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GHP-052-2018地质灾害深部位移监测技术规范(试行).pdf

T/CAGHP-052-2018地质灾害深部位移监测技术规范(试行).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T/CAGHP-052-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7.4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370532
下载资源

T/CAGHP-052-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AGHP-052-2018地质灾害深部位移监测技术规范(试行).pdf

地质灾害深部位移监测技术规程

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发布

T/CAGHP 0522018

言 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与定义 总则 4.1监测目的 4.2监测工作程序与现场调查 4.3监测设计要求 监测分级· 5.1 一般规定 5.2地质灾害危害等级划分 5.3地质灾害深部位移监测级别划分 监测项目 6.1一般规定 6.2地质灾害深部位移监测项目 监测方法及技术要求 7.1 般规定 7.2 深部水平位移监测 7.3深部竖向位移监测 7.4 钻孔测斜仪监测技术要求 7.5 滑动测微计、滑动变形计监测技术要求 7.6 钻孔位移计监测技术要求 7.7 分层沉降仪监测技术要求 监测网布设 8.1 一般规定 8.2 监测剖面布设 8.3 监测孔布设 监测点布设 成果资料整理 9.1 一般规定 9.2 监测数据处理 9.3 监测报告 录A(资料性附录) 地质灾害稳定现状评判表 寸录B(资料性附录) 地面沉降发育程度和地裂缝灾害规模分级表

白茆塘大桥上部结构施工方案(资料性附录)钻孔现场记录表式 (资料性附录) 现场钻孔柱状图式 (规范性附录) 监测仪器技术参数要求 (规范性附录) 监测点埋设技术要求 (资料性附录) 地质灾害深部位移监测记录数据格式 (资料性附录) 地质灾害深部位移监测网布设 (料性录) 地质灾害深部位移监测成果报告提纲

T/CAGHP052—2018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 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长江岩土工程总公司(武汉)、云南省交通规 划设计研究院、山东大学、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航天科工惯性技术有限公司和陕西煤业化工 技术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盛谦、向能武、朱泽奇、张发春、房锐、李术才、冯建伟、熊诗湖、万顺平 王苏健、陈健、冷先伦、林仕祥、李果、陈国良、李利平、石少帅、范雷、王师、李绍军、孙芳、张文鹏、 陈通、黄克军,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负责解释

T/CAGHP 0522018

T/CAGHP0522018

地质灾害深部位移监测技术规程

本标准规定了利用钻孔观测地质灾害体深部位移的相关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监测孔布设以及 监测资料整理工作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深部位移监测工作。泥石流 及其他行业的地质灾害深部位移监测可参照执行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 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208外壳防护等级 CECS369 滑动测微测试规程 DZ/T0221 滑坡、崩塌、泥石流监测规范 DZ/T0227 滑坡、崩塌监测测量规范 DZ/T0269 地质灾害灾情统计 DZ/T0283 地面沉降调查与沉降规范 DG/TJ08一2051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JB/T12204 滑动式岩土测斜仪 YS 5220岩+工程临测机范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深部位移deepdisplacement 地质灾害体内部不同深度处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 3.2 水平位移horizontaldisplacement 地质灾害体地层位移量或变形值沿水平方向的分量。 3.3 竖向位移verticaldisplacement 地质灾害体地层位移量或变形值沿竖直方向的分量。

T/CAGHP 0522018

监测孔monitoringborehole 通过在钻孔内部,沿钻孔轴向按一定间距直接或间接布设一组监测点,反映被监测又 竖向位移的观测孔

直接或间接布设在钻孔内部,能够反

4.1.1监测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深部位移变化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分析其变形机制、活动方式和诱发变形破坏的可能性及主要影响因素。 4.1.2研究和掌握地质灾害变形破坏的范围、深度和变形破坏带的活动特征与发展规律,从而为灾 害防治提供资料,并指导防治工程设计、施工,检验防治工程效果

4.2监测工作程序与现场调查

4. 2. 1监测工作程序

1/ 接受委托。 b 收集资料,现场踏勘。 制定监测方案,编制监测设计书。 d) 监测孔布置、施工与验收,设备、仪器校验和传感器组件标定 e) 现场监测及传输数据。 f 监测数据的计算、整理、分析及信息反馈。 名 提交阶段性监测结果和报告。 h) 监测工作结束后,提交完整的监测资料和监测总结报告

a 收集和熟悉地质灾害的勘察、评估、设计资料,以及所在区域的监测等相关资料。 D 收集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诱发因素资料,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与构造、地震、水 文地质、工程地质等。 收集地质灾害周边环境条件资料。可采用拍照、录像等方法保存有关资料

