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167-2014 工程摄影测量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GB 50167-2014 工程摄影测量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GB 50167-2014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2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334533
下载资源

GB 50167-2014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 50167-2014 工程摄影测量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4.7.6测量成果质量不能满足规定的精度要求时,必须查明原 因,消除错误,进行返工,本条明确了该要求。

4.7.6测量成果质量不能满足规定的精度要求时,必须查明原

48.1文件买中的基本信息包括:数据文件的格式名称、版本号、 方向角、压缩方法、角点坐标、格网间距、行列数、格网值类型、高程 放大倍率等。 文件头中的扩充信息包括:坐标系类型、坐标单位、参考椭球、 投影类型及参数、高程基准、格网值范围等,

中三角测量的内定向、相对定向和绝对定向的精度进行检查检查井施工方案, 其满足要求。

4.8.3.4.8.4实践证明,采样间隔与数字高程模型的精度更

侧图比例尺、图上所表示的地形起伏频率、地形特征以及计算机技 术水平等有关。一般数字高程模型的精度要求越高,点的密度就 越大。地形越复杂,为了正确反映地形特征,也要求有较大的点位 密度。鉴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本条对原规范中的技术 指标进行了调整,目的是建立高精度的数学高程模型,以满足不同 工程建设项目的需要

规定了格网数据交换格式,目前主流的几种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 站系统都有各自的数学高程模型数据格式。有的系统提供数字高 程模型格式转换功能,有的则需另外编程转换。实际工作中可根 据需要选用适当的格式,

4.8.6规则格网(GRID)、不规则三角网(TIN)是数字高程模型

的两种表示方式,各有优缺点。规则格网点的坐标信息可隐含高 程数据规则,后续的数据处理利用起来较为方便。但由于格网点 不一定落在地形特征点上,而是将相邻两个DEM点之间的地形 视为线性变换,因而不能有效地表达山脊线、山谷线、陡坎等地形

特征。而不规则三角网(TIN)是将地形特征点按一定规则连接成 三角网,能以不同层次的分辨率更精确地表示更加复杂的地面。 特别当地形包含有大量特征如断裂线、构造线时,TIN模型能更 好地表现出这些特征。 第4款中的不合理的三角形主要有平三角形、边界处异常大 三角形,它们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该处缺少地形三维信息或在边界 处的约束线不正确导致的,在生产作业时,应注意避免。 4.8.7数学高程模型的数据采集分为系统自动生成方式和人机交 互方式。自前采用系统自动生成为主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人机交 互方式主要用于对特征点、线的补充采集,本条分别对不同采集方 式进行了规定。本次修订的格网间隔比原规范要求更为严格,主要 是考虑到数字高程模型的精度主要取决于数据采集密度,而自前计 算机存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实践也证明这种规定是合理的。 4.8.8本条对数字高程模型的图幅没有严格规定,工作中可根据 工程实际情况处理,但对数据覆盖范围本条进行了具体规定,自的 是有效保证数字高程模型的正确性。 4.8.9根据误差传播定律,由于格网点的高程为等精度,故接边 处高程较差小于数字高程模型高程中误差的/2倍是合理的。 4.8.10、4.8.11数字高程模型完成后,还需采用工程测量方法进 行外业检查,其插值点的较差和高程中误差的计算均基于外业检 查值为真值。

特征。而不规则三角网(TIN)是将地形特征点按一定规则连接成 三角网,能以不同层次的分辨率更精确地表示更加复杂的地面。 特别当地形包含有大量特征如断裂线、构造线时,TIN模型能更 好地表现出这些特征。 第4款中的不合理的三角形主要有平三角形、边界处异常天 三角形,它们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该处缺少地形三维信息或在边界 处的约束线不正确导致的,在生产作业时,应注意避免。

互方式。自前采用系统自动生成为主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人机交 互方式主要用于对特征点、线的补充采集,本条分别对不同采集方 式进行了规定。本次修订的格网间隔比原规范要求更为严格,主要 是考虑到数字高程模型的精度主要取决于数据采集密度,而自前计 算机存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实践也证明这种规定是合理的。

4.8.8本条对数字高程模型的图幅没有严格规定,工作中可

处高程较差小于数字高程模型高程中误差的/2倍是合理的。 4.8.10、4.8.11数字高程模型完成后,还需采用工程测量方法进 行外业检查,其插值点的较差和高程中误差的计算均基于外业检 查值为真值

