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0702-2021 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护技术规范.pdf

GB/T 40702-2021 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护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319514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40702-2021 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护技术规范.pdf

水工保护工程及水土保持设计报告; 监测方案、数据、设施设备与系统(如果有); 开挖和钻孔揭露的地质编录资料(如果有); GIS相关或类似图件(如果有)。 1.2 管道运营部门宜建立数据库或数据库系统,包括适当的地理信息系统,用以维护和管理地质灾害 数据。数据应至少包含以下要素: 灾害名称、类型、地理位置和唯一标识; 灾害影响范围; 灾害影响范围内管道的敷设方式、位置、长度、埋深; 管道与灾害体的空间关系; 管沟回填土性质及埋设方式; 灾害体形态特征; 灾害体对管道本体和管道附属设施的潜在影响; 历次风险评价(如果有)的结果、类型、完成时间及评价机构等; 风险减缓措施(如果有,如工程防治、监测等)的类型、规模、竣工时间、现状及效果等; 历年应急抢险信息(如果有)

GB/T 407022021

管道应避开滑坡、崩潮、瑞陷、泥石流、河沟道水数 重侵蚀等地质灾害地段GBT 14536.16-2013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自动控制器电起动器的特殊要求,宜避开地质灾害危险 生评估结论为中等危险及以上的灾害 全新世活动断层。当受到条件限制必须通过时, 要的防护措施

A.2.1应绕避地质条件复杂的大、中型滑坡与滑坡群,以及潜在不稳定斜坡体, A.2.2在具有滑坡发生条件或因管道建设可能诱发滑坡的地段,应合理布置线路平面、断面位置;通过 现状稳定的老滑坡时,应避开易导致滑坡复活的部位。 A.2.3应尽量减少管道横坡敷设长度,当必须敷设时,宜选择在反向坡通过

A.3危岩及崩塌发育地区

3.1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宜避开崩塌及危岩分布较多地段、崩塌落石直接冲击区和不稳定的崩 体。 3.2在具有崩塌产生条件或因管道工程施工扰动可能产生崩塌的地段,应合理布置线位

A.4.1宜绕避大、中型泥石流沟谷的形成区和流通区。 4.4.2通过小型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时,应确定适宜管道埋设的稳定层位,判断谷坡稳定性,提出相 应的岩土工程防治措施建议及要求。 4.4.3可采用穿越方式通过稳定的堆积区,勘察时应预测其横向扩展最大宽度,确定适宜管道埋设的 急定层位。

A.4.4管线不宜顺泥石流沟谷敷设

宜绕避下列河段: 一河道弯曲、易改道、易变洲滩、汇流口、分流口等控制河段; 河床冲淤变幅大的河段: 不良地质作用发育,对穿越工程稳定性有直接危害或潜在威胁的河段; 活动断裂及其影响范围内的河段; 已建和拟建水工构筑物、锚泊地影响区; 当穿越位于水库库区时,库岸再造影响区; 挖砂区、采石区、采矿区

6.1宜选择在岩溶塌陷不发育或较弱、覆盖土层较厚、地下水理藏较深的地段通过,避开岩溶 中等的地段。

GB/T40702—2021

A.6.2宜绕避以下地段:

岩溶塌陷强和中等的地段; 岩溶洞隙、土洞和塌陷密集地带、地下河或以大角度通过; 岩溶地区的采石区及影响范围; 多元层结构、地下水埋藏较浅且变化幅度较大或水位线在基岩附近的地段; 沿断裂带、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带、有利于岩溶发育的褶皱轴部,断裂的交汇处、岩溶水富 集区及岩溶水排泄区

岩溶塌陷强和中等的地段; 岩溶洞隙、土洞和塌陷密集地带、地下河或以大角度通过; 岩溶地区的采石区及影响范围; 多元层结构、地下水埋藏较浅且变化幅度较大或水位线在基岩附近的地段; 沿断裂带、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带、有利于岩溶发育的褶皱轴部,断裂的交汇处、岩溶水 集区及岩溶水排泄区

