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257-2014 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250000).pdf

DZ/T 0257-2014 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250000).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93.3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382072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Z/T 0257-2014 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250000).pdf

D.2.1.9第四纪地质灾害调查

D.2.1.9.1基本调查内容: 发育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和危害程度。 b) 各种灾害形成的地质背景、发生的自然条件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影响。 c 环境地质灾害的分区和分级评价 d) 研究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如群发性、连续性、潜在性以及各种灾害之间的生成联系。 e 初步预测各种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发展趋势。 f 对危害较大者应开展治理措施和预防对策研究。 0.2.1.9.2 地震地质灾害调查: 地震地质灾害调查主要包括:不同类型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引发的各种地表地质灾害(地震断 裂、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喷沙冒水、地表变形等)。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地震 烈度。 b) 震害地质条件调研:调查和研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类型和物理性、水文地质条件、平原 区松散层的厚度(或基岩的埋深)等与地震震害之间的关系。 C) 古地震地质灾害的调查:根据地震裂度等震线的长轴走向,对各种地震构造现象进行综合分 析,查明发震构造和控震构造等活动构造体系,

某省某法院审判综合楼安全施工组织设计D.2.1.9.1基本调查内客

1.9.3崩塌、滑坡、泥石滑

a 崩塌、滑坡、泥石流属斜坡重力地质灾害,多发生在新构造运动强烈抬升、河流强烈切割、地形 起伏较大、降雨充沛和暴雨集中以及人类经济工程活动较强烈的地区,应作为重点调查区。 b) 调查灾害发生的时间、范围、规模、特点、危害和造成的损失。通过访问(现代灾害体)和年龄 测定(古灾害体),确定灾害的发生时间。对于重要滑坡体应作详细调查。 c) 形成条件调查,主要内容是: 1)地貌条件:崩、滑坡所处斜坡的坡角、坡高、坡长,斜坡前缘临空区的大小;泥石流沟的长 度、坡降及沟口和供源区的地貌特征等。 2) 地层岩性条件:成岩程度、岩性均一性、岩石的强度、岩石风化程度、地层的产状(注意倾向 和坡向的关系)等,泥石流供源区松散堆积物的岩性特征和成因类型。 构造条件: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和强度,边坡处地质构造特征(断裂、节 理的发育程度与产状)等。 4 水文地质条件:地表水的分流、汇聚等、径流状态,地下含水层的分布、埋深和出露情况,水 文地质特征与灾害体的关系。 d) 影响因素调查,主要内容是: 1)自然因素:降雨区的大小、雷电、地震等。 2)人为因素:坡脚开挖,后缘加载,排水不当,建筑物安排不合理,矿山废渣和建筑施工废弃 物堆积不当等

a) 崩塌、滑坡、泥石流属斜坡重力地质灾害,多发生在新构造运动强烈抬升、河流强烈切割、地形 起伏较大、降雨充沛和暴雨集中以及人类经济工程活动较强烈的地区,应作为重点调查区。 b 调查灾害发生的时间、范围、规模、特点、危害和造成的损失。通过访问(现代灾害体)和年龄 测定(古灾害体),确定灾害的发生时间。对于重要滑坡体应作详细调查。 形成条件调查,主要内容是: 1)地貌条件:崩塌、滑坡所处斜坡的坡角、坡高、坡长,斜坡前缘临空区的大小;泥石流沟的长 度、坡降及沟口和供源区的地貌特征等。 2) 地层岩性条件:成岩程度、岩性均一性、岩石的强度、岩石风化程度、地层的产状(注意倾向 和坡向的关系)等,泥石流供源区松散堆积物的岩性特征和成因类型。 3) 构造条件: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和强度,边坡处地质构造特征(断裂、节 理的发育程度与产状)等。 4) 水文地质条件:地表水的分流、汇聚等、径流状态,地下含水层的分布、埋深和出露情况,水 文地质特征与灾害体的关系。 d) 影响因素调查,主要内容是: 1)自然因素:降雨区的大小、雷电、地震等。 2)人为因素:坡脚开挖,后缘加载,排水不当,建筑物安排不合理,矿山废渣和建筑施工废弃 物堆积不当等。 2.1.9.4地震缝调查: a)地震缝形态特征、产状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组合形态、规模等。 b)地震缝形成的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背景。分析形成的影响(如采矿、抽取地下水、工程开挖 c)确定地震缝成因:内营力地震缝(构造地裂缝、地震地裂缝等)、外营力地裂缝(滑坡地裂缝、崩 地裂缝、地面沉降地裂缝等)、气候型地震缝(冻胀地裂缝、岩土体干湿胀缩地裂缝等)。 2.1.9.5地面沉降调查: a)地面沉降的分布范围、发生历史、沉降的幅度和沉降的速率,特别要注意沉降幅度的空间差异 和沉降速率的时间变化,地面沉降危害程度等。划分地面沉降的成因,常见的成因有构造沉 降,抽取地下水、土层压缩等。 b) 各种地面沉降形成的地质背景和影响要素,尤其是新构造运动、地下水变化、地下含水层岩性 特征和人类活动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c)地面沉降的发展趋势预测、防治和预防对策的初步研究。 2.1.9.6地面塌陷调查: a)通过调查,确定其成因类型(如岩溶塌陷、非岩溶地面塌陷);调查非岩溶地面塌陷起因(是否因 人工采矿或洞室开挖所致);调查地面塌陷发生的时间、规模(塌陷面积和深度)、塌陷区范围和 分布规律。 b 分析地面塌陷的产生与地形地貌(注意掩埋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地质因素 的关系,特别应注意岩溶塌陷是与人工抽取地下水、非岩溶地面塌陷与矿山疏干、排水或采空、 洞室开挖等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 对居民集中区和重要经济发展地区的地面塌陷,应使用地球物理探测的手段,如浅震、电法、地 质雷达等,必要时结合钻探手段,查明地下洞穴、矿井和洞室的体积、分布、埋深等。 .1.9.7河流、湖泊(水库)和海岸的侵蚀与淤积调查:

