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Q 2061-2018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防治水安全技术规范

AQ 2061-2018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防治水安全技术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AQ 2061-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9.1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05257
下载资源

AQ 2061-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AQ 2061-2018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防治水安全技术规范

3)查明矿体及项、底板含水层工程地质特征,特别是接触带的稳固性; 4)利用井下各涌水钻孔和出水点,进行井下水文地质试验(如群孔放水试验),基本查明含 水层岩溶裂隙发育分布规律,导水裂隙的水力联系程度和可能存在的富水区,初步圈定 注浆过程中浆液运移分布范围; 5) 穿脉水平孔注浆,基本封堵顶底板含水层岩溶导水裂隙及主径流通道。 6 横向加密注浆工程: 1)在矿体围岩构筑由纵横交错注浆钻孔控制的立体结构体系; 2) 在近矿体穿脉水平探水钻孔注浆的基础上,根据矿体分布规律,顶、底板水文地质特征, 注浆的效果及安全性,在近矿体围岩中布置其他方向的加密注浆孔(一般采用横向钻 孔),最终形成没有明显薄弱环节的注浆盖层

6.2.5.3近矿体椎幕参数要求!

GTCC-077-2018 高速铁路扣件系统用预埋套管-铁路专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实施细则a)惟幕厚度、孔距应根据采矿方法、 b)孔深以确保雌幕的垂直厚度为准: c)钻孔偏斜角:不大于1%; d)幕渗透系数:不大于0.06m/d。

6.2.5.4探水注浆联络巷道的布置

在无巷道经过的地段,应在相对安全的岩层内布置与穿脉方向垂直的探水注浆联络巷道,巷 道距离含水层不小于10m; 巷道和碉室掘进前应进行钻孔超前探水注浆,并预留一定厚度的“岩帽”作为止浆垫。“岩帽” 厚度根据岩右的性质、强度、水压大小参考式(3)确定:

AO20612018

a)突水预报; b) 增大排水能力; c) 防水闸门; d) 采空区顶板堵漏; e)坚持“有疑必探”的原则。 5.2.5.11井下近矿体幕的设计与施工应由具有专业技术实力和施工经验的单位承担

6.2.6并下泥石流防治

6.2.6.1连续大雨时,崩落法开采的矿山应加密地表塌陷坑、井下黄泥点的调查、统计及分析,并及时 处理。 6.2.6.2加强塌陷区的综合治理,减少塌陷区的汇水量: a)塌陷范围外修建排水沟,拦截部分汇水; b)塌坑安置排水泵,强降雨期间将汇人地表塌坑内的水抽出; c)严禁在塌陷区及周边非法采矿、选矿、碎石加工、耕植; d)严禁向塌坑排灌尾砂及工业用水。 6.2.6.3提前对含水层进行疏水降压,施工过程中加强顶板控制,发现淋水加大,条件恶化应停止 作业。 6.2.6.4存在井下泥石流危害的矿山,应坚持超前探水措施。 6.2.7酸性水的防治方法 6.2.7.1酸性水的矿井,应查明酸性水的来源、水量、形成酸性水的主要因素,并定期取样进行水质分 析,向有关单位提供资料及处理意见。 6.2.7.2酸性水主要来自浅部矿层时,宜先采深部,再采浅部。 6.2.7.3酸性水主要来自老采区时,应留设隔水矿(岩)柱。 6.2.7.4酸性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渗入时,应留足浅部隔水(岩)柱。

作业。 6.2.6.4存在井下泥石流危害的矿山,应坚持超前探水措施。 6.2.7酸性水的防治方法 6.2.7.1酸性水的矿井,应查明酸性水的来源、水量、形成酸性水的主要因素,并定期取样进行水质分 析,向有关单位提供资料及处理意见。 6.2.7.2酸性水主要来自浅部矿层时,宜先采深部,再采浅部。 6.2.7.3酸性水主要来自老采区时,应留设隔水矿(岩)柱。 6.2.7.4酸性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渗入时,应留足浅部隔水(岩)柱。 6.2.7.5不同水源混合形成酸性水时,应按酸性水设计排水系统, 6.2.7.6拦截酸性水,避免迁回循环,防止灌人深部水平。 6.2.7.7可用生石灰等中和酸性水,

