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GHP 071-2020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及图件编制规程(试行).pdf

T/CAGHP 071-2020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及图件编制规程(试行).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81.6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351416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AGHP 071-2020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及图件编制规程(试行).pdf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及图件编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及图件编制 规程(试行)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发布

引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基本规定 报告各章节编制要求 5.1前言. 5.2评估工作概述 5.3地质环境条件评估 5.4 地质灾害类型及危险性现状评估 5.5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5.6 综合评估与适宜性评价 5.7 防治措施建议 5.8结论及建议 图件编制要求 6.1 评估图件内容 6.2 地质灾害分布图 6.3 已发现地质灾害点地质面图编图要求 6.4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 6.5 图式图例 6.6 色标用色 成果 7.1 封面 7.2 内封 7.3 装订顺序

铁路建设工程施工组织设计(5-12章)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基本规定 报告各章节编制要求· 5.1前言…. 5.2评估工作概述 5.3地质环境条件评估 5.4地质灾害类型及危险性现状评估 5.5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5.6综合评估与适宜性评价 5.7 防治措施建议 5.8结论及建议 图件编制要求 6.1 评估图件内容 6.2 地质灾害分布图 6.3 已发现地质灾害点地质剖面图编图要求 6.4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 0 6.5 图式图例 6.6 色标用色 23 成果 7.1 封面 7.2 内封 7.3 装订顺序

本规程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 起草。配盘 本规程由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规程起草单位:北京中地华安地质勘查有限公司、中煤地质工程总公司、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 三地质大队、浙江华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高姣姣、尚掩库、于萍萍、董巧妹、张立才、李国臣、杨春杰、倪俊、杨建元、将 欢明、房云峰。 本规程由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负责解释

本规程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 起草。 本规程由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规程起草单位:北京中地华安地质勘查有限公司、中煤地质工程总公司、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 三地质大队、浙江华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高姣姣、尚掩库、于萍萍、董巧妹、张立才、李国臣、杨春杰、倪俊、杨建元、蒋 次明、房云峰。 本规程由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负责解释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已成为城市总体规划、集镇规划、村庄规划及建设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重 要成果之一,其成果报告及图件是地质灾害在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最终体现。为进一步规范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估报告及图件的编制,特制定本编制规程。 #本规程为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标准。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及图件编制规程(试行)

本规程规定了包括城市、村庄和集镇、铁路、公路等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规划项目地 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及图件的编制。 本规程适用于各类建设项目(包括新建、改建、扩建)及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等规划项目地 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及图件的编制。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地质灾害geologicalhazard 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 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T/CAGHP071—20203.2地质灾害隐患hiddendangerofgeologicalhazard指降雨、地震、人类活动等外界因素和地质灾害体内部的潜在软弱结构面、节理裂隙等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3.3地质灾害危害程度degreeofgeologicalhazard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3.4地质灾害易发区geologicalhazardproneareas指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3.5地质灾害危险区geologicalhazarddangerzone指已经出现地质灾害迹象,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区域或者地段。3.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riskassessmentofgeologicalhazard又称地质灾害灾变评价,是指在查清地质灾害活动历史、形成条件、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危险性评价,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与防治评价。该评价主要是对地质灾害活动程度和危害能力进行分析评判。3.7用地适宜性landsuitability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土地类型对某种经济利用的适宜程度。可以按土地的现状或改良后的状况加以考虑。衡量用地适宜程度的主要指标是看土地能否长期、有效地得到利用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3.8崩塌collapse也称崩落、跨塌或方,指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地震、融雪、降雨、地表冲刷与浸泡以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都可能造成崩塌。3.9滑坡landslide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琦山”“地滑”“土溜”等。3.10泥石流debrisflow指在山区或其他沟谷深、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2

地面塌陷surfacecollapse 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 现象。

踩空塌陷goafcollapse

指由于地下采矿挖掘形成空间,造成上部岩土层在自重作用下,顶板失稳产生塌落 统称。

岩溶塌陷karstcollapse

指在岩溶地区,下部可溶岩层中的溶洞或上覆土层中的土洞,因自身洞体扩大或在自 因素影响下,突然塌引起地面变形

地裂缝ground fissures

为了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空间数据,将一类图素或性质相近的一组图素的空间数据放在一个要素 层(图层)中,同一图层具有相同的属性结构。每个不同的要素层分别放在不同的文件中,一幅地图 往往由若干个图层组成,

图类figurecategory

地质灾害图内信息的专业分类。

应按评估级别和建设工程类型分别规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的编制内容和要点。 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分级进行,根据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和建设项目重要性分为三级

