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GHP-017-2018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规范(试行).pdf

T/CAGHP-017-2018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规范(试行).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T/CAGHP-017-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5.8 M
标准类别:地质矿产标准
资源ID:370498
下载资源

T/CAGHP-017-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AGHP-017-2018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规范(试行).pdf

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团体标

T/CAGHP0172018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规范

T/CAGHP 0172018

桥涵台背回填施工方案前言 范围 术语和定义· 总则 3.1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内容 3.2基本要求 设计编制 4.1基本要求 野外调查 5.1调查内容 5.2野外调查记录要求 5.3野外调查记录形式 5.4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6.1群众监测网络建设 6.2群专结合的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室内资料分析和整理 7. 1 基本要求 7. 2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7. 3 重点防治区确定 7. 4 成果图件编制 7. 5 成果报告编制 7.6报告附件编制 村录A(规范性附录) 设计书编写提纲 附录B(规范性附录) 地质灾害调查表 附录C(规范性附录) 村(居民点)地质灾害调查情况统计表 附录D(规范性附录) 成果报告编写提纲 35 附录E(规范性附录) 防治区划报告编写提纲 村录F(规范性附录) 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表 附录G(规范性附录)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情况统计表

本规范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 起草。 本规范附录A~附录G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范由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本规范由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负责解释

第 起草。 本规范附录A附录G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范由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本规范由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负责解释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的任务、调查内容、基本方法以及成果编制与验收等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六类地质灾害以及不稳定斜坡的 县(市)区域调查。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2.1 地质灾害geologicaldisaster 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 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2 地质灾害隐患potentialofgeologicaldisaster 可能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不稳定斜坡、潜在滑坡、潜在崩塌、潜在泥石流和潜在地面塌 陷,以及已经发生但目前还不稳定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 2.3 地质灾害灾情losscausedbygeologicaldisaster 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2.4 地质灾害险情potantiallossundergeologicaldisaster 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人数和威胁财产数(潜在经济损失)。 2.5 地质灾害易发区zonationofgeologicaldisastersusceptibility 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容易或者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3.1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内容

3.1.1对城镇、厂矿、村庄、风景名胜区、重要交通干线和重要工程设施分布区不稳定斜坡(变形斜 坡)、泥石流潜在发育区以及潜在地面塌陷区进行调查,并对其稳定程度和潜在危害(险情)进行初步 评价。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查清其 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引发因素、灾情等,并对其稳定性及潜在危害性(险情)进行 评价。

3.1.2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 3.1.3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区划。 3.1.4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3.1.2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

3.2.1地质灾害调查应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收集资料内容包括与地质灾害 形成条件相关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区域构造、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生态环境以 及人类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等。 3.2.2地质灾害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 降。根据工作区实际情况,可以增加其他种类的地质灾害调查内容。 3.2.3对于前人文献已有记载的以及当地群众和有关部门报告的地质灾害点,应逐一进行调查;对 于具有地质灾害发生条件区域内的居民点,有无地质灾害都应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对于据地质条件 判断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一般居民点,也应进行调查。 3.2.4地质灾害调查应做到“一点一卡”。按照卡片要求的内容逐一填写,对地质灾害的主要要素 苗述不得遗漏。 3.2.5地质灾害调查应按照统一的格式要求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 3.2.6承担调查任务的单位须编制调查设计书,并经有关部门审查通过后实施。 3.2.7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资料(含文字报告、图件、附件、附表和有关原始资料等)均以纸介 质和电子文档(光盘)两种形式汇交。所汇交的资料均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标准复制。光盘数据资 料,应与纸介质成果资料内容一致。

4.1.1设计书应充分收集前人资料,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州)、县三级地质灾害年度防治预 案和应急防灾减灾工作资料,并进行综合研究,使设计书有充分的依据和可操作性,确保调查成果的 质量。 4.1.2设计书应充分了解地方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对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需求和 要求,设计书中调查工作目的明确,针对性强。 4.1.3设计书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规定、条例及要求,内容完整,重点突出,附图附表齐全。设计 书提纲见附录A,

5.1.1不稳定斜坡调查内容

调查的内容包括:构成斜坡的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厚度、软弱夹层岩性及产状;断裂、节理、 育特征及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山坡坡型、坡度、坡向和坡高;岩(土)体中结构面与 向的组合关系:不稳定斜坡与建筑物的平面关系。调查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

入或地下水对斜坡稳定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的破坏情况等。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 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 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该斜坡具备失稳条件: a): 各种类型的危岩体。 b 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 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 坡角。 d 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 e) 顺坡走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或凹腔深度大于裂隙带。 f 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 g) 坡脚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 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 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 i)其他可根据地貌、地质特征分析或用图解法初步判定为可能失稳的斜坡。 斜坡稳定性调查表(附录B表B.1)中有关栏目填写要求见表1