6.2.7酸性水的防治方法

8.1大体积嗣后胶结充填水防治应采取如下脱

a)提高充填体浓度; b)一个采场悬挂1根至2根波纹脱水花管(脱水管)将充填水引至巷道,花管一般采用f110mm 塑料波纹管,孔径一般为10mm,孔距8m~10m,外包土工布和麻布,钢丝扎紧,再用卡套将 脱水管与钢绞线卡稳。 6.2.8.2非胶结充填水防治:非胶结充填常用于1步骤胶结充填,2步骤非胶结充填。一般采取挡墙 顶以上3m至挡墙底面(一般总高不超过8m)胶结充填,2步骤采取悬挂波纹花脱水管的措施,防止采 场大面积积水及挡墙垮場。

2.8:3充填挡墙的要求

a)挡墙的设计与施工满足大体积充填的要求; b)每次充填高度不超过1.3m~1.5m; c)第二次充填应在第一次充填体凝固后进行。

6.2.8.4充填水防治措施

件的矿出直采用背体充填: b)提高充填料浆浓度,降低充填体析出水量: C 清洁充填管路的洗管水不宜充填采场,宜用三通排入巷道水沟; d)采场充填前须按设计要求构筑充填挡墙和架设好采场脱水、泄水设施;

6. 3 水体下采矿

3.1在河流、湖泊、水库和海域等水体下采矿,应留足防隔水矿(岩)柱: a)松散含水层下开采时,应按照水体采动等级留设不同类型的防隔水矿(岩)柱(防水、防砂或防 塌矿岩柱); b) 基岩含水层(体)或含水断裂带下开采时,应对开采前后覆岩的渗透性及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 系进行分析评价,确定采用留设防隔水矿(岩)柱或者采用疏干方法保证安全开采。 B.2水体下采矿,应由相应资质机构编制可行性方案和开采设计,回采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 制开采范围、开采高度和防隔水矿(岩)柱尺寸。 3.3开采过程中,发现地质条件变化,需要缩小安全矿(岩)柱尺寸,提高开采上限时,应进行可行性 究,重新履行相关手续经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试采。 B.4设计水体下开采的防隔水矿(岩)柱尺寸时,覆岩崩落层、保护层尺寸可参考《建筑物、水体、铁路 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中公式计算,或者根据类似地质条件下的经验数据结合基于工程 质模型的力学分析、数值模拟等多种方法综合确定,同时还应结合覆岩原始导水情况和开采爆破影响 进行叠加分析综合确定。涉及水体下开采的矿区应开展覆岩崩落层和范围的实测工作,逐步积累经 指导矿区水体下开采工作。 留设安全矿(岩)柱开采的,应结合上覆土层、风化带的临界水力坡度,进行抗渗透破坏评价,确保不 生溃水和溃砂事故。 3.5临近水体下的采掘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a)采矿方法应有效控制采高和开采范围。工作面范围内存在高角度断层时,应采取措施,防止 断层导水或沿断层带冒顶破坏; b) 水体下开采缓倾斜及倾斜多层矿体时,宜采用分层充填法,并尽量减少第一、第二中段的采 厚,相邻中段同一位置的回采间歇时间应不小于4个月至6个月,岩性坚硬顶板间歇时间应 适当延长。相邻两个中段同时回采时,上中段回采工作面应比下中段工作面超前一个工作面 斜长的距离,且应不小于20m,留设防砂和防矿(岩)柱; c) 水体下开采急倾斜矿体,应采用充填法采矿; d) 当地表水体或松散强含水层下无隔水层时,开采浅部矿体及含水层中等富水性以上的厚大矿 体,应采用保护顶板的采矿方法。易于疏降的中等富水性以上松散层底部含水层,可采用疏 降含水层水位或疏干等方法。 3.6采掘时应加强水情和水体底界面变形的监测。试采结束后,应给矿山提交试采总结报告,研究 业目生工品

6.3.6采掘时应加强水情和水体底界面变形的监测。试采结束后,应给矿山提交试采总结报告,研究

3.6采掘时应加强水情和水件 试采结束后,应给矿山提交试采总结报告, 律,指导水体下采矿。

6.4露天转井下水害防治

6.4.1露关天转地下开采,境界安全顶柱的留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4.1露关转地下开采,境界安全顶柱的留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采用空场法回采时,露天坑底应留设境界安全顶柱,安全顶柱的厚度应通过岩石力学计算 定,但不应小于10m; b)采用井下近矿体惟幕防治水方案的矿山,安全顶柱的厚度应大于幕有效厚度; c)采用充填法回采时,可在露天坑底铺设钢筋混凝土假底作为地下开采的假顶。当采用进路

