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026-2020 工程测量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GB 50026-2020 工程测量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89.9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40271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 50026-2020 工程测量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1)陀螺经纬仪定向测量技术为本次修订新增内容。 (2)按照支承方式不同陀螺经纬仪主要分为磁悬浮(磁悬浮支 承体系)类和悬挂带(悬挂带支承体系)类两种。 (3)磁悬浮类陀螺经纬仪采用静态电力矩闭环反馈采集,悬挂 带类陀螺全站仪采用摆幅逆转点、中天法、积分法等采集。 (4)定向边的选择通常要求地面和地下不能相距太远。 (5)陀螺经纬仪定向测量的技术指标主要是根据仪器精度的 要求和工程测量单位在隧道工程中的实践经验总结而来。

化等原因,可能会使控制点产生位移,所以要定期进行复测。

关于隧道中线的调整,要在未衬砌地段(调线地段)进行调 调线地段的开挖初砌,均需按调整后的中线和高程进行放样。

8.7.15本条文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由于作业环

易燃易爆等危险因素GB 50084-2017标准下载,所以.常规的电子测量仪器是不能使用 必须使用防爆型测量仪器,并采取安全可靠的防护措施。必要 益要安全监测员一同前往配合作业

的三维模型能为规划、设计、运营管理部门提供真实的、可视化的 三维模型数据,也为后续新增入廊管线施工提供重要参考。

9竣工总图的编绘与实测

9.1.1~9.1.3竣工总图与一般的地形图不完全相同,主要是为 了反映设计和施工的实际情况,是以编绘为主。当编绘资料不全 时,需要实测补充或全面实测。为了使实测峻工总图与原设计图 相协调,其坐标系统、高程基准、测图比例尺、图例符号等要与施工 设计图相同。 采用数字竣工图的要求,主要是考虑到设计、施工图多数采用 数学图形式,同时考虑到用户便于使用竣工总图,便于补充完善竣 工总图。

9.2.1、9.2.2完整充分地收集、整理已有的设计、施工和验收资 料,是编绘竣工总图的首要任务。与实地的对照检查,是为确定资 料的完整性、正确性和需要实测补充的范围。其他有关资料是指 除前5款要求之外的资料。 9.2.3由于工总图基本上是一种设计图的再现,因此,图的编 制内容及深度基本上与设计图一致,本条是竣工总图编制的基本

9. 2. 1,9. 2. 2

9.2.3由于工总图基本上是一种设计图的再现,因此,图的编

9.2.3由于工总图基本上是一种设计图的再现,因此,图 制内容及深度基本上与设计图一致,本条是竣工总图编制的 原则

9.2.4本次修订对工总图的绘制按3种情况进行分类,即简单

项目,只绘制一张总图;复杂项目,除绘制总图外,还要求绘制给水 排水管道专业图、动力工艺管道专业图、电力及通信线路专业图 等;较复杂项目,除绘制总图外,允许将相关专业图合并绘制成综 合管线图。 本条是简单项目竣工总图的绘制要求,是根据历年来的编绘

塔、水池、消防设施等;地上、地下各种管径的给水管线及其附属设 备,主要包括检查井、水封井、水表、各种阀门等。有关建(构)筑物 是指与相关管线有相互联系的建(构)筑物

9.2.6动力管道主要包括热

包括输送各种化学液体、气体的管道;管道的构筑物主要包括 沟、支架、各种阀门,涨缩圈以及锅炉房、烟卤、煤场等

电缆。地上敷设方式包括塔杆架设、沿建(构)筑物架设、多层管 架设等,地下敷设方式包括直埋、地沟、管沟、管块等。

它光。 公自 架设等,地下敷设方式包括直埋、地沟、管沟、管块等。 9.2.8综合管线图是对地上、地下各种专业管线在同一图中进行 综合表示。当管道密集处及交叉处在平面图上无法清楚地表示其 相互关系时,通常采用剖面图表示,必要时也采用立体图表示。总 之,以清晰表示为原则。管线密集程度同本标准第5.6.5条。

综合表示。当管道密集处及交叉处在平面图上无法清楚地表示 相互关系时,通常采用剖面图表示,必要时也采用立体图表示。 之,以清晰表示为原则。管线密集程度同本标准第5.6.5条。

9.3.1~9.3.5当峻工总图无法编绘时,需实测进行。本节给出 了竣工总图实测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技术要求。

9. 3. 1~ 9. 3. 5

10.1.1本章是为了满足工程建设领域对变形监测的需要而编制 的。本次修订增加了核电厂变形监测与变形监测信息系统,基本 监测方法增加了自由设站法、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法和地基雷达干 涉测量法。 变形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对监测体的变形情况有更全面准确的 把握,反映监测体变化的情况(位移量和沉降量的统称)与相关变 形因子间的物理关系或统计关系,找出监测体的变形规律,合理地 解释监测体的各种变化现象,比较准确地评价监测体的安全态势, 并提供分析预报

