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10176-2017(代替Q/GDW 176-2008) 架空平行集束绝缘导线低压配电线路设计规程

Q/GDW 10176-2017(代替Q/GDW 176-2008) 架空平行集束绝缘导线低压配电线路设计规程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Q/GDW 10176-2017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52.7K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06695
下载资源

Q/GDW 10176-2017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Q/GDW 10176-2017(代替Q/GDW 176-2008) 架空平行集束绝缘导线低压配电线路设计规程

电杆或绝缘导线束风荷载的标准值,kN; α 风荷载档距系数,当风速20m/s以下,α=1.0;风速(20~29)m/s,α=0.85;风速(30 34)m/s,α=0.75;风速35m/s及以上,α=0.7; μ,一一风荷载体型系数,当d<17mm,取1.2;当d≥17mm,取1.1;覆冰时,取1.2; d一一导线覆冰后的计算外径,m; Lw一一水平档距,m; W。一一基准风压标准值,kN/m。 5.5架空平行集束绝缘导线架空低压线路覆冰厚度,应根据附近已有线路的运行经验确定,导线 爱冰厚度宜取5mm的倍数。如无可靠资料,参见附录A。

6平行集束导线技术要求

6.1.1铜芯应采用符合GB3953中的TR型软圆铜线。 6.1.2铝芯应采用符合GB3955中的LY9型Hg状态的硬圆铝线。 6.1.3铜芯10mm²及其以上,铝芯16mm及其以上导体应采用紧压圆型绞合,绞合的铜、铝导体、 导体绞合节距比、绞合方向应符合GB/T3956的规定。 6.1.47股及以下绞合线芯单股不允许有接头。 6.1.5线芯应表面光洁(无油污、无毛刺、无锐边、无凸起等)GB/T 14909-2021 能量系统 分析技术导则.pdf,无断裂。 6.1.6导线材料的机械物理性能参见附录B。

6.1.1铜芯应采用符合GB3953中的TR型软圆铜线, 6.1.2铝芯应采用符合GB3955中的LY9型Hg状态的硬圆铝线。 6.1.3铜芯10mm²及其以上,铝芯16mm及其以上导体应采用紧压圆型绞合,绞合的铜、铝导体、 导体绞合节距比、绞合方向应符合GB/T3956的规定。 6.1.47股及以下绞合线芯单股不允许有接头。 6.1.5线芯应表面光洁(无油污、无毛刺、无锐边、无凸起等),无断裂。 6.1.6导线材料的机械物理性能参见附录B。

Q/GDW 101762017

聚乙烯(PE)或聚氯乙烯(PVC) 6.2.2绝缘材料应紧密挤包在导体上,表面应平整、色泽均匀、无机械损伤、断面无可见的气孔。 6.2.3绝缘材料的机械物理性能参见附录C。

6.3.1平行集束导线结构形状断面示意图应符合附录D的要求。 6.3.2平行集束导线的结构尺寸和技术参数应符合附录E的要求。 6.3.3平行集束导线的每束外皮绝缘厚度的标称值应符合附录E的规定,绝缘厚度的平均值不应 小于标称值,其最薄处厚度不小于标称值的90%。 6.3.4平行集束导线的中性线应有明显的凸纹标志

6.3.1平行集束导线结构形状断面示意图应符合附录D的要求。

4.1型式试验应符合附录F的要求 4.2出厂试验线芯与线芯之间及线芯与地之间应能经受3500V,1min交流耐压试验,其它试驱 页目应符合附录E的规定。

7.1平行集束导线的长期允许载流量可参照同截面同材料单根架空绝缘导线长期允许载流量的 0.7倍。 7.2架空平行集束导线的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3.0。 7.3架空平行集束导线的型号选择参见附录G。

3.1.1架空平行集束导线低压架空线路直线杆应采用集束绝缘导线专用悬吊线夹,耐张杆应采用 集束绝缘导线专用耐张线夹。 8.1.2铆定线夹、并沟线夹、悬吊线夹等应采用专用绝缘金具,不应采用穿刺型线夹,且连接点 应加装绝缘防雨罩。使用前要进行外观检查,且应满足以下要求:组件齐全,铝合金、金属部件应 光洁、无裂痕、无毛刺、无飞边、无沙眼、无气泡;塑料、橡胶件应完整无损;螺帽螺杆配合良好 8.1.3抱箍、U形螺栓、延长环、墙担、尖铁、连板等应镀锌良好,不锈蚀。 8.1.4金具的安全系数运行工况不应小于2.5,断线工况不应小于1.5。

