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T113-2015 燃气取暖器.pdf

CJT113-2015 燃气取暖器.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35303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CJT113-2015 燃气取暖器.pdf

将排气罩正确安装后,按以下规定进行试验: a)垂直的或者水平转垂直的排气罩: 需要采用螺栓或者别的不同方式将排气罩固定在烟道上时,应进行固定; 一在排气罩出口,施加一个非冲击的作用力,力的大小应等于出口直径(mm)乘以 0.9(N/mm); 一一同时目测检查是否发生弯曲或位移。 b)水平的或者垂直转水平的排气罩: 一需要采用螺栓或者别的不同方式将排气罩固定在烟道上时,应进行固定; 将长度为3m、壁厚不小于0.5mm的钢板制成的通风管,水平的安装在排气罩的出口连 接处,另一端采用一个距离末端25mm内的支撑; 同时目测检查是否发生套曲或位移

711不带排气罩的烟道式取暖器的气流干扰

烟道式强制排气取暖器应按以下规定进行试验: a)使其在额定燃气压力下运行15min; b)在烟气出口或空气进口处逐步堵塞至取暖器刚能维持运行,烟气中CO成分,并按 GB/T16411—2008中8.2.8的规定进行折算; 然后完全堵塞烟气出口或空气进口,堵塞情况应维持3min,然后除掉堵塞物GBT 39747-2021 举升式升降工作平台安全使用规程.pdf,查看取暖器是 否自动启动。

C/T 1132015

CI/T 1132015

7.12.1.1试验条件

辐射效率试验时,试验条件应符合以下规定: a)足够的通风设施; b) 传感器的测量范围为0.8μm~40μm; c) 传感器不受气流影响; d)不受外界辐射源影响; e) 试验前后传感器检查: 一空气冷却式传感器为20℃士5℃; 一水冷式传感器,冷却水温波动不应大于5℃

7.12.1.2试验方法

7.12.1.2.1实测热输入的计算

Qx实测热输人,单位为瓦(W); H 一—15℃、101.3kPa状态下试验燃气的低热值,单位为兆焦耳每立方米(MJ/m); V 实测燃气流量,单位为升每秒(L/s); 燃气流量计内的燃气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P. 试验时的大气压力,单位为千帕(kPa); P 一实测燃气流量计内的燃气相对静压力,单位为千帕(kPa); 力, 一温度为t,时的饱和水蒸气压力,单位为千帕(kPa)(当使用干式流量计测量时,p,值 乘以试验燃气的相对湿度进行修正)

7.12.1.2.2高强度辑射取暖器和部分低强度辐射取暖器(板式辐射取暖器)

式中: 7辐射效率,%; 一球面半径,单位为米(m); E,—各点辐射强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 Qx——实测热输人,单位为瓦(W); 水与二氧化碳的辐射修正系数,计算公式参见附录D。

式中: 7辐射效率,%; 一球面半径,单位为米(m); E,—各点辐射强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 Qx——实测热输人,单位为瓦(W); A 水与二氧化碳的辐射修正系数,计算公式参见附录D。

C/T1132015

图3效率测定示意图一

按以下规定进行试验: a)根据制造商提供的安装说明书安装取暖器; b)距离传感器的悬挂高度应不小于1.2m; c)传感器的轴从垂直应不超过2倾斜 d)传感器测量网格的间隔为10cm,其网格多少应确保完全覆盖取暖器辐射区城,示意图见图4

图4效率测定示意图二

e)每个单元格的辐射强度等于四个角上测试点测试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测试点处的辐射强度 单元格的辐射强度计算分别见式(3)和式(4):

E一单元格的平均辐射强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 i—测试点横坐标,i=1,2,3n; j—测试点纵坐标,j=1,2,3k。 辐射热输出按式(5)计算:

一) QR= FuxE 8

7.13.1带助燃风机的换热式取暖器的预清扫

按以下规定进行试验: a)预清扫时间:按制造商的声明进行安装,测量风机启动至点火开始的时间间隔:

7.13.2.1取暖器进出气连接

取暖器测试时应配备进出气管道,其连接示意见图5。

图5取暖器进出气连接示意图

图5取暖器进出气连接示意图

7.13.2.2空气流量测量

CI/T 1132015

按以下规定进行试验: a)按图5所示配备并安装通风管道; b)风机运行时,通过调节9处空气出口的对称节流装置,使测量平面6处外部静态压力与取暖器 制造商的声明值一致; 记录测量平面8处总压、静压和温度,动压、静压的分布要求同测量平面6; d)记录实验时大气压力、空气的湿球温度、空气的干球温度和空气密度 使用式(9)和式(10)计算空气的气体体积流量M,(测量平面8处),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其值不应小于制造商的声明

按以下规定进行试验: a)按图5所示配备并安装通风管道; 6 风机运行时,通过调节9处空气出口的对称节流装置,使测量平面6处外部静态压力与取暖器 制造商的声明值一致; 记录测量平面8处总压、静压和温度,动压、静压的分布要求同测量平面6; d)记录实验时大气压力、空气的湿球温度、空气的干球温度和空气密度 使用式(9)和式(10)计算空气的气体体积流量M,(测量平面8处),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其值不应小于制造商的声明,

Ms=AsX44.7/P./p ·(9) P,=(Z/Pu/4) (10

7.13.2.3空气流量传感系统

7.13.2.3.1取暖器的空气流速或压降低于制造商声明的最小值之前,空气流量传感系统应动作并切断 然气管路,试验应按以下规定进行: a 按图5所示配备出口测试管道: b) 使取吸器在制造商声明的最小空气流量、最大温升状态下运行; 短接高温限制控制部件,使温度控制系统不动作; d 在取暖器进风口处,通过逐渐降低燃烧器进口空气送风量,以获得最小空气流量,使空气传感 器系统动作,切断燃气供应; e 空气传感器动作时,在图5中测量平面6监测到的空气流速或压力降不应小于制造商规定的 最小值。 7.13.2.3.2燃烧器的空气流速或压力降超过制造商的声明值时的空气流量传感系统动作试验应按以 下规定进行: a) 按图5所示配备出口测试管道; b 使取暖器在制造商声明的最大空气流量和最小外部静压下运行; c 运行燃烧器,将取暖器调至最小温升; d) 调节图5中测试管道出口处设置的对称节流装置9;逐渐减小出口风量,直至空气流量传感系 统动作并关闭燃气供给

e 空气传感器动作时,在图5中测量平面6监测到的空气流速或压力降不应大于制造商声明的 最大值; 空气传感器动作时,通过燃烧器的空气流速或压力降,应在制造商指定的高速气流传感系统最 不利情况下的最大设定值或者设定值之下,通过使用限制排出空气的方法,模拟实现通过燃烧 器的更高的空气流速。 7.13.2.3.3有独立助燃风机的取暖器,当助燃风机出现无法满足制造商声明的助燃风机的最小流量 时,空气流量传感系统动作试验应按以下规定进行: a)使取暖器在最大额定空气流量下运行; b)为防止由于温控器造成的取暖器重复启动,短接温度控制系统; 逐步降低助燃风机转速直至空气传感器动作,并切断主燃烧器的燃气供应,空气传感器动作时 的风速应在制造商规定的设定最小值之上。

7.13.2.4运行温度控制系统

按以下规定进行试验: a)按图5所示配备进出口管道、热电偶和进口风量限制器; 6 试验过程中,空气流量感应系统应做旁通处理,使其在该测试中不动作 c 使取暖器在最大热输人下运行; d 调节进风口风量控制器,逐步减小新风空气量的供给,直至运行温度系统动作; e 运行温度系统动作时,应关闭或者调节主燃烧器燃气供应,并测量此时图5测量平面8的出口 温度,其值应不超过70℃; 重复测试运行温度控制系统的动作温度,两次温差应不超过1K。