回采且进路宽度不大于4m时,钢筋 法时,钢筋混凝土假顶厚度应按采场跨度参数通过岩石力学计算确定, 6.4.2排水方案设计时,应分析研究原露天坑的截排水能力及其对坑内排水的影响。 6.4.3露天坑底及边帮应做防渗防崩塌处理,宜首先采用注浆法加固防渗露天坑底及边帮,注浆孔深 度不少于10m,宜采用改性黏土浆。注浆加固防渗后再铺设1.0m钢筋混凝土,再水泥砂浆抹平。 6.4.4露天坑的截排水系统宜继续保留运行,不宜将露天坑内水放入井下矿坑排出

6.5防治水工程设计与施工

中等类型的防治水工程设计与 采矿工程设计一并审核,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类型的防治水工程设计应先进行水文审核,再与采矿设计 并审核。 海开拓方安平矿卡汁

并审核。 6.5.2矿山防治水工程设计应与采矿工程设计紧密结合,充分考虑开拓方案、采矿方法。 6.5.3采用堵疏结合防治水方法的,应在完成堵水工程后再实施疏干放水工程。需要进行坑内放水试 验的,放水巷应布置在隔水层中,放水试验结束后应使地下水位回复原状再施工堵水工程,

6.5.2矿山防治水工程设计应与采矿工程设计紧密结合,充分考虑开拓方案、采矿方法。

采掘工作面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探放水,探水前应确定探水线并标绘在图上: a) 接近水淹或者可能积水的井巷、采空区或者相近的矿山; b) 接近含水层、导水断层、暗河、溶洞和导水陷落柱; c)打开防隔水岩(矿)柱进行放水前; d)接近可能与河流、湖泊、水库、水池、水井等相通的断层带; e)接近有出水可能的老钻孔;

3.1采掘工作面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探放水,探水前应确定探水线并标绘在图上: a) 接近水淹或者可能积水的井巷、采空区或者相近的矿山; b) 接近含水层、导水断层、暗河、溶洞和导水陷落柱; C 打开防隔水岩(矿)柱进行放水前; d)接近可能与河流、湖泊、水库、水池、水井等相通的断层带; e)接近有出水可能的老钻孔;

f)接近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 g)采掘破坏影响范围内有承压含水层或含水构造、矿床与含水层间的防隔水矿(岩)柱厚度不清 楚可能发生突水; h) 接近其他可能突水地区。 8.2探放水工程应先设计,设计应包括如下内容: a) 探放水的采掘工作面及周围的水文地质条件、水害类型、水量及水压预计; b) 探放水巷道的开拓方向、施工次序、规格和支护方式; 探放水钻孔组数、个数、方向、角度、深度、孔径、施工技术要求和采用的超前距、帮距及探水线 确定; d) 探放钻孔孔口安全装置及耐压要求等; e) 探放水施工与掘进工作的安全规定; f) 受水威胁地区信号联系和避灾路线; g) 通风措施; h) 防排水设施,如水闸门、水闸墙、水仓、水泵、管路、水沟等排水系统及能力的安排; i)水情及避灾联系汇报制度和灾害处理措施; j)探放水确室设计、探放水孔布置的平面图、面图等。 8.3探水线确定方法: a)老采空区的探水线:一般沿采空区积水线或采空区边界平行外推60m~150m; b)含水层、断层的探水线按(1)式计算。 8.4探放老采空区水应遵循以下原则: a)不在河沟及重要建筑物下面的老空区,宜排放老空区水; b)与地表水水力联系密切或雨季接受降水大量补给的老空区水或老空区涌水量很大、水质酸性 等,宜先隔离后探放: c) 水量大、水压高的老空区水,应先从顶、底板岩层打穿层放水孔,降水压后再探放水; d)老空区被强含水层或水源所淹没,宜先堵住出水点再探放水; e) 应分析查明老空区水体的空间位置、积水量和水压,监视放水全过程,核对放水量,直到老空 区水放完为止。 8.5探水前,应编制探水设计,确定探水警戒线,并采取防止有害气体危害的安全措施。探水孔的布 置、位置、方向、数目、孔径、每次钻进的深度和超前距离,应根据水头高低、矿(岩)层厚度和硬度等确定。

8.3探水线确定方法!