4.9.2本条结合工程测量地形图比例尺系列,规定了数字正射影 像图比例尺的选用。数字正射影像图比例尺反映了用户对正射影 像图精度和内容的要求,是正射影像图的基本属性之一。正射影 像图比例尺的选用主要考虑用图特点、用图细致程度、设计内容和 地形复杂程度。

4.9.5影像重采样的三种方法各有特点:最邻近像元法简单、计 算量小,但可能会造成影像灰度不连续;双线性内插法比最邻近像 元法复杂,计算量天,不会出现灰度不连续,但高频分量受损图像 轮廓可能会模糊;双三次卷积内捕法计算量最大,但图像效果最 好。 为了消除投影差,数字正射影像纠正时,导入数字高程模型数 据的规定是非常必要的,

4.9.6镶嵌线两侧影像存在纹理、色彩差异时,在镶嵌处会产生

人为的假边界,假边界将给影像判读带来困难和误导,筒时也影哪 了正射影像图的整体效果,因此需进行处理

4.9.8影像坐标信息数据(*,TFW)是确定数字正射

4.10.1摄影测量的高程精度般低于其平面精度,特别是在平 组地区,高程精度往往难以达到规范要求。另外,有遮挡、影像分 辨率不够、时效性差等情况,会使航测内业测量难以达到规范规定 的精度要求。这些情况均需要进行补充测量,

5.1.1本条对机载激光雷达测量的适用范围及成图比例尺进行 了规定,主要是基于机载激光雷达测量在工程中的大量实践应用 和工程建设用图的一般比例尺范围。 5.1.2本条第1款对POS解算与获取数据采用的坐标系统未作 严格规定,重点是要求在数据获取和数据处理过程中坐标系统的 一致性。我国自前采用的是WGS一84坐标系统,随着我国北斗 卫星导航系统、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和欧盟伽利略系统等在我国 的应用,也可采用其定义的坐标系统。 本条第2款对成果采用的坐标系进行了规定,主要是要满 工程的需要。 5.1.3本条规定主要是为了保证不同航飞架次点云精度的一致性 及坐标转换的精度。另外,通常将数据从WGS一84坐标系转换到 地方坐标系或T.程独立坐标系时,也要通过首级控制网的两套坐标

5.1.4通常有效地面点数都大于激光点云总数的70%,表5.

5.1.5本条规定主要考了自前国内常用的几种机载激光雷达的 高程精度指标,以7个工程实例,统计了73818个外业实测点与机载 激光雷达点之间的较差,经过精度统计分析,制定了本条的精度指标,

5.1.5本条规定主要考虑了目前国内常用的几种机载激光雷

精度对其影响综合考虑制定的激光测距精度要求。 目前国内有多种型号的IMU应用于生产实际中,其侧滚角、 府仰角精度均为0.008°,实践检验证明能满足工.程建设需要,本 条第3款规定了IMU的最低精度要求,虽然有所保留,实际证明 是可行的。

5.2.3单条航线飞行时间不宣超过15min的规定,是根据实践

航线的旁向重叠度设置为10%,主要考虑了三个因素:一是 激光雷达真接获取的是点云,无需通过外控连接;二是根据大量的 航飞经验,10%的旁向重叠度就可以避免出现点云漏洞;三是考虑 同步拍摄的数字影像的航线宽度一般都比激光雷达的扫描范围 宽,正常情况下航线间重叠度不小于20%,能够满足航测生产的 要。

5.2.7GNSS的精度随机载GNSS和地面基准站之间距离

大而降低,根据设立的专项应用研究课题和大量的工程实例,以及 对扫描站和基准站距离与测距精度关系的研究,制定了表5.2.7

5.2.8根据设立的专项应用研究课题和大量的工程实例,机载滤

光脚点的定位误差随着航高的增加和扫描角的增大而增加。同时 参考目前国内工程中常用的各型号激光雷达的相关参数指标(扫 描频率、采样频率、扫描宽度等),以及不同比例尺对点云密度的要 求,制定了本条规定。

转弯和右转弯交替飞行方式,自的是进行IMU的初始化,以消除 IMU的误差积累。

转弯和右转弯交替飞行方式,自的是进行IMU的初始化,以

对机载激光雷达测量的点云进行改正,目的是进一步提高GPS定 位的高程转换精度,可采用高差平移法、曲面拟合法等方法。改正 面的高程测量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的四等