按以下规定进行试验: a)按图5所示配备进出口管道、热电偶和进口风量限制器; b) 试验过程中,空气流量感应系统应做旁通处理,使其在该测试中不动作; c 使取暖器在最大热输人下运行; d 调节进风口风量控制器,逐步减小新风空气量的供给,直至运行温度系统动作; e 运行温度系统动作时,应关闭或者调节主燃烧器燃气供应,并测量此时图5测量平面8的出口 温度,其值应不超过70℃; 重复测试运行温度控制系统的动作温度,两次温差应不超过1K。

按以下规定进行试验: a):按图5所示配备进出口管道,测量平面6静压,测量平面8速度和温度;压力及速度监测点的 分布要求同测量平面6静压点分布;出口烟气的样本取自测量平面8,圆形管道的横向流速和 矩形管道的横向流速的取样点分布示意图见图6,并应按图6a)和图6b)的24个取样点进行 取样。 b)在制造商声明的最大额定空气流量、最小的外部静态压力和最大的空气温升下运行,测定烟 气中的CO浓度, c)调节风机的转速或改变挡板的开度,达到制造商声明的最小额定空气流量,使其刚好保持在未 触发空气流量传感系统的动作点;然后通过控制燃气流量,分别在取暖器出口最大温升的 25%、50%、75%测定烟气中的CO浓度。 d 对于进出风口有挡风板的取暖器,挡风板的每个位置处于制造商声明的最大额定流量和最小 外部静态压力下,分别在取暖器出口最大温升的25%、50%、75%测定烟气中的CO浓度。 e 配有独立的助燃风机的取暖器,将助燃风机的空气量减少到刚好保持在未触发制造商声明的 空气流量传感系统的动作点,分别在取暖器出口最大温升的25%、50%、75%测定烟气中的 CO浓度。 上述各点测定的烟气中的CO浓度,结果应符合6.12.2.4的规定

CJ/T 113—2015

7.13.3烟道式强制排气取暖器

7.13.4平衡式取暖器

7.13.4.1密封结构气密性

按以下规定进行试验: a)取器应配置给气管和排气管,并将其按照安装说明书的说明安装好; b)使取暖器处于停机状态:

/2.Y O O 0 0 o O o O 0 0 0 XZ O o 0 0 o O O O O O O 红径。 美的1/4; 是的1/6

D矩形烟道烟气取样点

图6烟气取样点示意图

然后从给、排气口输人压力为100Pa的空气,检查密封结构的漏气量,其结果应符合6.12. 的规定。

7.13.4.2给排气压力或流量监测

取暖器的给排气压力或流量监测应符合以下规定: a)当采用给排气压力监测时,按GB25034一2010中7.5.8.2的规定进行试验; b)当采用给排气流量监测时,按GB25034—2010中7.5.8.3a)、7.5.8.3b)、7.5.8.3c)或7.5.8.3 的规定进行试验

7.13.4.3有风状态

7.13.4.4排气/进气出口

7.15连续运行安全性

按以下规定进行试验: a)使取暖器在1.1倍额定热输人状态下运行48h; b)调节至额定热输入,待运行稳定后; c)强制混新风取暖器按7.13.2.5规定的试验方法测量烟气中CO含量 d)其他取暖器按7.6.5a)规定的试验方法测量并折算烟气中CO.1含量

每台取暖器出厂前至少应检验以下内容: a)铭牌; b)外观; c) 燃气系统的气密性; d)各部件操作灵活性能; e) 点火性能; D 泄漏电流(使用交流电源的取暖器); g)电气强度(使用交流电源的取暖器)

库存2年以上的产品应按8.1的规定进行复

本标准中规定的第5章、第6章、第9章和10.1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型式检验合格后才允许批量生产和销售。 a)新产品试制定型鉴定; b)产品转厂生产试制定型鉴定; c)正式生产中,如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d)产品长期停产后,恢复生产时; e)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型式检验的全部项目符合标准条款规定时,即判定该样机合格

