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5015-2021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含条文说明.pdf

GB 55015-2021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含条文说明.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7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352476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 55015-2021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含条文说明.pdf

应进行相应调整。但调整照明功率密度值的前提是按以下*则 照度标准值进行调整,而不是按照设计照度值随意地提高或 释低: 1 当符合下列一项或多项条件时,作业面或参考平面的照

(建质【2007]】1号),大型公共建筑一般指单栋建筑面积 20000m²以上的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 筑、通信建筑以及交通运输用房。 3.3.9充分利用天然光是实现照明节能的重要技术措施。根据 人的行为习惯和视觉特点,在天然采光从不满足使用需求过渡到 能够满足视觉作业需求时,很难通过手动的方式关闭或调节灯具 来实现照明节能。因此,对于建筑内天然采光区域,其照明采取 相应控制措施,可以达到照明效果及节能目的。在具有天然采光 的区域,照明设计及照明控制应与之结合,根据采光状况和建筑 使用条件,对人工照明进行分区、分组控制(如办公室、教室、 会议室等),其目的就是在充分利用天然光的同时,也不影响此 区域正常使用。 楼梯间和廊道等类似场所,利用天然采光可在较大程度上满 足人们的视觉功能需求,应通过照度感应控制或按时段的时间表 控制来自动实现人工照明的补充,确保在采光充足时关闭相应的 灯具或降低照度,避免造成能源的浪费。 3.3.10照明控制是建筑节能的主要环节。旅馆客房采用总电源 节能控制开关是实现该场所节能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3.3.11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城市照明管理规定》《“十二 五”城市绿色照明规划纲要》等有关城市照明的文件,对夜景照 明的规划、设计、运行和管理提出了严格要求。其中,对景观照 明实行统一管理,采取实现照明分级、限制开关灯时间等措施对

建质【2007]1号),大型公共建筑一般指单栋建筑面利 0000m²以上的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 筑、通信建筑以及交通运输用房

3.3.9充分利用天然光是实现照明节能的重要技术措施。

3.4.1热源的选择有助于从源头上降低热水能耗哈尔滨圣亚极地海游馆井点降水施工方案,本条对集中 生活热水供应系统热源的选择提出要求。用常规能源制蒸汽再进 行换热制生活热水,是高品位能源低用,应该杜绝。此外,本规 范秉承不鼓励电直接供热的*则,与本规范第3.2.2条的思路类 似,除较小规模的系统或其他能源条件受限、可以用峰谷电、电

*政策有明确鼓励的条件外,都不得采用市政供电直接加热 中生活热水系统主体热源,

表9热泵热水机(器)能源效率等级指标

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较适用于夏季和过渡季节总时间较长地 ;寒冷地区使用时需要考虑机组的经济性与可靠性,在室外温

度较低的工况下运行,致使机组制热COP太低,失去热泵机组 节能优势时就不宜采用。 选用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制备生活热水时应注意热水出水温 度,在节能设计的同时还要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对生活热水的卫生 要求。一般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热水出水温度低于60℃,为避 免热水管网中滋生军团菌,需要采取措施抑制细菌繁殖。如定期 (每隔1周~2周)采用65℃的热水供水1天,抑制细菌繁殖生 长,但必须有用水时防止烫伤的措施,如设置混水阀等,或采取 其他安全有效的消毒杀菌措施。 3.4.4本条是对户式电热水器能效的要求。热水器能效是生活 块水活西

3.4.4本条是对户式电热水器能效的要求。热水器能效是生活

表10电热水器能效等级

3.4.5给水排水系统的给水泵是给水排水系统的重要用能设备

制燃气灶具的能效是降低炊事能耗的重要手段,

4.1.1建筑节能改造应与既有建筑改造相结合,当既有建筑改 造涉及节能措施时,如建筑立面改造,应考虑同期提高建筑围护 结构的节能性能;需要更换设备或用能系统改造时,应选用高效 节能设备,并增设相应节能措施。 4.1.2抗震、结构、防火关系到建筑安全和使用寿命,由于既 有建筑建成的年代参差不齐,有的建筑已使用多年,过去我国在 抗震设计等结构安全方面的要求也比较低,当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涉及这些问题时,应当根据国家现行的抗震、结构和防火规范进 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论确定是否开展单独的节能改造或同步实 施安全和节能改造。如需增设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时,太阳能集 热器需要安装在建筑物的外围护结构表面上,如屋面、阳台或墙 面等,从而加重了安装部位的结构承载负荷量,如果不进行结构 安全复核计算,就会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带来隐患;特别是太阳 能供热采暖系统中的太阳能集热器面积较大,对结构安全影响的 矛盾更加突出。