8.2.1架空绝缘导线应采用与线路额定电压相适应的绝缘子固定,其规格根据导线的设计荷载和绝 缘子类型确定。 8.2.2绝缘子在安装前应逐个清污并作外观检查,保证瓷釉光滑,铁脚与瓷件结合紧密,无裂纹 无缺釉、无斑点、无烧痕,

2.1平行集束导线的敷设方式采用杆上敷设和沿墙敷设方式 9.2杆上敷设时档距一般为30~40m,最大不超过50m。档距超过50m时,应采用钢绞线悬挂的敷 设方式,且挂件应绝缘。平行集束导线耐张段长度不宜超过300m。 9.3沿建(构)筑物架设时,导线支持点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15m。 2.4架空平行集束导线与电杆、拉线或构架间的净空距离不小于0.05m

于0.3m,当架空平行集束导线低压架空线路与10kV绝缘架空线路同杆架设时,垂直距离不小于 1.Om。

电杆应采用不小于8m水泥杆,梢径不小于150mm。电杆组立前应作如下检查: a)电杆表面应光滑,无混凝土脱落、露筋、跑浆等缺陷; b)平放地面检查时,不得有环向或纵向裂缝,但网状裂纹、龟裂、水纹不在此限; c)杆身弯曲不应超过杆长的1/1000; d)电杆的端部应用混凝土密封。

10.2.1转角、分支、耐张、终端和跨越杆均应装设拉线,拉线及其铁附件均应热镀锌。拉线宜采 用镀锌钢绞线,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0,截面不应小于25mm。 0.2.2跨越道路(非公路)的水平拉线,对路面的垂直距离不应低于5m,拉线柱应向张力反方 向倾斜10°~20°

10.3电杆、拉线基础

0.3.1电杆的埋设深度,应根据土质及负荷条件计算确定, 日不应小于杆长的1/6 0.3.2拉线的埋设深度,应根据土质条件和电杆的倾覆力矩确定,其抗拔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线杆为1.5;耐张杆为1.8;转角杆、终端杆为2.0。 0.3.3在拉线和电杆易受洪水冲刷的地方,应设保护桩或采取其他加固措施

11.1.1放线宜在干燥天气进行,施工温度为5℃~40℃。 11.1.2放线过程中应将平行集束绝缘导线放在塑料滑轮或套有橡胶护套的铝滑轮内。滑轮直径不 应小于平行集束导线外径的12倍,槽深不小于平行集束导线外径的1.25倍,槽底部半径不小于平 行集束导线等效外径的0.75倍。 11.1.3放线时,平行集束导线不得在地面、杆塔、横担、绝缘瓷瓶或其他物体上拖拉,以防损伤 绝缘层。 11.1.4平行集束导线宜采用网套牵引。

11.2.1平行集束导线应在耐张杆上非承力线处采用专用线夹连接。 11.2.2平行集束导线T接应采用专用线夹,各相T接点顺导线方向的间距不小于0.15m 11.2.3平行集束导线连接后,应进行安全防护处理。连接点应加装绝缘防雨罩,绝缘防雨罩不得 磨损、划伤,安装位置不得颠倒,并保持封闭,防止进水。

11.3.1平行集束导线不宜过牵引。环境温度25℃、档距为50m时,弧垂应保持在0.2m0.3m, 档距与环境温度变化时,弧垂作相应调整。 11.3.2应使用网套或面接触的卡线器,严禁直接用紧线器紧线,防止卡伤绝缘层。 11.3.3导线安装应保证各档导线的应力一致,先紧固耐张段的每个悬挂线夹,再紧固耐张线夹。 11.4固定