CI/T 1132015

8.4检验项目不合格分类

产品检验项目不合格分类见表8

表8检验项目不合格分类

取暖器的铭牌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a)取暖器的名称和型号; 6) 燃气种类和代号: c) 额定燃气压力; d) 燃气压力适用范围; e) 额定热输入; f 取暖器的*号或生产日期; g) 使用环境; h) NO,排放等级; i) 额定电压; j 额定电功率,输人功率; k) 制造厂名称,应写明全称。 .1.2 安全注意事项 取暖器的安全注意事项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a)不得使用规定外的其他燃气; b)注意通风换气; c)不应靠近电磁炉、微波炉等强电磁输射电器; d)不会使用的人不应操作取暖器,儿童不应随意触碰取暖器; e)不应直接接触观火窗表面以免烫伤;

9.1.2安全注意事项

取暖器的安全注意事项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a)不得使用规定外的其他燃气; b)注意通风换气 不应靠近电磁炉、微波炉等强电磁辐射电器; d) 不会使用的人不应操作取器,儿童不应随意触碰取暖器; e)不应直接接触观火窗表面以免烫伤; )清洁时不应使用有腐蚀性的清洁剂:

g)直接使用交流电源的取暖器应可靠接地; h)注明辐射面与可燃物之间的最小距离

取暖器应在醒目的位置粘贴铭牌、安全注意事

CI/T1132015

每台取假器均应配有专门用于安装的说明书,说明书至少应包含9.1规定的和以

CI/T 1132015

使用说明书应包含以下内容: a)对取暖器的启动和停机操作进行说明; b),用户应遵守警告事项; c)解释取暖器可能出现的故障时的现象,并给出相应解决方案; d)解释取暖器的正常使用、清洁及日常维护所需进行的操作; e) 强调锁定装置不应随意调节; 强调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g)取暖器维修时涉及燃气调压阀和控制器的维修应找取暖器制造商; h) 维修和维护时间间隔: D 只有制造商授权的代理商或技术人员才可以维修、更换零部件或整机; 维修时,应使用原装配件,以免降低产品的安全性; k)维修和检查人员在产品维修后应在产品上进行标示维修和检查的结果。

10.1.1包装箱上应有使用燃气种类或者适用地区, 10.1.2包装箱上应有产品名称、商标、型号、质量、外型尺寸、生产日期、厂名、厂址、****、怕湿、向 上、小心轻放等标志,且标志应符合GB/T191的规定。 10.1.3包装内的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保修卡、装箱单附件要齐全,并与装箱单内容相符合。

1.1包装箱上应有使用燃气种类或者适用地区 1.2包装箱上应有产品名称、商标、型号、质量、外型尺寸、生产日期、厂名、厂址、****、怕湿 、小心轻放等标志,且标志应符合GB/T191的规定。 1.3包装内的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保修卡、装箱单附件要齐全,并与装箱单内容相符合。

10.2.1运输过程中应防止剧烈震动、挤压、雨淋及化学物品侵蚀。 10.2.2搬运时,应轻拿轻放、*放整齐、严禁动和抛挪。

10.3.1取暖器应贮存在干燥通风、周围无腾蚀气体的环境。 10.3.2取吸器应按型号分类存放、堆码高度应考虑包装箱承受强度和便于取放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取暖器结构示意图——按排烟方式分类 生行分类的取暖器结构示意图

表A.I取暖器结构示意图

CJ/T1132015

CJ/T1132015

B.1.1如I类燃气取暖器(本附录以下简称为器具)带有未接地、易触及的金属部件,而且未使用接地 的中间金属部件将其与带电部件隔开,则应按对Ⅱ类器具规定的有关要求确定这些部件是否合格。 B.1.2如I类器具带有易触及的非金属部件,除非这些部件用一个接地的中间金属部件将其与带电部 件隔开,否则按对Ⅱ类器具规定的有关要求确定这些部件是否合格

器具防护等级应符合以下规定: a)电击防护等级应为I类或ⅡI类; b)室内安装的取暖器的外壳防护等级应至少为IP2X 9 室外安装的取暖器的外壳防护等级应至少为IP24; d)通过视检和相关的试验确定其是否合格。