4.1.3既有建筑由于建造年代不同,围护结构各部件热工性 和供暖空调设备、系统的能效不同,在制定节能改造方案前, 先要对既有建筑现状进行节能诊断,从技术经济比较和分析得 合理可行的改造方案,并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设备和系统的节 潜*。

节能诊断是有针对性进行节能改造的前提。严寒、寒冷

4.2.1节能诊断是有针对性进行节能改造的前提。严寒

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77

4.2.3常见的旧墙面基层一般分为旧涂层表面和旧瓷砖表面等。 对于旧涂层表面,常见的问题有:墙面污染、涂层起皮剥落、空 鼓、裂缝、钢筋锈蚀等;对于旧瓷砖表面,常见的问题有:渗 水、空鼓、脱落等。因此,旧墙面的诊断工作应按不同旧基层墙 面(混凝土、混凝土小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等)、不同旧基层 饰面材料(旧马赛克、瓷砖、旧涂层、旧水刷石、湿贴石材等) 不同“病变”情况(裂缝、脱落、空鼓、发霉等),分门别类进 行诊断分析。 既有建筑外墙表面满足条件时,方可采用可粘结工艺的外保 温改造方案。可粘结工艺的外保温系统包括:聚苯板薄抹灰、聚 苯板外墙挂板、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硬质聚氨酯外墙外保温 系统。

4.2.3常见的旧墙面基层一般分为旧涂层表面和旧瓷石

4.2.4为了减少进入室内的日射得热,采用各种类型的遮

施是必要的。从降低空调冷负荷角度,外遮阳设施的遮阳效果明 显。遮阳设施的安装应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且牢固、安全。采 用外遮阳措施时应对*结构的安全性进行复核、验算;当结构安 全不能满足节能改造要求时,应采取结构加固措施或采取玻璃贴 膜等其他遮阳措施。遮阳设施的设计和安装宜与外窗或幕墙的改 造进行一体化设计,同步实施。

4.2.5外围护结构改造的工程,特别是屋面保温节能

实施过程中,都会影响到*有防水层和防护层,而防水和防护文 是保障保温工程效果的重要条件。因此,要求配套进行防水、防 护设计,保证节能改造效果,并满足防水、防护相关要求。

4.3.1能源消耗基本信息包括:按能源种类计算各年度、月度 实物消耗量,分析能源消耗年度变化趋势、季节变化因素和特 点,按能源种类计算各年度能源消耗费用,并对能源消耗费用变 化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并分析各类能源资源费用成本及其占比,

对各年度实际消耗的各种能源量进行折算,计算年度综合能耗指 标,分析能源消耗结构特点、年度综合能耗变化趋势,计算各年 度能源消耗强度指标,对比分析能源消耗强度指标变化及影响 因素。 主要用能系统、设备能效及室内环境参数节能诊断主要围绕 供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监测与 控制系统进行,根据项自实际情况选择性确定节能诊断内容, 供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系统现场检测一般包括室内平均温 湿度、冷水机组和热泵机组的实际性能系数、锅炉运行效率测 试、水系统回水温度一致性、水系统供回水温差、水泵效率、水 系统补水率、冷却塔冷却性能、冷源系统能效系数、风机单位风 量耗功率、系统新风量、风系统平衡度、能量回收装置的性能、 空气过滤器的积尘情况、管道保温性能。供配电系统检测一般包 括供配电系统容量及结构、用电分项计量、无功补偿、供用电用 能质量。照明系统检测一般包括灯具效率和照度、功率密度、控 制方式、自然光利用情况、照明系统节电率。监测与控制系统现 场检测一般包括控制阀门及执行器、变频器、温度流量压*仪 表、传感器的工作状态。 检测方法按现行行业标准《居任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1 132、《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77执行。 4.3.2运行记录是反映空调系统负荷变化情况、系统运行状态 设备运行性能和空调实际使用效果的重要数据,是了解和分析目 前空调系统实际用能情况的主要技术依据。改造设计应建立在系 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保证改造后的设备容量和配置满足使用要 求,且冷热源设备在不同负荷工况下,保持高效运行。自前由于 我国空调系统运行人员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管理制度不够完 善,运行记录的重要性并未得到足够重视。运行记录过于简单、 记录的数据误差较大、运行人员只是简单的记录数据,不具备基 本的分析能*、不能根据记录结果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调整是

