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T 6007-2018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形变监测技术规范.pdf

CH/T 6007-2018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形变监测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CH/T 6007-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8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323573
下载资源

CH/T 6007-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CH/T 6007-2018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形变监测技术规范.pdf

8.5.3投点法适用于每个测站观测一个倾斜方向的偏移量。投点法观测应遵守以下规定: a)在结构的上、下部竖向对应设置观测标志。 b 测站点设置在倾斜方向的垂直方向线上,与监测点的距离宜为.上、下部监测点高差的1.5 2.0倍。 c) 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观测。观测时在下部监测点安置水平尺,瞄准上部监测点后投影到水平 尺上直接读取偏移量;观测时应正、倒镜各观测一次,取平均值。 d) 历次偏移量的变化值与上、下点高差的比值即为倾斜率变化值。当上、下观测标志的连线与结 构的竖向轴线平行时,偏移量与高差的比值即为结构的倾斜率。 8.5.4全站仪坐标法能在同一测站对监测对象在两个正交方向的偏移量进行观测。全站仪坐标法遵 守以下规定: a) 在结构的上、下部竖向对应设置观测标志,观测标志宜为小棱镜或反射片,采用基于无合作目 标测距技术时可为表面平整的其他标志。 6) 测站点应设置在结构边线的延长线或结构边线的垂线.上,与监测点的水平距离宜为上、下部监 测点高差的1.5~2.0倍。 c) 以测站点为原点、测站点至下部监测点连线为X轴正方向、Y轴垂直于X轴、竖直方向为Z轴 建立独立坐标系,X、Y两个坐标分量的变化值分别为两个方向的偏移量;历次观测应正、倒镜 各观测一次,取平均值。 d)历次两正交方向的偏移量的变化值与上、下点高差的比值即分别为相应两个正交方向的倾斜 变化率。当上、下点的连线与结构的竖向轴线平行时,偏移量与高差的比值即为结构的倾 斜率。 8.5.5当采用倾斜仪法观测时,可采用倾角计、电水平尺等传感器,宜按第9章的相关要求进行自动

光 8.5.6当采用差异沉降法进行倾斜观测时,应在需要观测的倾斜方向上对应设置2个以上沉降监测 点。沉降监测应符合8.2的相关要求,对应沉降点间距的丈量应取位至0.01m。差异沉降量与距离的 比值视为该连线方向的倾斜变化率。 8.5.7倾斜监测成果应描述测量位置、倾斜方向、偏移量、倾斜率及倾斜率变化速率

