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10679-2021 混合直流输电控制与保护设备技术要求.pdf

NB/T 10679-2021 混合直流输电控制与保护设备技术要求.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NB/T 10679-2021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5.4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354158
下载资源

NB/T 10679-2021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NB/T 10679-2021 混合直流输电控制与保护设备技术要求.pdf

设备外壳端口应符合GB/T14598.26一2015中5.1规定的辐射发射限值要求,捕助电源端口应付合 GB/T14598.26一2015中5.2规定的传导发射限值要求,

4.1.8结构及外观要求

某贸易总公司职工住宅楼施工组织设计NB/T106792021

4.1.8.1设备的金属零件应经防腐蚀处理。所有零件应完整无损,设备外观应无划痕及损伤。 4.1.8.2设备零部件、元器件应安装正确、牢固,并实现可靠的机械和电气连接。 4.1.8.3同类设备的相同功能的插件、易损件应具有互换性,不同功能的插件应有防误插措施

4.1.9.1外壳防护(IP代码)

备应有外壳防护,防护等级为GB/T4208一2017规定的IP20或IP50(有要求时)。

4.1.9.2电击防护

设备的电击防护应符合GB/T14598.27—2017中5.1的却

4.1.10.1设备完成调试后,出厂前应选择以下方式之一进行连续通电试验: a)常温条件下设备整机连续通电100h,或组成设备的功能组件在连续通电100h后整机再连续通 电24h; b)40℃条件下设备整机连续通电72h,或组成设备的功能组件在连续通电72h后整机再连续通电 24h。 4.1.10.2通电试验期间及试验结束后,设备工作应稳定可靠,动作行为、信号指示应正确,无元器件损 坏、软件运行异常或其他异常情况出现。

4.2.1.1控制设备应采用模块化、分层分布式、开放式结构,应采用合理的软硬件设计方案,具有良好 的可扩展性能。 4.2.1.2控制设备应能实现混合直流输电系统运行所需要的各种控制功能,控制设备的体系结构、功能 配置和总体性能应与工程的主回路结构和运行方式相适应,保证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并 满足系统可用率的要求。 4.2.1.3控制设备应采用双重化穴余设计,控制设备的测量回路、信号输入输出回路和通信回路等应完 全独立。备用系统应实时跟随主系统的关键控制信息,以保证主系统和备用系统之间平滑稳定切换。 4.2.1.4控制设备的自诊断覆盖率应达到100%,即自诊断功能应能覆盖包括控制保护主机、电源、测 量回路、输入输出回路、通信回路、所有的硬件和软件模块在内的整个设备和接口。应根据故障严重情 况采取报警、系统切换等措施,并能提供足够的信息使故障定位到最小可更换元件。 4.2.1.5控制设备所采用网络的抗干扰能力、传输速率及传输距离应满足现场运行环境及控制性能的 要求。 4.2.1.6控制设备宜根据功能划分为远动通信系统、运行人员控制系统、交直流站控系统、直流极控系 统、换流器控制系统、多端协调控制系统等。 4.2.1.7控制设备应具备与稳定控制系统(如有)的协调配合功能,并根据应用需求配置与其他直流系 统的功率协调控制功能。

NB/T106792021

4.2.2远动通信系统

4.2.2.1一般要求

远动通信系统的总体功能和性能要求应符合GB/T18700(所有部分)的相天规定。

4.2.2.2 功能要求

远动通信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 a)采用标准的接口和规约,满足规定的信号传输要求; b 远动工作站对各调度中心的遥控操作具有返校功能; c) 远动工作站具备对时功能; d) 远动工作站在软件发生故障,以及失电后电源恢复时,具备自动重启功能; 远动工作站具备就地监视功能(如运行情况显示、记录及打印),方便设备运行和维护