的。本次修订增加了核电厂变形监测与变形监测信息系统,基本 监测方法增加了自由设站法、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法和地基雷达 涉测量法。 变形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对监测体的变形情况有更全面准确的 把握,反映监测体变化的情况(位移量和沉降量的统称)与相关变 形因子间的物理关系或统计关系,找出监测体的变形规律,合理地 解释监测体的各种变化现象,比较准确地评价监测体的安全态势, 并提供分析预报。 10.1.2建(构)筑物在施工期和运营期的变形监测,是建设项目 的一个必要环节,能够及时为项目的施工安全和运营安全提供监 测预报。因此,对重要的建(构)筑物,要求在项目的设计阶段对变 形监测的内容、范围和必要监测设施的位置做出统筹安排,并应由 监测单位制订详细的监测方案。 初始状态的观测数据,是指监测体未受任何变形影响因子作 用或变形影响因子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始状态的观测值。该状态是 首次变形观测的理想时机,但实际作业时,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却较难把握,因此,首次观测的时间,选择尽量达到或接近监测体 的初始状态,以便获取监测体变形全过程的数据。变形影响因子 是对变形影响因素的细化,是导致监测体产生变形的主要原因,也 是变形分析的主要参数。

10.1.2建(构)筑物在施工期和运营期的变形监测,是建

10.1.3关于变形监测的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

考国外标准有关变形监测的内容确定的,按变形观测点的水平位 移点位中误差、垂直位移的高程中误差或相邻变形观测点的高差 中误差的大小来划分的。相邻点高差中误差指标,是为一些只要 求相对沉降量的监测项目而规定的。 (2)本标准将变形监测分为4个等级,一等适用于高精度变形 监测项自,二、三等适用于中等精度变形监测项目,四等适用于低 精度的变形监测项目。综合设计和我国相关施工标准已确定的变 形允许值的1/20作为变形监测的精度指标值,即相应指标中 误差。 (3)重大地下工程是指开挖面较大、地质条件复杂和环境变形 敏感的地下工程,其他则为一般地下工程。 (4)工程项目等级划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工程设计资 质标准》(建市[200786号)文件的附件3《行业建筑项目设计规模 划分表》执行

0.1.4本标准将变形监测点按照变形监测精度高低、标志的

用和设计要求分为下列三类: 1基准点是变形监测的基准,点位要求稳定,且须建立在变 形区以外的稳定区域。其平面控制点位,一般要有强制归心装置。 2工作基点是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使用,在观测期间要 求稳定。其平面控制点位,也要具有强制归心装置。 3变形观测点直接埋设在能反映监测体变形特征的部位或 监测断面两侧。要求结构合理、设置牢固、外形美观、观测方便且 不影响监测体的外观和使用。 监测断面是根据监测体的基础地质条件、建筑结构的复杂程 和对监测体安全所起作用的重要性进行划分的。 10.1.5监测基准网是变形监测的基准体系,是确定监测体变形 量大小的依据。但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 免地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基准网点的稳定性,对其进

或自然条件的变化情况来确定。复测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基 稳定性和可靠性

表17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

注:1本表引用自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2表中数值为建筑物地基实际最终变形充许值; 3有括号的数值,仅适用于中压缩性土: 41为相邻柱基的中心距离(mm);H为自室外地面起算的建筑物高度( 5倾斜指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6局部倾斜指砌体承重结构沿纵向6m~10m内,基础两点的沉降差与 离的比值。

10.2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

10.2.1本条给出了水平监测基准网几种常见的布网形式。 其中三角形网是变形监测基准网常用的布网形式,图形强度、 可靠性和观测精度都较高,能够满足各种精度的变形监测对基 准网的要求;导线网以布网形式灵活见长,但检核条件较少, 常用于困难条件下低等级监测基准网的建立;卫星定位技术在 变形监测基准网的建立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视 准轴线是最简单的监测基准网,但须在轴线上或轴线两端设立 检核点。

10.2.2关于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的布设

(1)由于变形监测是以单纯测定监测体的变形量为目的,因 此,采用独立坐标系统即可满足要求。 (2)由于变形监测区域面积一般较小,采用一次布网形式,点 位精度比较均匀,有利于保证基准网的布网精度

(3)将狭长形建筑物的主轴线或平行线纳入网内,是监测基准 网布网的典型做法。 (4)大型工程布网时,应充分顾及网的精度、可靠性和灵敏度 等指标的规定为新增内容,主要是基于大型工程监测精度要求较 高、内容较多、监测周期较长的考虑

10.2.3由于监测基准网的边长较短,观测精度和点位的稳定 性要求较高采用有强制归心装置的观测墩是较为普遍的 做法。

.2.4关于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1)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是制定相关技术指标的依据,也 是和本标准表10.1.3中变形观测点的点位中误差系列数值相同。 旧变形观测点的点位中误差是相对于邻近基准点而言的.而基准 点的点位中误差是相对相邻基准点而言的。 理论上,监测基准网的精度要高于或等于监测网的精度,但如 果提高监测基准网点的精度,无疑会给高精度观测带来困难,加大 工程成本,故一般采用相同的点位中误差系列数值。换育之,监测 基准网的点位精度和监测点的点位精度要求是相同的。 (2)关于水平位移变形监测基准网的规格。 为了让变形监测的精度等级(水平位移)一、二、三、四等和工 程控制网的精度等级系列一、二、三、四等相匹配或致,仍取 ).7”、1.0"、1.8”和2.5"作为相应等级的测角精度序列,取 /300000、1/200000、1/100000和1/80000作为相应等级的测边 相对中误差精度序列.取12、9、6、4测回作为相应等级的测回数序 列,取1.5mm、3.0mm、6.0mm和12.0mm作为相应等级的点位 中误差的精度序列。 根据纵横向误差计算点位中误差的公式:

m点=l(") +()