水准测量方法施测,也是为了保证改正面的高程精度。

5.3.1表5.3.1规定的精度指标是对我国早期引进的仪器设备 开展试验和生产所获得的经验值,且能满足工程需求,目前国内所 使用设备的精度均不低于早期引进的设备,故本条规定是合适的。 5.3.3对相邻航线接边限差的规定,主要来源于工程项目的统计 分析。统计列表如下

表1相邻航线接边限差统计表(m)

从表1的10个项目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航线之间的接边平 面误差不大于0.15m,高程中误差不大于0.1m。 5.3.4点云分类就是对激光脚点打在何种地物上进行区分,将打

从表1的10个项目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航线之间的接边平 面误差不大于0.15m,高程中误差不大于0.1m。 5.3.4点云分类就是对激光脚点打在何种地物上进行区分,将打 在不同地物上的激光脚点按属性分层,例如:地面点、植被点、建筑 物点、电力线点等。本条规定了点云分类的原则、方法以及存储形

在不同地物上的激光脚点按属性分层,例如:地面点、植被点、建筑 物点、电力线点等。本条规定了点云分类的原则、方法以及存储形 式等。

6.1.1地面激光扫描测量技术是近儿年发展起来的全新技术手 段,以其高频率、高精度、主动式非接触测量等特点逐步得到广泛 应用,但由于激光扫描易受地物相互遮挡影响导致数据获取不完 整、数据处理对软件依赖性天、用户难以独立进行精度检验检校等 缺点,目前尚未大范围用于地形摄影测量,所以本意仅就工程建设 领域的非地形摄影测量领域和小范围大比例尺地形测量进行了相 关规定。

6.1.2固定式激光扫描测量类似于传统测量中的全站仪,由

一个激光扫描仪和一个内置或外置的数字相机以及软件控制 系统组成。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固定式扫描仪采集的不是离 散的单点三维坐标,而是一系列的点云数据,这些点云数据可 以直接用来进行三维建模。数字相机的功能就是提供对应模 型的纹理信息。 移动式激光扫描测量是集激光扫描仪、POS设备以及数学相 机为一体的数据采集和记录系统,基于车载移动平台,获得原始数 据作为兰维建模的数据源。 本条根据目前生产实践中激光扫描测量所搭载的平台进行了 规定,固定式激光扫描测量多用于静态测量,利用其获取的高密集 点云数据对目标物进行精细测量等,移动式激光扫描测量多以机 动车为搭载平台对自标物进行快速扫描测量。

数情况下标物测定精度要求均较高,为了减少误差累积与联测 换算带来的不便,选择假定坐标系作为其坐标系统,

6.2.1激光扫描测量设备参数、相机检校文件为移动式

6.2.1激光扫描测量设备参数、相机检校文件为移动式激光扫描 侧量设备的基础文件,与系统硬件直接相关,通常情况下由设备制 造商提供,为保证技术设计的科学性,需要在技术设计前与测区基 本资料一并收集。由于地物相互遮挡,一站扫描往往很难获取一 个完整的目标物数据,因此通常需要架设多个站点,针对此种情 况,同时考虑到测距对成果精度的影响及后续多站简数据拼接处 理等因素,为保证成果精度,减少不必要的内、外业工作量,需要根 据具体要求确定相应的测站数、测站位置及扫描间距等参数。 6.2.2工程经验表明,除干净水域或其他对激光吸收比大的区域 外,原始激光数据回波比例均保持在90%以上,因此此项规定是 合适的。

6.2.2工程经验表明,除干净水域或其他对激光吸收比大的区域 外,原始激光数据回波比例均保持在90%以上,因此此项规定是 合适的。

6.2.3现有固定式激光扫描测量设备中的激光扫描测量装置用 于获取地物几何图形数据,数字相机用于获取地物纹理信息,二者 互为补充。此外,由于单独依靠人力无法进行数据处理,所以同时 需要相应的计算处理软硬件系统作为支持。

何尺寸天于5倍扫描点间距时才能保证点云数据能够精确识别 中心,同时各站间公共区域不少于20%地均安置标靶有助于 证点云拼接精度、提高拼接效率,所以进行了该项规定,

