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4046-2021 城市湖泊水体草型生态系统重构技术指南.pdf

DB32/T 4046-2021 城市湖泊水体草型生态系统重构技术指南.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6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74710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2/T 4046-2021 城市湖泊水体草型生态系统重构技术指南.pdf

ICS65.020 B 60

B 32/T 40462021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

前 言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1目标与原则, 5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重构技术途径. 重构系统效果评估方法 3生态系统监控与管理 附录A(资料性)常见水生植物物种表 附录B(资料性) 不同水深区域沉水植物种植的种类配置表

MH/T 5017-2017标准下载城市湖泊水体草型生态系统重构技术指南

本文件给出了城市湖泊水体草型生态系统重构的术语和定义、目标与原则、生态 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重构技术途径、重构系统效果评估方法、生态系统监控与管理 的建议。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 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DB32/T3202湖泊水生态监测规范 DB32/T3674生态河湖状况评价规范

湖泊主体位于城市建成区或城市近郊区、面积小于100km的水域,包括自然开 成的和人工构筑的。

城市湖泊永体卓型生态 统的结构和功能。通过 历史资料收集和类比调查,以人类活动干扰较少时期或类似湖泊的水环境及生态系统 特征为参考,确定水质、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恢复目标。

4.2.1生态系统重构与湖泊基本功能紧密结合原则。在保证城市湖泊基本功能的前 提下,综合考虑湖泊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景观等方面的需求,合理确定重构方 案。 4.2.2系统性与经济性原则。需根据湖泊的地貌、湖盆形态、水系、水文、周边区 域经济发展等特点,注重系统性与经济性相结合。 4.2.3科学性与适应性原则。综合考虑湖泊水深、水位变幅、透明度、水体流动性, 风浪、沉积物、岸带形态等诸多因素,保障修复方案的科学合理性,并能适应不同城 市湖泊的环境特征。 4.2.4生态安全原则。重构过程中采用环境友好型材料和环保工艺,减少对湖泊环 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4.2.5人工修复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原则。重构过程中通过人工的方式创造良好的生 境条件,引导生态系统进行自然恢复

5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5. 1. 1调查范围

范围为湖泊及主要出入湖河流水体《广东省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技术资料统一用表》(2019版)目录,包括相应的

5.1.2.1资料调研和点位布设。点位布设宜按照DB32/T3202执行。 5.1.2.2水文调查。调查湖泊水位、出入湖河流流量及流速等,调查频次宜为春、 夏、秋、冬季各一次。 5.1.2.3水系特征调查。调查湖泊形态、岸带状况、出入湖河流流向、水系联通情 况、闸坝设置、通航情况及汇水区域面积等。 5.1.2.4污染源调查。调查汇水区域内工业、农业及生活等污染源的类型、负荷及 河道周边雨污水管网及排口等。 5.1.2.5水质调查。主要调查水深、pH、溶解氧、透明度、悬浮物含量、叶绿素a、 总氮、总磷、有机物和重金属等,调查频次宜为每月一次。调查方法宜按照GB3838 执行。 5.1.2.6沉积物调查。调查沉积物类型、厚度,以及含水率、氧化还原电位、pH值、 总氮、总磷、有机质和重金属等参数的垂向变化,调查频次宜为半年一次。调查方法 宜按照DB.32/T3202执行,

5.1.2.7水生生物调查。水生生物调查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 植物、鱼类,调查频次宜为春、夏、秋、冬季各一次。调查方法宜按照DB32/T3202 执行。

5.2.1水文、水系特征分析:评估湖泊水文、水资源及水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2.2污染源分析:解析湖泊及入湖河流中的主要污染物种类、负荷、来源及排放 特征。 5.2.3水环境特征分析:解析湖泊及入湖河流主要水环境问题、影响因素及演变趋 势。 5.2.4水生态系统特征分析:辨析湖泊水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退化特征及缺失的 关键物种,并评估其生态水位值及水交换的合理周期。 5.2.5草型生态系统退化与水质、水文指标关联分析:甄别城市湖泊生态系统退化 的关键驱动因素,确定影响草型湖泊生态系统弹性变化的阈值。城市湖泊生态系统类 型的判断公式,即:

6.1.1.1植草沟适用于湖岸带周边道路、广场、停车场、城市绿地等区域,宜与雨 水沟渠联合应用,场地竖向允许且不影响安全的情况下可代替雨水管渠。 .1.1.2植草沟浅沟断面形式宜采用倒抛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 6.1.1.3植草沟的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不宜大于1:3JT/T 1270.3-2019标准下载,纵坡1%~2%。纵坡较大 时设置为阶梯型植草沟或在中途设置消能台坎。 6.1.1.4植草沟最大流速宜小于0.8m/s。 6.1.1.5转输型植草沟内植被高度宜控制在100mm~200mm。

6.1.2生物滞留设施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