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3098-2022 塔桅集群结构运营安全监测技术规程.pdf

DB23/T 3098-2022 塔桅集群结构运营安全监测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塔集群结构运营安全监测技术规程 Tech
资源大小:0.7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351304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23/T 3098-2022 塔桅集群结构运营安全监测技术规程.pdf

4.5.1用户端子系统界面应功能齐全、信息完备、操作方便,可实 现流畅的人机交互。 4.5.2用户端子系统各模块应与数据库实时对接,实现数据库数据 的高效调用以及分析结果的快速存储。 4.5.3用户端子系统宜显示塔榄集群结构安全监测的结果性、全局 生及决策性信息、被监测塔稳集群结构的细节信息以及数据预处理 与数据分析的详细信息

4.5.4用户端子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

1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分析,具备数据异常点识别、误差消除、 滤波降噪、趋势分析及断点截取等功能: 2对监测数据进行展示HG/T 5865-2021标准下载,具备监测数据的实时展示、历史数据 的回查展示以及分析结果的可视化展示等功能: 3对采集到的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具备对塔稳 集群结构安全风险的诊断与预警功能

5.1.1新建塔榄集群监测系统的实施宜与塔结构施工同时进行, 系统运行宜与塔结构运营同步。 5.1.2监测系统实施前应结合业主、设计和施工各方的意见综合确 定实施方案,监测系统实施不应对塔榄结构造成破坏 5.1.3监测系统实施单位应贯彻有关质量管理标准,建立有效的质 量保证体系,保证系统实施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5.2.1传感器的安装方式应根据塔榄结构特征、监测内容及需求综 合确定。 5.2.2传感器与结构应连接可靠,对于有线传感器应注意保护连接 线缆。 5.2.31 传感器应采用防水措施,防水等级应达到设计要求。 5.2.4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应统一安装存放于机柜,当设备对运行 环境有特殊要求时可采用具备恒温条件的机柜

5.2.5数据采集硬件与软件的实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实时采集的数据应同时放在本地数据采集设备和监测中心 的数据处理及管理系统服务器内; 2对要求实时处理的通道,应采用直接采集和存储的方式; 3 数据传输过程应同时采用实时传输和整点传输方式。 5.2.6 监测系统中的连接线缆应配备防护套,接头应连接可靠,线 扎整齐、美观。

障集成过程中各子系统的正常工作, 3.2系统集成应采用模块化、单元化及标准化设计,确保软件 更件模块的兼容性。

展示传感光缆、设备与数据信息,并可在界面上直接修改各模 能的参数

3.4集成后的监测系统应满足自动化、智能化、实时化及网络 为要求。

余部署,系统关键设备应有热备份,设备切换时应有提示或报警信 息。

5. 4. 1 系统的调试应满足下列关

1进场安装前应进行传感器标定,标定用的传感器应与被标定 专感器具有相同的技术参数; 2监测系统试运行前应对监测设备进行校验,校验时宜采用移 动采集设备独立进行采集,并比较相同条件下监测数据质量: 3监测系统试运行期间应对监测系统的硬件、软件运行参数进 行优化调试,并保留调试记录,

5.4.2数据采集与传输子系统的调试应满足下列要求:

1监测系统试运行前应检测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的安装与连 接满足设计要求,能够保障系统长期正常运营; 2监测系统试运行时应对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进行调试,保证 数据采集与传输的实时性与完备性

1测试数据的读入、读出及查询等功能是否满足监测系统的需 求; 2测试系统容量是否满足监测系统大数据存储需求。 五台能

6.1.1监测系统验收应包括进场验收、检验与质量验收两部分。 6.1.2监测系统验收须由相关部门委派专业人员组织验收,完成交 付流程。

6.1.3监测系统验收后、正式运营前,宜根据实际情况设定

6.1.3监测系统验收后、正式运营前,宜根据实际情况设定试用期, 检验系统的鲁棒性、稳定性、可靠性及安全性。

6.2.1 监测系统进场验收文件应包括下列资料: 1 设备产品出厂合格文件; 2 设备安装配件清单: 3 设备使用维护说明文件; 4 系统安装图纸资料。 6.2.2 设备安装配件应与清单内容相符,并应配备必要的连接线缆 6.2.3 监测系统各类设备外观不应存在损坏。