D.2.1.9.4地震缝调查

D.2.1.9.5地面沉降调查:

D.2.1.9.6地面璃降调查

文(流速、流量、水位等)特点,地质地貌、地层岩性组成、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特点、人类经济

和工程活动与河流、湖泊(水库)、海岸的侵蚀与积的关系·查明 调查河流、湖泊(水库)和海岸的侵蚀与淤积的历史和现状,包括侵蚀崩塌的体积和规模(岸 的程度和宽度等),沉积和堆积的速率和规律等。总结其发展演化规律,初步预测其发展趋势 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0.2.1.9.8土地沙化和沙漠化调查: 调查土地沙化和沙漠化的分布范围、发育程度、灾情特征、形成历史、扩展速度等特点。 b 调查土地沙化和沙漠化形成的地质背景,分析土地沙化和沙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气候条件 的变化、地表植被和生态条件的变化等)和人为因素(开荒种地、树木砍伐、过渡放牧、不合理的 耕种方式等)。 研究土地沙化和沙漠化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查明其危害和造成的损失。预测土地沙化和沙漠 化的可能发展趋势。在综合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防治的对策和建议。

D.2.1.9.9水土流失调香

.2.1.9.9水土流失调查: a) 调查水土流失的范围、强度(侵蚀模数等)、侵蚀特点和类型。 b 查明水土流失的原因.包括新构造运动、地貌、地层岩性(地表松散层的岩性组成、成因和下伏 基岩的特点)、地表植被和生态条件变化等自然因素和开荒种地、树木砍伐、过渡放牧、不合理 的耕种等人类活动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根据野外调查和遥感影像分析,进行水土侵蚀面积和强度的定性描述和定量统计。 d) 水土流失的危害调查,如土层变薄、根植土被破坏、土壤肥力降低和河流湖泊、水库淤积、洪水 泛滥等。

D.2.1.9.10特殊土体灾害调查:

a)黄土的湿陷调查:调查黄土湿陷的分布范围.划分湿陷类型;黄土湿陷发生的地质、地貌基础: 查明湿陷性黄土的粒度组成、物质成分、结构和胶结特点、成因和时代;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地 下水分布与埋藏特征、大气降水、地表水径流、排泄特点及其对黄土湿陷的影响。 b 胀缩土调查:调查胀缩土的矿物成分、结构、成因与厚度;宏观变形特点及其影响因索,特别是 大气降水、地表水体和地下水对胀缩土变形的影响;胀缩土造成的危害程度和损失。 C 淤泥质软土的调查:调查淤泥质软土的分布范围、厚度、成因、时代;淤泥质软土的物质成分、结 构、饱和度;淤泥质软土地基的承载力与可能变化条件下对地基的危害。 d) )土石冻融灾害调查:调查岩(土)层的物质成分与结构;地下水的埋深及水位变化;气温变化; 冻结层厚度(永久的、季节性的)、冻融变化周期、土石冻融类型及其成因;土石冻融的危害 程度。 沙土液化灾害调查:调查沙土液化的空间分布、沙土液化程度现状;液化层的粒度组成、密实程 度、成因和堆积年代;液化沙层上覆非液化黏土的层厚以及地下水的埋深;区域地貌、新构造运 动、地下水等对沙土液化的影响的调查:沙土液化的危害程度,