安GB4706.1—2005中7.1.7.8.7.12.57.14的规定进行

B.4对触及带电部件的防护

B.5工作温度下的泄漏电流和电气强度

B.5.1在工作温度下,器具的泄漏电流不应过大,且应有足够的电气强度,并在符合以下基本规定时进 行试验: a)通过B.5.2和B.5.3的试验确定其是否合格; b)器具工作的时间一直延续至正常使用时最不利条件产生所对应的时间; ) 以1.06倍的额定电压供电; d)在进行该试验前断开保护阻抗和无线电干扰滤波器

B.5.1在工作温度下,器具的泄漏电流不应过大,且应有足够的电气强度,并在符合以下基本规定时进 行试验: a) 通过B.5.2和B.5.3的试验确定其是否合格; b) 器具工作的时间一直延续至正常使用时最不利条件产生所对应的时间; ) 以1.06倍的额定电压供电; d)在进行该试验前断开保护阻抗和无线电干扰滤波器

表B.1高电压电源的特性

表B.2电气强度试验电压

对多相器具,额定电压是指相线与中性或地线之间的电压,对480V的多相器具,试验电压按额定 压>150V和≤250V的范围进行规定。 对额定电压≤150V的器具,测试电压施加到工作电压在>150V和≤250V范圈内的部件上,

B.6额定输入电功率偏差

器具运行时,额定输人电功率偏差应符合以下规定: a 额定电功率不大于25W时,偏差应不大于+20% b) 额定电功率大于25W且不大于300W时,偏差应不大于十20%; c)额定电功率大于300W时,偏差应不大于十15%或60W(选较大的值)

B.7泄漏电流和电气强

B.7.1器具的泄漏电流不应过大,且应有足够的电气强度,并在以下基本规定下进行试验: a)通过B.7.2和B.7.3的试验确定其是否合格; b)在进行试验前,保护阻抗应从带电部件上断开; c)使器具处于室温,且不连接电源的情况下进行该试验。 B.7.2交流试验电压施加在带电部件和连接金属箔的易触及金属部件之间,被连接的金属箔面积不应 超过20cm×10cm(它与绝缘材料的易触及表面相接触),然后按以下规定进行试验: 试验电压为1.06倍的额定电压。 b)在施加试验电压后的5s内,测量泄漏电流。 泄漏电流不应超过下述值: 一对I类器具:0.25mA; 一对I类器具:3.5mA; 一 一器具带有无线电于扰滤波器时,断开滤波器时的泄漏电流不应超过规定的限值。 B.7.3泄漏电流的测试应按以下规定进行: a)在B.6试验之后,绝缘应立即经受1min频率为50Hz或60Hz基本正弦波的电压。 b)表B.3中给出了适用于不同类型绝缘的试验电压值。 c)绝缘材料的易触及部分,应用金属箔覆盖。 注:注意金属箱的放置,使绝缘的边缘处不出现闪络,

a)在B.6试验之后,绝缘应立即经受1min频率为50Hz或60Hz基本正弦波的电 b)表B.3中给出了适用于不同类型绝缘的试验电压值。 c)绝缘材料的易触及部分,应用金属箔覆盖。 注:注意金属箱的放置,使绝缘的边缘处不出现闪络

:对多相器具,额定电压是指相线与中性或地线之间的电压。以在>150V和<250V的范围内的 作为480V多相器具的试验电压, 对额定电压≤150V的器具,测试电压施加到工作电压在>150V和≤250V范围内的部件上。

d)对入口衬套处、软线保护装置处或软线固定装置处的电源软线用金属箱包裹后,在金属箱与 易触及金属部件之间施加试验电压,将所有夹紧螺钉用GB4706.1一2005表14中规定力矩的 三分之二值夹紧。 e 对I类器具,试验电压为1250V,对Ⅱ类器具,试验电压为1750V 试验用的高压电源应符合B.5.3的规定。 名 对同时带有加强绝缘和双重绝缘的Ⅱ类结构,其施加在加强绝缘上的电压不应对基本绝缘或 附加绝缘造成过应力。 h) 在基本绝缘和附加绝缘不能分开单独试验的结构中,该绝缘应能经受住对加强绝缘规定的试 验电压。 在试验绝缘覆盖层时,可用一个砂袋使其有大约为5kPa的压力来将金属箔压在绝缘上。该 试验可限于那些绝缘可能薄弱的地方,例如:在绝缘的下面有金属锐棱的地方。 如可行,绝缘衬层应单独试验。 k)避免对电子电路的元件造成过应力。 1)试验初始,施加的电压不应超过规定电压值的一半,然后平缓地升高到规定值。 m)在试验期间不应出现击穿