8.6探放水钻孔的布设要求

a)探放老采空区水、岩溶溶洞水和钻孔水等,探水钻孔应成组布设,并在工作面内呈扇形。 1)4 钻孔终孔位置水平距不超过3m。 2) 终孔垂距不超过1.5m。 3) 探水钻孔的最小超前距或帮距按表1执行。 4) 平巷的探放水孔,应呈半扇面形布置在巷道正前。 5) 斜坡道探放水孔,呈扇面形布置在巷道的前方。 b) 探放断裂构造水、探水钻孔应沿掘进方向的前方及危险更大的方向布置;探水孔数量以能够 控制工作面前方的中心和上下左右为准,不少于3个。 c) 探放水孔开孔后,应埋设孔口管,孔口管的长度应根据岩石强度,静水压力,以及孔口管与水 泥浆结石之间的黏结力等综合计算确定,钻进前应安装孔口安全装置,采用反压和有防喷装 置的方法钻进。外接高压闸阀和高压防喷装置,并应进行耐压检测,压力达到巷道可能要承 受的最大地下水压且无泄漏后方可继续钻进,

d)探水钻孔深度应根据 见表1。

.7探水钻机安装要求: a)加强钻孔附近的巷道支护和加固,并在工作面迎头打好坚固的立柱和拦板; b) 如安钻地点与积水区间距小于探水规定的超前距,或有突水征兆时,应采取加固措施或用止 浆墙封闭后探放水; 清理巷道,挖好排水沟。探水钻孔位于巷道低洼处时,应配备与探放水量相适应的排水设备; d)3 主要探水孔位置,应由测量人员现场标定。探放水工作的负责人应亲临现场检查; e) 在预计水压大于0.1MPa的地点探水时,应预先固结套管,套管深度在设计中规定。并安装 闻阀、开掘安全躲避碉室,制定撤人的避灾路线等安全措施,并使每个作业人员熟知; f)4 钻孔内水压大于1.5MPa时,应采用反压和有防喷装置的方法钻进,并制定防止孔口管或岩 壁突然鼓出的措施; g) 探水钻孔除兼作堵水、水文勘探或疏水用钻孔外,终孔孔径一般不得大于75mm。 8.8 探水钻孔超前距离和止水套管长度要求: a) 探放老空区积水的超前钻距,应根据水压、矿(岩)层厚度和强度及安全措施等情况确定,软弱 岩矿不得小于30m,坚硬岩石不得小于20m,止水套管长度不得小于5m; b)探放含水层、断层和岩溶溶洞等含水体时,按参考表1确定

B.7探水钻机安装要求

表1岩层中探水钻孔超前钻距和止水套管长

8.9钻进时发现矿岩松软破碎、片帮、来压或钻孔中水压、水量突然增大和顶钻等异常时,应立即停钻, 记录其孔深并固定好钻杆,但不得拔出钻杆。应立即汇报,派人监测水情。如发现情况危急,应立即撤 出所有受水威胁区域的人员,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8.10钻孔见水后,应尽量控制泄水水量,若流量太大,使得继续钻进难以进行,或者可能超出矿井排水 能力时,应关闭孔口闸阀,终止钻进。 B.11放水前,应估计积水量,根据矿坑排水系统能力控制放水流量,防止井;放水时,应设专人监测 并记录水量、水压。若水量突变,应及时处理并立即报告。 8.12探放水安全措施: a)探水的巷道中间不得有低洼积水段; b)探水巷应在探水钻孔有效控制范围内掘进,探水孔的超前距、帮距及孔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每次探水后、掘进前、应在起点处设置标志,并建立挂牌制度:

能力时,应关闭孔口闸阀

8.12探放水安全措施

9.1应急预案及实施要求

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应急数援预案和现场处置方 案。落实防范暴雨洪水所需的物资、设备和资金、时间及责任人, 9.1.10矿山应主动联系各级抢险救灾机构,掌握抢救技术装备情况,一旦发生水害事故,立即制定抢 救方案,争取社会救援,实施事故抢救。

a) 分析地面塌陷成因; b) 地面塌陷预防; c) 塌陷回填法; d) 般注浆法; e) 孔内造浆及注浆法; f ) 旋喷桩幕法; g) 埋管注浆法; h)隐代±洞探测及治理

2.2塌陷位于河床时,可在漏水地段铺设不透水的人工河床。 2.3矿区地面出现的塌陷裂缝,应及时填塞。可沿缝挖沟,深度可设计0.4m0.8m,裂缝边缘 各宽0.5m,缝内填人石块和片石,上部用灰土填塞夯实。 塌陷回填抢险时,一般采用如下应急措施,在底部架废钢管、废钢轨、废钢丝绳,再连续投人柴把 砂包、片石,当泄水量明显减小后,再填塞大量石块,最后在上部用水泥浆砌片石,灰土夯实。