4.2.3运行人员控制系统

4.2.3.1一般要求

4.2.3.2功能要求

4.2.3.2.1监视功能

4.2.3.2.2数据处理、运算和存储

4.2.3.2.3数据通信接口

数据通信接口应具有与直流控制、直流保护、交流保护、故障求波、时钟问步系统、 辅助系统等子系统及其他相关系统交换数据的能力;宜采用DL/T860(所有部分)或DL/T667规定的 相关通信协议。

4.2.3.2.4控制调节功能

控制调节功能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直流系统的启动/停运控制; b) 直流系统的状态控制; c)运行过程中的运行人员控制; d)换流站内主设备及其辅助系统的操作控制

4.2.3.2.5人机界面功能

NB/T106792021

大机界面功能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图形功能; b 报警功能; c) 趋势浏览; d)报表和打印。

4.2.3.2.7数据库

.2.3.2.8用户权限管理功能

运行人员控制系统应能管理、添加、删除用户并分配用户操作权限

运行人员控制系统应能管理、添加、删除用户并分配用户操作权限。

4.2.3.2.9基本防误操作功能

a)不满足联锁条件下的断路器、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的分合操作; b)不满足顺序控制条件下的顺序控制操作

NB/T106792021

NB/T106792021

4.2.3.2.10系统的维护和自诊断功能

运行人员控制系统的维护和自诊断功能如下: a)运行人员控制系统应提供图形页面维护、报表维护、曲线维护、数据库维护等灵活方便的维护 工具; b)运行人员控制系统应具有自诊断功能,能够诊断系统通道和网络故障。

4.2.3.2.11换流站文档管理系统

运行人员控制系统可提供一个文档管理系统,负责文档分区、安全防护、存储、管理整个换流站的 全套设计资料,并提供便捷、友好的人机对话方式和数据库查询、检索功能,方便用户调用和查询这些 资料文档。

4.2.3.2.12培训仿真系统(选配)

培训仿真系统的功能如下: a)培训仿真系统用于实现运行人员培训功能,培训仿真系统由系统培训工作站和仿真模拟装置组 成,能够在培训工作站上模拟运行人员操作,包括运行和故障时的处理操作,以模拟实现混合 直流系统所有可能需要的运行人员操作; b 在培训工作站上所进行的所有操作不应对整个实际直流工程运行和控制保护系统产生任何作用 和影响。

4.2.4交直流站控系统

4.2.4.1一般要求

4.2.4.2功能要求

4.2.4.2.1一般控制功能

交直流站控系统应能接收来自运行人员或远方调度的控制命令,协调交流电网与直流输电系统的控 制关系,并完成相应的交、直流场断路器、隔离开关的操作,以及直流系统的顺序控制、辅助系统的控 制等操作。

2.4.2.2控制位置的分层

设备的所有控制功能应在远方调度中心、换流站主控室、就地控制位置和设备就地这4个级别来完 成;设备控制功能的优先级应设计为分层结构上越低的位置,其控制优先级越高。运行人员发出的手动 操作命令的控制优先级别应高于正在执行过程中的自动顺序控制操作。 交直流站控系统应具有可靠的逻辑,保证在任何时刻只能接收同一个命令源产生的命令,并能够随 意切换。

4.2.4.2.3联锁功能

所有控制操作,应设计有安全可靠的联锁功能,联锁功能应禁正任何可能引起不安全运行的控制探 作的执行,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运行人员的安全。联锁包括硬件联锁和软件联锁,其中硬件联锁包 括机械联锁、电磁联锁和电气联锁:软件联锁在交直流站控的软件中实现。

NB/T106792021

联锁范围包括: a)直流开关场; b)换流变压器、换流器及阀厅; c)交流开关场; d)辅助系统。 联锁功能应能在各个操作层次实现,运行人员在任一控制层对设备进行操作时,联锁均应起作用。 对于运行检修或紧急情况操作,联锁功能应具备就地投退手段