A.7.1宜绕避至采空区的影响范围外一定距离。 A1.7.2通过规划矿区时,应了解矿区的具体规划,分析对线路的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不宜影响矿区采 铲生产及未来规划。 1.7.3无法绕避采空区时,选线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宜沿高速公路、建筑物、水体、铁路、井田边界线 等已有安全矿柱的地区敷设

A.8.1应选择抗震有利场地,宜避开全新世活动断层、活跃的地震构造带以及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 .40g的地区 1.8.2当线路不能避开活动断层时,宜选择断层位移量和断裂带宽度相对小的地带穿越,并合理调整 管道通过活动断层的方向

GB/T 407022021

B.1地质灾害基线调查包括但不限于: 管道沿线地质灾害调查测绘、工程地质测绘和水文地质测绘,查明沿线地貌形态、水文地质特 点、地层岩性组成、构造特点等工程地质条件;通过分析研究地质环境特征,进行管道沿线地质 灾害易发性评价、分区,并编制信息化图件等: 调查管道沿线滑坡(滑塌)、潜在不稳定斜坡、崩塌(危岩)、泥石流、黄土湿陷、水毁、地面塌陷, 多年冻土相关灾害、软弱地层、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及不良地质现象,查明各类地质灾害的位 置、规模(范围)、形成条件及与所在管道的空间关系; 调查评价沿线工程活动对管道安全的影响,包括开挖及弃渣场、高填方区、尾矿库、高陡边坡对 环境的影响及环境的潜在变化对管道的危害,沟渠鱼塘清淤对管道的危害等; 对已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包括水土保护工程)开展防治工程效能评价,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效 能改进建议; 建立管道地质灾害信息数据,包括地形、地层、构造、水文地质等地质信息,复核建设期移交的 地质灾害信息等,根据需要还可调查管道及周边地理环境信息。 B.2地质灾害周期调查应以基线调查成果为基础,对管道沿线地质灾害和发育环境变化进行调查,包 活但不限于: 调查测绘管道沿线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清单内灾害点; 调查管道沿线滑坡(滑塌)、潜在不稳定斜坡、崩塌(危岩)、泥石流、黄土湿陷、水毁、地面塌陷、 多年冻土相关灾害、软弱地层、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及不良地质现象,查明各类地质灾害的位 置、规模(范围)、形成条件及与所在管道的关系; 调查评价沿线工程活动对管道安全的影响,包括开挖及弃渣场、高填方区、尾矿库、高陡边坡对 环境的影响及环境的潜在变化对管道的危害,沟渠鱼塘清淤对管道的危害等; 对已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包括水土保护工程)开展防治工程效能评价,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效 能改进建议