点云进行数据获取量测可有效保证精度,而影像自身为二

点云进行数据获取量测可有效保证精度,而影像自身为二维信息 且存在畸变,所以进行了该项规定。

指定坐标系统时,需要有转换用参考点,而点云数据可以精确识别 标靶,利用3个标靶作为坐标转换参考点有助于保证转换精度,所 以进行了该项规定。

.2.8由于受直标物相互遮挡、激光扫描仪自身测距能力等因素

响,一套激光测距扫描装置往往难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所以规 基本配置为2套。现有工程实践表明,2台GNSS接收机可以 助提高行车方向偏角定位精度,2台数字相机可以保证单方向 目标物纹理信息的完整采集,1台全景相机则可以采集任意点 60°视角范围内的目标物纹理信息,本条根据以上特点进行了相 长规定。

6.2.9由于移动式激光扫描测量设备高度集成了激光测距单

扫描与控制记录单元、POS等组件,为保证获取数据的质量,各组 件间相互关系、各组件主要参数均需定期进行检校。绝对标定距 离需要根据实际测量时的平均测距确定,正常情况下测距一般不 小于20m,实际工程经验表明,50点/m的点密度可以有效识别特 征点位,所以进行了该项规定。本条还结合现有不同厂家的移动 激光扫描测量系统所用激光测距装置性能及POS性能制定了传 感器检校较差要求。

在平面精度和高程精度方面要求均不低于四等,目的是保证POS 解算的成果满足当前大多数工程实际需求的精度,基准点分布间 距及数目方面考虑到GNSS基线解算时采用载波相位差分技 术可快速获取固定解,另方面考虑了目前我国高等级GPS控制 点的分布特性及移动平台测量的特性。 对于数据采集的规定,主要针对各组件实际情况考虑,由于 GNSS信号直接影响到成果精度,为保证能够在最好的GNSS观 测环境下进行数据采集,所以需要进行信号测试。为了控制漂移

误差的系积和提高定位、定姿的精度,根据大量研究成果和工程实 践,提出了IMU初始化及车辆行驶速度的相关要求。考虑到灰 度信息可以用于相关数据的提取,以及当前激光扫描测量硬件的 性能,制定了激光强度及最大发射频率要求。结合现有激光扫摧 测量系统所搭载相机性能及后续数据处理要求,确定了相机拍摄 时间简隔不小于1s的要求。多台相机同步拍摄的要求参照了其 他规范的规定。

性,由于地物遮挡等原因,测量过程中往往存在卫星失锁,而卫星 失锁会影响载波相位差分解算精度,因此对其连续失锁时长进行 了规定。

性,由于地物遮挡等原因,测量过程中往往存在卫星失锁,而,

是直接的杂点,很明显应该删除或者过滤掉;第三是由测量系统本 身引起的误差。对于一些接触式测量设备来说,受测量设备灵敏 度和测量人员经验判断的影响较大,测量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是噪声点产生的主要原因。 2点云配准或拼接。地面三维激光扫描过程中,单个空间对 象具有多个视角,真实的环境场景范围跨度大,受激光扫描仪器视 场角的限制,或者扫描对象间相互遮蔽的影响,每站的扫描影像不 能覆盖整个空间对象,即单幅扫描数据只能获取当前站点下的点 云数据。为了将研究区域构建完整,需要将不同站点上采集的点 云进行重新定位,也就是把相对于当前仪器坐标系下的点云转换 到一个共同的基准坐标系下,组成三维数据集。这就是配准所要 解决的问题,配准也称为拼接。对于非地形摄影测量,一般要求精 度较高,所以本条规定了拼接后的点云要求。对地形测量而言,由 于拼接后的点云仅用于建立数学地面模型,进而绘制数学线划图, 所以其精度要求相对较低。 3实际的模型往往含有多个曲面几何特征,经过数据精简 后,某些过滤后特别复杂的、曲率变化过大的实体点云还是很大, 如果就此对点云进行拟合,即使是专业的软件处理起来也很困难, 会加大表示曲面的数学模型和处理拟合算法的难度,也会导致无 法用相对简单的数学表达式描述三维模型。这样,非但不能节约 时间成本,也不能保证精度。 三维建模前通常考虑将复杂的整体点云进行分割,采用“先分 割再拼接”,最后进行整体匹配恢复原始实体的形状。数据分割是 根据组成研究对象外形曲面的子曲面的类型,将原始扫描数据划 分到不同的点云子集中,也就是将属于同一子曲面类型的数据成 组。由于数据分割后不同的点云子集所包含的点属于同一种曲 面,这样就能把复杂的、庞大的数据处理问题简单化、特殊化,为后 续的模型重建提供方便,因此分割不同区域中的点云是曲面重建 的关键环节之一。点云的分割一直是逆向工程、模型构建方面的