9.2.2塌陷位于河床时,可在漏水地段铺设不透水的人工河床。

9.3应急响应安全技术措施

应有组织地避开压力水头,沿着规定的避灾路线迅速撤退;同时迅速通知可能受水害威胁区 域的人员停止工作,切断电源,快速撤离。 3.2救援措施: a)矿山调度室接到事故汇报后,应及时通知救护队前往救护; b) 救护队员到达现场后,应先向事故附近区域工作的人员了解事故发生原因、事故前人员分布 位置,并实地查看巷道状况,保证退路安全畅通; 如果通风系统遭到破坏,应积极恢复事故发生地点的正常通风;如果暂时不能恢复,可利用水 管、压风管路等向被水堵截区域的人员输送新鲜空气。当有害气体威胁到抢救人员安全时, 救护队应独立担负抢救人员和恢复通风的工作; d) 抢救人员时,要用灯光、呼喊、敲击等方法,判断遇险人员位置,与遇险人员保持联系,鼓励他 们配合工作。必要时,可开掘通向遇险人员所在区域的专用巷道; e) 恢复被水淹巷道时,应始终坚持由外向里、由高到低的原则,并由专人检查顶板情况,发现异 常,立即撤出人员,加强巷道支护。

9.4排水恢复被渣井巷

淹井巷前,应提供包含下列内容的突水淹井调查

a)突水点位置、时间、淹井过程、突水形式、水源分析、淹没速度、涌水量变化等; b) 估算突水淹没范围,积水量; c 预计排水中的涌水量,查清淹没前井巷各区段的涌水量,推算突水点的最大涌水量和稳定涌 水量,预计恢复中各中段的涌水量,并设计恢复过程中排水量曲线; d) 提供有关水文地质点(孔、井、泉)的动态资料和曲线,水文地质平面图、剖面图和水化学资 料等; e)突水后矿山采取的临时防治水措施

9.4.2矿并(坑)恢复时,应做好以下工作

a)专人跟班定时测定并记录涌水量和水位; b)观察记录恢复后井巷的冒顶、片帮和淋水等情况 c)观察记录突水点的具体位置、涌水量和水温等并作突水点素描、拍照; d)定时观测地面观测孔、井、泉等水文地质点并观察地面有无塌陷、裂缝现象等。 3排除井筒的积水及恢复被井巷前,应制定有害气体突然涌出的安全措施。排水过程中,应有 救护队检查水面上的空气成分,发现有害气体,应及时处理。 4矿井(坑)突水时强排水技术,排水前应根据突水地点、突水量、井巷工程地质条件、采空区及淹 域不同标高的预测最大涌水量以及未淹没泵房的设备能力等基础资料制定强排水方案。 a)突水中段的排水泵房未被淹没前宜采用如下强排水措施: 1)测定涌水量和预测最大涌水量; 2 启动全部排水设备强行排水; 3) 当突水量较大且核实能力不足,有条件时可关闭井底车场水闻门限制放水; 4)有条件时可向低标高井巷部分放水。 b) 突水中段泵房被灌,水位仍上涨的强排水措施 1)关闭未淹井巷涌水钻孔,对部分涌水采取闸墙封堵或建临时排水站减缓水位上涨; 2) 迅速建立竖井潜水泵、临时斜井卧式离心泵强排水基地制止水位上涨。强排水基地应尽 可能接近淹没水位,文需保证不被继续上涨的水位淹没, 5当突水量小于矿坑排水能力,但突水量有可能增大时,为保护泵房和井筒安全,可采取建立临时 久水闸墙的控水技术措施。 6突水时的注浆堵水应遵循下列原则: a)应掌握矿坑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明确堵水位置、分析钻探和注浆难度,做到条件分析充 分,设计考虑周全; b) 第一批钻孔应针对出水点附近设计及施工,终孔位置应充分考虑浆液的扩散和流失; 前期注浆以增加出水口阻力为目标,后期再增大压力达到堵水目的; d)注浆孔孔径不宜过小; e) 堵水方案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注浆场地、钻孔布设应随着突水水源通道及水文地质条件的 深人而调整; f)注浆堵水要进行多方案对比、好中选优,综合运用; g) 钻探设备选型可靠,材料保证充分; h)一般采用分段下行注浆,不采取孔口混合注浆; i)1 设计中应明确规定施工过程中需配合的地质及水文地质工作; j)前期的突水通道及水源探测应列人设计内容; k)施工组织设计中应明确施工中的细节问题;