GB/T40702—2021

C.1主汛期前防汛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 结合年度气象预测、管道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制定年度防汛工作方案; 根据管道地质灾害变化情况修订应急预案(必要时); 检查防汛物资的可用性,根据管道地质灾害变化情况调配应急物资,并在消耗后及时补充; 对管道全线进行防汛排查、更新防汛重点地段,对影响防汛安全的灾害点在主汛期来临前完成 处置; 维修维护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和监测设施,检测存在冲刷风险的河流大开挖穿越段管道埋深、堤 坝等; 收集管道沿线大型机械、大宗应急物资、人力资源等社会依托资源信息并建立联系; 建立健全各类气象预警、水库泄洪、河道行洪等汛情信息的收集与发布机制,并与气象、水库 河道等相关机构建立沟通协调机制。 C.2主汛期防汛工作,包括但不限于: 宜安排防汛人员、应急抢险队伍24h防汛值班,抢险设备应保持良好状态,具备随时进入正常 使用工况的能力; 建立汛情信息和灾情信息报送机制,跟踪气象、水文、台风等汛情信息,及时调整防汛部署; 降雨后开展巡检,排查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情况;对防汛重点地段可采取“三检制”,即雨前检 查评估能否安全度过本轮降雨;雨中检查是否存在变化;雨后检查是否存在灾情等,发现问题 立即上报,并采取应急措施; 对发现的地质灾害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如针对小规模水毁灾害点实施治早治小。 C.3主汛期结束后汛后管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 主汛期结束后宜对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开展一次防汛排查; 对影响下一个汛期管道防汛安全的灾害点应纳人近期治理规划并实施治早治小; 结合年度实际防汛工作经验和防灾减灾效果,对防汛工作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C.1主汛期前防汛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 结合年度气象预测、管道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制定年度防汛工作方案; 根据管道地质灾害变化情况修订应急预案(必要时); 检查防汛物资的可用性,根据管道地质灾害变化情况调配应急物资,并在消耗后及时补充; 对管道全线进行防汛排查、更新防汛重点地段,对影响防汛安全的灾害点在主汛期来临前完成 处置; 维修维护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和监测设施,检测存在冲刷风险的河流大开挖穿越段管道埋深、堤 坝等; 收集管道沿线大型机械、大宗应急物资、人力资源等社会依托资源信息并建立联系; 建立健全各类气象预警、水库泄洪、河道行洪等汛情信息的收集与发布机制,并与气象、水库 河道等相关机构建立沟通协调机制。 C.2主汛期防汛工作,包括但不限于: 宜安排防汛人员、应急抢险队伍24h防汛值班,抢险设备应保持良好状态,具备随时进入正常 使用工况的能力; 建立汛情信息和灾情信息报送机制,跟踪气象、水文、台风等汛情信息,及时调整防汛部署; 降雨后开展巡检,排查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情况;对防汛重点地段可采取“三检制”,即雨前检 查评估能否安全度过本轮降雨;雨中检查是否存在变化;雨后检查是否存在灾情等,发现问题 立即上报,并采取应急措施; 对发现的地质灾害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如针对小规模水毁灾害点实施治早治小。 C.3主汛期结束后汛后管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 主汛期结束后宜对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开展一次防汛排查; 对影响下一个汛期管道防汛安全的灾害点应纳人近期治理规划并实施治早治小; 结合年度实际防汛工作经验和防灾减灾效果,对防汛工作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GB/T 407022021

附录D (资料性) 常见管道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和要素

常见管道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和要素

常见管道地质灾害调查主要包括工程地质及发育条件调查、危害性调查和防治调查等,各类灾害的 防治调查可参考D.2.3执行

D.2.1滑坡工程地质条件调查

滑坡形态,调查滑坡及邻近坡面的形态、坡度、滑坡周界等特征,预估滑坡规模: 物质组成与结构,调查滑体、滑体外围及滑床的岩性组成、岩土结构特征等; 地质构造,调查测量滑坡及邻近斜坡岩层产状、结构面及软弱夹层发育特征,划分坡体结构 类型; 一水文地质,调查滑坡及邻近斜坡区沟谷、地表水分布情况、地下水露头出露情况,初步查明地下 水赋存类型及补排关系等: 一变形特征及发展趋势,调查测量地面开裂、鼓胀、塌滑、房屋建筑变形、树木歪斜等现象;访问调 查滑坡变形发展的历史;分析滑坡滑动方式、力学机制、稳定性现状及发展趋势等; 控制及诱发因素,调查分析引发滑坡的原因,包括地质构造等内在因素及降雨、工程活动等诱 发因素; 综合滑坡变形现状及地质与诱发因素条件,分析判断滑坡易发性。 D.2.2滑坡危害性调查: 与管道空间位置关系,查明管道在滑坡体内外的通过位置,管道敷设方向与滑坡滑动方向的关 系,管道埋深及可能影响长度等情况; 与周围环境关系,调查管道失效可能波及范围内的城镇、住户、交通干线、江河或水源地等分布 情况。