6.3.2车载移动测量系统的载体平台在以正常速度行驶的

中,PS系统实时记录了载体平台行驶的轨迹,同时数学相机和 激光扫描仪获取了道路两侧的影像和激光点云原始数据。对 POS数据进行后处理,计算出高精度的、高可靠性的车行轨迹,为 视频序列影像和激光点云提供精确的外方位元素,这是直接地理 定位的基础,

6.4.2等值线图是非地形摄影测量的常用成果,是对目标物进行

6.4.2等值线图是非地形摄影测量的常用成果,是对目标物进行 修、加固和复制的必备资料。在实际工作中,等值距可根据项目 的具其体情况和用户要求确定,等值线绘制要突出目标物的表示重 点和特征

6.4.3.6.4.4数字表面模型是提取非地形摄影测量成果的依据,

目前使用的相关软件均具有自动计算和数据自动提取的功能,故 对此进行了规定

7.1.1根据自前的技术手段和多年的实践经验,近景摄影测量不 以测绘地形图为主要自的,而是以测绘各类被摄自标的形状、大小 和几何位置,提供图像或数据为目的,且随着激光扫描技术的发 展,近景摄影测量将与地面激光扫描结合得更加紧密。故本章主 要针对工程建设领域的近景摄影测量方法和技术作出规定。 7.1.3本条规定的成图比例尺主要考虑有利于反映自标物的大 小,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

7.2.1本条是根据近景摄影测最实践及其测绘的对象确定的。 由于近景摄影测量的目标物较小,精度要求较高,所以平面坐标系 的选择越简单越好,采用假定坐标系既可减少联测换算的工作,又 可减少误差的积累。

投影面平行于目标物的主立面的规定

何图形建立相对控制,有时也与高精度控制网联合使用。建立控 制方式的多样化,对提高近景摄影测量的精度,简化控制工作的复 杂程度和减少控制的工作量作用明显。

.4本条对物方控制点布设作出

1人工标志对于减少照准误差及提高控制点的定位精度极 为重要,标志的形状和大小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标志有多种形状,较为常用的是圆形、方形。对于高精度的近

7.3.2、7.3.3相机检校的目的就是测定相机的内方位元素及物 镜的光学畸变差。内方位元素、物镜的光学畸变差用于恢复光束

的形状,直接影响摄影测量的精度,故相机检校非常重要。近景 摄影测量往往需要采用多个主距,主距不同物镜的光学畸变差 也不同,因此规定了测定不同主距对应的内方位元素及畸变差 系数。 立体相机的内方位元素是考虑两个及以上的相机作为一个整 体来测定。 摄影相机检校分为事先检校和在任检校两种。事先检校一般 是在室内布置一个稳定的三维控制场,控制场常用钢框架结构,控 制标志设置在不同平面内。在任检校是在野外布设控制标志点,按 相应的检定要求以足够的精度测定标志点的坐标。实践证明,内方 应元素检校精度与被摄自标的起伏有关,不同的近景摄影测量任务 对相机检校精度的要求也不同,内方位元素的检校中误差规定沿用 原规范,数字相机可按像元大小进行推算,换算成像素个数。 7.3.4本条是关于物镜前节点偏心值的测定。根据近景摄影测 量的特点,其坐标系的原点一般是左摄站的摄影机物镜前节点,而 般地面摄影测量坐标系的原点常设在左摄站经纬仪(或摄影机) 的旋转中心。在地形摄影中摄影距离较远其影响较小,故常忽略, 而近距离高精度的近景摄影测量就必须考虑这个影响。 7.3.5为使摄影变形减少,保证外方位线元素的精度,本条规定 了摄影主光轴垂直于目标物及多时段摄影时摄影站需设置观测墩 的规定。相邻摄影站间的高差,主要考虑相邻照片的重叠度问题。 7.3.7、7.3.8精度估算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正直摄影情况,即按本规范附录H的H.0.1进行估算。在 任何情况下 艺 都应大于 (β为像场角),否则就没有立体重 B 2 叠了。