9.4.6突水时的注浆堵水应遵循下列原则:

a) 应掌握矿坑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明确堵水位置、分析钻探和注浆难度,做到条件分析充 分,设计考虑周全; b) 第一批钻孔应针对出水点附近设计及施工,终孔位置应充分考虑浆液的扩散和流失; c) 前期注浆以增加出水口阻力为目标,后期再增大压力达到堵水目的; d)注浆孔孔径不宜过小; 堵水方案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注浆场地、钻孔布设应随着突水水源通道及水文地质条件的 深人而调整; f) 注浆堵水要进行多方案对比、好中选优,综合运用; g) 钻探设备选型可靠,材料保证充分; h) 一般采用分段下行注浆,不采取孔口混合注浆; i) 设计中应明确规定施工过程中需配合的地质及水文地质工作; j)首 前期的突水通道及水源探测应列人设计内容; k)施工组织设计中应明确施工中的细节问题; 1)应采用比较成熟的先进技术和工艺。

事故的措施,总结排水恢复中水文地质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事胶的拍驰 9.4.8通过强排水过程,重新认识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9.4.8通过强排水过程,重新认识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泥石流治理包括: a)掘进巷道施工中泥石流涌出后,应采取钻探等技术手段探明冒落空间范围,计算冒落高度。 选择打钻注浆方案时,钻孔尽可能从多个地点施工,能互相交叉,采取立体、多层次、全方位注 浆、充填,以达到最佳注浆效果; b)打钻注浆前应采取砌筑密闭墙及少量注浆等办法对打钻注浆等施工确室进行加固; c)打钻注浆前应首先选择好避灾路线,提前进行防灾演习,一旦出现意外,保证所有作业人员均 能安全撒离。

10.1地面水文地质观测

10.1.1生产期间矿山的地面水文地质观测包含以下内容: a) 降雨量观测。地下水补给受大气降水或地表水影响较大的矿区(井),应建立雨量观测站,进 行降雨量观测; b) 地表水观测。应至少每月观测1次地表水,雨季或暴雨后应增加观测密度,观测矿区河流、水 渠、湖泊、积水区、山塘和水库等地表水体的水位、流量、积水量、最大洪水没范围、含泥砂 量、水质等;对可能渗漏补给地下水的地段应进行渗漏量监测; c) 地下水动态观测。应建立矿区地下水动态观测网,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利用现有钻孔、井、 泉、出水点等观测地下水动态。观测点应覆盖矿坑生产建设对地下水有影响的含水层,布置 在矿坑充水的地下水强径流带、构造破碎带和与地表水有水力联系的岩土层以及矿坑开采过 程中水文地质条件可能发生变化、井下主要突水点附近或有突水威胁的地段、疏干边界或隔 水边界处。观测项目包括地下水位、水温、水质和流量,多层含水层应分层观测。 10.1.2观测点应统一编号,并测定坐标,标绘在综合水文地质图上。观测点应设置固定观测标志,安 装孔口保护装置。 10.1.3采掘过程中应坚持地面水文地质观测。掌握地下水动态规律前,7天至10天观测1次;掌握 地下水动态规律后,每月观测1次至3次;雨季或遇有异常情况时,应增加观测次数。水质监测每年不 少于2次,丰、枯水期各1次。 观测时,注意连续性和精度。每次应有2次读数,水位观测差值不得大于2cm,流量观测差值不得 大于1%,水温观测差值不得大于0.5℃。取值采用算术平均值。测量工具使用前应当进行校验。宜 采用智能自动监测仪进行观测、记录和传输数据。 10.1.4地面裂缝、沉降观测: a)开采引起地面裂缝、沉降的矿山应进行地面裂缝、沉降观测; b)基准点和观测点设置要求: 1) 基准点应设在沉降区域以外; 2) 观测点应设置在能表示出沉降特征的地点、可采用浅埋标志; 3) 观测点本身应牢固稳定,确保点位安全,能长期保存; 4) 要保证在点上能垂直置尺和良好的通视条件; 5) 观测点应在平面图标记。 c)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地面裂缝监测,可采用简易的红漆标记、钢卷尺、钢直尺和游标卡尺观测,观测精度为 毫米; 2) 房屋变形开裂监测,可采用简易的贴纸条标记、钢卷尺、钢直尺和游标卡尺观测,观测精 度为毫米; 3)地面沉降监测可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方法,其线路闭合差应小于士0.6/nmm。水平位 移采用轴线法观测,轴线法难以施测时采用小角度法观测水平位移,误差小于2.0mm; 4)观测精度要求:沉降观测中误差小于0.5mm,水准测量闭合小于士0.8/nmm,位移观测 中误差小于5.0mm。 观测频率要求: 1)地面塌陷、裂缝监测,监测频次为3次/月;异常时应加密观测; 2)沉降监测:监测频次一般为3次/月。雨天应加密观测。 沉降观测应提交下列图表: 1)工程平面位置图及基准点分布图; 2)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 3)沉隆观测成果表

