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50567-2022 炼铁工艺炉壳体结构技术标准.pdf

GB∕T 50567-2022 炼铁工艺炉壳体结构技术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2.5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347883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50567-2022 炼铁工艺炉壳体结构技术标准.pdf

尘器壳体顶部,由于两端支承于不同的结构上,两端支座必然会有 不均匀沉降发生。在现行国家标准《钢铁企业冶金设备基础设计 规范》GB50696中规定,高炉基础平均沉降量计算值不应大于 200mm;而重力除尘器基础的平均沉降量却没有相关规范规定 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中体型简 单的高层建筑基础的平均沉降量为200mm。因此,下降管支座的 最大不均匀沉降量必然小于200mm。中治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

限公司在设计某钢厂的下降管时,业主就要求按照200mm的不 均匀沉降量进行了验算。因此,不均匀沉降作用要考虑,至于不均 匀沉降量考虑多少,可以根据下降管两端结构的沉降差值进行计 算,各设计单位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确定

5..高炉、热风炉等构巩物的亮体结构,其受力状沉和应力特 征等不同于一般钢结构,工作条件十分恶劣,在冶炼过程中,如高 炉壳体是在高温、压力作用下,炉料和煤气相逆流动,炉内有高温 煤气、固体炉料、炉料的软熔体以及渣熔液和铁水同时存在状态下 工作,壳体承受炉料作用力、煤气压力、内衬膨胀作用力、温度应 力、腐蚀介质作用;又如热风炉在使高炉连续不断得到大量高温空 气的同时,自身也承受较高的风温和风压,拱顶钢板还受介质腐蚀 等。另外,从国内高炉、热风炉等壳体结构使用现状调查资料可 知,壳体开裂十分普遍,严重者发生断裂,往往导致高炉停产大修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条着重提出了在钢材选用时,需要综合 考虑的因素,这对防止壳体断裂有密切关系,对钢材牌号的选择有 重要影响,对今后壳体结构设计的材料选用有指导作用。 5.1.2冲击韧性是衡量钢材断裂时所做功的指标,也是钢材在冲 主益裁或多垃应力作用下目右可靠性能的保障油主韧性可!

5.1.2冲击韧性是衡量钢材断裂时所做功的指标,也是钢

击荷载或多轴拉应力作用下具有可靠性能的保障。冲击韧性可以 间接反映钢材抵抗低温、应力集中、多轴拉应力、冲击和重复荷载 等因素导致脆断的能力。在炼铁工艺炉壳体结构工程使用中也常 用来代表钢材抗脆断的断裂韧性。高炉、热风炉的壳体结构上开 有许多孔洞,特别是高炉壳体上开有几干个孔洞,在孔洞周边存在 应力集中,处于多向应力状态CJJ/T 281-2018标准下载,而且在生产后期炉内衬受损,壳体 不仅承受热应力,同时炉内温度的不断变化,壳体上反复出现局部 过热区产生热疲劳效应。因此,在总结生产使用经验的基础上,对 壳体结构的钢材提出了0℃和常温冲击韧性的合格保证,以达到 壳体在热冲击荷载和多向拉应力作用下具有可靠性能保证。