7.3.5为使摄影变形减少,保证外方位线元素的精度

了摄影主光轴垂直于目标物及多时段摄影时摄影站需设置观测璨 的规定。相邻摄影站间的高差,主要考虑相邻照片的重叠度问题

7.3.7、7.3.8精度估算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正直摄影情况,即按本规范附录H的H.0.1进行估算 任何情况下 Z 1 都应大于 叠了。 交向摄影情况,其精度估算公式一般假定下列三个条件: (1)被摄物体到基线的距离为一常数; (2)只评定被摄目标物中心的精度;

7.3.9多基线摄影测量是一种“多且”视觉方法,是目前近景

则量实用化摄影的主要方式,其采用多个短基线、多方向交会获取 重叠度的序列影像。短基线使得相邻影像交会角相对较小,易 干匹配。多方向交会使前方交会具有多余观测,能够增加影像匹 己的可靠性。短基线获取大重叠度的序列影像使得总体交会角 大,能确保交会精度。

7.3.12纹理数据的采集是三维模型制作等产品生成的重享

容,在进行纹理数据采集时,需要注意选择光线柔和、光照均匀的 天气,采用正直拍摄方式,避免逆光拍摄。根据目标物的不同层 次,确定拍摄需要表现的细节。重复单元表面,可拍摄目标物局 部。对结构复杂或无法正直拍摄的表面,要进行多角度拍摄,

.4.1相对定向后各点的残余上下视差沿用了原规范的相关规 定。绝对定向后的点位中误差本规范没有给出具体规定值,主要 是考虑近景摄影自标物的复杂性和适用范围的不同,其点位中误 差与其精度等级相适应即可满足工程需要。

分影像质量相对较差;②像点受畸变和大气折光等所引起的租 较大;③倾斜误差和投影误差使得边缘部分影像变形大,会增力 接点误差。

立于同一直线上的条件方程式。近景摄影测量中(单像)空间后方 会解法、(多片)空间前方交会解法和多种光线策解法均基于共 我条件方程式。共面条件方程式是描述像片对内摄影基线以及同 名光线应位于同一平面的一种条件方程式,近景摄影测量中根据

共线条件方程式理论形成了另外一种数据处理方案,即内定向、相 对定向与绝对定向的方案。直接线性变换是建立像点坐标和相应 物点物方空间坐标之间直接的线性关系的数据处理方法,该解法 无需内方位元素和外方位元素的初始近似值,特别适用非量测相 机的数据处理。相比较而言,(单像)空间后方交会解法、(多片)空 间前方交会解法和多种光线束解法需要内方位元素值,只适用于 处理量测化的相机。

7.5.1、7.5.2等值线和立面图是近景摄影测量中常用的成果,是 对目标进行修鳝、加固和复制的必备资料。这两条对等值距、等值 线绘制精度和立面图绘制进行了一般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可根 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和用户要求适当放宽。等值线绘制要考虑清晰 和用图要求,突出被摄目标的表示重点和特征。立面图要准确表 示被摄目标的形态和特征,客观反映出目标的现状。

7.5.3由于自标表面形状的多样性、场景的复杂性对动态目

兰维模型需要反映目标的儿何模型、图像纹理和属性信息,由 于几何模型、图像纹理和属性信息均以数据库形式进行存储,故本 规范对此进行了规定,并要求建立数据档案。 几何模型是用点、线、面、体等基本几何元素描述实体,形成建 模对象的几何形态的。图像纹理是经过正射纠正和统一匀光处 理,用于表示物体色调、表面颜色饱和度、明亮度等特征的图像。 从纹理加工的角度可分为普通日景纹理、带光影的日景纹理和夜 景纹理,从纹理反映模型真实外观的程度可分为修饰真实纹理、不 修饰真实纹理、通用纹理和示意纹理。 自标区域的边界和特征点是难以目动定义的,需要指定属性 进行人工量测或指定已有的空间点。

