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GHP 027-2018 坡面防护工程设计规范(试行)

T/CAGHP 027-2018 坡面防护工程设计规范(试行)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T/CAGHP 027-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6.3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03112
下载资源

T/CAGHP 027-2018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AGHP 027-2018 坡面防护工程设计规范(试行)

坡面防护工程设计规范(试行)

本规范适用于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建(构)筑物安全的人工边坡和自然斜坡的坡面防护工程设计。 本规范适用于浅表坡体变形及坡面防护设计。 坡面防护工程应在稳定边坡上设置。对于边坡稳定性不足和存在不良地质因素的坡段,应先采

、1.制定本规范的主要目的是使坡面防护设计标准化,符合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 质量、保护环境的要求,以保障坡面防护工程建设健康发展。 4.1.5对于岩质边坡高度超过30m,或土质边坡高度超过15m的高边坡坡面防护设计,应参考本 规范的原则作专项设计,根据工程情况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以提高安全系数、增强可靠性。 4.1.6边坡的使用年限指边坡工程的防护结构能发挥正常支护功能的年限,不应低于受保护对象 的使用年限。对于重要的临时性工程使用年限为1年,使用年限超过1年按永久性工程设计。 4.1.8坡体岩土层的抗剪强度参数应根据物理力学试验、地区经验参数、反演分析综合确定,其中 反演分析工作极其重要。 4.1.9坡面防护设计除考虑规范中所述工程地质、周边环境等因素外,还应收集当地条件类同的成 功的坡面防护工程实例,以供设计参考和借鉴。 4.1.10坡面防护结构对坡体增加荷载一般不利于坡体的稳定,故不宜采用重型结构。 4.1.11治理区与非治理区之间应平稳过渡SL/T233-1999 水工与河工模型常用仪器校验方法(清晰无水印),做到相互影响甚少。所有这些结构设置的目的就是减 少或消除过渡边界间的相互影响。 .1.12坡面防护设计应对涉及的各工程单元进行施工图设计,编制相应的施工图设计说明书;提 出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和安全措施要求;并满足工程施工和工程招标要求;编制工程施工图件及说 月,进行工程预算。 1.14坡度大于35°的高陡边坡锚固工程施工脚手架应进行稳定性验算,对超高超陡坡体,脚手架 立由专业公司进行专门设计。

.1.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指在边坡稳定性评价中,应以边坡地质结构、变形破坏 模式、变形破坏与稳定性状态的地质判断为基础,根据边坡地质结构和破坏类型选取恰当的方法进 行定量计算分析,并综合考虑定性判断和定量分析结果作出边坡稳定性评价。 5.1.2传统成熟应用的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根据边坡破坏形式、组成岩性分为多类,除了选用适宜 的计算模式外,还可综合考虑现行发展的计算机软件分析方法,如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离散元法 等方法,充分发挥软件计算的优势。 5.1.3边坡岩体破裂角是根据岩体强度、坡体结构类型、节理裂隙发育情况等综合确定,可参照各 地区经验值。根据破裂角判断岩体可能的变形破坏深度,进而进行稳定性计算。 5.1.6岩体因受结构面的影响,其抗剪强度是低于岩块的。研究表明,较之岩块,岩体的内摩擦角 降低不大,而黏聚力却削弱很多。岩体内摩擦角标准值结合边坡岩体完数积底可扩主1进

表1边坡岩体内摩擦角的折减系数

5.2.1根据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可能的破

环模式以及已经出现的变形破坏迹象对边坡的稳定性状 态作出定性判断,并对其稳定性趋势作出估计,是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基础。 稳定性分析包括滑动失稳和倾倒失稳。滑动失稳可按本章方法进行;倾倒失稳尚不能用传统极 限分析方法判定,可采用数值极限分析方法。 受岩土体强度控制的破坏,指地质结构面不能构成破坏滑动面,边坡破坏主要受边坡应力场和 岩土体强度相对关系控制

网成破坏滑动面,边坡破坏主要受边坡应力场和 岩土体强度相对关系控制。 5.2.2对边坡规模较小、结构面组合关系较复杂的块体滑动破坏,采用赤平极射投影法及实体比例 投影法较为方便。 对于破坏机制复杂的边坡,难以采用传统的方法计算,目前国外和国内水利水电部门已广泛采 用数值极限分析方法进行计算。数值极限分析方法与传统极限分析方法求解原理相同,只是求解方 去不同,两种方法得到的计算结果是一致的,对复杂边坡传统极限分析方法无法求解,需要作许多人

5.2.2对边坡规模较小、结构面组合关系较复杂的块体滑动破坏,采用赤平极射投影法

对丁假坏机制复杂的边坡,难以采用传统的方法计算,目前国外和国内水利水电部门 用数值极限分析方法进行计算。数值极限分析方法与传统极限分析方法求解原理相同,只 法不同,两种方法得到的计算结果是一致的,对复杂边坡传统极限分析方法无法求解,需要 为假设,影响计算精度,而数值极限分析方法适用性广不品作旧没部可末控保