炼铁工艺炉的壳体结构均为焊接结构,在焊接接头中,热影响 区因急冷而产生淬硬倾向,淬硬倾向大的钢材易产生焊接裂纹,接 头的塑性降低。影响钢材形成硬化组织的因素之一是碳及其他使 钢材具有硬倾向的合金元素,焊接接头热影响区淬硬性倾向用 碳当量(CEV)来衡量,通过估算碳当量(CEV)的方法,对钢材可 焊性进行评价。附录B中碳当量(CEV)的计算式是采用国际焊 接学会(IIW)推荐的计算公式,该公式主要适用于含碳量大于或 等于0.18%的这类含碳量较高的钢材。碳当量(CEV)控制在 0.42%以下,是对国外的有关资料和我国大型高炉壳体采用的新 钢种焊接性能研究总结。决定钢材可焊性通常控制低合金钢的碳 当量,当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的碳当量小于或等于0.42%时,钢 材的萍硬倾向不十分明显,属可焊性钢材。但由于壳体结构钢板 较厚施焊时要采用预热和后热措施防止冷裂纹产生。20世纪60 年代后,世界各国为改进钢材的性能和可焊性,大力发展了低碳微 合金元素的低合金高强钢,对于这类钢,CEV公式已不适用,为此 提出了适用于含碳量较低(0.07%~0.22%)钢的焊接冷裂纹敏感 性指数(Pcm)公式,在评价BB503等壳体结构专用钢板时,可采用 本标准附录B中焊接冷裂纹敏感性指数(Pcm)公式,其值应小于 或等于0.26%。 5.1.3~5.1.8高炉、热风炉、重力除尘器、五通球及粗煤气管道 壳体的荷载工况、受力状态、应力特征、腐蚀介质、温度作用及工作 条件等均不一样,因此,对钢材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及工艺性能 的要求也不相同。 对于高炉壳体结构的钢材,其强度、韧性、耐急冷急热性能、加 工性能及焊接性能应适应高炉强化冶炼的特殊需要。现行国家标 准《高炉炼铁工程设计规范》GB50427要求高炉一代炉役工作年 限达到15年以上,热风炉的寿命应满足高炉二代炉役的要求,达 到30年,因此,壳体结构工作年限应满足上述要求。在20世纪 80年代以前高炉建设中壳体结构曾采用碳素结构钢制作,平均寿

火加回火状态交货。本条提出除Q355B钢为热轧供货外,其他牌 号钢板交货状态均为正火,主要是针对各壳体结构的受力状态、应 力特征、腐蚀介质等的不同,对钢板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提出了不

同的要求。钢板热轧后正火是热处理工艺中的一种,通过正火可 以细化金相组织,提高强度和改善韧性。根据理论计算分析和试 验研究以及壳体结构的使用实践经验,并结合国外的有关资料, BB503钢、ALK490钢、WSM50C钢、SM490C钢、BB41BF钢、 ALK420钢、WSM41C钢、SM400C钢、Q355C钢、Q390C钢、 Q390D钢和Q345R钢板正火状态交货可满足高炉、热风炉、五通 球生产使用炉役(高炉15年、热风炉30年)的要求。 关于超声波检测质量等级的划分,主要是依据现行行业标准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3部分:超声检测》NB/T47013.3的规定。 5.1.10本条提出当钢板厚度大于或等于40mm时,应选用2向 性能钢,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其一,钢板在轧制过程中,随着板厚 的增加,厚度方向的压缩比减小,钢板在三个方向的力学性能差别 甚大,其中沿厚度方向性能最差,另外,钢中的硫、磷偏析和非金属 夹杂等缺陷也影响钢材厚度方向的性能;其二,壳体结构的钢板虽 然沿厚度方向不受拉力,但钢板在孔洞边缘存在多向拉应力,另 外,在制作焊接过程中厚度方向也可能出现层状撕裂。这些对壳 体结构的寿命是很不利的,因此,厚度方向性能钢板的乙向性能 级别宜选用Z15

5.2.1~5.2.3壳体结构的焊接连接,多数为自动焊接,当部分焊 接或现场焊接采用手工焊接时,按壳体结构的受力情况和应力特 征,应区别对待采用不同型号的焊条。对高炉、热风炉的壳体结构 应采用低氢型焊条,主要是考虑壳体结构的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对冷裂纹较敏感,防止裂纹的产生。 高炉、热风炉的壳体结构根据其重要性,采用二氧化碳气体保 护焊的气体要求质量为优等品,主要是保证焊接质量。 两种不同牌号的钢材相焊接时,宜采用与强度较低的一种钢 材相适应的焊条或焊丝与焊剂。主要是保证熔敷金属有良好的塑