可推算出监测基准网相应等级的平均边长,见表18

表18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精度规格估算

需要说明的是,相应等级监测网的平均边长是保证点位中误 差的个基本指标。布网时,监测网的平均边长充许缩短,但不能 超过该指标,否则点位中误差将无法满足。平均边长指标也可以 理解为相应等级监测网平均边长的限值。以四等网为例,平均边 长最多能放长至600m,反之,点位中误差将达不到12.0mm的监 测精度要求。 (3)关于水平角观测测回数。 对于测角中误差为1.8"和2.5"的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的测 回数,采用相应等级工程控制网的传统要求,见本标准第3章的有 关条文说明。 对于测角中误差为0.7"和1.0的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的测 回数,分别规定为12测回和9测回(1"级仪器),主要是由于变形 监测网边长较短,目标成像清晰,加之采用强制对中装置,根据理 论分析并结合工程测量部门长期的变形监测基准网的观测经验, 规定出相应等级的测回数。如一等网的观测,规定为采用1"级仪 器,测角中误差为0.7"时,测回数为12测回。工程实践也证明,测 回数在12测回以上时,测回数的增加对测角精度的影响很小。 另外,在国家大地测量中,测角中误差为0.7"时,将1"级仪器

的测回数规定为:三角网21测回,导线网15测回(按全组合法折 算成方向法的测回数);本次修订将监测基准网的测回数规定为 12测回,较国家导线测量的测回数(15)略少。 测角中误差为1.0"时,在国家大地测量中,将1"级仪器的测 回数规定为:三角网15测回,导线网10测回(按全组合法折算成 方向法的测回数);在本标准第3章中,将1级仪器的测回数规定 为12测回。本标准第10章将监测基准网的测回数规定为9测 可,与国家导线测量的测回数(10)接近,较本标准第3章三角形网 的测回数调低一个级别。 本次修订增加了0.5"级仪器的相关技术要求。 (4)当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设计成卫星定位网时,须满足表 10.2.4中相应等级的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的精度要求,基准 网边长的设计须和观测精度相匹配。 10.2.7一、二等卫星定位监测基准网,只有采用精密星历进行数 据处理,才能满足相应的精度要求。 10.2.8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测量的其他技术要求,主要是指相 应等级三角形网测量的闭合差要求。本次修订新增一等三角形网 的三角形闭合差不超过2.5"的要求,与现行国家标准《国家三角 测量规范》GB/T17942的规定一致

10.2.8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测量的其他技术要求,

10.3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

10.3.2本条给出了不同类型基准点的理设要求,作业时相 程的类型、监测周期的长短和监测网精度的高低合理选择 的建(构)筑物同本标准第4.2.3条的规定。

的建(构)筑物同本标准第4.2.3条的规定。 10.3.3关于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1)相邻基准点的高差中误差是制定相关技术指标的依据,也 与本标准表10.1.3中变形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系列数值相同。 但变形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是指相对于邻近基准点而言的,与相 邻基准点的高差中误差概念不同

(2)每站高差中误差采用本标准传统的系列数值,经多年的工 程实践证明是合理可行的,保证了各级监测网的观测精度。 (3)取水准观测的往返较差或环线闭合差为每站高差中误差 的2Vn倍,取检测已测高差较差为每站高差中误差的2V2Vnm倍, 作为各自的限值,其中n为站数。 10.3.4、10.3.5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水准观测的 主要技术要求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12897、《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和本标准 第4.2节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制定的、

10.4基本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

10.4.1本条列出了不同监测类别的变形监测方法,具体应用时, 要根据监测项目的特点、精度要求、变形速率以及监测体的安全性 等指标综合选用。本次修订增加了一些新的观测方法和物理的监 测方法。 10.4.2、10.4.3 3三角形网、交会法、极坐标法是水平位移观测常 采用的方法

10.4.4本次修订新增自由设站法在变形监测项目中的应用。

要求说明如下: (1)引张线分为有浮托的引张线和无浮托的引张线。引张线 由端点装置、测点装置、测线及保护管等组成。固定端装置包括定 位卡、固定栓,加力端包括定位卡、滑轮和重锤等。要求对所有金 属材料做防锈处理,或重要部件如V型槽、滑轮等要求采用不锈 钢材制作。 (2)有浮托的引张线的测点装置包括水箱、浮船、读数尺及测

点保护箱,无浮托的引张线则无水箱、浮船。 (3)测线一般采用0.8mm~1.2mm的不锈钢丝。测线越长, 所需拉力越大,所选钢丝的极限拉力应为所需拉力的2倍以上。 40kg~80kg的拉力适用于200m~600m长度的引张线。 10.+.7正、倒垂线法是大坝水平位移观测行之有效的方法,该方 法也用在高层建筑物的主体挠度观测中。对正倒垂线的主要构成 和要求分别说明如下: (1)正垂线由悬线装置、不锈钢丝或不锈因瓦丝、带止动叶片 的重锤、阻尼箱、防锈抗冻液体、观测墩、强制对中基座、安全保护 观测室等组成;悬挂点要考虑换线及调整方便且需保证换线前后 位置不变;观测墩通常采用带有强制对中底盘的钢筋混凝土墩,必 要时还需建观测室加以保护;不锈钢丝或不锈因瓦丝的极限拉力 要求大于重锤重量的2倍;在竖并、野外等易受风影响的地方,需 设置直径大于100mm的防风管。重锤重量一般按下式确定:

W>20(1±0.02L)