D.2.2不同地区第四系重点调查内容

D.2.2.1东部平原和盆地区

适当放宽,路线长度可以减少1/4~1/5,路线布置应以垂直于测区主要河流为主。 D.2.2.1.2路线地质调查除完成一般的第四系调查外,还应调查如下内容 a)河流、湖泊、海岸线变迁过程的调查,应将不同时期水体的岸线和古河道等标注在图上。 b)人为地质作用现象的调查。 c)洪涝灾害的范围和规模调查,特别是对洪涝灾害时间的调查

d)第四纪古三角洲、现代三角洲演化和三角洲相带划分调查。 e 平原河流现代心滩、边滩的扩大、缩小和移动调查。 f 湖泊进积和退积等沉积物的岩性、岩相和相互关系调查。 g 从研究的角度进行详细的第四系分层和岩性描述。 h 开展系统的地层学研究,除建立岩石地层单位外还要对全孔岩心进行磁性地层学和年代地层 学研究。 i 加强环境演化研究,重点是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环境演化的研究,查明沉积相的演替和古气候的 阶段划分与演化规律。 D.2.2.1.3钻孔岩心是平原区第四纪调查的重要资料,要全面系统地收集测区已有的各类钻孔资料,加 强对其进行观察、描述和研究。当一图幅的1/2以上为平原区时,应最少有一个打穿第四纪的钻孔。岩 心直径不得小于105mm,岩心的编录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岩心一半用于样品测试,另一半留存 国家岩心库永久保存。除砾石和粗沙层外钻孔的取芯率不得低于85%。除钻孔外还应根据实际需要 配合一定数量的浅井等工程手段。 D.2.2.1.4物探方法是平原和大型盆地区第四纪地质调查的必要手段,要据实际需要布置一定的物探 剖面。物探线应通过钻孔。采取的物探方法应以浅震、高密度电法和地质雷达为主。 D.2.2.1.5图面除表达一般的地质内容外,还应编绘第四系厚度等值线、不同地层时代或不同地层单位 顶(底)面深度等值线、钻孔或浅井柱状图等隐伏的第四纪地质资料

D.2.2.2山地丘陵和大型河谷区

D.2.2.2.1地貌调查

系统划分地税类型和地 展和演化。加强对灾害地貌、构造地貌、层状地貌 系统测制河谷地貌部面

D.2.2.2.2地质灾害调查

重点调查地震灾害和崩、滑、流等山地灾害的空间分布,分析其形成的地质背景、发生条件和人类地 质作用的诱发因素。

D.2.2.2.3基本填图单位

以岩石地层单位、成因地层单位和地貌单元为基本填图单位,分析第四纪堆积物与各种地貌类型的 关系:加强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和区域地层对比研究

D.2.2.2.4图面表示

大面积分布于基岩山地、丘陵区的 价值的,不应轻易“招 盖”处理,应如实填绘在地质图上(或另用附图表达) 意义、且无法按比例表示的第四系,可采取在表示基岩特 ,加画 一定的符号处理。

D.2.2.3黄土高原区

D.2.2.3.1路线调查内容

区分原生黄土(风成)与次生黄土(水成);观察描述黄土的颜色、成分、粒度、黏粒、沙粒含量比、 构、构造、固结程度;识别黄土中的古土壤层,观察描述其颜色、厚度、延伸情况及其稳定性、土壤化程度 等;观察描述钙质结核层的分布、结核形状、大小及其与古土壤的关系;加强对粉沙层、侵蚀面、风化壳的 观察描述。加强对侵蚀地貌和重力地质灾害地貌的调查分析其形成的地质地貌条件

D.2.2.3.2小流域调查

选择代表性的小流域,调查流域水土流失和河流(溪流)的侵蚀作用等现代地质作用的特点。王要 调查内容是:谷中谷、裂点、各个微地貌单元之间的冲淤变化、河谷(溪谷)形态特征、主要侵蚀方向和方 式。通过访问调查,查明侵蚀作用的时空进程。计算小流域内的侵蚀强度和侵蚀速率。调查现代地质 作用的强度、方式、发展方向等

D.2.2.3.3部面测制与研究要求

各个填图单元均需系统测制剖面。实测剖面应选择 对较大的位置。要特别注重古土壤发育情况。系统进行年代学(古地磁、热释光、C"等测年)和古气候 古环境(粒度、磁化率、磁组构、植硅体、孢粉、动物化石、碳氧同位素、生标等)研究、

D.2.2.3.4地层单位建立

以岩石地层单位(午城黄土、离石黄土、马兰黄土)为基本填图单位,加强土壤地层学和年代地层 新余钢铁公司20000Nm3h制氧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建立古土壤地层序列和年代地层序列。开展岩石地层、土壤地层和年代地层多重填图。利用古 志层进行区域第四纪地层层序对比

D.2.2.4西北于旱区

D.2.2.4.1划分风成沙丘类型(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等),调研沙漠的动态变化(沙漠的折 大、活化、逆转和缩小)。 D.2.2.4.2山前第四纪洪积扇的形成时代、期次划分,各期洪积扇的沉积相带划分,探讨与地下水赋存 的关系。 D.2.2.4.3观察描述化学沉积物(膏盐等)的成分、层数、厚度等。 D.2.2.4.4具有重要环境意义的地貌和沉积物的调研,如沙漠地区的第四纪古河道、古湖泊,古土壤、古 风化壳,古风沙、古冰川古人类活动遗迹等。

D.2.2.5青藏高原区

GB/T 37556-2019标准下载D.2.3区域环境地质调查

D.2.3.1若干基本概念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