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2918-2016 省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规范

DB32/T 2918-2016 省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32/T 2918-2016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92.1K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03751
下载资源

DB32/T 2918-2016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2/T 2918-2016 省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规范

会议的功能; 2)部署在电子政务内网、外网的视频会议系统应采用H.323V4以上协议,视频编码支持H.261、 H.263、H.264,音频编码支持G.711、G.722,PAL制式在速率不小于384K时视频不小于25顿/秒,固 定场所视频格式支持CIF、4CIF,移动场所视频格式支持CIF、4CIF、QCIF。

5. 4. 3接口要求

应急指挥场所应至少包括:应急指挥厅、值班室、机房、显示系统、供电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灯 光照明系统、音响系统、智能控制、安全保障系统等,应满足日常管理和同时处置多起突发生产安全事 故应急的需要,具备7×24小时值守应急和指挥会商的基本条件

DB11/T 3023-2019 公路养护作业安全设施设置规范机房建设应满足GB50174、GB/T2887、GB/T9361、JGJ/T16、SJ/T10796要

6. 3. 1功能要求

应能接入计算机、图像监控、视频会议、电视等多种来源的信号,且能显示图像、视频会议、电视、 计算机、录放设备、监控等各类信号。能满足日常值班、应急处置、指挥调度等业务的需要。

6. 3. 2性能要求,

指挥厅显示系统应能满足同时显示多路视频会议信号,以及多路来源的计算机、图像和电视等多种 信号,所有信号能以任意模式、位置和尺寸显示,并能独立控制和选择显示信号。

应包括供配电、UPS、备用发电机、接地、防雷措施,并满足GB50174、GB50057、GB/T288 标准要求。配电符合GB50054标准要求,且满足三级防雷和接地要求,

综合布线应满足保密要求,布线包括数据线路、语音线路、音视频线、控制线等多种线缆,应 3/T50311、GB/T50312要求;内网布线按照BMZ1要求执行,单向导入内外网上的视频会议和 入等系统

7. 1 基础信息数据库

应至少包括应急资源信息、危险源信息、防护目标信息以及专题信息等基础性数据库,数据内容、 定义和格式应满足DB32/T2725、DB32/T2723要求,

7. 3. 1 功能要求

地理信息数据应至少包括自然地理信息中的地貌、水系、植被以及社会地理信息中的居民地、道路、 竟界、特殊地物、地名、城市管网分布及运行状态等要素,以及相关的描述性元数据。可充分利用国家、 省、市、县现有基础地理数据库,实现业务信息的共享和服务

地理信息数据库可划分为: 1)基础地理信息的种类有数字线划图(DLG)。DLG数据应包括1:400万、1:100万、1:25万、1:5 万等比例尺的数据,对于重点城市或地区,可存储1:1万或更大比例尺数据。 2)数字正射影像数据(DOM)。数字正射影像数据(DOM)应包括30米分辨率的TM遥感影像。对于 重点城市或地区,可存储更高分辨率(如10m/2.5m/1m/0.61m等)的航空航天影像。地名数据库包括1:100 万、1:25万、1:5万等比例尺数据。 3)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和地名数据等。DEM数据应包括1:100万、1:25万、1:5万等比例尺的 数据,对于重点城市或地区,可存储1:1万或更大比例尺数据。

7.3. 2. 1建设标准

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应满足GB/T18315、GB/T17797、GB/T13923、GB/T19710、DB32/T 332/T2723要求

7. 4. 2应急预案库

应至少包括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安委会成员单位应急预案、大型活动应急预案和企 位应急预案等。预案库应与上下级预案库相对接,采用知识库管理技术实现预案的数字化,并能 共享。

应至少包括生产安全事故信息识别与模型、综合预测预警模型(衍生次生灾害预警模型、人群疏散 避难模型)、事故研判模型、评估模型等。模型库包括模型实体和模型目录、模型元数据以及模型参数。 可以独立运行或以WebService接口封装,独立运行的模型输入输出数据格式定义应满足DB32/T2725、 OB32/T 2724、DB32/T2723要求

应至少包括有关法律法规、应对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规范、专家经验等内容。 权限管理,向各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提供相关的知识库共享服务

