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3960-2021 公共建筑供暖空调系统能效提升技术标准.pdf

DB34/T 3960-2021 公共建筑供暖空调系统能效提升技术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6.8 M
标准类别:城镇建设标准
资源ID:313838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4/T 3960-2021 公共建筑供暖空调系统能效提升技术标准.pdf

相应的检测,位系统诊断提供依据

相应的检测,位系统诊断提供依据。 4.2.3本条文所列为供暖空调系统常规检测与验证内容

河岸高桩施工组织设计4.2.3本条文所列为供暖空调系统常规检测与验证内容

4.2.3本条文所列为供暖空调系统常规检测与验证内容

4.3.1供暖空调系统的基期能耗是预测评与能效提升

4.3.1供暖空调系统的基期能耗是预测评与能效提升评价阶段 十算能效提升节能量的重要参数,直接影响能效提升预测评与能 效提升评价结果,取值应科学、客观、合理,

1对于供暖空调系统,一个完整循环运行工况为一个供冷李和 个供暖季;对于单独供冷系统或供暖系统,一个完整循环运行工 况为一个供冷季或一个供暖季; 2当供暖空调系统设有分项计量时,能源消费账单完整,基期 能耗应按供暖空调系统近3年的能源消费账单确定; 3当供暖空调系统未设置分项计量时,供暖空调系统基期能耗 无法从建筑物总能源消费账单中分离出来,基期能耗应按近3年的 能耗数据确定,基期能耗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估算: 1)非空调用能负荷稳定,建筑物总能源消费量账单完整时 采用差值法确定,按下式计算:

非空调用能负荷不稳定时,采用现场测量法,实测供暖 空调设备(冷水机组、锅炉、冷却塔、水泵、末端等)

2)非空调用能负荷不稳定时,采用现场测量法,实测

的实际耗电量以确定基期能耗。 需要说明的是,本条给出的计算方法相对简单且具 可操作性,但与实际情况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故在 实际使用时应结合建筑物类型及其负荷特性、空调使用 特点、气象参数、冷热源设备在各典型工况下运行时间 等因素综合确定。 预测评时,应根据能效提升技术方案对项目预期提升效

4.3.3预测评时,应根据能效提升技术方案对项目预期提升效 果进行分析和计算。

4.3.51 供暖空调系统能效提升节能量预测时,节能量可按下式 计算:

4.3.5供暖空调系统能效提升节能量预测时,节能量可按下式

代中:EERex 能效提升前冷源系统能效系数,优先采用第 三方检测机构依据《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 JGI/T177的检测结果,或采用理论计算的冷 源系统能效系数乘以修正系数的方法确定, 修正系数按照表4.3.5选取; EERed 能效提升后冷源系统能效系数,依据技术资 料取值或依据能效提升技术方案取值; K一一与末端形式等有关的修正系数。风机盘管 系统取0.85、全空气系统取0.70、多联机 系统取0.95、分体空调取1.00

充已使用时间以空调系统竣工验收时走

2)输配系统能效提升后的节能量,依据能效提升前后设备 的型号、数量、额定功率、运行时间等参数测算; 3)末端系统能效提升后的节能量,依据能效提升前后设备 的型号、数量、额定功率、运行时间等参数测算。 当能效提升系统的相关材料、设备的主要性能参数 难以获得时,可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将检测 结果作为节能量预测的基础数据

的型号、数量、额定功率、运行时间等参数测算; 3)末端系统能效提升后的节能量,依据能效提升前后设备 的型号、数量、额定功率、运行时间等参数测算。 当能效提升系统的相关材料、设备的主要性能参数 难以获得时,可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将检测 结果作为节能量预测的基础数据。 4.3.6采用标准化模拟方法预测供暖空调系统能效提升节能量 时,应先根据能效提升技术方案制定校准化模拟方案,对供暖空 调系统的边界条件做出详细的规定,要明确输人条件、气象参数、 运行时间、人员密度等;除能效提升措施外,能效提升前的能耗 模型(基准能耗模型)和提升后的能耗模型应一致;能耗模拟输 出的逐月能耗和峰值结果应与实际账单数据进行比对,月误差应 控制在15%之内,均方差应控制在土10%之内;边界条件的关 键参数应依据可靠的技术资料进行取值,必要时应采用测量的方 式得到:模拟计算过程应进行记录并以文件的形式保存