表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4.1.2一级评估应有充足的基础资料,进行充分论证。具体包括: a)应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体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逐一进行评估。 b)对建设场地和规划区范围内工程建设可能引起或加剧的和本身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害 的可能性和危险程度分别进行预测评估。 c)依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结果,综合评估建设场地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分区段 划分危险等级,说明各区段地质灾害的种类和危险程度,对建设和规划用地适宜性做出评 估结论,并提出有效防止地质灾害的措施和建议。 4.1.3二级评估应有充足的基础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具体包括: a)应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体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逐一进行初步现状评估。 b)对建设场地和规划区范围内,工程建设可能引起或加剧的和本身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害 的可能性和危险程度分别进行初步预测评估。 c)在上述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评估建设场地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分区段划分危险等 级,说明各区段地质灾害的种类和危险程度,对建设和规划用地适宜性做出评估结论,并提 出有效防止地质灾害的措施和建议。 4.1.4三级评估应有必要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参照一级评估要求的内容,做出概略评估。 4.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及图件编制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 4.3应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一2015)中的要求,编写报告提纲。 4.4报告及图件的编制要充分应用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应以野外调查、试验、探测及各类资料综 合整理分析研究为基础。 4.5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需包括评估工作概述、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地质灾 害预测评估、地质灾害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土地适宜性结论及地质灾害防治对策措施建 议等内容。 4.6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土地适宜性结论及地质灾害防治对策措施建议是报告的核心内容,其结 论要充分考虑地质环境条件、建设工程施工及运行特点、诱发因素特征等。 4.7评估图件比例尺应符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中的要求,并且以便 于阅读为原则。 4.8平面图内容及要求:按规定的素色表示简化的地理、行政区划要素。 4.9色标要求:按《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2328一1990)规定的色标,不同图件的面 状普染色可表示不同内容,并非一定是岩(土)体类型。 4.10符号要求:采用不同颜色的点、线符号表示地质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和水文气象要素。采用 不同颜色的点状、面状符号表示各种地质灾害点的位置、类型、成因、规模、稳定性、危险性等。 4.11图幅要求:图件根据评估区实际面积、评估区所在区域地理位置并考虑阅读习惯自行规定

5. 1.1评估工作的由来

阐述项目的来源,说明委托的单位、时间和项目

5.1.2评估工作的依据

各类建设项目及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主要依据国 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文件、技术标准、委托(合同)等几个类型开展工作。

5.1.3评估工作的目的与任务

5. 1.3. 1目的

5. 1.3.2 任务

阐述开展评估工作的任务。主要是调查建设用地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 青况,调查建设用地地质灾害类型、分布现状、形成规律、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对建设用地地质 为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对建设用地的适宜性做出评价,提出地质灾害险 施及建议。

5.2.1规划区或拟建工程概况与用地范围

5.2.1.1规划区或拟建工程概况

建设项目应详细阐明建设内容、投资建设规模,着重介绍拟建工程的建筑面积、结构特征、高度、 楼房层数,以及地基开挖深度、宽度、长度、布置情况等,宜附拟建工程建筑规划图或平面布置图。 规划区说明规划项目类别、规划范围、规划分区、规划规模。没有具体拟建项目的应说明规划条 件、规划范围,

5. 2. 1.2 用地范围

5.2.2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5.2.2. 1评估范围确定

阐述评估范围的确定原则、方法。评估范围不局限于建设用地、规划用地面积内,应视建设与规 划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种类及其影响范围予以确定。崩塌、滑坡评估范围以第一斜 坡带为限。沟谷泥石流以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为泥石流的评估范围,坡面泥石流以整个 低洼坡面的面积为评估的范围。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的评估范围应包括地质灾害发生、发 展和可能影响的整体范围。

5.2.2.2评估级别确定

a)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划分三级,即一级、二级和三级。 b)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由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和人类 工程活动等项确定。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由复杂向简单推定:任一项首先满足某高等级 者即为该等级。 C 根据工程项目类别、规模、特点等来确定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分为重要建设项目、较重要建 设项目和一般建设项目。 d)评估的分级标准见表1

5.2.3以往工作程度

5.2.4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5.3地质环境条件评估

评估的方法、完成的工作量以及本次工作质量

5.3.1.1收集评估区气象资料,重点掌握与地质灾害关系密切的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候类型特 征,气温、降水、蒸发、湿度等。描述降水、蒸发等气象特征值,包括长周期的年降水量变化数值,最大 日、时、10分钟降水量,最大过程降水量,最大雨强,平均雨强,一次降雨过程中连续大雨、暴雨天数 及其年内时段分布等气象特征;最高蒸发量、最低蒸发量和多年年平均蒸发量等。 5.3.1.2对评估区多年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温度、日照时数、日照率、无霜期天数、 冻土时间、最大冻王深度、多年平均冻土深度等进行描述 5.3.1.3闸述水系分布、流域汇流面积,径流特征,主要河、湖及其他地表水体(包括湿地、李节性积 水洼地)的流量和水位动态,包括最高洪水位和最低枯水位高程及出现日期和持续时间,汛期洪水频 率及变幅等,河(沟)床形态特征。 5.3.1.4拟建用地位于海岸带时,应收集当地的最高、最低潮位和多年平均高(低)潮位