4.2.4.2.4顺序控制

顺序控制主要是为直流系统中换流站站内或站间协调运行所需的断路器(隔离开关)的分/合操作、 换流阀的解锁/闭锁、运行方式的转换、控制方式的转换等操作提供自动执行功能。顺序控制应能由运行 人员在运行人员工作站上通过站控系统或在站控主屏上手动启动,两者的优先级别为后者高于前者。 顺序控制应满足以下功能: a)直流系统正常顺序控制的动态过程中,联锁应避免除保护外的其他操作或影响顺序控制的可能性; b) 顺序控制失败或系统处于非正常状态时,联锁应中止顺序控制,停止后续操作; 顺序控制中止后,控制系统应可以允许运行人员手动进行后续操作,暂停后,可选择返回顺序 控制初始状态或在一定时间后,确认系统恢复正常,继续完成后续操作

4.2.4.2.5充电控制

VSC任锁 换流器与交流系统(或直流系统)通 阻相连,以抑制充电瞬间的过电流 各将启动电阻旁路

4.2.4.2.6无功功率控制

无功功率控制是控制与换流站相连的交流网络的性能,控制参数一般为交流侧母线电压,或换流站 与交流系统交换的无功功率。 对于LCC换流站,主要通过投切交流滤波器实现无功功率控制目标,同时,无功功率控制功能可与 极控系统的角度控制相配合,保证在直流系统各种主回路接线和运行方式下,交直流系统无功交换的平 衡和基本的滤波特性得到满足。

4.2.4.2.7单站在线投/退控制(如有)

在接收到单站在线投/退控制指令时,通过多端直流输电系统不同站之间的协调控制可实现快速 投退控制过程。

4.2.4.2.8控制模式选择

交直流站控系统应满足混合直流输电系统在各种电网工况下的正常运行。在系统工况允许的情况 控制方式可通过工作人员在运行人员工作站下达。在系统工况发生变化导致运行控制方式改变 流站控系统应能够自动检测并可执行相应 式的平滑切换且不触发保护

4.2.4.2.9数据采集与监视功能

NB/T10679—2021

到运行人员控制系统和远动通信系统。

4.2.5直流极控系统

4.2.5.1一般要求

直流极控系统配置和性能要求应符合GB/T22390.3一2008中4.3和4.4的规定。

4.2.5.2功能要求

针对具有两个独立极的双极直流输电系统,应按照双极层和极层进行功能配置。在设备配直工,可 以配置独立的双极层控制设备,也可以将双极控制功能集成在极层控制设备内。双极控制要求如下: a 双极有功功率控制应考虑双极有功功率的协调配合,使得在双极直流系统的各种运行方式下有 功功率在每个极之间正确分配。双极功率控制应具有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两种控制方式。 b 不同运行方式下,双极交流电压/无功功率控制功能应实现无功功率在每个极之间正确分配。其 控制对象可以是交流侧母线电压或全站与交流系统之间交换的无功功率。 单、双极有功功率类控制模式转换、交流电压和无功功率控制模式转换应能平滑过渡,不应引 起系统保护动作和闭锁。 除了双极控制功能,极控制功能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极解锁、极闭锁时序控制; b) 无功功率控制; c 过负荷限制; d)紧急停运控制。 此外,对于LCC换流站的极控功能还应包括极功率和极电流控制、最小电流限制、电流裕度补偿、 低压限流控制、直流滤波器控制等功能。

4.2.6多端协调控制系统(如有)

4.2. 6.1一般要求

4.2.6.2功能要求

多端直流输电的直流控制系统应配置协调控制功能。在正常状态下应选择某一换流站作为唯一的定 直流电压控制站,其他换流站配合平衡多端直流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功率,保证直流系统的电压、功率稳 定性。当无站间通信时,也应能保证系统各设备的安全。 当定直流电压控制的换流站退出运行时,其他换流站中应有一个换流站可以自动转为定直流电压控 制,承担平衡各站功率的作用,保障整个直流系统的电压功率稳定。

