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电力管沟设计指引2013(正文).pdf

广州市电力管沟设计指引2013(正文).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5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343417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广州市电力管沟设计指引2013(正文).pdf

表5.7.4防水混凝土设计抗渗等级

5.7.5当有侵蚀性水经常作用时,所用混凝土和水泥砂浆均应具有相应的抗侵蚀 性能。 5.7.6钢筋混凝土及所用的材料除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 求。 1、混凝土不得使用碱活性集料。 2、钢筋混凝土构件中,钢筋的技术条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 用钢》GB1499的规定 5.7.7主受力结构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必要时也可采用其他金属材料。混凝 土的原材料和配合比、最低强度等级、最大水胶比和单方混凝土的水泥用量等应 符合耐久性要求,满足抗裂、抗渗、抗冻和抗侵蚀的需要。 5.7.8受力钢筋宜采用HRB400、HRB500、HRBF400、HRBF500钢筋;也可采用 HRB335、HRBF335、HPB300和RRB400钢筋。 5.7.9喷射混凝土宜采用高性能湿喷射混凝土。 5.7.10喷锚支护采用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喷射混凝土应优先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也可采用矿渣硅 酸盐水泥; 2、粗集料应采用坚硬耐久的碎石或卵石;喷射混凝土中的石子粒径不宜大 于16mm,喷射钢纤维混凝土中的石子粒径不宜大于10mm;集料级配宜采用连 续级配,细集料应采用坚硬耐久的中砂或粗砂,细度模数宜大于2.5,砂的含水 率宜控制在5%~7%; 3、锚杆的杆体直径宜为(20~32)mm,杆体材料宜采用HRB335、HRB400钢 筋;垫板材料宜采用Q235钢; 4、锚杆用的各种水泥砂浆强度不应低于M20;

5、钢筋网材料可采用HPB300,直径宜为(6~12)mm。 5.7.11混凝土和喷射混凝土中掺加的各种外加剂,其性能应满足下列要求: 1、对混凝土的强度及其与围岩的粘结力基本无影响,对混凝土和钢材无腐 蚀作用; 2、对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影响不大(除速凝剂和缓凝剂外); 3、不易吸湿,易于保存;不污染环境,对人体无害。 5.7.12喷射钢纤维混凝土中的钢纤维宜采用普通碳素钢制成,并满足下列要求: 1、宜用等效直径为(0.3~0.5)mm的方形或圆形断面; 2、长度宜为(20~25)mm,长度直径比宜为40~60; 3、抗拉强度不得小于380MPa,并不得有油渍和明显的锈蚀。 5.7.13暗挖隧道初衬的钢架宣用钢筋或H形、工字形、U形型钢制成,也可用 钢管或钢轨制成。

5、钢筋网材料可采用HPB300,直径宜为(6~12)mm。 5.7.11混凝土和喷射混凝土中掺加的各种外加剂,其性能应满足下列要求: 1、对混凝土的强度及其与围岩的粘结力基本无影响,对混凝土和钢材无腐 蚀作用; 2、对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影响不大(除速凝剂和缓凝剂外); 3、不易吸湿,易于保存;不污染环境,对人体无害。 5.7.12喷射钢纤维混凝土中的钢纤维宜采用普通碳素钢制成,并满足下列要求 1、宜用等效直径为(0.3~0.5)mm的方形或圆形断面; 2、长度宜为(20~25)mm,长度直径比宜为40~60; 3、抗拉强度不得小于380MPa,并不得有油渍和明显的锈蚀。 5.7.13暗挖隧道初衬的钢架宜用钢筋或H形、工字形、U形型钢制成,也可用 钢管或钢轨制成。

某市某水厂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5.8.6明挖隧道变形缝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

1、明挖整体浇筑式结构沿线应设置变形缝。 2、不同工法结构形式隧道衔接处、结构断面形式明显改变处、与变电站按 口处、工作井室外侧、荷载和工程地质等条件发生显著改变处均设置变形缝。

5.9.1暗挖隧道结构应按破损阶段法验算构件截面的强度。结构抗裂有要求时, 对混凝土构件应进行抗裂验算,对钢筋混凝土构件应验算其裂缝宽度。 5.9.2暗挖隧道应作衬砌结构,根据隧道围岩地质条件、施工条件和使用要求可 分别采用喷锚衬砌、复合式衬砌。 5.9.3衬砌结构类型和尺寸,应根据使用要求、围岩级别、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条件、隧道理置深度、结构受力特点,并结合工程施工条件、环境条件,通过工 程类比和结构计算综合分析确定。在施工阶段,还应根据现场监控量测调整支护 参数,必要时可通过试验分析确定。 5.9.4暗挖隧道衬砌设计应综合地质条件、断面形状、支护结构、施工条件等, 并应充分利用围岩的直承能力。衬砌应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保证隧 道长期安全使用 5.9.5暗挖隧道应根据深、浅理隧道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计算围岩 压力。 5.9.6深理隧道中的整体式衬砌、浅理隧道中的整体或复合式衬砌应采用荷载结 构法计算。深埋隧道中复合式衬砌的二次衬砌也可采用荷载结构法计算。 5.9.7采用荷载结构法计算隧道衬砌的内力和变形时,应通过计入弹性抗力体现 围岩对衬砌变形的约束作用。 5.9.8深理复合式衬砌按破损阶段验算构件截面的强度,应根据不同的荷载组合 分别采用不同的安全系数,并不小于表5.9.1所示的数值。验算施工阶段的强度