5.2.3对于均质土体边坡,一般宜采用

对于规模较大,地质结构较复杂,或者可能沿基岩与覆盖层界面滑动的情形,宜采用折线 俏 计算方法进行边坡稳定性计算。 对于圆弧形滑动面,本规范建议采用简化毕肖普法进行计算,通过多种方法的比较,证明该方法 有很高的准确性,已得到国内外的公认。以往广泛应用的瑞典法,虽然求解简单,但计算误差较大, 过于安全而造成浪费,所以瑞典法不再列入规范。 对于折线形滑动面,本规范建议采用传递系数法隐式解法。传递系数法有隐式解与显式解两种 形式。显式解的出现是由于当时计算机不普及,对传递系数作了一个简化的假设,将传递系数中的 安全系数值假设为1,从而使计算简化,但增加了计算误差。同时对安全系数作了新的定义,在这一 定义中当荷载增大时只考虑下滑力的增大,不考虑抗滑力的提高,这也不符合力学规律。因而隐式 解优于显式解,当前计算机已经很普及,应当回归到原来的传递系数法。 无论是隐式解法还是显式解法,传递系数法都存在一个缺陷,即对折线滑面有严格的要求,如果 两滑面间的夹角(即转折点处的两倾角的差值)过大,就会出现不可忽视的误差。因而当转折点处的 两倾角的差值超过10°时,需要对滑面进行处理,以消除尖角效应。一般可采用对突变的倾角作圆弧 连接,然后在弧上插点,来减少倾角的变化值,使其小于10°,处理后,误差可以达到工程要求。 对于折线滑动面,国际上通常采用摩根斯坦一普赖斯法进行计算。摩根斯坦一普赖斯法是一种 严格的条分法,计算精度很高,也是国外和国内水利水电部门等推荐采用的方法。由于国内许多工 程界习惯采用传递系数法,通过比较,尽管传递系数法是一种非严格的条分法,如果采用隐式解法且 两滑面间的夹角不大,该法也有很高的精度,而且计算简单,国内广为应用,我国工程师比较熟悉,所 以本规范建议采用传递系数隐式解法。在实际工程中,也可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摩根斯坦一普赖斯法 进行计算。

5.3.2对于受雨水或地下水影响大的边坡工程,可结合当地做法,按 与饱和状态时的抗剪强度参数。 规范中边坡安全系数是按通常情况确定的,特殊情况下,如坡顶存在重要建(构)筑物、油库等破 坏后果严重,安全系数可适当提高。

5.3.2对于受雨水或地下水影响大的边坡工程,可结合当地做法,

方法。削方整形是一种比较经济、施工方便的边坡治理方法,对有条件的且地质条件简单的 优先选用。

6.1.1削方整形是指控制边坡高度和坡度、无需对边坡进行支护而目身稳定的一种人工 方法。削方整形是一种比较经济、施工方便的边坡治理方法,对有条件的且地质条件简单的场地宜 优先选用。 6.1.2坡面防护工程实施前均应先进行坡面整形,既可使坡面平顺,也可降低坡比。 6.1.3本条规定对地质条件复杂,破坏后果很严重的坡面工程治理不应单独使用削方整形法,单独 采用削方整形法时可靠性低,因此应与其他支护方法联合使用,确保达到安全可靠的效果。 6.1.4对于坡体回填可在填料中添加加筋材料,提高填土材料的性能,最终达到提高坡体稳定性的 目的。 6.1.5削方范围、削方边界十分重要,削方区域不得造成上部、周边岩土体失稳。

.Z.5米用削方整形的边坡,原则上都应进行稳定性计算和评价,但对于工程地质及水文 地质条件简单的土质边坡和整体无外倾结构面的岩质边坡,在有成熟的地区经验时,可参照地区经 验或按附录C确定放坡坡率。对于填土边坡由于所用土料及密实度要求可能有很大差别,不能一概 而论,应根据实际情况按本规范第5章的有关规定,通过稳定性计算确定边坡坡率;无经验时可按 GB50007的有关规定确定填土边坡的坡率允许值。 6.2.6削方宜采用直线坡,采用不同坡比时宜上缓下陡,减少削方量,下部可设支挡工程。 6.2.7设置台阶及马道有助于提高边坡稳定性,降低边坡上部对边坡下部的应力集中;还可拦截上 部落石。台阶的宽度主要根据施工平台、坡面排水等因素确定。 6.2.8削方区域与非削方区域应衔接,侧边界应保持稳定,不得失稳变形,并保证各边界面稳定 性验算达到要求。 6.2.9削方形成的弃土应妥善处理,设计时应考虑土方的堆置或利用情况,避免造成次生地质 灾害。 6.2.11工程施工中常发生因爆破施工控制不当对边坡及邻近建(构)筑物产生损害,因此本条规定

应分层碾压、夯实,应规定压实度要求。 6.3.2施工过程中采用最优含水率,有助于坡面防护工程的压实。一般取用土体材料的塑限作为 最优含水率。 6.3.3~6.3.4渗透性较差的填料,可能造成坡体地下水在坡面附近富集,对坡体稳定性不利。故 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后坡体内部的排水问题,保证排除坡体内地下水,通过设置 排水层防止形成水压力。 6.3.6当填筑区坡面较陡,基底开挖成台阶状对增加边坡的稳定性有利

7.1.1格构的主要作用是将边坡坡体的剩余下滑力或土压力、岩石压力分配给格构结点处的锚杆 或锚索,然后通过锚杆传递给稳定地层,从而使边坡坡体在由锚杆或锚索提供的锚固力的作用下处 于稳定状态。格构锚实际上是点锚的扩展和延伸,是变集中支护为分散支护的抗滑措施。对于整体 性较差的长、大、中浅层不稳定的边坡防治采用格构锚固比较合适。格构锚固常用的形式为格构梁 与锚的组合,既可作坡面防护,也可达到锚固效果。 7.1.2对于稳定性较好的坡面防护,可只设格构,不设锚杆。 7.1.5本规范中格构锚固锚杆区分受力锚杆和构造锚杆,对于稳定性差的坡面防护采用受力锚杆 稳定性较好的坡面可仅采用构造锚杆。 7.1.6选定格构锚固形式前,应根据边坡结构特征进行稳定性计算,作为设计依据。包含稳定性分 折和荷载计算;选择格构型式及加固方案;拟定格构的尺寸、确定锚杆(索)的锚固荷载;锚杆(索)的 设计计算;格构内力计算及结构设计;加固后边坡的稳定性验算