式中:W一重锤重量(kg); L一一测线长度(m)。 (2)倒垂线由固定锚块、无缝钢管保护管、不锈钢丝或不锈因 瓦丝、浮体组(浮筒)、防锈抗冻液体(变压油)、观测墩、强制对中基 座、安全保护观测室等组成;钻孔保护管使用经防锈处理的无缝钢 管,壁厚在6.5mm~8mm,内径大于100mm;观测墩通常采用带 有强制对中底盘的钢筋混凝土墩,必要时还需建观测室加以保护: 不锈钢丝或不锈因瓦丝的极限拉力要大于浮子浮力的3倍。浮体 组采用恒定浮力式或非恒定浮力式。浮子的浮力一般按下式 确定:

式中:P 重锤重量(N); 一测线长度(m)。

P>200(1+0.01L)

式中:P 一重锤重量(N); L一测线长度(m)。 10.4.8激光测量技术在变形监测项目中有所应用。基于安全的

10.4.12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用于较低精度(三、四等)的垂 直位移监测。

10.4.13本条给出了主体倾斜和挠度观测的常用方法和计

(1)电垂真梁法的设备是山安装在被监测物体上的专用支架 (加工)、专用电垂直梁倾斜仪传感器、专用电缆、读数仪等组成。 (2)安装电垂直梁倾斜仪传感器的支架时.需注意仪器的有效 测程。 (3)用专用电垂直梁倾斜仪传感器直接测量被监测物体的相 对转角时,要根据结构的几何尺寸换算出被监测部位的位移量。 (4)电垂直梁法观测的技术要求按产品手册进行。

向、长度、宽度及其变化情况,是变形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裂缝 的变化情况可局部反映监测体的稳定性或治理的效果。裂缝观测 要细心进行,尽量减少不规范量测所带来的影响。

10.4.15自动跟踪测量全站仪是全站仪系列中的高端产品,在大 型工程中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反射片通常用于较短的距离测 量,其精度能够满足普通精度的变形监测的需要。鉴于变形监测 的重要性,要求数据通信稳定、可靠,故数据电缆以光缆或专用电 缆为宜。

10.4.16摄影测量是变形监测较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无论

体建筑物的变形监测,还是较大面积的山体滑坡监测,都有所应 用。为了使用方便,本次修订增加编写了摄影测量的主要技术要 求,其他相关规定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摄影测量规范》GB50167 执行。景深浅指焦平面上的物体是清晰的,其余则是模糊虚幻的: 摄影测量通常要求景深要深。规模较大的监测项目是指监测体是 成群连片的,需要采取多个摄站才能拍摄完成的项目。

10.4.19关于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用于变形监测说明如下:

(1)地基雷达干涉测量设备是目前变形监测仪器中的最高精 度,国内已有较多单位在应用,该技术要求为本次修订新增内容。 (2)该技术能够用于探测目标微小变形,精度能够达到亚毫米 量级。 (3)地基雷达干涉测量设备,按其成像原理和数据特征能分为 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地基真实孔径扫描雷达和地基雷达干涉仪。 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和地基真实孔径扫描雷达采集目标区域二维雷 达影像,测定区域内各像元在雷达视线向的变形分量,能够用于自 然边坡、人工支护边坡、露天煤矿、大坝坝体、危岩体和滑坡等区域 性地表或结构变形测量。地基雷达干涉仪采集线形结构目标一维 复矢量数据,能够以较高的频率测定各像元在雷达视线向的变形 分量,能够用于桥梁、高层建筑和塔柱等线形结构环境振动变形测 量与结构模态分析。

(4)地基雷达十涉测量数据处理模式分为连续性变形监测数 据后处理、周期性变形监测数据后处理和准实时变形监测等。 (5)将主要监测目标置于雷达波束最优辐射区域内的要求是 为确保雷达回波信号强度。 (6)选择雷达波束辐射范围内稳定区域是确定测量基准的需 要,要求选择稳定的基岩体或前期监测分析时已确定的稳定区域, (7)监测自标要具有较好的后向散射能力,如裸露的岩体、混 凝土结构和干燥的土体等;人工角反射器等协作目标是为增强回 波信号,能用直接计算分析角反射器位置处的变形代替监测对象 的变形;角反射器规格大小根据雷达分辨能力合理确定,其大小不 能过大以降低旁瓣效应影响。 (8)设备启动后要有预热时间是为保证采集的影像数据具有 稳定的热噪声,且要求舍弃初始5景~10景影像。 (9)连续性准实时变形监测中要求在监测系统设计时加快高 相干点目标选取和干涉处理的速度,是为了达到快速提取变形的 目的。 (10)对于连续性变形监测的数据后处理,由于相邻影像采集 时间间隔较短,因此,可采用时域相位差分方式计算变形序列。 (11)用于地理编码的外部地形数据主要有DEM、扫描点 云等。 (12)环境因素对雷达影像数据的影响主要指雷达电磁波传播 路径气温、气压和湿度变化等。 (13)主要变形区域是指变形量最大的变形核心区域。 (14)回波信号强度较弱是指雷达无法连续有效接收回波信 号,出现时断时续的情形

光栅传感器采用光作为信息载体,用光纤作为传递信息的介质,兼 具光纤及光学测量的特点,具有重量轻、体积小、耐腐蚀、精度高、 反应灵敏、能实时自动监测的特性,能用于土木工程中的应力、应

变、形变(位移、沉降、倾斜等)、水位、温度、压力、振动、加速度、倾 角等的监测。 变形敏感区域通常指监测体上易产生变形,且变形量最大的 区域。

0.5工业与民用建筑变形监测

10.5.1本条给出了工业与民用建筑在施工和运营期间对建筑场 地、建筑基坑、建筑主体进行变形监测的主要内容。本次修订新增 了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内容。