4.3.2运行记录是反映空调系统负荷变化情况、系统运行

设备运行性能和空调实际使用效果的重要数据,是了解和分析目 前空调系统实际用能情况的主要技术依据。改造设计应建立在系 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保证改造后的设备容量和配置满足使用要 求,且冷热源设备在不同负荷工况下,保持高效运行。目前由于 我国空调系统运行人员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管理制度不够完 善,运行记录的重要性并未得到足够重视。运行记录过于简单、 记录的数据误差较大、运行人员只是简单的记录数据,不具备基 本的分析能*、不能根据记录结果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调整是 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上述情况,各用能单位应根据系统的

具体配置情况制定详细的运行记录,通过对运行人员的培训或聘 请相关技术人员加强对运行记录的分析能*,定期对空调系统的 运行状态进行分析和评价,保证空调系统始终处于高效运行的 状态。

4.3.3冷热源改造后,系统供回水温度等参数需要

度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物需热量的大小,也决定了能 的高低。运行参数(供暖水温、水量)应随室外温度的变化时 进行调整,始终保持供热量与建筑物的需热量相一致,实现按 供热。

约能源法》要求,“使用空调采暖、制冷的公共建筑应当实行室 内温度控制制度”;“新建建筑或者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应 当按照规定安装用热计量装置、室内温度调控装置和供热系统调 控装置。”因此,节能改造后,供暖空调系统应具有室温调控 手段。 对于全空气空调系统可采用电动两通阀变水量和风机变速的 控制方式;风机盘管系统可采用电动温控阀和三挡风速相结合的 控制方式。采用散热器供暖时,在每组散热器的进水支管上,应 安装散热器恒温控制阀或手动散热器调节阀。采用地板辐射供暖 系统时,房间的室内温度也应有相应的控制措施

4.3.6能耗计量是节能管理的基本要求。锅炉房、换热

4.3.8水*平衡是供暖空调系统节能运行的基本要

暖空调系统改造设计时,当冷源、管网或末端发生改变时,均应 重新进行水*平衡计算,并校核水泵、风机是否满足要求,如不 满足要求时,需要进行调整或更换,保证节能改造效果。对于变

流量系统,根据建筑物冷热负荷变化、末端负荷变化采用变频 施调整水泵、风机转速,能够保证水泵处于高效运行区,并有 隆低水泵、风机能源消耗。

4.3.9供热量可调节和出水温度恒定是生活热水供应系

运行的基本要求。当更换生活热水供应系统的锅炉及加热设 时,机组的供水温度:生活热水水温≤60℃;间接加热热媒水 温90℃

4.3.10供配电及照明改造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

照明回路配电设计应重新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 准》GB50034中规定的功率密度值进行负荷计算,并核查*配 电回路的断路器、电线电缆等技术参数。照明系统改造后,应使 走廊、楼梯间、门厅、电梯厅、停车库等公共场所照明可通过自 动开关实现节能控制,

4.3.11对设备和系统进行节能控制为机电设备监控系统

要求。节能改造时最重要的是根据改造前后的数据对比,评估节 能量,因此涉及节能运行的关键数据必须满足1个完整供暖季、 供冷季和过渡季评估要求,所以至少需要12个月的时间。由于 数据的重要性,本条文规定,无论系统停电与否,与节能相关的 数据应都能至少保存12个月