7.1.10坡度大于50°时采用肋柱梁,按单向连续梁进行结构设计。 7.1.12封边梁是治理区与非治理区的边界,包括压项梁、侧边梁等,前缘支撑在挡土墙、抗滑桩或 支墩上时可不设底梁。

7.2.5用于边坡支护的锚杆轴向拉力Nak是荷载分项系数1.0的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锚杆挡土墙 计算求得的锚杆拉力组合值,可按静力平衡法或等值梁法计算的锚杆挡土墙支点力求得。 用于滑坡和边坡抗滑稳定支护的锚杆轴向拉力为荷载分项系数1.0时,用满足滑坡和边坡安全 稳定系数时的滑坡推力和边坡推力对锚杆挡土墙计算求得。 7.2.6~7.2.8锚杆设计宜先按式(3)、式(4)计算所用锚杆钢筋的截面积,选择每根锚杆实配的钢 筋根数、直径和锚孔直径,再用选定的锚孔直径按式(5)确定锚固体长度。然后再用选定的锚杆钢筋 面积按式(6)确定锚杆杆体的锚固长度。 锚杆杆体和锚固体材料之间的锚固力一般高于锚固体与土层间的锚固力,因此土层锚杆锚固段 长度计算结果一般按式(5)控制。 极软岩和软质岩中的锚固破坏一般发生于锚固体与岩层间,硬质岩中的锚固端破坏可发生 在锚杆杆体与锚固体材料之间,因此岩石锚杆锚固段长度应分别按式(5)和式(6)计算,取其中 大值。 错杆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由基本试验确定,对于二、三级边坡工程的锚杆,其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也 可由地层和锚固体黏结强度标准值与其两者的接触表面积的乘积来估算。 对临时性锚杆,锚杆杆体抗拉安全系数一级边坡取1.8,二级边坡取1.6,三级边坡取1.4;锚杆 锚固体抗拔安全系数一级边坡取2.0,二级边坡取1.8,三级边坡取1.6。 7.2.11本条规定锚固段设计长度取值的上限值和下限值,是为保证锚固效果安全、可靠,使计算结 果与锚固段锚固体和地层间的应力状况基本一致。 锚杆锚固长度应根据下滑力、土层摩阻力等因素综合确定,不宜过长,试验研究表明,过大的错 固长度对提高锚固力几乎不起作用。锚固点间距的确定是一个有关群锚效应的问题。间距小,锚固 应力相互重叠,降低锚固能力;间距大,锚索之间存在锚固应力跌落区,削弱了坡体和滑面的整体锚 固效果,有限元分析表明,加固松散介质,当锚索间距为3.0m,锚索之间的坡体和滑面上的应力分 布整合,应力响应峰值降低了40%~50%。 7.2.12杆体材料根据抗拔力大小、锚固长度等因素确定,锚固长度大于15m时,宜采用锚索。 7.2.13直螺纹接头宜采用I级接头。 7.2.14对中支架可采用钢筋、PVC材料,腐蚀性环境宜采用PVC材料。 7.2.16宜采用高强度等级水泥,对早期强度有要求时可采用早强水泥或掺外加剂。 7.2.17松散土层及节理裂隙发育的岩层浆液易渗漏,造成锚固体空洞,二次注浆可增加锚固段体 积,充填空洞并渗透至裂缝中,提高锚杆抗拔力。 7.2.18本条规定对锚杆锚固体嵌入格构深度、锚杆上弯长度作要求,锚杆破坏有拔出、拉断、端头 破坏等3种形式,除满足受力要求,还起防腐蚀作用 7.2.19锚杆抗拔力较大时,弯钩构造易使锚杆拉脱,宜采用锚锭板焊接,保证锚杆受力有效传递。 7.2.20锚杆防腐处理的可靠性及耐久性是影响锚杆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应力腐蚀”和“仁 学魔础”双雷作用将使杆体锈蚀速度加快,锚杆使用寿命大大降低,防腐处理应保证锚杆各段均不出

现杆体材料局部腐蚀现象。 锚杆的防腐保护等级及措施应根据锚杆的设计使用年限及所处地层有无腐蚀性确定。腐蚀环 境中的永久性锚杆应采用I级防腐保护构造;非腐蚀环境中的永久性锚杆应采用Ⅱ级防护。具体防 腐做法及要求可参见GB50086相关要求。 水下锚杆应采用全黏结、双层防腐,锚杆注浆应饱满,锚杆锚固体厚度满足要求。水下填土层不 宜设置锚杆。

7.3.3目前在格构+锚杆体系的设计中,大多采用经验设计钢筋混凝土格构,常导致配筋不合理 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可能埋下工程隐患。本规范采用“倒梁法”对格构梁的内力计算方法进行设计 计算方法录自于《新型支挡结构设计与工程实例(第二版)》(李海光等编著)。 7.3.4格构梁受锚杆拉力作用,梁内力由锚拉力和坡面的分布反力决定,在外力作用下梁发生变形 并产生内力,为此要求坡面地基承载力能满足梁的作用力要求。坡面地基承载力可根据岩土物理力 学性质,经验值查表确定。 7.3.5格构梁常起锚杆(索外锚段十字垫板的作用,并通过连梁增加了锚固体系的整体刚度,前述 倒梁法均布荷载的简化未能充分考虑锚杆(索)的作用机理,因此,当配筋率较低时,在满足GB 50010有关规定的情况下,在节点处应增设加强钢筋。 7.3.6格构截面尺寸应与锚杆抗拔力相匹配,抗拔力大时选择大截面,抗拔力小时选择小截面。 7.3.7格构基槽开挖浇筑梁后应回填密实。格构间距宜结合锚杆(索)间距的设定进行综合选择。 猫杆(索)的间距的选取是锚杆(索)设计的关键之一,间距过大会造成单根锚杆(索)的锚固力过大而 应力集中,但间距过小又会产生群锚效应而降低锚固力。为减小群锚效应,我国相关规范规定错杆 索)的最小间距不得小于1.5m。本规范规定格构间距宜为2m~4m。格构梁应埋人坡体内不小 F10cm,以利于格构与坡体紧密结合。 3.12预制格构梁可避免在坡体上进行现场支模、绑扎钢筋和现浇混凝土等施工工序,简化施工 艺,提高生产效率。施工条件应能满足梁运输、吊装需求。 3.14预制梁与锚杆结合使用时必须施加预应力,预应力大小根据锚杆设计抗拔力以及梁的抗 、抗剪强度确定,