性和韧性,避免产生裂纹,确保结构安全。

缝或带坡口角接接头的角焊缝。从高炉壳体结构使用状况调研结 果发现,该处常有裂纹发生,其原因是连接处钢板厚、刚性大、工作 环境恶劣和受力状况复杂,对焊缝的延性、韧性要求高,因此,本条 提出焊条应选用低氢型焊条,防止裂纹产生。

5.2.7焊接材料对焊接结构的安全性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为方

5.3.1本条对钢板设计指标的确定主要依据如下:

·3.1本杀对钢极设计指 怕I (1)高炉、热风炉等壳体结构的设计压力大于0.10MPa,小于 .55MPa,类似于钢制压力容器。原治金工业部《治金工业部压力 容器安全技术管理规定》([91]冶安环字第643号)文中规定,“压 力超过0.1MPa的高炉、热风炉、除尘器壳体结构应参照压力容器 的技术要求进行设计、制作和验收”。 (2)按压力容器设计,可采用规则设计和分析设计方法。根据 炼铁工艺炉壳体结构的应力分布和实际使用经验,壳体结构宜采 用分析设计方法。 规则设计服从弹性失效准则,以壳体的某点最大应力进入塑 性,壳体开始屈服而判断为结构失效,用于炼铁炉壳体结构设计过 于保守且难以实现。而分析设计方法服从塑性失效准则,在壳体 安全的前提下,容许结构出现局部塑性区,局部可以按有限寿命设 计,该方法能解决规则设计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如壳体开有许 多孔洞,孔洞间局部进人塑性状态的受力问题。 (3)炼铁工艺炉壳体结构设计采用许用应力法,要求相遇荷载 在其标准值共同作用下壳体结构的最大当量应力不超过钢材的许 用应力极限值。这是由于ALK490、BB503、WSM50C、SM490G

等钢材的力学性能指标、几何特征指标仍然处于统计资料不够充 分的状况,而炼铁工艺炉壳体结构等受力状态十分复杂,进行全面 概率统计分析的条件不具备。 根据现有的统计资料,基于Rk≥K(SGK十Sok)基本组合进行 的粗略类比可靠性验证分析表明,当荷载效应比值P(=Sok Sck)分别取0.25、0.50、1.00、2.00,K值取1.50时,可靠度指标β 的算术平均值的最小值约为3.20,这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 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对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塑性破坏 条件下规定的安全度水平要求相当。 (4)本标准对许用应力的取值进行了全面修订,理由如下: 原规范第5.3.1条钢板许用应力取值为上屈服点ReH的1/1.5, 没有考虑抗拉强度的作用,与国际国内相关标准相比,偏于不安全, 建议采用(Rm/2.4,Rel/1.5)min双控模式。 1)屈服强度宜选用下屈服点。 美国《压力容器建造另一规则》ASMEVI一2、欧盟《非直接接触火 焰压力容器第3部分:设计》EN13445一3一2014标准允许采用分析 设计,许用应力取值均采用了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的双控模式,许用 应力取值为(Rm/2.4,RlL/1.5)min,现行行业标准《钢制压力容器 分析设计标准》JB4732—1995的许用应力取值(Rm/2.6,ReL/1.5)min, 且屈服强度取下屈服点值。原规范中屈服强度采用上屈服点大概是 依据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一2006的规定,该标 准由原来《碳素结构钢》GB/T700一1988中下屈服点确定碳素钢 的屈服强度修改为上屈服点。但相关试验表明,如Q235钢材,虽 然材料的上屈服点与下屈服点差别不大(上屈服点高5%左右), 但上屈服点由于影响因素多,结构可靠性相比下屈服点差,因此采 用下屈服点作为屈服强度指标更合理,也偏于安全。 2)许用应力应采用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的双控模式。 抗拉强度: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于1914年制定了世 界上第一部压力容器标准,当时压力容器材料的许用应力取值仅