亚建时,应进行装链监测。裂链监划遵守以 规定: 裂缝监测应确定裂缝分布的位置、走向、长度、宽度及其变化情况。 b) 应对需要观测的裂缝进行统一编号。 可采用拍照的方法记录裂缝的形态、宽度,拍照时宜在合适位置放置有刻划的直尺等装置,以 反映裂缝尺寸。 d 当监测裂缝的宽度变化时,应设定监测位置,采用游标卡尺或读数显微镜观测,观测精度不应 低于0.1mm。当采用游标卡尺观测时,应在裂缝两侧布设观测标志。 观测成果应以展开图的方式描述裂缝的位置、走向、长度、宽度,注明裂缝编号及观测日期等。 8.6.2当要监测盾构隧道相邻管片的错动、高架结构相邻梁的错动以及其他结构缝两侧相对位移变化 时,可根据需要进行接缝监测。接缝监测遵守以下规定: a) 接缝监测应根据需要测定接缝宽度或错台变化情况。 b) 应对需要观测的接缝进行统一编号, 可采用拍照的方法记录接缝宽度或错台形态,拍照时宜在合适位置放置有刻划的直尺等装置, 以反映接缝宽度或错台量。 d 当监测接缝的宽度变化时,应设定监测位置,采用游标卡尺或读数显微镜观测,观测精度不低 于0.1mm。当采用游标卡尺观测时,应在接缝两侧布设观测标志。 e) 当要测定相邻结构的错台量时,应在错台最大处两侧布设对应的观测标志,采用塞尺或游标卡 尺观测错台量变化值,观测精度不低于0.1mm。 f 观测成果应描述接缝的位置、宽度、错台量及其变化情况,注明接缝编号和观测日期等。 8.6.3打桩、爆破等施工活动对结构引起的振动峰值速度不应大于2.5cm/s。保护区邻近有打桩、爆 破等施工作业时,宜进行结构振动监测。振动监测遵守以下规定: a 振动监测由拾振器、数据采集仪及数据分析软件组成。拾振器可为速度传感器或加速度传感 器,可采用垂直、水平单向或三矢量一体传感器。 b 仪器量程、精度的选取应符合GB6722的规定, 拾振器应与被测对象之间刚性粘结,并应使传感器的定位方向与所监测的振动方向一致。安 装时宜采用环氧砂浆、环氧树脂胶或其他高强度粘合剂将传感器固定在混凝土表面,也可理设 固定螺栓,将传感器底面与螺栓紧固相连。 仪器安装和连接后应进行监测系统测试。 e 监测期内整个监测系统应加强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8.6.4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遵守以下规定: 测斜管可采用钻孔方式进行理设,埋设时应保持竖直,测斜管内壁一组导槽方向应与所需监测 的位移方向一致,管底、管段连接部位应密封,管外与周边土质应填充密实。 b)观测时应将测斜仪探头放入测斜管底,恒温一段时间后自下而上以0.5m间隔逐段量测。每 观测孔均应进行正、反两次测量,限差范围内取其平均值为观测值, 当测斜管底部进入稳定土体时,深层水平位移计算的起算点可设在测斜管的底部,否则应测量 孔口的水平位移,并以之为起算,计算深层各部位的水平位移

8.6.5土体分层沉降监测可采用分层沉降标或沉降磁环实施。当采用分层沉降标时,应根据需要监测 的土层深度,将标底分别锚固在对应的土层,并在沉降标稳定后采用水准测量定期实施观测。当采用沉 降磁环实施时,遵守以下规定: 沉降磁(钢)环应与分层沉降仪匹配使用。 磁(钢)环分层沉降标可通过钻孔在预定位置理设。监测点安置到位后,连续观测至数据稳定 后,测量初始值。 C 磁环的高程测量包括孔口高程测量和磁环距管口的深度测量。孔口高程测量宜采用水准法观 测,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8.2的相关规定。磁环距管口深度测量,每次应进行进程和回 程两次观测限差范围内取进、回程读数的平均数

9.1.1工程影响风险等级为特级、一级的外部作业项目段JJG 1167-2019 海洋测风仪器检定规程,或长期监测表明累计变形量较大、变形速率 较大的区段,宜采取自动化监测

) 采用的设备应性能稳定,传感器的量程和精度应满足工程需要,通信及供电系统应与列车通号 系统隔离。 b) 设备设施应安装牢固,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限界要求,不影响列车运营安全。 系统在调试完毕后,应逐日连续观测并取得稳定的初始值。 d 自动化监测的采样间隔应满足实际工程需要。 e 数据处理软件应测试合格,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使用期间应加强系统维护,应采用人工监测方法定期校验,确保自动监测系统有效运行,发现 异常时应及时修复自动化监测系统。 g 成果以图形和数据的形式展示,可对历史数据进行查询。数据管理系统应能按权限进行网络 发布,具有网络安全防护功能,

9.2全站仪自动化监测

9.2.1全站仪自动化监测适用于水平位移监测、收敛监测、沉降监测、倾斜监测等观测项目。 9.2.2全站仪对最远监测点的自动照准精度不应低于1mm,单次自动照准时间不宜大于10s。 9.2.3应结合水平位移监测、收敛监测、沉降监测、倾斜监测等观测项目的具体要求,设置监测点或监 则点组。监测点宜采用固定棱镜的方式布设,并应做好对监测点的保护。 9.2.4不同视距观测点的测回数应符合8.4.9的要求, 9.2.5自动化监测系统宜能根据远程指令,实时选取观测方向、设置观测时间、调整观测频率。 9.2.6多台全站仪联合组网观测时,相邻测站宜进行连测或设置2个以上的重合观测目标。 9.2.7自动化监测系统应自动剔除粗差,对未观测到的方向自动补测,自动对观测数据进行观测限差 查,对超限的观测数据进行白动重测。数据处理前应进行基准网稳定性判断