10.2井下水文地质观测

0.2.1矿山应对新掘的井筒、巷道及时进行水文地质编录,绘制并筒、巷道的实测水文地质剖面图或 开图。 a)井巷编录应详细描述含水层产状、厚度、岩性、构造、裂隙或岩溶的发育与充填情况,以及涌 (渗)点的位置标高、出水形式、涌水量和水温等,井取水样进行水质分析。 b 裂隙编录应测定产状、长度、宽度、数量、形状、尖灭情况、充填程度及充填物等,观察记录地下 水活动的痕迹,绘制裂隙玫瑰图,选择有代表性地段按(4)式测定计算岩石的裂隙率:

10.2.2矿坑涌水量观测及水质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0.2.2矿坑浦水量观测及水质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应分矿体、分中段设站观测。断裂破碎带、岩溶溶洞出水较大的应单独设站观测。涌水量每 月观测1次至3次。水质监测每年不少于3次,丰、平、枯水期各1次。涌水量出现异常、井下 发生突水或受降水影响较大的矿坑,雨季观测频率应增加观测次数; b) 井下新揭露的涌水量未稳定的中小出水点,应每天至少观测1次。较大突水点涌水量未稳定 期,应1h~2h观测1次,有条件时,应加大观测频率及进行水质分析。涌水量稳定后,可按 井下正常观测频率观测; )采掘工作面上方影响范围内有地表水体、富水含水层或穿过与富水含水层相连通的构造断裂 带或接近老空区积水区时,应每天观测,掌握涌水量变化。含水层富水性的等级标准按照附 录C; d)在含水层内及附近围岩中开掘竖、斜井,应垂向每延深10m或涌水量突然增加时观测1次涌 水量; e) 观测矿坑浦水量应注重连续性和精度,宜采用容积法、堰测法、流速仪法或其他先进的方法确 保精度。测量工具和仪表应定期校验。 0.2.3井下进行含水层疏水降压时,流量、水压稳定前,应每小时观测1次至2次;流量、水压基本稳 定后,按正常观测要求进行,每日观测1次。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矿区水文地质主要图件及内容要求

中段水文地质平面图是综合记录井下中段实测水文地质资料的图纸,是分析矿坑地下水分布规律, 开展水害预测、制定防治水措施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矿坑水害防治的必备图纸,一般采用采掘工程平 面图作底图进行编制,比例尺为1/2000~1/5000,主要内容有: a)各种类型的出(突)水点要统一编号,并注明出水日期、涌水量、水位(水压)、水温及涌水特征; b)废弃井巷、采空区、老等的积水范围和积水量; c)井下水闸门、水闸墙、放水孔、防隔水矿(岩)柱、泵房、水仓、水泵台数及能力; d)井下排水路线; e)井下涌水量观测站(点)的位置及水量; f)矿体、含水层及隔水层、断裂构造、岩溶现象等地质和水文地质界线; g)“其他”。 中段水文地质平面图应随采掘工程的进展及时补充填绘。

A.2矿坑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历时曲线图

矿坑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历时曲线是综合反映矿坑地下水变化规律,预测矿坑涌水趋势的图纸, 各矿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相关因素绘制以下几种关系曲线图: a)矿坑涌水量与降水量、地下水位曲线图; b)矿坑涌水量与单位走向开拓长度、单位采空面积关系曲线图; c)矿坑涌水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图; d)矿坑涌水量随开采深度变化曲线图