防护工程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在正常维护下,必须保持适合使用,而不需大修加固。 设计中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以满足坡面防护功能要求。 8.1.2砌体用于坡面防护,可达到防风化、剥蚀作用。当在边坡稳定性不足或存在不良地质现象的 坡段使用砌体支护时,应与支挡结构进行综合设计,联合使用。 8.1.4用于防护沿河路基受到水流冲刷等有害影响的部位时,被防护的边坡坡度应符合稳定路基 边坡的要求;对于严重潮湿或严重冻害的土质边坡,在未进行排水措施前,不宜采用浆砌防护。 3.1.6混凝土预制块坡面防护必须设置砂砾或碎石垫层。混凝土预制块抗冲刷的能力比浆砌石更 强,还能抵抗较强的冰压力,适用于水流速度为4m/s~8m/s,容许波浪高达2m以上的岸坡工程。 3.1.7砌体坡面防护应进行反滤层构造设计,为保证反滤效果,应对反滤层的级配进行设计:

无黏性料,如碎石、粗砂等。当滤层采用土工布时,土, 度应大干 40 kN/m,渗透系数大于 0. 025 cm/s。

下,库水位变动的干砌石防护工程可能被毁,块径必须大于局部波浪作用下所需块石直径的计算值。 一级坡面防护工程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应至少提高一级。 8.2.5坡面整平以铲坡为主,尽量不回填,将腐殖土、草皮、树枝、杂物及带尖棱硬物等清除,保证无 波浪起伏,工程完成时总体外观平顺、美观。 8.2.8~8.2.9浆砌石坡面防护工程必须设置泄水孔,以排泄坡体内的积水,减少渗透压力。泄水 孔的进水口0.5m范围内需设置反滤层,防止水将坡体细颗粒物质带走,引起浆砌石沉陷变形。反 滤层达不到要求,浆砌石内侧地下水不能顺畅排出,会造成水压力加大而影响工程安全。 82.11王砌石应由低向高、由外向内以错缝锁结方式铺砌。

8.3.1、砖砌块适用于高度小、坡率缓、安全等级不高的坡面防护。 8.3.2预制混凝土块出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①构件强度及抽检结果符合设计要求;②构件的几何 尺寸符合允许偏差;③构件不得存在影响结构性能的外观缺陷;④构件有出厂合格证明书。 8.3.6混凝土预制块铺设前,必须严格控制砂石垫层施工质量。垫层铺筑经检验合格后,开始铺设 混凝土预制块。混凝土预制块铺设应自下而上进行,表面平整,砌缝紧密,整齐有序,无通缝;砌块底 部垫平填实,块间自锁联结,以确保坡面防护工程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8.3.7勾缝砂浆应采用细砂和较小的水灰比,水灰比控制在1:1~1:2之间。有防渗要求的,拌 合砂浆用的水泥强度等级宜为42.5级及以上。 8.3.10砌块组合拼接形式应兼顾效果和美观,可采用多种形式的组合。

9.1.1喷锚不适宜土质和水下边坡,松散土层不应采用,硬塑及坚硬的 9.1.3锚喷支护对岩质边坡尤其是I、Ⅱ及Ⅲ类岩质边坡,锚喷支护具有良好效果且费用低廉,但 喷层外表不佳;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能改善美观,因而表面处理包括喷射混凝土和现浇混凝土面 板等。锚喷支护中锚杆起主要承载作用,面板用于限制锚杆间岩块的塌滑。 9.1.4岩土锚杆在可变荷载作用下,会产生附加位移。锚杆设计时,需考虑影响结构正常使用的变形。 9.1.5地质灾害坡面防护涉及的不稳定斜坡和危岩体,应根据其破坏模式或型式计算确定。 9.1.6锚喷支护中锚杆有系统加固锚杆与局部加强锚杆两种类型。系统锚杆用以维持边坡整体稳 定,采用按直线滑裂面的极限平衡法计算。局部锚杆用以维持不稳定块体,采用赤平投影法或块体 平衡法计算。 9.1.7特殊性岩土及有深层外倾滑动面或坡体渗水明显的岩质边坡,会引起显著的蠕变而导致锚

1~9.2.4喷锚坡面防护的稳定性计算,锚杆总长度以及锚杆计算均按本规范第5章和第 目关规定执行。本条说明锚喷支护的锚杆轴向拉力标准值的计算方法。 5本条说明用局部锚杆加固不稳定块体的具体计算方法。