9.3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

9.3.1静力水准白动化监测适用于沉降监测

9.3.1静力水准白动化监测适用于沉降监测 9.3.2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采用的传感器标称精度不应低于0.2mm

9.3.3静力水准线路一般由起算点、监测点、转点组成,宜布设成附合水准线路。起算点应采用儿何水 准测量法定期连测

a 同组中所有传感器安装标高差异的影响,不应消耗其量程的20%; b)连通管管路应平顺,管路内不应有气泡,每一点都应低于蓄液罐底部,且与罐底高差不超过 0.5m。 .3.5连通管式静力水准同一测段内静力水准测量的沉降观测值可按公式(3)计算,压差式静力水准 可按仪器商提供的公式计管

5连通管式静力水准同一测段内静力水准测量的沉降观测值可按公式(3)计算,压差式静力水 安仪器商提供的公式计算

Hg=(h—hg)—(h—hg) ............3

9.4电水平尺自动化监测

9.4.2电水平尺传感器量程不宜窄于一40'~十40°,分辨率不宜低于1",重复测量精度不宜低于3”,可 单支使用或多支串联使用。 9.4.3多支电水平尺串联安装构成“尺链”进行沉降监测时,应采用水准测量法定期连测尺链的起点与 终点,根据水准测量成果修正。盾构法隧道内电水平尺的长度宜与环宽匹配。 9.4.4单支电水平尺差异沉降按公式(4计算

单支使用或多支串联使用

.S. 电水平尺两端点第t次测量后计算得到的差异沉降值,单位为毫米(mm); L 电水平尺长度,单位为毫米(mm); & 第t次倾角; & 初始倾角。

9.4.5多支电水平尺沉降监测按公式(5)计

多支电水平尺沉降监测按公式(5)计算。

△S,一尺链中第n支电水平尺尾端点所在处的沉降值,单位为毫米(mm); S。 起点水准测量修正值,单位为毫米(mm); L; 尺链中第i支电水平尺的长度,单位为毫米(mm); 尺链中第i支电水平尺本次倾角; C α 尺链中第i支电水平尺初始倾角

9.5激光测距仪自动化监测

9.5.1激光测距仪适用于隧道收敛监测。

5.2激光测距仪测距精度不应低于2.0mm。

2激光测距仪测距精度不应低于2.0mm 3激光测距仪应布设于固定测线一端的结构内壁,测量的激光束应对准固定测线另一端目标点

对应位置设置人工固定测线,并同步完成初始测 变化量按公式(6)计算

9.6固定式测斜仪自动化监测

9.6.1固定式测斜仪适用于地面以下不同深度处的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9.6.2固定式测斜仪量程不应窄于一10°~十10°,精度不低于满量程的0.1%,各测量段长度不应超过 义器标称允许值,宜采用单根多芯电缆完成供电、通信控制等功能。 9.6.3测斜管的安装应符合8.6.4a)的要求。固定式测斜仪埋设后,应连续观测至数据稳定后,取得稳 定的初始值。 9.6.4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的起算点宜设在测斜管的顶部,并通过测量管顶水平位移进行修正,不 同深度处的水平位移值按公式(7)计算

△S,—从管口向下第n个测量段底部的水平位移,单位为毫米(mm); So 实测管口水平位移,单位为毫米(mm); L; 从管口向下第i个测量段的长度,单位为毫米(mm); α; 从管口向下第i个测量段测斜仪本次角度值; αi 从管口向下第i个测量段测斜仪初始角度值

9.7其他自动化监测方

AS,=S。+[L(sinα;sinα)]

S,=S。+Z[L,(sina;sinα)

根据项自需要,可采用维激微光扫描、光纤光测、近景摄影测量等自动化观测技不。采用新技不、新 方法代替传统方法时,应进行新技术、新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比对验证,其观测精度应符合本标准相应的 要求。