5.3.2经分析比较,并与国内外相关标准和规范协调,最终确

点,一是根据《钢结构设计规范》TJ17一74中3号钢锚栓许用 力为1100kg/cm²,转化为[c]=1100×0.0981=107.91N/mm 热风炉与基础连接的锚栓直径在40mm~100mm范围,Q235

屈服强度ReH为215N/mm²,屈服强度与许用应力之比约为2,为 此取安全系数为2;二是为了符合热风炉与基础嵌固连接的假定, 更锚栓的受拉变形尽量减小。

5.3.5钢材的线膨胀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会发生变化,但变化

温度下钢材的弹性模量,按现行国家标准《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油 罐设计规范》GB50341的规定,结合炼铁工艺炉壳体结构采用低 合金钢的特点,采用了20℃~250℃温度区段的弹性模量。

6.1.1高炉壳体分块大块化,可以减少焊缝数量,以提高焊接 质量。 6.1.4壳体结构板材是数块钢板焊接而成,在拼接中往往遇到 纵、横两个方向的拼接焊缝。高炉、热风炉、五通球以及煤气上升 管、下降管壳体结构的设计原则是按照现行行业标准《钢制压力容 器一一分析设计标准》JB4732制定的,根据上述标准和奥钢联的 熔融还原炉壳体结构设计以及我国儿十年的炼铁炉壳体结构设计 和生产实践经验,纵、横两个方向的拼接焊缝不宜采用十学字形交 叉,宜采用T形交叉,交叉点的距离控制在200mm以上,其目的 是减小应力集中,防止三向应力和产生焊接裂纹,提高结构使用安 全性。

6.2.1我国炼铁技术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炉体支撑结构由完 全自主式发展到大框架自立式体系。本条提出的“高炉壳体应采 用自立式结构”,是指带炉体框架和炉顶刚架的结构。这种结构的 特点是,壳体承受钟阀式炉装料设备的大小料斗和布料器等重 量或无料钟炉的旋转溜槽部分和中心喉管等重量。其他荷载如 钟阀式炉顶大小料钟等重量或无料钟炉顶料仓和受料斗以及密封 阀等重量、皮带通廊端部支点反力和煤气上升管重量等都是通过 炉顶刚架和炉体框架传给高炉基础。设置炉体框架,有利于生产 操作和高炉大修,适应多风口的需要,为灵活布置出铁场提供了方 便等。

式 你。 为炉缸、炉腹、炉腰、炉身、炉喉、封罩6部分,相应的壳体就分成 炉缸段、风口段、炉腹段、炉腰段、炉身段、炉喉段和煤气封罩 段等。 6.2.3高炉冶炼过程是在壳体密封的炉内运行,其特点是在高 温、高压作用下,炉料与煤气在逆流运行过程中完成化学反应和 物理变化,即完成还原、造渣、传热及渣铁反应等过程,得到化学 成分与温度较为理想的液态铁水。壳体结构在特殊的工作条件 下,与一般压力容器和钢结构有所不同,炉内有高温煤气、固体 炉料、炉料和渣的软熔体、熔化的铁水等存在,在炉壳上还有复 杂的冷却设备,再加上热应力、炉壳开孔和转折部位的应力集 中,其荷载工况和受力状况十分复杂,工作条件十分恶劣,壳体 一旦损坏将会酿成重大事故,给人身安全、国家财产、经济效益 环境保护等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基于这种复杂性和重要性: 经生产实践检验的各种容积壳体厚度是确定今后壳体结构设计 厚度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高炉壳体厚度的计算几乎都采用苏 联的经验计算公式:

6.2.3高炉冶炼过程是在壳体密封的炉内运行,其特点是

式中:t一 计算部位壳体厚度(mm); D一一计算部位外壳弦带直径(m): K一一系数,根据弦带部位选择。 系数K是经验数据,各部位K值取法不一样,如炉顶封板 K值为3.60~4.00;对炉腰、炉腹、炉缸、炉底为2.70;对炉身