5.1.1可再生能源有多种类型,(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系统包括 太阳能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和空气源热泵系统。本条规定了在实 际选择应用时的基本*则,

5.1.2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其具体形式的选用,要充分依据当 地资源条件和系统末端需求,进行适宜性分析,当技术可行性和 经济合理性同时满足时,方可采用。

5.1.2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其具体形式的选用,要充分依据当

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空气源热泵系统的应用与项目所

地的资源条件密切相关,应根据资源票赋、以可再生能源的高效 利用为目标,选择经济适用的技术方式和系统形式;应对实施项 目进行负荷分析、系统能效比较,明确其具有技术可行、经济合 理的应用前景时,才能确保实现节能环保的运行效果。 热泵系统需要采用热能或者电能驱动,当采用化石能源燃烧 获得的电能或热能作为驱动能源时,热泵系统供热量消耗的驱动 化石能源量,应低于提供相同热量直接燃烧所需化石能源量。

5.2.2既有建筑建成的年代参差不齐,有的建筑已使用

太阳能系统需安装在建筑物的外围护结构表面上,会加重安装部 位的结构承载负荷。为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增设或改造太阳 能系统时,必须经过建筑结构复核,确定是否可以实施。复核可 **设计单位或其他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根据*设计施工图、工 图、计算书等文件进行,以及委托法定检测机构检测,确认不存 在结构安全问题;否则,应进行结构加固,以确保建筑结构安全 和其他相应的安全性要求。

5.2.3为充分发挥太阳能系统的功能和效益,系统均应做到能

5.2.3为充分发挥太阳能系统的功能和效益,系统均应做到能 够全年运行工作,特别是与用户季节性需求有密切关联的太阳能 热利用系统。 太阳能热利用系统按使用功能可分为热水系统、供暖系统和

太阳能热利用系统按使用功能可分为热水系统、供暖系统 空调系统。既可向建筑物全年供热水,也可根据不同气候区的

5.2.4本条规定的主要作用是保证设置太阳能利用系统建筑

的安全和综合性能不受影响,要求无论是新建建筑、还是既有建 筑改造,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均应与建筑主体一体化设计,以避 免二次施工破坏建筑主体的安全性、围护结构节能性等整体 功能。 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是太阳能应用的发展方向,应合理 选择太阳能应用一体化系统类型、色泽、矩阵形式等,在保证热 利用或光伏效率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与建筑物的外围护结构从 建筑功能、外观形式、建筑风格、立面色调等协调一致,使之成 为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 太阳能应用一体化系统安装在建筑屋面、建筑立面、阳台或 建筑其他部位,不得影响该部位的建筑功能。太阳能应用一体化

构件作为建筑围护结构时,其传热系数、气密性、太阳得热系数 等热工性能应满足相关标准的规定;建筑热利用或光伏系统组件 安装在建筑透光部位时,应满足建筑物室内采光的最低要求;建 筑物之间的距离应符合系统有效吸收太阳辐射的要求,并降低二 次辐射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系统组件的安装不应影响建筑通风换 气的要求。

5.2.5本条对太阳能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了要

1太阳能热利用或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及其构件应满足结 构安全要求,包括结构设计应为太阳能系统安装埋设预埋件或其 他连接件;连接件与主体结构的锚固承载力设计值应大于连接件 本身的承载力设计值。太阳能集热器的支撑结构应满足太阳能集 热器运行状态的最大荷载和作用。此外,与电气及防火安全相关 的内容应满足电气和防火工程建设强制性规范的要求,比如太阳 能热水、空调系统中所使用的电气设备都应装设短路保护和接地 故障保护装置。 2太阳能集热器和光伏电池板可用于替代围护结构构件 但必须满足其相应的安全性能和功能性要求。例如,直接构成阳 台栏板时,应符合强度及高度的防护要求。根据人体重心和心理 因素而定,阳台栏杆应随建筑高度而增高,如低层、多层居住建 筑的阳台栏杆不应低于1.05m,中、高层及高层居住建筑的阳台 栏杆不应低于1.10m。当构成的围护结构构件为幕墙时,除满足 幕墙抗冲击、抗风压等要求外,还应满足气密、水密等要求。 3建筑设计时应考虑在安装太阳能集热器或光伏电池板的 墙面、阳台或挑檐等部位,为防止集热器或光伏电池板损坏而掉 下伤人,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如设置挑檐、人口处设雨或 进行绿化种植等,使人不易靠近。集热器或光伏电池板下部的杆 件和顶部的高度也应满足相应的要求