10.1成果整理与质量检查验收

10.1.1监测成果整理应遵守以下规定:

10.1.1 监测成果整理应遵守以下规定: a 观测记录内容完整、齐全,有相关责任人签字; b 平差计算过程及成果、图表和各种检验、分析资料完整、清晰; ) 图式符号规格统一、注记清楚; d) 按归档要求装订成册。 0.1.2 成果质量检查验收宜实行两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并应遵守下列规定: a 两级检查应分别由承担单位的作业部门、质量管理部门分别实施。两级检查均采用内业全数 检查、外业针对性检查的方式进行,两级检查合格后方可提交。 b 一级验收宜由委托方组织实施,验收宜采用抽样核查的方式进行,抽查比例不宜少于10%,且 不少于1期。

C) 检查验收情况形成记录并归档。 0.1.3 成果质量检查验收应依据下列文件进行: a) 项目委托书、合同书及委托方与承担单位达成的其他协议文件; b) 委托方提供的项目设计等资料; c) 监测方案; d) 依据的技术标准和国家的政策法规; e) 承担单位的质量管理文件。 0.1.4 成果质量检查验收宜包括下列方面: ) 执行技术设计书或施测方案及技术标准、政策法规情况; b) 使用仪器设备及其检定或校准情况; c) 记录和计算所用软件情况; d) 基准点和监测点的布设及标石、标志情况; e) 实际观测情况,包括观测周期、频率、观测方法及操作合规性评价等; f) 基准点稳定性检测与分析情况; g 观测限差、精度统计和报警情况; h) 记录的完整性、准确性; i) 计算过程的正确性、资料整理的完整性、精度统计及质量评定的合理性 j 成果分析的合理性; k) 提交成果的正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及数据的符合性情况; 1) 技术总结报告内容的完整性、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结论的可靠性及体例 m) 成果签署的完整性和符合性情况, 0.1.5 成果质量检查验收评定质量等级,质量等级应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级 见不符合项时,应立即提出处理意见,返回作业部门进行纠正。

10.2.1提交的监测技术成果报告应按规定进行签名和盖章。

2 监测的成果报告符合以下要求: 根据项目委托方的要求,可按周期或监测项目的实际情况提交下列阶段性成果: 1)本次或前1~2次观测结果; 2) 本次观测后的当次变形量、累计变形量、变化速率等,必要时绘制相关曲线图; 3) 简要说明、分析及建议; 4) 对达到或超过监测报警值的监测点应有报警标示,并有分析和建议; 5) 对巡视检查发现的异常情况应有详细描述,危险情况应有报警标示,并有分析和建议。 b) 当监测项目任务全部完成后或项目委托方需要时,宜提交下列综合成果: 1 技术设计书或施测方案; 2) 平面位置图或监测点分布图; 3) 反映变形监测结果的图、表; 4 仪器检定、检校资料; 5) 质量检查报告; 6) 技术总结报告; 7) 相关电子数据文件; 8) 其他需要提交的文件。 ) 监测项目技术总结报告应数据真实,内容完整,重点突出,结构清晰,文理通顺,结论明确,

术总结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项目概况,包括项目来源、监测目的和要求、测区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项目完成的起止时 间等; 2) 作业过程及技术方法,包括监测作业依据的技术标准、项目技术设计或施测方案的技术变 更情况、采用的仪器设备及其检校情况、测点布设情况和观测次数、测量精度等级要求及 报警值设置、作业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各周期观测时间等; 3) 成果精度统计及质量检验结果; 4)变化量统计与分析; 5) 报警等异常情况的出现及作业过程中发生的其他特殊情况; 6)提交的成果清单及附图附表。

10.3成果管理信息系统

10.3.1为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分析需要,宜建立监测成果管理信息系统,对城市轨道交通沿线 的地形、地质、病害、监测数据等成果进行有效管理。 10.3.2成果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应符合附录H的要求。 10.3.3成果管理信息系统投入运行前,应制定系统测试方案和人员培训计划,根据测试情况和用户反 馈进行完善。 10.3.4正式运行期间,应建立数据安全备份机制,根据实际需求实施系统功能升级和数据维护计划 确保系统正常安全运行,

