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9691-2020 塑料 折光率的测定.pdf

GB/T 39691-2020 塑料 折光率的测定.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GB/T 39691-2020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8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344884
下载资源

GB/T 39691-2020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39691-2020 塑料 折光率的测定.pdf

ICS 83.080.01 G 31

GB/T39691—2020

(ISO489.1999,MOD)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489:1999《塑料折光率的测定》。 本标准与ISO489:1999相比在结构上有较多调整,附录A中列出了本标准与ISO489:1999的章 条编号对照一览表。 本标准与ISO489:1999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如下: 关于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做了具有技术性差异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的技术条件,调整的情 况集中反映在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JGJ/T140-2019标准下载,具体调整如下: ·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GB/T2918一2018代替ISO2912008。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5)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蓝晨光成都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广州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安徽怀远康华 塑胶制品有限公司、深圳市中安测标准技术有限公司、青岛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 国青岛大港海关、链行走新材料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谢鹏、何国山、杨鲁、郑宁、赵宇芬、王智、高建国、王万卷、施信波、王晓滨。

本标准规定了两种测定塑料折光率的试验方法: 方法A:折光仪法。采用折光仪折射法测量模塑件、压铸或挤压板材或薄膜的折光率。适用于各 向同性、透明、半透明、有色或不透明材料,也适用于各向异性材料。当需要高精度试验时,推荐使用本 方法。本方法不适用于粉状或颗粒状样品。 方法B:显微镜浸溃法(利用贝克线现象)。本方法可用于测定粉状或颗粒状透明材料的折光率。 一般来说,宜采用单色光来避免色散效应。本方法适用于各向同性半透明材料、有色材料,不适用于不 透明材料和各向异性材料。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918一2018塑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ISO291.2008.MOD)

3.1折光率是一个基本属性,可用于检查材料的纯度和组成,可用于识别材料和设计光学零部件。折 光率随温度的变化可以表示材料的转变点。 3.2由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谨慎地使用方法B时,方法B的精密度与方法A的精密度大致相同(见第 8章)。

3.1折光率是一个基本属性,可用于检查材料的纯度和组成,可用于识别材料和设计光学零部件。折 光率随温度的变化可以表示材料的转变点。 3.2由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谨慎地使用方法B时,方法B的精密度与方法A的精密度大致相同(见第 8章)。

1.300 至1.700。应给样品和棱镜提供温度控制装置(4.1.3)。 4.1.2白色光或钠灯作为光源。 4.1.3水浴温度控制,能保持主棱镜,子棱镜和样品的温度在(23.0士0.5)℃。循环水应为蒸馏水 4.1.4接触液

至1.700。应给样品和棱镜提供温度控制装置(4.1.3)。 4.1.2白色光或钠灯作为光源。 4.1.3水浴温度控制,能保持主棱镜,子棱镜和样品的温度在(23.0士0.5)℃。循环水应为蒸馏水。 4.1.4接触液

管示一一在处理、储存和处置过程中,接触液F 应遵守国家科地方安全自理和处直 规定。 接触液的折光率应高于被检测材料的折光率,不得软化、侵蚀或溶解塑料材料。表1中列出的液体 可用于相应的塑料材料,但也可使用满足这些要求的其他液体,

一小一 规定。 接触液的折光率应高于被检测材料的折光率,不得软化、侵蚀或溶解塑料材料。表1中列出的液体 可用于相应的塑料材料,但也可使用满足这些要求的其他液体。

4.2.1显微镜:放大倍数至少200倍。

4.2.1显微镜:放大倍数至少200倍。 4.2.2显微镜光源:单色光,通常是钠D线,波长为589nm。

4.2.3不同折光率的浸溃液

警示一一在处理、储存和处置过程中,浸渍液可能危害环境。应遵守国家和地方安全管理和处置 规定。 表2所示的已知折光率的浸渍液可单独使用,当需要不同的精度增量时也可混合使用。浸渍溃液不 应软化、侵蚀、溶解或膨胀颗粒表面。

将片材试样切割成适合折射仪棱镜的尺寸,推荐使用下列尺寸: 宽:8mm; 长:20mm; 厚:3mm~5mm。 为达到最大精度,与棱镜(测量面接触的试样表面应平整且抛光良好。去除制样过程中产生的毛 刺和其他污染。 当目镜视野的亮部和暗部之间的分界线清晰而笔直时,表示试样与棱镜之间的接触满足要求。 用于测试的两个面应互相垂直且经过良好抛光。两个抛光表面应相交,没有斜边或圆边。 推荐下列尺寸的薄膜试样: 宽:8mm; 长:20mm; 厚:薄膜的实际尺寸但不能小于2um。 对于各向异性材料,见7.1.3。