10.5.2拟建建筑场地的沉降观测,主要是为了确定建筑

0.5.2拟建建筑场地的沉降观测,主要是为了确定建筑场地 急定性。通常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确定地面沉陷、地面裂缝或 也滑坡等的稳定性。

坑的变形监测具体反映了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化情况,并为其安全 使用提供准确的预报。根据经验,通常将基坑开挖深度的4%:作 为基坑顶部侧向位移的施工监测预警值。监测精度通常采用二、 三等。 危险性较大的基坑工程依照《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 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37号.2018

量较大,会发生基坑底面的“爆底”或“鼓底”现象。所以,基坑的 单对重要建(构)筑物的影响不容忽视。对基坑回弹观测,目前 只较统一,即测定大型深埋基础在地基土卸载后相对于开挖前 亢内外影响范围内的回弹量

各分层土的沉降量、沉降速率以及有效压缩层的厚度。观测标志 的理设深度,最深需超过地基土的理论压缩层厚度(根据工程地质 资料确定),否则将失去土的分层沉降观测的意义。

及时根据地下水位的变化调整沉降观测周期。 10.5.8关于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周期和终止观测的沉降稳定 指标的规定。 (1)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时间长短,要求能全面反映整个沉 降过程; (2)对于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终止观测的稳定指标值,编制 组进行了调研,不同地域的指标有所差异,基本上在0.01mm/日~ 0.04mm/日之间。为稳妥,采用相对较严的0.02mm/日,作为统 的终止观测稳定指标值。 (3)建筑物封顶后每3个月观测1次并持续观测1年的要求, 主要是考虑多数建筑物在封顶后1年大多都可进行竣工验收且建 筑物的沉降趋于稳定(日沉降速率小于0.02mm/日)。 10.5.9建(构)筑物的主体倾斜观测是指测定其顶部和相应底部 观测点的相对偏移值。本条给出了采用水平位移观测方法测定建 (构)筑物主体倾斜的具体规定。当建(构)筑物整体刚度较好时, 也用基础差异沉降推算主体倾斜的方法,见本标准第10.4.13条 的有关规定。 10.5.11日照变形量与日照强度和建筑的类型、结构及材料相 关,其周期性的变化较为显著,对建筑结构的抗弯、抗扭、抗拉性能 均有一定影响。因此,对特殊需要的建(构)筑物要进行日照变形 观测。本条给出了日照变形观测的具体要求。

10.6水工建筑物变形监测

.6.1本条给出了水工建筑物的开挖场地、围堰、坝体、涵闸、册 和库首区、库区在施工和运营期间的主要监测内容。本标准将

工矿企业的灰坝、尾矿坝等也在此归类(见本标准第10.6.6条), 监测内容可根据本标准第10.6.6条选取,监测精度适当放宽。 10.6.2施工期变形监测是为保证施工安全而进行的阶段性变形 监测。监测内容和监测精度是根据现行行业标准《水电水利工程 施工测量规范》DL/T5173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I 52对本标准相关内容确定的,并对个别指标做了适当调整。 10.6.3混凝土水坝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是根据现行行业标准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178综合制定的。 10.6.4监测断面及观测点的布置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关键断 面是指对监测体安全至关重要且影响最大的断面,重要断面是指 对监测体安全有重要影响的断面,一般断面是指对监测体安全有 一定影响的断面。 10.6.5水坝的变形监测周期,是根据我国大坝施工和大坝安全 监测的长期实践经验制定的。第4款中所列儿种情况,是大坝变 形的最敏感时期,要求增加观测次数,以取得完整有效的分析数 据,也可对主体工程设计做进一步验证。如高低温天气会引起混 凝土坝体热胀冷缩,产生变形,因此需要气象监测。水位发生骤变 是指水位突然发生大幅变化。位移量显著增大是指相当于或大于 平均位移量的2倍3倍。 10.6.6由于灰坝、尾矿坝是用来集中堆放工业废渣、废料等污染 物的,虽然规模不大,但对环境的危害性较大,故提出要对坝体的 安全性进行监测。灰坝、尾矿坝的监测中误差依据现行国家标准 《尾矿库在线安全监测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1108综合确定。 10.6.7堤坝工程属土坝或夹防渗心墙,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 一 般相对较低。具体监测精度是根据堤防工程的级别、堤形、设计要 求和水文、气象、地形、地质等条件综合确定。 10.6.8大型涵闻是指最大过闸流量不小于1000m/s,监测的精 度指标是根据混凝土坝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确定的。 10.6.9库区地质缺陷、跨断裂及地震灾害的监测,是为确保水利

工矿企业的灰坝、尾矿坝等也在此归类(见本标准第10.6.6条), 监测内容可根据本标准第10.6.6条选取,监测精度适当放宽。 10.6.2施工期变形监测是为保证施工安全而进行的阶段性变形 监测。监测内容和监测精度是根据现行行业标准《水电水利工程 施工测量规范》DL/T5173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I 52对本标准相关内容确定的,并对个别指标做了适当调整。 10.6.3混凝土水坝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是根据现行行业标准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178综合制定的。 10.6.4监测断面及观测点的布置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关键断 面是指对监测体安全至关重要且影响最大的断面,重要断面是指 对监测体安全有重要影响的断面,一般断面是指对监测体安全有 定影响的断面。

