坑尺寸为2×2×1.5m。每个集水坑配备一台水泵,以便及时将坑底水抽空。结构施工前对渗、漏处进行封堵。

⑵如渗水量较大,但没有泥砂带出,造成施工困难,而对周围影响不大时,则采用“引流——修补”方法进行处理。

在渗漏较严重的部位先在地下连续墙或钻孔灌注桩或SMW工法桩上水平(略向上)打入一根钢管,内径20~30mm,使其穿透墙体进入墙背土体内,将水从该管引出,而后将管边支护墙的薄弱处用快干水泥修补封堵,待修补封堵的砼达到一定强度后,再将钢管出水口封住。如封住管口后出现第二处渗漏时,按上述方法再进行“引流——修补”,必要时压注化学浆液如聚氨脂等进行防渗堵漏。如果引流出的水为清水且出水量不大时,则不作修补,只需将引入基坑的水用水泵抽至地面即可。

⑶如渗漏较为严重,出现线流甚至夹砂等现象的,则应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①如漏水位置离地面不深,可将围护桩桩背开挖至漏水位置下500~1000mm,然后用C30S8的防水砼进行封堵。

②如漏水位置埋深较大,则在渗水处的基坑外侧即迎土面采用压密注浆(双液注浆)进行堵漏,在围护墙外侧形成一道止水帷幕;同时在基坑内侧对渗漏处采用引流措施,并采用快硬水泥封堵。施工时应加强监测地下连续墙或钻孔灌注桩或SMW工法桩向坑内的侧向位移,如侧向位移过大,则应在坑内局部回填土后再进行压密注浆,待注浆达到止水效果后再重新开挖。

11.6.5防汛应急预案

⑴基坑施工期间,现场配备总数不少于2台的清水泵和污水泵,当遇有暴雨或非正常涌水排入基坑,及时安设水泵进行抽排,并用编织袋装土筑坝将涌水位置拦高,减少来水。

⑵当现场配备的清水泵和污水泵抽排能力不足时,立即调用备用水泵,快速安装进行抽排。

⑷项目部应急救援小组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进行抢险救援,同时向上级报告。

⑸组织人员用编织袋装土筑坝将水引流至安全区域内,基坑内调用备用水泵,集中力量进行抽排。同时用织袋装土筑坝对重要区域和设施进行围堰保护,并对重要设备物资进行保护、转移。

⑹对现场内除防汛抢险外的所有机电设备实行断电处理,安排专人对防汛抢险用电进行检查巡视,确保抢险人员的安全,必要时关闭基坑作业面的总电源。

⑺当水势特别大,根本无法及时围堵和排放时,应及时抢救设备及物资;当无法保住设备及物资并危及抢险人员安全时,应组织人员撤到安全区域内再组织进行围堵引流(围堵时,应根据场地内设备及物资的重要性来考虑围堵后水流的方向),防止水势的漫延,将损失降到最低点。

⑻对溺水者立即组织进行抢救。溺水人员被救上来时,如出现身体不适,应立即送往医院;如出现晕迷时,可用压迫其胸腔和人工呼吸的办法进行抢救,同时及时送往医院;当出现休克时,除按上述办法操作实施现场急救外,应立即联系将溺水者送往医院救治。

11.6.6触电事故应急预案

⑴触电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现者在第一时间内应向现场负责人报告或呼救。在未切断电源的情况,事故发现者不要与伤员直接接触。

⑵项目部应急救援小组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知各应急救援专业组进行应急救援行动,同时向上级报告。

⑶应急救援抢险组抵达事故现场后,首先要查看和寻找电源,在切断电源后,对伤员进行救护,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伤员送到就近医院抢救。

⑷如因电器故障引发火灾,应在抢救伤员的同时,全力灭火,同时打119报警,并尽可能抢救、转移受火灾危及的财产和物质。

⑸抢救行动结束后小桥桥施工组织设计.doc,指定专人保护好事故现场,便于事故调查。

11.6.7起吊作业、负高空作业出险应急预案

⑴(人身伤害)一旦发生人身伤害安全事故,首先抢救伤员,进行简单包扎、止血、平卧,立即送往就近医院救治。

⑵(设备倾翻)一旦发生设备倾翻安全事故,立即撤离无关人员,保护好现场,布置防护隔离带DB510/T 16-2018 成都市小型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进行必要的顶、撑、垫救援手段,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⑶(高处坠落)一旦发生人员高处坠落:1、保护好现场;2、紧急施救。

⑷(物体打击)一旦发生人员遭受物体打击,视其伤害程序,进行必要的紧急处置。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