9.3.1岩石边坡在稳定性较好时,锚喷支护中的锚杆多采用全长黏结性锚杆,主要是由于全长黏结 性锚杆具有性能可靠、使用年限长、便于岩石边坡施工的优点,一般长度不宜过长。锚喷支护要控制 锚杆间的最大间距,以确保两根锚杆间的岩体稳定。锚杆最大间距显然与岩坡分类有关,岩坡分类 等级越低,最大间距应当越小。 9.3.4本条规定锚固段设计长度取值的下限值,是为保证锚固效果安全可靠,使计算结果与锚固段 锚固体和地层间的应力状况基本一致并达到设计要求的安全度。计算公式中的黏结强度应由试验 确定,在无试验资料的情况下,可采用地方有可靠依据的推荐值确定。 大量的试验资料表明,锚杆受力时,沿锚固段全长的黏结应力分布是很不均匀的,能有效发挥锚 固作用的黏结应力分布长度是有一定限度的。也就是说,平均黏结应力随着锚固长度的增加而减 小。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可采用长锚与短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锚杆设置。 9.3.5本条对锚杆连接、弯折长度作要求,主要防止锚杆与混凝土面板之间变形破坏。锚杆应与混 凝土面板应有效连接,防止端部产生破坏,应弯折于混凝土面板中。 9.3.6,要求锚固体嵌入混凝土面层不少于30mm,起防腐蚀作用。 9.3.7喷射混凝土应重视早期强度,通常规定1d龄期的抗压强度不应低于5MPa。 9.3.9边坡的岩面条件通常要比地下工程中的岩面条件差,因而喷射混凝土与岩面的黏结力略低 于地下工程中喷射混凝土与岩面的黏结力。按照GB50086的规定,I、Ⅱ类围岩喷射混凝土与岩面 黏结力不低于0.8MPa;Ⅲ类围岩不低于0.5MPa。本条规定整体状与块体岩体不应低于0.8MPa;碎 裂状岩体不应低于0.4MPa。

10柔性防护网坡面防护

10.1.1~10.1.2本规范所涉及的主动防护加固系统主要实现边坡浅表层的加固,即适用于并不存 在结构性深层滑动面或大范围整体失稳可能性的边坡。同时主动防护网加固不得因为浅表层的加 固或加固不当,导致边坡的变形破坏由表及里地不断发生,或者从局部向更大范围的发展最终逐渐 演化为大规模的深层滑坡。 从功能上讲,主动防护系统分为主动加固和围护两大类,前者通过阻止灾害的发生来实现防护 目的,也称为主动加固系统或标准主动防护系统;后者是灾害发生后通过控制破坏体(通常主要为落 石)的运动范围来避免其形成危害。 被动防护网系统除主要用作崩塌落石防护外,还可用作爆破飞石防护。 防护网为开放系统,地下水可以自由排泄,避免了由于地下水压力的升高而引起的边坡失稳问 题;该系统对坡面形态特征无特殊要求,不破坏和改变坡面原有地貌形态和植被生长条件,其开放特 征给随后或今后有条件并需要时实施人工坡面绿化保留了必要的条件,绿色植物能够在其开放的空

防护网为定型产品,系统部件为标准化的部件,其技术性能应符合TB/T3089规定。 常用主动防护网结构配置及防护功能见表2。常用被动防护网结构配置及防护功能见

表2常用主动网结构配置及防护功能

表3常用被动网结构配置及防护功能

最大能量吸收能力为1500kJ,依此类推。

10.2.2~10.2.3在本规范中由于柔性防护系统的加固对象主要是边坡的浅表层,锚杆的局部滑动 分析仅考虑平面滑动破坏模式和锚杆间局部楔形块体破坏,可不考虑圆弧形滑动破坏模式。防护网 整体和局部分析时,边坡浅表层极限平衡的原则要求为:单根锚杆提供的抗力足以阻止其分担单元 体平行于坡面的整体滑动;抵御锚杆间局部形体滑动的抗力由柔性网护坡体系来提供,所有可能 发生的局部滑移体都必须封闭在网内。对不能满足控制坡面整体和局部滑动要求的,可对锚杆间距 作相应调整或在必要时提高柔性网的承载能力。 在柔性防护系统中,锚杆除了要满足一定的抗拔力要求外,还必须能承受横向弯曲和剪切作用。 10.2.5钢丝绳网布设时,对防护区域的边界处不需防护的区域可不予覆盖或采用其他网块规格, 单层常用规格钢丝绳网的强度或其加固能力不足时,可采用更小网孔尺寸或采用两层或多层常用规 格的网块重叠使用,或者采用直径更大的钢丝绳编制的网。 10.2.6从结构设计的均衡性考虑,横向支撑绳的承载能力应比纵向支撑绳高。 10.2.8为保证缝合绳形成的网孔尺寸不大于钢丝绳网的网孔尺寸,网块边沿与支撑绳间距离不得 大于300mm,为保证缝合绳连接不减弱系统的加固能力,缝合绳的规格和强度指标不得比编网用钢 丝绳低。

单层常用规格钢丝绳网的强度或其加固能力不足时,可采用更小网孔尺寸或采用两层或多层常用规 格的网块重叠使用,或者采用直径更大的钢丝绳编制的网。 10.2.6从结构设计的均衡性考虑,横向支撑绳的承载能力应比纵向支撑绳高。 10.2.8为保证缝合绳形成的网孔尺寸不大于钢丝绳网的网孔尺寸,网块边沿与支撑绳间距离不得 大于300mm,为保证缝合绳连接不减弱系统的加固能力,缝合绳的规格和强度指标不得比编网用钢 丝绳低。 10.2.10帘式防护网与传统主动防护网的主要差别在于无需进行系统锚固和预张拉来确保系统尽 可能的紧贴坡面,仅通过周边和内侧局部锚固将柔性网系统自然覆盖(披挂)于坡面,甚至可仅采用 上沿锚固和上沿支撑绳作为悬挂支承,形成最简单的“窗帘”式结构。既凭借系统自重覆压作用给潜 在崩塌滑落体提供一定的稳定加固作用,部分限制崩塌的发生,又允许落石在系统与坡面构成的相 对封闭空间内有一定限制地顺坡滚落,从而使落石在控制条件下顺坡安全向下滚落直至坡脚或坡上 平台而不危及安全防护,而不是阻止崩塌的发生,它对崩塌落石发生区域集中、频率较高或坡面施工 作业难度较大的高陡边坡是一种非常有效而经济的方法。相比被动防护系统,该方法的清理工作十 分简便或无需清理,并避免了被动防护系统防护高度设置不足时可能发生的落石飞越,在边坡高度 不太高时,该方法更为经济。