4.2.7换流器控制系统

4.2.7.1LCC的换流器控制系统

LCC换流站的换流器控制功能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直流电流控制; b)直流电压控制; c)关断角控制;

d)换相失败预测控制; e)换流变压器分接开关控制; f)换流器的解锁/闭锁顺序控制。

d)换相失败预测控制;

4.2.7.2VSC的换流器控制系统

VSC换流站的换流器控制功能应 a) 直流电压控制; b) 有功功率控制; c) 无功功率控制; d) 交流电压控制; e) 交流频率控制; f) 控制模式切换; g) 换流变压器分接开关控制。 保拍设备要求

NB/T106792021

VSC换流站的换流器控制功能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直流电压控制; b) 有功功率控制; c) 无功功率控制: d) 交流电压控制: e) 交流频率控制; f) 控制模式切换; g) 换流变压器分接开关控制。

4.3.2LCC换流站保护要求

4.3.2.1保护范围及分区

LCC换流站保护宜按照下述分区进行配置: 交流滤波器保护区:包括交流滤波器及其母线区域的设备。 b) 换流变压器保护区:包括换流变压器、换流变压器网侧与交流开关场相连的交流断路器之间区 域的设备。 ) 换流器保护区:换流变压器阀侧套管电流互感器至阀厅极线侧高压直流穿墙套管电流互感器及

换流站保护宜按照下述分区进行配置: 交流滤波器保护区:包括交流滤波器及其母线区域的设备。 英流变压器保护区:包括换流变压器、换流变压器网侧与交流开关场相连的交流断路器之间区 成的设备。 换流器保护区:换流变压器阀侧套管电流互感器至阀厅极线侧高压直流穿墙套管电流互感器及

NB/T106792021

中性线侧低压直流穿墙套管电流互感器之间的设备。 直流极保护区:阀厅极线直流穿墙套管电流互感器至直流线路电流互感器,包括极母线、极中 性母线和中性母线开关等之间的设备。 e 直流双极保护区:从双极中线母线电流互感器到接地极连接点的双极公用连接区域以及其中的 开关等设备。 f)直流滤波器保护区:直流滤波器高、低压侧之间的设备。 g)直流线路保护区:两侧换流站直流进线和出线上电流互感器之间直流输电线路区域的设备。 LCC换流站典型的保护分区如图1所示。

4.3.2.2保护功能配置

4.3.2.2.1交流滤波器保护区

对于交流滤波器保护区,可根据工程需要选择配置以下保护功能: a)交流滤波器母线差动保护; b)交流滤波器母线过电压保护; c)交流滤波器差动保护; d)交流滤波器电容器不平衡保护; e)交流滤波器过电流保护:

图1LCC换流站典型保护分区示意图

f) 交流滤波器零序电流保护; g) 交流滤波器电容器过负荷保护; h) 交流滤波器电抗谐波过负荷保护: 交流滤波器电阻谐波过负荷保护; i 交流滤波器失谐监视; k)交流滤波器小组断路器失灵保护。

4.3.2.2.2换流变压器保护区

对于换流变压器保护区,可根据工程需要选择配置以下保护功能: a) 换流变压器及引线差动保护; 换流变压器差动保护; c) 换流变压器绕组差动保护; d) 换流变压器引线差动保护; e) 换流变压器过电流保护; f) 换流变压器过电压保护; g) 换流变压器过励磁保护; h) 换流变压器过负荷保护; i) 换流变压器零序过电流保护; j) 换流变压器零序差动保护; k) 换流变压器饱和保护; 1) 换流变压器非电量保护

4.3.2.2.3换流器保护区

对于换流器保护区,可根据工程需要选择配置以下保护功能: a 换流器差动保护; b) 换流器过电流保护; c) 阀短路保护; d) 换相失败保护; e 换流器旁通开关保护; f) 换流器旁通对过负荷保护; g)换流器直流过电压保护; h)# 换流变阀侧中性点偏移保护