滑坡形态,调查滑坡及邻近坡面的形态、坡度、滑坡周界等特征,预估滑坡规模: 物质组成与结构,调查滑体、滑体外围及滑床的岩性组成、岩土结构特征等; 地质构造,调查测量滑坡及邻近斜坡岩层产状、结构面及软弱夹层发育特征,划分坡体结构 类型; 水文地质,调查滑坡及邻近斜坡区沟谷、地表水分布情况、地下水露头出露情况,初步查明地下 水赋存类型及补排关系等: 一变形特征及发展趋势,调查测量地面开裂、鼓胀、塌滑、房屋建筑变形、树木歪斜等现象;访问调 查滑坡变形发展的历史;分析滑坡滑动方式、力学机制、稳定性现状及发展趋势等; 控制及诱发因素,调查分析引发滑坡的原因,包括地质构造等内在因素及降雨、工程活动等诱 发因素; 综合滑坡变形现状及地质与诱发因素条件,分析判断滑坡易发性。 0.2.2滑坡危害性调查: 与管道空间位置关系,查明管道在滑坡体内外的通过位置,管道敷设方向与滑坡滑动方向的关 系,管道埋深及可能影响长度等情况; 与周围环境关系,调查管道失效可能波及范围内的城镇、住户、交通干线、江河或水源地等分布 情况

D.2.3滑坡防治调查

已有防治措施情况,包括工程措施与监测措施,工程措施的类型、防治效果等; 建议防治措施,提出进一步需采取的措施、工程布置方案,估算工程量等

D.3.1崩塌工程地质条件调查!

危岩体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危岩体及其周边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特征; 危岩体形态及规模,调查测绘危岩体边界形态,确定危岩体规模; 变形特征及发展趋势,调查测量危岩体开裂、错动、局部崩塌或掉块等现象,访问调查崩塌变形 破坏的发展历史; 崩塌模式,调查危岩体发育的控制性结构面特征,分析确定危岩崩塌的破坏模式 控制及诱发因素,调查分析形成危岩体的原因,包括地质构造等内在因素以及降雨、工程活动 等诱发因素; 综合危岩体现状及地质与诱发因素条件,分析判断崩塌易发性; 崩塌堆积体调查可参考D.2执行

GB/T40702—2021

D.3.2崩塌危害性调查

与管道空间位置关系,分析判断崩塌落石可能的运动路径,以及管道与崩塌落石运动路径的相 对关系,管道埋深及可能影响长度等情况; 与周围环境关系,调查管道失效可能波及范围内城镇、住户、交通干线、江河或水源地等分布 情况。

D.4.1泥石流工程地质条件调有

).4.1泥石流工程地质条件调查: 泥石流地质环境条件,调查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及堆积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 文地质、工程经济活动等: 历史泥石流特征,调查观察泥石流堆积物、泥位痕迹、危害情况,初步确定泥石流类型、规模、发 生频率等; 物源组成,预估泥石流物源静储量和动储量: 泥石流诱发因素,调查泥石流沟可能的水动力类型,包括暴雨型及水库溃决型等; 综合泥石流发育条件现状、活动历史及诱发因素,分析判断泥石流易发性。 D.4.2泥石流危害性调查: 与管道空间位置关系,分析判断管道与泥石流的空间关系,管道埋深及可能影响长度等情况; 与周围环境关系,调查管道失效可能波及范围内的城镇、住户、交通干线、江河或水源地等分布 情况。

D.5.1河沟道发育条件调查:

0.5.1河沟道发育条件训

河沟谷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形态、岸坡坡度、岸坡坡高、岸坡植被以及汇水面积等情况,了 解河床演变历史; 河沟谷地质条件,包括岸坡及河床的岩土体组成与结构; 沟谷水文情况,调查测量河床宽度、沟床坡降、水体深度、流量、流速及其季节变化; 冲淤现状及趋势,调查测量岸坡冲刷或掏蚀现象、河床冲刷或淤积现象,分析发展过程及演变 趋势; 管道穿越水库泄洪区时,调查收集坝体结构、水库库容、正常蓄水位、最大泄洪流量、行洪通道 或潜在行洪通道的位置以及管道穿越行洪通道的方式等; 影响因素,除调查河床坡降、岸坡形态、山洪暴发等自然因素外,还应调查管道邻近河段采砂 河道整治等工程经济活动情况。

