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F(晋)48-2021 电位器式远传压力表校准规范.pdf

JJF(晋)48-2021 电位器式远传压力表校准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4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383523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JF(晋)48-2021 电位器式远传压力表校准规范.pdf

2021—09—08发布

CalibrationSpecificationforPotentiometerType TransmissiblePressureGauge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CalibrationSpecificationfor Potentiometer Type TransmissiblePressureGaug

游泳池施工组织设计归口单位: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主要起草单位:晋中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 山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JJF(晋)48—2021

本规范委托主要起草单位负责解释

现范主要起草人: 柳静媛 (晋中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 巩丽青 (晋中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 高巍 (山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参加起草人: 尹皎玉 (晋中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 张萧 (山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闫翔 (山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范丽华 (晋中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

引 1范围. (1) 2引用文件 (1) 3术语与计量单位, ·. (1) 3.1术语. (1) 3.2计量单位. (1) 4概述.. 1 (1) 5计量特性. (1) 5.1准确度等级及最大允许误差, (2) 5.2零位误差. ·. .(2) 5.3示值误差. (2) 5.4回程误差 (2) 5.5轻敲位移和轻敲变动量, ·. .(2) 5.6指针偏转平稳性和输出信号平稳性. (2) 5.7绝缘电阻 (3) 5.8绝缘强度.. 1 .(3) 6校准条件. (3) 6.1环境条件. (3) 6.2校准用工作介质, :(3) 6.3校准用标准器及配套设备 (3) 7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 (4) 7.1校准项目.. (4) 7.2校准前的准备. (4) 7.3校准方法. (4) 8校准结果. (7) 9复校时间间隔 (8)

附录A远传压力表校准记录格式(示例) ............................................................... (9) 附录B远传压力表校准证书内页格式.. (10) 附录C远传压力表输出信号示值误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11)

JJF1071《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JJF100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JJF1059.1《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等共同构成本规范修订工作的基础性系列规范 本规范给出电位器式远传压力表的校准条件、校准项目、校准方法及不确定度评定 方法和示例。 本规范为首次制定

3.1.1远传压力表transmissiblepressureg

远传压力表是将压力信号变换成电信号后能及时通过电缆传至远离压力测量点的 压力表。

使用电位器作为输出信号传感器的远传压力表

压力的计量单位有Pa(帕斯卡)或是它的十进倍数单位kPa(千帕斯卡)、MPa(兆 帕斯卡)等:电信号的计量单位为Q(欧姆)。

远传压力表由一个弹性元件式压力表和一个电位器式发送器组成。仪器机械部分的 作用原理与一般弹性元件式压力表相同。由于电位器设置在齿轮传动机构上,因此当齿 轮传动机构中的扇形齿轮产生偏转时,固定在扇形齿轮转轴上的电刷也相应地在滑线电 阻上滑行,从而使被测压力的变化转换为电阻值的变化,转至到二次仪表上,指示出相 应的压力值。

压力表输出端子与外壳之间的绝缘电阻应

远传压力表的输出端子与外壳之间应能经受交流电(500V,50Hz)的试验电压, 1min的绝缘强度试验,不得有击穿和飞弧现象

温度:(20±5)C; 相对湿度:45%~75%; 远传压力表校准前应在以上规定的环境条件下至少静置2h。

a)测量上限不大于0.25MPa的远传压力表,工作介质为清洁的空气或无毒、无害 和化学性能稳定的气体; b)测量上限大于0.25MPa的远传压力表,工作介质为无腐蚀性的液体或根据标准 器所要求使用的工作介质。

6.3校准用标准器及配套设备

校准时所需的标准仪器及配套设备可按被校准远传压力表的技术要求,参照表2.1、 表2.2进行选择并组合成套。成套后的标准器组,在校准时由此引入的扩展不确定度U (k=2)应不大于被校远传压力表最大允许误差绝对值的1/4。

表2.1可供选择的压力标准器

表2.2可供选择的电信号标准器

远传压力表校准项目包括外观,零位误差,示值误差,回程误差,轻敲位移和轻 动量,指针偏转平稳性和输出信号平稳性,绝缘电阻和绝缘强度。

远传压力表在校准前,应检查压力管路连接是否正常,使用气体为传压介质的,保 持管路清洁不被污染;使用液体作为传压介质的,应排空管路中的空气,保证管路中没 有气体及杂质存在。同时检查压力管路各接口处的密封性,无泄漏,保证各部分作用良 好。