时,安全系数可采用表5.9.8 “永久荷载+基本可变荷载+其它可变荷载”栏内的 数值乘以折减系数0.9。

表5.9.8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安全系数

5.9.9暗挖隧道衬砌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隧道宜采用直墙圆拱式衬砌,VI级围岩的衬砌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2、隧道围岩较差地段应设仰拱。仰拱曲率半径应根据隧道断面形状、地质 条件、地下水、隧道宽度等条件确定。 3、围岩较差地段的衬砌应向围岩较好地段延伸,延伸长度宜为5~10m。 4、偏压衬砌段应向一般衬砌段延伸,延伸长度应根据偏压情况确定,一般 不小于10m。 5.9.10下列情况不应采用喷锚衬砌: 1、地下水发育或大面积淋水地段: 2、能造成衬砌腐蚀或膨胀性围岩的地段; 3、有其他特殊要求的隧道。 5.9.11钢筋网喷射混凝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筋网网格应按矩形布置,钢筋间距宜为(100~300)mm; 2、钢筋网钢筋的搭接长度应不小于30d(d为钢筋直径) 3、钢筋网喷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不小于20mm,当采用双层钢筋网时, 两层钢筋网之间的间隔距离应不小于60mm; 4、单层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80mm,双层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厚 度不应小于150mm; 5、钢筋网应配合锚杆一起使用,钢筋网宜与锚杆绑扎或焊接连接。 5.9.12钢纤维喷射混凝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纤维掺量宜为干混合料质量的1.5%~4%(33kg/m3~96kg/m²); 2、钢纤维喷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5.9.13为提高喷射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可采用合成纤维喷射混凝土,合成纤维喷 射混凝主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合成纤维喷射混凝土应根据试验确定其掺量。 当防水要求较高时,可采用强度等级大于C30的高性能喷射混凝土。 5.9.14锚杆支护设计应根据隧道围岩条件、隧道断面尺寸、作用部位、施工条件 等合理选择锚杆设计参数。锚杆种类如下: 1、全长粘结型锚杆:普通水泥砂浆锚杆、早强水泥砂浆锚杆、树脂锚杆、水 泥卷锚杆、中空注浆锚杆和自钻式注浆锚杆等。 2、端头锚固型锚杆:机械锚固锚杆、树脂锚固锚杆、快硬水泥卷端头锚杆等。 3、摩擦型锚杆:缝管锚杆、楔管锚杆、水胀锚杆等。 4、预应力注浆锚杆。 5.9.15永久支护的锚杆应为全长粘结型锚杆或预应力注浆锚杆。其他类型的锚杆 不能作为永久支护,当需作永久支护时,锚孔内必须注满砂浆或树脂。 5.9.16锚杆露头应设托板,托板长、宽、厚宜不小于150mm×150mm×6mm。 5.9.17在IⅢI、IV、V、VI级围岩条件下,锚杆应按系统锚杆设计,并符合下列规 定: 1、锚杆一般应沿隧道周边径向布置,当结构面或岩层层面明显时,锚杆应 与岩体主结构面或岩层层面呈大角度布置; 2、锚杆应按矩形排列或梅花形排列; 3、锚杆间距不得大于1.5m,间距较小时,可采用长短锚杆交错布置; 4、隧道系统锚杆长度一般不小于2.0m。 5.9.18在围岩条件较差地段或地面沉降有严格限制时,应在初期支护内增设钢架 钢架支护的一般规定如下: 1、钢架支护必须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能够承受隧道施工期间可能出现的 荷载; 2、钢架支护间距宜为(0.5~1.5)m; 3、采用钢架支护的地段连续使用钢架的数量不少于3榻;钢架支护榻与 之间必须用直径为(18~22)mm的钢筋连接,连接筋的间距不大于1m,并在 钢架支护内缘、外缘交错布置; 4、钢架应分节段制作, 全连接或焊接

5、钢架与围岩之间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40mm;临空一侧的混凝 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0mm。 5.9.19在设置超前支护的地段,可设置钢架作为超前锚杆、超前小导管、超前大 管棚等的尾端支点。 5.9.20喷锚衬砌可采用工程类比法或数值计算,并结合现场监控量测进行设计。 5.9.21复合式衬砌是由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及中间加防水层组合而成的衬砌形 式。复合式衬砌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复合式衬砌设计应综合包括围岩在内的支护结构、断面性质、开挖方法、 施工顺序和断面闭合时间等因素,力求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 2、初期支护宜采用锚喷支护,即由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和钢架等支 护形式单独或组合使用,锚杆支护宜采用全长粘结锚杆。 3、锚喷支护基层平整度应符合D/≤1/6(D为初期支护基层相邻两凸面凹 进去的深度;L为基层两凸面的距离);二次衬砌宜采用模筑混凝土,二次衬砌 宜为等厚截面,连接圆顺。 4、初期支护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0mm,二次衬砌不应小于35mm。 5.9.22复合式衬砌可采用工程类比法进行设计,并通过理论分析进行验算。 5.9.23对软弱流变围岩、膨胀性围岩,隧道支护参数的确定还应计入围岩形变压 力继续增长的作用。 5.9.24黄土地区的隧道,应视黄土分类、物理力学性能和施工方法等确定衬砌结 构,并应采用曲墙有仰拱的衬砌,曲墙衬砌的边墙矢高不应小于弦长的1/8。 5.9.25黄土隧道宜采用复合式曲墙带仰拱衬砌,其初期支护宜采用钢架、钢筋网 喷射混凝土和锚杆支护,喷层厚度不得小于10cm,钢筋网钢筋直径宜为(612) mm。设锚杆时,其长度宜为(2.5~4)m,支护沿纵向每隔(5~10)m,应设 置环向变形缝,其宽度宜为(10~20)mm。 5.9.26位于隧道附近地表的冲沟、陷穴、裂缝应予回填、铺砌,并设置地表水的 引排设施。 5.9.27松散堆积层、含水砂层及软弱、膨胀性围岩的隧道设计应遵守下列规定:

1、衬砌应采用曲墙有仰拱的结构;必要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架混 结构;

2、通过松散堆积层或含水砂层时,施工前宜采取设置地表砂浆锚杆、从地 表或沿隧道周边向围岩注浆等预加固措施:施工中可采用超前锚杆、超前小导管 注浆或管棚等超前支护措施; 3、通过软弱和膨胀性围岩时,宜采用圆形或接近圆形断面; 4、根据具体情况,应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作出妥善处理。 5.9.28穿越岩溶、洞穴的隧道,应根据空穴大小、充填情况及其与隧道的关系、 地下水情况,采取下列处理措施: 1、对空穴水的处理应因地制宜,米用截、堵、排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 2、干、小的空穴,可采取堵塞封闭;有水且空穴较大,不宜堵塞封闭时, 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梁、拱跨越: 3、当空穴岩壁强度不够或不稳定,可能影响隧道结构安全时,应采取支顶 锚固、注浆等措施。 5.9.29通过含瓦斯地层的隧道,应采取下列防瓦斯措施: 1、隧道应采用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的喷射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15cm, 次衬砌模箱混凝土厚度不应小王40cm

1、隧道应采用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的喷射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15cm, 次衬砌模筑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40cm; 2、衬砌应采用单层或多层全封闭结构,并选用气密性建筑材料,提高混凝 土的密实性和抗渗性指标; 3、衬砌施工缝隙应严密封填; 4、应向衬砌背后或地层压注水泥砂浆,或采用内贴式、外贴式防瓦斯层: 加强封闭。 5.9.30通过放射性岩层的隧道,应根据放射性元素性质和放射强度,采用单层或 多层全封闭衬砌结构

5.9.31竖并的布置

1、竖井平面位置的选择应满足施工与运行的需要; 2、竖井断面宜采用圆形,井筒内应设置安全梯。 5.9.32竖井井口段、地质条件较差的井身段及马头门的上方宜设壁座,其形式 间距可根据地质条件、施工方法及衬砌类型确定。