4.3.2.2.4极保护区

对于直流极保护区,可根据工程需要选择配置以下保护功能: a) 极母线差动保护; b) 极中性母线差动保护; c) 直流谐波保护; d)直流过电压保护; e)直流低电压保护; f)中性母线冲击电容器过电流保护; g)极差动保护; h)接地极线开路保护:

NB/T106792021

i)中性母线开关保护; j) 阀组连接线差动保护; k)高速并联开关保护。

4.3.2.2.5双极保护区

对于直流双极保护区,可根据工程需要选择配置以下保护功能: 双极中性母线差动保护; b) 站内接地过电流保护; c 后备站接地过电流保护; d) 站内接地开关保护; e) 金属回线接地保护; f) 金属回线纵差保护; g 金属回线横差保护; h) 金属回线转换开关保护; i) 后备金属回线转换开关保护; j) 大地回线转换开关保护; k) 后备大地回线转换开关保护; 1) 接地极线差动保护; m) 接地极线过电流保护; n) 接地极线不平衡保护

4.3.2.2.6直流滤波器保护

对于直流滤波器保护区,可根据工程需要选择配置以下保 切能: a)直流滤波器差动保护; b)直流滤波器不平衡保护: c)直流滤波器高压电容器接地保护; d)直流滤波器电抗过负荷保护: e) 直流滤波器电阻过负荷保护; 直流滤波器失谐监视; 直流滤波器过电压保护; h)直流滤波器过电流保护。

3.2.2.7直流线路保护

对于直流线路保护区,可根据工程需要选择配置以下保护功能 a)直流线路行波保护; b)直流线路电压突变量保护; c) 直流线路低电压保护; d)直流线路纵差保护; e 交直流碰线保护; f)汇流母线差动保护(多端系统)。

4.3.2.3保护性能要求

客性能要求应符合GB/T22390.4—2008中4.4的

4.3.3VSC换流站保护要求

4.3.3.1保护范围及分区

NB/T106792021

VSC换流站保护宜按照下述分区进行配置: a)换流变压器保护区:包括换流变压器、换流变压器网侧与交流开关场相连的交流断路器之间区 域的设备; b)交流连接母线保护区:包括换流变压器阀侧套管电流测量装置至连接线阀侧电流测量装置之间 的设备; c)换流器保护区:包括桥臂电抗器网侧至阀厅极线侧直流穿墙套管之间的设备; d)直流极保护区:包括阀厅极线侧直流穿墙套管电流互感器至直流线路电流互感器之间的极母线、 极中性母线和中性母线开关等设备; e)直流双极保护区:从双极中线母线电流互感器到接地极连接点的双极公用连接区域、接地极引 线区域以及其中的开关等设备; f)直流线路保护区:两侧换流站直流进线和出线上电流互感器之间直流输电线路区域的设备。 VSC换流站典型的保护分区如图2所示

4.3.3.2保护功能配置

4.3.3.2.1换流变压器保护区

对于换流变压器保护区,可根据工程需要选择配置以下保护功能: a)换流变压器及引线差动保护; b)换流变压器差动保护:

图2VSC换流站典型保护分区示意图

4.3.3.2.2交流连接母线保护区

对于交流连接母线保护区,可根据工程需要选择配置以下保护功 a)交流连接母线差动保护; b) 交流连接母线过电流保护; c) 交流低电压保护; d) 交流过电压保护; e) 交流频率异常保护; f) 交流高频谐波保护; g) 启动电阻过电流保护; h) 启动电阻过负荷保护; i) 换流变压器阀侧中性点偏移保护

4.3.3.2.3换流器保护区

对于换流器保护区,可根据工程需要选择配置以下保护功能: a) 桥臂差动保护; b) 桥臂过电流保护; c) 桥臂电抗器差动保护; d)换流器差动保护; e)换流器旁路开关保护