图3炉身上段回归直线

图5炉身下段回归直线

本条提出的确定壳体厚度的回归方程式和简化方法是总结我 国几十年高炉冶炼技术的综合成果,根据公式可以初步确定炉壳 厚度,具有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6.2.4本标准第6.2.3条给出了不同部位初步确定壳体厚度的 计算公式,是我国儿十年来炼铁技术中高炉设计和生产实践经验 的总结,是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科技工作者经过比较、选择、分析 的综合研究成果,是纳入标准内容的基本前提。目前壳体厚度主 要还是以实践经验来确定,而把理论计算作为一种辅助手段,随着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容量的提升,理论分析必将占据更加重 要的地位,两者结合方能反映出设计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高炉壳体的整体应力是遍布于整个壳体的基本应力,如壳体 及其附属物的自重、炉料产生的竖向应力以及气体内压、耐材膨 胀、铁水侧压等产生的环向应力等。当应力超过钢材的屈服强度 时,钢板产生塑性变形,最后导致壳体钢板丧失承载能力。 壳体的局部应力主要发生在炉壳总体结构不连续部位和局部 结构不连续部位,在这些局部区域,应力高度集中,虽然其分布在 很小的范围内,但弹性分析时其虚拟弹性应力往往会超过材料的 屈服强度,形成壳体结构的薄弱点。研究表明,当弹性分析的许用

图10纯弯曲矩形截面梁的极限分析

设有一矩形截面梁,截面宽度为b,高度为h,受弯矩M作用。 由材料力学可知,矩形截面梁在弹性情况下[图10(b),截面 应力呈线形分布,即上下表面处应力最大,一边受拉,一边受压 其最大应力为:

M 6M max = W bh

当omax=s,即上下表面屈服时,梁达到了弹性失效状态L图 0(c)」,对应的荷载为弹性失效荷载:

Me = os bh 6

随着荷载增大,梁内弹性区减少,塑性区扩大,当达到全截面 性状态时L图10(d)」,由平衡关系可得极限荷载为:

即塑性失效时的极限荷载为弹性失效时荷载的1.5倍。 若按弹性应力分布,则极限荷载下的虚拟应力为:

6M, = 1.5 max bh

即s≥1.5Sm。因此,分析设计标准中取一次弯曲应力(Pb)的上 限为c。1.5Sm。也就是说,局部薄膜应力强度和一次薄膜加 次弯曲应力强度的极限规定为1.5Sm,它保守地保证了防止由极 限分析原理所确定的垮塌。 2)安定性分析。 如果一个结构经几次反复加载后,其变形趋于稳定,或说不再 出现渐增的非弹性变形,则认为此结构是安定的。丧失安定后的 结构会在反复加载卸载中引起新的塑性变形,并可能因塑性疲劳 或大变形而发生破坏(棘轮现象)。 若虚拟应力超过材料屈服点,局部高应力区由塑性区和弹性