800mm。 2、竖井超过5m高时,宜设置楼梯,且每隔4m宜设置中间平台 5.9.34竖并超过20m高且电缆数量多或重要性要求较高时,可设置简易式电梯。 5.9.35对地下水进行疏干或降压可采用井点降水。当工程规模较小,施工条件简 单,且水量不大时,可采用重力排水或集水坑排水。 5.9.36并点降水方法可按表5.9.36选用

表5.9.36各类井点降水方法适用范围

5.9.37并点降水应使地下水位保持在基底以下0.5m。

5.9.38降水井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井点距暗挖隧道结构不应小于2m; 2、井点应沿暗挖隧道布设,在隧道终点应延长1倍以上的隧道横断面长度 3、暗挖隧道如地面无条件布设井点时,可在隧道内设置水平井点或采取其 他隔水措施。 5.9.39超前导管或管棚的设计参数可按表5.9.39选用

表5.9.39超前导管和管棚支护设计参数值

主1:导管和管棚采用的钢管应

注1:导管和管棚采用的钢管应直顺,其不钻入围岩部分可不钻孔

采用的钢管纵向连接丝扣长度不小于150mm,管箍长200mm,并均采用厚壁钢

注3:管棚采用的钢管纵向连接丝扣长度不小于150mm,管箍长200mm,并均采用厚壁钢 管制作。

5.9.40导管和管棚注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注浆浆液宜采用水泥或水泥砂浆; 2、注浆浆液必须充满钢管及周围的孔隙并密实,其注浆量和压力应根据实 验确定。 5.9.41注浆加固,在砂卵石地层中宜采用渗入注浆法;在砂层中宜采用劈裂注券 法;在粘土层中宜采用劈裂或电动硅化注浆法;在淤泥质软土层中,宜采用高压 喷射注浆法。 5.9.42隧道注浆,如条件允许宜在地面进行。否则,可在洞内沿周边超前预注浆, 或施做导洞后对隧道周边进行径向注浆, 5.9.43注浆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具有良好的可注性; 2、固结后收缩小,具有良好的粘结力和一定强度、抗渗、耐久和稳定性, 当地下水有侵蚀作用时,应采用耐侵蚀性的材料; 3、无毒并对环境污染小; 4、注浆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安全 5.9.44注浆浆液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注浆和高压喷射注浆宜采用水泥浆、粘土水泥浆或化学浆液; 2、壁后回填注浆宜采用水泥浆液、水泥砂浆或掺有石灰、粘土、粉煤灰等 水泥浆液; 3、注浆浆液配合比应经现场试验确定。 5.9.45注浆孔距应经计算确定;壁后回填注浆孔应在初期支护结构施工时预留 (理),其间距宜为(2~5)m;高压喷射注浆的喷射孔距宜为(0.4~2.0)m 5.9.46注浆过程中应根据地质、注浆目的等控制注浆压力。注浆结束后应检查其 效果,不合格者应补浆。注浆浆液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开挖

5.9.43注浆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5.9.44注浆浆液应符合下列规定:

度、经济性等因素确定,宜优先采用圆形断面。 5.10.2盾构隧道的平面线形宜选用直线和大曲率半径的曲线,急转弯段的曲率半 径应大于盾构机的最小转弯半径。特殊地段无法满足时应设置方向变换竖井或者 采用特殊结构的盾构机。 5.10.3盾构法施工的电缆隧道的覆土厚度不宜小于隧道外径,局部地段无法满足 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 5.10.4盾构隧道的最小坡度不得小于0.5%,最大坡度不宜超过3%。 5.10.5盾构法施工的平行隧道间的净距,应根据地质条件、盾构类型、理设深度 等因素确定,且不宜小于隧道外径,无法满足时应采取专项论证,并采取专门的 应对措施。

采用特殊结构的盾构机。 5.10.3盾构法施工的电缆隧道的覆土厚度不宜小于隧道外径,局部地段无法满足 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 5.10.4盾构隧道的最小坡度不得小于0.5%,最大坡度不宜超过3%。 5.10.5盾构法施工的平行隧道间的净距,应根据地质条件、盾构类型、理设深度 等因素确定,且不宜小于隧道外径,无法满足时应采取专项论证,并采取专门的 应对措施。 5.10.6垂直土压力大小宜根据隧道的覆土厚度、断面形状、外径和围岩条件等来 确定。 1、当覆土厚度不大于隧道外径时宜采用总覆土压力。 2、当覆土厚度大于隧道外径时可采用松弛土压力 3、当覆土厚度不小于两倍隧道外径且采用松弛土压力计算时宜设定一个土 压力下限值,一般取相当于两倍隧道外径覆土厚度的土压力值。 5.10.7地基抗力的作用范围、分布形状和大小应根据结构形式、变形特性、计算 方法等因素来确定。 5.10.8盾构隧道衬砌结构计算的基本原则: 1、结构计算,必须对应于施工过程和运行状态下不同阶段的荷载进行; 2、管片环的计算尺寸应取隧道横断面的形心尺寸; 3、管片结构的计算方法应根据地质条件、接头形式、拼装方式等因素确定。 5.10.9盾构法隧道宜选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层衬砌。 5.10.10在竖并的位置或预期需要拆除的区段,可采用钢管片或钢与钢筋混凝土 的复合管片。 5.10.11管片宜采用接头具有一定刚度的柔性结构,应限制荷载作用下变形和接

5.10.6垂直土压力大小宜根据隧道的覆土厚度、断面形状、外径和围岩

确定。 1、当覆土厚度不大于隧道外径时宜采用总覆土压力。 2、当覆土厚度大于隧道外径时可采用松弛土压力 3、当覆土厚度不小于两倍隧道外径且采用松弛土压力计算时宜设定一个土 压力下限值,一般取相当于两倍隧道外径覆土厚度的土压力值。 5.10.7地基抗力的作用范围、分布形状和大小应根据结构形式、变形特性、计算 方法等因素来确定。 5.10.8盾构隧道衬砌结构计算的基本原则: 1、结构计算,必须对应于施工过程和运行状态下不同阶段的荷载进行; 2、管片环的计算尺寸应取隧道横断面的形心尺寸; 3、管片结构的计算方法应根据地质条件、接头形式、拼装方式等因素确定

5.10.8盾构隧道衬砌结构计算的基本原则:

1、结构计算,必须对应于施工过程和运行状态下不同阶段的荷载进行; 2、管片环的计算尺寸应取隧道横断面的形心尺寸; 3、管片结构的计算方法应根据地质条件、接头形式、拼装方式等因素确定。 5.10.9盾构法隧道宜选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层衬砌。 5.10.10在竖并的位置或预期需要拆除的区段,可采用钢管片或钢与钢筋混凝土 的复合管片。 5.10.11管片宜采用接头具有一定刚度的柔性结构,应限制荷载作用下变形和接 头张开量,满足其受力和防水要求。 5.10.12管片的拼装方式有通缝拼装和错缝拼装两种,电缆隧道中应根据地质条 件、防水要求等确定。