组台 系与相对时代。 5.3.2.2描述人工地貌类型、分布位置、形态特征、规模、形成时间、运行现状和对工程的影响等。 5.3.2.3地形坡度、相对高差、植被情况、斜坡建(构)筑物分布。 5.3.2.4拟建用地位于海岸带时,应收集沿岸水下地形图或海图,划分海岸、潮间带及水下岸坡地 貌类型.并调查其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

5. 3.3 地层岩性

5.3.3.1论述区内地层的层序,调查和收集各类地层和岩浆岩的时代、岩性、结构、产状及 特征。

5.3.3.2量测各地层代表性产状。 5.3.3.3阐明地层与地貌部位的对应关系,厘定时代和成因

5.3.3.2量测各地层代表性产状

量重测各地层代衣广状。

5.3.4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5.3.4.1说明工作区构造轮廊,经历过的构造运动性质和时代,各种构造形迹的特征、主要构造线 的展布方向等。 5.3.4.2阐明代表性岩体中原生结构面及构造结构面的产状、规模、形态、性质、密度及其切割组合 关系,各类构造的不同部位裂隙发育程度与特征,进行岩体结构类型划分 带在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情况

5.3.5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

5.3.5.1说明土体成因、岩性类型、厚度、土体结构、接触关系及工程地质条件等特征,特别注意特 殊性土的调查。 5.3.5.2说明岩体岩性、结构面类型、产状及组合关系,结构面的发育、充填程度、岩体风化、岩体溶 蚀等特征。 5.3.5.3按地貌类型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当用地范围较大且地质条件较复杂时,宜按岩组类型进 步划分。 5.3.5.4按土层性质及其组合特征结合地貌部位进行划分,土层命名应在岩性前冠以时代成因。

5.3.6水文地质条件

5.3.6.1说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闸述地下水类型、岩性,各含水岩组特征、埋藏及其分布规律,确 定富水性、水化学特征,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SY/T 4217.3-2019 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通信工程 第3部分:油气田通信光缆地埋线路,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发展趋势等。 5.3.6.2阐述不同深度的机、民井水位埋深和出水量,开发利用情况。 5.3.6.3阐述各含水层组相互间的水力联系及与地表水体的关系

5.3.7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5.3.7.1说明社会经济环境、主要工程类型、工程名称、规模(等级)、建设及运行时间。 5.3.7.2说明用地附近人类活动的类型、规模、分布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人类活动引发或加剧 的地质灾害发生的状况,用地项目工程自身的地质环境效应及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5.4地质灾害类型及危险性现状评估

5.4.1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5.4.1.1崩塌的特征:高陡的岩体突然杂乱地脱离母体堆积在坡脚,对坡脚(或沟谷)附近的人员及 财产形成破坏。 5.4.1.2滑坡的特征:滑动的坡体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变星耀东方大体积砼施工方案,只是高度的降低,对坡体及坡脚附近的人 员及财产形成突发性的破坏。若滑坡体积大,直接滑落到沟底形成堰塞湖,影响沟谷上下游一定范 围内的安全。

5.4.1.4地面塌陷自沉陷中心向边缘可划分为中间区、内边缘区和外边缘区。中间区位于空区的 正上方,地表下沉均匀,但地表下沉值最大,地面平坦,一般不出现裂缝;内边缘区位于空区外侧上 方,地表下沉不均匀,产生压缩变形,地面一般不出现明显裂缝;外边缘区,位于空区外侧上方,地表 下沉不均匀,产生拉伸变形,当拉伸变形值超过一定量时,地表产生裂缝。它的特征是:对地面塌陷 范围内的人员及财产形成破坏,分突发性和缓慢性两种,突发性对人员及财产构成严重威胁。 5.4.1.5地裂缝的特征:一般变化速度较慢,中间部分变化相对大一些,建筑物裂缝大时或松软的 耕地在浇地时才被发现地裂缝,一般人员来得及躲避。 5.4.1.6地面沉降的特征:下降速度缓慢,短时间内没有明显特征,往往不易察觉,直到有的地下管 道破裂、地表出现裂缝、灌渠不能按原来正常路径方向流动时,才发现有地面沉降。

5.4.2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