应至少包括生产安全事故典型案例。可根据权限管理,向各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提供相关的 意服务。

应与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文档库格式一致。

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包括电子政务内网和电子政务外网两部分,内网部署保密的数据资源和服务资 源,外网部署非保密的数据资源和服务资源。内、外网之间实施物理隔离,外网数据可通过光盘拷贝到 电子政务内网,供各级政府、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单位和各级安委会成员单位共建共享安全生产应急 平台使用,平台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功能、技术实现方式、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的技术要求、数据接口

规范和数据交换共享内容应满足DB32/T2724要求。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示意图如图3所示。

8.2安全生产应急平台数据交换与共享节点

8.2.1安委会成员单位数据交换与共享节点

图3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示意图

8.2.2企业监测监控数据接入

中央在本省和省属企业,应接入省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中央在本省和省属企业,应接入市、县(区、 园区、应急救援基地)平台。企业接入数据范围应至少包括企业重点岗位、重点场所、重大危险源、关 键装置及满足行业标准规范要求的视频监控和传感器数据等。所有数据保存时间应至少为30天。

平台系统应架构在统一的安全保障体系、权限管理和监管环境上,可采用基于B/S为主,C/S为辅 的混合模式及组件化技术进行构建。操作系统可采用Linux或Unix;数据库系统可采用Oracle,或DB2、 SQL等。

应支持主流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主流的国产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支持TB级数据 的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支持基于Web的海量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多源数据集成、二次开发、跨平台等 能力

9.3基础信息数据管理系统

应分别部署在电子政务内、外网。各级平台应负责采集和更新维护各类应急基础数据, 政务外网汇集到省级平台,数据内容、定义和格式应满足DB32/T2725、DB32/T2723要求

9.4应急资源数据管理系统

分别部署在电子政务内、外网。各级应急平台应负责采集和更新维护各类应急资源数据,并 子政务外网汇集到省级平台,数据内容、定义和格式应满足DB32/T2725、DB32/T2723要求。

9.5预测预警与研判系统

应部署在电子政务内网,具有对省直企业的危险源、防护目标、关键基础设施等监控目标进行动态 监控能力,能掌握监控目标的空间分布和运行状况信息;并并通过省级平台实现各级应急平台的数据交 换和共享;实现隐患分析和风险评价。能实现数字图像在GIS地图上的叠加显示,能自动形成风险评估 分析报告。

9.6智能预案数字化与推演系统

9.7智能辅助决策系统

应部署在电子政务内网。应具有情况综合和应急调度指挥功能。情况综合应至少包括情况接收 处理、情况综合显示、综合分发等功能。应急调度指挥应至少包括任务分析、跟踪计划、方案 成命令、命令的执行与行动掌控、效果评估等功能,

9.9分级值守管理系统

应分别部署在电子政务内、外网。可进行应急处置模拟推演,对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场景进行仿真模 拟,分析事态、提出应对策略,对处置事故灾难的步骤、各方配合联动、具体措施等进行网络模拟演练

以二维电子地图和三维虚拟场景为展现和分析平台。 ,可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和其他分析手段, 对策略,进行模拟演练,能够自动记录演练过程,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价,

9. 11应急保障系统

应部署在电子政务内网。应具备对专业队伍、储备物资、救援装备、交通运输、通信保障和医 等应急资源的实施动态管理的功能,可为应急指挥调度提供决策支持。

9.13智能应急预案管理系统

9.14事故应急技术支撑平台门户系统

应部署在电子政务内网,是各级安监局内网上建设的窗口,也是应急技术支撑平台应用系统访问 的入口,主要实现对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和应急资源的采集、加工,与各级政府应急办、总局应 急指挥中心、各级安委会成员单位、各级应急平台间互通互联。

移动应急平台可根据具体业务功能、应用环境进行配备,可采用车载、便携形式,能满足移动现场 音视频采集、现场通信和指挥调度等应急处置需要,包括移动数据库、移动应用软件以及通信设备,能 够与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互联互通