Q/GDW 101762017

11.4.1耐张杆、终端杆应采用与平行集束导线绝缘材料一致的绝缘垫衬耐张线夹 11.4.2直线杆采用橡胶绝缘垫衬悬挂线夹。 11.4.3过引线、引下线与相邻的过引线、引下线之间的净空距离不应小于150mm,绝缘导线束与 拉线、电杆或构架间的净空距离不应小于50mm。 11.4.4接户线的固定应在建筑物上采用绝缘子固定

12.1.1多雷区,为防止雷电波或低压侧雷电波击穿配电变压器高压侧的绝缘,宜在低压侧装设避 雷器或击穿熔断器。如低压侧中性点不接地,应在低压侧中性点装设击穿熔断器。 12.1.2为防止雷电波沿线路侵入建筑物,接户线上绝缘子铁脚宜接地,其接地电阻不大于30Q, 年平均雷暴日不超过30日/年的地区和被建筑物屏蔽的地区以及接户线与1kV以下干线接地点的距 离不大于50m的地方,绝缘子铁脚可不接地。

12.3接地体装设要求及型式

12.3.1接地体的埋设深度不应小于0.6m,接地体与地下(燃气管、送水管等)的间距应满足规 程要求。 12.3.2接地体宜采用垂直敷设或水平敷设,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最小规格圆钢直径不小于8mm、 钢截面不小于48mm²,同时厚度不小于4mm,角钢肢厚不小于4mm,钢管壁厚不小于3.5mm,绞线截 面不小于25mm。锈蚀严重地区的接地体宜加大2~ ~4mm的圆钢直径或扁钢厚度。 12.3.3防雷和接地同时应符合DL/T

[3对地距离及交叉跨越

13.1平行集束导线线路对地面、建筑物、树木、铁路、道路、河流及各种架空线路的距离,应根 据最高气温情况或覆冰情况求得的最大弧垂和最大风速情况或覆冰情况求得的最大风偏计算。计算 上述距离,不应考虑由于电流、太阳辐射以及覆冰不均匀等引起的弧垂增大,但应计入导线架线后 望性伸长的影响和设计、施工的误差。

表1平行集束导线线路与地面或水面的最小距

13.3平行集束导线线路不应跨越屋顶为易燃材料做成的建筑物,对耐火屋顶的建筑物,应尽量不 跨越,如需跨越,导线与建筑物的垂直距离在最大计算弧垂情况下,不应小于2.0m;平行集束导 线线路边线与永久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在最大风偏情况下,不应小于0.2m(相邻建筑物无门窗或实 墙) 13.4平行集束导线线路与街道行道树之间的最小距离:最大弧垂情况下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 0.2m,最大风偏情况下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5m。校验时考虑树木的最终自然生长高度。 13.5平行集束导线线路与甲类厂房、库房,易燃材料堆场,甲、乙类液体贮罐,液化石油气贮罐 可燃、助燃气体贮罐最近水平距离,不应小于杆塔高度的1.5倍,丙类液体贮罐不应小于1.2倍。 13.6平行集束导线线路与弱电线路交叉角,见表2中的数值。

表2平行集束导线线路与弱电线路交叉角

3.7平行集束导线线路一般架在弱电线路上方,线路的电杆应尽量接近交义点,但不宜小于7Ⅱ (城区的线路,不受7m的限制) 3.8平行集束导线线路与铁路、道路、河流、管道、索道及各种架空线路交叉或接近,应符合 OL/T5220的要求。

14.1接户线的档距不宜大于25m,超过25m宜设接户杆。 14.2沿墙敷设的接户线两支持点间的距离不应大于6m。 14.3接户线的截面应根据允许载流量选择,且铜芯不应小于10mm²,铝芯不应小于16mm。 14.4接户线受电端的对地面垂直距离不应小于2.5m。 14.5跨越街道的接户线,至路面中心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下列数值: a)有汽车通行的街道为6m; b)汽车通过困难的街道、人行道为3.5m; c 胡同(里、弄、巷)为3m d 沿墙敷设对地面的垂直距离为2.5m。 14.6接户线与建筑物有关部分的距离,不应小于下列数值: 与接户线下方窗户的垂直距离为0.3m; 与接户线上方阳台或窗户的垂直距离为0.8m; C 与窗户或阳台的水平距离为0.75m; d) 与墙壁、构架的距离为0.05m。 14.7接户线与弱电线路的交叉距离,不应小于下列数值: 在弱电线路的上方为0.6m; b) 在弱电线路的下方为0.3m。 c) 如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应采取隔离措施。 14.8接户线与各种管线的交叉,应符合13.8的规定。 14.9接户线不应从高压引下线间穿过,严禁跨越铁路, 14.10不同金属、不同规格的接户线,不应在档距内连接。跨越有汽车通过的街道的接户线, 应有接头。 14.11接户线与线路导线若为铜铝连接,应有可靠的过渡措施。 1412各栋门之前的接户线艺采用沿墙 应有保护拱施