4.3.3.2.4极保护区

对于直流极保护区,可根据工程需要选择配置以下保护功能: 极母线差动保护; b) 极中性母线差动保护; c) 直流谐波保护; d) 直流过电压保护; e) 直流低电压保护; f) 中性母线冲击电容器过电流保护; g) 极差动保护; h) 直流后备差动保护; i) 接地极线开路保护;

j)中性母线开关保护; k)阀组连接线差动保护; 1)高速并联开关保护。

j)中性母线开关保护;

j)中性母线开关保护; k)阀组连接线差动保护; 1)高速并联开关保护。

4.3.3.2.5双极保护

对于直流双极保护区,可根据工程需要选择配置以下保护功能: a)双极中性母线差动保护; b)站接地过电流保护; C 后备站接地过电流保护; d 站内接地开关保护; e 金属回线接地保护; f) 金属回线纵差保护; 金属回线横差保护; h)金属回线转换开关保护; i 后备金属回线转换开关保护; j) 大地回线转换开关保护; k) 后备大地回线转换开关保护; 1 接地极线差动保护; m)接地极线过电流保护; n)接地极线不平衡保护

3.3.2.6直流线路保护区

对于直流线路保护区,可根据工程需要选择配置以下保护功能: a)直流线路行波保护; b)直流线路电压突变量保护; c 直流线路欠电压过电流保护; d)直流线路低电压保护; e )直流线路纵差保护; f) 交直流碰线保护; g)汇流母线差动保护(多端系统)

4.3.3.3保护性能要求

性能要求应符合GB/T35745—2017中5.2.2.3的

NB/T106792021

换流站应配置双重化时钟同步设备,作为全站统一的时间基准。时钟同步设备主要由主时钟系统和 时钟信号分配装置构成。每套主时钟系统应能接收北斗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标准时间信号, 使其与标准时钟的误差保持在1ms以内。 时钟同步设备应同时具备报文对时和脉冲对时两种与站内二次设备的对时方式。时钟同步设备通过 其网络接口或串行接口,以及接入站局域网或控制保护设备的串行接口下发时钟同步报文。时钟同步设 备的对时脉冲通过时钟信号分配装置和控制保护设备的时钟脉冲接口相连。时钟同步设备时钟输出接口 数量应满足换流站控制保护系统和其他二次系统的对时需要。

NB/T106792021

NB/T106792021

4.5.1换流站控制保护系统与站内其他一、二次设备的接口

4.5.1.1直流控制系统与阀控系统接口

直流控制系统与阀控系统一一对应,不采用交叉穴余方式。控制设备和阀控设备之间的连接 纤连接方式。

.1.2直流控制系统与阀冷控制系统之间的接口

4.5.1.3直流控制保护系统与测量系统之间的接口

直流控制保护系统与各自的测量系统 没计要求的测点位置、互感器的类型和数量配置。接口的抗干扰能力和测量精度应满足系统设计 字标准接口宜采用GB/T20840.8规定的通信协议

4.5.1.4直流控制保护系统与站内其他二次设备的接口

流控制保护系统与系统安全稳定装置的接口宜采用光纤形式,与其他二次设备的接口可根据工 具体设备的情况采用标准的接口和规约。

5.1.5直流控制保护系统与交直流一次系统的接

换流站控制保护系统与交直流一次系统的接口通过现场I/O层设备、直流控制保护设备的测量单元 以及交流保护装置自身的输入输出回路等实现。几余控制保护的各重设备与交直流一次系统的接口应互 相独立。 开关量输入、输出接口应保证控制与一次设备之间的电气隔离。输入接口应具备抗干扰能力和信号 的去抖动功能,并能正确反映一次设备的状态;输出接口应考虑其初始输出电平的影响,避免初始化期 间错误的电平输出对一次回路的误操作。