A.3矿区综合水文地质平面图

矿区综合水文地质平面图是反映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图纸之一。也是进行矿区防治水工作的主要 参考依据。综合水文地质平面图一般在矿区地形地质图的基础上编制,比例尺为1/2000~1/10000。 主要内容有: a)基岩含水层露头(包括疏干岩溶塌陷)及冲积层底部含水层(流砂、砂砾、砂卵石层等)的平面 分布状况; b) 地表水体,水文观测站,井、泉、落水洞分布位置、塌陷分布及范围; c) 水文地质钻孔及其抽水试验成果; d) 基岩等高线; 设计的或开采矿床井下巷道、矿坑回采范围及井下突水点资料; f)主要含水层等水位(压)线及其代表的时间; g)老窑、小矿山位置及开采范围和涌水情况; h)有疏干塌陷的岩溶矿山应对塌陷活跃程度进行分区;

i)有条件时,划分水文地质单元,进行水文地质分区

)有条件时,划分水文地质单元,进行水文地质

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是反映含水层、隔水层及矿体之间的组合关系和含水层层数、厚度及富水 性的图纸。一般采用相应比例尺随同矿区综合水文地质平面图一道编制。主要内容有: a)含水层时代名称、厚度、岩性、岩溶和裂隙发育情况; b) 各含水层水文地质试验参数; c 含水层的水质类型; 矿井出水点位置、出水量; e) 隔水层时代名称、厚度、岩性情况

水文地质剖面图主要是反映含水层、隔水层、褶曲、断裂构造、 、岩落发育情况等和矿体之间的空间关 系。主要内容有: a)含水层岩性、厚度、埋藏深度、岩溶裂隙发育深度; b)水文地质孔、观测孔及其试验参数和观测资料; c) 地表水体及其水位; d)矿体及主要井巷位置。 水文地质面图一般以走向、倾向有代表性的勘探线地质面为基础。

A.6矿区含水层等水位线图

等水位线图主要反映地下水的流场特征。水文地质复杂型的矿区,对主要含水层(组)应坚持定期 绘制。比例尺为1/2000~1/10000。主要内容有: a)含水层、矿体露头线,主要断层线; b)水文地质孔、观测孔、井、泉的地面标高,井、泉孔口标高和地下水位(压)标高; c)河、渠、塘、水库、塌陷积水区等地表水体观测站的位置、地面标高和同期水面标高; d) 矿区各井口位置、开拓范围和公路、铁路交通干线; e) 地下水等水位线,表示地下水流向; f) 可采矿体底板下隔水层等厚线(当受开采影响的主含水层在可采矿体底板下时); g)井下开拓、开采工程分布范围,涌水、突水点位置及涌水量。

A.7区域水文地质平面图

区域水文地质图一般在1/10000~1/100000区域地质图的基础上经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之后编 制。成图的同时,应写出编图说明书。主要内容有: a) 地表水系、分水岭界线、地貌单元划分; b) 主要含水层露头,松散层等厚线; C) 地下水天然出露点及人工揭露点; d) 岩溶形态及构造破碎带; e) 水文地质钻孔及其抽水试验成果;

f)地下水等水位线,地下水流向; g)划分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区; h)划分不同水文地质单元,进行水文地质分区; i)附相应比例尺的区域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区域水文地质剖面图。

岩溶特别发育的矿区,应根据调查和勘探的实际资料编制矿区岩溶图,为研究岩溶的发育分布规律 广区岩溶水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岩溶图的形式可根据具体情况编制岩溶分布平面图、岩溶实测剖面图或展开图等: a)岩溶分布平面图可在矿区综合水文地质图的基础上填绘岩溶地貌、汇水封闭洼地、落水洞、地 下暗河的进出水口、天窗、地下水的天然出露点及人工出露点、岩溶塌陷活跃分区、地表水和 地下水的分水岭等; b)岩溶实测部面图或展开图,根据对溶洞或暗河的实际测绘资料编制

计算见式(B.1):

H 底板隔水层能够承受的安全水压,单位为兆帕(MPa); K一底板隔水层的平均抗张强度,单位为兆帕(MPa); 一隔水层厚度,单位为米(m); 一一巷道宽度,单位为米(m); 底板隔水层的平均容重,单位为兆牛每立方米(MN/m)

CJJ 122-2017 游泳池给水排水工程技术规程AO 20612018

计算见式(B.3):

以下四级: a)弱富水性:q<0.1L/s·m; b)中等富水性:0.1L/s·m5.0 L/s·m。

C.2按天然泉水流量含水层富水性划分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含水层富水性的等级标准

a)弱富水性:Q<1.0L/s; b)中等富水性:1.0L/s50.0L/s。 注:评价含水层的富水性,钻孔单位涌水量以口径91mm、抽水水位降深10m为准,若口径、水位降深与上述不符 时,应进行换算再比较富水性。

DB11/T 1611-2018 建筑工程组合铝合金模板施工技术规范AQ2061—2018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