B.8.1在正常使用时,器具的结构应使其电气绝缘不受到在冷表面上可能凝结的水的影响,通过视检 确定其是否合格。 B.8.2非自动复位控制器的复位钮,如其意外复位能引起危险,则应采取措施防止其可能发生意外复 位,通过视检确定其是否合格。 B.8.3应有效的防止带电部件与热绝缘的直接接触,除非该材料为不被腐蚀、不吸潮且不能燃烧的,通 过视检确定其是否合格。 B.8.4木材、棉花、丝、普通纸以及类似的纤维或吸湿性材料,除非经过浸渍,否则不应作为绝缘材料使 用,通过视检确定其是否合格。 B.8.5操作旋钮、手柄、操纵杆和类似零件的轴不应带电,除非将轴上的零件取下后,轴是不易触及的。 通过视检,并通过取下轴上的多件,用GB4706.1一2005中8.1规定的试验探棒确定其是否合格

B.9.1器具内部布线通路应光滑,而且无锐边校边,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a)布线的保护应使它们不与那些可引起绝缘损坏的毛刺、冷却或换热用翅片或类似的棱缘接触; b) 有绝缘导线穿过的金属孔洞,应有平整、圆滑的表面或带有绝缘套管; 应有效地防止布线与运动部件接触; d)通过视检确定其是否合格

B.10电源连接和外部软线

B.10.1电源软线不应低于以下规格

B.10.1电源软线不应低于以下规格: a)普通硬橡胶护套的软线,GB/T5013.1中所规定的53号线; b)普通聚氯乙烯护套软线,GB/T5023.1中所规定的53号线。 B.10.2电源软线的导线,应具有不小于表B.4中所示的标称横截面积,且只有软线或软线保护装置进 入器具的那一点到进入插头的那一点之间的长度不超过2m时,才可以使用这种软线,

表B.4导线的最小横截面积

B.10.5电源软线人口的结构应使电源软线护套能在没有损坏危险的情况下穿入。除非软线进人开口 处的外壳是绝缘材料制成,否则应提供符合GB4706.12005中29.3规定的不可拆卸衬套或不可拆卸 套管,通过视检确定其是否合格。 B.10.6Y型连接,其软线固定装置应使导线在接线端处免受拉力和扭矩,且保护导线的绝缘免受磨 损,试验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a)不应有将软线推人器具的可能性,以致于损坏软线或器具内部部件的情况; b)通过视检、手动试验并通过下述的试验来检查其合格性; C 当软线经受100N的拉力和0.35N·m的扭矩时,在距软线固定装置约为20mm处,或其他 合适点做一标记,然后在最不利的方向上施加规定的拉力,进行25次,不得使用爆发力,每次 持续1S; d在此试验期间,软线不应损坏,且在各个接线端子处不应有明显的张力,再次施加拉力时,软 线的纵向位移应不超过2mm