4.3.6采用标准化模拟方法预测供暖空调系统能效提

4.3.7本条中能效提升节能率为预测评阶段的节能率,是预期

节能量预测值与基期能耗,一般采用kWh作为计量单位, 对采用不同能源种类的供暖空调能效提升项目进行节能量预测 时,能源计量单位应统一折算成标准煤,常用能源对应的能耗折 算系数见下表:

4.4.1供暖空调系统能效提升评估方案或评估报告宜结合

4.4.1供暖空调系统能效提升评估方案或评估报告宜结合拟实 施能效提升的建筑物规模进行编制。为提高可操作性,简化流程 能效提升实施建筑面积小于20000m的建筑物可编制评估方案; 对于能效提升实施建筑面积大于等于20000m²的建筑物,除评估 方案所述内容外,还应对能效提升的必要性及社会效益进行分 析,编制评估报告。 对于投资较小的项目,为便于实施,可编制评估方案。 生

4.4.2、4.4.3条文所列仪为能效提升评估方案、评估报告主要

5.1.1供暖空调系统能效提升评价前,应进行能效提升系统的 施工质量验收和设备单机运转与系统单项、综合调试等,施工质 量验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 收规范》GB5024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 等的有关规定。

施能效提升后项目的实际节能量需达到预测评阶段的要求,不得 在预测评阶段刻意夸大能效提升后系统的节能效果。

施能效提升后项目的实际节能量需达到预测评阶段的要求,

术、建设实施、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回顾与总结。其内容不 限于对节能量进行核定,还应对项目实施效果、经济效益、社会 效益、投资回收期等各个环节进行评价,并达到能效提升预测评 的目标。

评价结论,附录C给出了供暖空调系统能效提升评价报告格式及 内容。

5.2.1测量和验证方案应包含以下内容:

.2.1测量和验证方案应包含以

1项目边界和项目基本情况,项目边界的描述应包括明确 的能效提升范围和完整的设备清单等; 2项目基期,基期的能源利用状况及基期能耗等; 3节能量的单位,采用综合能耗表达节能量时,应说明所 采用的能源折算系数(如折标准煤系数)并保持前后一致;

2核定期能耗及主要影响因素数

Ea = Z=1 f(twd,i;HD,) = 2826798 kWh

定,宜采用直接比较法在核定期内选取两个或多个测试日作为相 以日,通过检测和比较能效提升措施关闭、开启时的供暖空调系 统能耗来核定节能量。 直接比较法示例 1)项目简介 该能效提升项目为位于夏热冬冷地区某酒店,建筑面积为13 万m,中央空调系统冷冻机房总制冷量为3400RT,包括两台 1200RT定频离心冷机、一台为500RT的变频离心冷机及一台 500RT的定频离心冷机。该冷冻机房原为一次泵系统,24h连续 运行,部分负荷时通过压差旁通阀来调节末端流量,冷却塔及水 泉均为定频运行。为了减少运行费用,对冷冻机房实现自动运行 基础上的整体优化能效提升。对相关的水泵及冷却塔风机进行变 频改造并均加装远程监控信号。同时,为了实现冷机的优化控制 及保护,每台主机的运行参数,如冷凝压力和温度等,也均作为 自动优化控制系统的采集参数。 2)项目边界 项自边界内包括中央空调系统冷/热源单元及其附属设备(包 括空调冷/热源机组本体及其控制系统,以及冷却塔本体、冷却水 泵及其控制系统)和中央空调系统输配单元(包括冷冻水泵及相 关控制系统)。 3)能耗主要影响因素选取和节能量测量验证方法确定 由于项自能效提升前缺乏相应的传感器和电表,该冷冻机房 基本没有历史运行记录,因此该项目的节能量拟采用直接比较法 确定。能效提升后,相应的冷水机组及冷却塔等的运行能耗都会 受到影响。此外,由于优化控制系统带来的水泵台数和冷却塔台 数组合及冷机负荷分配等多方面的调整,能效提升后系统的运行 已经相对复杂,很难通过简单的开关单台设备来比较获得节能 量,因此该项目的节能量具体采用直接比较法中的相似日比较法 来确定。 根据分析,该冷冻机房用电量主要受室外天气参数及入住率