6.3.1 检验与质量验收应包括硬件验收与软件验收两部分。 6.3. 2 硬件验收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传感器安装应平整,传感器连接处引线不应被遮蔽: 2传感器应与数据采集设备连接正常,检验是否正常采集塔榄 结构响应,否则应对传感器以及连接线进行检查: 3传感器安装验收应包括布设方法、布设线路、调试结果等; 4数据采集设备、传输、存储设备的性能指标应与设计方案

设备安装与调试过程的实施记录、照片文字应齐全。 6.3.3 软件验收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 软件子系统功能应与设计方案一致: 2 软件子系统各项运行性能参数应达到设计指标; 3 软件子系统应用的第三方评测结果: 4 软件子系统的网络运管安全: 5 软件子系统相关说明资料应齐全

7.1.1监测系统运维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日常运维、定期检查与保 养和异常状况处理。 7.1.2监测系统的日常运维宜每周进行一次,定期检查应每3个月 进行一次,系统异常状况处理应在异常发生后24小时内完成。 7.1.3监测系统硬件更换后应保证主要技术指标不低于设计指标。 7.1.4监测系统软件应方便更新或升级,更新或升级前后的数据应 具备连续性与一致性。

7.2.1监测系统的日常运维应检查系统数据的实时状

7.2.1监测系统的日常运维应检查系统数据的实时状态与后台进 程运行正常,剩余存储空间满足系统要求以及数据库日志记录完备 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存档。 7.2.2监控中心的日常运维应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对设备 出现的掉电、计算机故障和系统通讯中断等异常情况应进行处理, 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存档。

7.2.1监测系统的日常运维应检查系统数据的实时状态与 程运行正常,剩余存储空间满足系统要求以及数据库日志记习 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存档

7.2.3监测系统应进行运行安全管理,对使用系统的人员或

户进行身份鉴别,未经批准禁止随意更改系统配置、增删软件和硬 件、复制和传播数据文件。

7.2.4监测系统管理应分权分域,并应记录所有用户的登录

7.3.1 监测系统硬件设备定期性能检查的内容应包括: 1 设备的数据采集及显示; 2 端口与连接: 3 外接电源与设备内置电源: 4 通讯状况。 7.3.2 监测系统硬件设备进行维修保养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 断电操作,避免设备发生短路: 2 定期送回厂家或计量机构进行检测; 3 定期对防尘过滤网进行清理,保证通风散热良好; 4 设备的内置电池宜每半年进行一次完全充放电: 当设备超过使用年限或无法满足系统集成的功能时,应对设 备进行更换或升级改造。 7.3.3数据存储设备应定期对磁盘空间进行检查,应保证剩余磁盘

7.3.4系统软件应定期进行病毒检测与软件匹配性检查,应

7.4.1当系统出现异常时,应根据系统报警和系统故障两种异常情 况分别制定响应机制和应急措施,处置过程中的时间、现象、措施 结果和人员均应详细记录并保存。

况分别制定响应机制和应急措施,处置过程中的时间、现象、措施 结果和人员均应详细记录并保存。 7.4.2当系统出现报警信息时,应按以下规定进行处理: 1对报警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报警信息进行登记并存档: 2对出现报警信息的塔稳结构进行具体检查,确定报警原因 并根据实际情况对结构进行修复加固: 3做好报警原因分析的详细记录,建立报警信息处置档案,

7.4.2当系统出现报警信息时,应按以下规定进行处理:

1对报警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报警信息进行登记并 2对出现报警信息的塔榄结构进行具体检查,确定报警 并根据实际情况对结构进行修复加固; 3做好报警原因分析的详细记录,建立报警信息处置档