10.3.1被动防护系统的结构设计可采用以试验为主要手段的定型化方式,也可借助数值模拟方法 来指导试验研究工作。 10.3.2被动防护系统设计前应对落石所在边坡地质条件、气候及其他外部因素进行充分调查,以 判断落石来源及其发生崩落诱因。 10.3.6被动防护系统的钢柱体系包括钢柱及与其配套的基座和连接件等,钢柱的高度与设计系统 高度相同,按定型化标准进行选择。钢柱的断面规格按设计高度进行选择确定。 10.3.10钢丝绳网材料与规格:

a 钢丝绳的质量要求应符合GB/T8919的要求;其中钢丝绳的镀锌量应符合GB/T8919表6 中B类镀锌钢丝绳的要求,其公称抗拉强度不小于1770MPa,最小断裂拉力不小于40kN (g8mm钢丝绳)或不小于20kN(g6mm钢丝绳)。 b) 根据用途不同其菱形网孔边长一般为300mm、250mm、200mm、150mm、120mm、100mm。 网目边长误差不大于20mm。

c)钢丝绳网成品网块规格一般为4m×2m、4m×4m、5m×3m、5m×4m、5m×5m、5mX 6m等,也可根据设计要求调整网块尺寸。 d) 钢丝绳网的编制应满足以下要求:上下交错编织;编制成网的钢丝绳不得有断丝、脱丝现 象;交叉节点处用扣压件固定,接头处用搭接件压接,不得遗漏,钢绳露出搭接件长度至少 为10mm;编网时扣压件和搭接件用机械压接,表面不得有破裂和明显损伤;网的形状平 整、绳不得有打结明显扭曲现象。 e) 搭接件一般采用普通软纯铝管,长度不小于35cm,外径不大于3cm,壁厚不小于3mm。 f) 钢丝绳网交叉处固定用的扣压件厚度不小于2mm,并采用镀锌处理,镀锌层厚度不小于 8μm。 g) 编网用扣压件的材质、结构尺寸和压接工艺必须保证其拉滑力(抗错动能力)不小于5kN, 拉脱落力不小于10kN。 钢丝绳网材料:采用$8的钢丝绳(抗拉强度为1770MPa,破断拉力>40kN)编制并在结点处 专用十字扣”固定而成,为防护网的主要特征构件之一,在主动防护中通过钢丝绳网的覆盖来实 边坡的加固,其开放特征可以实现对坡面天然植被和植被生长条件的最佳保护,实现环境保护与 害治理的有机结合;在被动防护系统中,其柔性特征充分体现了“以柔克刚”的思想,实现崩塌落石 有效拦截。 .3.11减压环是一种在节点处按预先设定的力箍紧的环状金属管,使用时穿挂在拉锚绳和支撑 上。

11.1.2墙型的选择对挡土墙的安全与经济影响较大。在同等条件下,挡土墙中主动土压力以仰斜 最小,直立居中,俯斜最大,因此仰斜式挡土墙较为合理。但不同的墙型往往使挡土墙条件(如挡土 墙高度、填土质量)不同。故墙型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而确定。 挖方边坡采用仰斜式挡土墙时,墙背可与边坡坡面紧贴,不存在填方施工不便、质量受影响的问 题,仰斜当是首选墙型。 挡土墙高度较大时,土压力较大,降低土压力已成为突出问题,故宜采用衡重式或仰斜式。

11.2.1挡土墙设计中,岩土压力分布是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对岩土压力分布规律的认识尚不十分 情楚。按朗肯理论确定土压力分布可能偏于不安全。表面无均布荷载时,将岩土压力视为与挡土墙 司高的三角形分布的结果是岩土压力合力的作用点有所提高。本规范所确定挡土墙土压力计算参 照GB50330相关规定。 11.2.4土质地基有软弱层时,存在着挡土墙地基整体失稳破坏的可能性,故需进行地基沉降验算。 11.2.5抗滑移稳定性及抗倾覆稳定性验算是重力式挡土墙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式(11)及式 (16)应得到满足。当抗滑移稳定性不满足要求时,可采取增大挡土墙断面尺寸、墙底做成逆坡、换土 做砂石垫层等措施使抗滑移稳定性满足要求。当抗倾覆稳定性不满足要求时,可采取增大挡土墙断 面尺寸、增长墙趾、改变墙背做法(如在直立墙背上做卸荷台)等措施使抗倾覆稳定性满足要求。

11.3.2对抗滑挡土墙及受力、高度较大的挡土墙,砂浆强度不应低于M10。因砌石挡土墙施工质 量难控制,对重要工程宜采用混凝土挡土墙。 11.3.5本条中挡土墙的基础埋深基于抗滑移、抗倾覆的稳定要求,实际工程应根据岩土性质作相 应调整。 11.3.7~11.3.8挡土墙基础是保证挡土墙安全正常工作的十分重要的部分,实际工程中许多挡土 墙破坏都是地基基础设计不当引起的。因此设计时必须充分掌握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在安 全、可靠、经济的前提下合理选择基础形式,采取恰当的地基处理措施。当挡土墙纵向坡度较大时 为减少开挖及挡土墙高度,节省造价,在保证地基承载力的前提下可设计成台阶形。当地基为软土 层时,可采用换土层法或采用桩基础等地基处理措施。不应将基础置于未经处理的地层上。

