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9288-2020 蓄热型电加热装置.pdf

GB/T 39288-2020 蓄热型电加热装置.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7 M
标准类别:城镇建设标准
资源ID:221810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39288-2020 蓄热型电加热装置.pdf

装置相关部位上应设有指示、控制、操作等必要的表示名称、位置或状态的标志(如转向、济 指示仪表以及各种控制按钮等)

装置电气部件、高温部件应有当心高温、当心触电、接地、警告等安全标志,并应符合GB2 关规定。

GB/T39288—2020

9.2.1产品的包装应适应其运输条件。 9.2.2包装箱内随机文件应包括以下内容: a)产品合格证; b)使用说明书; c)装箱单JGJT413-2019 玻璃幕墙粘结可靠性检测评估技术标准, 9.2.3包装箱应满足产品的防锈、防潮、防振动以及防碰撞等性能相关要求

9.3.1装置在运输和吊装过程中,应防止剧烈震动,不应抛掷、碰撞等,防止雨淋及化学物品的侵蚀 9.3.2包装后的装置,应要善地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场所,不得颠倒、侧放 9.3.3对临时露天存放的包装箱应采取防雨、防潮和防止碰撞等措施。 9.3.4贮存仓库内应无酸、碱、易燃、易爆、有毒等化学物品和其他具有腐蚀性的气体及物品。 9.3.5装置在运输及贮存过程中,应避免强烈电磁场作用

3.1装置在运输和吊装过程中,应防止剧烈震动,不应抛掷、碰撞等,防止雨淋及化学物品的侵蚀 3.2包装后的装置,应妥善地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场所,不得颠倒、侧放。 3.3对临时露天存放的包装箱应采取防雨、防潮和防止碰撞等措施。 3.4贮存仓库内应无酸、碱、易燃、易爆、有毒等化学物品和其他具有腐蚀性的气体及物品 3.5装置在运输及贮存过程中,应避免强烈电磁场作用

GB/T39288—2020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蓄热型电加热装置的实验室热工性能试验方法

A.1.1应测试试验期间装置所处的环境温度。4个温度测点应分别布置在装置4个轮廓立面垂直中心 线上距立面各0.6m的位置,环境温度测试值为4个测点的算数平均值。 A.1.2测试过程中各参数的采集间隔不应大于1min。 1.1.3装置的耗电量应包含传热辅助用电设备的耗电量,不应包含热输出辅助用电设备的耗电量。 A.1.4试验用各类测量仪器应在计量检定有效期内,其准确度应符合表A.1的规定。

表A.1各测量参数准确度要求

A.2热工性能试验系统要求

A.2.1热风输出蓄热型电加热装置

A.2.1.1试验系统由试验机组、连接管路、测试装置、测量仪表以及空气处理装置组成,并应按图A.1 所示布置

A.2.1.1试验系统由试验机组、连接管路、测试装置、测量仪表以及空气处理装置组成

1.1试验系统由试验机组、连接管路、测试装置、测量仪表以及空气处理装置组成,并应按图A 长布置。

)试验地点海拔高度不高于1000m,高于1000m时应进行相应的修正。

GB/T39288—2020

A.3.3.1试验目的是为后期试验做准备,并验证控制系统的性能。 A.3.3.2自控通电蓄热过程:试验开始时,首先将试验机组控温系统设定为标称蓄热温度,再以额定工 作电压为试验机组通电蓄热,控温系统依据蓄热体温度自动控制试验机组的通断电至控温系统首次自 动断电,继续该过程直至自首次自动断电时刻起的持续时间不小于4h。 A.3.3.3放热过程:自控通电蓄热过程后,停止通电蓄热,并启动放热过程,放热初期以标称热输出功 率放热,直至热输出功率低于标称值,然后持续放热至热输出功率降低至标称热输出功率的50%,放热 过程结束