10.6.5水坝的变形监测周期,是根据我国大坝施工和大

10.6.5水坝的变形监测周期,是根据我国大坝施工和大坝安全 监测的长期实践经验制定的。第4款中所列几种情况,是大坝变 形的最敏感时期,要求增加观测次数,以取得完整有效的分析数 据,也可对主体工程设计做进一步验证。如高低温天气会引起 凝土坝体热胀冷缩,产生变形,因此需要气象监测。水位发生骤变 是指水位突然发生大幅变化。位移量显著增大是指相当于或大于 平均位移量的2倍~3倍。 10.6.6由于灰坝、尾矿坝是用来集中堆放工业废渣、废料等污染 物的,虽然规模不大,但对环境的危害性较大,故提出要对坝体的

.0.0 田子灰坝、尾码 项是用来集中堆工业废渣、废科等污 的,虽然规模不大,但对环境的危害性较大,故提出要对坝体 安全性进行监测。灰坝、尾矿坝的监测中误差依据现行国家标 尾矿库在线安全监测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1108综合确定

10.6.7堤坝工程属土坝或夹防渗心墙,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

0.6.7堤坝工程属土坝或夹防渗心墙,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 设相对较低。具体监测精度是根据堤防工程的级别、堤形、设计 交和水文、气象、地形、地质等条件综合确定。

10.6.8大型涵闸是指最大过闸流量不小于1000m/s.监测的精

0.6.9库区地质缺陷、跨断裂及地震灾害的监测,是为确保水

枢纽工程安全运行而进行的一项重要监测工作,主要是为了分析 评价水库蓄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周围环境的变化对水库运行的 影响等,根据影响的程度将其分为重要监测项目和普通监测项目。 本条是库首区、库区地质缺陷、跨断裂及地震灾害监测的原则性 规定。 小型监测项目是指面积小、危害程度小的库区监测项目。 重要的监测体是指对库区的航运、两岸建筑产生危害的监 测体。

10.7地下工程变形监测

10.7.1地下工程主要指位于地下的大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 包括地下商场、地下车库、地下仓库、地下车站及隧道等工程项目。 地下工程所处的环境条件与地面工程全然不同,由于自然地质现 象的复杂性、多样性,地下工程变形监测对于指导施工、修正设计 和保证施工安全及营运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表明,如 对地下建筑物和地下隧道的变形控制不力,将出现围岩迅速松弛 极易发生冒顶塌方或地表有害下沉,并危及地表建(构)筑物的安 全。地下工程变形监测,一般分为施工阶段变形监测和运营阶段 变形监测。本条按这两个阶段分别给出了相关的监测项目和主要 监测内容。 10.7.2地下建(构)筑物和隧道的结构、基础变形,与埋设深度 开挖跨度、围岩类别、支护类型、施工方法等因素有关。由于水土 压力的变化,势必要对地面的建(构)筑物及地下的管线设施造成 影响。本条对相关的监测项目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监测精度要求。 (1)地下建(构)筑物的监测精度,通常较地面同类建(构)筑物 提高一个监测精度等级。 (2)隧道监测精度,主要是根据铁路、公路隧道设计和施工标 准中初期支护相对位移充许值,并结合隧道工程变形监测的特点 综合确定的

(3)受影响的地面建(构)筑物的变形监测精度,是根据该建 (构筑物的重要性和变形的敏感性来确定的。 (4)重要地下建(构)筑物是指国家重点或相当于国家重点建 设工程项目的地下建设工程,其余划分为一般的地下建设工程监 测项目。重要的隧道通常指高铁隧道、公路隧道、城市地铁隧道 等,区域划分为一般隧道。 10.7.3地下工程变形监测周期与理埋深、地质条件、环境条件、施 工方法、变形量、变形速率和监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等因素有关。 现就不同监测体分别说明如下: 1由于地下建(构)筑物的多样性和岩土工程条件的复杂性, 变形监测周期要根据具体情况并配合施工进度确定。 2常见的隧道施工方法有新奥法和盾构法两种,根据施工工 艺的不同,本条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监测周期要求。对于盾构法施 工的隧道,由于隧道的管片衬砌支护和隧道掘进几乎同时进行,管 片背后的注浆也能及时跟进,该施工工艺的整体安全性较好。因 此,只需对不良地质构造、断层和衬砌结构裂缝较多的隧道断面进 行变形监测。对于新奥法施工的隧道,主要安全威胁来自拱顶和 工作面的塌方,因此本标准提出对新奥法施工的隧道拱顶提出监 测的要求,监测周期为大型隧道工程的施工经验,源自张项锋、张 正禄编著的《隧道工程测量》(北京:测绘出版社,1998,1)第196页 监测频率为:1~15天:1~2次/天;16~30天:1次/2天;31~90 天:1~2次/周;91天以后:1~3次/月。” 3基坑开挖或基坑降水会破坏周围建(构)筑物基础的土体 平衡,因此要对相关建(构)筑物进行变形监测,变形监测的周期要 求与基坑的安全监测同步进行。 4隧道的掘进会对隧道上方的地面建(构)筑物造成影响,特 别是采用新奥法掘进工艺。首次观测要求在影响即将发生前进 行,即在开挖面距前方监测体H十h(H为隧道理深,h为隧道高 度)前进行初始观测。