4.5.2远动通信系统与远方监控中心通信

统与远方监控中心的通信宜采用数据网通信方式

4.5.3换流站控制保护系统内部通信

4.5.3.1站内通信的网络和总线应采用双重化穴余设计,亢余网络之间应避免相互影响,并满足网络的 安全性、控制实时性和可扩展性要求。 4.5.3.2远方监控通信层设备、运行人员控制层设备与直流控制保护层设备之间采用站级局域网(站 LAN)通信,单个设备均应配置两路网络接口分别与双重化的站LAN连接。 4.5.3.3直流系统的双重化控制主机之间应通过网络总线或高速控制总线进行通信。热备用系统应实时 跟随主控系统。双重化控制主机之间应具备切换逻辑的接口,实现系统无扰切换功能,宜采用光纤接口。 4.5.3.4极控和站控等不同的控制设备之间、控制与保护设备之间的通信可根据实时性要求采用具备 快速通信通道或同时具备快速和慢速两种通信通道。用于设备之间实时配合的通信应采用高速控制 总线或并行硬件接口,慢速的状态信息交换可通过站LAN或现场总线进行。当采用并行接口时,应

4.5.4换流站站间通信

DBJ46-052-2019标准下载NB/T106792021

4.5.4.1站间通信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换流站控制保护设备之间传送控制和保护信息,实现控制保护的 配合。 4.5.4.2站间通信基于控制保护层设备进行,可分别为交直流站控、极控、直流极保护配置独立的站间 通信通道。极控宜配置独立的站间通信通道,站控和直流保护可根据工程实际需要配置站间通信通道。 站间通信通道应采用双重化设计

控制保护系统设备应经过一系列的试验以测试其性能,按试验顺序可将其进行的试验分为工厂试验、 联调试验、现场试验。上述试验将完成对控制保护设备的软硬件设计、装配、功能、性能的全面检验。 工厂试验包括的试验项目主要有型式试验和例行试验。

型式试验主要针对: a)采用新设计的装置; b)设计更新的装置; c)结构、材料、元部件、工艺改变的装置。 型式试验项目主要包括: a)结构及外观检查:按照GB/T7261一2016第5章规定的方法进行; b)气候环境试验:按照GB/T7261一2016第10章规定的方法进行; C 电源影响试验:按照GB/T7261一2016第11章规定的方法进行; d) 功率消耗试验:按照GB/T7261一2016第8章规定的方法进行; e) 绝缘性能试验:按照GB/T7261一2016第13章规定的方法进行; f 机械性能试验:按照GB/T7261一2016第12章规定的方法进行; 名) 安全要求试验:按照GB/T7261一2016第17章规定的方法进行; h) 电磁兼容试验:按照GB/T7261一2016第14章规定的方法进行; 通信规约试验:按照GB/T7261一2016第18章规定的方法进行

例行试验主要验证控制与保护设备的电气性能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项目: a)电源偏差试验: b)绝缘性能试验; c)软硬件设置检查; d)电气回路检查; e)连续通电试验。 设备出厂前应进行时间为100h(常温)或72h(+40℃)的连续通电试验,对被试设备只施加直 电源,必要时可施加其他激励量进行功能检验。

NB/T10679—2021

5.3.1功能验证试验

功能验证试验通过进行闭环仿真试验对成套混合直流输电控制与保护设备的总体功能进行检查、优 和验证,包括验证控制保护软件设计的正确性,检查各控制保护设备之间相互配合的正确性,检验各 运行方式下控制保护的功能与交直流一次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正确性,验证顺序控制逻辑的正确性种植屋面施工工艺标准, 证穴余控制保护系统切换和辅助电源掉电对输电过程的影响等。试验项目主要包括: a) 交直流场开关顺序试验; 充电试验; ) 解锁闭锁试验; d) 无功功率控制试验; e) 空载加压试验; f) 紧急停运试验; g) 稳态性能试验; h) 控制模式转换试验; i 功率升降试验; j) 自动功率曲线试验; k) 功率反转试验: 1) 运行方式转换试验; m)系统自监视与切换试验; n 辅助电源丢失试验; 0) 穴余系统切换试验; P) 附加控制试验; q 接口试验; 电磁干扰试验等。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