5.10.13楔形管片按其功能可分为左转弯环、右转弯环、通用楔形环和楔形垫板 环。使用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盾构隧道平、竖曲线的线路是通过不同管片衬砌环的组合来拟合的, 般有三种组合方式:①直线环+左转环+右转环;②左转环+右转环;③通用楔形 环。设计时应根据线路情况、结构使用功能、施工难易程度和经济性等因素来确 定。 2、楔形管片环的最大宽度宜采用标准管片宽度加上楔形量的一半。 3、通用楔形环宜采用两侧楔形设计。 4、楔形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一一楔形量; S一一标准管片环宽度; R一一设计曲线曲率半径; D一一隧道外径; m一一标准管片环使用数量; n一一楔形管片环使用数量。 5.10.14管片的尺寸应满足以下要求: 1、电缆隧道管片的环宽应根据盾构机情况、隧道外径、曲线段拟合、施工 速度、防水性等来确定。 2、管片的厚度应根据隧道外径、管片自重、地质条件、使用阶段及施工阶 段的荷载情况等确定,钢筋混凝土管片厚度不得小于250mm。 3、管片的分块应根据隧道外径、拼装方式、盾构设备、结构分析、制作和 运输等来确定。 1)、分块数量不宜小于5块; 2)、封顶块管片(K型)宜设置在隧道上方,其尺寸宜小于相邻块(B 型)和标准块(A型)管片; 3)、应保证千斤顶不压缝操作;

4)、采用通用形环时应注意各拼装点位的旋转设计。 4、封顶块管片按其插入方式可分为径向插入型管片和轴向插入型管片

)、径向插入型管片的接头角度α依下式

图5.10.13封顶块管片类型

α = 0k/2 + W

式中: α一一接头角度; k一一K型管片的分块角度; W 一一富裕量,一般取2°~5° 2)、封顶块宜采用轴向插入型管片,并设置一定的插入角度β,β的取值 应根据盾构机允许的搭接长度来确定。 3)、当封顶块的中心角和管片厚度较大时,宜采用设置接头角度的轴向插 入型管片。 5.10.15管片的接头结构应根据所需要的强度、组装的准确性、作业方便性和防 水性确定。设计时宜采用螺栓接头,采用螺栓接头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环向螺栓(管片块与块之间的连接螺栓)的配置应确保衬砌结构所要求 的强度和刚度。 2、纵向螺栓(管片环与环之间的连接螺栓)一般配置一排,其位置宜在距 离管片内侧1/4~1/2管片厚度的地方。 3、纵向螺栓的配置应满足错缝拼装和曲线施工时的选装要求,宜在圆周上 等间距配置或者分组等间距配置。 4、螺栓孔的直径应略大于螺栓的直径。 5.10.16管片上应设置可用于二次补浆的壁后注浆孔。混凝土平板型管片可将注 浆孔同时兼作起吊环使用,钢管片应另行设置起吊环。

5.10.17细部设计 1、对管片应进行防蚀、防锈处理。 2、在使用钢制管片或球墨铸铁管片内浇筑二次衬砌混凝土时,必须事前在 这些管片上设置排气口。 3、钢管片应设置用于加固管片接头板和提高接头刚度的加劲板。 4、混凝土管片应在其边缘设置倒角等,以防止缺损。 5、管片上应标有管片类型和型号。 6、管片环朝向干斤顶的一面宜设置传力衬垫,防止环面混凝土被顶碎。 7、管片拼装精度要求高时宜在管片上设置定位标识或者采取相应的措施, 8、钢筋的配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1)、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迎水面不应小于50mm,背水面不应小于 30mm; 2)、钢筋不宜设置接头,在螺栓孔、手孔和注浆孔等薄弱位置应设置相应 的孔口加强筋。 5.10.18管片制作和拼装的尺寸精度应根据管片种类、所用材料、制造方法等来 确定。 5.10.19竖并结构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及城市规划要求,结合周 围地面既有建筑物、管线状况,通过对技术、经济、环保等的综合比较,合理选 择施工方法和结构型式。 5.10.20中间竖井的设置应根据电缆的敷设要求、运行检修、通风、消防等因素 确定。 5.10.21始发竖井和到达竖井尺寸确定原则: 1、盾构两侧应预留(0.75~2.00)m的作业空间。盾构下侧应预留盾构组 装、隧道内排水所需的空间。 2、当竖井为三通井或者四通井时,应满足电缆及设备的安装和运行维护要 求。 3、始发竖井在盾构前后应预留始发推进时碴土的运出、管片的运入及其它 作业需要的空间。 5.10.22始发竖并和到达竖的开口结构应满足下列要求:

5.10.17细部设计

1、开口结构尺寸应比盾构外径大10cm~20cm。 2、开口结构一般采用薄壁混凝土墙。始发和到达之前应按小分片拆除临时 挡土墙体,以确保施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开口结构应设置洞口密封圈,待壁后注浆浆液完全硬化后应浇筑洞口混 凝土。 5.10.23为控制隧道变形及地层沉陷,盾构法隧道必须进行壁后注浆。壁后注浆 可分为同步注浆、即时注浆和二次注浆。应根据地质条件、环境要求、设备情况 以及穿越建(构)筑物等选择合理的注浆方式和材料。 1、浆液材料应满足可充填性、流动性、粘度、强度、水密性、凝结时间、 收缩率、环保等要求。 2、以下情况应进行二次注浆: 1)、对地表沉降有严格要求或者需提高抗渗透效果时。 2)、同步注浆浆液未能填充密实时。 5.10.24盾构始发、到达、急曲线、小覆土部位围岩易出现不稳定现象,当可能 发生开挖面,地表面下陷时,应根据围岩条件、盾构型式、环境等因素,采 用注浆加固、高压旋喷加固法、冻结法、降低地下水位法、压气施工法或儿种方 法的组合等。 1、注浆加固应遵循下列原则: 1)、浆液材料应根据工程要求、水文地质情况确定,并进行室内配比试验 2)、注浆钻孔间距宜为单孔浆液扩散半径的1.4~1.7倍。 2、当始发井的洞口段处于砂性土或者有承压水地层时,宜采取降水措施。 降水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1)、当降水深度为(3~6)m时,可采用井点降水;当深度大于6m时, 可采用深井降水。 2)、井点的布置应根据地层的渗透系数、降水范围及降水深度等因素确定 3、始发井洞门外侧土体可采用深层搅拌法加固;当洞门理深超过搅拌机械 加固深度、洞门有地下管线而采用搅拌桩有困难的情况下,可采用高压旋喷桩进 行地基加固。 4、当用其它方法文 可采用冻结法