4. 2.3现场调查工作

a 复核相关资料与现状的关系和符合程度,确定深部位移监测项目现场实施的可行性。 查明已发生(或潜在)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分布类型、活动规模、变形特征、诱发因 素与形成机制等。 对地质灾害体的重点部位和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等,宜进行拍照、录像或绘制素描图 d) 查明地质灾害对生命财产和工程设施造成的危害程度

根据地质灾害体新近的变化情况及演化趋势预测,对地质灾害体的稳定性、发展趋势及危 害程度进行现状评估,可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成因历史分析法、极射赤平投影法等定性、 半定量的评估方法,条件允许情况下,也可采用极限平衡法、数值模拟法等定量评估方法。 在资料收集分析和现场踏勘、调查的基础上,编制调查报告

3.2监测设计书包括以下内容: a) 监测目的与任务。 b) 地质灾害体特征与监测环境条件。 C) 深部位移监测分级、监测项目 d) 监测网布设。 e) 人工巡视、深部位移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f) 监测期及监测频率。 g 仪器设备及检定要求。 h) 监测数据分析。 1) 监测成果报告。 地质灾害深部位移监测工作应按经批准的监测设计书实施。当地质灾害有重大变化时,应

4.3.2监测设计书包括以下内容

a)监测目的与任务。 b) 地质灾害体特征与监测环境条件。 c) 深部位移监测分级、监测项目。 d) 监测网布设。 e) 人工巡视、深部位移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f) 监测期及监测频率。 g 仪器设备及检定要求。 h) 监测数据分析。 i)监测成果报告

4.3.3地质灾害深部位移监测工作应按经批准的监测设计书实施。当地质灾害

5.1.1实施地质灾害深部位移监测前,应根据地质灾害危害等级和地质灾害体稳定性状态或发育 程度、规模进行地质灾害深部位移监测分级, 5.1.2在监测实施过程中,若地质灾害体的稳定状态发生变化时,地质灾害深部位移监测级别应按 本标准的有关规定进行调整

5.2地质灾害危害等级划分

2.1地质灾害危害对象应根据地质灾害所危及的范围确定,包括城镇、村镇、主要居民点以 、交通干线、水库等重要公共基础设施, 2.2地质灾害危害等级应根据经济损失和危害对象,按表1确定

5.3地质灾害深部位移监测级别划分

5.3.1滑坡、崩塌深部位移监测级别应根据地质灾害体的稳定现状和危害等级,按表2确定。 5.3.2滑坡、崩塌稳定现状宜由地质灾害勘查或危险性评估结果确定。当无相关资料时,滑坡的稳 定现状宜采用地质分析法、极限平衡法等确定,也可依据滑坡野外特征按附录A表A.1判定;崩塌 的稳定现状宜采用地质分析法、极射赤平投影法、力学分析法等确定

T/CAGHP052—2018

表1地质灾害危害等级划分表

表2滑坡、崩塌深部位移监测级别划分表

表3地面塌陷深部位移监测级别划分表

5.3.4地面塌陷稳定现状宜由地质灾害勘查或危险性评估结果确定。当无相关资料时,采空地面 塌陷稳定现状宜采用工程地质分析法、地表移动变形判别法、极限平衡法和数值模拟法等确定,也可 依据采深采厚比,按附录A表A.2a判定,或依据地表变形实测资料按附录A表A.2b判定;岩溶地 面塌陷稳定现状可根据岩溶区微地貌、堆积物性状、地下水埋藏及活动情况,按附录A表A.3判定。 5.3.5地面沉降深部位移监测级别应根据地

T/CAGHP 0522018

表4地面沉降深部位移监测级别划分表

5.3.6地面沉降发 当无相关资料时,地面沉降 发育程度可依据近5年 ,按附录B表B.1确定。 5.3.7地裂缝地表变 等级,按表5确定

表5地裂缝深部位移监测级别划分表

.8地裂缝灾害规模可依据地裂缝长度和影响宽度,按附录B表B.2的规定进行分级。

6.1.1地质灾害深部位移监测项目应根据地质灾害的特点、监测工作级别以及设计施工的要求综 合确定,并能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化特征和安全状态。 6.1.2在监测实施过程中,若地质灾害的监测级别发生变化时,地质灾害的监测项目应按本标准有 关规定进行调整,但不宜减少监测项目。 6.1.3深部位移监测项目宜与其他规范规定的地质灾害监测项目配合使用,相互印证、综合分析 对比研究。