外部作业的接近程度与工程影响分区

外部作业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接近 告构的施工方法、城市轨道交通与 车业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等因素确定 度的判定标准按表A.1确定。

表A.1接近程度的判别标准

A.2外部作业的工程影响分区宜根据外部作业的施工方法确定。

外部作业的工程影响分区宜根据外部作业的施工方法确定。 1明挖、盖挖法外部作业的工程影响分区按表A.2和图A.1确定

表A.2明挖、盖挖法外部作业的工程影响分区

图A.1明挖法外部作业的工程影响分区

山法和盾构法外部作业的工程影响分区按表A.3

表A.3浅埋矿山法和盾构法外部作业的工程影响分区

注:6为矿山法和盾构法外部作业的**度

图A.2浅理矿山法和盾构法外部作业的工程影响分区

图A.2浅埋矿山法和盾构法外部作业的工程影响分区

CH/T60072018

程外部作业的工程影响分区宜根据沉桩工艺、桩基

图A.3深埋矿山法和盾构法外部作业的工程影响分区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隧道病害类型及描述 结构病害的描述和表达应符合表B.1的要求。

表B.1结构病害的描述和表达

结构病害检查记录内容包括:病害类型、部位(区间、上下行、里程、盾构隧道的环号、剖面上角度 等信息)、程度及其变化情况。 结构巡检通用记录表式可采用图C.1。为了方便记录盾构法隧道病害发生的环号、部位,记录表 采用图C.2至图C.4的样式

.2单员错缝盾构法隧道病害检 的样式

C.2单圆错缝盾构法隧道病害检查记录可采用图C.2的样式。

图C.1结构巡检记录表

CH/T 6007—2018C.3单圆错缝盾构法隧道病害检查记录可采用图C.3的样式,编号:隧道病害检查记录单线路:区间:上/下行:检查日期:检查人员:环号BBLFLB备注井接头00D oD cad图C.3单圆错缝盾构法隧道病害检查记录样式C.4双圆盾构法隧道病害检查记录可采用图C.4的样式,编号:隧道病害检查记录单线区间:上/下行:检查日期:检查人员:环号BBBHZH备注0图C.4双圆错缝盾构法隧道病害检查记录样式C.5城市轨道交通其他结构设施可根据结构特点,设计便于记录病害位置和属性的记录表式。34

为便于监测联络通道和隧道的差异沉降值,对于常见的12~13m长的联络通道,沿联络通道 我布设两个沉降监测点,在联络通道对应的两条隧道中心处各布设一个监测点,监测点参照图工

D.2当联络通道较长时可按约4~5m间距加密监测点。

图D.1联络通道(带泵站)沉降监测点布置示

外部作业为基坑工程、管线工程、道路工程等不同类型时,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监测范围应符 E.1、表E.2、表E.3的要求。

基坑工程作业时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监测范

注:h为基坑开挖深度。

表E.2管线工程作业时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监测范围

E.2其他工程可依据工程类型、工程影响风险等级参照表E.1、表E.2、表E.3进行监测范围划分。 E.3自动化监测中,沉降、水平位移和收敛等不同测项的监测范围可有所区分;外部作业对应区段两侧 的延伸范围内监测点问距可适当放宽

F.2邻近管线工程施工期间,城市轨道交通监测可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按表F.2的要求确定合适的 监测频率。

道路工程施工期问,城市轨道交通监测可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按表F.3的要求确定合适的

表F.3道路工程施工作业期间城市轨道交通监测频率

注:地下通道工程施工期间的监测频率参见表F.1。

.4监测频率的确定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a) 采取了自动化监测措施后,相应的人工监测频率可适当降低; b 表F.1、表F.2、表F.3中未列及的施工作业(如旋喷填充加固、非地墙的围护桩施工等)应根据 施工风险确定监测频率; 对于结构状况较差的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应适当提高监测频率; d)发生报警或突发结构病害等情况时,应适当提高监测频率,