5.2.5基期能耗与主要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模型可通过

6.1.1能效提升技术措施应结合当地政策、周边能源状况、现 有建设条件、投人资金、运行维护与管理要求等方面综合考虑后 选取。 6.1.2近年来,空调设备更新频率较快,能效也有较大提升, 并且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新型节能设备的价格也大幅 下降,所以在进行供暖空调能效提升时,宜对相关设备进行评估, 在经过经济技术比较合理后可结合能效提升进行主要设备的更 新换代。目前,磁悬浮冷水机组、永磁同步冷水机组、变频机组 冷凝锅炉等新型节能产品已经普及,有条件时应优先采用。 6.1.3供暖空调系统是由冷热源、输配、冷却水、末端等系统 组成,各系统之间的性能相互影响和制约,某一系统的能效提升 可能会对其他系统产生影响,应综合考虑各系统间的匹配关系, 并结合建筑负荷特点等确定能效提升方案

1为更好的实现能效提升的效果,本条规定冷热源系统能 效提升过程中需更换设备时,应选用能效优于国家或地方规定要 求的产品; 2对于冷热源设备单机容量与台数的选择应根据建筑负荷 变化特征确定。通常可根据全年负荷模拟软件确定空调季的冷热 负荷的区间分布,在选择机组容量与台数时应分析各负荷区间的 时间占比,并结合机组本身的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确定, 尽可能使机组长时间在高效区运行。对于锅炉,应结合其在不同

荷(或流量)时的热效率进行

6.2.2本条文所列各种能源的利用,目的是减少常规能源的使

用或减少重复性投资,在选用时应结合当地的能源政策,优先选 择可再生能源、工业余(废)热等供能方式,同时充分考虑初投 资、输配能耗、能源价格等因素。

应按照不同能源品味的高低进行综合互补利用,并统筹安排好各 种能量之间的配合关系与转换使用,以取得最合理能源利用效果 与效益。在使用时应进行经济分析,其性价比最高的能源形式的 负荷占比应满足在全年大部分时间的使用要求:例如,在复合能 源中采用地源热泵技术时,如果其承担的负荷按设计日负荷30% 配置能满足全年空调使用60%~70%时间的使用需求,则是比较 经济合理的能源利用方式。 能源梯级利用是能源合理利用的一种方式,根据能源和资源 的能量品位逐渐加以利用,实行能量的多次利用,使能量品位逐 级降低到自标品位或者不能利用为止。例如,在热电联产系统中 高、中温蒸汽先用来发电(或用于生产工艺),低温余热用来向 住宅供热

6.2.4蓄能技术对于昼夜电力峰谷差异的调节具有积极

用,能够满足城市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还可以节省 运行费用。此技术应结合当地能源政策、峰谷电价、能源紧缺状 兄和设备系统特点等进行选择

6.2.5对于有内外分区空调系统的商业建筑、超高层建筑

居中心等在过渡季和冬季仍有供冷需求时,可采用冷却塔免费 冷的方式,冷却塔应采用电伴热或加防冻剂的防冻措施

6.2.6水环热泵可以有效地将内区余热转移到外区使

供暖能耗,因此非常适合有较大的内区,且常年有稳定的大 热的办公、商业等建筑。

6.2.7热回收型冷水机组以制冷为主,热回收为辅,应用

考虑系统的综合能效。

6.2.8室外温度发生变化时,锅炉气候补偿器通过

节阀进行调节和控制,使用户供水温度时刻随室外温度变化而 自动调节,使供热量与耗热量时刻处于平衡状态,避免了供水 温度过高导致能量浪费,以达到用户室内温度相对稳定舒适的 的。