应包括以下主要功能: 1)具有卫星通信、地面移动公网、地面互联网、无线调度网、无线城域网等多种通信方式,

星通信、地面移动公网、地面互联网、无线调度网、无线城域网等多种通信方式,在静

综合应用软件功能主要包括: 1)具备与上级应急平台互连互通,信息传输功能: 2)可以接收上一级应急平台生成的预测预警、态势推演和智能辅助方案等图文结果; 3)具有对现场采集的各种信息进行编辑并上传到上级应急平台的功能; 4)具有GPS定位或北斗定位功能,可以在电子地图上显示自身位置,并具备简单的标绘功能 5)具有车载数据库中快速查询和智能检索功能

各级移动应急平台应具有通过卫星通信或地面公网与上级应急指挥中心进行通信的功能,可实理 IP网络互联。各级移动应急平台提供的现场信息数据须通过电子政务外网汇集到各级应急平台

应急平台的信息安全保障应至少满足以下要求: 1)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电子政务内网传输应急平台的涉密信息,电子政务外网传输应急平台的 非涉密信息; 2)电子政务内网安全域的划分应满足BMB17要求;电子政务外网安全域的划分应满足GB/T22239 要求; 3)应急平台体系安全域划分为7个安全域,省政府、省级应急平台和省级安委会成员单位应按照 不低于第三级的要求实施保护,地级、县级应急平台和相应安委会成员单位应按照第三级的要求实施保 护,对于通过电子政务外网与各级应急平台连接的移动应急平台,应统一按照第三级实施安全保障; 4)不同的安全域间的数据交换,主要从低安全等级的信息系统流向高安全等级的信息系统;同层 的电子政务外网和移动平台之间由于处于相同的安全等级,可允许对等的信息交换; 5)进行信息交换的各级应急平台须划分明确的安全域边界,并采用有效的边界防护措施和明确的 访问控制策略与机制,安全域边界保护可综合应用局域网边界防护产品和应用安全产品,如防火墙、入 侵检测、防病毒网关、授权和访问控制等,制定符合本安全域信息安全等级的策略和机制,并在本安全 域中严格执行; 6)部署在电子政务内网的各级应急业务安全域,可按照机密级一般要求进行防护。部署在电子政 务外网的各级应急平台子安全域,须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分别建立边界安全防护措施,如采用 IPVPN、防火墙、入侵检测等。 7)移动应急业务安全域位于电子政务外网上,须综合采用通信系统密码设备和信息系统安全设备 进行安全保障

11. 2 系统安全保障

11. 2. 1 通信系统

11.2.2电子政务内网应急平台系统

基于电子政务内网建立的应急平台网络可以承载涉密信息,与互联网物理隔离,建立安全保密措施。 基于内网的应急平台的数据传输、网络入口配备的安全防护设施、系统用户身份认证和授权访问控制、 服务器密码配置、终端配置等安全防范系统应满足BMB17和BMB20要求,

11.2.3基于电子政务外网的应急平台系统

基于电子政务外网建立的应急平台网络可以承载非涉密信息系统,应根据国家电子政务统一规划要 求和自身信息安全的建设情况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措施,对敏感信息提供保护。省政府、国家安全生产应 急指挥平台、各级应急平台、各级安委会成员单位、移动应急平台之间的安全互联互通可依托电子政务 外网实现。各级应急平台基于外网的系统应配置终端行为监控系统,对应急平台终端的数据拷贝、网络 方问等进行安全管理,应根据国家电子政务的统一规划,采用电子政务外网统一的证书认证系统发放的 证书,实现应用系统身份认证、授权访问控制、责任认定,

11.2.4移动应急平台

大、中型移动应急平台应采用必要的安全措施接入省政府、省级应急平台或属地应急平台。应急现 场的无线局域网需采用安全措施,保障移动终端安全接入移动应急平台中的现场指挥系统。移动应急平 台的计算机局域网入口,应配置防火墙等安全防护设施。小型移动应急平台可依托国家现有的保密通信 网络和终端加密手段,为应急现场与省政府、省级应急平台的通信提供安全保障。应对移动应急平台中 的计算机终端行为进行安全监控,对移动存储介质进行安全管理。