E.4监测频率的确定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基准线布设形式主要有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或自由设站基准线法等几种方式。 视准线法,由设站点、定向点的连线构成基准线,观测时在监测点上放置水平尺,直接读取监 点偏离基准线的垂距值,历次偏离值的变化即为水平位移变化量。也称投影法(参见图G.1

图G.1视准线法基准线布设示意

√角度法,由设站点与定向 监测点与设站点的距离、监测点与 设站点连线偏离基准线的水平夹角,通过三角函数法计算监测点偏离基准线的长度值,历次 比较偏离度的变化计算水平位移量。小角度法是极坐标法的特例(参见图G.2)

图G.2小角度法基准线布设示意

自由设站基准线法,由两个分布在观测区两侧的定向点构成一条基准线,观测时在变形区的中 部设站,通过观测2个定向点及监测点的水平角、距离,计算监测点偏离基准线的长度。为便 于基准点位移后的恢复、保证控制网的可靠性,要求每端不少于3个定向点(参见图G.3)

自由设站基准线布设示

H.1成果管理信息系统通用功能要求

H.2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功能要求

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主要对城市轨道交通及附属设施的结构、设备进行管理,基础数据主要包括城 市轨道交通结构、设备等信息数据和地形、地质、影像等地理空间数据。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除具备H.1 的通用功能外,还应具有以下功能: a)数据导入接口:系统应提供基础数据的导人接口标准,城市轨道交通结构、附属设施及设备的 设计、施工、峻工数据能无缝导入系统,沿线的地形、地质、管线及影像等基础地理空间数据能 无缝导人系统; b 数据更新功能:根据用户权限、等级对导入系统的基础数据进行更新,并对更新前后数据进行 有效标示、管理和备份; C) 数据输出功能:能对用户或者系统提出的数据使用申请进行响应JC/T 1006-2018标准下载,将基础数据单独或与其他专 业数据进行叠加显示、打印或者转换输出标准的交换数据文件; 数据管理功能:能为不同权限、等级用户提供城市轨道交通结构、设备、地理空间数据的上传 修改、更新、备份等操作,并对操作前后的基础数据进行有效管理。

H.3病害数据管理子系统功能要求

病害数据管理子系统主要对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的不良地质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及附属设施的结构 设备在施工或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病害进行管理。病害数据管理子系统除具备H.1的通用功能 外,还应具有以下功能: a) 数据导入接口:系统应提供病害数据导入接口标准,将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出现的结构、设备病 害问题及不良地质等数据无缝导人系统,同时支持将城市轨道交通巡查发现的问题及时.上传 导人病害数据; b)数据更新功能:根据用户权限、等级对导人系统的病害数据进行更新,并对更新前后数据进行

有效标示、管理和备份; 数据分析功能:能对病害数据进行分析,对病害的影响按照系统设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并将 结果发送给相应的管理人员; 数据管理功能:能为不同权限、等级用户提供城市轨道交通的结构、设备、不良地质等病害数据 的上传、修改、更新、备份等操作,并对操作前后的病害数据进行有效管理

H.4保护区巡查子系统功能要求

保护区巡查子系统主要对城市轨道交通沿线保护区范围内的各种施工、作业进行巡查管理。保护 区巡查子系统除具备H.1的通用功能外,还应具有以下功能: a) 巡查数据上传:系统应提供在线或离线的方式进行巡查数据导人、上传的功能; D 数据分析功能:能对巡查过程中发现的施工、作业进行定位分析,快速准确界定施工、作业是否 入侵城市轨道交通保护区,以便采取相应的保护区管理措施; c) 巡查管理功能:能对巡查人员的巡查计划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对查人员考勤、查轨迹、巡查 频次等进行管理; d 数据管理功能:对巡查人员考勤数据、巡查轨迹数据、巡查发现的病害或灾害数据进行上传、更 新、备份等操作,并对操作前后的巡查数据进行有效管理

H.5变形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功能要求

9-上海郊区城镇发展研究.pdf[1]CJJ/T202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范 「2JGJ8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