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11330-2014 架空输电线路掏挖基础技术规定.pdf

Q/GDW 11330-2014 架空输电线路掏挖基础技术规定.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2.7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31247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Q/GDW 11330-2014 架空输电线路掏挖基础技术规定.pdf

7.13基柱任一截面弯矩按式(14)计算

式中: 基柱任一截面距地面距离,m

r基柱任一截面距地面距离DB4403/T 117-2020 二维码门楼牌设置管理规范.pdf,m

7.14基础下压计算

其中作用于基础底面的力矩设计值按期公式( 计算。

7.20立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7.21双向偏心受拉构件,按偏心受拉构件进行掏挖基础配筋计算,如图6所示。

图6基础配筋计算简图

7.22基础钢筋混凝土圆形正截面的纵向钢筋面积应符合下列公式的要求: a)当e>r/2(r为截面中心至纵向钢筋截面中心距离),按大偏心受拉计算钢筋面积,按 (18)确定

式中: 受拉区纵向普通钢筋的截面面积,m²; A 截面有效面积,m²;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kPa; f 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kPa; a 系数,按式(19)确定; Yh 钢筋配筋调整系数,Yh.=1.28。

图7α=/(n.B)关系图

当e≤/2,按小偏心受拉并不考虑钢筋应力塑性分布计算钢筋面积,按式(20)确定。

1.17 1+2.0e

7.23沿周边均匀配置纵向钢筋的圆形截面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符合下列 定:

7.24立柱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刀按GB50010、DL 5219相关规定计算,但上述条文公 度h应分别以1.76和1.6代替

7.25混凝土底板抗剪承载力计算

7.26基底压力允许值Po按照公式(23)确定,见图8

式中: 人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kPa。 7.27混凝土底板在下压、上拔荷载作用下,基底净反力P不得大于允许值Po:

a)轴心受压(拉)时

图9混凝土底板抗剪承载力计算示意图

b) 偏心受压(拉)时

7.29拘挖基础立柱尺寸应满足以下要求

a)人工开挖的立柱截面直径不宜小于800mm 机械旋挖的立柱截面直径由旋挖钻机设备的钻头规格确定,可参考附录B。 7.30掏挖基础底部尺寸应满足以下要求: a)人工开挖时,底部扩展角值不宜大于45°。 b) 机械旋挖时,土类地基扩底直径不宜大于2d且不大于4m。 机械旋挖时,岩类地基的扩底直径与岩石强度相关。 7.31 钢筋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表14规定。

7.31钢筋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表14规定

表14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

基础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15规定。

表15基础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8.1施工前应具备完整的地质勘察资料及工程附近管线、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既有设施的构造情况: 8.2施工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停止施工,由勘察、设计、施工等有关单位共同分析情况,解决问 题,消除质量隐患,并应形成文件资料。 8.3施工前应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人工开挖时应有可靠的安全保证措施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 全。 8.4基础在浇筑混凝土前,隐蔽工程应有监理代表在现场复查并签字认可,做好相关记录和验收资料 8.5机械化施工时扩底直径和孔底虚土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扩底渣土应清除干净;成孔达到设计深 度后,孔口应予以保护。 8.6掏挖基础施工质量按GB50233、GB50389相关要求执行。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原状土掏挖基础抗拔极限承载力计算

图A.1原状土掏挖基础抗拔计算圆弧滑动面模型

图A.2基础抗拔承载力“剪切法”统一计算模型

T,+G,+G, ≤h T,+G,+,AV+G, h>h

(A.3.2) (A.3.3)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旋挖钻机设备的主要技术参数

表B.1旋挖钻机钻孔直径系列表

表B.2旋挖钻机钻孔深度

架空输电线路掏挖基础技术规定

1编制背景 编制主要原则 24 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24 主要工作过程. 标准结构和内容· 24 条文说明

本标准依据《关于下达2014年度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家电网科(2014 64号)的要求编写。 本标准编制背景是根据我国架空输电线路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结合国家电网公司输电线路全过程 机械化施工的设计体系要求,由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组织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开展本标准的编制工作, 本标准编制的目的是指导架空输电线路掏挖基础的勘察、设计和施工工作

本标准根据以下原则编制: 1)本标准按照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安全上的可靠性、实施上的可操作性的原则进行。 2)本标准总结了我国输电线路杆塔基础现场试验研究成果,以现行规范、标准为参考,以指导架 空输电线路掏挖基础的勘察、设计和施工为原则进行

3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本标准主要参考DL/T5219的相关内容钢结构涂装施工方案,部分参考了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 与现行标准相比,本标准将架空输电线路掏挖基础的设计方法进行了改进。本标准未有特别指出的 内容,遵照现行标准执行。