12.1.1根据相关文献定义,生态防护,就是“用活的植物(采用的活植物包括3种,即单独采用植 物,采用活植物与土木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以及使用活植物与非生命植物材料相结合的方法)保 护边坡,以减轻坡面的不稳定性和侵蚀破坏”。生态防护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浅根的加筋 作用;②深根的锚固作用;③水文作用。由于先期植被处于生长阶段,生态防护的功能会在后期才能 得以体现,为此要求边坡处于稳定状态。 12.1.2应根据不同坡体形态、岩土特性和区域特点等选择合适的生态坡面防护方式和相宜的绿化 物种。 12.1.6三维网喷播植草是在坡面上铺设三维植被网,并用液压喷播法进行植被种植,是目前应用 较多的生态防护技术。三维植被网是由热塑性树脂为原料而制成的三维结构,其底层为高模量的基 础层,一般由1层~2层平网组成,上覆起泡膨松网包,包内可填充种植土和草籽,膨松网包的作用是 将喷播于坡面的肥料和种子与坡面固定,不仅可以防冲刷,并有利于植物生长。即在草皮未长成之 前,可保护坡面免受地表水侵蚀;草皮长成后,草根与网垫、泥土一起形成一个牢固的具有复合力学 性能的嵌锁体系,还可起到坡面表层加筋作用,有效防止坡面冲刷,达到加固边坡、美化环境的目的。 三维网喷播植草可应用于边坡自身稳定,地表水较多,易造成坡面冲刷,水土流失和浅表层局部滑动 的边坡,坡度缓于1:0.75。选择草种时,要求草种生命力强、抗病性强、根系发达、枯黄期短。 挖沟植草指在坡面上按一定的行距人工开挖楔形沟,在沟内回填适宜于草籽生长的土壤养料、 土壤改良剂等有机肥土,然后挂三维植被网,喷播植草绿化。根据已有工程经验,挖沟植草适用于边 坡自身稳定,坡度缓于1:0.75,基岩为泥、页岩或砂岩与泥岩互层的岩质边坡或土质边坡。每级边 坡坡高一般低于15m。 12.1.10抗逆性包括抗干旱、抗热性、抗寒性、抗贫性、抗病虫害性等。 12.1.12植被的选择对坡面防护的效果有决定性作用。采用合适的植被才会取得预期的防护和景 观效果。植被防护应以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及绿化美化环境为宗旨,并且具有保护人身和车辆安全 的作用、绿期长和观赏价值高等特点。因此,植被的选择原则有以下几点:①适应当地的土壤和气候 条件;②抗逆性强,绿化见效快、养护简单;③地上部分较矮,根系发达,生长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覆盖 坡面;④常年生或多年生植物;适应粗放型管理的植物;注意植物种类的混播设计。此外,植被

的选择,还要求植物自身能相互穿插,形成网络。同时要考虑地形、环境、气候、光照、水文、温度、土 质、边坡特点、植物特性等因素,尽量选择耐、耐酸碱、耐干湿、冷暖均适宜的优良植物组合,以维持 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减少后期维护工作

12.2.2尽管有些稀特作物种子的野生性状明显,适应性强,发芽迅速而容易,但大部分播种前还是 需要进行预处理的,以使发芽、出苗整齐,便于保持苗全、苗壮,减少苗期管理用工。 12.2.3客土喷播技术在岩石边坡中应用广泛,相对喷锚、浆砌石等硬性防护措施,客土喷播成本 低,不影响边坡地下水渗出,且有利于生态植被恢复。 12.2.10应选择生长健壮的草坪做草源地,草源地的土壤若过于干燥,应在掘草前灌水。掘取草根 时根部最好多带一些宿土,掘后及时装车运走,堆放在阴凉之处,并经常喷水保持草根潮湿。 12.2.11三维植被网适用于植物难于生长的土质边坡和强风化软质岩石边坡,三维植被网性能指 标应符合JTGE50规定。

12.3.1不同植物种的发芽时间(天数)尽可能相近,以免造成发芽缓慢的植物种很快被淘汰的危 险;有些能错季萌发或适应不良环境后萌发且具“后来者居上”潜力的种子也可选用。 12.3.9坡底外侧绿化带还可起缓冲作用

13.1.1边坡坡面、地表的排水和地下排水与防渗措施宜统一考虑,使之形成相辅相成的排水、防渗 体系。为了确保实践中排水措施的有效性,坡面排水设施需采取措施防止渗漏。另外,补充了边坡 排水中渗沟、跌水、急流槽等部分内容。大多数的边坡灾害都是因为排水问题引发,故排水工程在坡 面防护工程设计中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13.1.4坡面、地表的排水设施应结合地形和天然水系进行布设,并作好进出口的位置选择和处理, 防止出现堵塞、溢流、渗漏、淤积、冲刷等现象。地表排水沟(管)排放的水流不得直接排入饮用水水 源、养殖池等水源。 排水设施的几何尺寸应根据集水面积、降雨强度、历史、分区汇水面积、坡面径流量、坡体内渗出 的水量等因素进行计算确定,并作好整体规划和布置。 13.1.5截水沟根据具体情况可设一道或数道。设置截水沟的作用是拦截来自边坡或山坡上方的 地面水、保护边坡不受冲刷。截水沟的横断面尺寸需经流量计算确定。为防止边坡的破坏,截水沟 设置的位置和道数是十分重要的,应经过详细水文、地质、地形等调查后确定截水沟的位置。截水沟 应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出水口应引伸到边坡范围以外,出口处设置消能设施,确保边坡的稳定性。 13.1.7沟壁应与地面齐平,沟壁顶若高于地面,不利于汇水,若低于地面,会造成沟渠淤堵,皆为不利。 13.1.14排水沟边墙超过一定高度时,应进行边墙稳定性验算,并相应增加墙体厚度。 13.1.19设计前应收集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相关资料,应查明水文地质参数,作出地下水对边坡 影响的评价,为地下排水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13120血斜式排水孔易排洲控方边坡上地下水的有效排施,当块而上有售中地下水时平用条