典型气象区见表A.1。

Q/GDW 10176—2017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典型气象区

Q/GDW101762017

铝线的性能参数见表B.1。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导线的性能参数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导线的性能参数

表B.1铝线的性能参数

铝合金线的性能参数见表B.2

合金线的性能参数见表!

表B.2铝合金线的性能参数

铜线的性能参数见表B.3。

线的性能参数见表B.3。

表B.3铜线的性能参数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平行集束导线绝缘材料的 平行集束导线绝缘材料的机械物理性能见表C.1。

行集束导线绝缘材料的机械物理性能见表C.1.

Q/GDW 10176—2017

附录 C (资料性附录) 平行集束导线绝缘材料的机械物理性能

表C.1平行集束导线绝缘材料的机械物理性

Q/GDW101762017

平行集束导线结构形状断面示意图见图D.

Q/GDW 10176—2017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平行集束导线结构形状断面示意图

a)BSi一四芯形; 说明: 1一一横向连接筋: 一竖向连接筋: 一导线外皮绝缘厚度; 4一一导线。

图D.1平行集束导线结构形状断面示意图

Q/GDW101762017

BS2一三芯形同截面三芯平行集束导线结构尺寸和技术参数见表E.3

S2一三芯形同截面三芯平行 寸和技术参数见表E.3。

E.3BS2一三芯形同截面三芯平行集束导线结构尺寸和技术参数

S2一三芯形不同截面平行集束导线结构尺寸和技术参数见表E.4

BS2一三芯形不同截面平行集束导线结构尺寸和技术参数见表E.4

BS2一三芯形不同截面平行集束导线结构尺寸和技术参数

表E.4BS2一三芯形不同截面平行焦束导线结构尺寸和技术参数

Q/GDW10176—2017

G.1平行集束导线的代号

系列代号(架空):JK 材料和结构特征代号: 铜导体一省略:铝导体一L:聚氯乙烯绝缘一V:聚乙烯绝缘一Y:交联聚乙烯绝缘一

G.2平行集束导线产品表示方法

平行集束导线的型号及名称见表G.1

表G.1平行集束导线的型号

Q/GDW 101762017

架空平行集束绝缘导线低压配电线路

Q/GDW10176—2017

编制主要原则, 21 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21 主要工作过程. 标准结构和内容, 22 条文说明. 23

Q/GDW 101762017

本标准依据《国家电网公司关于下达2016年度公司第一批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 家电网科(2015)1240号)的要求编写。 为满足新形势下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的建设需求,落实公司对低压配电线路设计的新要 求,并与现行新标准保持协调,需对《架空平行集束绝缘导线低压配电线路设计规程》Q/GDW 76一2008进行修订,形成新的《架空平行集束绝缘导线低压配电线路设计规程》Q/GDW176一2017。 通过修订《架空平行集束绝缘导线低压配电线路设计规程》,以便更好的应用于指导规范架 空平行集束绝缘导线选用、设计和施工等

本标准主要根据以下原则编制: 以国家电网公司在低压配电线路工程成功建设经验为基础,参考相应国外标准和国内相 关标准规定; b 充分借鉴国内外的低压配电线路工程规划设计和运行经验,对架空平行集束绝缘导线的 选用、设计和施工等诸多关键指标进行技术规定; c)适应国家电网公司低压配电线路建设要求