3.4初次通电蓄热试马

A.3.4.1试验目的是为后期试验做准备。

A.3.4.1试验目的是为后期试验做准备。

3.4.1试验目的是为后期试验做准备。 3.4.2初次通电蓄热试验应在预运行试验结束后20min内进行。 3.4.3试验开始时,首先将试验机组控温系统设定为标称蓄热温度,再以额定工作电压为试验机 电蓄热,当蓄热体温度达到标称蓄热温度时,控温系统自动断开电加热元件电源。 3.4.4记录电加热元件电源首次断开时的耗电量E,(kW·h)和试验时长1(s)

A.3.5最大静置漏热试验

A.3.5.1试验目的是为确定最大蓄热工况下试验机组的静置热损失。 A.3.5.2试验应在初次通电蓄热试验结束后电加热元件电源自动断开时开始进行。 A.3.5.3自控通断电过程:控温系统应能在蓄热体温度达到标称蓄热温度时为电加热元件自动断电, 且应能在蓄热体温度回落一定差值时为电加热元件自动通电,在该试验中,若制造商无特殊指定,该回 客温差三(标称蓄热温度一标称蓄热体下限温度)×2%,电加热元件自动断电时刻至下一次自动断电时 刻为一个周期。 A.3.5.4当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时,试验过程应终止: a)试验时长不小于8h; b) 自控通断电过程进行了至少3个周期; C 当自控通断电过程不少于3个周期、试验时长不小于8h时,若控温系统自动控制电加热元件 处于通电状态,则试验过程应在自动断电时刻结束。 A.3.5.5 记录试验过程的总耗电量E2(kW·h)和试验时长2(s)

A.3.5.1试验目的是为确定最大蓄热工况下试验机组的静置热损失。 A.3.5.2试验应在初次通电蓄热试验结束后电加热元件电源自动断开时开始进行。 A.3.5.3自控通断电过程:控温系统应能在蓄热体温度达到标称蓄热温度时为电加热元件自动断电, 且应能在蓄热体温度回落一定差值时为电加热元件自动通电,在该试验中,若制造商无特殊指定,该回 落温差=(标称蓄热温度一标称蓄热体下限温度)×2%,电加热元件自动断电时刻至下一次自动断电时 刻为一个周期

a 试验时长不小于8h; b) 自控通断电过程进行了至少3个周期; C 当自控通断电过程不少于3个周期、试验时长不小于8h时,若控温系统自动控制电加热元件 处于通电状态,则试验过程应在自动断电时刻结束。 A.3.5.5记录试验过程的总耗电量E,(kW·h)和试验时长,(s)

A.3.6.1试验目的是为确定纯放热方式下试验机组的最大有效放热量 A.3.6.2该试验应在最大静置漏热试验结束后立即开始进行。 A.3.6.3第一次放热过程:启动用于传热介质和热输出介质循环换热的泵或风机,并使试验机组以标 称热输出功率放热,直至热输出功率低于标称值,然后持续放热至热输出功率降低到标称热输出功率的 75%,该过程结束,关团泵或风机。记录试验过程的总耗电量E(kW·h)和总试验时长t:(s)。 A.3.6.4第一次再通电蓄热过程:第一次放热过程结束时,立即开始该试验过程,以额定工作电压为试 验机组通电蓄热,第一次再通电蓄热过程至达到标称蓄热温度,且控温系统控制电加热元件电源自动断 开时结束。记录试验过程的耗电量E,(kW·h)和通电时长T。(s)。 A.3.6.5第二次放热过程:第一次再通电蓄热过程结束时,立即开始该试验过程,启动用于传热流体循 环换热的泵或风机,并使试验机组以标称热输出功率放热,直至热输出功率低于标称值,然后持续放热

6.5第二次放热过程:

的耗电量Es(kW·h)、该过程总试验时长Ts(s)和放热至热输出功率低于标称值时刻的试验时长Tsn s)。 A1.3.6.6第二次再通电蓄热过程:第二次放热过程结束时,立即开始该试验过程,以额定工作电压为试 验机组通电蓄热,第二次再通电蓄热过程至达到标称蓄热温度,且控温系统控制电加热元件电源自动断 开时结束。记录试验过程的耗电量E(kW·h)和通电时长t:(s)