5、当施工过程中需要抢险、短时排除障碍及换刀作业时,宜优先采用压气 施工法。 5.10.25盾构穿越既有管线和建构筑物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1、必须进行事前调查,预测盾构推进带来的周围地基的变形和对既有建筑 物的影响。预测结果认为对已有建筑物的功能及结构上有可能带来障碍时,应根 居情况采取对策。 2、在通过重要建(构)筑物时应根据规范和相关产权单位的要求,以及经 验设定变形容许值,并在相应的位置布设监测点

5.11.1顶管隧道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以可靠指标度量结构 构件的可靠度,以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 5.11.2顶管隧道结构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和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应 按规定的荷载对结构的整体进行荷载效应分析:必要时,尚应对结构中受力状况 特殊的部分进行更详细的结构分析。 5.11.3顶管方法应根据顶管穿越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理深、沿线地形地 貌和地下障碍物情况,以及对现有建(构)筑物的保护要求等因素进行选择。 5.11.4顶管管径应根据设计功能及相关要求确定。管材的选择应根据管道用途、 管材受力特性和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 5.11.5顶管管位选择需符合以下条件: 1、应注意避开地下障碍物。 2、应有足够的覆土厚度,以保证施工时不影响地面建(构)筑物的安全。 3、应尽可能避开对顶管施工有不利影响的流沙、软淤土、硬结石土层等不 良土层。 4、有承压水时要分析承压水对顶管的影响。 5、穿越河道时,应布置在河床一定深度以下。 5.11.6顶管间距应满足下列要求

5.11.6顶管间距应满足下列要求:

1、互相平行的管道水平间距应根据土层性质、管道直径和管道理 因素确定,一般情况下宜大于1倍的管道外径:

2、空间交叉管道的净间距,钢管不宜小于0.5倍管道外径,且不应小于1.0m 钢筋混凝土管不宜小于1倍管道外径,且不宜小于2m; 3、顶管底与建筑物基础底面相平时,直径小于1.5m的管道净距不宜小于2 倍管径,直径大于1.5m的管道净距不宜小于3m; 4、顶管底低于建筑基础底标高时,其间距尚应满足地基土体稳定性的要求。 5.11.7工作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1、工作井尺寸应按照顶管的管节长度、管节外径、顶管机尺寸、管底高程 等参数确定。 2、接收井的控制尺寸应根据顶管机外径、长度、顶管机在井内拆除和吊装 的需要以及工艺管道连接的要求等确定。 3、需计算顶管施工时顶推力对井身结构的影响。 4、尽可能减少工作井数量。 5、工作井的选址应尽量避开房屋、地下管线、池塘、架空线等不利于顶管 施工的场所

2、空间交叉管道的净间距,钢管不宜小于0.5倍管道外径,且不应小于1.0n 钢筋混凝土管不宜小于1倍管道外径,且不宜小于2m; 3、顶管底与建筑物基础底面相平时,直径小于1.5m的管道净距不宜小于1 音管径,直径大于1.5m的管道净距不宜小于3m; 4、顶管底低于建筑基础底标高时,其间距尚应满足地基土体稳定性的要求 5.11.7工作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1、工作井尺寸应按照顶管的管节长度、管节外径、顶管机尺寸、管底高程 等参数确定。 2、接收井的控制尺寸应根据顶管机外径、长度、顶管机在井内拆除和吊装 的需要以及工艺管道连接的要求等确定。 3、需计算顶管施工时顶推力对井身结构的影响。 4、尽可能减少工作井数量。 5、工作井的选址应尽量避开房屋、地下管线、池塘、架空线等不利于顶管 施工的场所。 5.11.8中继间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1、中继间的设计允许顶力不应大于管节相应设计转角的允许顶力; 2、中继间的允许转角宜大于1.2°; 3、中继间的合力中心应可调节; 4、中继间顶力富裕量,第一个中继间不宜小于40%,其余不宜小于30%; 5.11.9顶管的结构计算包括以下内容: 1、顶力的估算。计算完成一次顶进过程(从工作并至接收井)所需的最大 页推力。当估算的总顶推力大于管道允许顶力或工作井允许顶力时,需设置中组 间或增加减阻措施。 2、管道允许顶力。计算管段传力面允许的最大顶力。 3、管道强度计算。计算管壁截面的最大环向应力、最大纵向应力、最大组 合应力等。计算的应力应小于管壁截面的极限荷载值。 4、管壁稳定验算。计算管道管壁截面失稳临界压力。计算的临界压力应大 于管道外壁实际承受的水土压力值。 向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最大

5.11.8中继间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长期竖向变形,其变形量应不影响管道的正常使用。 6、钢筋混凝土管道裂缝宽度验算。计算钢筋混凝土管在长期效应作用下, 处于大偏心受拉或大偏心受压状态时,最大裂缝宽度,其计算值应不影响管道正 常使用。 5.11.10对于各种管材制成的顶管管段,必须满足性能要求,并符合施工工艺机 械配备要求。 5.11.11顶管施工宜采用的管段长度为(1.0~3.0)m,对于顶进大直径管道,宜 采用较长管段。 5.11.12工作井结构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及城市规划要求,结合 周围地面既有建筑物、管线状况,通过对技术、经济、环保等的综合比较,合理 选择施工方法和结构形式。 111于作#检的

L作开的位直按以下因系确定: 1、利用管线上的工艺井; 2、便于排水、出土和运输; 3、靠近电源和水源; 4、远离居民区和高压线 5、避免对周围建(构)筑物和设施产生不利的影响; 6、在有曲线又有直线的顶管中,工作井宜设在直线段的一端。 5.11.14工作井形状的选取应考虑两段隧道的交角、工作井的开口大小等因素 5.11.15工作井的最小长度可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1、当按顶管机长度确定时,工作井的最小内净长度可按下式计算:

L≥ I + 13 + k

: 一一工作井的最小内净长度: 11一一顶管机下井时最小长度,如采用刃口顶管机应包括接管长度; 3一一千斤顶长度,一般可取2.5m; k一一后座和顶铁的厚度及安装富余量,可取1.6m 2、当按下井管节长度确定时,工作并的内净长度可按下式计算:

一一工作井的最小内净长度: 11一一顶管机下并时最小长度,如采用刃口顶管机应包括接管长度 3一一千斤顶长度,一般可取2.5m; k一一后座和顶铁的厚度及安装富余量,可取1.6m 2、当按下并管节长度确定时,工作井的内净长度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l2一一下并管节长度:钢管一般可取6.0m,长距离顶管时可取8.0~10.0m;钢 筋混凝土管可取2.5~3.0m;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可取3.0~6.0m。 14一一留在井内的管道最小长度,可取0.5m。 5.11.16工作井最小宽度可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1、浅工作井内净宽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B=D1+(2.0~2.4) 式中: B一一工作井的内净宽度; D1一一管道的外径。 2、深工作井内净宽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B=3D1+(2.0~2.4) 5.11.17工作井底板面深度可按公式计算: H= Hs+ Di+h 式中: H一一工作井底板面最小深度; Hs一一管顶覆土层厚度: h一一管底操作空间:钢管可取h=0.70~0.80m;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和 钢筋混凝土管等可取h=0.4~0.5m。 5.11.18对顶管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地上、地下建(构)筑物应制订详细的监测与 保护措施。 5.11.19对有地下水影响的顶管工程,应根据工程规模、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周围环培等要求、制定降排水方室