自对挡工墙米取加筋材料进行补强,从而达到稳固坡体的一种支护形式。 13.2.3本规范虽然主要针对坡面及坡体浅表层变形的防护,但为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加筋土挡 土墙需要进行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验算。加筋土内部稳定性分析的目的是确定筋带断面长度,局部平 衡法是它的基本方法,其原理可参见JTGD30中加筋土墙设计的条文说明。对高度大于12m的挡 土墙,除用局部平衡法计算外,还需用总体平衡法验算,可参见相关资料。 13.2.413.2.9本条规定主要是参照JTGD30中加筋土挡土墙设计计算的相关规定。 13.2.10考虑到筋带材料的发展趋势及部分地区使用加筋土材料支护的差异性,同时国内相关行 业已经编制了大量土工织物应用技术规范,本条规定实际上明确了加筋土材料的使用除满足应用技 术规范外还应满足坡体稳定性等计算方面的要求。 13.2.11~13.2.13为尽量减少面板对地基产生的压力,防止地基发生过大的不均勾沉降,确保而

T/CAGHP027—2018

础,其埋置深度要求在地面以下至少1m,但考虑到加筋体外设置了散水和护脚,故将最小限制值调 整为0.6m。当地基为岩石或利用旧有的路面、混凝土作地基时DB63/T 1953-2021 河湖生态基流监测规程.pdf,加筋土面板基础的埋深不受上述 限制。 13.2.21宜采用渗水性填料,以及时排出加筋体中的水分,减小作用于加筋体的动水压力影响。

新技术,按结构形式可分为挡土墙、坡面防护、护底、护脚、水下抛石等。构成蜂巢格网防护体的钢丝 具有一定的抗拉强度,不易被拉断,填充料之间又充满了空隙,具有一定的适应变形的能力。当地基 情况发生变化时,如发生不均匀沉降、地震等,箱内填充料受箱笼的约束不会跑到箱笼外,而会自行 调整形成新的平衡;又因箱笼系柔性结构,因此防护工程表面可能会发生小的变形,但不会发生裂 缝、网箱被拉断从而造成防护体被破坏的现象。格宾挡土墙适用于坡体、坡面稳定性效果差或流水 冲刷条件下坡体防护。 13.3.2格宾网片的抗压、抗剪强度及有关力学指标、耐腐蚀性必须达到设计要求,钢丝的力学性能 必须符合GB/T343中关于镀锌钢丝的规定。 13.3.5常用的填料是卵石或块石。为确保结构物的耐久性,石材必须抗风化,不碎裂,不溶解,且 相当坚硬。严禁使用风化石。非裸露部分可以适当用废混凝土碎块或营建废料作为填充料。 13.3.9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实际占地情况、绿化要求临水情况、现场土石料运输等进行合 理的选择,确定最终的结构形式。 13.3.13做成格宾挡土墙时,应用库仑土压力计算理论,按刚性结构体假定,根据极限平衡理论对 格宦网箱挡土墙的抗滑稳定、抗倾覆稳定进行校核。

13.4轻量土坡面防护

13.4.1轻量土具有质轻、强度和变形模量可以根 环境等优点;可以大幅度减小荷载,减少坡体侧向土压力。在山区的高陡边坡,狭窄地段的直立路 基、挡土墙,以及环境保护等工程中,轻量土的应用有优势。轻量土作为一种新的结构形式,可有效 减少坡体荷载及下滑力,从而增加坡体的稳定性。 13.4.3发泡聚苯乙烯(EPS)块、发泡颗粒混合轻量土和气泡混合轻量土属于人工合成高分子材 料,次生材料混合轻量土属于次生材料再利用,目前应用较少。 13.4.9软土地基采用轻量土换填可防止变形沉降。

14.1布置的监测工程应兼顾施工期的安全监测以及防治工程施工后的防治效果监测,前期和施工 期的监测资料应尽量保留以备运行期监测使用。监测资料的整编分析应符合以下要求: a)监测仪器安装埋设完成后,应及时取得各监测项目的初始值; b)对施工期取得的监测资料应进行快速整理、分析,并及时反馈; c)安全监测资料及其整编和分析成果应及时移交给工程管理单位。 14.4~14.5坡面防护工程监测应选用经济实用的方案,分析坡面防护重点区域,制订相应的监测

15.2.1本条规定给出了坡面防护结构的原材料质量检验的基本内容。 15.2.2本条规定给出了锚杆质量的检验方法。 15.2.315.2.6给出了混凝土支护结构现场复检、喷射混凝土面板厚度和强度的检验方法。 15.2.12从对已有边坡工程检测报告的调查发现,检测报告形式繁多,表达内容、方式各不相同,报 告水平参差不齐现象士分严重,为此统一规定了坡面防护工程检测报告的基本要求。

5.2.1本条规定给出了坡面防护结构的原材料质量检验的基本内容。 5.2.2本条规定给出了锚杆质量的检验方法。 5.2.3~15.2.6给出了混凝土支护结构现场复检、喷射混凝土面板厚度和强度的检验方法。 5.2.12从对已有边坡工程检测报告的调查发现,检测报告形式繁多T/CMAS 0001-2018 绿色勘查指南,表达内容、方式各不相 告水平参差不齐现象士分严重,为此统一规定了坡面防护工程检测报告的基本要求。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