6.3.2大多数工程水泵扬程高于设计状态下的系统循环阻力,

系统循环阻力, 运行时泵偏离性能曲线上的高效工作区,运行效率比额定效率低 很多。能效提升时应使水泵的特性与系统特性匹配,水泵应在高 效区运行。通过水泵变速技术,可有效地降低水泵的实际运行能 耗,因此推荐采用。在水泵变速改造,特别是对多台水泵并联运 行进行变速改造时,应根据管路特性曲线和水泵特性曲线,对不 同状态下的水泵实际运行参数进行分析,确定合理的变速控制方 案,保证水泵变速的节能效果。对更换设备或增设变速装置,应 比较后选取,采用变速技术措施难以解决或经过经济分析,改造 成本过高时,可考虑直接更换水泵。

6.3.3一级泵变流量系统利用变速装置,根据末端负荷调节系 统水流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水泵的能耗。在进行系统变水量改 造设计时,应同时考虑未端空调设备的水量调节方式和冷水机组 对变水量系统的适应性,确保变水量系统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另 外,目前大部分空调系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力失调现象,在实 际运行中,为了满足所有用户的使用要求,许多使用方不是采取 调节系统平衡的措施,而是采用增大系统的循环水量来克服自身 的水力失调,造成大量的空调系统处于“大流量、小温差”的运 行状态。系统采用变水量后,由于在低负荷状态下,系统水量降 低,系统自身的水力失调现象将会表现得更加明显,会导致不利 端用户的空调使用效果无法保证。因此在进行变水量系统改造 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未端空调系统的水力平衡特性。对 于一级泵变流量系统采用的可变流量的冷水机组,同时应考虑机

组蒸发器充许流量变化范围和充许流量变化率这两个衡量冷水 机组性能的重要指标

用二级泵,变流量运行,既可保证冷水机组定水量运行的要求, 同时也能满足各环路不同的负荷需求,适用于系统较大、阻力较 高且各环路负荷特性和阻力相差悬殊的场合。但是由于二级泵系 统较复杂,自控要求高,初投资大,建议在改造前,应根据系统 历年来的运行记录,进行系统全年运行能耗的分析和对比,在确 保系统能效提升具有较大潜力和经济性的前提下实施。

历年来的运行记录,进行系统全年运行能耗的分析和对比,在确 保系统能效提升具有较大潜力和经济性的前提下实施。 6.3.5大温差、小流量是相对于冬季空调为10℃温差,夏季空 调为5℃温差的系统而言的。该技术通过提高供、回水温差、降 低系统循环水量,可以达到降低输送水泵能耗的自的。但是由于 加大供、回温差会导致主机、水泵和末端设备的运行参数发生变 化,应在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前提下采用。

6.3.5大温差、小流量是相对于冬季空调为10℃温差

调为5℃温差的系统而言的。该技术通过提高供、回水温差 低系统循环水量,可以达到降低输送水泵能耗的目的。但是 加大供、回温差会导致主机、水泵和末端设备的运行参数发 化,应在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前提下采用。

变化的负荷,当房间负荷降低时,系统减少送风量,从而降低了 风机的能耗。变风量空调系统具有区域温度可控制、部分负荷时 风机可实现变频运行、可变新风比、利用低温新风冷却节能等优 点。适用于同一个空气调节风系统中,各空调区的冷热负荷差异 和变化大、低负荷运行时间长,且需要分别控制各空调区温度和 建筑内区全年需送冷风的场合,如高等级办公、会议、展厅、商 业等场所,

6.3.7系统各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差额过大,一般可

1环路布置应力求均匀对称,环路半径不宜过大,负担的 立管数不宜过多; 2可首先通过调整管径,使并联环路之间压力损失相对差 额的计算值达到最小,管道的流速应尽力控制在经济流速及经济 比摩阻下; 3当调整管径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取增大末端设备的阻

力特性,或者根据系统的形式在立管或支环路上设置适用的水力 平衡装置等措施,如安装静态或动态平衡阀,也可直接在末端设 备上设置压力无关型电动调节(开关)阀,对于静态平衡阀应进 行调试,并出具调试报告。