准中,将一次加二次应力强度限制在2=3Sm以内。一次应力加 二次应力强度的极限为3Sm,它保证在应力循环重复几次后安定 到弹性行为,但不包括严重的局部结构不连续或局部热应力区域, 后两个因素仅在进行疲劳评定时考虑。 (3)压力容器标准所涉及的名词和举例。 1)总体结构不连续(gross structuraldiscontinuity)。 系指儿何形状或材料的不连续,使结构在较大范围内的应力 或应变发生变化,对结构总的应力分布与变形产生显著影响。 总体结构不连续的实例,如封头、法兰、接管、支座等与壳体的 连接处,以及不等直径或不等壁厚的壳体连接处等。 2)局部结构不连续(local structuraldiscontinuity)。 系指几何形状或材料的不连续,它仅使结构在很小范围内的 应力或应变发生变化,对结构总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无显著影响。 例如,小的过渡圆角处,壳体与小附件连接处,以及未全熔透的焊 缝等。 3)一次应力(primarystress)。 为平衡压力与其他机械荷载所必须的法向应力或剪应力。 对理想塑性材料,一次应力所引起的总体塑性流动是非自限 的,即当结构内的塑性区扩展到使之变成几何可变的机构时,达到 极限状态,即使荷载不再增加,仍产生不可限制的塑性流动,直至 破坏。 一次应力分为以下三类: 一次总体薄膜应力Pm(generalprimarymembranestress): 影响范围遍及整个结构的一次薄膜应力。在塑性流动过程之中一 次总体薄膜应力不会发生重新分布,它将直接导致结构破坏。如 各种壳体中平衡内压或分布荷载所引起的薄膜应力。 一次局部薄膜应力P(primarylocalmembranestress):应力 水平大于一次总体薄膜应力,但影响范围仅限于结构局部区域的 次薄膜应力。它是在结构不连续区由压力或其他机械荷载引起

高炉壳体的炉身、炉腰和炉腹处通常开有许多冷却板(壁)的 安装孔,其数量众多,如果完全按实际开孔情况进行整体有限元建 模,受计算机容量及内存的限制,往往很难实现。根据研究,可以 根据开孔率的大小,对此段壳体的截面参数(壳体厚度、截面刚度 等)乘以相应的折减系数后按连续结构进行分析,以简化计算。 6.2.6Von·Mises于1913年提出了个屈服准则,这个屈服准则 被称为Von·Mises屈服准则。它的内容是:当某一点应力状态的等 效应力达到某一与应力状态无关的定值时,材料就屈服;或说材料处 于塑性状态时,等效应力始终是一不变的定值。Von·Mises屈服准 则也可以表述为:在一定的变形条件下,当受力物体内一点的等效 应力达到某一定值时,该点就开始进人塑性状态。Von·Mises 屈服准则的物理意义:在一定的变形条件下,当材料的单位体积形 状改变的弹性位能(又称弹性形变能)达到某一常数时,材料就 屈服。 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失效准则应采用Von·Mises各向同性硬 化法则。

学开展了以下专项分析,结果如下: (1)大型高炉炉壳整体弹塑性分析(陶修):风口(1/3)t,煤气 风罩开孔和铁口开孔处,与板厚相当,其他区域0.5m,约7t(t为 分析部位的炉壳厚度,以下同)。 (2)大型高炉炉壳出铁口受力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赵岩):铁 口处0.15R~0.18R,R为铁口转角处圆弧半径,一般为180mm~ 350mm,折合尺寸约27mm61mm,约(1/3~1/2)t。 (3)大型高炉炉壳风口孔洞边缘应力及塑性区发展的影响因 素(周红莲):风口0.05R,约(1/3)t。 (4)高炉炉壳开孔率对其强度及稳定性影响分析(雷雨):冷却