5、6这两款的要求与对地面建(构)筑物的监测要求相同,也 符合变形监测的基本原则。 变形速率明显增大通常是指超过平均变形速率的2倍 一 3倍。 10.7.5、10.7.6地下建(构)筑物和隧道变形监测的变形观测点 布设和观测要求的说明。 (1)地下工程基准点的布设和地面的要求有所不同,根据地下 工程的特点,这两条分别给出了地下建(构)筑物和隧道基准点的 布设要求。 (2)地下建(构)筑物的变形观测点要求布设在主要的柱基、墩 台、地下连续墙墙体、地下建筑底板上,隧道的变形观测点要求按 断面布设在项部、底部和两腰,这些都是监测体上的基本特征点。 标准对新奥法的断面间距提出了具体要求(10m~50m),出于盾 构法施工工艺的整体安全性较好,故不做具体规定,只要求对不良 地质构造、断层和衬砌结构裂缝较多部位的断面进行监测。 (3)变形观测方法与地面的基本相同。收敛计适用于隧道衬 砌结构收敛变形测量,作业时精度要满足位移监测的要求。 10.7.8本条对受影响的不同对象,如地面建(构)筑物、地表、地 下管线等的点位布设分别提出具体要求。地下管线变形观测点采 用抱箍式和套筒式标志.主要是防止对监测体造成破坏;当不能在 管线上直接设点时(如燃气管道).通常在管线周围土体中理设位 移传感器间接监测。 10.7.9地下工程变形监测布设各种物理监测传感器(应力、应变 专感器和位移计、压力计等)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监测不良地质构 造、断层、衬砌结构裂缝较多部位和其他变形敏感部位的内部(深 层)压力、内应力和位移的变化情况,为进一步治理和防范提供 依

管线等的点位布设分别提出具体要求。地下管线变形观测点买 抱箍式和套筒式标志.主要是防止对监测体造成破坏:当不能 线上直接设点时(如燃气管道).通常在管线周围土体中理设 传感器间接监测

传感器和位移计、压力计等)的自的,主要是为了监测不良地 造、断层、衬砌结构裂缝较多部位和其他变形敏感部位的内 层)压力、内应力和位移的变化情况,为进一步治理和防范 依据。

阶段,因此,变形监测的内容可适当减少,监测周期也可相应

本次修订新增条件允许时,宜将监测系统升级为自动化监测系统 的要求。

10.8.1桥梁的种类较多,主要以梁式桥、拱桥、悬索桥、斜拉桥为 主。随着工程建设的迅速发展,桥梁的变形监测成为桥梁施工安 全和运营安全必不可少的内容。本条按桥梁的类型分别列出了施 工期和运营期的主要监测项目。 10.8.2特大型、大型、中小型桥梁的划分方法,是根据相关公路 铁路桥梁设计和施工标准的划分方法确定的。 10.8.3卫星定位测量、极坐标法、精密测距、导线测量、前方交会法 和水准测量是桥梁变形监测的常用方法。正垂线法和电垂直梁法的 解释说明,分别见本标准条文说明第10.4.7条和第10.4.13条。 10.8.4温度因素是分析研究大桥结构及基础变形不可缺少的条 件。因此,对重要的特大型桥梁有必要建立与变形监测同步的温 度量测系统,以便掌握大桥及其基础内的温度分布与温度变化规 律。水位和流速、风力和风向等是引起桥梁变形的外界因素。 10.8.5本条针对桥型、桥式、桥梁结构的不同,结合本标准表 10.8.1的监测内容,分别给出了桥墩、梁体和构件(悬臂法浇筑或 安装梁体、支架法浇筑梁体、装配式拱架)、索塔、桥面、桥梁两岸边 波等不同类型的变形点位布设要求,这些都是桥梁变形监测的重 要特征部位。 10.8.6由于各种类型桥梁的施工工艺流程差别较大,建设周期 不同,跨越的形式也不同(江河跨越、沟谷跨越),很难做出统一的 要求。因此,对桥梁施工期的变形监测周期不做具体规定。 10.8.7对桥梁运营期的变形监测,要求每年观测1次或每年的 夏季和冬季各观测1次,这是保证桥梁安全运营的常规要求。洪 水、地震、强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会对桥梁的安全构成威胁,因 此要求在此阶段活当增加观测次数

0.8.4温度因素是分析研究天桥结构及基础变形不可缺少 牛。因此,对重要的特大型桥梁有必要建立与变形监测同步白 度量测系统,以便掌握大桥及其基础内的温度分布与温度变化 聿。水位和流速、风力和风向等是引起桥梁变形的外界因素。

0.8.1的监测内容,分别给出了桥墩、梁体和构件(悬臂法浇劲 安装梁体、支架法浇筑梁体、装配式拱架)、索塔、桥面、桥梁两岸 皮等不同类型的变形点位布设要求,这些都是桥梁变形监测的 要特征部位。

夏李和冬季各观测1次,这是保证桥梁安全运营的常规要求。洪 水、地震、强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会对桥梁的安全构成威胁,因 此,要求在此阶段适当增加观测次数。

田 允许减少观测次数,雨季则要求增加观测次数。江河水位变1 对邻近江河的滑坡体产生影响,因此,要求在滑坡监测时,要 观测邻近的江河水位

10.9.6单元滑坡内所有监测点3年内变化不显著,则认关

10.1本节适用于核电厂厂区内核岛、常规岛等重要建(构)