2007年,国家电网公司下达了“十一五”《输变电工程地基基础关键技术研究框架》课题,包括《原 状土杆塔基础剪切法抗拨稳定计算参数A,和A2的研究》、《输电线路基础倾覆稳定计算方法和参数研 究》、《斜坡地形杆塔基础工程技术研究》、《架空输电线路基础设计软件开发》等四个科技项目,研究历 时5年(20072011)。 2010年,国家电网公司组织专家对科技项目《斜坡地形杆塔基础工程技术研究》进行验收。 2011年,国家电网公司组织专家对科技项目《原状土杆塔基础剪切法抗拔稳定计算参数A,和A2 的研究》、《输电线路基础倾覆稳定计算方法和参数研究》,《架空输电线路基础设计软件开发》进行验。 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将关于输电线路杆塔基础设计方法及设计参数进行深入总结,形成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架空输电线路杆塔基础设计规范》Q/GDW1841一2012。 2014年1月至2014年4月,将关于输电线路杆塔掏挖基础设计方法、设计参数、施工技术进行深 入总结,形成《架空输电线路拘挖基础技术规定》标准提纲。 2014年4月至2014年9月,形成《架空输电线路掏挖基础技术规定》征求意见稿。 2014年10月至2014年11月,根据征求意见稿的修改意见,对标准进行修改,形成送审稿,国网 公司组织以会议形式对送审稿进行了审查,编写小组根据审查意见对标准进行了修改,形成了报批稿。

号代号和缩略图为规范性标准;第5章基本规定中对掏挖基础的施工方式、适用条件、设计参数的使用 施工中的技术要求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第6章勘察中对勘探方法、勘探点布置、勘探点深度的相关要 求进行了规定:第7章设计中对掏挖基础的设计 原则、承载力计算方法及参数、结构强度计算方法 及参数、以及构造要求进行了规定:第8章施工中对掏挖基础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安全保障、混凝土浇 筑及养护等相关要求进行了规定

本标准第3章中,在《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术语标准》中,关于“墩”定义是:“用人工或机械 在岩土中成孔现场灌注的直径一般大于800mm的混凝土柱,也称为大直径桩。”在龚晓南院士编著的 《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实用名词词典》中,有对钻孔墩基础的定义:“在机械或人工挖好的井孔内灌注混 土而筑成的深基础。并孔底部可使之扩大而形成扩底墩。钻孔墩墩身直径一般大于750mm。大直径 孔灌注桩、人工挖孔桩、沉并基础等常用来表示墩基础。”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手册》中有关“墩” 的构造规定是指大直径桩扩大头的构造要求。综上所述,“墩”是“大直径桩”的同义词。线路行业内 的掏挖基础,即浅埋“墩”基础,可分为直柱全掏挖基础、直柱半掏挖基础、斜柱半掏挖基础。

图2典型荷载位移曲线

已有的大量原状土掏挖基础抗拨承载一位移曲线均属于图2中的“缓变型”曲线C,并呈现出大致 相同的变化规律,曲线的起始段为直线,变形速率慢,土体呈弹性变形性状;中间段为曲线,是过液段, 表明土中局部出现塑性区,土体处于弹塑性状态;终段为陡降段,变形急剧增加,地基土体发生整体剪 切破坏,如图3所示。 a)土体压密的弹性阶段(曲线oa段) 如图3(a)所示,在初始加载阶段(约为极限荷载40~50%),上拔荷载由主要由基础自重和立 柱段侧摩阻力承担,扩大端承担的荷载很小。随着上拔荷载继续增大,基础立柱段摩阻力逐渐下移,扩 大端开始承载,基础底板上部士体被压密,基础上拨位移主要以士体压缩变形为主,荷载位移曲线呈线 性变化。 b)土体剪切变形的弹塑性阶段(曲线ab段) 随着上拔荷载的不断增加,基础上拔位移随荷载呈非线性变化,位移速率明显增大,基础周围土体 应力由弹性状态转为塑性状态,并发生剪切变形,土体塑性区开始出现并逐渐扩展,基础上拨位移由土 体压缩变形和剪切变形组成,基础周围地表位移也不断增加。 c)塑性区贯通、滑动面形成的破坏阶段(曲线bc段) 随上拨荷载的持续增加,土体剪切变形不断加大,荷载位移曲线出现降,地表出现微裂缝并不断 增大。当荷载接近或达到极限荷载时,地基裂缝迅速开展并贯通,形成较为完成的滑动面并延伸至地面, 地表产生环状和放射状裂缝,地基整体剪切破坏。 根据图3荷载位移曲线变化的3个特征阶段,可将掏挖扩底基础抗拔承载机理概括为:“扩大端土 体压缩挤密一基础周围土体塑性区出现和发展一土体整体剪切破坏”的渐进破坏过程。 且前,而对“缓变型”曲线 限承载力确定的方法很多,至今也尚未有统一公认

2按不同取值方法得到的试验基础承载力与T2比

表3按不同取值方法得到的试验基础位移

某10kv变电站设备安装施工组织设计表4黏性土地基试验成果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