1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和处理,填写异常状况登记表并存档; 2通知技术人员进行数据通讯测试,确定原因后对异常设备或 零件进行更换或维修: 3做好故障原因分析的详细记录,建立故障信息处置档案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 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 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塔集群结构运营安全监测技术规程

1 总则。 .26 2 术语与符号. ..28 2.1 术语. .28 3基本规定.. ...29 4系统设计。 .31 4.2传感子系统设计 ..31 4.3数据采集与传输子系统设计 ..35 4.4数据存储与处理子系统设计 .38 4.5用户端子系统设计, ...46 系统实施。 .47 5.1一般规定... ..13 5.3系统集成.. ..47 系统验收. ...48 6.1一般规定.. ...48 6.2进场验收. ..48 6.3检验与质量验收 49

1.0.2黑龙江省地处寒区,高纬度、低气温、强风雪等

养护难度大、耐久性差、安全保障能力弱等诸多难题,且黑龙江省 地域辽阔,省内有数量较大、类型众多的塔榄结构处于服役阶段, 不同类型的塔稳集群均可遵循本规程来组织监测系统的设计、实施 运行管理和维护。 1.0.3塔集群结构运营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多方面的因 素,主要包括:监测目的、监测内容、结构特点、周围环境及荷载 条件环境荷载、业主特殊要求等。在选用本规程指导塔榄集群结构 监测系统的设计、实施和运营时,应根据上述因素来设计监测系统 方案、组织实施系统和管理系统

2.1.4本规程的适用对象包含了单管塔、多管塔、角钢塔、榄杆或 拉线塔等在内的塔榄集群结构运营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实施、验 收和运维。

2.1.4本规程的适用对象包含了单管塔、多管塔、角钢塔、

裂缝、振动以及环境荷载。

3.0.1本条款的具体解释如下所示

2相似塔糙结构指结构形式、截面形式、边界条件、材料特性 相似的塔榄结构,基于交又验证的算法要求集群内有足够相似结构 因此规定相似塔梳结构不应少于50%。

3.0.2本条款的具体解释如下月

3非标塔型指铁塔标准图集中不存在的塔榄结构,主要包括 体化塔房、增高架等结构;特殊塔型指在集群中与大多数塔型相异 的塔榄结构。 6其他特殊情况指周边工程施工、地震、暴雨洪涝灾害等情况 3.0.3塔榄集群结构运营安全监测系统应有明确的总体监测目标, 应针对具体塔稳结构对象来设定总体目标,通过直接或间接监测结 构的局部或整体参数综合评价结构性能及损伤状况。塔榄集群结构 运营安全监测系统的建设目标应定位适宜,应根据技术现状、资金 情况等选择适宜的目标

3.0.4塔稳集群结构运营安全监测系统应有明确的总体监

针对具体塔结构对象来设定总体目标。监测系统的建设目标 位适宜,应根据技术现状、资金情况等选择适宜的且标。

工进度及质量的前提下进行,因此,系统安装位置应结合结构 本施工方案综合进行确定。

内正常运行,因此传感器应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可维护性。除特殊 立置的传感器外,大部分重要的传感器应考虑耐久性及后期维护和 更换的可行性,如果发现传感器失效,应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更换。 专感器应设置标识和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暴雨雷击、动物侵 害、人为损害等影响。对易受环境影响或安装在结构表面的传感器,

应考虑日照、雨淋、冰冻、风沙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必要时应采取 持殊防护措施。同时,应定期检查传感器工作和运行状况,定期进 行保养、检定,发现问题时应及时校准、维修或更换。 影响传感器的耐久性主要包括如下因素: (1)使用环境温度、湿度; (2)大气压力; (3)潮湿环境腐蚀; (4)日晒、雨淋、冰冻、风沙等; (5)动物损害、人为损害等。 为保证传感器耐久性与可维护性条件,应对传感器做好相应的 防护及维护措施,包括: (1)防尘防水:潮湿环境、粉尘对传感器危害很大,在操作中 应采用防护等级为IP66的保护装置进行防尘防水; (2)防腐蚀:及时进行修补防腐蚀处理,使传感器达到密封条 件; (3)防雷:定期对保护套进行接地测试,须在雷雨季节对防雷 装置进行全面检查,保证防雷装置的合格; (4)定期检查:定期对传感器进行巡视,检查是否存在损坏环或 失准,及时发现危及传感器安全的因素,预先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 防范。

