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Y 1830-2015 砂岩油田CO2驱油与埋存开发方案编制规范 油藏工程部分.pdf

Q/SY 1830-2015 砂岩油田CO2驱油与埋存开发方案编制规范 油藏工程部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8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361450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Q/SY 1830-2015 砂岩油田CO2驱油与埋存开发方案编制规范 油藏工程部分.pdf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标准

Q/SY1830—2015

DB65/T 3767-2015标准下载Q/SY1830—2015

砂岩油田 CO驱油与埋存开发方案编制规范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发布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方案编制技术内容及要求 4.1 油田概况 4.2 油藏描述和评价 CO,驱油与埋存室内实验评价 4.4 前期注水开发状况分析 4.5 CO驱油试注分析 4.6 CO,驱油与埋存开发油藏工程设计和方案优选 .7 CO,驱油与埋存开发方案油藏动态监测要求 4.8 CO,驱油与埋存开发方案经济效益评价和分析 .9 CO,驱油与埋存开发方案实施要求 报告的编写 开发方案报告内容 5.2 开发方案附图和附表

5.1开发方案报告内容 5.2开发方案附图和附表 录A(规范性附录)CO,驱油与埋存动态监测资料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标准化委员会勘探与生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永乐、杨思玉、杨永智、阮宝涛、陈国利、郑雄杰、吕文峰、郑国臣、鸿 蓉辉、王高峰、王洪全、史彦尧、李金龙、周体尧、尹丽娜、张曙光、陈顶峰

砂岩油田CO2驱油与理存开发方案编制规范 油藏工程部分

砂岩油田CO2驱油与理存开发方案编制规范 油藏工程部分

本标准规定了编制砂岩油田CO,驱油与埋存油藏工程方案的技术内容及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砂岩油田及水驱开发砂岩油田CO,驱油与埋存开发方案中油藏工程部分的编制。 其他类似碎屑岩油田,可参照使用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Y/T6511油田开发方案及调整方案经济评价技术要求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CO,驱油与埋存CO,floodingand storage 在油藏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向油层中注人CO2使其能够与原油形成非混相或混相的驱油状态, 达到补充油层能量和改善驱油效果的目的,在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同时,实现CO2的安全埋存。 3.2 混相驱油miscibleflooding 在一定的油藏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注人的CO,与原油接触后,改变两相接触带的组成并混合为 单相流体,两种流体间的界面张力消失,从而显著提高驱油效率的驱油方式。 3.3 最小混相压力minimummiscibilitypressure 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给定组成的油藏流体与注人气体之间能够实现混相的最低压力。 3.4 水气交替驱油wateralternatinggasflooding(WAG) 将水与CO2(或其他气体)以段塞的形式交替注人油藏用以提高波及体积的驱油方式。 3.5 CO,与地层油体系动态接触相态实验CO,andformationofoilsystemcontactphasebehaviorexperiments 实验模拟CO与地层油体系多次接触动态混相过程,测定相图,通常在可视的高压PVT容器中 进行

4方案编制技术内容及要求

4.1.1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简况

油田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地质条件、交通、通信及经济状况等。

4.1.2油田勘探开发历程

4.1.2.1勘探历程包括

说明发现油井过程。 b) 二维或三维地震的范围及工作量,地震资料处理及解释成果。 C) 探井、评价井井数及密度。 d) 取心及分析化验资料。 概述油田开发层组、油藏类型及各级储量提交情况。 f) 测井及地层测试情况。 g)试油、试气、试水工作量及成果

4.1.2.2开发历程包括

a)新开发油田试采成果或开发试验简况。 b)已开发油田概述开发简况

4.1.3CO,气源简况

概述注人CO,气的来源、规模及采用的输运方式。若气源为CO,气藏,需简要描述气藏类型、 含气面积、各级储量规模、主要开发方式和开发指标,

区域构造位置、地质背景、地层层序及沉积环境简要分析

4. 2.2 构造、断层

4.2.2.1构造形态

4.2. 2. 2圈闭类型及条件

分析盖层、褶皱、断层、岩性尖火和地层超覆等圈闭类型、形成条件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分机 注入CO后流体留存与运移趋势