壁0.3R,约28mm,约(1/3~1/2)t。 根据所作的专项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对于壳体连续部位,如果单元的最大边长不大于壳体壁厚 的5倍时,有限元计算结果偏差较小。 (2)在壳体转折处有应力集中现象,单元的最大边长不宜大于 该处壳体厚度。 (3)风口带开孔多且截面削弱很大,开孔率一般都大于70%, 经过试算,若网格划分太大,则有限元计算结果会严重失真,因此 规定单元的最大边长不宜大于该处壳体厚度的1/3。 (4)铁口开孔边缘等应力集中部位,单元的最大边长不宜大于 0.15R,R为铁口转角的曲率半径,相当于该处壳体厚度的1/31/2。 (5)冷却壁开孔处,单元的最大边长不宜大于壳体厚度的1/3。 6.2.8当承受多种荷载工况组合而不能准确判断其控制工况时, 应分别按可能存在的最不利荷载工况进行组合后再进行计算,从 中找出最不利内力控制值。 6.2.9高炉壳体钢板内外面存在温度差△T,高炉在正常工作状 态时,根据测试结果,壳体的实际温度均在150℃以下,其内外表 面的温度差在10℃以内。由于壳体钢板内表面温度高,外表面温 度低,导致内表面产生压应力,外表面产生拉应力,壳体在弹性阶 段,可按公式(6.2.9)计算。 6.2.10本标准第5.1节推荐选用的钢材都是塑性性能非常良好 的钢材。结构的塑性分析可以充分利用钢材的蕴藏能力,对于壳 体开孔周边更能够反映壳体实际的应力分布情况及壳体内的应力 水平。通过几座2000m3~4000m3级别高炉的弹性和弹塑性计算 分析表明,在弹性分析时,壳体大部分的应力都在许用应力范围 内,由于环向拉应力的作用,在部分孔的边缘出现不同程度的应力 集中,尤其在冷却壁开孔边缘较为突出。随着外荷载的增加,应力 集中点出现较小的塑性屈服区,根据塑性强度理论分析,这种小的 局部屈服区,还不能使壳体失去承载力。随看外荷载的继续增加,

壁0.3R,约28mm,约(1/3~1/2)t。 根据所作的专项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对于壳体连续部位,如果单元的最大边长不大于壳体壁厚 的5倍时,有限元计算结果偏差较小。 (2)在壳体转折处有应力集中现象,单元的最大边长不宜大于 该处壳体厚度。 (3)风口带开孔多且截面削弱很大,开孔率一般都大于70%, 经过试算,若网格划分太大,则有限元计算结果会严重失真,因此 规定单元的最大边长不宜大于该处壳体厚度的1/3。 (4)铁口开孔边缘等应力集中部位,单元的最大边长不宜大于 0.15R,R为铁口转角的曲率半径,相当于该处壳体厚度的1/3~1/2。 (5)冷却壁开孔处,单元的最大边长不宜大于壳体厚度的1/3。

塑性区不断扩展,相邻孔间的塑性区有逐渐汇合的趋势,整个壳体 的应力也逐渐向高应力转变,孔与孔之间,塑性屈服区迅速扩大, 出现局部塑性区连通的现象,但由于其他大部分区域仍然处于弹 性范围能有效地控制塑性连通区的发展。随着外加荷载的进一步 增加,塑性区域继续扩展,直至贯通。根据塑性强度理论分析,此 时的壳体结构已经失去承载力,已不能满足高炉生产使用的要求。 鉴于壳体承受荷载工况的复杂性和高炉破坏后果的严重性,本条 提出塑性区域的扩展不应大于孔边净间距的1/3

6.3.1本条提出各段壳体转折处的水平夹角建议值,主要是根据 我国自行设计的1000m3及以上容积多数高炉的生产实践和根据 日本、苏联、德国等国家的大型高炉壳体外型尺寸提出。另外根据 对2000m3~4000m3级高炉空间实体模型有限元计算和国内一些 单位有限元计算,其分析结果表明,壳体的各转折点是壳体的薄弱 部位,转角处边缘应力的存在将会降低壳体的承载力,因此在壳体 外型尺寸选择时,壳体转折处的曲率不宜过大,应平缓过渡,减少 高部应力集中。在大修改造中,因大修中诸多因素的影响,炉底板 保留且又为了改善炉缸的工作状态需增大炉缸的直径,此时:可 略大王90°

6.3.2条文中规定壳体内侧应对齐,主要是保证壳体内侧冷却设

高炉壳体转折处和圆弧过渡处厚度变化较天,本条规定外侧厚 度相差6mm以上明挖扩大基础施工工艺 流程图,均在较厚焊件外侧做成坡度1:4~1:3的斜 角,使截面和缓过渡以减小应力集中。《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一2017中第11.3.3条规定:不同厚度和宽度的材料对接 时,其连接处坡度值不宜大于1:2.5的斜角。对焊件厚度相差较 大的壳体钢板,特别在圆弧过渡处,不足以满足和缓传递内力的要 求,对于焊件板厚相差悬殊的连接节点,宜做成坡度1:4的斜角,