3.0.9实际使用过程中部分监测硬件设备可能出现不

坏,因此,对关键参数和重要部位的监测,应配置多个相同类型或 不同类型的硬件设备,避免出现硬件损坏导致监测数据测量不准或 无法测量等问题。监测系统软件应与硬件相匹配,具有良好的用户 使用性能

4.1.2塔榄集群结构运营安全监测系统各子系统构成应满足表1中 的内容:

表1塔榄集群结构运营安全监测系统构成

4.2.1考虑经济性的要求,一般需要选择整体变形、风荷载以及环 境温度作为监测项,若经费充许,宜补充整体动态响应、模态参数 关键部位应变等作为监测内容。 其中,整体变形、风荷载、整体动态响应的监测应将传感器布 没在塔,环境温度的监测可将传感器布设在塔底,模态参数的监 则应沿塔身布设传感器,关键部位应变的监测应将传感器布设在应 变较大的位置以及既有损伤位置。

4.2.2本条款的具体解释如下月

2三维位移监测可选择高精度全站仪,卫星定位系统和三维激 光扫描仪等进行监测:倾角监测宜采用倾角传感器,可根据监测要 求选用固定式或便携式倾角传感器。 3当变形监测项目包括多个监测对象时,其监测频率宜保持 致;首次监测应选择两次独立量测的平均值作为变形量测的初始值 当监测值达到系统设定的预警值或发生异常变形时应增加监测频率

4.2.3本条款的具体解释如下月

1振动监测参数类别可选择加速度、速度、位移,宜采用惯性 式传感器,以空间不动点为参考坐标进行测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加速度量测可选用力平衡加速度传感器、电动速度摆加速度 专感器、ICP型压电加速度传感器、压阻加速度传感器: b)速度量测可选用电动位移摆速度传感器,也可通过对加速度 专感器的积分获得速度值: c)位移测量可利用电动位移摆速度传感器积分计算得到位移值

4.2.4本条款的体解释如下月

1结构应变监测与变形监测宜同步实时进行,以反映环境荷 用下的结构应力变化,推断结构抗力变化规律,以及与结构设 案的差异, 2结构应变可选用电阻应变计、振弦式应变计、光纤类应变 应变传感器进行监测

4.2.5本条款的具体解释如下月

2环境荷载的监测应满足下列规定: a)风压监测宜选用微压量程、具备正负压力测量的压力传感器: 安装时应避免对结构外立面的影响,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风压测 点宜根据风洞试验的数据和结构分析的结果,无风洞试验数据时, 可根据风荷载分布特征及结构分析结果布置测点。 b)风速以及风向监测可选用风速仪,风速仪应安装在工程结构 尧流影响区域之外,监测结果应包括脉动风速、平均风速和风向。 )构件温度监测可为结构应力应变计算提供温度补偿依据,环

境湿度监测可为基于温湿度的腐蚀寿命计算提供数据支持。 d)温度监测的测点应布置在温度梯度变化较大位置,以反映温 度场变化规律;对结构应力及变形受环境温度影响大的区域,宜增 加温度监测点;大气温度仪可与风速仪一并安装在结构表面,获得 大气温度值; e)温度传感器宜选用监测范围大、精度高、线性化及稳定性好 的传感器; f)长期温度监测时,监测结果应包括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 和日最低温度:结构温度分布监测时,宜绘制结构温度分布等温线 图。 g)湿度传感器应具备响应时间短、温度系数小,稳定性好以及 湿滞后作用低的特点,湿度宜采用相对湿度表示,监测范围应为 12%RH~99%RH; h)湿度传感器宜与温度传感器以及风速仪一并安装,宜布置在 湿度变化大,对结构耐久性影响大的部位; i)长期湿度监测时,监测结果应包括日平均湿度、日最高湿度 和日最低湿度; i)由于目前的传感技术无法实现冰、雪荷载的直接监测,可根 据其他监测项(风速、温度、湿度等)的监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 析,实现冰、雪荷载的间接监测。