中: 12一一下并管节长度:钢管一般可取6.0m,长距离顶管时可取8.0~10.0m;钢 筋混凝土管可取2.5~3.0m;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可取3.0~6.0m。 14一一留在井内的管道最小长度,可取0.5m。 5.11.16工作井最小宽度可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1、浅工作井内净宽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B=D;+(2.0~2.4)

式中: B一一工作井的内净宽度; D1一一管道的外径。 2、深工作井内净宽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B=3D1+(2.0~2.4) 5.11.17工作井底板面深度可按公式计算: H= Hs+ Di+h

式中: H一一工作井底板面最小深度; Hs一一管顶覆土层厚度; h一一管底操作空间:钢管可取h=0.70~0.80m;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和 钢筋混凝土管等可取h=0.4~0.5m。 5.11.18对顶管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地上、地下建(构)筑物应制订详细的监测与 保护措施。 5.11.19对有地下水影响的顶管工程,应根据工程规模、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周围环境等要求,制定降排水方案。

5.12.1电缆隧道防水设计应根据气候条件、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状况、结构特点、 施工方法、使用要求等因素进行,以保证结构的安全、耐久性和使用要求。 5.12.2电缆隧道防水应遵循“防、堵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保证电缆隧道结

构和电缆、其它电气设备的正常使用。电缆隧道防水设计应根据地表水、地下水和毛细管水等的作用,以及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附近水文地质改变影响确定5.12.3电缆隧道应采用全封闭的防水设计,其附建的通风口、出入口等的防水设防高度,应高出室外地坪高程500mm以上,并设防倒灌措施。5.12.4电缆隧道应满足隧道拱部、边墙、路面不渗水的要求。电缆隧道的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穿墙管(盒)、预埋件、预留通道接头等细部构造,应加强防水措施。5.12.5电缆隧道的防水设防要求,应根据使用功能、使用年限、水文地质、结构形式、环境条件、施工方法及材料性能等因素合理确定,并满足《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的要求,其主体部分防水等级不宜低于二级,机电设备集中布置等位置的防水等级不宜低于一级。各等级防水标准见表5.12.5的要求。表5.12.5.1电缆隧道防水标准防水等级防水标准一级不允许渗水,结构表面无湿渍不充许渗水,结构表面可有少量湿渍:总湿渍面积不应大于总防水面积的二级6/1000;任意100m防水面积上的湿渍不超过4处;要求平均渗水量不大于0.05L/(m²·d),任意100m²防水面积上的渗水量不大于0.15L/(m·d)表5.12.5.2明挖法电缆隧道防水设防要求工程主体结构施工缝后浇带变形缝(诱导带)部位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遇水膨胀止水条(胶)遇水膨胀止水条(胶)膨补偿收缩混凝土防水混凝塑料防水板胀土防金属防水板外贴式止水带外抹防水砂浆外外贴式止水带十理式止水带预埋防水密封材料中理式止水带外可卸式止水带可防外贴防水卷材外涂防水涂料防水措施防水卷材防水涂料防水砂浆涂防水外贴式止水水密封材料注浆管注浆管水材料涂料土带应选应选二种应应选一至二种应选二种应应选一至二种防水等级级应选应选一应应选一种应选一至二种选选应选一至二种级至二种45

表5.12.5.3暗挖法电缆隧道防水设防要求

5.12.5.4盾构法施工的电缆隧道防水设防

5.12.6电缆隧道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应符合表5.7.2规定。

5.12.9防水材料选型原则

1、在电缆隧道工程中使用的防水材料应通过国家制定的质检部门的检测 的鉴定。其性能应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且能满足本工程施工特点、气候条 件、地质水文条件和变形要求。根据不同的结构形式和施工方式选用相适应的防 水材料。

2、 所选用的材料应适应广州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电缆隧道结构的特点。 所选用的材料还应有类似的成功业绩。 4、所选用的防水材料应有良好的防渗性能,对环境无污染,阻燃性、耐 窝蚀、耐久性能好,并且易于操作。 5、所有掺入混凝土的外加剂(添加剂)必须考虑其与混凝土的相容性, 且通过国家检测机关证明对人体无害(包括放射性、毒性等)。 6、注浆材料应对环境无污染,结石强度高,造价低。 5.12.10电缆隧道二次衬砌的施工缝、变形缝、后浇带等应采取可靠的防水措施。 1、电缆隧道防水混凝土应连续浇注,宜少留施工缝。当留设施工缝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墙体水平施工缝不应留在剪力最大处或底板与侧墙的交接处,应留在 高出底板表面不小于300mm的墙体上。拱(板)墙结合的水平施工缝,宜 留在拱(板)墙接缝线以下150~300mm处。墙体有预留孔洞时,施工缝 距孔洞边缘不应小于300mm。 2)、垂直施工缝应避开地下水和裂隙水较多的地段,并宜与变形缝相结合 3)、明挖隧道及矿山法电缆隧道施工缝间距不应大于20m。 4)、施工缝防水构造和施工应满足《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的 要求。 2、变形缝应满足密封防水、适应变形、施工方便、检修容易等要求 1)、用于伸缩的变形缝宜少设,可根据不同的工程结构类别、工程地质情 况采用后浇带、加强带、诱导带等替代措施。 2)、变形缝处混凝土结构的厚度不应小于300mm。 3)、用于沉降的变形缝最大允许沉降差值不应大于30mm, 4)、变形缝的宽度宜为2030mm。变形缝的防水构造和施工应满足《地 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的要求。 5)、为减少结构不均匀沉降,在变形缝处可酌情考虑设置剪力健。 3、后浇带、穿墙管(盒)、埋设件、预留通道接头、孔口和坑、池等细部构 告防水应满足《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的要求。