A.3.7平均蓄热电功率的确定

实验室试验的平均蓄热电功率应按式(A.1)进行

式中: 实验室试验的平均蓄热电功率,单位为千瓦(kW): 第一次再通电蓄热过程的耗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E。———第二次再通电蓄热过程的耗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T。——第一次再通电蓄热过程的通电时长,单位为秒(s); 6 第二次再通电蓄热过程的通电时长,单位为秒(s)

A.3.8易接触部位最高外表面温升的确定

在初次通电蓄热试验结束时,使用红外成像设备确定试验机组2m以下高度范围内外壳最高温度 区域,在机组外壳表面该区域均匀布置不少于6个温度测点,在最大静置漏热试验和放热试验中连续监 则该区域表面温度.测点测得的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的最大差值即为最高外表面温升

A.3.9最大静置热损失率的确定

室试验的最大静置热损失率应按式(A.2)进行计

hel 实验室试验的最大静置热损失率,%; E2 最大静置漏热试验过程的总耗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T2 最大静置漏热试验过程的时长,单位为秒(s); P.—实验室试验的平均蓄热电功率,单位为千瓦(kW)

A.3.10最大有效放热量的确定

E2·3600 bel : X 100% t, . P.

.3.10.1应在第二次放热过程中测试最大有效放热量,蒸汽输出装置实验室试验的最大有效放热量 应按式(A.3)进行计算:

Qmdl, =Zm fw (h sat.st h fw ghum 100

式中: Qmdlv 蒸汽输出装置实验室试验的最大有效放热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N. 试验开始至达到;时长的总记录数; mfw 给水质量流量,单位为千克每秒(kg/s);

hsat.st 干饱和蒸汽熔值,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 hfw 给水恰值,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 Y 汽化潜热,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 饱和蒸汽湿度,%; 测定蒸汽湿度时的取样量,单位为千克每秒(kg/s); △T; 第j次记录的时间间隔,单位为秒(s),△,不应大于60s。 A.3.10.2 热水输出、热风输出和有机热载体输出装置实验室试验的最大有效放热量应按式(A.4)进行 计算:

式中: Qmdlo 热水输出、热风输出和有机热载体输出装置实验室试验的最大有效放热量,单位为千瓦 时(kW·h); N1 一 试验开始至达到Ts时长的总记录数; C 热输出介质的平均比热,单位为焦每千克摄氏度[J/(kg·℃)]; mhd 热输出介质的质量流量,单位为干克每秒(kg/s); t。 试验系统测试的试验机组出口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t 试验系统测试的试验机组进口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A 第j次记录的时间间隔,单位为秒(s),△t,不应大于60s。

A.3.11热效率的确定

气输出装置实验室试验的热效率应按式(A.5)进行

............

蒸汽输出装置实验室试验的热效率,%; Qmdl—蒸汽输出装置实验室试验的最大有效放热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E。一一第一次再通电蓄热过程的耗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E: 第二次放热过程的耗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A.3.11.2热水输出、热风输出和有机热载体输出装置实验室试验的热效率应按式(A.6)进行计算

/lo 一热水输出、热风输出和有机热载体输出装置实验室试验的热效率,%; Qmdlo———热水输出、热风输出和有机热载体输出装置实验室试验的最大有效放热量,单位为 时 (kW : h)

A.3.12压力损失的确定

应在第二次放热过程试验中测试装置的压力损失,并符合下列规定: )用于测试热风输出装置压力损失的压差测量装置的安装方式见图A.1; b)用于测试热水输出和有机热载体输出装置压力损失的压差测量装置的安装方式见图A.2。