4.2.2.3断裂系统

描述断层性质、条数、密度、产状、断距、密封性及断层复杂程度,分析断裂系统性质及潜在活 动性。

4. 2:3. 1层组划分

进行含油层组和小层的划分与对比

进行含油层组和小层的划分与对比。

4. 2 3. 2沉积相

描述沉积环境和类型,进行微相划分。

4.2.3.3砂体厚度及分布

单层层数,单层砂岩厚度 享度;描述砂体的形态和大小、连续性、稳定性、平面分布、纵向分布状况

0.2. 3.4隔层和夹层

根据隔层和夹层的岩性、产状、厚度、稳定性、渗透性,评价隔夹层对CO驱油的作用及埋有 安全性的影响。

4. 2.3.5裂缝描述

描述天然裂缝发育程度、性质及渗流特征;确定地应力分布特征,分析人工压裂裂缝的形态、大 小和方向;分析水驱开发已形成的动态裂缝和窜流通道;整体综合分析以上诸种裂缝对CO驱注采 #网布设的影响

4.2.3.6含油产状

心的含油面积和含油状况确定含油产状的级别

4.2.3.7储集性质

储集性质包括: 确定岩石名称、矿物组成、胶结物成分与含量、胶结类型、胶结程度,确定粒度、磨圆度、 分选等参数,描述岩性分布状况及变化规律, b 描述孔、洞、缝的分布状况及成因,分析孔隙连通性和天然微裂缝的发育程度、部位、形 态和方向,确定储集空间类型。 确定总孔隙度、有效孔隙度,分析空气渗透率、有效渗透率、水平渗透率、垂直渗透率

4.2.3.8储层非均质性

述层内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

4. 2. 3. 9微观孔喉

4. 2.3. 10黏土矿物

分析类型、成分、含量及分布。

4.2.3.11储集层的评价和分类

依据储集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砂体连续性、平均孔隙半径、泥质含量、胶结物含量等主

平价参数确定分类指标,并参考辅助指标对储集层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

描述分区块、分层组的油气水饱和度及分布特点;确定油气界面、油水界面和油气柱高度;硕 水过渡带的产状及厚度;分析控制油气水分布的构造、断层等地质因素。

4. 2. 5.1原油物性

地面原油物性分析包括组分、密度、黏度、凝固点、析蜡温度、蜡熔点、含蜡量、胶质、沥青 质、含硫量等;地层原油的高压物性分析包括原始气油比、溶解系数、饱和压力、压缩系数、体积系 数、原油密度和黏度等

4.2.5.2天然气性质

4.2.5.3地层水性质

分析包括水型、离子含量、矿化度、气体含量、微量元素、细菌浓度等及其在平面上的变化,

4. 2. 6 渗流物理特性

测定岩石的表面润湿性, 测定毛管压力曲线,分析曲线的变化特征。 测定油水、油气、油气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分析曲线的变化规律 分析水敏性、酸敏性、速敏性、盐敏性和碱敏性的实验结果。 评价CO,与地层流体的配伍性

4.2.7压力和温度系统

4.2.7.1压力系统

4.2.7.2温度系统

2.7.3标准温度和标准

标准温度为293.15K绿岛家园9-12#住宅楼施工组织设计,标准压力为0.101

4.2.8天然驱动能量与驱动类型

确定边水、底水、气顶能量,评价边水、底水、气顶的活跃程度。 确定油藏溶解气、弹性、重力等驱动能量,对油藏天然驱动能量进行评价和分类,判断注CO 后的主要驱动方式。

通过油藏构造、储层及储层流体分布特征分析,结合驱动类型分类,确定油藏类型。

,2.10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

油与关然气的探明地质储量,进行储量技术经 约弹性驱、水驱可采储量和经济可采储量。

.2.11精细油藏地质模型

GB/T 40167-2021 纸和纸板 加速老化(100℃).pdf4.3CO,驱油与埋存室内实验评价

4.3.1最小混相压力实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