5.12.12混凝土结构自防水防腐的要求

15、外加剂中的氯离子含量不得大于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总重的0.02%,高效 减水剂中的硅酸钠含量不大于减水剂干重的15%。 16、混凝土的塌落度控制在100mm以内,入模温度不宜大于28℃,负温下 不宜低于12℃,同时入模温度以温差控制,混凝土的表面温度与大气温度的差 值不得大于20℃。混凝土的表面温度与中心温度的差值不得大于20℃。 17、结构表层混凝土的耐久性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养护过程中的 湿度和温度控制。暴露于大气中的新浇混凝土表面应采用自动水喷淋(水雾)系 统及时进行养护。 5.12.13围岩破碎、涌水宜塌地段,可向围岩内预注浆。 5.12.14管片接缝必须至少设置一道密封垫沟槽。管片接缝密封垫应满足在设计 水压下、在计算的接缝最大张开量和估算的错位量不渗漏的技术要求。 5.12.15穿墙管采用固定式防水法或套管式防水法,套管(或主管)均应设置止 水环。 5.12.16后浇带应设置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设置直缝或台阶缝,后浇带采 用微膨胀防水混凝土,其缝间防水按施工缝处理。 5.12.17抗拔桩桩头钢筋根部采用膨胀聚氨酸密封胶密封。桩头在浇注结构纵梁 (或底板)涂刷渗透性结晶防水涂料(用量:≥1.5kg/m²) 5.12.18防水材料的规格、技术性能和螺孔、嵌缝槽等部位的防水措施除满足设 计要求外,尚应《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的要求

5.13.1电缆隧道出入口设置,应考虑电缆隧道使用部门的要求。 5.13.2隧道出入口分为电缆放线口、管线进出口、通风口及人员出入(检修)口, 各出入口应满足以下一般规定: 1、出入口的设置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环境景观要求,妥善处理与地面建 筑、道路、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等之间的关系。 2、出入口的地面建筑应根据其所处地段的地形、地貌条件和环境要求,选 择与周边环境、景观相协调的结构形式和建筑造型和色彩,并做好与周围活动空 间的安全防护。

4、出入口地面建筑宜设置在靠近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 5、出入口地面建筑应布置紧凑,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经济效益高的土地。 6、出入平台应比附近规划地面高出450mm以上,且不应低于1/100洪水频 率标准的最低高程加0.5m的安全高程或城市设防高程,按两者高者取值。 5.13.3电缆放线口的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放线口的设计应考虑电缆敷设作业所需空间,满足放线时电缆允许最小 转弯半径的要求,且应考虑电缆不同期敷设时的重复使用。 2、放线口在非放线施工的状态下,应作好封堵,或设置防止雨、雪、地表 水和小动物进入室内的设施。 3、当放线口兼用作设备、材料吊装口时,应考虑吊装设备及材料进出隧道 的空间。 4、放线口的设置不应对城市景观、交通疏导、市政管线运营等造成不良影 。 5、放线口的间距宜取500m左右,平面尺寸不宜小于800mmx800mm。 5.13.4管线进出口的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管线进出口的设计应根据供电部门提供的条件进行,并应适当预留空间。 管线进出口的内径,不宜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电缆隧道与电缆排管接口处应 按排管尺寸预留矩形孔或穿墙套管。 2、管线进出口应满足电缆接入、引出隧道时防水封堵的要求。 3、管线进出口的尺寸及埋深宜结合电缆在隧道外敷设的土建型式确定,并 应满足电缆敷设作业所需空间。 4、管线进出口处的结构应有防止产生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5.13.5通风口的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通风口的设置应结合通风区段的划分、隧道工作井的设置、城市规划要 求、地面环境景观及环境噪声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原则上应根据线路长度均匀 布置。 2、通风口的尺寸应满足隧道正常运行及消防通风的要求。通风口百叶底部 距地面高度应大于2m,当布置在绿化带内时,高度可适当降低,但不宜低于1m

3、地面进风口应设置在空气洁净的地方,任何建筑物距进风、排风口的直 线距离不得小于5m。 4、通风口的布置可结合人员出入(检修)口一并考虑,也可单独设置,并 应尽量与现有或规划建筑合建,减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 5、进风口和排风口的下缘不得低于当地的防洪、防涝标高,在进、排风口 处应加设能防止小动物进入隧道内的金属网格。风亭高度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要 求。对敲口风并应设置排除雨雪的装置和防止人员入侵的措施。 6、进风口与排风口合建时,排凤口应比进风口高出5m,或风口错开方向布 置,且进、排风口最小间距应大于5m。 7、在隧道正常运行状态下,通风口不宜兼作电缆放线口、设备及材料进出 口。 5.13.6人员出入(检修)口的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人员出入口的地面标高应高出室外地面,应设置防止雨、雪和小动物进 入室内的设施,并应按百年一遇的标准满足防洪、防涝要求。 2、人员出入口的内径不得小于700mm。 3、人员出入口的门应设为甲级防火门,并向疏散方向开启。 4、人员出入口的设置应满足防盗、防强行进入的要求。 5、当人员出入口单独设置时,距周边建筑物的距离应满足相关《建筑设计 防火规范》GB50016的要求。 6、人员出入口的设置应满足火灾时人员疏散以及平时检查、维修的需要。 7、当人员出入口用作设备、材料等的进出口时,出入口内的梯道、通道尺 寸应满足人员搬运设备、材料等的通行要求。 8、沿隧道纵长人员出入口不得少于2个。明挖隧道的人员出入口间距不宜 大于200m,暗挖或盾构隧道的人员出入口间距可适当加大,且宜根据隧道理深 和结合电缆敷设、通风、消防等综合确定。隧道首末端无安全门时,宜在不大于 5m处设置人员出入口。

行,主要目的是为电缆隧道使用部门提供预留接口和设备安装空间,其设计界面 宜限于需要与电缆隧道土建结构同时实施的预理预留部分。土建预留预理设计时 应考虑电缆隧道使用部门的具体要求。 5.14.2电缆隧道给水主要应为消防用水及清洁用水。给水水源宜采用城市自来水 水源应满足给水水量、水压要求。当线无城市自来水时,应和当地政附相关部 门协商,采取其他可靠的供水水源。 5.14.3电缆隧道的给水设计,必须满足生产用水对水量、水压和水质的要求,并 应坚持综合利用、节约用水的原则。 5.14.4电缆隧道排水主要应为排除隧道的结构渗漏水、地面井盖的雨水渗漏水及 隧道内的冲洗水、消防水等。电缆隧道的排水应符合国家或当地现行有关排放标 准。 5.14.5给排水管道穿越隧道结构外墙时应设防水套管,并与隧道结构同步施工。 5.14.6电缆隧道根据消防需要如需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应为其配备独立的给 水系统,消防用水的水量及水压应符合本指引第5.16节要求。 5.14.7电缆隧道露天出入口及开通风口,应考虑雨水排放量,设计重现期取 P=50a,集流时间为(5~10)min。 5.14.8电缆隧道内应采取有组织的排水,隧道内纵向排水坡度不宜小于5%0。 5.14.9电缆隧道应结合隧道工作井、通风口、出入口、隧道纵坡最低处等设置集 水井,采用潜水排水泵提升至就近市政排水系统,每座集水井所担负的排水区间 不宜大于3km。集水井容积应满足排水量要求,其内外操作空间应满足设备安装 维修使用要求,集水井盖应预留检修孔,开孔尺寸不小于800×800mm。 5.14.10排水泵出水管如有条件应直接排入市政排水系统,且确保市政雨、废水 不能倒灌至隧道。 5.14.11应采取措施防止电缆隧道内雨、废水进入变电站。 4中中伟首一派派