管道与河沟谷空间关系,包括管道敷设方式、凹凸岸形式、管道埋深;分析可能的危害形式及管 道受影响长度等情况; 与周围环境关系,调查管道失效可能波及范围内的城镇、住户、交通干线、江河或水源地等分布 情况。

坡面水毁调查包括: 坡面水毁发育条件,包括坡面形态、坡度、岩土体组成与结构、植被情况等; 管道敷设方式,包括管道走向与斜坡坡向关系、管道埋深等; 坡面水毁现状与发展趋势,观察冲剧细沟分布、规模、发展快慢程度,分析发展趋势

分析造成管沟覆土减薄、露管或悬空的可能性以及可能影响的管道长度。

GB/T 407022021

台田地水毁调查包括: 台田地形态及组成,包括台坎形态、高度、岩土体组成与结构、农业耕作情况等; 管道敷设方式,包括管道走向与台田坎关系、管道埋深等; 水毁现状与发展趋势,观察描述台田坎开裂变形或塌滑等情况,测量变形或塌滑长度,分析发 展趋势; 观察分析造成管沟覆土减薄、露管、悬空或影响农田耕作的可能性及程度,判断可能影响到的 管道长度,

地面塌陷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地面塌陷及其邻近场地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 质、工程经济活动等特征; 地面塌陷现状及发展历史,调查观察地面塌陷形态、大小、深度,相邻塌陷之间的空间展布规 律,调查访问塌陷发展历史过程等,判断发展趋势; 划分地面塌陷成因类型,调查地面塌陷引发因素; 综合地面塌陷发育条件现状、活动历史及诱发因素,分析判断其易发性。 0.8.2地面塌陷危害性调查: 与管道空间位置关系,分析判断管道与塌陷变形区及潜在塌陷区的空间关系,管道埋深及可能 影响长度等情况; 与周围环境关系,调查管道失效可能波及范围内的城镇、住户、交通干线、江河或水源地等分布 情况

D.9.1地裂缝工程地质条件调查

.9.1地裂缝工程地质茶件调查 地裂缝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地裂缝及其邻近场地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 程经济活动等特征; 地裂缝现状及发展历史,调查观察地裂缝形态、宽度、长度、深度,相邻地裂缝之间的空间展布 及组合规律,调查访问地裂缝发展历史过程,判断发展趋势; 一一地裂缝成因类型,调查分析地裂缝引发因素。 0.9.2地裂缝危害性调查:

D.9.2地裂缝危害性调

与周围环境关系,调查管道失效可能波及范围内的城镇、住户、交通干线、江河或水源地等分布 情况

0.1特殊土工程地质环境条件调查: 场地地形地貌特征,包括地面起伏及坡度、沟谷分布及形态、植被覆盖等情况。 场地地质条件,包括岩土体组成与结构、特殊土类型及分布、厚度等情况。 水文地质条件,调查沟谷池塘等地表水的分布、地表汇流与地表人渗条件、地下水类型、埋泛 动态变化情况等

.10.1特殊土工程地质环坏境条件调查: 场地地形地貌特征,包括地面起伏及坡度、沟谷分布及形态、植被覆盖等情况。 场地地质条件,包括岩土体组成与结构、特殊土类型及分布、厚度等情况。 水文地质条件,调查沟谷池塘等地表水的分布、地表汇流与地表入渗条件、地下水类型、理深及 动态变化情况等