3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本标准与相关技术领域的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保持一致。 本标准不涉及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使用问题。 本标准是在参考GB/T3048—2007、GB/T3682—2000、GB/T4909—2009、GB/T6995—2008、 GB/T18380一2008、GB50061、DL/T599、DL/T5131等国内外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电网 公司对架空平行集束绝缘导线低压配电线路设计要求进行编制。 本标准主要参考文件: GB/T3048.4一2007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第4部分:导体直流电阻试验 GB/T3048.5一2007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第5部分:绝缘电阻试验 GB/T3048.8一2007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第8部分:交流电压试验 GB/T3682一2000热塑性塑料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和熔体体积流动速率的测定 GB/T4909.2一2009裸电线试验方法第2部分:尺寸测量 GB/T4909.3一2009裸电线试验方法第3部分:拉力试验 GB/T6995.1一2008电线电缆识别标志方法 GB/T18380.11一2008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 GB50061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 DL/T599城市中低压配电网改造技术导则 DL/T5131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导则 国家电网公司380/220V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2014版)

GB/T 50434-2018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Q/GDW 10176—2017

本次修订采用统一组织、分工负责、定期协调的方式来完成。修订工作由国网辽宁省电力有 限公司和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统一组织,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牵头协调, 沈阳电力勘测设计院、大连电力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分别负责专项修订工作。 2016年3月,按照公司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在沈阳召开修订工作启动会,征求了部分建设 管理、运维、设计、评审、施工等单位意见,明确了本次修订的目的意义、修订内容、工作分工 和时间进度。 2016年4月,形成编写组,明确了平行集束绝缘导线低压配电线路共14个专项的整体框架和 章节安排。 2016年7月,国网辽宁经研院在沈阳召开了修订工作集中研讨会,与会专家听取各设计院对 初的编制汇报,并逐条进行讨论,深化细化部分专业内容,对部分章节进行了简化 2016年9月,完成对标准征求意见稿的编写,采用函件方式,广泛、多次向国网公司主管部 订及各省公司专家征求意见和建议。 2016年12月,修改形成标准送审稿初稿。 2017年1月,在沈阳召开修订工作讨论会,对标准送审稿初稿进行了最后的梳理和讨论,形 成标准送审稿。 2017年5月,国网公司规划设计技术标准专业工作组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标准送审稿审查会 审查结论为:审查组经过协商一致,同意修改后报批。 2017年6月,修改形成标准报批稿

本标准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管理办法》(国家电网企管(2014)455号文)的要求织 写。 本标准的主要结构和内容如下: 本标准主要分为14个部分,由平行集束导线设计条件及要求、基础与导线架设和防雷接地组 成。本部分兼顾了现有平行集束导线的实际使用情况,本着先进性和实用性、操作性和可扩展性 等原则,给出了详细的平行集束导线设计要求,以及金具与绝缘子、导线敷设方式、电杆、拉线 和基础、防雷和接地、对地距离及交叉跨越、接户线方面的要求。标准中所列出的设计要求将进 步为国网公司低压配电线路设计工作提供辅助支持。 本标准代替Q/GDW176一2008《架空平行集束绝缘导线低压配电线路设计规程》,与Q/GDW176 2008相比,本次修订做了如下结构和编辑性重大调整: 一一增加了对地距离及交叉跨越距离的要求; 一一扩展了对平行集束导线截面选择的相应要求; 一一扩展了对电杆、拉线和基础理置深度等的要求: 一一扩展了对防雷措施和接地方式选择的要求; 一扩展了对接户线截面选择和与建筑物等距离的要求

Q/GDW 101762017

GBT 29472-2012 移动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原标准起草单位包括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农电工作部、沈阳农业 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等;原标准主要起草人包括张莲瑛、陈俊章、张博、朴在林、盛万兴、 如忠亚等

本标准第5.1条中,对气象区划分进行修订,修订后采用国标规定的九个典型气象区,详见 附录A。 本标准第5.2条中,根据设计经验,确保线路运行安全,统一规定了平行集束导线低压架空 线通过空旷平坦地区和山区时,最大设计风速不小于25m/s。 本标准第7.1条中,根据DL/T601规定平行集束导线的长期允许载流量可参考同截面同材料 单根架空绝缘导线长期允许载流量的0.7倍。 本标准第11.1.1条中,根据施工经验,施工标准建议提高,施工温度改为5℃40℃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