GB/T 392882020

A.3.13放热过程有效放热量

Qaly = m fw (h sat.st h fw Ya g humY ;/3600 100

式中: Qdlv 蒸汽输出装置实验室试验的放热过程有效放热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N2 试验开始至达到T5时长的总记录数; mfw 给水质量流量,单位为千克每秒(kg/s); hsat.st 饱和蒸汽恰值,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 hf 给水值,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 Y 汽化潜热,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 饱和蒸汽湿度,%; ghum 测定蒸汽湿度时的取样量,单位为千克每秒(kg/s); ; 第i次记录的时间间隔,单位为秒(s),△,不应大于60s。 A.3.13.2 热水输出、热风输出和有机热载体输出装置实验室试验的放热过程有效放热量应按式(A.8) 进行计算:

Qdlo 热水输出、热风输出和有机热载体输出装置实验室试验的放热过程有效放热量,单位头 干瓦时(kW·h); N2 一 试验开始至达到T5时长的总记录数; C 热输出介质的平均比热,单位为焦每千克每摄氏度[J/(kg·℃)]; mbd 热输出介质的质量流量,单位为千克每秒(kg/s); t。 试验系统测试的试验机组出口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t; 试验系统测试的试验机组进口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T 第j次记录的时间间隔,单位为秒(s),△t,不应大于60s。

B.1参数测量一般要求

GB/T39288—2020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蓄热型电加热装置的现场热工性能试验方法

B.1.1应测试试验期间装置所处的环境温度。4个温度测点应分别布置在装置4个轮廓立面垂直中心 线上距立面各0.6m的位置,环境温度测试值为4个测点的算数平均值。 B.1.2测试过程中各参数的采集间隔不应大于1min。 B.1.3装置的耗电量应包含传热辅助用电设备的耗电量,不应包含热输出辅助用电设备的耗电量, B.1.4试验用各类测量仪器应在计量检定有效期内,其准确度应符合表B.1的规定

表B.1各测量参数准确度要求

型电加热装置的热工性能试验应满足以下环境条

GB/T 392882020

b)试验机组周围风速不大于1.0m/s; c)试验地点海拔高度不高于1000m,高于1000m时应进行相应的修正。

B.4传感器和测量仪表的布置

B.4.1环境温度传感器的布置应符合B.1.1的规定,其他环境参数的传感器布置位置不应远于被测装 置边界1m,且高度应为试验机组主体高度的1/2。 B.4.2电力参数计量仪表应布置在操作安全且易于观测的位置。 B.4.3试验机组热输出介质温度传感器的布置应尽可能分别靠近试验机组的进、出接口,传感器与装 置接口间的管路长度不宜大于1.0m且应进行保温处理 B.4.4热输出介质管路流量传感器的布置应满足其对管路形式的要求。

B.5.1试验目的是为后期试验做准备,并验证系统的运行调节性能。 B.5.2预运行试验开始时,首先将试验机组控温系统设定为标称蓄热温度,再为试验机组通电蓄热,预 运行试验应为完整的蓄放热周期,蓄热过程以装置监测的蓄热体温度达到标称蓄热温度且控温系统自 动断开蓄热电加热元件电源为结束点,放热过程以热输出功率降低到标称热输出功率的75%为结 束点。

B.6初次通电蓄热试验

1初次通电蓄热试验应在预运行试验结束后20min内进行 2试验开始时,首先将试验机组控温系统设定为标称蓄热温度,再为试验机组通电蓄热,当蓄热 达到标称蓄热温度时,控温系统自动断开电加热元件电源

1初次通电蓄热试验应在预运行试验结束后20min内进行 2试验开始时,首先将试验机组控温系统设定为标称蓄热温度,再为试验机组通电蓄热,当蓄热 达到标称蓄热温度时,控温系统自动断开电加热元件电源

B.7最大静置漏热试验

B.7.1试验过程按A.3.5的规定进行。 B.7.2记录试验过程的总耗电量Eher(kW·h)、试验时长Ther(s)。 B.7.3最大静置漏热试验结束后,试验机组应放热至热输出功率降低到标称热输出功率的75%