8.2影像获取与预处理

8.2.1关于卫星遥感影像。由于异轨立体影像受影像旋角、获取 时间、范围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形成立体像对的过程比较复杂,因 此本条规定用于构建立体模型的影像数据宜选用同轨立体影像。 作为数据源的卫星遥感影像的地面分辨率一般高于正射影像 地面分辨率的1/31/2,为了在后续的影像重采样和相关处理中 不会丢失过多影像信息,并充分反映地形地物的特征信息,表 8.2.1对影像的地面分辨率作出了规定。 影像获取时,越靠近影像边缘,侧视角越大,自标仰角越小,儿 可变形也越大。根据实践经验,当侧视角在平原地区大于25°、山 区大于20°时,受地形起伏影响,影像经数字高程模型纠正后容易 造成严重的拉花现象,难以满足使用要求,因此本条规定影像侧视 角对于平原地区不天于25°,山区不天手20°是适宜的。

增强等预处理,目的是让层次更丰富、纹理更清晰,并反映地物影 象的细部特征,本条对在处理过程中有损质量的像素数量进行了 规定。

8.3.1人眼在中等亮度、中等对比度的条件下可以分辨的线划宽 度为0.1mm,取此值并依据影像图的比例尺分母确定地面分辨 率。

8.3.3用于正射影像纠正的数字高程模型,其格网间距取值太小 会增加数据元余,取值太大会损失内插精度。格网间距与比例尺、 地形起伏等因素密切相关,以满足数字正射影像图的精度要求为 原则,本条对数字高程模型格网间距所作规定是适宜的。 8.3.4单景影像纠正模型类型和控制点数量是基于现阶段可获 取的卫星影像及影像处理软件进行试验和生产得到的经验值,能 满足1:5000和1:10000数字正射影像图的精度要求。 8.3.6卫星多光谱影像与全色影像配准纠正控制点点数是基于 现阶段可获取的卫星影像、影像处理软件进行试验和生产得到的 经验值,在满足本条规定控制点数量要求时,配准精度符合要求。 本条指标适用于自前常用卫星多光谱影像与全色影像的配准红

8.3.3用于正射影像纠正的数字高程模型,其格网间距取值太小

会增加数据余,取值太大会损失内插精度。格网间距与比例尺、 地形起伏等因素密切相关,以满足数字正射影像图的精度要求为 原则,本条对数字高程模型格网间距所作规定是适宜的

取的卫星影像及影像处理软件进行试验和生产得到的经验值

现阶段可获取的卫星影像、影像处理软件进行试验和生产得到的 经验值,在满足本条规定控制点数量要求时,配准精度符合要求, 本条指标适用于自前常用卫星多光谱影像与全色影像的配准纠 正。

8.4.1由于卫星高度、影像幅宽、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参数等差 异,目前还不能用统一的布点方案要求,卫星影像控制点一般根据 实际情况合理布设即可。

实际销优合理布皮 8.4.4加密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与航空摄影测量要求一致,由于利 用卫星遥感影像加密控制点的高程精度难以达到航空影像的要求,所 以,本条规定的高程中误差相对于航空摄影测量放宽了0.5倍。

用卫星遥感影像加密控制点的高程精度难以达到航空影像的要求,所 以,本条规定的高程中误差

用卫星遥感影像加密控制点的高程精度难以达到航空影像的要

象进行区域网平差计算试验,在像方和物方精度满足1:10000地 图成图精度的情况下所得的试验结果。本规范所涉及的影像种 的分辨率和对地精度均高于试验所用影像,本条中对相邻两 接点间距离的要求是合适的,

形图成图精度的情况下所得的试验结果。本规范所涉及的影像种 类的分辨率和对地精度均高于试验所用影像,故本条中对相邻两 连接点间距离的要求是合适的。 8.4.7原始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分为带有严格轨道参数模型和有 理函数参数模型及其他未知的参数模型,因此本条规定采用与之 相适宜的模型参数进行区域网平差。 8.4.8卫星影像的加密区域网间的公共点中必须有控制点,公共 区域的连接点相互转标后,为满足模型间量和影像接边处数据 的合理过渡,本条规定了各项限差在满足要求时的误差处理方法。 8.4.9利用卫星遥感立体影像测绘1:5000和1:10000地形图 的方法与测绘其他天比例尺地形图的方法基本一致,只是在图式 符号和要素编码方面略有差异,因此本条作出了参照本规范第 46节的相关内容测绘地物和地貌的规定。 8.4.10由于卫星遥感影像在时间上其有一定的滞后性,测区内 地形地物可能存在变化。与此同时,卫星遥感影像难免有云影遮 挡的情形,因此本条作出了采用工程测量的方法进行补充测量的