5.2.6 从全球范围看,有较好效益的太阳能系统,大多设置

可对系统进行长期性能监测的仪表、设备,还可通过网络远传 关数据,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节系统的工作状态,实现系统

安全、优化运行,从而更好发挥太阳能系统的作用,达到最优的 节能目的。 本条规定了对太阳能系统进行监测时的具体检测参数,这些 参数可反映系统的运行状态,以及系统工作运行而产生的实际效 果和节能效益等;此外,相关参数也关系到太阳能系统的整体运 行安全,可成为后续进行系统优化设计时的重要依据,并促进太 阳能应用技术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5.2.7本条规定了太阳能热利用系统在安全性能和可靠性

面的技术要求。安全性能是太阳能热利用系统各项技术性能中最 重要的一项,对于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特别强调内置加热系统必 须带有保证使用安全的装置。对于太阳能供暖系统,大部分使用 太阳能供暖系统的地区,冬季最低温度低于0℃,安装在室外的 集热系统可能发生冻结,使系统不能运行甚至破坏管路、部件。 即使考虑了系统的全年综合利用,也有可能因其他偶发因素,如 主户外出度长假等造成用热负荷量大幅度减少,从而发生系统的 过热现象。过热现象分为水箱过热和集热系统过热两种;水箱过 热是当用户负荷突然减少,例如长期无人用水时,热水箱中热水 温度会过高,甚至沸腾而有烫伤危险,产生的蒸汽会堵塞管道或 将水箱和管道挤裂;集热系统过热是系统循环泵发生故障、关闭 或停电时导致集热系统中的温度过高,而对集热器和管路系统造 成损坏,例如集热系统中防冻液的温度高于115℃后具有强烈腐 蚀性,对系统部件会造成损坏等。因此,在太阳能集热系统中应 设置防过热安全防护措施和防冻措施。 可靠性能强调了太阳能热利用系统应有适应各种自然条件的 能力,强风、冰苞、雷击、地震等恶劣自然条件也可能对室外安 装的太阳能集热系统造成破坏;如果用电作为辅助热源,还会有 电气安全问题;所有这些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因素,都必须在设 十之初就认真对待,设置相应的技术措施加以防范。

亢会通过安全阀外泄,安全阀的设置位置不当,或没有配备相

标也有合格限的规定;因此,要求在太阳能热利用系统中使用的 产品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规定。 太阳能集热器的性能质量是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国家级产品质 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得出,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应根据供货企业 提供的太阳能集热器全性能检测报告,作为评价产品是否合格的 依据。 太阳能集热器安装在建筑的外围护结构上,进行维修更换比 较麻烦,正常使用寿命不能太低;此外,系统的工作寿命将直接 影响系统的费效比,热性能相同的集热器,使用寿命长则对应的 费效比低;而只有降低费效比,才能提高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市 场竞争力。目前我国较好企业生产的产品,已经有使用15年仍 正常工作的实例,因此,本条规定产品的正常使用寿命不应少于 15年。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期限则主要取决于光伏电池组件 的工作寿命。因此,既规定了光伏电池组件的设计使用寿命,文 针对各类光伏电池组件的自身特点,规定了不同的“衰减率”要 求。衰减率的定义是:光伏电池组件运行一段时间后,在标准测 试条件下(AM1.5、组件温度25℃、辐照度1000W/m²)最大 输出功率与投产运行初始最大输出功率的比值。 5.2.10集热系统效率是衡量太阳能集热系统将太阳能转化为热 能的重要指标,受集热器产品热性能、蓄热容积和系统控制措施 等诸多因素影响。如果没有做到优化设计,就会导致不能充分发 挥集热器的性能,造成系统效率过低,从而既浪费宝贵的安装空 间,文制约系统的预期效益。在世界各国与绿色或生态标识认证 制度相关联的一些标准中,都会对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热性能提 出具体的指标性要求,因此,为“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利用”,提 高系统效益,必须对集热系统效率提出要求。 本条规定的太阳能集热系统效率量值:针对热水系统,参照 厂现行国家标准《太阳能热水系统性能评定规范》GB/T20095 生进座脚滋 相据曲型