2.7本条款的具体解释如下所示:

4.2.7本条款的具体解释如下月

表2常用传感器的参数要求

1本条款的具体解释如下所示:

据采集设备应满足表3中的规

4.3数据采集与传输子系统设计

表3数据采集设备技术要求

2数据采集模式的具体内容为: a)全时采集:采集设备进行全时(实时)连续的采集; b)定时采集:采集设备进行非全时工作,仅在指定某时间内全 时(实时)连续采集,既可以是周期性的,也可以是非周期性的: c)触发采集:采集数据触发预设阈值时采集设备进行全时(实 时)连续采集; d)混合采集:采集数据未触发预设阈值时采用定时采集,触发 阈值时采用触发采集。 6数据采集设备的安置场所应满足表4中的规定:

表4数据采集设备安置场所要求

4.3.2本条款的具体解释如下月

4.3.4本条款的具体解释如下所

2数据传输根据同步性可分

.4数据存储与处理子系统设计

4.4.1数据存储子系统应满足可靠性、先进性、开放性、可扩展性、 标准性、数据共享性等要求,保障存储数据的有序存档、快速查询、 实时在线或离线处理,方便数据查询与调用,保证用户方便、快速、 准确地检索到所需的信息。

4.4.2本条款的具体解释如下月

2数据存储子系统的存储与读取速度应大于数据的采集与输 出速度,并预留一定的穴余度,从而保证后期系统升级或测点增多 后数据库仍能止常工作。 7数据存储子系统存储、管理和操作的对象是海量的数据,进 行设计时需要根据测点数量、采样频率、监测时间等因素估计数据 库的容量。

s*(T, △T)=Z(α; ·T, + β, ·△T, +C, T?)+b

BP神经网络是一种按误差拟传播算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网络,它 有输入层、输出层和隐含层组成。BP网络模型将一组样本的输入输 出问题变成一个非线性优化的问题。由于采集得到结构各个位置的 结构响应和温度监测数据,它们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因此,利用 3P神经网络可有效建立多测点结构响应与温度监测数据的关系模 型,进而有效剔除温度影响。 为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结构响应与温度监测数据的关系,将监 测样本集合Φ定义如下:

Tinput Φ = Goutput

式中Tinput 温度监测样本,将其作为BP神经网络输入层样本集; &output 数据监测样本,将其作为BP神经网络输出层样本集 将输入层与输出层样本集代入BP人工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建立 输入层与输出层样本集之间的关系模型,如下式所示,

&output )+8

FL() BP神经网络的输入层与输出层之间的函数关系模型

8一一参考状态下BP神经网络的残差矩阵,该残差可认为 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多元统计方法,该方法对于消除结构损伤诊 断时的环境温度影响效果很好。首先构造中心化处理后结构响应的 协方差矩阵,并对该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如式(5)所示:

式中一一的中心化处理结果; A一一协方差矩阵Z的特征值矩阵,为对角矩阵; P一一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矩阵,为正交矩阵。 矩阵中特征值越大,其对应的主成分反应样本信息量越多, 利用该特点将特征向量矩阵P分成两部分,如式(6)所示

式中P一一特征值排序较大部分对应的特征向量,为剔除温度对结 构响应变化分量,P一般取第一阶主成分; P,一一除P之外的其余特征向量。 在此基础上,利用下式即可计算出剔除温度影响的结构响应残 差矩阵R:

在利用监测数据进行结构损伤识别时,宜利用原始数据提取对 结构损伤敏感而对环境与运营荷载变化不敏感的损伤特征。 利用监测数据提取的对环境与运营荷载变化不敏感的特征指标 主要分为:统计特征、力学特征以及深度学习特征。统计特征可归 纳为统计分布特征、统计模型特征和其他统计特征几类。较为通用 的统计分布特征有均值、标准差、方差、峰态、斜度、极值、均方 根值、分位数等;统计模型特征由统计建模的参数得到,例如由自 回归模型定义的自回归系数、自回归系数的距离度量、自回归残差

等;其他类型的统计特征包括由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获 得的特征。 4在使用基于数据驱动的异常诊断算法进行结构损伤识别时, 可利用结构健康状态下的损伤特征构建损伤诊断指标并定义异常诊 断國值,待诊断状态下损伤诊断指标超过值即被判断为异常。 在使用结构健康状态的损伤特征定义异常诊断阈值时,可采用基于 马氏距离的方法。首先计算健康状态损伤特征的马氏距离作为损伤 诊断指标,如下式所示:

式中h 健康状态下的损伤诊断指标; R 健康状态下损伤特征矩阵: Rh 健康状态下损伤特征的均值矩阵: Ch 健康状态下损伤特征的矩的协方差矩阵 异常诊断阈值可通过区间估计的置信度定义如下:

n = 0 . (Yn 05%4

式中 n一异常诊断阈值; α一一保证系数,根据具体结构的监测数据而定,可取1.2; 在此基础上,比较待诊断状态下损伤诊断指标与值,进而完 成损伤识别。待诊断状态下损伤诊断指标如下所示:

任意1个误差样本的均值E服从正态分布E~N(u,α²/I),概率表 达式可如下式所示:

式中μ一一损伤特征样本的总体均值; 损伤特征的总体标准差; 标准正态分布上的α/2分为点。 当显著性水平为α时,损伤特征样本均值E在统计学意义上的 取值范围为:

除此之外,还可利用极值统计、似然比检验等其它基于概率的 方法进行结构的异常诊断。 在利用监测数据进行结构损伤识别时,可采用模式识别方法, 进行结构损伤的判别、定位以及损伤程度的计算。 常用的处理监测数据的模式识别方法分为有监督的方法和无监 督的方法。有监督的方法主要包括: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支持 向量回归、自回归等回归方法和朴素贝叶斯、支持向量机、决策树、 人工神经网络等分类方法。常用的无监督方法主要包括:K均值聚 类、层次聚类、模糊聚类、遗传算法等聚类方法和相关分析方法。 在采用静力荷载法进行结构损伤识别时,某点实测值与理论计 算值的比值明显大于其它测点该比值时,可判断该位置发生损伤; 司时,通过比较损伤位置与其它监测位置该比值的大小,可评估结 构损伤的程度。简支梁结构的数据处理与损伤诊断示例如下:

图2静力荷载法结构损伤识别示例

针对集群结构的监测数据,应通过进一步交又诊断算法进行处 理,实现更准确的结构损伤诊断与状态评估。针对同一测点的决策, 衣次选择不同的测点作为参考点,取数次结果的均值来决策该测点 有无发生损伤。 假设第1聚类组内,共有n1个测点,待诊断状态下,采用留 交义验证思想,取其中第o个测点作为验证集,即以第o个测 点为参考,求其他测点的损伤诊断因子的集合,记为%,依次循环 直到所有测点都用作验证集,则n1次验证结果的集合记为pD,

YPD ,Y,L ,YPD L L PD, L L PD,n M M 0 M M YPD,1 pD,2 L YPD, L M M M 0 M ypb. L L

式中PD 待诊断状态下基于交义验证思想的损伤诊断因子的集 合; YPD 一 待诊断状态下以第0个测点为参考的损伤诊断因子

的集合; YPD.i一 一待诊断状态下以第0个测点为参考的第 i个测点 的损伤诊断因子。依据交义验证思想,第i个测点需要依次选择聚 类组内的其他测点作为参考点进行验证,可以得到n1个损伤诊断 因子,取n1个损伤诊断因子的均值作为第i个测点的损伤诊断因 子的决策指标,定义如下:

YpD,i ZYPD,i n,

式中pD.i 待诊断状态下第i个测点的损伤诊断因子的决策 指标。公式(14)中,如果第i个测点以自已作参考,其损伤诊断 因子为0,即.=0。所有测点的损伤诊断因子的决策指标集合 记为p (pp E i 1xm),定义如下:

pD ={P,1,pD,2,L,pD,L,pD,n

定义塔榄结构基于交义验证思想的损伤诊断因子的决策國值为 npD,如下所示:

利用上述定义的损伤诊断因子决策指标及國值,待诊断状态下, 该测点处发生了结构损伤:反之,则该测点处的结构正常。 5在多级预警值设置时,可利用结构健康状态数据,采用统计 方法建立的置信区间阈值作为黄色预警值;采用有限元模型计算的 结构极限状态数值作为红色预警值。

4.5用户端子系统设计

5.1用户界面子系统应包含用户管理、数据实时展示、数据预 、状态诊断、实时预警等功能;应显示监测结构的具体信息,

括名称、地理位置、结构形式等;界面的设计应采用统一的UI设计 风格,保证配色、字体等元素的一致性。

风格,保证配色、字体等元素的一致性。 4.5.2用户界面子系统的占用内存应小于服务器的容许内存,软件 运行时应保证服务器上其他程序的正常运行。

5.1.3实施安装前应对施工面进行前期处理,并配置相

5.1.3实施安装前应对施工面进行前期处理,开配置相关设备。现 汤应具备下列条件: (1)传感器安装面的准备已基本结束,即具备安装条件,传感 器布设方案已基本完成。 (2)施工用的照明、电源及表面清洁设备及材料已备齐。 (3)对于高台作业时,需配备安装用的起重运输设备或搭设施 工平台。 (4)备有传感器零部件,锚固配件及安装工具等。 (5)备有必要的可替换的传感器备品以及辅助施工设备。

2.4当监测系统硬件位于无保温措施的野外时GBT34338-2017 真空玻璃用熔封玻璃力学性能试验方法,为保障极端气 件下系统的正常运营,应配备恒温机箱

5.3.4系统集成宜采用基于互联网的B/S架构,方便现场的技术人

5.3.4系统集成宜采用基于互联网的B/S架构,方便现场的技术

系统集成宜采用基于互联网的B/S架构,方便现场的技术人 答维护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在内的多用户进行远程实时控制

员、塔榄维护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在内的多用户进行远程

6.1.3进场验收应满足以下规定

(1)传感器安装前,应按规定进行传感器进场验收。 (2)传感器安装的各外项工程应按本规程进行质量控制,每个 外项工程应有自检记录。 检验与进场验收应满足以下规定: (1)参加安装工程实施和质量验收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格。 (2)执行振动检测或监测的单位,应具有相应资质中安联合煤制甲醇及转化烯烃项目综合楼模板支撑专项施工方案(修改).docx,实施测试 前,应检查仪器设备的检定报告并对其进行核实,且应满足使用要 求; (3)系统质量验收应分为主控项目以及一般项目。传感器安装 工程质量验收包含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必须满足所有的主控项目 才能实施安装,一般项目按抽样检验

6.2.1传感器布设图上需标明结构各个位置需要布设的传感器数 目、传感器与结构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对应的数采设备编号和通 道编号。 对于长期监测项目,由于监测周期可能长达数年或数十年,其 间可能会出现更换传感器、数采设备以及操作人员变动,因此除主 条文规定的相关验收文件外,还应建立相关的测量设备档案以便后 期维护和查证。记录和保存的信息如下: (1)设备的名称、型号、出厂编号、制造商名称和管理编号: (2)制造商的使用说明书和出)合格证;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