物、水工建筑物、边坡等在施工与运营阶段的变形监测工作。 10.10.2核电厂变形监测基准网由施工控制网次级网的点位 构成。 10.10.4根据核电厂建设的性质和使用的测量仪器的情况,核电 一变形监测分为两个精度等级:一是主要建筑区,建筑物基础较 好,变形量相对较小,对变形的要求较高;二是附属建筑区,建筑物 基础相对较差,变形量相对较大,对变形的要求也低一些。因此。 主要建筑区采用二等变形监测精度.附属建筑区采用变形监测三 等精度。 10.10.5每个重要的建(构)筑物都要求有独立的变形测量监测 系统,这是核电厂建设的特殊需要。 10.10.9核岛、常规岛等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周期,根据施工 进度和荷载变化情况确定,由于核电厂建(构)筑物施工周期较长, 因此.施工期间监测时间间隔和普通工业与民用建筑相比也相应 延长.规定为3个月1次

文说明),故其数据处理方法也是相同的。 10.11.5本条是根据目前国内外变形分析的理论并结合监测工 程的要求确定的。其中的观测成果可靠性分析、累计变形量和两 相邻观测周期的相对变形量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的作用分析是变 形分析的基本内容,要求所有的监测项目都要做到;回归分析和有 限元分析是对较大规模或重要的监测项目的要求。通过准确全面 的变形分析,能对监测体的变形情况做出恰当的物理解释。 10.11.6本次修订将变形监测项目的提交资料按照工程需要做 广细分,包含技术设计方案、阶段性报告和技术总结报告等

10.12 变形监测信息系统

10.12 变形监测信息系统

10.12.1近年来,变形监测的数据获取手段和数据处理的自动化 程度在不断提高JGJ 340-2015标准下载,一些大型的重要工程安装了自动化监测系统,由 于其能够获得连续的大量的监测数据,人工处理这些数据儿乎是 不可能的,必然需要建立具备数据处理、数据管理、变形监测结果 的三维可视化及监测预警管理等功能的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这些 系统的建立对实现变形监测数据的记录、处理、分析和管理的一体 化,方便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应用,具有重要作用,应用的范围也越 来越广。 10.12.2变形监测信息系统的性能要求主要体现在稳定性、兼容 生和可扩展性、安全性等方面。 (1)在实际应用中,系统会与分布式环境中的多种数据源进行 交互,故对系统稳定性要求较高。系统需具备良好的容错性来防 正发生数据破坏情况,从而保证用户持续正常使用。 (2)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需提供多种标准数据 接口,方便用户对系统进行升级或扩展,同时,系统还需具备配置 和可编程能力,方便用户完成系统配置等工作。 (3)系统管理与数据的安全性对整个系统来说至关重要。登 录软件系统时要严格执行身份认证机制,用户只有输入正确的授

10.12.1近年来,变形监测的数据获取手段和数据处理的自动化 程度在不断提高,一些大型的重要工程安装了自动化监测系统,由 于其能够获得连续的大量的监测数据,人工处理这些数据儿乎是 不可能的,必然需要建立具备数据处理、数据管理、变形监测结果 的三维可视化及监测预警管理等功能的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这些 系统的建立对实现变形监测数据的记录、处理、分析和管理的一体 化,方便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应用,具有重要作用,应用的范围也越 来越广。

权用户名和密码才能进入系统,避免未授权人员随意使用系统而 造成不当后果。同时对系统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提出相应 的安全运行要求。 10.12.3系统在监测过程中容易受到系统误差和外界环境因素 影响,为了保证监测精度和观测数据的可靠性,需与切实有效的数 据处理技术相结合,才能提取真实的变形信息,发现变形规律。因 此,分析研究变形监测数据处理方法显得十分重要。常用的分析 方法有下列儿种: (1)作图分析法,通过绘制各观测物理量的过程线及特征原因 量下的效应量过程线图,考察效应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和趋势,常 用的是将观测资料按时间顺序绘制成过程线。通过观测物理量的 过程线分析其变化规律。 (2)统计分析法,对各观测物理量历年的最大和最小值(含出 现时间)、变幅、周期、年平均值及年变化率等进行统计、分析,以考 察各观测量之间在数量变化方面是否具有一致性、合理性以及他 们的重现性和稳定性。这种方法具有定量的概念,使分析成果更 具实用性。 (3)对比分析法,比较各次巡视检查资料,定性考察建筑外观 异常现象的部位、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比较同类效应量观测值的 变化规律或发展趋势,是否具有一致性和合理性;将监测成果与理 论计算或模型试验成果相比较,观察其规律和趋势是否有一致性, 合理性,并与工程的某些技术警戒值相比较,以判断工程的工作状 态是否异常。 (4)建模分析法,采用系统识别方法处理观测资料,建立数学 模型,用以分离影响因素,研究观测物理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实测 直预报和实现安全控制。常用数学模型有3种:①统计模型,主要 以逐步回归计算方法处理实测资料建立的模型;②确定性模型,主 要以有限元计算和最小二乘法处理实测资料建立的模型;③混合 模型,一部分观测物理量(如温度)用统计模型,一部分观测物理量

(如变形)用确定性模型。这种方法能够定量分析,是长期观测资 料进行系统分析的主要方法。 虽然建筑变形和各变形因素之间的关系复杂,但从数理统计 的理论出发,对建筑的变形量与各种作用因素的关系TB/T 3547-2019标准下载,在进行了大 量的试验和观测后,仍然有可能寻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性,这种处 理变形监测资料的方法称为回归分析法,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称 为统计分析模型。回归分析法是数理统计中处理存在着相互关系 的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变形监测资料分 析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多元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小波多 分辨率分析法、功率谱分析方法以及卡尔曼滤波法等

统一书号:155182·070 价:118.00元

统一书号:155182·0701 定价:118.00元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