B.11.1万一绝缘失效可能带电的I类器具的易触及金属部件,应永久并可靠地连接到器具内的一个 接地端子,或器具输入插口的接地触点,接地端子和接地触点不应连接到中性接线端子,Ⅱ类器具不应 有接地措施,通过视检确定其是否合格。 B.11.2接地端子的夹紧装置应充分牢固,以防止意外松动,接地端子不应兼作它用。器具应设有永久 性接地标志,通过视检确定其是否合格。 B.11.3器具如果带有接地连接的可拆卸部件插人到器具的另一部分中,其接地连接应在载流连接之 前完成,当拔出部件时,接地连接应在载流连接断开之后断开;带电源软线的器具,其接线端子或软线固 定装置与接线端子之间导线长度的设置,应使得一旦软线从软线固定装置中滑出,载流导线在接地导线 之前应先绷紧;通过视检和手动试验确定其是否合格。 B.11.4用于连接外部导线的接地端子,其所有零件不应由于与接地导线的铜接触,或与其他金属接触 而引起腐蚀危险;如果接地端子主体是铝或铝合金制造的框架或外壳的一部分,则应采取预防措施以避 免由于铜与铝或铝合金的接触而引起腐蚀的危险;通过视检和测量确定其是否合格。 B.11.5接地端子或接地触点与接地金属部件之间的连接,应具有低电阻值通过下述试验确定其是否 合格: a)从空载电压不超过12V(交流或直流)的电源取得电流,且该电流等于器具额定电流1.5倍或 25A(两者中取较大者),让该电流轮流在接地端子或接地触点与每个易触及金属部件之间 过; 6 在器具的接地端子或器具输人插口的接地触点与易触及金属部件之间测量电压降,并根据电 流和该电压降计算出电阻,该电阻值应不超过0.1Q。 注1:有疑间情况下,试验要一直进行稳定状态建立 注2:电源软线的电阻不包据在此测量之中;

a)从空载电压不超过12V(交流或直流)的电源取得电流,且该电流 电讯.1 25A(两者中取较大者),让该电流轮流在接地端子或接地触点与每个易触及金属部件之 通过; b) 在器具的接地端子或器具输人插口的接地触点与易触及金属部件之间测量电压降,并根推 流和该电压降计算出电阻,该电阻值应不超过0.1Q。 注1:有疑间情况下,试验要一直进行稳定状态建立; 注2:电源软线的电阻不包括在此测量之中: 注3,在试验时,使激量拯格顶燃与金需部件之间的接触电阻不影响试验结果

NO,排放等级如表C.1所示。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非直排式取暖器的 NO.污染

表 CINO.排放等级

C.2NO.含量的测试

C.3权重值的加权计算

C3.2对于热输入不可调节的取腹器

C.3.3.1调至表C.2规定的部分热输人状态,测试NO,含量(X,),再按式(C.2)进行加权计算并按 式(C.1)折算后,与表C.1中X值进行比较

F一一对应Q的权重因子; F,表C.2中Q,所对应的权重因子; Q,部分热输人占额定热输人百分比,以%表示; Q一一比Q,小的热输人百分比; Q一比Q,大的热输人百分比; F,一对应Q:的权重因子。 再按式(C.5)进行加权计算,得出排放物中X,权重值,并按式(C.1)折算后,与表C.1中X值进行 化较。

X,—一实际试验条件下排放物中NO,含量的权重值公司办公综合楼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案,单位为毫克每千瓦时[mg/(kW·h)]; X,一部分热输人占额定热输人不同百分比时的NO,含量的测量值,单位为毫克每于瓦 时[mg/(kW·h)];

X,一实际试验条件下排放物中NO,含量的权重值,单位为毫克每千瓦时[mg/(kWh)]; X,一部分热输人占额定热输人不同百分比时的NO,含量的测量值,单位为毫克每千瓦 时[mg/(kW·h)]; E由式(C.3)或式(C.4)计算的部分热输人占额定热输人不同百分比时对应的权重因子。

C.3.4最小热输入百分比不大于20%且可连续

在表C.2规定的不同部分热输入百分比下测量NO,含量(X,),按式(C.6)加权计算并按式(C.1)

折算后,与表C.1中X值进行比较

X,一实际试验条件下排放物中NO,含量的权重值XX大学体育文化综合馆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单位为毫克每于瓦时[mg/(kW·h)], X,部分热输人分别为额定热输人的70%、60%、40%和20%时NO,含量的测量值

8.5最小热输入百分比大于20%且可连续调节的

在最小热输入百分比和表C.2规定的部分热输人百分比下(均比最小热输人百分比大)测量NO, 含量,按式(C.7))加权计算并按式(C.1)折算后,与表C.1中X值进行比较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