GB/T 407022021

特殊土不良现象现状及发展趋势,包括: ·黄土孔洞、沉陷、裂缝、水土流失、地下暗穴等发育和分布情况; · 膨胀土场地地面开裂及其分布情况、滑塌现象等; 淤泥软土场地地面开裂、沉降、鼓丘、侧向挤出等现象; ·冻土冰锥、冻胀丘、融冻泥流、热融滑塌、热融湖塘、热融洼地、冻土沼泽、冻土湿地等冻融 现象及分布: ·旱区沙地管沟及邻近地带风蚀坑槽、沙丘(垄)分布、规模等风蚀沙埋现象。 影响特殊土变形或失稳因素,如降雨、大风、工程活动、地表水人渗、植被破坏等, D.10.2特殊土危害性调查: 与管道空间位置关系,分析判断管道与特殊土变形或失稳范围的空间关系,管道理埋深及可能受 影响长度等情况; 与周围环境关系,调查管道失效可能波及范围内城镇、住户、交通干线、江河或水源地等分布 情况。

特殊土不良现象现状及发展趋势,包括: ·黄土孔洞、沉陷、裂缝、水土流失、地下暗穴等发育和分布情况; · 膨胀土场地地面开裂及其分布情况、滑塌现象等; 淤泥软土场地地面开裂、沉降、鼓丘、侧向挤出等现象; ·冻土冰锥、冻胀丘、融冻泥流、热融滑塌、热融湖塘、热融洼地、冻土沼泽、冻土湿地等冻融 现象及分布: ·旱区沙地管沟及邻近地带风蚀坑槽、沙丘(垄)分布、规模等风蚀沙埋现象。 影响特殊土变形或失稳因素,如降雨、大风、工程活动、地表水人渗、植被破坏等, D.10.2特殊土危害性调查: 与管道空间位置关系,分析判断管道与特殊土变形或失稳范围的空间关系,管道理埋深及可能受 影响长度等情况; 与周围环境关系,调查管道失效可能波及范围内城镇、住户、交通干线、江河或水源地等分布 情况。

GB/T 407022021

附录E (资料性) 管体径向稳定性计算方法

埋地管道在堆载、压覆等外荷载作用下的径向变形(水平方向直径的变形量),不应大于钢管外 径向变形可按公式(E.1)~公式(E.3)计算

AX 钢管水平方向最大变形量,单位为米(m); Z 钢管变形滞后系数,宜取1.5; K 基床系数,可按表E.1选取; W 作用在单位管长上的总竖向荷载,单位为牛每米(N/m); Dm 钢管平均直径,单位为米(m); E 钢材的弹性模量,可取2.05×105MPa; 1 单位管长截面惯性矩,单位为四次方米每米(m/m); E 土壤变形模量,单位为兆帕(MPa),E。值应采用现场实测数,当无实测资料时,可按表E. 选取; W 单位管长上的竖向永久荷载,单位为牛每米(N/m); W2 地面可变荷载传递到管道上的荷载,单位为牛每米(N/m); 钢管公称壁厚,单位为米(m),

表E.1基床系数和土壤变形模量

GB/T 407022021

轴向整体稳定性计算方法

埋地直管道在土体移动等外荷载、温差和内压共同作用下将产生轴向力,当轴向力为压力时应满 F.1)关于管体轴向整体稳定性的要求:

GB/T 407022021

体应力/应变监测截面的布设、传感器的安装和

道的轴可应变和弯曲应变发生变化,从而影响 管道的整体纵向强度。安装应变传感器可获取安装时刻至监测时刻期间管体轴向应变和弯曲应变的变 化量,即管体轴向附加应变(轴向应变与弯曲应变的和) 注:土体移动类地质灾害对管道作用将使管道的应力和应变发生变化,安装应力/应变传感器可获取其变化量,为 便于表述,在本附录中仅以应变为例进行说明

G.2.1监测截面应在管道变形严重区域和应力集中区域重点布设,应避开阴极保护测试线焊接处,如 遇有变壁厚结构设计时应布设在薄壁管道段。 G.2.2监测截面间距宜取10m~50m,大范围区域性地表形变可取高值,差异沉降段、变形区域边界 裂缝处应加密布置

.3.1单个监测截面应至少安装3支传感器。3支传感器的安装方式可分为“品字型“120度型”和 45度型”三种常用工法,如图G.1所示。当管沟条件受限或上述三种工法安装困难时,可灵活布置截 面内三支传感器安装位置,但任两支传感器与中心点连线的夹角不应小于45°