表1《斜坡稳定性调查表》填写说明

T/CAGHP 0172018

5.1.2滑坡调查内容

滑坡调查包括滑玻范围、滑玻区域地质环境条件、滑坡体上滑动迹象和特征、滑坡体物质组成、 体上及其邻近建(构)筑物变形特征。 a)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滑坡区及其邻近稳定地段,一般包括滑坡后壁外一定距离(滑坡滑动会 影响和危害的区域),滑坡体两侧自然沟谷和滑坡舌前缘一定距离或江、河、湖水边。 注意查明滑坡的发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造(岩体滑坡尤为重要)、地貌及其演变、水 文地质条件、地震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关系,找出引起滑坡或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 调查滑坡体上各种裂缝的分布特征,发生的先后顺序、切割和组合关系,分清裂缝的力学属 性,如拉张、剪切、鼓胀裂缝等,作为滑坡体平面上分块、分条和纵剖面分段的依据,分析滑 坡的形成机制。 通过裂缝的调查,分析判断滑动面的深度和倾角大小。 e)对岩体滑坡应注意调查缓倾角的层理面、层间错动面、不整合面、假整合面、断层面、节理面 和片理面等,分析这些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性,判断是否可能发展成为滑动面。对土 体滑坡,首先应调查土层与岩层的接触面构成的滑带形态特征及控制因素,其次应调查土 体内部岩性差异界面。 调查滑动体上或其邻近的建(构)筑物(包括支挡和排水构筑物)的裂缝,但应注意区分滑坡 引起的裂缝与施工裂缝、填方基础不均匀沉降裂缝、自重与非自重黄土湿陷裂缝、膨胀土裂 缝、温度裂缝和冻胀裂缝的差异,避免误判。 g 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自然排泄沟渠的分布和断面,湿地 的分布和变迁情况等。 h) 围绕判断是首次滑动的新生滑坡还是再次滑动的古(老)滑坡进行调查。古(老)滑坡的识 别标志见表2。 1 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和教训。 调查滑坡已经造成的损失,滑坡进一步发展的影响范围及潜在损失。 滑坡(潜在滑坡)调查表见附录B表B.2。

表2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

表2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续

5.1.3崩塌调查内容

1.3.1抢岩体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a)危岩体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 b 危岩体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类型、斜坡结构类型。岩 (土)体结构应初步查明软弱(夹)层、断层、褶曲、裂隙、裂缝、临空面、侧边界、底界(崩滑带) 以及它们对危岩体的控制和影响。 危岩体及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特征。 d) 危岩体周边及底界以下地质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危岩体变形发育史,包括历史上危岩体形成的时间,危岩体发生崩的次数、发生时间,崩 塌前兆特征、崩塌方向、崩塌运动距离、堆积场所、崩塌规模、引发因素,变形发育史、崩塌发 育史、灾情等。 危岩体成因的动力因素,包括降雨、河流冲刷、地面及地下开挖、采掘等因素的强度、周期以 及它们对危岩体变形破坏的作用和影响。在高陡临空地形条件下,对于由崖下碉掘型采矿 引起山体开裂形成的危岩体,应详细调查采空区的面积、采高、分布范围、项底板岩性结构 开采时间、开采工艺、矿柱和保留条带的分布,地压现象(底鼓、冒顶、片帮、鼓帮、开裂、压 碎、支架位移破坏等)、地压显示与变形时间,地压监测数据和地压控制与管理办法,研究采 矿对危岩体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g)分析危岩体崩塌的可能性,初步划定危岩体崩塌可能造成的灾害范围。 h 危岩体崩塌后可能的运移斜坡,在不同崩塌体积条件下崩塌运动的最大距离。在峡谷区, 要重视气垫浮托效应和折射回弹效应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特殊运动特征与危害。 i)危岩体崩塌可能到达并堆积的场地的形态、坡度、分布、高程、地层岩性与产状及该场地的 最大堆积容量。在不同体积条件下,崩塌块石越过该堆积场地向下运移的可能性,最终堆 积场地。 j 调查崩塌已经造成的损失,崩塌进一步发展的影响范围及潜在损失。 5.1.3.2已有崩塌堆积体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崩塌源的位置、高程、规模、地层岩性、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崩塌产生的时间。 b) 崩塌体运移斜坡的形态、地形坡度、粗糙度、岩性、起伏差,崩塌方式、崩塌块体的运动路线 和运动距离。 c) 崩塌堆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植被生长情况、块度、结构、 架空情况和密实度。 d 崩塌堆积床形态、坡度、岩性和物质组成、地层产状。 e) 崩塌堆积体内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条件。 评价崩塌堆积体自身的稳定性和在上方崩塌体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在暴雨等条 件下向泥石流、崩塌转化的条件和可能性。 崩塌(潜在崩塌)调查表见附录B表B.3。

泥石流调查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主要包括泥石流 的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泥石流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冰雪融化和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一般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动情况。 b)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松散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分布和储量。 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情况、坡度、弯曲、粗糙程度。划分泥石流 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圈绘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 d 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断裂、滑坡、崩塌、岩 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储量。 e 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湾等特征,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 和泥石流的痕迹 f 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某工程厂房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含夯扩桩),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堆积物的性质、层 次、厚度、一般和最大粒径及分布规律。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划分古泥石流扇和新泥石 流扇,新泥石流扇的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 g 泥石流沟谷的历史。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数、规模、形成过程、爆发前的降水情况和 爆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区分正常沟谷还是低频率泥石流沟谷。 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及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情况。 当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和建筑经验。 j 调查泥石流已经造成的损失,泥石流进一步发展的影响范围及潜在损失。 泥石流沟堵塞程度分级见表3

T/CAGHP 0172018

表3泥石流沟堵塞程度分级

表4《泥石流(潜在泥石流)调查表》填写说明

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是指泥沙沿程补给长度与主沟长度之比。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是沿主沟 长度范围内两岸及沟槽底部泥沙补给段(如崩、滑坡、沟蚀等)的累计长度。 易发程度(严重程度),综合评判总分确定见表5。

崔木煤矿主、回风立井井筒及相关硐室掘砌工程施工组织设计T/CAGHP 0172018

表5泥石流易发程度分级

5.1.5地面塌陷调查内容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