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1446-2015 煤粉气流着火温度的测定方法

DLT1446-2015 煤粉气流着火温度的测定方法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45.7K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11510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LT1446-2015 煤粉气流着火温度的测定方法

煤粉气流着火温度的测定方法

前言 引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测试原理、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测试用仪表及元件 测试工况条件 着火性能判别 附录A(资料性附录)煤粉气流着火温度测试炉及系统示例 附录B(资料性附录) 典型烟煤和典型无烟煤的着火温度测试温升曲线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电站锅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姚伟、刘家利、方顺利、王桂芳、蒙毅、张森。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 号DB33/T 1222-2020 新建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置标准.pdf,100761)。

DL/T14462015

煤粉气流着火温度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在试验条件下测定煤粉空气混合气流开始着火并达到稳定燃烧时温度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煤粉气流着火温度的测定。

4测试原理、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4.1着火温度测试原理

采用小功率圆简形立式炉膛的测试炉,通过圆管形一次风喷嘴,以规定速度连续向下喷入规定浓度 的煤粉空气混合气流。同时炉壁以一定的升温速率连续加热,煤粉空气混合气流吸收炉壁的热量,其温 度也逐步升高。当煤粉空气混合气流达到并超过炉壁温度时,即煤粉空气混合气流由吸热变为放热,煤 粉空气混合气流与炉壁温度相等时的温度即为煤粉气流着火温度,

着火测试炉系统由测试炉体及配套的给粉机、送风机、引风机、除尘器等设备构成,配置空 压力表、温度表等测量仪表。煤粉气流着火温度测试炉及系统示例可参见附录A。

4.3着火温度测试方法

1用加热元件将碳化硅炉壁缓慢均匀加热,使壁温保持规定的升温速率(5℃/min~8℃/min) .2启动送风机、引风机,调整一、二次风量及炉膛负压,同时通过圆管形一次风喷嘴,以规定 美向下喷入规定浓度的煤粉气流。

DL/T 1446 2015

4.3.3记录炉壁温 即为煤粉气流着火温度。可参考附录B所列出的典型烟煤和典型无烟煤的着火温度测试温升曲线, 4.3.4应至少进行三次平行测试,三次测定的煤粉气流着火温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值不应超过 20℃,否则应重新进行试验: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该试验煤样的煤粉气流的着火温度(IT)。

DB41/T 1879-2019 电站锅炉内部检验规程5.1一、二次风流量计:精确度等级不低于4。 5.2一、二次风温度表:精确度等级不低于2.5。 5.3各段炉壁温度表(其热电偶嵌入碳化硅炉壁内):精确度等级不低于2.5。 5.4各段烟温温度表(用抽气热电偶选定着火区内测量):精确度等级不低于2.5。

根据试验测定的煤粉气流着火温度判别煤样的着火性能见表1

表1煤样着火性能判别

对于较难着火煤(>800℃),宜采用双拱燃烧方式,配备煤粉浓缩的直吹式制粉系统,或配半直吹 式热风送粉制粉系统;对于其中极难着火煤类(如>900℃),宜配仓储式或半直吹式热风送粉制粉系统。 对于中等着火煤(700℃~800℃),宜优先选用墙式或切向燃烧方式,燃烧器区水冷壁可适当敷设 卫燃带。对IT值偏高(警如IT>750℃)而结渣性严重煤种,可以考虑采用双拱燃烧方式。 对于较易着火煤(<700℃),宜采用切向燃烧或墙式燃烧方式,并配直吹式制粉系统。 上述三种燃烧方式对煤种的适应性还应结合诸如制粉系统、炉膛形状、卫燃带面积等因素综合考虑,

DL/T 14462015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煤粉气流着火温度测试炉及系统示例

图A.1为煤粉气流着火温度测试炉及系统示意图。测试炉炉体是由立式电加热碳化硅夹层筒体构 成。炉膛内径为175mm,有效高度为610mm,分成两段。在水平炉顶轴线上固定安装1只圆管形一次 风(煤粉空气混合气流)喷嘴(直径为9mm)。沿圆周均匀布置2只圆管形二次风(空气)喷嘴(直径 为9mm),各与一次风喷嘴的轴线距离约40mm。炉膛平均分为上、下两级,在炉膛上、下两级各自的 中间位置布置碳化硅内层套筒炉壁嵌入温度计,炉壁温度最高可达1300℃;在炉膛上、下两级平均布置 4支抽气热电偶,热电偶插入炉膛内20mm左右,进行炉内煤粉气流着火温度测量。沿炉膛高度装设有 石英玻璃观察窗,以观察炉内着火过程。

TBT 3275-2018铁路混凝土图A.1煤粉气流着火温度测试炉及系统示意图

DL/T14462015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