5.14.12电缆隧道给水排水专业设计应由电缆隧道使用单位进行二次深化设计。

5.15.1电缆隧道设计所进行的隧道通风 应根据政府相关指引进行,主 要目的是为电缆隧道使用部门提供预留接口和设备安装空间,其设计界面宜限于

需要与电缆隧道土建结构同时实施的预理预留部分。土建预留预埋设计时,应考 虑电缆隧道使用部门的具体要求。 5.15.2电缆隧道内宜采用自然通风,自然通风方式要求通风区域较短,且进、排 风口高差应保证足够余压使隧道内空气产生有效流动。当自然通风方式无法满足 要求时电缆隧道设计应考虑装设机械通风所需预留预理措施。长距离隧道宜适当 分区段实行相互独立的通风。进、排风孔处应设置防止小动物进入的设施。 5.15.3电缆隧道设计时应考虑到电缆隧道内的温度应满足电缆、设备正常工作要 求,且宜优先考虑设置通风降温措施所需的预留预埋措施。进风应直接采自大气 排风应直接排除地面。当采用通风降温措施困难或难以保障隧道内的温度要求 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电缆隧道设计应考虑采用空调等其它辅助降温措施所需的 预留预埋。

5.15.4设备房及风口布置:

1、通风降温设备房可以设置在地面风亭或隧道内部。也可根据实际情况, 与人员出入口建筑相结合。地面风亭应与周边环境协调布置,并满足城市规划的 要求。 2、通风及空调设备房应预留设置设备起吊和冲洗设施位置。 3、排风口避免直接吹到行人或附近建筑。 5.15.5电缆隧道通风专业设计应由电缆隧道使用单位进行二次深化设计

5.16.1电缆隧道设计所进行的消防设计内容、应根据政府相关指引进行,主要目 的是为电缆隧道使用部门提供预留接口和设备安装空间,其设计界面宜限于需要 与电缆隧道土建结构同时实施的预埋预留部分。土建预留预埋设计时,应考虑电 缆隧道使用部门的具体要求。 5.16.2电缆隧道承重结构体耐火极限不宜小于2.0h。 5.16.3电缆隧道应考虑在电缆隧道的出入口处、接头区和每个防火分区内设置灭 火器、黄砂箱等消防器材的需要,以及在电缆进出线特别集中的隧道和竖井中设 置水雾灭火或气体灭火等固定灭火装置的需要。 5.16.4电缆隧道消防给水水源应优先采用城市自来水,当沿线无城市自来水时,

应和当地规划部门协商,采取其他可靠的消防给水水源。 5.16.5除短隧道外,其余等级隧道应考虑设计消防给水系统的需要。 5.16.6发生火灾出入口疏散能力应按正常情况下的90%计算。 5.16.7电缆隧道内消防专业设计应由电缆隧道使用单位进行二次深化设计。

5.17.1电缆隧道设计所进行的支架设计内容、应根据政府相关指引进行,主要目 的是为电缆隧道使用部门提供预留接口和设备安装空间,其设计界面宜限于需要 与电缆隧道土建结构同时实施的预理埋预留部分。土建预留预理设计时,应考虑电 缆隧道使用部门的具体要求。电缆支架应采取倒角或其他措施,避免尖锐角伤人

5.18.1电缆隧道设计所进行的接地设计内容、应根据政府相关指引进行,主要目 的是为电缆隧道使用部门提供预留接口和设备安装空间,其设计界面宜限于需要 与电缆隧道土建结构同时实施的预理埋预留部分。土建预留预埋设计时,应考虑电 缆隧道使用部门的具体要求 5.18.2电缆隧道内应使用一个总的综合接地网,其接地电阻一般情况下应符合下 式要求【书签版】辽2015J905:太阳能热水系统一体化安装

缆隧道使用部门的具体要求 5.18.2电缆隧道内应使用一个总的综合接地网,其接地电阻一般情况下应符合下 式要求:

式中: R一一考虑到季节变化的最大接地电阻: I一一计算用的流经综合接地网的入地短路电流。 但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2。 5.18.3综合接地网设计要求: 1、明挖隧道内及工作并,设备房内接地装置应利用设备房基础2根以上主 钢筋或者埋在基础里的地下金属,组成网格不大于5mX5m的设备房地网,当 设备房建筑物基础有桩时,应将地桩内2根以上主钢筋与设备房接地装置就近

焊接连通。 2、非明挖隧道(暗挖、盾构及顶管隧道)内,应充分利用隧道的初期支护 锚杆、钢架、钢筋网或底板钢筋作为接地装置。用作接地极的锚杆环向间距要求 为2倍锚杆长度;接地锚杆与钢筋网、钢拱架或专用环向接地钢筋应可靠焊接; 隧道底板钢筋应形成一个1m×1m的单层钢筋网。 3、各接地装置均应通过连接钢筋(不小于Φ16mm)每间隔约30m与两条 贯通隧道的金属接地均压带(不小于50×5镀锌扁钢带)相互焊接连通。 4、隧道内兼有接地功能(含连接)的结构钢筋和专用接地钢筋应满足相应 的规范要求。 5、接地体(线)的焊接应采用搭接焊,其搭接长度必须符合《电气装置安 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规定。 6、接地网在腐蚀性较强的地区宜采用钢镀铜或铜材。 7、隧道接入发电厂、变电所内时,其综合接地网应与发电厂、变电所接地 网两点及以上相连接。 8、设计接地网时,应按《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621校验接触电位差 和跨步电位差。 5.18.4其余未提及设备及装置的接地要求由电缆隧道使用单位进行二次深化设 计。

5.19节能环保及文明施工

5.19.1隧道设计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 的要求,贯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并应符合《广州市建设工程文明施 工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 5.19.2环境保护设计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化害为利”的原 则,执行防治污染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和使用的“三 司时”制度。同时,从广州市的实际出发,与其他相关的城市建设、环境建设同 步规划、协调施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5.19.3环境保护设计应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及审批规定的各项要求。 5.19.4隧道设计必须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的法令、标准和规定,并应贯

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5.19.5应重视施工期对路面交通的影响,在交通繁忙路段,应有完善可行的交通 疏导方案,避免因施工引起的地面交通问题,导致城市运作和环境受到重大影响。 对占用绿地的应提出恢复措施方案。 5.19.6出入口、通风口、平台等有坠落的危险处,应设栏杆或盖板

1为了便于在执行本指引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某工程项目地面花岗岩铺设施工工艺,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2本指引中指明应按其他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 按执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