E)“品字形”工法安装

D)"120度型”工法安装

)“45度型”工法安装

图G.1传感器截面布置

G.3.2应变传感器安装前应进行检验和测试,安装时应按照仪器出厂使用手册标明的技术要求执行。 G.3.3传感器应安装在管道金属表层,安装工序包括防腐层去除、传感器粘接(焊接)、防腐层恢复、传 感器初始值标定等。 G.3.4安装传感器部位的管道防腐层去除,不应造成管道金属表层出现划痕、损伤。 G.3.5应变传感器在满足剥离强度的条件下,宜选用金属粘结剂粘接和无熔池焊接的安装工艺,且安 装的传感器应带有与外界隔离的保护装置。 6社宝威盟的险

GB/T 40702—2021

测截面安装位置加装补强设施。 G.3.7宜按SY/T5918对安装后的应变监测截面进行全截面防腐检漏。 G.3.8安装后的应变传感器应进行初始值标定,按管道埋地回填后测取3次数据的平均值计

截面安装位置加装补强设

G.4轴向附加应变计算

传感器按G.3所示工法安装的管体监测截面,其最大管体轴向附加应变、轴向应变、弯曲, 按式(G.1)、式(G.2)、式(G.3)计算

emx=et+eb e.=1

由外荷载产生的管体轴向附加应变,单位为微应变(u); 由外荷载产生的管体轴向应变,单位为微应变(uE); a 由外荷载产生的管体弯曲应变,单位为微应变(): M、N、T一一计算变量,无实际物理意义,“品字型”“120度型”和“45度型”三种常用工法的计算 可根据表G.1选用; L、u、R——分别为图G.1所示L、U、R三支传感器的应变测量值,单位为微应变(ue)。 管体截面最大管体轴向附加应变所在的角度按式(G.4)或式(G.5)计算

若M≥0,$ 若M<0,=

中: 管体截面最大轴向附加应变所在的角度,单位为弧度,以监测截面正上方为0度计,顺时 针序。

表G.1三种常用工法安装时计算变量选用表

GB/T 407022021

去开展管体应力检测工作的常见应用场景及作业

利用超声波法开展管体应力检测作业的常见应用场景有 a 管体应力/应变监测作业现场,检测传感器安装位置管体的应力大小,检测值将作为管体应力 应变监测的初值; b) 动火作业现场,检测待动火管段的应力大小,辅助确定切管部位和方式;检测管道连头口附近 应力大小,评估连头口焊接质量; C) 大开挖管道应力释放作业现场,检测管道应力释放前后管体关键部位应力大小,评估应力释放 效果; d)高风险管段风险排查现场,检测管段关键部位应力大小,评估管体应力风险; e 管道环焊缝安全排查现场,检测环焊缝热影响区应力大小,评估管体环焊缝应力风险

交通标线施工方案1超声波法开展管体应力检测作业的一般流程如图

H.1超声波法开展管体应力检测一般作业流程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a)选取待测点。H.1a)应用场景情况下,应力/应变传感器安装位置设为检测点,其他应用场景 情况下,每个检测截面应至少包含4处检测点,检测点宜选取在检测截面0点钟、3点钟、6点 钟和9点钟位置,可在重点部位加密检测或沿检测截面圆周均匀布置检测点。H.1c)应用场 景情况下,不应在焊接完成30min内开展应力检测工作,宜选择环焊缝上游10cm和下游 10cm两处截面作为应力检测截面。 b)待测点表面处理。对待测点表面进行打磨,粗糙度不大于1um。 c)仪器调整和设置。设置与待测管道相符的管材参数、声弹系数、测量模式、温度补偿方式等

GB/T 407022021

CECS 111-2000 寒冷地区污水活性污泥法处理设计规程.pdf数即对付测高的险力实 测值。 e) 温度补偿与修正。对应力实测值进行温度和管道曲面补偿修正。 f)显示测量结果

GB/T 407022021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