将片材试样切割成适合折射仪梭棱镜的尺寸,推荐使用下列尺寸: 宽:8mm; 长:20mm; 厚:3mm~5mm。 为达到最大精度,与棱镜(测量面接触的试样表面应平整且抛光良好。去除制样过程中产生的毛 刺和其他污染。 当目镜视野的亮部和暗部之间的分界线清晰而笔直时,表示试样与棱镜之间的接触满足要求。 用于测试的两个面应互相垂直且经过良好抛光。两个抛光表面应相交,没有斜边或圆边。 推荐下列尺寸的薄膜试样: 宽:8mm; 长:20mm; 厚:薄膜的实际尺寸但不能小于2um。 对于各向异性材料,见7.1.3

试样由待检材料粒组成,例如粉末、颗粒或碎片。颗粒的尺寸应足够小,且其分布应允许在视野中 同时观察样品和周围区域的面积大致相等。 确保样品的厚度明显低于显微镜物镜的工作距离

对于薄片或薄膜,需要5个试样。对于粉末、微粒和颗粒样品,需要足够进行5次测量的量。

除非有关材料标准另有规定,样品在试验前应按照GB/T2918一2018在温度为(23士2)℃C和相 湿度为(50±10)%下调节至少88h。

GB/T 39691—2020

在(23士2)℃和(50士10)%相对湿度的环境中准备仪器

如巢使用阿员折射仪(4.1.1),则接以 如巢使用其他折射仪,接照制造商建议的 程序。 在(23士0.5)℃水浴下进行测试

将一滴接触液(4.1.4)滴在透明片材试样的抛光表面上(测量面),试样抛光的边朝向光源,贴紧梭 镜的表面(如图1所示)。调整折射指数,直到目镜场一半是黑的。 调整补偿器(阿米西棱镜),直到所有的颜色从场上移除。然后用游标调节指数臂,直到亮部和暗部 之间的分界线与目镜十字叉的交点正好重合(如图2所示)。 从仪器刻度上读出折光率。 如果需要,可以通过补偿器读数,并利用折光率的值来从仪器提供的图表中读出色散。

图1测量透明薄片折光率的方法

将接触液(4.1.4)滴在棱镜上,之后覆盖薄膜试样。在薄膜上层再滴一滴接触液,然后将玻璃板放 在试样上(如图3所示)。玻璃板的折光率应大于薄膜样品的折光率。 使用钠灯光源来测试各向异性薄膜材料,以此来获得一束稳定的入射光和避免任何色散效应。如 图1所示,打开子棱镜并将乳白色反射板放置在其上以将钠灯的光反射到玻璃板的边缘。 注:薄膜样品的折光率是很难测量的,因为薄膜非常薄,这会导致人射光穿过样品边缘的量有限。为了弥补这 点,在试样顶部放置一个玻璃板

图3薄膜折光率的测试方法

7.1.4各向异性材料

对于各向异性材料,如注塑或挤出成型的材料,试样的不同部位可以测得不同的折光率(如图4)。 在这种情况下,用试样的抛光面平行于或垂直于纵向来制备不同的试样。 通过在阿贝折光率仪目镜上加一个偏振片,可以测量具有多个折光率的样品。利用试样方向(照射 面面向纵向或与纵向成90°)与偏振片方向(在两个位置之间旋转90)的不同组合,如图5所示,折光率 可以在任何特定的方向测量。

图4县有多折光率的薄膜

7.1.5半透明、有色、不透明的材料

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pdf图5试样方向与偏振方向的不同组合

明的材料。在这种模式下,光线通过上管 棱镜,反射在棱镜和试件之间的界面,如图6所示 主:测试半透明、有色或不透明的材料时,由于反射光的缺乏,用透射法测量折光率是很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

反射模式测量折光率是可能的。当采用反射模式时,亮部和暗部反转,对比度变差。

GB/T396912020

新建铁路温福线(福建段)站前工程白马河特大桥32m梁移动模架施工方案专家评审意见6半透明、有色和不透明材料折光率的测量方法

在(23.0士0.5)℃下进行测试。 在载玻片上放入少量浸溃液(4.2.3)。浸渍液折光率应为已知(见表2),且接近被测材料的折光率。 如果要测试的材料的折光率未知,建议使用折光率约为1.56的浸渍液。 将待检材料的一些颗粒放入载玻片上的液体中并加盖盖玻片。对准聚光器以产生窄的轴向照明 光束。 把准备好的样品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聚焦在微粒上。通过增加显微镜物镜和样品之间的距离来 略微失焦。粒子周围或内部的明亮的光环(贝克线),将移向具有高折光率的介质,如图7所示。 用其他已知折光率的浸渍液和待测材料的粒子进行重复试验,直到折光率匹配,或者直到测试样品 的指数在两个已知指数的浸渍液之间。当被测试材料的折光率等于浸渍液体的折光率时,贝克线现象 不会随着显微镜物镜的升高或降低而出现。 当样品和浸渍液的匹配度接近时,在制备过程中产生的任何气泡有利于对焦。

表3实验室间试验数据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