GB 50009-201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11. 3. 1功能要求

容灾备份以全面保护应急平台系统、快速恢复应急业务运行为目标。省级应急平台应满足GB/I 20988申第3级以上的要求;市、县、乡镇(街道)级应急平台应满足第2级以上的要求。具有实时备 份瞬间恢复、先进的备份恢复技术、先进的异构存储技术、全面立体防灾、智能的一体化备份系统等特 点。应具备以下功能: 1)数据可实时持续保护。可实时监测磁盘I/0变化,并将变化数据实时同步到备份主机,在备份 主机的同步数据上自动实现历史快照副本,应极少占用网络及生产服务器资源,具备极高的备份效率,

实现二十四小时实时保护。 2)数据可密集快速备份。在实时备份的同时,也可支持手动定义创建备份,保留多份历史数据副 本,或可通过自动化策略实现CDP数据保护,在实现实时备份的同时可实现分钟级别历史副本备份。 3)数据可秒级恢复。应支持即时恢复技术,将备份数据副本以磁盘卷方式通过挂载方式随时将数 据挂载给其他应用主机使用,无数据回拷过程,无需供恢复用存储空间。单个文件去失或损坏时,可直 接从映射盘中复制出所需文件;生产数据卷损坏,可直接将映射盘作为生产卷使用,无漫长的数据恢复 时间;可通过P2P或P2V等方式重建生产主机为前端提供服务,保证应用业务不中断,数据不丢失。 4)系统可快速恢复。在系统逻辑错误甚至硬盘损坏后,可将已备份的系统数据虚拟成磁盘镜像 并可通过直接引导启动故障机器,保证应用业务最少停机时间。同时可结合离线光盘恢复手段,将系统 数据恢复到故障机器上。 5)系统通过多种方式重建。当应急平台系统主机故障后,容灾备份系统支持P2V方式、V2V方式 等多种方式快速将备份数据恢复到新服务器或原故障服务器。。 6)支持恢复、验证、演练功能。能够将备份内容转换为磁盘形式,挂载在要恢复的主机上。不需 要其它存储设备或系统环境支持,可直接将其挂载于数据恢复、磁盘接管数据分析、灾备演练等,大部 分操作应在后台全自动完成, 7)数据保护环境可靠。系统应支持全穴余可插拔组件、先进的RAID硬件校验处理、智能断电保护 强大的扩展能力和输出性能,对存放的数据进行容错保护高效、成熟的安全保护,确保数据写入的连续 不间断。

本地备份应满足以下要求: 1)各级应急平台应建立本地备份系统,并在应急平台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和排查,排除和防止单点 故障,确实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2)本地备份电源系统应采用2台或以上在线式UPS热备、2路或以上市电供应、1路或以上自备发 电机组,保证供电需求,配备应急照明和备用空调系统; 3)本地备份系统网络连接应采用不同的光纤线路进行备份GBT 29476-2012 移动实验室仪器设备通用技术规范,备份系统选址同应急平台的距离应在 5Km以上。电子政务内网、外网的主要网络设备应采用双机余备份;主机系统应采用集群或者双机 热备;SAN存储区域网络应采用穴余光纤链路;应提供自动机制实现数据实时本地备份;应提供恢复数 据的功能;能提供对数据库系统和邮件系统的备份;应提供自动机制在灾难发生时实现自动业务切换和 恢复; 4)市电供应中断时,可通过在线式UPS为应急平台提供电力:自备发电机组能够在15分钟内启动

并进入供电状态。应急照明切换时间小于等于15秒,持续时间大于120分钟。

异地容灾应满足以下要求: 1)省级应急平台应建立应用级容灾系统,市、县级及向下延伸的应急平台应建立数据级以上的容 灾系统: 2)应急平台容灾中心的建设应充分依托现有基础设施,可采取合作建设或互为容灾中心的建设方 式; 3)异地容灾中心的选址同应急平台的距离应在150Km以上。 4)省政府应急平台可选择省级应急平台作为容灾申心,省级应急平台容灾申心可选择省级安委会 成员单位或下级应急平台作为容灾中心,容灾中心应能接入电子政务内网和电子政务外网,实现话音通 信、图像和数据传输等;实现移动应急平台的安全接入,接收应急现场的关键数据、实时图像等,具有 话音通信功能: 5)能够通过公众通信网与省政府应急平台及其他应急平台互联,将关键数据定时批量传送至容灾 中心,省级应急平台容灾中心系统切换时间应尽可能短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