B.7.1试验过程按A.3.5的规定进行, B.7.2记录试验过程的总耗电量Eher(kW·h)、试验时长Ther(s)。 B.7.3最大静置漏热试验结束后,试验机组应放热至热输出功率降低到标称热输出功率的75%。

B.8第一次蓄放热试验

B.9第二次蓄放热试验

3.9.1第二次蓄放热试验应以第一次蓄放热试验结束为起始点,为试验机组通电蓄热

B.10平均蓄热电功率的确定

现场试验的平均蓄热电功率应按式(B.1)进行计

Paf现场试验的平均蓄热电功率,单位为千瓦(kW); Pn——按额定电压修正的第一次蓄放热试验的平均蓄热电功率,单位为千瓦(kW); Pz——按额定电压修正的第一次蓄放热试验的平均蓄热电功率,单位为千瓦(kW) 第一次蓄放热试验的平均蓄热电功率应按式(B.2)进行计算:

B.11最大静置热损失率的确定

场试验的最大静置热损失率应按式(B.4)进行计复

Ehef · 3 600 hef X100% Thef . P

式中: ehef 现场试验的最大静置热损失率,%; Ehef 现场试验的最大静置漏热试验过程的总耗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Thef 现场试验的最大静置漏热试验过程的时长,单位为秒(s); 现场试验的平均蓄热电功率,单位为于瓦(kW)

B.12最大有效放热量的确定

GB/T 392882020

蒸汽输出装置现场试验的热效率应按式(B.7)进

Qmdfoa 热水输出、热风转 置现场试验的最大有效放热量,单位为干瓦时 (kW : h)

B.14易接触部位最高外表面温升的确定

在预运行试验蓄热过程达到标称蓄热温度时JC/T 2459-2018 陶粒泡沫混凝土,使用红外成像设备确定试验机组2m以下高度源 外壳最高温度区域,在机组外壳表面该区域均勾布置不少于6个温度测点,在第一次蓄放热试验禾 次蓄放热试验中连续监测该区域表面温度,测点测得的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的最大差值即为最高 面温升。

B.15压力损失的确定

应确定热水输出、热风输出和有机热载体输出装置热输出介质进口和出口间的压力损失。在预运 行试验时,调节试验机组流量达到额定值,通过设置于试验机组热输出介质进口和出口的压差测量仪器 测试得出。

B.16放热过程有效放热量

16.1蒸汽输出装置现场试验的放热过程有效放热量应按式(B.9)进行计算

式中: Qfy 蒸汽输出装置现场试验的放热过程有效放热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Qdiv2 第一次蓄放热试验放热过程装置放热开始至热输出功率低于标称热输出功率时刻的放 热量[按式(A.7)的方法进行计算],单位为千瓦时(kW·h); Qdfv22一 第二次蓄放热试验放热过程装置放热开始至热输出功率低于标称热输出功率时刻的放 热量[按式(A.7)的方法进行计算],单位为千瓦时(kW·h)。

Qafol2 + Q dfo22 Qdfo = ..( B.10

热水输出、热风输出和有机热载体输出装置现场试验的放热过程有效放热量GB/T 41734.1-2022 动物射频识别 第1部分:射频识别标签与GB/T 20563和GB/T 22334的一致性评估(包括制造商代码的发放和使用),单位为千 瓦时(kw·h): Qdfol2 热水输出、热风输出和有机热载体输出装置第一次蓄放热试验放热过程装置放热开始 至热输出功率低于标称热输出功率时刻的放热量[按式(A.8)的方法进行计算」,单位为 干瓦时(kw·h); Qdfo22 热水输出、热风输出和有机热载体输出装置第二次蓄放热试验放热过程装置放热开始 至热输出功率低于标称热输出功率时刻的放热量「按式(A.8)的方法进行计算」,单位为 千瓦时(kW·h)。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