地区冬夏季期间的室外平均温度、太阳辐照度、系统工作温度等 参数,参照集热器现行国家标准《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GB/T 6424、《真空管型太阳能集热器》GB/T17581中合格产品集热 器的性能限值,进行模拟计算,并参考主编单位对数十项实际工 程的检测结果而综合确定。 设计人员在完成太阳能集热系统设计后,应根据相关参数模 拟计算集热系统效率,并判定计算结果是否符合本条规定;不符 合时应对原设计进行修正

5.2.12为保证在建筑上安装的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目

光伏组件在工作时自身温度会升高,可达70℃以上,会对 围护结构保温、输配电电缆等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存在安全隐 患,因此组件供应商应给出在设计安装方式下,项目所在地的组 件在太阳辐照最高等最不利工作条件下的组件背板最高工作温 度,设计人员应该据此温度设计其安装方式。

5.3.1工程场地状况及浅层或中深层地热能资源条件是能否应 用地源热泵系统的基础。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应根据调查 及勘察情况,选用适合的地源热泵系统。考虑到系统安全性,当 浅层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应用建筑面积在5000m²以上时必须进 行岩土热响应试验,取得岩土热物性参数作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 统设计的基础参数。岩土热物性参数包括岩土体导热系数以及体 积比热容等,由于钻孔单位延米换热量是在特定测试工况下得到 的数据,受工况影响较大,不能用于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设计。 工程规模大,负荷越大,所需的换热器布设场地越大,产生 地层和换热能力变化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测试孔的数量应随工 程建筑规模的增大而增加,且尽量分散布置,使勘察测试结果可 以代表换热孔布设区域的地质条件和换热条件。当建筑面积在 万m~5万m²时,测试孔应大于或等于2个;当建筑面积大于 或等于5万m²时,测试孔应大于或等于4个。

.3.2浅层地理管系统计算周期内的吸热量与排热量平衡是

浅层地理管地源热泵全年总吸热量与总排热量失调,会导致 君土体温度持续升高或降低,从而影响地理管地源热泵系统的运 行效率,因此,设计时需要考虑全年冷热负荷的影响,确保在一 个计算周期内岩土体的吸、排热量平衡,从而保证地埋管地源热 泵系统的运行能效。浅层地理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应用在建筑面积 50000m²以上的大规模项目时,地源侧的冷热平衡对系统的可持 续性和能效水平有决定性影响,因此,采用专业软件进行10年 以上末端负荷与浅层地埋管换热系统的耦合计算,可以从设计层 面为系统的节能性、安全性提供保障。对存在内热扰动和用能强 度随使用时段显著变化的大规模项目,应计算内热变化情况对岩 土体温度场平衡影响。在地源热泵全生命期内,可能存在功能调 整的大规模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宜预留系统冷热平衡调节装置接

口,以保证建筑功能改变后的岩土体热平衡。

5.3.5对水体资源环境进行评估的目的是防止水体温度变化双

其生态环境的影响。人为造成的环境水温变化应满足国家标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规定:周平均最 升不大于1℃,周平均最大温降不大于2℃

5.3.6海水具有一定的腐蚀性,海水接触到的管道容易阴

为保证海水源热泵系统能够安全、稳定、高效地工作运行 并维持一定的使用寿命,必须保证系统中与海水接触的设备及省 首的寿命及性能。

措施来避免因管道冻裂造成系统的无法使用。

5.3.8本条对地源热泵系统的监测和控制提出要求,是保障地

源热泵系统安全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其中的关键参数包括代表 性房间室内温度,系统地源侧与用户侧进出水温度和流量,热泵 系统耗电量需要对热泵主机、输配水泵及辅助设备进行分别电量 计量。代表性房间面积应占总供暖空调面积的10%以上。