8.4.7原始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分为带有严格轨道参数模型利

.4.7原始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分为带有严格轨道参数模型和有

8.4.8卫星影像的加密区域网间的公共点中必须有控制点,2

8.4.9利用卫星遥感立体影像测绘1:5000和1:10000地

的方法与测绘其他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方法基本一致,只是在图式 舒号和要素缩编码方面略有差异,因此本条作出了参照本规范第 ,6节的相关内容测绘地物和地貌的规定

地形地物可能存在变化。与此同时,卫星遥感影像难免有云影遮 挡的情形,因此本条作出了采用工程测量的方法进行补充测量的 规定

8.5.1关于卫星遥感影像融合。影像融合可分为真彩色和假彩 色两种,真彩色以R、G、B三个波段影像为基础,真彩色融合影像 上地物的色彩与现实生活地物的色彩颜色一致,主要是利用直 接标志进行解译;假彩色以目标影像需要的三个波段影像为基础: 假彩色融合是为了突出某一方面的信息或显示丰富的地物信息, 获得最好的目视效果。一般将近红波段、绿波段、蓝波段合成为标 谁假彩色影像,在此融合影像上绿色植被显示为红色,红色的不同 程度取决于植被叶绿素的含量,植被生长越旺盛、叶绿素含越 高,其影像颜色越红,主要用于植被普香等工作

影像融合可采用多种方法,如主成分变换融合、乘积变换融 合、比值法融合、HIS融合、PanSharp融合等

元及相邻像元的灰度值来增强图像。一般使用的方法有线 换、直方图均衡化、指数变换、对数变换、图像平滑、图像锐化 频率域增强是对图像进行傅里叶变换,然后对变换后的频率 像的频谱进行修改GB/T 38808-2020 建筑结构用波纹腹板型钢,以达到某些增强效果

8.5.3关于解译标志。解译标志直接反映判别地物要素的影像

特征,解译者利用这些标志在图像上识别地物要素的性质、类型或 状况。在影像上选择典型解译标志的要求是:范围适中以便反映 该类要素的典型特征,尽可能多地表现该类要索且影像质量好 解译标志有直接标志和间接标志,直接标志是地物本身的有关属 性在图像上的直接反映,如形状、天小、色调、阴影等;间接标志是 指与地物的属性有内在联系,通过相关分析能够推断其性质的影 像特征。

8.5.4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一般是从熟悉的地理环境或有现势

资料的地区人手,由浅人深,逐步开展。

人眼观察物体的习惯,采用融合后的真彩色影像进行解译标志采 集时,因使用的是融合影像,影像上的地物与实际的地物有可能存 在一些差异,尤其是阴影处、反射不是很强的地物,实际色彩与影 像色彩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时就需要依据实际的情况,多采集解 泽标志,在影像上同一地物可能有多个解译标志,对每个解译标患 应详细说明,以利于后期的作业。

8.5.6人工自视解译需要外业解译标志依据人眼进行判读《建筑施工脚手架安全技术统一标准》GB51210-2016(正式版),对于

监督分类文称训练场地法,是以建立统计识别函数为理论基 础,依据典型样本训练方法进行分类的技术。即根据已知训练区

提供的样本,通过选择特征参数,求出特征参数作为决策规则,建 立判别函数对待分类影像进行的图像分类,要求训练区域具有典 型性利代表性。判别准则若满足分类精度要求,则此准则成立,反 之,需重新建立分类的决策规则,直至满足分类精度要求为止。常 用算法有:判别分析、最天似然分析、特征分析、序贯分析和图形识 别等。 非监督分类是以不同影像地物在特征空间中类别特征的差别 为依据进行的无先验类别标准的图像分类,通过计算机对图像进 行集聚统计分析的方法。根据待分类样本特征参数的统计特征, 建立决策规则来进行分类,不需事先知道类别特征。把各释本的 空间分布按其相似性分割或合并成一群集,每一群集代表的地物 类别需经实地调查或与已知类型的地物加以比较才能确定。一般 算法有:回归分析、趋势分析、等混合距离法、集群分析、主成分分 析和图形识别等。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