当一侧厚度不大于6mm时,焊缝表面的斜角已足以满足和 缓传递内力的要求,因此,本条规定焊件外侧相差不小于6mm时 才需做成斜角。 6.3.3随着强化冶炼的不断发展和炉内冷却设备的更新,铜冷却 壁已逐渐取代铸铁冷却板。这两种冷却设备与壳体的连接方式是 不相同的,前者的连接孔为圆孔,孔洞密集,孔边缘的净距都小于 或等于100mm,后者的连接孔为长圆孔,其排列为错列,孔边缘的 净距一般都大于150mm。这些孔洞的存在极大地削弱了壳体截 面面积,且使壳体结构不连续,在孔洞边缘产生应力集中,形成塑 性屈服区。由于孔之间的净距较小,塑性发展有可能贯通,使壳体 丧失承载力。根据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重庆大学对 壳体结构实体模型的弹性和弹塑性理论分析以及按照国内外有关 资料,本条提出了壳体开孔截面面积和孔洞边缘净距的限制。本 条提出风口段壳体开孔截面面积和风口边缘间距的限制是以实践 经验和理论计算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分析、比较、选择制定出 来的。 《高炉炼铁工程设计规范》GB50427一2015中第8.0.9条中 规定“高炉风口数量应满足炼铁工艺要求,并应符合风口区炉壳开 孔和结构要求”。风口数量要求见表3的规定。

苏联“高炉系统钢结构设计”壳体设计中,规定风口的开孔截面 面积不得超过壳体截面面积的65%,这一规定过严,偏于保守,不能 完全反映风口的实际受力情况。初步统计,国内现有1000m3~ 4000m²级高炉的风口数量基本符合表3的要求。但风口段壳体开 孔截面面积占全面积高达70%~91%,炉容级别越大,壳体截面 面积削弱越多。如1350m²高炉风口段壳体有Φ1240mm的风口

20个,则会使截面面积减少约70%;4000m3级的高炉风口有38 个~40个,则截面面积减少达89%~91%,风口间边缘净距仅有 100mm左右。宝钢第2号高炉有效容积为4063m²,风口段有36 个Φ1240mm的风口,壳体厚90mm,截面面积减少达89%,风口间 净距146mm,经15年的生产实践证明,风口段壳体尚能满足正常 生产的使用要求,其原因是风口大套为铸钢件,与壳体的连接为坡 口焊接,其组合体能有效缓减钢材的塑性流动。 统计近十年来设计的高炉,风口壳体面积削弱已回归正常水 平DB12/T 800-2018 职业病危害评价过程质量控制规范,如台塑1号、2号(4350m3)高炉;有36个风口,截面削弱率为 74%,风口间净距为370mm;湛江1号、2号(5050m²)高炉,有40 个风口,截面削弱率为76%,风口间净距为317mm;中冶京诚工程 技术有限公司近年来设计的高炉,其风口间净距也均大于 300mm。有限元计算分析表明,在弹性阶段,孔边缘局部存在高 额应力,其值大于钢材的许用应力值,如果仅根据局部或极小区域 的高峰应力来扩大风口段的直径,不能反映钢材局部进入屈服后 的应力重分布规律。钢材是理想的弹性材料,钢材的塑性开展会 缓和边缘的应力峰值,但由于风口间净距很小,应控制塑性区域的 大小,以免钢材进入塑性后变形过大,影响壳体的承载能力和正常 使用。

影响区,如非特殊要求,建议开孔距离横向焊缝大于200mm

的是保证纵向焊缝端部的焊接质量,横向焊缝端部不开坡口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