感的方式对远传压力表的外观进行检查,

a)远传压力表应装配牢固、无松动; b)远传压力表的可见部分应无明显瑕疵、划伤,连接件应无明显的毛刺和损伤; c)远传压力表应有如下标志:产品名称、计量单位和数字、出厂编号、生产年份 测量范围、准确度等级、制造商名称或商标、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标志及编号等; d)远传压力表指针指示端应能覆盖最短分度线长度的1/3~2/3; e)远传压力表指针指示端的宽度应不大于分度线的宽度; f)测量范围的上限应符合以下系列中之一: (1X10",1.6X10",2.5X10",4X10",6×10")/Pa、kPa或MPa 式中:n为正整数、负整数或零。 g)分度值应符合以下系列中之一: (1X10",2X10",5X10")/Pa、kPa或MPa 式中:n为正整数、负整数或零。

图1远传压力表校准时设备连接示意图

图2远传压力表校准时设备连接示意图

图3远传压力表校准时设备连接示意图

将远传压力表内腔与大气相通,并按正常工作位置放置,用目力观察。零位误差 应在示值误差校准前后各做一次

示值误差校准点应按标有数字的分度线选取,真空表测量上限的校准点按当地大气 压90%以上选取。 远传压力表示值误差校准时,从零点开始均匀缓慢地加压至第一校准点(即标准器 的示值),然后读取被校远传压力表的示值(按分度值1/5估读)和电信号标准器的示 值,接着用手指轻敲一下远传压力表外壳,再读取被校远传压力表的示值和电信号标准 器的示值并记录,轻敲后被校远传压力表示值与标准器示值之差即为该校准点的指示部 分的示值误差,轻敲后电信号标准器的示值与电信号部分理论输出值之差为该校准点电 信号部分的示值误差;如此依次在所选取的校准点进行校准直至测量上限,切断压力源 (或真空源),耐压3min后,再依次逐点进行降压校准直至零位,有正负两个压力量 程的远传压力表应该分别进行正负两个压力量程的示值误差校准。 电信号部分理论输出值按式(1)计算

R理 远传压力表输出电阻的理论输出值, Ω; R 远传压力表量程上限的电阻值,Q;

R=(R满—R) +R P

R一一远传压力表零点的电阻值,Q; P满一一远传压力表压力量程值钢筋电渣压力焊施工工艺技术交底及安全交底.doc,MPa; P一一远传压力表的输入压力值,MPa。 各校淮点输出信号值与按式(1)计算出的输出理论值之差即为输出信号部分的示值 误差。 误差计算过程中数据处理原则:小数点后保留的位数应以舍入误差小于远传压力表 最大允许误差的1/10~1/20为限。

压力示值部分回程误差的校准在示值误差校准时进行,同一校准点升压、降压轻敲 表壳后被校远传压力表示值之差的绝对值即为示值部分的回程误差。选取各校准点回程 误差的最大值作为压力示值部分回程误差的结果报出值。 电信号部分回程误差的校准在示值误差校准时进行,同一校准点升压、降压轻敲表 壳后电信号标准器示值之差的绝对值即为远传压力表输出信号的回程误差。选取各校准 点回程误差的最大值作为电信号部分回程误差的结果报出值

7.3.6轻敲位移和轻敲变动量

压力示值部分轻敲位移校准在示值误差校准时进行,同一校准点轻敲远传压力表外 壳前与轻敲外壳后指针位移变化所引起的示值变动量即为远传压力表的轻敲位移。选取 各校准点轻敲位移的最大值作为压力示值部分轻敲位移结果报出值。 电信号部分轻敲变动量校准在示值误差校准时进行,同一校准点轻敲远传压力表外 壳前与轻敲外壳后电信号标准器示值变动量即为远传压力表输出信号的轻敲变动量。选 取各校准点轻敲变动量的最大值作为电信号部分轻敲变动量结果报出值。

将绝缘电阻表的两根导线分别接在远传压力表输出端子与外壳上。测量时,应稳定 10s再读数。

将远传压力表输出端子与外壳接在耐压测试仪上,然后缓慢的将试验电压升到500V, 保持1min,观察是否有击穿和飞弧现象,然后缓慢的降至零值,切断电源某污水处理厂电气、自动化、闭路监控及防雷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校准记录式样见附录A。 校准证书由封面和校准数据组成。校准证书的内页格式 括以下内容: a)标题“校准证书”; b)实验室名称和地址; c)进行校准的地点; d)证书的唯一性标识(如编号),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 e)客户的名称和地址; f)被校对象的描述和明确标识; g)进行校准的日期; h)对校准所依据的技术规范的标识,包括名称及代号; i)本次校准所用测量标准的溯源性及有效性说明; j)校准环境的描述; k)校准结果及测量不确定度的说明; 1)校准证书签发人的签名、职务或等效标识; m)校准结果仅对被校对象有效的声明; n)未经实验室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证书的声明

送校单位可根据校准结果、使用频次、使用条件等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复校时间间陷 校间隔时间建议为6个月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