6.4.2冷却水泵的运行频率应能够根据冷却水温差及综合制冷

生能系数(SCOP)的变化自动调节。 冷却塔采用变流量的定温差方法运行应考虑对主机性能的 影响,确保水系统能耗的节省大于制冷主机增加的能耗,提高综 合制冷性能系数(SCOP)。但如果因冷却塔水量减少导致淋水密 度不均匀,容易造成部分填料区域无水的现象,该区域的阻力远 小于湿润区域,从而造成大量的冷却风量从无水填料区通过,降 低冷却塔实际运行效率,故冷却塔变流量运行时应能保证在其流 量变化范围内均勾布水的能力

6.4.3当系统负荷率动态变化时,在保证冷水机组稳定运

显球温度的逼近度达到设计要求为控制目标。 当系统负荷降低,冷却塔风机风量超过维持逼近度所需的风 量时,多余的风量并不能降低冷却水温度,提升系统能效。此时, 可以通过维持逼近度不变,冷却塔风机降频的方法运行,减少冷 却塔风机能耗,提高综合制冷性能系数(SCOP)。 5.4.4冷却塔群控系统可在冷却塔存在台数余量而冷却水温偏 高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冷却塔的运行台数的方法降低冷却水温 度,从而提高机组能效,同时降低冷却塔侧的管网阻力

5.5.1末端设备的种类繁多,其各类产品的相关标准中均对高 节能做出了要求,此类设备进行更新时,应符合有关节能产品

6.5.1末端设备的种类繁多,其各类产品的相关标准

的规定。 在符合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宜选用节能效果较好的产品。如 风机盘管可采用永磁同步电机(无刷直流电机),与普通交流电 机相比,其供冷能效系数(FCEER)更高。 供暖空调系统的末端应设置室温调控装置,散热器及辐射供 暖系统应安装自动温度控制阀。

6.5.2对过渡季和冬季有供冷需求的局部房间或区域

窗换气,或采用室外新风作为冷源,可有效减少制冷主机的运行 时间,降低空调能耗

6.5.3吊顶回风或机房集中回风的方式会造成空调区域

大,同时由于混凝土等墙体的蓄热量大,会造成较大的能耗浪费。 此外,对于一些老旧项目,会较多的采用砖、混凝土、石膏 板等材料构成回风竖并,且未做保温,漏风量大,能量浪费严重 结合末端系统改造时,应采取防漏风及绝热措施

6.5.4新风能耗一般占空调能耗的40%~50%,在一些人员密集 场所,如大型商超、剧场等,占比更高。如采用热回收率为60% 的排风热回收装置对排风的能量进行回收,空调系统的节能率纳 占空调总能耗的20%。但由于一些项目没有设置集中排风,单独 对其进行改造往往难以实施,从而建议在需要进行新风、排风系 统改造时,从可操作性和经济性等方面综合分析后,对于适宜的 项目,采用排风热回收措施。 排风热回收装置的新、排风通道两端宜设置旁通阀,过渡季 不采用热回收或直接利用室外空气进行降温时,打开旁通,减少 风机的动力损失。

方式,都可以有效降低空调系统能耗,但要实现全新风运行,需 要考虑新风取风口的位置及取风管的截面积,部分老旧项目受主 建条件限制,难以改造,因而本条不做严格规定。

6.5.6分层空调仅保证人员活动区域的温度要求,可

6.7.1公共建筑供暖空调系统能效提升时,应根据控制对象的 特性,合理选择监测与控制系统方案。如原供暖空调系统有控制 系统,首先考虑在原控制系统平台上增加或修改监控功能。当涉 及修改冷水机组、水泵、风机等用电设备运行参数时,应做好保 护措施。监测与控制系统应根据供暖空调能效提升技术方案的控 制要求确定控制功能。 公共建筑供暖空调系统能效提升时,控制系统需要更新换代 或增设,有条件时可采用PLC系统。

的监测点设置及信号反馈表,供参考

行维护管理平台。本文件针对既有公共建筑供暖空调系统进行能 效提升,部分建筑面积大于等于20000m的供暖空调系统未建设 运维管理平台,能效提升时应增设。平台的建立将有效提高供暖