表6滑坡、崩塌深部位移监测项目表

T/CAGHP 0522018

T/CAGHP052—2018

6.2.2地面塌陷深部位移 按表7确定。 6.2.3地面沉降深部位移监测 的特点和监测级别,按表8确定 6.2.4地裂缝深部位移监测项目应根据3 灾害体的特点和监测级别,按表9确定。

表7地面塌陷深部位移监测项目表

表8地面沉降深部位移监测项目表

表9地裂缝深部位移监测项目表

7.1.1地质灾害深部位移监测,应在钻孔中设计监测点,采用深部位移监测设备进行监测;当现场 勘查或其他监测结果显示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处于急剧变形阶段时,不宜布设监测孔开展深部位 移监测,可结合地质灾害应急监测规范开展应急监测。 7.1.2钻孔孔径应满足监测孔布设要求,钻进工艺应满足地层编录的需要,钻孔施工过程中应同时 完成钻孔编录,并根据钻孔编录绘制钻孔柱状图。钻孔记录表应符合附录C要求,现场钻孔柱状图 宜按附录D的图式绘制。 7.1.3钻孔施工应满足下列要求

北京某多层住宅施工组织设计7.1.3钻孔施工应满足下列要求

a)钻扎开始前,先校核钻扎 问和孔深。 b) 应选择同轴度好、刚性强的地质钻机,配壁厚6mm~8mm的粗径钻具,并加钻杆扶正器, 钻机的安放应坚固稳定。 钻孔深度宜大于监测孔深度1m2m。 d 钻孔轴线每100m累计顶角变化应不超过1°;钻孔顶角变化超限时,应使用钻孔纠斜方法 纠正。

e)在不良地质条件下,应降低转速,减压钻进,如有塌孔,采用下套管和注浆扫孔法护壁。 钻孔结束后仪器安装前用压力清水将钻孔冲洗干净。检查钻孔通畅情况,测量钻孔深度 方位、顶角。 7.1.4地质灾害深部位移监测方法应考虑监测对象和监测项目的特点、监测级别、设计要求、精度 要求、场地条件和当地工程经验等因素,本着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综合确定。 7.1.5地质灾害深部位移可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组合监测,监测数据应互相校核、互相验证,做 出综合分析。在经济与场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或判断对施测人员安全可能有不利影响时,宜实行 数据自动化采集和实时监测,自动化监测须与人工测量校准,验证稳定后方可投入使用。 7.1.6深部位移监测设备应满足监测精度要求,并应稳定、可靠,防护等级不小于IP66。监测设备 应定期进行检定校准以及维护保养 7.1.7对同一监测项目,监测时宜符合下列要求: a) 采用相同的监测方法和观测路线 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 c 固定观测人员。 d) 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7.1.8 深部位移监测点应在测试前7d埋设完毕,在5d~7d内用深部位移监测设备对同一监测 孔中的所有监测点均进行3次重复观测,判明处于稳定状态后,方可进行深部位移初始值测定,并取 3次连续观测值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7.1.9 在地质灾害深部位移监测期间,应经常对地质灾害体进行视。地质巡视宜包括下列内容 a 地质灾害体地表裂缝的发生与发展变化。 b) 地质灾害体及附近地表水体、泉水点数与泉水流量。 ) 地质灾害体及周边建(构)筑物的变形破坏。 d) 地质灾害体局部有无塌、鼓胀、剪出现象。 7.1.10 当监测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报告委托方,同时应及时增加监测次数或调 整监测方案: a) 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者速率加快。 b) 监测数据达到或超出预警值。 ) 周边建(构)筑物突发较大或不均匀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明显倾斜

7.2深部水平位移监测

7.2.1深部水平位移宜采用钻孔测斜仪进行监测,也可采用滑动测微计、滑动变形计、钻孔位移计 或其他满足精度要求的方法进行监测。 7.2.2采用测斜仪进行深部水平位移监测时,应在竖直钻孔中预理测斜管。 7.2.3当采用滑动测微计、滑动变形计、钻孔位移计进行深部水平位移监测时,宜在水平钻孔中预 理测管或位移计,也可在与水平面成一定倾角的钻孔中预理埋,但应将监测得到的沿钻孔轴向的位移 通过角度转换,计算其水平位移。 7.2.4深部水平位移计算时,应确定固定起算点,固定起算点可设在监测孔的顶部或底部;当监测 孔底部未进入稳定岩土体或已发生位移时,应以孔顶为起算点,并应测量孔顶的平面坐标进行水平 位移修正。

先张法预应力空心板桥梁施工组织设计T/CAGHP 0522018

7.3深部竖向位移监测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