5.4空气源热泵系统

5.4空气源热泵系统

5.4.1空气源热泵名义制热量,国内外规范中均规定了测试工 况,但在具体应用时与测试工况不同,需要进行修正。空气源热 泵机组的制热量受室外空气状态影响显著,考虑室外温度、湿度 及结霜、融霜状况后,对机组额定工况下制热性能进行修正才是 机组真实出力,才能衡量空气源热泵机组是否可以满足需求。 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制热量会受到空气温度、湿度和机组本身 融霜特性的影响,在设计工况下的制热量通常采用下式进行 计算:

Q= qXki ×k2

式中:Q一机组制冷热量(kW); 度7℃,湿球温度6℃)(kW); kl一使用地区室外空气调节计算干球温度修正系数; k2一一机组融霜修正系数。 此外,采用空气源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时,连接管长度 和高差的增加将导致压力变化使机组制热运行时的冷凝温度降 低、制热量减小、能效比降低、制冷剂沉积与闪发,由此会引起 系统性能衰减,影响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故需考虑管长和高 差修正。

5.4.2当室外设计温度低于空气源热泵当地平衡点温度时,空

气源热泵存在无法满足用户供暖需求的情况,因此,为保随

源热泵存在无法满足用户供暖需求的情况,因此,为保障正常 用设备,作此条规定。

当空气源热泵系统以供暖为主时,应以供暖热负荷选择系统 热源。空气源热泵的平衡点温度是该机组的有效制热量与建筑物 耗热量相等时的室外温度,当这个温度比建筑物的冬季室外计算 温度高时,就必须设置辅助热源。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条件, 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空气源热泵机组和辅助热源承担热负荷的 合理比例

新来多厂房施工组织设计5.4.3在冬季寒冷、潮湿的地区使用空气源热泵必须考虑机组

5.4.3在冬李寒冷、潮湿的地区使用空气源热泵必须考虑机组 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室外温度过低会降低机组制热量,室外空气 潮湿会使融霜时间过长,同样会降低机组有效制热量,因此设计 时应计算冬季设计状态下的COP,当热泵机组不具备节能优势 时不可采用。冬季设计工况下的机组性能系数应为冬季室外空调 或供暖计算温度条件下,达到设计需求参数时的机组供热量 (W)与机组输入功率(W)的比值,此条款中设计状态下 COP,是已经考虑本规范第5.4.1条修正后的结果。 在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的国家战略推动下,空气源产品适用范 围进一步扩展,产品能效不断提升,结合现行空气源热泵产品国 家标准中对机组能效的要求,根据严寒和寒冷地区节能目标,对 空气源热泵在此两个地区应用提出了系统应用能效指标。夏热冬 冷地区空气源热泵主要应用场景为供冷,对此区域内的空气源热 泵制热性能系数不作规定,避免强调供热性能对产品制造商研发 方向带来影响。

5.4.4空气源热泵融霜技术多样,融霜时间过长会影响系统

效,优异的融霜技术是机组冬季运行的可靠保证。机组在冬季制 热运行时,室外空气侧换热盘管表面温度低于进风空气露点温度 且低于0℃时,换热翅片上就会结霜,会大大降低机组制热量和 运行效率,严重时导致机组无法运行,因此必须融霜。融霜的方 法有很多,优异的融霜控制策略应具有判断正确、融霜时间短 融霜修正系数高的特征。

题,会导致系统无法使用,造成用户财产损失等危害,为保障安 全,在可能存在冻结风险的地区应用空气源热泵系统,要注意采 取相关措施,避免冻结造成系统无法使用。可采取主机分体式布 置,室外侧仅为室外侧换热器及风扇GB/T 17468-2019标准下载,压缩机、膨胀阀、冷凝器 以及输配水系统等放置于室内侧

及气流组织对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工作效率影响很大,还会影响

及气流组织对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工作效率影响很大,迁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