与相关管理部门信息平台通信的功能 6.7.5本条对公共建筑供暖空调系统运维管理平台功能提出了 基本要求。在建设运维管理平台时T/CEA 041.3-2020 电梯线束技术要求 第3部分:无分支固定安装线束技术要求.pdf,应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和合 同约定进行。

7.1.1运维管理人员应充分了解能效提升评估方案或报告中供 废暖空调系统改造内容,熟悉所采用的各项能效提升技术。结合实 际情况,在建筑使用特性、负荷变化特性和能源政策等方面,按 照技术经济综合分析确定,制定出适合的节能运行管理方案。 7.1.2供暖空调系统节能运行的前提应符合室内设计参数以及 用户对于舒适度方面的要求,在空调系统运行管理中不得以降低 用户舒适度为代价节省运行能耗。 7.1.3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是一种基于市场运作的全新的节能投 资方式,享受一定的政策奖励,具有多赢性,用能单位不需要承 担项目实施的资金、技术风险,并在项目实施降低用能成本的同 时,获得实施能效提升带来的收益和相应设备,因此在供暖空调 系统能效提升时,推荐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爱空调系统改造内容,熟悉所采用的各项能效提升技术。结合实 示情况,在建筑使用特性、负荷变化特性和能源政策等方面,按 照技术经济综合分析确定,制定出适合的节能运行管理方案。 7.1.2供暖空调系统节能运行的前提应符合室内设计参数以及 用户对于舒适度方面的要求,在空调系统运行管理中不得以降低 用户舒适度为代价节省运行能耗。

7.1.2供暖空调系统节能运行的前提应符合室内设计参数 用户对于舒适度方面的要求,在空调系统运行管理中不得以 用户舒适度为代价节省运行能耗。

资方式,享受一定的政策奖励,具有多赢性,用能单位不需要承 担项目实施的资金、技术风险,并在项目实施降低用能成本的同 时,获得实施能效提升带来的收益和相应设备,因此在供暖空调 系统能效提升时,推荐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7.2.1供暖空调系统节能运行的全年运行策略应根据能效提升 评估方案或报告中运行策略制定。在不同的运行工况下,确定空 调设备的开启台数、水系统的供回水温度,相应的风、水系统的 质、量调节方式,风系统的送风温度、新风量等,及时调节系统 供冷、供热量。 供暖空调系统节能运行应定期对设备运行关键数据采集分析, 对系统各设备能耗数据统计分析。设备实际运行数据是了解系统运 行情况、评价系统运行能效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运行数据的监测和 能耗的统计,定期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持续优化运行策略。 7.2.2供暖空调系统设计选用制冷设备时一般根据全年最天负

荷来选择GB/T 39414.4-2020标准下载,由最大负荷确定制冷设备的设计出水温度。然而, 年中系统达到最大负荷的时间往往很短,机组多数时间在部分负 荷的工况下运行。此时如采用较高的出水温度,可以大大提高机 组的效率。因此在节能运行管理过程中可根据室外温度和系统负 荷提高出水温度。以酒店空调系统为例,运行管理过程中可根据 室外温度、李节、早中晚时间以及酒店的空调负荷,来调整出水 温度,降低运行能耗。 根据经验,以冷水机组为例,在低负荷时,冷冻水温度的设 定值可在设计值7℃的基础上提高(2~4)℃。一般每提高出水 温度1℃,能耗约可降低相当于满负荷能耗的1.75%。在制定冷 水机组出水温度时,同时需根据建筑物除湿负荷的要求,保证室 内除湿的设计使用要求

7.2.3正确的室内温度的设定对节能具有较大的效果。为

能要求,合理区分设定室内温度标准。在保证使用舒适度的前提 下,合理调节室内少用能、不用能空间的空调温度,室内过渡空 间是指门厅、中庭、高大空间中超出人员活动范围的空间,由于 其较少或没有人员停留,可适当降低温度标准,以达到降低供暖 空调用能的目的。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